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 教学设计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解释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如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探究、观察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光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对自然科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及其相关现象的解释。
2、教学难点设计并进行光沿直线传播的实验,理解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差异。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四、教学准备激光笔、玻璃砖、蜡烛、小孔成像实验装置、水槽、水、牛奶、多媒体课件等。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美丽的灯光秀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灯光的传播路径,提问学生:“光是以怎样的方式传播的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光的行进。
(二)新课讲授1、提出猜想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猜想光的传播方式。
可能有的学生会说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也有的学生会说光可能是曲线传播的。
2、实验探究(1)进行“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将激光笔发出的光照射在墙上,让学生观察光的路径。
然后在光的传播路径中放入烟雾,再次观察,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进行“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在水槽中加入适量的水和牛奶,使水变得浑浊,然后用激光笔照射,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得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结论。
(3)进行“光在玻璃中沿直线传播”的实验用激光笔照射玻璃砖,观察光在玻璃砖中的传播路径,进一步验证光沿直线传播。
3、小孔成像实验教师介绍小孔成像的实验装置和操作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
学生观察蜡烛火焰通过小孔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思考并讨论像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理解小孔成像的原理,即光沿直线传播。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新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1.《光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探究:1.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2.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3.能通过“点燃蜡烛”“给细钢丝通电”两个活动,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科学态度:1.乐于研究光现象,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观察和排序,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火柴、蜡烛、细钢丝、带鳄鱼夹的导线、电池、沙子、托盘。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认识光源1.观察图片(太阳、雷电、萤火虫、篝火、点燃的蜡烛、烟花),找物体的共同点。
2.生汇报:都会发光。
3.观察对比:这些物体(图片:月亮、投影幕布、玻璃幕墙)也很亮,看着也会发光。
和刚刚的物体一样吗?4.生汇报:不同,这些物体是反光。
5.揭题:是啊!科学上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光源》。
6.讨论: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光源?7.学生交流,教师播放视频补充。
8.小结:看来,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光源。
二、给光源分类1.出示上述讨论确认的光源图片,试着给光源分类。
2.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
3.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能根据光源的不同特征来给它们分类。
像这样,老师也把光源分为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类。
4.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人造光源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吗?通过一段视频(人造光源/灯的发展史)我们来了解一下。
5.生汇报。
6.小结:看来,人造光源也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三、观察蜡烛与细钢丝的发光过程1.交流回顾: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的一种。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传播》教案
课题
光的传播
单元
1
学科
科学
年级
5
学习
目标
·在观察活动中,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在教师的指导下,初步学会设计、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重点
◆火柴棍熄灭后放到玻璃器皿中,不要乱扔,注意用火安全。
5、实验现象
①光线轻微跳动
②在光线较强的情况下,能过看到一条光束
6、凭什么判断光束是直线的?
明确:借助玻璃器皿边缘或直尺进行比对,光束是直线。
(三)实验2:利用光束在小孔中行进证明光线沿直线传播
1、实验材料
硬卡纸和剪刀、手电筒、铁夹等
2、实验演示,播放视频。
2、设计实验
两千年前的墨子发现了“小孔成像”现象,今天我们能否通过实验验证墨子的伟大发现?
