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和描述种群的特征;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介绍种群的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提高他们的科学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Step 1:导入(5分钟)1.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生物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和思考;2.引导学生思考:生物是如何组成一个个种群的?3.学生回答后,教师解释种群的概念。
Step 2:学习种群的特征(15分钟)1.指导学生查阅教材、参考书籍或互联网资源,了解种群的常见特征;2.学生小组讨论,整理出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的数量、种群的分布、种群的密度、种群的结构等;3.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做相关解释和补充。
Step 3:分析种群的特征(30分钟)1.老师播放一段关于其中一种动物种群的视频,或者展示一些相关图片,提问:a)这个种群的特征是什么?b)这个种群的数量、分布、密度、结构等特征如何呈现?c)是否存在种群的变化或演替?d)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特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并在班级中进行分享和讨论;3.教师穿插讲解种群特征的相关概念和原理。
Step 4: 深入理解种群的特征(30分钟)1.教师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例如:游戏、实验、调查等,帮助学生更好理解种群的特征;2.游戏:可利用打地鼠游戏,通过增加或减少“鼠群”的数量,观察种群的密度和结构是如何变化的;3.实验:可以进行种群调查实验,例如在校园或小区里选择一种小型昆虫,对其进行种群数量统计,分析不同环境因素对种群特征的影响;4.调查:可以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一次野外考察,观察不同种群的特征,如鸟类、植物等。
Step 5:总结与评价(10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今天学习的内容,并梳理出种群的特征;2.学生自主完成一份小结或笔记,对种群的特征进行总结;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并指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
种群的特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种群结构等种群的基本特征;3.理解种群特征与种群动态演变的关系,并能分析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种群的定义和概念;2.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3.种群密度的计算和影响因素;4.种群分布的类型和特点;5.种群结构的类型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理解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及其计算方法;2.掌握种群密度与生态因素的关系;3.理解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4.了解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与示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探究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3.讨论与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过程1.导入(15分钟)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入话题,向学生展示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特征?2.概念解释与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对种群的定义和概念进行解释,并通过实例分析种群数量的衡量指标、种群密度的计算及其影响因素。
教师还可利用具体的案例展示种群数量与种群密度的关系。
3.讨论与总结(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并总结各类型种群分布的特点。
同样地,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种群结构的类型及其作用,并总结不同种群结构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任务实践(30分钟)学生分组完成一项实践任务,例如调查其中一具体种群的数量、密度、分布类型和结构类型,并对其进行数据分析与综合评价。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动植物种群进行调查,并通过户外实地调查或网络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5.结果呈现与展示(15分钟)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调查结果,并结合数据和图表进行说明与解释。
通过学生的呈现与展示,让其他同学对不同种群特征的分析和评价进行讨论,并引导他们针对种群特征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思考与总结。
六、教学延伸1.通过参观动物园、植物园等实地考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种群特征的差异和相互关系;2.组织学生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项目,进一步加深对种群特征与生态系统关系的认识。
种群的特征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 列举种群的特征。
(2) 尝试用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2、能力目标(1) 通过学生野外调查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理解迁入率和迁出率,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 通过图表分析,提高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调查研究,培养学生不断探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种群的特征。
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三、学习过程㈠、预习展示:1、回顾:种群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群密度的概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种群密度是种群___________特征。
3、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由于种群的总数量调查比较困难,研究者一般只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用以估计整体的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
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有和。
4、样方法的概念:在_________的分布范围内,_________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_________作为该种群密度的估算值。
