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自然辩证法_到_中国的科学技术学_
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自然辩证法
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自然辩证法一、本文概述《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自然辩证法》一文旨在探讨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以及其与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引入、传播与发展,揭示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还将深入剖析自然辩证法在科学技术哲学中的应用,阐述其对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独特贡献。
通过梳理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历程,总结自然辩证法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以期为中国科技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在概述部分,本文将首先界定科学技术哲学与自然辩证法的概念,明确研究范围和目标。
接着,将概述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背景,包括国际科技哲学的发展趋势、中国改革开放的科技政策以及国内学术界的积极响应等因素。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阐述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过程,包括翻译介绍国外科技哲学著作、开展科技哲学研究与教学、建立科技哲学学术机构等重要事件。
还将概述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与科学技术哲学的关联,揭示自然辩证法在推动中国科技进步和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与自然辩证法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为中国科技哲学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推动中国科技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二、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科学技术哲学在中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那时,中国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面临着西方科技文化的冲击。
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要想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更需要理解其背后的科学精神和哲学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渐深入,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领域。
在这一时期,众多学者开始系统地介绍和研究西方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探索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关系。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兴起,也受到了自然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一、最新自然辩证法论文选题参考1、自然辩证法与创新精神2、自然辩证法范畴论3、试论自然辩证法4、如何看待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5、自然辩证法总论6、自然辩证法在包装设计中的体现7、改进自然辩证法教学加强创造能力的培养8、李昌与哈工大自然辩证法研究9、从经典自然辩证法到现代科技哲学——恩格斯理论遗产的当今意义10、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11、生态哲学:中国科学哲学界的研究及其关注度--从《自然辩证法研究》载文状况看生态哲学研究进展12、理工科大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对学科发展的影响13、耗散结构理论和自然辩证法14、自然辩证法在中国15、自然辩证法发展史16、现代体育科学体系初探——学习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关于科学分类问题的体会17、如何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培养研究生科技创新素质18、自然辩证法是一个科学群19、浅谈新医学模式与自然辩证法20、2004-2006自然辩证法研究学术轨迹概观——基于3种自然辩证法研究核心期刊所发表的1600多篇论文题名的词频统计二、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大全1、建筑设计与自然辩证法2、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3、当代自然辩证法的新范式:科学技术哲学4、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发展和主要内容5、自然辩证法“一二三”专题教学模式初探6、“为国服务”的自然辩证法7、从“马恩对立论”透视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8、自然辩证法辨9、自然辩证法课程网络化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实践10、当代自然辩证法是科学技术学11、中国自然辩证法史(四)12、中国自然辩证法史(三)13、迎接新的科技革命,促进自然辩证法发展14、创新型教学在“自然辩证法”课程中的实践15、“自然辩证法”研究述评16、关于科学学学科建设的策略思考——谈科学学与自然辩证法的联盟17、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科技道德教育18、1998-2002年《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统计分析19、网上讨论:构筑教学对象主体参与新平台——《自然辩证法》课程网上讨论探索20、自然辩证法学派面临的问题三、热门自然辩证法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自然辩证法:从恩格斯的一本书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门学科2、自然辩证法的根本出路在于原始性创新3、结合课堂教学开展主题活动 --我校医学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探索4、自然辩证法:时代的考验与反思5、是自然辩证法还是历史辩证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观论析6、自然辩证法教学与研究的新思路——2007年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纪要7、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困境及其出路——重温恩格斯《自然辩证法》8、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要方向9、在开放理念下提高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从自然辩证法的教学谈起10、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回顾与展望11、加强自然辩证法课程的素质教育功能12、对自然辩证法学科归属与学科建设的再认识13、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探索——“全国自然辩证法教学与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14、究竟如何理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5、自然辩证法原理16、自然辩证法可以称"联系科学"吗?