(1)实验材料
·玻璃器皿·半透明塑料膜·纸杯·橡皮筋·蜡烛
(2)实验演示,播放视频。
(3)动手操作
①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②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③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明确:阳光穿过树叶间隙或云间空隙、汽车远光灯、激光灯都光束射出,而且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提出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学生可能回答:
①根据声音是曲线传播的,推测光也会曲线传播。
②根据观察到的光线是一束一束的,推测光是直线传播。
回答
观察交流
推测
引出光线是否直线传播的问题。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教育界/ EDUCATION CIRCLE2021年第26期(总第450期)▲课例点评一、教材简解《光的行进》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起始课,这一单元选取的研究对象是生活中常见的光学现象,本单元的研究可分两条主线,光的传播现象和光的色彩组成。
本课是探究光的传播现象这一主线的重要基础,教材主要是让学生在认识光源的基础上,探究光的传播路径。
本课包含两个主题概念:一是光源,二是光的直线传播,后者为本课探究重点,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1. 光源—这是一个十分容易理解的概念,并且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感性认知。
教材中提出了“光来自哪里?”“哪些光源是天然光源?哪些光源是人造光源?”这几个问题,意在使学生对光源的感性认识更加深入。
2. 光线传播现象在教材中以透射过密林和乌云的阳光,夜间的车灯光柱这三幅插图唤起学生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会很容易想到光沿直线行进。
3. “使手电筒的光穿过所有纸板上的孔照到墙上”,这一实验虽简单但有趣,是对光沿直线传播规律的验证,是揭开小孔成像的秘密的基础。
4. 小孔成像既有趣又有些难以理解。
教材通过做一个小孔成像实验盒,使学生能亲自感受这个神奇的现象,在玩的过程中做出合理解释。
二、目标预设1. 知道发光的物体是光源,能区分不同类型的光源。
2. 能根据常见的光传播现象对光怎样行进做出合理的假设。
3. 能利用手电筒验证光的传播现象,并能用自己的方法解释光的传播。
三、重点难点1. 重点:使学生知道光的传播方式—以直线传播。
2. 难点:让学生通过探究观察到光是以直线传播的并能加以验证。
四、设计理念本课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基础上构建新知识。
通过情境的设计,学生在探究操作中获得更成熟的“什么是光”的概念,培养学生利用已有经验探求概念,通过有思维参与的科学探究活动,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掌握构建科学概念的方法。
在学生亲历构建科学概念的过程中,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超越已有经验的可理解的情境,不断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在思考中不断探究,在探究中不断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探究的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科学知识能说出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二)科学探究1.能从潜望镜的功能与光的传播之间的联系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能根据潜望镜线路图,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且说明假设的依据。
3.能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获取科学事实。
4.能用科学语言、记录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
5.能运用分析、比较、归纳等方法得出实验结论。
6.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三)科学态度1.能尝试利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设计实验。
2.能综合小组成员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能说出光的反射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以及给人们带来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一)教师准备平面镜、带缝隙的硬纸板、手电筒、记录表、课件等。
(二)学生准备《科学学生活动手册》、笔等。
三、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做出假设1.出示:潜水艇中的工作人员通过潜望镜观察海平面和天空的图片或课件。
2.引导:水面上物体反射的光通过潜望镜可以进入水面下潜水艇中工作人员的眼睛,光在潜望镜中还是沿直线传播的吗?3.提问:光在潜望镜中的传播路线是什么样的呢?4.出示:汽车后视镜、平面镜成像等图片。
5.假设:行进中的光改变方向可能与镜子有关。
(二)掌握方法,实验观察1.掌握方法。
(1)讲解:教师出示实验方法,并进行简单演示和讲解。
①在纸板的中间部分剪出宽1—2毫米的细缝,将纸板和镜子用夹子固定。
在桌面上放一张白纸,将纸板和镜子垂直放于桌面上的白纸上,纸板和镜子要有一定的夹角,纸板缝隙和镜子间距离保持5—10厘米。
②打开手电筒,使手电筒的光通过纸板的缝隙照到镜子上,观察光在白纸上出现的路线,用笔将观察到的路线画出来。
③保持手电筒和纸板不动,多次转动镜子,改变纸板与镜子的夹角,观察光的传播路线的变化。
(2)注意事项:手电筒不要对着眼睛照射;实验中要保持安静、有序,小组成员轮流进行操作和观察。
科学教学设计:《照镜子》
科学教学设计:《照镜子》(【教材分析】通过上一节课《光的行进》的探究,学生已经对光的直线传播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光在行进中遇到镜面物体会发生反射的现象。
通过照镜子、玩镜子、制作玩具等方式,探究平面镜的成像规律和光的反射规律。
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能通过对平面镜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通过假设、观察、实验等活动进行探究;以及对物质世界中光的传播这种能量表现形式具有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的基本理念、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实际情况,我首先是激趣导入,用“将阳光请进教室”这样一个活动引出镜子。
其次是探究活动,对平面镜子的探究分三步走:先让学生玩一面镜子——探究物体像的特征。
再让学生玩两面镜子——改变两面镜子的角度,观察镜中物体的变化。
最后让学生玩多面镜子——观察万花筒和日光接力打靶游戏。
而对曲面镜的研究延伸到课外或第二课时。
这样的设计是想学生在学习内容的科学探究水平上能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力求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小组合作精神,一起学,一起玩。
先是有意识地玩,再是有目的地玩,最后是深入地玩,使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又在玩中发现科学。