常用取样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探究——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⑴确定要探究的问题⑵制定计划①确定;②确定;③确定调查需要的,列出清单;④确定。
⑶实施计划①准备。
②确定调查对象。
③选取样方:样方的大小一般以的正方形为宜。
如果该种群,样方面积可适当扩大。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种群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 使学生掌握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3. 培养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种群的概念、种群数量特征及其计算。
2. 教学难点: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种群特征。
2. 使用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 利用图表和数据,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种群数量特征。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种群的特征相关图片、图表和数据。
2. 教学案例:选取相关实际案例,用于分析和讨论。
3. 教学工具:白板、粉笔、多媒体设备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种群特征的思考,如:“什么是种群?种群有哪些基本特征?”2. 新课导入:介绍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种群的基本特征。
3. 种群数量特征:讲解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种群数量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分析实际问题。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提出课后思考题,拓展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种群特征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9.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作业和课堂表现,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10. 教学评价:根据学生作业、课堂表现和课后反馈,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六、教学延伸与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种群特征在生态学、生物学和环境科学中的应用。
2. 探讨种群动态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分析人类活动对种群特征的影响,如城市化、生态环境破坏等。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的概念和示意图;3. 理解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对种群演化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种群的定义;b. 种群的组成;c. 种群的特征:数量、密度、分布、增长。
2. 种群密度a. 种群密度的定义;b.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c. 种群密度的分类:稠密种群、稀疏种群。
3. 种群分布a. 种群分布的定义;b. 种群分布的类型:均匀分布、聚集分布、随机分布;c. 影响种群分布的因素。
4. 种群增长a. 种群增长的概念;b. 种群增长模式:指数增长、对数增长;c. 影响种群增长的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迁移率。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物种中的个体是如何生活在一起的。
2. 概念解释:简要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并进行互动问答。
3. 种群密度:通过举例和实际计算,让学生理解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4. 种群分布:讲解种群分布的类型和影响因素,通过图片示意图展示不同种群分布的特点。
5. 种群增长:分析种群增长的模式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种群增长的影响。
6. 总结: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种群特征,强调种群密度、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1. 演讲讲解法:通过语言和示意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
2. 图片展示法:展示不同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模式的图片,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 计算练习法:通过简单的计算练习,巩固学生对种群密度的理解和计算方法。
五、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或黑板;2. 种群密度和分布的示意图;3. 种群增长的示意图。
六、教学评估1. 计算练习:布置一些种群密度的计算题,检查学生对种群密度的掌握程度。
2. 口头问题:提问学生种群分布和种群增长的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概念和特征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1. 对比不同物种的种群特征,并分析其生态适应性;2. 研究人类活动如何影响不同种群的密度、分布和增长;3. 就当前世界上某一物种的种群特征进行调研和报告。
种群的特征教学指导设计
公司用章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用章管理,提高公司管理效率,保障公司财产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公司内部使用的各类用章的管理。
第三条公司用章包括公共用章与专用用章。
第四条公司用章的内容应符合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的要求,具有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第五条公司用章的管理责任由公司总经理负责,在其授权范围内,总经理可以将管理权限进行适当的下放。
第六条公司用章的制作、保管、使用和注销等一系列程序必须按照规定进行,未经授权和批准不得随意使用和盖章。
第二章用章的种类和权限控制第七条公司用章按种类分为公共用章和专用用章。
公共用章包括公司公章、合同专用章、发票专用章等,该类用章由公司总经理全面负责。
专用用章指公司内部各部门及岗位使用的用章,包括财务专用章、人事专用章、档案专用章等,由公司总经理根据工作需要授权相关人员使用。
第八条专用用章使用权限由公司总经理统一授权,授权范围与岗位职责相对应。
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擅自使用专用用章。
第九条专用用章的申请、使用和授权必须经过公司总经理书面批准,并由公司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和登记备案。
第十条公司用章的使用权不得出借、挂靠和转让,不得将用章用于与公司业务无关的事项。
第三章用章的制作和保管第十一条公司用章的制作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必须采用专业的印章制作机构,制作材料必须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第十二条公司用章必须明确刻制内容,包括公司名称、公司注册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等,并规定刻制样式,以确保印章的合法性和真实性。
