《兰亭集序》问题化生态课堂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20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并掌握相关文学常识和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正确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
审美鉴赏与创造:抓住几个鉴赏点,感知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眷恋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在感受文美中,增强文化自信。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为何由“乐”转“痛”。
难点:理清作者感情脉络及其原因:感受作者感情倾向的同时增强学生对生命观点的认识。
教学方法:情景创设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指导: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媒体设计:ppt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说明性文字。
一般的书序介绍成书成文的经过、出版或写作的意旨、作者情况等,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
《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
2、作者: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yí),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后世誉之为“书圣”。
3、时代背景:东晋时期国势日衰,当时统治严酷,互相倾轧、残杀的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们大多不求进取,往往崇尚老庄,认为生即死,死即生,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道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早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魏晋风度”:作为魏晋时期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
《兰亭集序》教案8篇
《兰亭集序》教案《兰亭集序》教案8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篇1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仔细揣摩本文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研读步骤步骤一:课前预习。
1.查字典,解决生、难字的读音,能顺利诵读;2.查注释,疏通文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3.了解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步骤二:课文分析。
1.体味文章以情御景的写作风格;2.体味本文回环曲折地抒发感情的特点。
(二)问题探究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有何关系?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淡雅”的特征,三月的江南,山间水渚之间,绿树成映,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所有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高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兰亭集序》》。
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
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观反照。
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的欣赏,不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考,不只是怡情养性,还可以“明理”和“悟道”。
2.文中“信可乐也”句“乐”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从字面上看来,“乐”的具体内容一是同道相逢,二是环境幽雅,三是气候宜人;但更深层次的“乐”在于作者在此情此景中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观宇宙之大”,“察品类之盛”,大自然神奇的造化,使自然界的一切均等地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置身于自然中,往往使人物我两忘达到“道”的最高境界。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定位及学情分析:《兰亭集序》被选入人教版必修二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单元。
该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欣赏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并联系作者生平及社会背景去探究自然、思索人生的自觉意识,激发学生尊重敬畏自然,不断探索自然的奥妙和人生价值的兴趣。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阅读面较窄,但质疑意识强烈,挑战权威思想突出,这为课堂学生质疑讨论、合作探究提供了保障,也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1、预习课文,理解并积累重点词句知识。
2、朗读文本,领悟文本语言的声韵美和意蕴美。
3、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形成对生命的哲学思考。
教学重点、难点:1、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发展脉落,正确分析作者因事而发的感慨。
2、结合自己对自然、宇宙、生命的理解,比较古今杰出人物的生命价值观来客观、公允地评价王羲之的生命观。
教法设计:质疑讨论,拓展评价。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语激趣,进入文本。
[幻灯片]出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
同学们知道这是谁的作品?(王羲之)据《晋书王羲之传》记载,《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義之为《兰亭集》写的序文。
此文被誉为“书中的极品,文中的上品。
”可谓艺术奇葩,千古奇文。
传说唐太宗李世民从辩才和尚处获得王羲之的真迹后,爱不释手,命人摹拓数本分给太子诸王,并且在死前请求高宗李治把兰亭真迹随葬昭陵。
写作本文时,王羲之33岁,距其后辞官归隐仅有3年,也是他决定归隐的重要的蕴酿阶段。
其间如何反映作者复杂情绪,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文本,与作者进行一次心灵交流。
[幻灯片]出示课题和学习目标。
二、诵读感知,理清思路。
1、诵读体悟。
师导:“三分诗,七分读。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可见诵读是学习文言最好的方法。
下面,老师给大家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注意以下两个问题:①标注字音,划分节奏。