——从《自然辩证法通讯》的副标题说起17、质疑自然辩证法:从卢卡奇到莱文18、重建21世纪的自然辩证法19、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教学体系的构想20、《自然辩证法》中的生态整体主义意蕴四、关于自然辩证法毕业论文题目1、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2、中药整合调控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从自然辩证法的平衡观谈再狭窄的预防3、弘扬自然辩证法传统建设科学技术学学科群4、自然辩证法,还是社会历史辩证法?5、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6、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7、自然辩证法原理8、现代自然辩证法原理9、自觉迎接自然辩证法的范式转换10、真善美圣的探究与自然辩证法研究11、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辩证法的发展12、简明自然辩证法词典13、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实现自然辩证法学科建设的第二次调整14、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15、自然辩证法导论16、关于《自然辩证法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研究17、论科学发展观在自然辩证法理论中的地位18、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19、论两种不同的自然辩证法的概念——兼论康德哲学的一个理论贡献20、大调整时代的自然辩证法——“重振自然辩证法雄风”刍议五、比较好写的自然辩证法论文题目1、中国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学研究的倡导者——于光远2、自然辩证法概论(第2版)3、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学习《自然辩证法》笔谈4、但开风气不为师--论自然辩证法的社会责任5、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辩证法观6、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7、关于“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专题式教学的思考8、论自然辩证法及其发展9、爱因斯坦、普里戈金与《自然辩证法》10、人与自然的矛盾根源与和解之路——恩格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启示11、"以问题为中心"的自然辩证法教学探讨1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13、简论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14、恩格斯"劳动创造了本身"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再读恩格斯《自然辩证法》15、自然科学建构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逻辑起点——重读《自然辩证法》16、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要进一步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17、全球化视阈中的自然辩证法——一种基于国际学术交流60余年历程的考察18、关于自然辩证法教学和学科建设策略问题19、论施密特对“自然辩证法”的批判及其缺陷——读阿尔弗雷德·施密特《马克思的自然概念》20、用自然辩证法思想指导医学教育。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自然辩证法课后题答案
绪论1,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P1)22,自然辨证法得研究内容与研究范围?(P3)23,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P12)-24,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2第一编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第一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创立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得发展有怎样得联系?(P23)3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P23)33,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27)34,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观点及其评述?(P31)35,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基本思想、特征与重大意义?(P39)36*补充,马克思主义得三个来源与三个组成部分? 37,阐述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得自然科学基础与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P38)3第二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系统自然观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得现代自然科学前提。
(P44)2,系统自然观确立得重大意义?(P49)3,什么就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就是自然界物质得普遍存在方式?(P52)4,自然界物质系统得基本特点?(P53)5,何谓演化与进化?怎样理解自然界得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得过程?(P59)6,阐释自组织得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得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P65)7,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得无限性?(P67)第三章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发展:生态自然观1,从生态自然观得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就是对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得丰富与发展。
(P76)42,如何理解自然界就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得根基?(P70)3,生态危机得概念及其表现。
(P76)4,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P80)5,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您得想法.(P84)第二编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第四章科学得本质与科学知识得构成1,如何理解科学得本质?(P91)2,科学理论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得特点与相互关系。
(P97)3,什么就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得重要性。
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关系班级:姓名:指导老师:2014年4月摘要: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学习和领会自然辩证法,对我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第一要素。
过去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现代社会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智力资源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增长主要靠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的实践来看,更是如此。
中国现代化的关键是发展科学技术。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技术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更加紧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并通过它来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社会同步,要深入研究科技发展的内在规律,将科学技术置于社会大系统中。