第十三条公司用章必须由公司总经理亲自签字验收,并由印章管理员妥善保管。
用章过程中发现印章损坏或者丢失的,必须及时报告公司总经理,做好相关记录并进行登记。
第十四条公司用章必须配备特殊的保管箱,保管箱只能由印章管理员负责保管,严禁随意将用章保管在其他地方,以确保用章的安全性。
第十五条公司用章的保管箱必须安装在安全的地方,保管箱的钥匙由公司总经理和印章管理员各保管一把,严禁私自复制或遗失,如有变动必须及时更换。
种群的特征教案.doc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节种群的特征一、知识结构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特征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二、教学目标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解决方法]⑴首先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说明种群的概念。
⑵种群的特征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教师结合生活、生产中的具体事例讲解。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解决方法]⑴教师首先讲清楚选择样方的原则:随机取样、样本数量足够大、取样过程没有主观偏见等;取样的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
⑵完成探究活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
六、教具准备模拟材料,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1、学生完成教材中探究活动的操作。
2、思考、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八、教学程序(一)明确目标(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第1课时[问题探讨]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50个红色圆形和50个绿色三角形随机排列的图案纸,发放给学生,先不告知学生图形和三角形的具体数目,提问:估算一下数量是多少?学生回答之,教师总结:估算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研究的许多领域中都要运用;估算存在着误差,运用科学方法进行估算可以缩小误差,最大限度地保证得到的结果符合客观事实。
怎样才能既简便又准确地获得统计数据呢?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学生阅读教材P60、62相关内容,设置下列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种群?2、一个鱼塘中的全部鱼是一个种群吗?3、一片森林中全部的蛇是一个种群吗?4、什么是样方?5、如何确定样方?要选取几个样方?6、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准确些?7、为什么要研究种群密度?教师总结归纳: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种群是宏观、群体水平上研究生物的基本单位,种群不等于个体简单累加,种群内个体之间通过特定关系构成一个整体,表现出个体不具备的特征;个体生命有限,而种群一般不会因为个体的消失而消失;同一区域中往往生活着多个生物种群,不同的种群之间构成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群体;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
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案教案标题:种群的特征及种群密度调查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种群的特征;2. 掌握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3. 学会进行种群密度调查并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投影仪、计算器、白板和笔;2. 学生准备:学习材料、笔和纸。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种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种群的讨论。
2.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什么是种群?- 种群有哪些特征?讲解(15分钟):1. 教师简要讲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包括个体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重点介绍种群密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种群密度=种群个体数/调查面积。
3. 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计算种群密度,并解释计算结果的意义。
实践(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感兴趣的生物种群进行调查。
2. 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调查表格,记录种群个体数和调查面积。
3. 学生利用计算器计算种群密度,并填写在调查表格中。
4. 学生将调查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讨论种群密度与种群特征的关系。
总结(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种群密度对种群特征的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展示他们对种群密度调查的理解。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生物种群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种群的密度和特征。
2. 学生可以利用调查结果,讨论种群密度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评估方法: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程度和对种群密度计算的准确性。
2. 教师评估学生在总结环节的表达和对种群特征的理解程度。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种群密度对生物种群演变的影响,并进行展示或写作。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种群密度调查实验,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4.1种群的特征 教学设计 教案
4.1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种群的特征》这节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前面刚学了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宏观层次来分析生命系统的特征。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种群的特征”。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识记种群的概念,列举种群的特征,理解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数学方法对种群密度进行统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了解,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教学重点:种群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种群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关系三、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种群与群落》章节的开篇,学生在必修一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种群的概念,但并未深刻理解,故在开课时需要辨析清楚,对种群特征的学习,学生可以结合初中的地理知识,较为轻松的理解出生率、死亡率等概念,本节课的重难点应该是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和各个特征之间联系的阐述,比较合理的方式是通过习题讲解帮助学生理解透彻。