②把握作者情感发展的脉落,从文中找出表达情感的词,填入题目的空格内并评价。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一、教学要点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二、教学设计(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二)、过程设计1、背景知识1)、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兰亭序》由来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邀请当时社会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集会,他们引酒赋诗,将所写的诗结成诗集,王羲之当场为诗集书写一篇序言,即本文《兰亭集序》。
3)、文体"序" 序,也叫"叙"或"引",是说明作品的写作目的或作者情况,也有对作品的评论和相关问题的阐发。
序一般写在作品前面,列在后面的称"后序"或"跋"。
2、诵读训练听范读,朗读3、文章讲析这是一篇山水游记散文,语言清新洒脱,注意文章中的景语与情语;文章不论记叙还是议论都颇有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魏晋时期,玄学风行,在山水游记中体悟、探讨人生道理,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哲学思想。
1)、讲析第一段:(修禊)之乐。
思考: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记叙兰亭盛会的?第一句:时间、地点、集会的原因。
⑴、古代纪年方法: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所谓"天干"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地支"则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这十二个字。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修、期、致、盛、所以”的含义和用法。
2、揣摩作者的情感变化, 领会作者对人生深沉感慨。
3、联系时代特点,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自主学习】1、运用字、词典,疏通全文,读准句子,尝试口译全文,标清难以理解的字词(读一读、译一译、标一标)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癸.( )丑会.()稽修楔.( ) 激湍.()流觞.( ) 管弦.()游目骋.( )怀齐彭殇.()3、解释下列加点字所以..兴怀,其致一也..游目骋怀 / 所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 虽.世殊事异 / 虽.取舍万殊向之所欣.... / 及其所之.既倦列坐其次.4、翻译句子○1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课堂导学】一、诵读品味1、在文中三个小节中各找出一个能够表达作者情感的词,体会作者情感变化。
二、赏读感悟(一)、品兰亭之“乐”(1)填写会议记录,把握文章内容。
兰亭集会会议活动记录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参会人物:会场环境:会场盛况:天气状况:与会感受:(2)仿写句子,精品细嚼。
结合文本,根据示例,仿写一个句子。
兰亭之乐,乐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优美。
兰亭之乐,乐在的。
(3)深入思考:这种“乐”是不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永恒的“真乐”?请结合文段最后两句来思考。
(小组讨论)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二)、思兰亭之“痛”。
1、把“岂不痛哉”同样嵌入每一个以句号结尾的句子后诵读,并思考作者因何而痛?请以“我从()中读出()的痛”的句式来回答。
示例:我从(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读出(对生命短暂)的痛。
我从()中读出()的痛。
(三)、悟兰亭之“悲”1、作者的悲情缘何而生?2、这“悲”是“悲痛”也是“悲观”么?(小组讨论、交流)三、再读深味文章最后一句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
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关于《兰亭集序》教案九篇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9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教案篇1【复习目标】1、复习本课的重点文言基础知识及翻译重点句子。
2、记诵全文。
【复习流程】一注音(5分)癸(ɡuǐ)丑会(kuài)稽修楔(xì) 激湍(tuān)流觞(shāng) 管弦(xián)游目骋(chěng)怀齐彭殇(shāng)晤(wù)言一室之内趣(qū)舍万殊一死生为虚诞(dàn) 曾(cēng)不知老之将至若合一契(qì)放浪形骸(hái)嗟(jiē)悼(dào)感慨系(xì)之二、解释下列加横线的字(10分)1、群贤毕至(全)2、少长咸集(都)3、清流激湍(流势很急的水)4、亦足以畅叙幽情(深藏的感情)5、是日也,天朗气清(代词,这)6、信可乐也(诚,确实)7、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交好)(低头仰头,比喻很短的时间)8、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依,随着) 9、虽趣舍万殊(进取与退让)(不同)10、感既系之矣(附着) 11、不能喻之于怀(晓,懂得)12、每览昔人兴感之由(原因)13、列坐其次(排列) 14、列叙时人(一个个地)1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通“故”所以,因此)(看作一样)(是)16、齐彭殇为妄作(看作相等) 17、或取诸怀抱(之于)18、晤言一室之内(对面谈话) 19、曾不知老之将至(乃,竟)20、向之所欣(向来) 21、未尝不临文嗟悼(面对着)三、一词多义(15分)次:(1)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旁边水边)(2)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次一等)(3)陈胜、吴广皆次当行(有序的排列)(4)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5)余船以次俱进(次序)致:(1)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到达,最后所达到的结果)(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得到)(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招致)(5)肃宣权旨,致殷勤之意。
《兰亭集序》教案:启迪学生情感认知,品味中国人文精神
《兰亭集序》教案:启迪学生情感认知,品味中国人文精神引言: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教育是培养学生情感认知、品德素养、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课程设计是重中之重。
今天,我们将从教学角度,深入探讨一下《兰亭集序》这一经典散文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1、教学环境为了更好的教学效果,我们需要选择一种符合散文特点和氛围的教学环境。
建议教师将教室整洁、温馨,有丰富的文化气息,可以设置更符合文化特点的背景墙或主题展区域。
2、教学目标《兰亭集序》是唐代王羲之的一篇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一。
此篇散文非常优美,融合了天人合一、自然美、兴亡之感,具有很高的文化艺术价值,所以我们的教学目标主要是:(1)通过学习《兰亭集序》,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文化、艺术思想,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修养。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语言艺术表达和心理批判能力,提高文学阅读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呼吁学生珍惜自然、生命,倡导环保思想。
二、教学内容1、生动的教学课堂开学后,如果需要进行教学,最好先给孩子们送去一个散文的故事。
在故事中,我们可以讲述王羲之和那支笔的故事。