科技工作者要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适应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级人才培养。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哲学、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科学发展观(一)自然辩证法与中国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高度来考察作为客体的自然界,作为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中介的中国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中国科学技术观,也是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论,还包括各门具体科学中的重大哲学问题,其学科内容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中国科学技术观、中国科学技术方法论三部份组成。
其中两对矛盾,即人与自然的矛盾,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界和中国科学技术。
内容:自然观,科技观和科技研究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门重要理论学科,它与科学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探讨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并分析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自然辩证法是指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认识和把握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的基本原理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矛盾的总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指的是矛盾双方的统一和斗争的统一。
质量互变规律则强调事物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质的变化。
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自然辩证法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
首先,自然辩证法通过辩证逻辑的方法指导科学研究,帮助科学家们认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
其次,自然辩证法提供了科技创新的思想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超越传统的思维模式,将事物看作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这时自然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就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当科学家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时,只有借助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才能够找到突破口。
此外,自然辩证法还可以推动科技发展的内在动力。
科技发展需要解决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涉及到对于事物规律的认识。
自然辩证法正是通过研究和总结规律,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持和指导。
三、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自然辩证法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十分深远。
首先,科技发展越来越注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这正是自然辩证法所提倡的。
自然辩证法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应用,促进了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
其次,自然辩证法对人们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帮助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不再将自然界看作是孤立的个体,而是以整体性的观念来理解自然界。
另外,自然辩证法还对科技发展模式的转变产生了影响。
在传统的科技发展模式中,往往只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略了环境和社会的长远利益。
而自然辩证法提醒人们,科技发展需要考虑到整体的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
浅谈人类自然观的演进与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摘要本文简述了自然观的有关概念,并对其产生、发展、变革过程做了简要梳理。
人类自然观的变革与科技发展之间是辩证统一的相互关系,科技的不断进步使我们能够加深对自然界的了解,同时通过准确的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又能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人类只有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协调才能生存和进步.关键词自然观科学技术演进发展1、自然观概述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主体。
人类从自然界动物群中“提升”出来以后,作为社会的人,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
自然观即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和最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认识。
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原、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因而任何一种系统的哲学必然包含与之相适应的系统的自然观。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不只消极地适应而是积极地作用于自然界。
在这一相互作用过程中,人们形成了对自然界本质的认识。
因此,自然观既不像唯心主义所说的那样,只是人的思维的自由创造;也不像机械唯物主义所说的,只是思维对自然界的消极反映.构成自然观基础的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只是自然界本身.自然观是由生产实践和科学发展的水平决定的。
每个时代的人们都按照他们那个时代的生产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水平来描绘自然界的图景。
任何时代的自然观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尤其与当时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反过来,它又对自然科学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影响。
2、人类自然观的演进历程概括地讲,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大致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1)臣服于自然,自然完全主宰人类的命运。
史前时期,人类尚处在蒙昧的状态,人类由于经验的稀少和大脑发育的不完善,自身始终不能从自然中分离出来。
2)“去魅化”阶段,即人类意识的觉醒,自然不断人化。
随着人类制造—-使用工具的技术不断成熟,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无能为力的情况便不断的减弱,随着技术(此时还只是简单的工具,还是物化的自然)的发展人类踏上了“去魅化”的发展道路,自然不断的被人类了解,由服从于对自然不可知的恐惧之中渐渐的走出来,“去魅化”的过程其实就是人化的过程,而这一切的动因则来自技术的介入。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课后习题答案绪论一、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1、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看:自然辩证法的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