【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从照镜子的游戏中知道镜子的作用;●能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研究过程和发现,并进行交流;●能联系生活说说能照出影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能描述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知识与技能●了解镜子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能动手制作简易的万花筒或潜望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光学世界的无限奥妙;●愿意合作与交流,分享合作游戏的快乐;体会探究的乐趣;●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和科学知识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大镜子;潜望镜;学生准备:小镜子、平面镜、长方体橡皮、量角器、万花筒、活动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都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外面的太阳光不能绕过墙壁,直接照进教室里来。
新教材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第二课《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光与色彩2.光的传播【主要概念】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涉及课标】6.2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6.2.2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教材分析】《光的传播》是新版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的第2课,本单元通过一系列既贴近生活,又引人入胜的科学探究活动,引领学生去探索光与色彩的秘密,课程的设置是逐层递进,不断加深的。
因此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光的传播特点,为后面的光的反射、色散等内容打下基础。
本课从观察一些生活现象中光的传播路径入手,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认识光如何传播,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教材以密林的阳光、夜间的车灯、乌云间隙透出的阳光、广场的霓虹灯光这四幅图片唤起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光在各种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提出问题。
第二,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通过多个探究活动,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第三,制作小孔成像。
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和科学探究方法技能,光的传播现象很常见,因此他们很容易从生活现象中推测出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而如何验证这一猜想相对较难,虽然学生往往能想到一些粗略的办法,但不够严谨和全面,因此老师要在学生的实验设计上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改进,能更严谨地验证光的确沿直线传播。
此外,小孔成像对学生来说是个新鲜有趣的内容,学生容易只顾制作而忽略它与光沿直线传播的联系,因此在制作之后,要通过讨论、画图、观看视频等不同方式,让学生了充分解到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完整版
1.光的行进【教学目标】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教学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人工宝石、暗盒、带孔的卡片、可弯折塑料饮料吸管、细直铁丝、激光笔、喷壶、玻璃水槽、大手电筒、铁架台、高锰酸钾颗粒、水、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学生要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提出问题,形成假设1.(师生复习太阳与物体及影子的位置关系后)把教室的灯点亮谈话:每位同学都可以看见灯光,说明光行进的方向是向哪的?(之后出示“闪闪发光”的人工宝石)继续谈话:它们都在发光,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除了强弱大小等不同,最主要的区别在哪里?)2.学生讲述见解:电灯本身发光。
宝石本身不发光。
3.教师将宝石放进暗盒里,请三个学生观察,确认宝石不是自己发光的。
4.教师讲述:像点亮的电灯这样,会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宝石本身不发光,就不是光源。
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体属于光源?5.学生举例,后教师出示光源的辨析题,学生对光源进行判断,说明理由。
6.(对学生的活动进行鼓励后)出示手电筒、铁架台,将铁架台的铁杆立于手电筒和黑板之间,谈话:请根据光源(当然还没有打开)和铁杆的位置画出铁杆的影子在黑板上的位置。
7.学生分组交流后,学生3人同时上前分别画出铁杆影子的位置,并回答“为什么要把影子画在这里”。
8.学生讲述理由。
(教师提示:可以从光行进的路线角度考虑。
)9.教师提出问题:光是直线行进的吗?10. 学生猜测。
二、设计方法,搜集证据1.谈话:我们需要证实我们的想法。
小学科学教学课例《光的行进》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3、动手操作实践策略:让学生猜想、讨论、汇报,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猜想,使每个学生都参与
到课堂学习中来,把课堂变成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阵
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朗读白板的这首小
诗:是谁,为花儿披上斑斓的舞衣? 是谁,把山林点染得青葱翠绿? 是谁,将七彩虹桥架上蓝天? …… 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2、猜一猜:是谁,让我们的世界如此缤纷绚丽? 3、小结:今天就让我们进入色彩斑斓的光的世界
2、知道光是沿着直线行进的;
3、会制作简易的小孔成像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研究光怎样行进的过程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
乐趣;
2、体会到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仪,形成认真细致的科学态
度。
五年级的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认知水平,光的行进
学生学习能 路线都知道是沿直线传播,但是怎样验证光的直线传播
力分析 是解决的难点。第三部分小孔成像学生日常生活中疏于
观察,需要教师指导观察。
1、情境创设策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比较
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热
情,提高学习效果。
2、合作探究学习策略: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共同探究解决方法,创设民主合作、宽松活波的课堂气 教学策略选
氛。它既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能培养学生探 择与设计
源,那么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呢? 6、谈话:请欣赏图片思考你怎样解释上面的光现
象?
7、猜一猜:光可能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前进的?