故事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书法家的学习氛围、文化传承和人文情感。
这里需要特别提醒的是,故事讲述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情感认知和阅读兴趣,而非强制学生背诵故事。
2、文化内涵解读在进行教学时,我们可以先解读《兰亭集序》的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这篇散文来呼唤青少年生命观、文化观、艺术观,引导学生向任何一种美妙、高尚、自由和有益的事物倾斜。
从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文学阅读能力。
3、享受优美的语言艺术《兰亭集序》有着精致细腻、优美清新的语言艺术魅力。
这篇散文中的用词、句式、排比、明喻等特色风格,都具有很大的欣赏价值。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会散文内涵的同时,感受语言的艺术魅力,用心品味华丽诗句之美。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指的是通过提问、讨论、实验等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自主完成探索过程和结果,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精选17篇)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文《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兰亭──兰渚之亭则流芳万古,大大超过了兰草的清香。
下面让我们共同欣赏《兰亭集序》吧。
二、作者介绍学生读注释①。
教师补充:1、魏晋,是中国书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书法家。
王羲之即其中最有盛名的一位。
他有“书圣”的美称。
他不仅长书法,也长诗文。
字和文都任意而行,得自然之趣,风格潇洒放脱。
书法作品《兰亭集序》最为有名,它被后世评论者誉为“行书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样的面貌呢──请看插图。
古人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
”我们从这精美的书法作品感受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美,也读出我们中国象形文字的古雅与优美。
只可惜,我们看到的只是临摹本,其真迹已经失传。
据说被李世民带到地下了。
王羲之的诗文以《兰亭集序》最出色。
从注释我们已经知道,它是诗歌集子的序。
集子中的诗文艺术性不高,但是集子的序却脍炙人口,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它吧。
2、了解序的体裁特点:明确: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兰亭集序》的教学设计篇一※学习导航1.引导学生抓住感情这根线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2.科学地指导学生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
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
3.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4.积累文中的名句。
掌握“修、期、致、临、次,一”等词的多义性。
1.采用师生互动,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
A.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教师适当点拨。
B.第一段本文语言精练、朴素、优美,教学时把重点放在体味语言特色上,由语言美去体悟自然美,体会作者乐山乐水的心情。
要多读,读到情随声出。
1.作者简介王羲之(321-379)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
《晋书》说他的书法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
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2.资料链接(1)文章背景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五十一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家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王羲之写这篇序时,已经喝醉了酒,下笔如有神助,醒后自己也感到惊异;他日更书数十本,比起原来的这一稿本,终莫能及。
稿本珍藏在王家,到了唐初为太宗所得,尊为“天下第一行书”,并命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临写了几本。
被呼为“行书之龙”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在古代书迹里,像一盏灿烂的明灯,照耀着东晋以来我国书体的前进道路。
(2)文化知识:修禊: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风俗,古人视暮春三月是万物萌生的时节,早在周代,人们在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到河边以香草浸水沐浴,祛病除邪,《诗经》、《周礼》中都有记载。
《兰亭集序》课程设计优秀教案
《兰亭集序》课程设计优秀教案兰亭集序课程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事迹;2. 掌握《兰亭集序》的基本内容和文学特点;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2. 教学难点: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艺术之美。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和相关图片,让学生对《兰亭集序》产生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书法艺术”;2. 了解背景:讲解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和《兰亭集序》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3. 读文解意:带领学生共同朗读《兰亭集序》的诗句,讲解其中的典故和隐喻,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4. 分析文学特点:引导学生分析《兰亭集序》的文学特点,如韵律、词句运用等,帮助学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写作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引导他们运用《兰亭集序》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提高写作水平;6. 团队合作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合作创作一件与《兰亭集序》相关的作品,如书法作品、演讲稿等;7.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总结研究心得,分享和展示他们的创作成果,鼓励他们互相研究和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价他们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2. 评价学生在写作练中的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3. 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活动中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兰亭集序》的文本和相关资料;2. 《兰亭集序》的书法作品和图片;3. 课件和多媒体设备;4. 笔、纸和其他相关书写工具。