或者可以说,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作为一种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科学技术发生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科技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辩证法)。
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因而自然辩证法必然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与发展,自然辩证法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
2、从自然辩证法的历史渊源看:自然辩证法是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自然观的逐渐成熟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古代的自然哲学:自发的唯物主义和朴素的辩证法;有直观、思辨和猜测性质。
(2)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3)16世纪科学的兴起:1543年哥白尼及其《天体运行论》。
观察、实验和数学方法的结合。
弗朗西斯·培根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经验论的认识论和归纳法的方法论——近代科学的人文主义传统。
笛卡儿唯物论的认识论和演绎法的方法论。
——17-18世纪自然科学主要的方法是分析解剖:将整个自然界分成许多部分分别深入研究;将某一自然事物解析成许多局部研究其细微结构;将某一自然过程分成若干阶段静止地研究其某一截面,逐渐形成孤立地静止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此乃近代科学的机械论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
(4)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从18世纪末开始,主要是在19世纪科学技术进入全面发展时期。
搜集经验材料到理性概括材料,形成黑格尔哲学的科学基础,黑格尔哲学第一次把整个自然界、社会历史和人类精神描绘成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试图揭示其内在联系,在其概念辩证法中猜测到了自然事物的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
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导语: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科学方法论的理论框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科学技术中的自然辩证法,并分析其对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 矛盾统一的原理: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矛盾双方的斗争和统一不断推动着事物的发展。
举例:在现代科学技术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矛盾统一的原理在起作用。
在社交媒体的发展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与平台的商业模式之间存在着矛盾。
通过用户的反馈和平台的创新,最终找到了双方之间的统一,实现了双赢的局面。
2. 对立统一的原理:矛盾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统一是事物发展的结果。
举例:在科学研究中,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的对立统一。
理论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检验和发展的动力。
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
二、自然辩证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 矛盾分析:科学研究中,矛盾分析是解决问题和推动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对矛盾的深入分析,找到问题的关键,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举例:在生物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对生物体内外环境的矛盾分析,发现了许多新的现象和规律。
研究生物体适应不同环境的机制,对理解物种进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2. 统一认识:自然辩证法要求我们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来认识事物,避免片面和片段的认识。
举例:在物理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对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统一认识,发展出了能源转化和利用的理论和技术。
通过研究不同能源之间的相互转化和利用,实现了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三、自然辩证法在技术创新中的应用1. 创新思维:自然辩证法强调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举例:在计算机科学中,自然辩证法的创新思维在人工智能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矛盾和对立的分析以及对问题的全面认识,科学家们开发出了各种智能算法和模型,实现了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
自然辩证法_---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自然辩证法概论》课学习资料之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本体论和认识论。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在总体上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技术是现实生产力;科学是认识世界,技术是改造世界。
现代科学和技术形成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的体系结构由学科结构和知识结构组成,现代技术的体系结构由门类结构和形态结构组成。
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发展是多种矛盾共同推动的结果,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技术思想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的历史形成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历史的产物,其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条件、思想理论背景和科学技术发展密切相关。
(一)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社会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是在西欧各国普遍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
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阶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科学获得的使命是,成为生产财富的手段,而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
(二)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思想理论背景首先,它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其次,技术史、工艺史和自然科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也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产生的重要理论背景。
(三)马克思、恩格斯科学技术思想形成的科学技术基础18、19世纪,天文学、地学、物理学、化学、解剖学、生物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期,两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和概括19世纪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形成了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思想。