四、教学手段及用具教法:讲述、引导启发、观察分析、对比归纳、联系实例,可配合多媒体教学。
学法:观察、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探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蚂蚁一起找食物、狼追羊、豹追鹿等图片。
通过学生的总结,教师引出种群和群落的概念,提问学生。
课件展示:分析一下是不是一个种群:A、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B、某集市上卖的全部的同种白菜C、某村子中全部青年男女D、一个池塘里的全部鲤鱼学生活动:讨论回答:ABC都不是。
A不是一种;B不是自然区域;C一定区域内全部个体。
归纳概念的要点:①一定自然区域内②同种生物构成③全部个体教师设疑:德宏州的所有人口可以看做是一个种群吗?如果你是德宏州计划生育部门的分管领导,你会关注该种群的哪些方面?学生活动:思考回答,说出种群的基本特征。
设计意图:明确种群概念的含义,通过有趣的提问,引入课题。
(二)新课教学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教师质疑:我看到10只蝗虫,数量是少还是多?我看到一片树叶上有10只蝗虫,数量是少还是多?种群密度可以直接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给种群密度下一个定义?如何来调查种群密度呢?比如我们经常在电视听到这样的内容:中国人口某年有多少?大熊猫还剩多少只?蝗虫有多少只? 要统计这些个体数量该如何操作?对于大熊猫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可以逐个计数把它数出来, 但如果让你说出一片草地上有多少蒲公英?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如何统计?请同学们看,在大家的桌上有一张发下来的纸,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
《种群的特征》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种群的特征”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3章第1节。
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种群”的概念和生物个体水平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理解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本节从宏观、群体水平分析了“种群”这一层次的生命系统的特征,主要包括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和种群的数量特征两部分。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列举种群的主要数量特征;了解种群数量特征在实践中的应用;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2.2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设计与完成“样方法”、“标志重捕法”模拟实验;提升对数据图表等的处理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关注人口问题,认同计划生育国策;关注濒危生物种群数量的变化。
3 教学过程本节课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性学习。
教学内容并不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对轻松。
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
3.1 激趣设疑直入主题PPT课件展示视频“2014两会:北京人口调控”,问题:如果你是市长,进行科学合理的调控北京人口资源,请问你打算了解人口哪些方面的内容(数据)?学生思考。
提示:2013年北京市人口突破2100万,这是人口数量(板书:数量),那么,哪些因素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人口数量变化的?教师PPT展示,我们知道个体能够形成种群,种群形成群落。
两个湖泊中的鲤鱼;东海海底中所有生物;一块稻田里的幼蚜等是不是种群?种群必须满足三个条件。
教师提出:生活在北京市的每一个人是个体,“个体”会不会死亡?“种群”会不会随之消失?不同的个体在数量上有没有差异?不同的种群呢?引导学生思考种群有着不同于“个体”的特征。
引入主题——种群的特征(板书:种群的特征)。
使学生明白“种群不是个体的简单累加”,并将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转到宏观、群体水平上来,进而引人主题——种群的特征。
3.2 联系实际,讲解种群特征——种群密度种群的特征:包括空间特征、遗传特征和数量特征等。
种群的特征教案
种群的特征教案种群的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种群的概念和特征;2. 掌握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种群特征的计算方法;3. 能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
二、教学内容:1. 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种群的定义:指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物种个体在一定地点集合而形成的总体;b.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种群密度、种群分布等。
2. 种群数量a. 种群数量的含义:指某一时刻的种群总体个体数量;b. 种群数量的计算方法:计数法、样方法、捕获-标记-释放法等。
3. 种群密度a. 种群密度的含义:指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的种群个体数量;b. 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4. 种群分布a. 种群分布的含义:指个体在空间上的分散程度和分布形式;b. 种群分布的类型:随机分布、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c. 种群分布的影响因素:生境条件、生活方式、繁殖方式等。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新知:通过图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和应用图表,讨论种群分布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5. 总结归纳:通过课堂小结和思考问题,梳理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手段:1. 多媒体展示:使用电子白板或投影仪呈现图片、图表和演示计算过程;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合作能力;3. 案例分析:选择适当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图表分析和解释种群特征的变化及其原因;4. 思维导图: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整理和总结种群特征的主要内容;5.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和回答问题,增强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知:通过展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a. 播放一段视频或展示一组图片,显示不同物种的种群分布图;b. 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种的种群是如何在空间上分布的?它们的数量多少?密度大还是小?2. 信息呈现:通过讲解和讨论,介绍种群的概念和特征:a. 讲解种群的定义和特征;b. 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种群的数量和密度如何计算?种群的分布有哪些类型?3. 计算演示:通过实际案例和计算演示,教授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a. 准备一个物种的实际案例,例如某水域中的鱼类种群;b. 指导学生使用计数法或样方法计算种群数量;c. 指导学生计算种群密度:总体个体数量除以总体面积或总体体积。