六、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写一篇关于王羲之和《兰亭集序》的读后感或评论,以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赏析会,让他们互相分享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感悟;3. 将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在学校或社区的艺术展览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兰亭集序》问题化生态课堂设计
《兰亭集序》“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突破】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注重文意的疏通,字词的把握,特殊句式的掌握。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读懂文章大意,在相互合作中学习。
【教学策略】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引导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计划】2课时【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
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步骤】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给加点字词注音和解释癸( )丑会()稽修楔( ) 激湍()流觞( ) 管弦()游目骋( )怀齐彭殇()2.解释加点词语(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2)或取诸怀抱()(3)虽趣舍万殊()(4)及其所之既倦()(5)终期于尽()(6)死生亦大矣()(7)未尝不临文嗟悼()(8)喻之于怀()(9)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0)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3.翻译下列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明确:虽然没有丝竹管弦演奏音乐的盛况,但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表达内心幽深的情感(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译文:明确: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明确:有的人寄托情怀在爱好的事物,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4)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兰亭集序》的教案
《兰亭集序》的教案《兰亭集序》的教案《兰亭集序》的教案1教学目的1、指导学生深化理解作者的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指导学生体会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指导学生品味精练优美、朴素清新的语言。
教学设想一、安排两课时。
二、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朗读环节,指导学生在把握文意、理清思路的根底上熟读成诵。
三、结合课后练习(一)的答复,到达教学目的(一)、(二),应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利用预习效果教学,防止逐字、逐句、逐段平均的讲解,重点突出一些疑难字、词、句,主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老师适当点拨。
五、介绍阅读课外文学作品《腾王阁序》,比拟两文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培养阅读兴趣,进步阅读程度。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家作品,引导学生参看书下注释(1),老师可补充以下内容:王羲之,有“书圣”之称,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
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心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
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其和辞藻都是很有代表性的,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局部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修养、状态和文学造诣。
二、朗读1.老师范读。
要求学生注意听清文章语气、节奏和读音。
2.学生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在预习初读的根底上,加深对课文的印象。
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提出预习时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老师答疑或学生讨论。
应特别强调理解“俯仰”一词在文中的意义,“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句子含义。
三、整体感知作品,理清文章思路讨论:全文有三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分别用六个字来概括。
)学生发言后,明确层次,板书:(一)记叙兰亭盛况;(二)抒发人生感慨;(三)交代作序目的。
四、讨论第一段内容完成课后练习(一)中的(1),教学的同时要求学生试背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优秀4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8【教学目标】1、认识作者对人生悲欢无常、终归于尽的深沉感慨。
2、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深沉感叹中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全班齐读第二段,指出作者的生死关是什么?三、具体研习第二段1、重点字词:“或”“取诸”“因”“趣”“曾”“系”“向”2、特殊句式:悟言一室之内。
当其欣于所遇。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通过串读,理清背诵思路。
作者发出“岂不痛哉?”的感叹,原因是什么?四、具体研习第三段1、重点字词:“一”“齐”“致”“斯文”2、特殊句式: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亦将有感于斯文。
3、作者感到“悲”的原因是什么?五、小结本文的主旨在于探索人生哲理,表达对人生忧乐和生死问题的看法,即所谓“畅叙幽情”,虽然也出现了一些低沉的调子,但总体来说作者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是积极的,是一种“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的样式。
六、作业【板书设计】景美乐人贤事雅生命将老爱好将倦痛生死随化欢乐有尽“一死生”虚诞悲“齐彭殇”妄作生死问题,古今同慨《兰亭集序》教学设计9教学目的一、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二、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教学重点一、理清课文线索,了解文章内容,揣摩作者的感情。
二、了解书序体裁的特色,学习本文在写景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一、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浙江的绍兴兰渚山是美丽的地方。
当年越王勾践曾经在这里种过兰花。
尽管兰花多且香,但过了季节,很难寻觅。