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
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一、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一般方法的科学,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武器。
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出发,结合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探讨如何从自然辩证法走向中国的科学技术学,以期为我国的科技事业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首先回顾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特点,理解其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
我们将分析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探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探讨如何将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构建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技术学。
我们将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学发展的建议和思考。
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的影响。
自然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其核心观点是自然界的发展变化是通过内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
这一思想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并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在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历史背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紧密相关。
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自然辩证法作为其哲学基础的一部分,开始对中国学术界和思想界产生深远影响。
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与中国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寻求国家的现代化之路。
马克思主义和自然辩证法的引入,为中国知识分子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他们能够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自然和社会现象。
这一时期,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的传播,不仅局限于哲学领域,还广泛影响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各个领域。
自然辩证法与科学技术
从自然辩证法角度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摘要:自然辩证法既保持了传统哲学追求智慧形而上品格,又具有现代科学追求知识形而下品格,是科技时代人类智慧楷模;它既蕴涵自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又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既关联人类终极关怀,也关联着人类现实关怀,对人类社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思想价值。
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正面促进作用,包括改变社会生产力要素,改变社会经济、阶级结构;还有提高人类认知能力,推动了精神文明的发展。
接着本文讨论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包括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危害;对人类的思想、人格有一定的腐化作用。
最后,本文指出,我们必须正视科技的两面性,正确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尽量减少科技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为了实现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最终还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证资源环境可持续的基础上,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正面促进、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
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但是不可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对社会起到了不可逆转的消极作用。
马克思的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
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把科学和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都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其还主张正确看待科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仅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的促进作用,还要看到科技发展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因此,从自然辩证法的角度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两者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我国实现科技进步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传播-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
自然辩证法在我国的发展传播-自然辩证法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奠基性著作之一。
它以当时自然科学的成果阐述和论证了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重要范畴,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理论基础。
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二版序言》中讲的,马克思和我,可以说是从德国唯心主义哲学中拯救了自觉的辩证法并且把它转为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唯一的人。
一、中文的《自然辩证法》翻译出版情况《自然辩证法》的写作从1858 年开始酝酿.1873 年2 月至1876 年5 月,写了一些札记和《导言》的大量片段。
1876 年5 月至1878 年3 月,从事《反杜林论》的写作。
1878 年5 月至1883 年3 月,继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1883 年3 月,由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需要整理马克思《资本论》的手稿,不得不中断《自然辩证法》的写作。
恩格斯在病逝前,把他的这部未完成的著作手稿和相关资料分成四束。
这部手稿后由当时的德国社会党保存,其伯恩斯坦将其中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神灵世界中的自然科学》两篇论文分别在《新时代》杂志1896 年第 2 期和1898 年《世界新历画报》年鉴发表。
1924 年,苏联共产党(布)中央对《自然辩证法》手稿全部拍照。
1925 年《自然辩证法》作为《马克思恩格斯文库》第2 卷,以德文和俄文对照形式在前苏联出版。
1930 年代《自然辩证法》一书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14 卷出版。