教学设计3:4.1种群的特征
种群的特征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种群的特征,我准备从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设计的流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四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一、教学设计的意图1、理解种群的概念2、怎样估算种群的密度3、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及意义4、种群的空间特征二、教学设计的流程1、对种群概念的理解,可以通过让学生列举具体的事例,展开讨论来说明种群的概念。
例如,一个村庄的居民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一个鱼塘中全部的鲤鱼属于一个种群,等等。
种群这一概念,从字面上看并不难理解,但在让学生区别具体事例是否属于种群时,学生往往会出现混淆。
因此,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种群概念。
例如:——一个种群中有不同年龄的个体——一个种群中可能有外表不同的个体2、如何讲解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先介绍“抽样调查”的方法,教材中介绍了估算最常用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
我们应结合“问题探讨”中学生在估算中所运用的方法,进一步让学生讨论讨论:(1)什么是“样方”?(2)如何确定“样方”?(3)要选取几个“样方”?(4)多取几个“样方”结果会不会更准确些?结合这些问题的讨论,教师介绍常用的样方法:五点取样方和等距取样法。
对许多动物而言,由于他们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而常用标志重捕法,再结合学科交叉里的几个例子让学生掌握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K]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保持稳定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0越来越小大多数种群都倾向于使雌雄性别比例大约保持1:1,可以列举一些事例,说明自然界这种现象存在的普遍性(包括人类)。
老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让学生联系性别的决定来讨论这一问题。
教师可就上述特征间相互关系作一小结,如图4-1。
图4-1 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3、种群的空间特征是选学内容。
种群中个体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往往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集群分布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化教学设计《种群的特征》学院:班级:姓名:学号:目录一、教材分析 (3)二、学情分析: (3)1. 教学对象 (3)2. 知识基础 (3)3. 能力基础 (3)4. 情感态度 (3)三、教学目标: (3)1. 知识目标 (3)2. 能力目标 (4)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4)四、教学策略: (4)五、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4)六、学习资源与环境: (4)七、教学事实的程序: (4)1.教学活动过程: (5)2.板书设计: (9)3.随堂检验: (10)八、学生反馈: (10)九、布置作业: (10)十、教学活动流程图: (10)十一、评价量表: (14)种群的特征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四章第一节《种群的特征》,该节内容是学生的视角从微观、个体水平到宏观、群体水平的转折点,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有重要的意义。
教材讲述了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以及种群的空间特征,着重讲到了调查种群密度的两种方法,其中还涉及了探究活动、模拟实验。
学好本节内容,不仅为后面探讨种群数量的变化做好铺垫,也为学习群落和生态系统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一)教学对象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之前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分析以及总结归纳问题的能力,但是进行主动科学探究以及进行实地考查调研的能力可能还不够。
(二)知识基础学生在必修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及必修2生物的进化部分对种群已经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而且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有关计划生育、物种保护等内容,迫切地想了解进一步的知识,想用专业的科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问题。
(三)能力基础1.学生思维活跃,不怕困难,具有一定的主动思考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2. 在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下,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四)情感态度1. 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学的趣味性和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试着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解决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学生要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去了解更多的生物学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列举出种群的特征2.掌握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二)能力目标:1.尝试运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2.利用种群的特征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认同事物的发展性和多面性2.体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四、教学策略充分利用教材及自己搜集的图片资料将学生引入所设计的教学情景,每一小节都有问题引领,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通过教师的适时引导,让问题链条逐步形成,层层深入,综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本节课的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教师引导分析讨论出现的问题,一块总结出样方法的注意事项。