三、光沿直线传播
8、挑战 1,你们完成这个挑战吗?(让红外线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第2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 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教案(教材P5~6)授课时间:______________累计____1____课时与研讨 1.提问:当老师用激光笔照射前方的墙壁时,前方的墙壁上会出现一个明显的光斑。
(教学提示:边说边演示。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光斑不会出现在左、右或后面的墙壁上呢?(预设:光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光只能沿直线传播;……)2.出示:出示手电筒、1张无孔矩形卡纸、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矩形卡纸、4个长尾夹。
3.提问:利用以上材料,你们会怎么设计实验来验证光的传播方式?(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验证光沿直线传播,并阅读课本上的实验步骤。
)4.布置任务: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帮助卡。
探索与研讨5.研讨汇报。
(教学提示:根据各小组的需求进行投影。
)6.小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如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在明白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道理后,用这个道理解释纸屏上的光斑在中间一张卡纸横向移动前后的变化,并将光的传播与声音的传播相比较,是对本课所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
拓展与小结1.提问:同学们都明白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生活中的哪些现象也能说明光沿直线传播呢?(预设:前排同学站起来,后排的同学就看不到黑板了;夜晚汽车在拐弯时,车灯会照到道路侧边;……)2.拓展:(教学提示:出示各种显示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
)这些现象都能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寻找更多的依据,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延伸能力和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板书 1.2光是怎样传播的设计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淡化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学模式。
首先,从听到幕后人说话声,却看不见幕后人的经验出发,对比声音和光的传播方式,推测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然后,通过设计光直接穿过小孔和移动一张卡纸两个实验,观察光的传播路径是否改变来探究光是否沿直线传播。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 单元整体分析+课时公开课一
【大单元整体教学】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单元整体分析+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一单元《光》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教科版单元(或主题)名称《光》单元主题学生们在校园里发现了一些鸟巢和小鸟的活动迹象,同学们对这些鸟类的品种、数量、行为等非常感兴趣,但是小鸟容易受惊吓,难以近距离观察。
同学们可以利用潜望镜观察这些鸟类在鸟巢中的活动。
那么如何制作一个潜望镜呢?接下来的学习我们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吧。
课标要求核心概念: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工程设计与物化学习内容:3.3声音与光的传播:1.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能使人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3.知道光遇到物体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4.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13.3工程是设计方案物化的结果:利用工具制作简单的实物模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进行改进并展示。
学业要求:能解释人眼看到光源和物体的原因;能举例说出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太阳光的色散现象。
能分析光的行进路线及反射现象。
能通过实验认识光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折射现象,能设计制作简单的光学物品。
关注光污染危害,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能制作实物模型,并基于证据改进实物模型的设计和制作。
知道技术与工程需要实事求是,能如实记录相关信息和正确对待作品的缺陷。
教材分析“光"单元以研究光的传播特点为主要线索,认识光这种能量表现形式。
本单元共7课,分别是《1.有关光的思考》、《2.光是怎样传播的》、《3.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4.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5.认识棱镜》、《6.光的反射现象》、《7.制作一个潜望镜》。
第1课为单元起始课,主要了解学生有关光的前概念,第2-3课探究光的传播问题,第4-5课探究光的折射问题,第6-7课探究光的反射问题,其中第7课为工程设计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优秀展示课
《光是怎样传播的》教学分析:本课的重点是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人们很早之前就通过对光照射下的物体和影子的观察,提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就已经记述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小孔成像的实验。
他首先观察到莺在空中飞动,地面上的影子也跟着移动,移动的方向与莺飞的方向一致。
沈括又在纸窗上开一小孔,使窗外飞莺的影子呈现在室内的纸屏上。
沈括用光的直进道理来解释所观察到的结果:“莺东则影西,莺西则影东。
”本课也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先让学生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推测光的传播特点,再通过实验观察光行进的路线,并初步建立“光是直线传播的”这一核心概念。
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科学探究目标1.能与声音的传播对比,发现光的传播特点。
2.能有依据地推测光的传播路径。
3.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4.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三、科学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及善于思考的能力。
2.知道推测要有依据。
3.在实验中能认真观察、勤于思考,能根据实验结果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推理。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了解利用光沿直线传播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难点: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激光笔、4张矩形卡纸、4个能直立的夹子、喷水瓶、痱子粉。
教师准备:有关光是直线传播的图片和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一、聚焦声音游戏:幕布后是谁在说话?(设计意图:聚焦声音与光传播方式的不同,能听到声音,为什么看不到人?光是怎样传播的?)师(提问):做完游戏,你想知道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样的科学问题?板书课题:光是怎样传播的?二、研讨活动一:猜测光的传播路线师:出示激光笔,照射到黑板上师(提问):光是沿着怎样的路线,到达黑板上的?你猜测的依据是?生猜测:直线、曲线...师:你能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测吗?活动二:设计实验研究光的传播路线小组讨论:怎样设计?需要什么材料?什么现象证明猜测是对的?小组汇报三、探索出示教科书中的实验材料:4张矩形卡纸、手电筒、4个能直立的夹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的行进》教学设计
执教刘文燕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使用生活实例、观察和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是直线行进” 的想法,能运用所学对生活现象进行解释。
2、能够用语言和简图解释小孔成像的成因。
科学知识:
1、知道“光源”概念,能识别光源;
2、了解光在空气或水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伴合作探究光学世界的奥秘,愿意大胆交流;
2、喜欢动手制作“小孔成像”装置。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使用举例、观察、实验等方法搜集证据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并能够解释相关现象。
2.难点:设计证实“光沿直线行进”的对比实验。
三、教学准备
不透明吸管、激光笔、喷壶、玻璃水槽、水、教学课件、实验记录表、多媒体设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产生问题
1、指导学生认识光源,给光源分类。
(1)、师:上课前,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看几张图片,看看图片上有些什么?(出示图片,让学生一一说出图中内容)你们能说说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点吗?(会发光) (2)、师:对,它们都是会发光的物体,你们能给上面的这一类物体取个名字吗?