在我国,最早翻译出版的是《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单行本,由一远翻译,1928 年书店出版。
《自然辩证法》一书的最早译本是杜畏之由1925 年出版的德俄对照版本翻译的,1932 年8 月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1940 年2 月,陕甘宁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在延安成立,该学会组织了一个自然辩证法研究小组,由会长徐特立指导,驻会干事于光远主持。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论命题,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
自然辩证法论文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姓名:***学号:S***********班级:12班10级研硕21班指导教师:***时间:2010、10、28 摘要:任何技术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技术价值只有在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下才能体现出来,当技术对主题的需要和发展起到肯定作用的时候,它就具有正面的价值。
正文: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看现代科学技术2O世纪是人类历史中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的飞跃上,人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科学技术给自己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科学和技术自从17世纪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以来,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充分显示造福功能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对自然和社会的危害。
这也就是西方社会从2o世纪五六十年代相继产生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以及反科学思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科学技术一旦失控时我们将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1939年瑞士化学家米勒合成的DDT(化学名称为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对生态的毁灭性影响;1978年被宣布处于紧急状态的建造在两万多吨化学有毒物质上的拉夫运河小区;1986年泄漏的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15000多名救护人员死亡,500万人因辐射而致病;1989年瓦尔迪兹号油轮上1100万加仑原油渗入水中造成2O亿美元损失;2001年横扫英国的,使畜牧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口蹄疫,损失高达300亿英镑;2003年“非典”肆虐全球等等一系列2O世纪全球所发生的震惊世界的技术和工业灾难。
从某种意义上说,自然哲学可以看作是科学技术哲学的基础或科学技术哲学的本体论。
实际上,人们在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范畴里,已经进行了自然哲学的研究和论述。
例如在探讨科学技术哲学进展的专著中设专章研究“自然哲学问题”,在科学技术哲学的教材中“自然论”为开篇。
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的则是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
我们把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称之为技术。
自然辩证法的科学基础
自然辩证法中自然科学基础作用之分析19世纪70年代,恩格斯巨著《自然辩证法》的完成,对这一学科的创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本书主要对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其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了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并批判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二,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1]。
对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形成,恩格斯认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里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2]。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在自然辩证法理论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本发言拟对这一基础作用进行分析,以期对自然辩证法有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发言提纲主要从哲学的形式和发展水平、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哲学概念、方法论与认识论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在哲学的形式和发展水平上,我们对自然辩证法之前的科学成就进行总结后可以看出,不同的自然科学水平决定着不同的哲学形式。
以自然科学的发展来看,其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个是古代、文艺复兴以前,萌芽状态的自然科学水平以及对自然界整体的直观观察;第二阶段是文艺复兴以后,十五到十八世纪,产生了以科学实验为基础,以精密数学为工具的近代自然科学;第三阶段是十九世纪以后,自然科学的进一步发展,由经验学科进而产生理论学科[3]。
对应于自然科学的三个阶段,哲学唯物主义在发展中也产生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建立在对象及事物联系的直观基础上的辩证法,由于自然科学仍处于萌芽状态,此时的哲学亦不能对事物进行具体的、客观地考察,而只是建立在直观和猜想的基础上;第二阶段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此时的自然科学开始使用经验的方法,并被移植到哲学中去;第三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此时的自然科学发展产生了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达尔文进化论、能量守恒定律以及细胞学说,大量的自然科学事实使人们能够形成符合客观世界的总画面,同时哲学的发展也开始关注于客观事物产生、发展与转化的真实过程[4]。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
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以自然辩证法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精确查询得到6000多条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是一个丰富的广阔的主题。
其中,有很多文章是讨论何为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之类问题的,即如何理解自然辩证法这个问题受到了持续的关注。
本文拟从史论结合的角度,对此作一扼要探讨,并以此追思于光远对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开拓性贡献。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一书《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生前未完成的著作,基本上写于1873-1883年,1885-1886年作了个别补充,直至恩格斯逝世了30年之后的1925年《自然辩证法》遗稿整体才由苏联国家出版社正式出版,以德文原文和俄文译文对照形式发表。
书名来自四束书稿中第三束的标题,特别是1882年11月23日恩格斯给马克思信中所说现在必须尽快地结束自然辩证法;且不论此书出版后带来了各方面的种种不同评价,在此书是否值得出版时,审稿人爱因斯坦尽管建议出版该书,但对该书持一种否定的态度。
爱因斯坦写道:爱德华伯恩斯坦先生把恩格斯的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交给我,托付我发表意见,看这部手稿是否应该付印。