不过由于有了王羲之的“修禊”仪式(古代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这是古代的一朝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戏、并举祈、消灾的仪式。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谢安、孙绰等41人就在此集会,他们曲水流觞,引酒赋诗,各抒怀抱,最后有王羲之作序总述其事。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兰亭集序》教学设计通用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要求:1.学习一些古汉语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感受作者兰亭盛会之乐和聚散之悲,学习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揣摩本文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和感情发展的线索安排,领悟一点为文之道。
教学重点和难点:1.几处词类活用现象和“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难句。
2.情景交融和感情线索。
3.作者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
教学内容和过程:一、由“入木三分”的成语故事导入新课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可以用上一个什么成语?明确:“入木三分”。
设问: 它的出处和原意怎样呢?明确: 我国最著名的大书法家,人称“书圣”的王羲之,唐朝张怀灌著的《书断》里,记有他的一个故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所谓“祝版”,是古时的祭祝文字,都写在木板上,所以叫“祝版”。
因为他笔力强健,落笔有劲,所以深透入木。
因此形容书法用笔功力之深,谓之“入木三分”。
后来也可形容文章言论深刻有力。
讲解: 王羲之,东晋会稽( 今浙江绍兴) 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他写的《兰亭集序》( 板书课题) ,流传至今,即所谓“兰亭字贴”,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瑰宝。
《兰亭集序》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章本身也为人所称道。
下面我们就要学习这篇文章。
二、释题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朋友以及儿子、侄子共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饮酒赋诗,事后把诗汇编成集,王羲之为这本诗集作了序。
( 序是一种文体,放在书的前面或后面) 题目意思是“兰亭集会的诗集的序”。
它是古代诗序中的名篇。
三、点拨字词句,疏通文意1.点拨字词句。
本文文字简练,有的字句有一定难度。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知识,掌握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导入: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及《兰亭集序》的成书背景。
1.2.2 课文讲解:分析《兰亭集序》的文辞特点、结构布局及艺术风格。
1.2.3 拓展延伸:讨论《兰亭集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辞含义,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2.2 教学难点:熟练朗读并背诵《兰亭集序》,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王羲之及《兰亭集序》的背景知识。
3.2 课堂讲解: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仿写练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终结性评价: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利用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古建筑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效果。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学相长。
6.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
第七章:教学实践与案例7.1 教学案例一:通过讲解《兰亭集序》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关于高中语文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关于高中语文优秀教案《兰亭集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3)能够概括并阐述《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通过观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培养审美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提高文本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珍惜友情、重视相聚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分析并欣赏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3)概括并阐述《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理解和欣赏。
(3)对《兰亭集序》主题和思想内涵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并欣赏其艺术特点。
(2)简要介绍《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掌握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兰亭集序》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全班交流,分享各小组的合作探讨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
(2)讲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练习,巩固所学词汇和句式。
(2)学生尝试书法创作,模仿王羲之的风格。
四、课后作业1. 完成《兰亭集序》的文言文翻译。
2. 写一篇关于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小论文。
3. 选择一首古文诗歌,进行阅读理解和赏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文言文词汇和句式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意义。
(2)能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
(3)能够分析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掌握王羲之的书法技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书法艺术的欣赏能力和创作热情。
二、教学重点1. 《兰亭集序》的文意理解和背诵。
2. 王羲之书法艺术特点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 《兰亭集序》的深层含义和文学价值。