小结:你们说的都非常好,你们知道吗,科学家们也给它们起了一个名字,叫光源。
那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光源,你们能给他们分分类吗?
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汇报:
自然光源、人工光源、动物、植物……
(3)、教师小结:同学们说的很好,分类的标准很多,但是通常我们有两种分类方法,第一是把它们分成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刚才已经有小组说了。
第二种,是按发光时是否产生热量来分类,产生热量的是热光源。
例如:太阳、电灯等。
不产生热量的叫冷光源。
例如:萤火虫。
2.指导学生认识光是怎样传播的。
(1)、交流:
(a)师: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一个灯泡,它是光源吗?
(b)师: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根据我们的生活经验,当灯泡亮了以后它的光是怎样传播出去的呢?谁能在黑板上画一画。
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画。
提问:你能说说为什么这样画吗?
(光是直线传播,而且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
(c)师:同学们,你们同意吗?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光是如何行进的。
(板书:光的行进)
(2)、点拨:
请同学们再想一想,其他光源也和灯泡一样将光沿直线传播吗?我们推测一下,(出示课件:光的传播路径可能是··)当然,这只是我们的假设,要想验证我们的想法对不对,我们应该怎样证明?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很多材料,你能用这些材料证明你的假设吗?
(二)、设计方法,搜集证据
明确要求,合理分工
要求学生分工合作,选择桌上的实验材料用不少于两种方法验证光沿着直线传播。
实验方法:
(1)镭射笔照射白屏,在光的轨迹上喷雾,加强效果;
(2)白纸卷成筒,观察灯,可以看到光,弯折纸筒,看不到光;
(3)用镭射笔斜射入水槽的水中,在水中可以看到直线型激光束(可选用带颜色的饮料,效果更好);
(4)用镭射笔直接照射半透明状果冻,即可看到直线激光束……
(方法不一,能证明即可)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后汇报,达成共识,学生明确方法,。
学生明确分工,动手操作并记录(填写于已准备好的实验记录表上)
(三)、分析归纳,概括结论
学生观看记录结果,给出结论:光是沿直线行进的。
展示学生记录,请学生自己按照课件中的要求进行交流,概括总结。
教师小结:通过实验(1)(2)证明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通过实验(3)证明光在水中传播,那么我们就可以把两个小结论合起来:光在空气和水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四)、运用新知,拓展巩固
1、师:既然我们刚才已经证明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在生活中一定还有许许多多的关于直线传播的实例,你们发现了哪些现象?能试着用我们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吗?
(1)“小孔成像”实验:
将小孔成像实验盒分发各组,介绍实验步骤,让学生自己实验。
师:请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仔细观察,白屏上有什么?这个像与烛火有什么不同?
学生实验观察后,交流。
(2)青藏铁路线上的激光准直作业;
(3)同学们站成一对,体育委员喊“向右看齐”;
(4)手影;(原理: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在物体后面不能达到的区域便产生了影。
)
(5)运动员射击瞄准时用到这个规律;
(五)、课后拓展作业
使用废旧材料制作小孔成像仪(参照课本18页方法)
(六)、板书设计
人造光源传播路径:直线
光源
自然光源传播方向:四面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