我的意见如下:要是这部手稿来自一位并非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而引人注意的作者,那么我就不会建议把它付印,因为不论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来看,还是从物理学史方面来说,这部手稿的内容都没有特殊的趣味。
可是,我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考虑到这部著作对于阐明恩格斯的思想的意义又是一个有趣的文献,那是可以出版的。
我们这里注意的是,认为它是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内容的手稿,是采用从当代物理学的观点、物理学史方面来看的立场,换言之,是当作科学观、科学(思想)史来进行观察。
这使我们想起了爱因斯坦发表该意见半个世纪之后,另一位著名科学家普里戈金却对自然辩证法有高度评价,并成为通过科学来认识自然的自然观。
他在《从混沌到有序》的书中写道:自然史的思想作为唯物主义的一个完整部分,是马克思所断言,并由恩格斯所详细论述过的。
自然辩证法与医学科学技术学
• 这样,我们就不难发现,自然辩证法其实是一 门关于科学技术的学问。正巧,近年来美国 在STS 基础上提出一项叫医学科学技术研 究(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的工 作, 转述成中文亦可叫医学科学技术学,其与 上述想法基本相合。为此,我们不能不深深 钦佩恩格斯的深刻洞察力,并郑重地断定:自 然辩证法就是医学科学技术学。
2
作为医学科学技术学的自然辩证法
• 自然辩证法是怎样的医学科学技术学,过去 我们在讲自然辩证法时比较多地强调科学 认识论和方法论的一面,而拒斥科学学和科 学社会学。中医讲,湿疹的辨证,当首辨 虚实,细察正邪之盛衰。越是看似简单的 症状,越是值得分析其因果,在疗效时机 达到最佳。
• 反思自然辩证法的历史和传统,可以发现它 大致从三个视野来关注科学和技术: • 其一,哲学视野。从这个角度看,自然辩证法 可以说是对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 反思,这是自然辩证法的主体部分。 • 其二,学科论视野。主要是研究医学科学技 术的规范、运行的机制和历史过程等一些 后科学问题。 • 其三,价值观视野。主要探讨医学科学技术 的社会文化基础、功能等。
• 综合上述不难发现,自然辩证法的兴起和初 衷是为了科学技术,它得以在中国传播和生 根也是因为科学技术,后来的发展和变化仍 然围绕医学科学技术,也就是说不管时代变 迁、角度变化,自然辩证法都是围绕医学科 学技术在“转”。于是,至少可以得出三点 结论:
• 第一,医学科学技术(强大) 的存在是自然辩 证法得以建立的第一前提; • 第二,关注科学和技术(不论是内在的还是外 在的) 是自然辩证法的永恒主题; • 第三,通过对医学科学技术的透视去看待一 切事物,是自然辩证法的专有“功夫”。
• 再次,医学科学技术学也具有横断性,它不像 硬学科那样单一直线式地看问题。但系统 论等的“横断”都只是抓住了某些自然的 客观“实体”,如系统、信息等,能简单说医 学科学技术学关注的本是“人为”的医学 科学技术也是自然的客观的“实体”。结 论很难下。最后,把医学科学技术学当作一 个领域显然太表浅,而没有领会到这一表象 之外的东西。既然医学科学技术学无处可 归,那就不如把它单独放在一处自在地存在 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科学文化评论》第4卷第2期(2007):16-27科技与社会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郭元林摘要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再到今天的“科学技术学”,暴露了自然辩证法学科及其学界的诸多问题。
从学界内部来说,当前最急迫的任务是:提高学术水平,力争使我国的科技哲学研究与国际真正接轨。
关键词自然辩证法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学近几年来,在自然辩证法学界,一些同仁又在讨论自然辩证法的学科调整和建设问题,认为“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第一次调整,而“从科学技术哲学到科学技术学”则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第二次调整[张明国2003,页5-12]。
由此引发了广泛而激烈的争论,概括起来,争论焦点集中在以下3个方面:科学技术学与自然辩证法的关系;科学技术学与科学学的关系;如何创建“科学技术学”学科或学科群。
本文将从自然辩证法学科的历史发展角度,并结合当前实际情况,对这些争论问题尝试进行初步分析,同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大家批评。
一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在我国,“自然辩证法”这一学科来源于恩格斯的遗著《自然辩证法》,它共包括197个组成部分[Engels1985],后来,前苏联在整理出版这些手稿时,删去了一些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结果留下了181个组成部分(10篇论文,169个札记和片断,作者简介:郭元林,天津大学社会科学与外国语学院教授。
郭元林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17以及2个计划草案)[Engels1954]。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全书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可概括为2个方面:运用唯物辩证法概括自然科学的最新发展成果,批判形而上学自然观,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揭示自然界的辩证法,从而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创立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为自然科学提供崭新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
由此可见,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仅包括现在通用自然辩证法教材体系的两部分内容———“自然观”,以及“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而基本上不涉及另外两部分内容———“技术观和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
因此,毫无疑问,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是一部哲学著作,那么把以该著作作为“范式”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为哲学学科,这应该没什么问题。
我国最早出版(于1979年)的自然辩证法教材就是根据这种思想来编写的,该书认为:“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辩证法讲义》编写组1979,页i]这也就是说,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组成部分,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世界观和方法论。
这本最早的《自然辩证法讲义》的内容由3篇组成,即自然观、自然科学观和自然科学方法论,这种编排结构和内容体现了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
1985年出版的由黄顺基等主编的《自然辩证法教程》更加明确体现了这一思想,在本书的《绪论》中,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它的地位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并列。
”[黄顺基、吴延涪和黄天授等1985,页1]而且,在书中还特别从两个方面论证指出自然辩证法属于哲学学科。
该书也由三部分组成,其编排结构和内容与以前的《自然辩证法讲义》大体相同,都以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为蓝本。
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改革开放后,为了更好地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1987年将自然辩证法专业修改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隶属于哲学一级学科。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这次学科改名,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为哲学的二级学科,这是十分准确的。
但是,需要强调指出,至少从学科名称上来看,科学技术哲学未涵盖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哲学,而自然哲学恰恰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的最主要内容。