2. 王羲之书法技法的掌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意义和文学价值。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兰亭集序》。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4. 观察分析法:观察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分析其艺术特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及其在书法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兰亭集序》,理解文意。
3. 讲解分析: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意义和文学价值。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兰亭集序》。
5. 书法欣赏:展示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其艺术特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了解王羲之的书法艺术。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兰亭集序的图片和相关场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宴会之中,增强学生对文本的感知。
2.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七、教学内容1. 文本解析:详细讲解《兰亭集序》的文意,分析其文学特色,如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以及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2. 书法艺术:介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特点,如行书的流畅、结构的严谨等,并分析《兰亭集序》中的书法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问题化生态课堂”教学设计【知识与能力】1、学习并掌握相关文言文知识点;2、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3、学习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协作手法,感受幽远的文思,清新的辞采。
【过程与方法】1.自主合作学习;2.在合作学习中读懂文章,掌握文言实词虚词的使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篇文章,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难点突破】启发学生联系时代背景,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有关生死的人生态度。
【设计类型】“生态课堂”完整型教学设计【设计说明】《兰亭集序》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文注重文意的疏通,字词的把握,特殊句式的掌握。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预习读懂文章大意,在相互合作中学习。
【教学策略】重难点突破方法:诵读、引导启发;多媒体辅助;【教学计划】2课时【设计特点】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
即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师生共同成长的课堂。
设计理念为“生态课堂”。
课堂特色是“三生”:生活、生成、生动【设计步骤】一.第一学习层级:读通第一步:自主预习活动一、夯实基础,知识积累给加点字词注音和解释癸( )丑 会( )稽 修楔( ) 激湍( )流觞( ) 管弦( ) 游目骋( )怀 齐彭殇( )2.解释加点词语 (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2)或取诸怀抱( )(3)虽趣舍万殊( ) (4) 及其所之既倦()(5)终期于尽( ) (6)死生亦大矣( )(7)未尝不临文嗟悼( ) (8) 喻之于怀( )(9)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10)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3.翻译下列句子。
(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译文: 明确:虽然没有丝竹管弦演奏音乐的盛况,但是一边饮酒一边咏诗,也足以尽情地表达内心幽深的情感(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译文: 明确:向上看,天空广大无边,向下看,地上事物如此繁多(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 明确:有的人寄托情怀在爱好的事物,不受任何约束,放纵地生活(4)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译文: 明确:尽管人们的志趣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只要当他们喜于所接触的事物时,一时间自得其乐,快乐而满足,浑然忘了衰老即将到来(5)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 明确:虽然一直都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4.阅读作者简介,为了知人论世,你能搜集一点作者的轶闻趣事吗?(1)作者简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
善书法,有“书圣”之称,世称“王右军” 。
是东晋也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书法家。
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名家。
父子齐名,世称“二王”“二圣”。
王羲之在诗文写作上也是高手。
东晋文坛盛行骈文,王羲之是少数仍沿用散文写作的作家。
文风清洗,不尚辞藻而多情致。
(2)轶闻趣事东晋书法家王羲之有一年从山东老家移居到浙江绍兴,此时正值年终岁尾,于是王羲之书写了一副春联,让家人贴在大门两侧。
对联是:“春风春雨春色,新年新岁新景。
”可不料因为王羲之书法盖世,为时人所景仰,此联刚一贴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家人告诉王羲之后,王羲之也不生气,又提笔写了一副,让家人再贴出去。
这副写的是:“莺啼北里,燕语南郊。
”谁知天明一看,又被人揭走了。
可这天已是除夕,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眼看左邻右舍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春联,惟独自己家门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个办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一笑,又提笔写了一副,写完后,让家人先将对联剪去一截,把上半截先张贴于门上:“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夜间果然又有人来偷揭。
可在月色下一看,见这副对联写得太不吉利。
尽管王羲之是书法名家,可也不能将这副充满凶险预言的对联取走张贴啊。
来偷揭的人只好叹口气,又趁夜色溜走了。
初一早晨天刚亮,王羲之即亲自出门将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别贴好,此时已有不少人围观,大家一看,对联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众人看了,齐声喝彩,拍掌称妙。
5.文体知识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
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
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
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