标志重捕法的教学可设计一个数豆子的小实验进行类比,帮助学生理解掌握。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种群的几个基本特征与内在关系。
教学难点:示范样方法的正确操作,证实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
六、学习资源与环境教师利用幻灯片、图片、网上相关资料等资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通过课前调查,略读,详读,课堂讨论,分组讨论,资料查询,课后交流等活动方式,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1)教师利用PowerPoint制作课件,从网络上下载图片及资料;2)学生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讨论,课后通过网络查询整理交流,更加深入的了解所学的知识。
七、教学实施的程序(一)教学活动过程: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过渡:怎样调查种群密度?展示藏羚羊种群和蒲公英种群的照片。
对于藏羚羊这样生活在固定区域个体大、易统计的种群可逐个统计。
对于蒲公英这样的个体小不明显、计数困难的可以估算其数量。
请同学们看PPT,假设这副图代表一块面积为100m2的草地。
图中黑色圆点代表蒲公英,白色圆点代表其它植物。
请同学们估算一下这块草地上蒲公英的数量。
将同学们分成若干个小组,并请每个小组的一位同学说一下他估算的结果,并说明他是如何进行估算的。
教师点评学生们的统计方法教师介绍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
定义: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抽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算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
计算该样方中个体数。
用样方法估计种群密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样方的大小要根据调查对象的大小和分布而定。
2、取样方法:a.等距取样法 b.五点取样法3、如果在边缘,则取上不取下,取左不取右。
思考比较这两个种群个体的区别。
分组讨论估算的方法并进行估算。
学生表达与交流自己的方法与结果。
比较各组估算结果的误差大小,总结影响估算结果的因素。
根据自己的体验总结估算的优缺点。
看课本总结讨论:样方法中,样方的大小、样方的多少、样方的取样原则及样方的边缘计数等问题。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如何估算及应注意的问题。
掌握样方法的原理及操作过程,为用样方法实地调查种群密度做准备。
迁入率和迁出率过渡:展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设疑:我国人口分布不均除了与历史、经济有关,还有什么影响因素?提示:每个城市都有暂住人员。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对种群的影响。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分析回答。
总结: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影响种群数量的重要特征之一。
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引出迁入、迁出率。
年龄组成给出种群的年龄结构三种类型:引导学生对三种年龄组成类型进行分析。
总结:根据年龄组成可以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
拓展:提供我国1970、1985、2005三年的人口年龄组成图。
学生根据三种年龄组成结构预测种群数量的发展趋势,并说出其原因。
根据不同的年龄组成图思考讨论我国的人口变化情况,及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教师在情景中设疑,学生在情景中释疑。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强化对图表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性别比例设疑:性别比例失调会对种群产生怎样的影响?提供资料:2004年,全国妇联主席顾秀莲在《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状况》白皮书发布会上指出,我国男女(0至4岁)性别比例接近120:100,远超国际认同的可以容忍的最高警戒线107。
专家认为,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衡会带来很多社会问题。
拓展:生产中利用性引诱剂来杀灭某一性别的害虫的目的?学生讨论,充分阐明自己的观点。
总结: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数量。
利用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来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总结1.种群的基本特征及之间的联系2.种群密度的两种调查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从整体上来理解种群各基本特征之间的联系。
比较两种调查方法。
巩固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二)板书设计:(三)随堂检验:1.下列有关种群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种群是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B.种群是许多同种个体的代数和C.种群具有单独的生物个体所不具备的特征D.种群是一个有机单元,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2.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是不会发生变化的B.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C.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3、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于()A.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B.目前的年龄组成C.男女之间的性别比例 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4.在田野的不同地点施放性引诱剂,最直接的效应是()A.害虫死亡率增高 B.害虫种群密度下降C.害虫出生率下降 D.害虫种群性别比例失调八、学生反馈学生:把这节课感觉到困惑的内容反馈给教师。
教师:当场解答学生的问题;也建议学生给教师写邮件咨询问题。
补充相关网站链接,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设计意图】学习好的学生有可能结合课堂外的知识提出疑问,后进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或多或少都存在疑惑;给学生创造平等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九、布置作业P63 课后习题十、教学活动流程图符号说明: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运用学生利用媒体操作、学习教师进行评价判断十一、评价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