恩格斯花费多年心血不遗余力地去撰写《自然辩证法》,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完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虽然马克思的《资本论》已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辩证法,但“自然界运动的辩证法”还是空白,因此,恩格斯写作《自然辩证法》的根本目的就是填补这一空白,从而使《自然辩证法》与《资本论》相衔接。
由此可见,18《科学文化评论》第4卷第2期(2007)《自然辩证法》主要是一部自然哲学著作,恩格斯通过该书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故就有观点认为“自然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哲学”[《<自然辩证法>解说》编写组1982,页7],也有学者提出把《自然辩证法》的书名改“为《1873-1883自然哲学手稿》更合适”[吴国盛2001,页80-84]。
所以,笔者个人认为,根据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把原来的自然辩证法学科改名为“自然哲学”似乎更为恰当,因为西方哲学中就有自然哲学的传统,与国际进行学术交流没有任何障碍,只不过我们的“自然哲学”是一种新的自然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
因此,这次学科名称调整,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就从名称方面来说,丢掉了自然哲学,而增加了技术哲学。
为什么把学科名称进行这样的调整呢?笔者个人认为也有其历史原因,1949年后,我国一直强调自然科学家要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1956年,我国制定了全国十二年(1956-1967)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在规划草案的说明中就明确指出:“在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这样一门科学,正像在哲学和社会科学之间存在着一门历史唯物主义一样。
这门科学,我们暂定名为‘自然辩证法’,因为它是直接继承着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曾进行过的研究。
”[龚育之1996,页21]因此,自然辩证法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桥梁,对自然科学家及其科研活动更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它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具有政治指导的功能。
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挥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自然辩证法学界的研究重点是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而不是自然观,1956制定的那个规划草案中拟定了9类研究题目[龚育之1996,页21],从其中即可看出这一点。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经要建立社会主义科学,批判资本主义科学,就是由于这种指导思想走过了头。
到1987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自然科学中的过分扩大化虽然得到了纠正,但自然辩证法学界的研究重点并未改变,再加上西方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开始大规模传入我国,为了跟国际接轨,从而把自然辩证法改名为科学技术哲学,应该说也是合情合理的。
二无奈的“科学技术哲学”———能在哲学中生存吗?近几年,在探讨“如何创建科学技术学”的过程中,许多人对1987年的那次学科名称调整提出批评,有人甚至认为“其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刘华杰2002,页65-66]。
但大家的批评理由并不是因为“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郭元林从“自然辩证法”到“中国的科学技术学”19学”这种学科名称调整,丢掉了自然哲学,增加了技术哲学,而是认为自然辩证法的学科范围远大于科学技术哲学的,前者几乎囊括了所有学科门类,而后者却仅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所以,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为哲学学科,而且改名为科学技术哲学,“导致语义收缩,使原有的研究范围大大缩小”[刘华杰2002,页65-66]。
笔者个人认为这种批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当时的自然辩证法学科还是“一个哲学学科”,自然辩证法学界的情形也并非如此,这可从自然辩证法工作者们编写的教材中看得非常清楚。
前面提到的两本教材都明确指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只涉及自然界和科学,未涉及技术,从而内容也就仅包括:自然观、科学观和科学方法论,而没有涉及技术哲学,更没有“科技与社会”方面的内容,可二者的出版时间分别是1979年和1985年。
即使到1991年,出版了由原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修订版),在该书的绪论中仍明确指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组编)1991,页1]虽然在学科定位上,仍把自然辩证法定位为哲学学科,但首次增加了“技术”这一研究对象,同时,在内容方面,增加了技术哲学和“科技与社会”方面的内容,这是一个重大突破,因为以前的教材基本上未涉及这两方面的内容,也未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
在编排体系上,该书分为3篇: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和科学技术观,“科技与社会”还未成为单独的一篇。
只是到2004年,出版了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编写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这时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定位才有了明确变化,在该教材的绪论中写道:“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2004,页1]在这儿,首次明确提出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自然辩证法也就不再定位为哲学学科,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学科,书中只是说“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2004,页4],这种说法是非常含混的,让人难以理解,说自然辩证法是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但又不是哲学,那么究竟是什么学科呢?书中没有明说。
但从书中的内容来看,很难说自然辩证法还是“一门学科”。
与以前的自然辩证法教材相比,在该教材中首次增加了“科学技术在社会20《科学文化评论》第4卷第2期(2007)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研究对象,而且把内容扩充为4篇,“科技与社会”成为单独的1篇。
实事求是地说,现有的任何一个学科都无法容纳这么多内容,因为其囊括的学科很多,而且也从中几乎无法找到“统一的学科范式”。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我国的自然辩证法学科定位,在改革开放前是很明确的,它就是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改革开放后,至少在20世纪90年代前,这种学科定位仍然是明确的。
学科定位模糊,所包括的内容越来越庞杂,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的事情。
因此,大家对1987年的那次学科名称调整的批评理由是不成立的,因为那时的学科范式基本上还是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其内容主要属于哲学,所以,把自然辩证法确定为哲学的二级学科,既有历史的原因,也符合学科当时的实际情况。
对任何事情进行批评,要讲道理,说明原因和结果,符合因果关系,在时间顺序上,原因事件要发生在结果事件之前,不能把现在发生的事情当作原因来批评过去的事件,不能当事后诸葛亮,更不应去抱怨历史。
自然辩证法学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是有原因的,但原因却不是“大家所提出的那种批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