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活动二、自读课文,完成问题通过预习,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写了什么主要内容吗?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批判了庄子把死生等同起来的虚无主义观点,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带着预习,进入第二层级)二.第二学习层级:读懂第二步:课前三分钟(或激趣导入)第三步::学案(问题)导学或主题学习活动一、再读文本,总体感知,学会思考1. 再读文章,有什么感受?例如:文字很有韵味,读起来朗朗上口,写景时给人以无拘无束、畅快淋漓之感,文中写景、抒情、寓理之与众不同的语言,不难感知其趣味之纯正与高雅脱俗。
文章的整体结构来看,本文情感呈现着一种动态的变化过程,而且“乐”、“痛”、“悲”、“感”有张有弛,情趣超凡。
2. 再读课文:你能用一句话根括这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吗?例如:一首写“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的散文。
活动二、精读文本,完成问题,学会展示(也可主题学习: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1.你能用简要的概括几个段落的基本内容吗?例如:一、具体的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二、写静者躁者的异同以突出死之“痛”;三、文章为批评名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而作;四、文章以“生死亦大矣”的观点来警醒“后之览者”。
2.以课文的第一部分为主,看作者在表达自己的心境时从哪几个方面写的?时间:永和九年暮春之初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天气气清惠风和畅人物:群贤少长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感受:信可乐也写法:写景抒情叙议结合3.第二段段末说“岂不痛哉”,作者为什么感到“痛”?请用原文中的话分条回答。
这是痛惜之情,是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人生苦短,命运难测”的痛惜。
作者从不同处世形态的共性—“情怀”出发,抒发了自己“重死生”的感慨。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生短暂之痛所之既倦,情随事迁:世事无常之痛向之所欣。
已为陈迹:往事不再之痛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生死无常之痛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
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
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
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
但时光飘忽,人生短促,即使明了“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也无法摆脱“死”给内心带来的煎熬。
此处之“痛”,痛在时光易逝,世事无常,人生短暂。
3.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4.这篇课文中,哪几个字可以显示作者情感的变化?. 乐(相聚之乐)、痛(死生之痛)、悲(今昔之悲)乐:兰亭盛会痛:人生感慨悲:作序目的本文的感情基调:表面:沉郁、悲凉(寄情山水)内心:执着(反思生命)消极其表,执着其里一篇奇文传世: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两种人生态度:一死生齐彭觞死生亦大矣三种不同心境:乐---痛---悲四种表达方式: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活动三、勤于动脑,学会提问,设擂辩论你能提出关于文本内容理解的问题吗?提出来,共同讨论。
(在读“懂”基础上,生成问题,进入第三层级)三.第三学习层级:读好第四步:合作探究(定向阅读,初步生成问题,开展合作探究)活动一:学生自主生成问题。
1.教师对学生进行生成问题方法指导。
第一、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前两阶段学习的基础上,做到:(1)要有疑而问,探究才有针对性;(2)要有启发而问,能借此深化课文的学习;(3)要有本探究,即要结合文本展开探究;(4)要有效探究,即探究出的答案有一定的深度或新意。
第二、从哪些角度提出问题?(1)从写了什么的浅层角度(如有哪些基本内容,表达了什么主题思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等);(2)从领悟为什么这样写的角度(如文本的深层含义,谋篇布局,语言特色,写作技巧等);(3)赏析这样写好在哪里的角度(内容上有主题思想和艺术形象,形式上有结构安排、线索设计、语言风格和表达技巧等);(4)创新思维角度(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作品中的人物会怎样,这篇文章的某一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等)2.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思考领悟,每人提出一两个较有价值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试着自主探究。
3.小组选择问题。
组员将问题在课前交给小组长,组员共同评估问题,选择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4.小组合作探究。
全体组员围绕问题,发表观点,寻找依据,写出汇报材料。
5.教师寻视各组,了解情况(设计特点:提问是创新的起点,问题由学生自主生成;减少教师预设,课堂灵活度高)活动二:教师补充探究问题:1.本文写的写作意图例如:后之览者,已将有感于斯文2. 文言知识点归纳【通假字】1、悟言一室之内 “悟”通“晤”,会面2、趣舍万殊 “趣”通“取”,趋向取向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 ①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贤德之人少,年轻的人,长,年长的人。
②况修短随化寿命长寿命短死生亦大矣大事2、形容词作动词 齐彭殇为妄作把……看作相等3、名词作动词 ①映带左右环绕 ②一觞一咏喝酒4、数词作动词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等同,把……看作一样。
5、动词的使动用法犹不能不以之兴怀使(怀)兴,即:使感叹产生。
6、动词活用为名词足以极视听之娱耳目古今异义: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古义:全、都。
今义:有盐味)2:列坐其次(古义:水边。
今义:居于次一等的)3: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
今义:种类)4: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5:所以游目骋怀古:用来。
今:连词,表因果关系6、茂林修竹古:长;今:常用义为修理、修饰7、曾不知老之将至古:竟;今:无此义8、向之所欣古:过去;今:常用义为方向9、终期于尽古:至,及今:无此义10、亦将有感于斯文古:这些文章;今:常用为文雅,又指文化或文人【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死生亦大矣。
(二)倒装句:⑴ 介宾短语后置(于+宾语也叫状语后置):①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会② 不能喻之于怀──不能于怀(在内心)喻之③ 亦将有感于斯文──亦将于(对)斯文有感④ 当其欣于所遇──当其于所遇欣⑵ 定语后置:1,虽无管弦之盛──虽无盛之管弦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仰观大宇宙,俯察盛品类三,省略句:⑴ 省主语:① (群贤)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② (群贤)引以为流觞曲水⑵ 省介词宾词:引(之)以为流觞曲水⑶ 省介词“于”:1 映带(于)左右②悟言(于)一室之内出自本文的成语:放浪形骸:行为放纵,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