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__共10页教学内容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点总结一、组织管理1. 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是指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岗位之间的关系和相互联系的方式。
常见的组织结构有功能型、分工型、矩阵型等。
组织结构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目标进行合理设计。
2. 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企业内部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共同理念等。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凝聚员工,提高工作效率和团队凝聚力。
3. 工作分配:合理的工作分配可以确保每个员工按照自己的专长和能力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4. 绩效评估:绩效评估是对员工工作表现和贡献的评价。
通过绩效评估,可以激励员工,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工作质量。
5. 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指通过奖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激励机制可以包括薪资激励、晋升机会、培训发展等。
二、领导与决策1. 领导风格:领导风格是指领导者在管理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
常见的领导风格有民主型、权威型、教练型等。
不同的领导风格适用于不同的情境和员工需求。
2. 决策过程:决策过程是指领导者在面对问题时所采取的决策步骤和方法。
常见的决策方法有个人决策、集体决策、顾问决策等。
决策的质量和效果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结果。
3. 沟通技巧: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沟通效果,增强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4. 领导力发展:领导力是指领导者所具备的影响他人的能力。
领导者可以通过培养自己的领导力,提升自己的管理水平和能力,进而实现个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5. 变革管理:变革管理是指在组织中引入变革时所采取的管理措施和方法。
变革管理需要考虑到组织内外环境的因素,合理安排变革步骤和资源,以实现变革的目标。
三、市场营销1.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指对市场需求和竞争状况进行的调查和分析。
通过市场调研,企业可以了解市场需求,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和计划。
2. 品牌管理:品牌管理是指通过品牌策略和营销手段来塑造和维护企业的品牌形象。
优秀的品牌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价值。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考试知识点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管理的任务是:设计和维持一种环境,使用权在这一环境中工作的人们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支出,实现既定的目标。
●管理的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控制等五项;管理层次为:上中下三层。
●管理学的内容:1)根据管理活动总是在一定社会生产方式下进行的,其研究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
2)从历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实践,管理思想及管理理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3)从管理者的基本职能或工作出发来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原理、规律和方法。
●管理及其性质概念:管理是管理者为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性质:1、管理的二重性,它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2、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的科学性是指管理伙为一个活动过程,期间存在着一系列基本的客观规律3、管理的艺术性,管理的艺术性就是强调管理的实践性,没有管理实践则无所谓管理艺术。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管理学形成与发展大致可分为:1)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泰罗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2)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理论:30-50年代;梅奥霍桑试验3)管理理论丛林管理过程学派;社会合作学派(巴纳德);经验或案例学派;人际关系行为学派(马斯洛);群体行为学派(梅奥,克里斯);社会技术系统学派(塔维斯托克研究所);决策理论学派(西蒙);沟通中心学派(纽曼);数学或管理科学学派;权变理论学派(卢桑斯)4)学习型组织理论:卓越绩效模式、六西格玛、BPR、标杆超越法●法约尔的过程管理理论的十四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作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霍桑试验内容包括:工场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室试验;大规模的访问与普查;电话线圈装配工试验;霍桑试验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满足度;存在着霍桑效应。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篇管理总论第一章管理、管理者和管理学本章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准确理解管理的定义和管理基本职能;掌握管理者的定义和管理者的分类;了解管理学的研究内容、性质和特点。
本章考核知识点第一节管理和管理职能一.管理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依据事物的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综合运用人才资源和其他资源,以有效地实现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特点(1)管理是共同劳动的产物(2)管理是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过程(3)管理具有明确的目标(4)管理的对象是组织中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手段,实现组织内部各要素的合理配置。
二.管理职能目前一般认为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种基本职能。
四大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计划是管理的首要职能,是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的依据;组织、领导和控制职能是有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和必要手段,是计划及其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
只有统一协调这四方面,使之形成前后关联、连续一致的管理活动整体过程,才能保证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组织目标的完满实现。
第二节管理者一.管理者的定义组织成员可以简单划分为操作者和管理者两类。
操作者是指在组织中直接从事具体的业务,且不承担对他人工作监督职责的人。
管理者是那些在组织中指挥他人完成具体任务的人。
二.管理者的分类1.高层管理者2.中层管理者3.基层管理者三.管理者的职责1.保证组织活动的顺利进行2.保证信息的集散和畅通3.保证决策的及时正确第三节管理:是科学还是艺术?一.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学是一门研究一般管理的原理和理论的科学。
二.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综合学科1.管理学的应用性2.管理学的综合性三.管理是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1.管理的科学性2.管理的艺术性第二章管理思想史本章学习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管理思想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间、重要著作、主要学派的观点、杰出代表及其主要贡献,了解各发展阶段管理思想的特点。
《管理学原理》考点知识归纳总结
《管理学原理》考点知识归纳总结第一部分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2. 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3. 管理者的角色(1)、人际角色:代表人角色、领导人角色、联络人角色(2)、信息角色:监督人角色、传播者、发言人角色(3)、决策角色:企业家角色、冲突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角色4. 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
(2)、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
5. 科学管理理论(1)、目的: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2)、泰罗:科学管理之父。
(3)、主要内容:a.工作定额b.标准化: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器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c.能力与工作相适应d.差别计件工资制:通过时间和动作研究来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工作定额;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来鼓励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工作定额;工资支付的对象是工人而不是职位。
所谓“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
e.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6.组织管理理论(1)、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管理职能的划分和管理原则的归纳。
(2)、韦伯:a.提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b.特点:(1)、存在明确的分工;(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5)、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7)、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管理概述1、管理的概念管理:管理是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有效率和有效果的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
2、管理的特征A、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B、目的性: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C、矛盾性:有限的资源与互相竞争的多种目标的矛盾D、普遍性:只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并有一致认可的目标,就有管理的存在E、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F、管理的载体是组织3、管理的基本职能:计划,组织,领导,控制4、管理的二重性:自然属性—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合理组织生产的需要,反映了管理的必要性。
社会属性—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管理服务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利益,反映了管理的目的性。
5、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科学性:指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一系列基本客观规律。
反映在管理对象的客观性,管理活动的实践性,管理理论的系统性,管理学科的发展性。
但它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管理的经验和方法无法重复检验。
艺术性:指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
强调实践性。
6、组织成员的组成:管理者和非管理者。
管理人员与非管理人员的最根本区别:是否对他人的工作负责。
管理者分类: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
7、管理者的十种角色:人际角色:名誉领袖,邻导者,联络者。
信息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角色:企业家,危机管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8、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熟悉、精通、运用某一专业领域内有关的工作程序、技术和知识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人际技能:处理组织内外各种人际关系的能力,要求管理者了解和尊重别人的感情、思维方式和个性,能够觉察别人的动机和需要,掌握评价和激励员工的技术和方法概念技能:对事物整体及相关关系认识、洞察、分析、判断和概括的能力。
要求管理者能够正确、迅速看到组织的全貌,了解组织内外部环境中各种事物间的关系,找出关键性因素,抓住问题实质,果断决策的技能9、管理学的学科特点:一般性,多样性,历史性,实践性,管理学的研究对象:管理过程的内在规律性。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全面总结
第一章管理与管学一、管理的概念与属性【1】管理的概念:管理是社会组织中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
包括:(1)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预期目标(2)管理的本质是协调(3)协调必产生在组织中,协调的中心是人,协调的方法具有多样性。
【2】管理的二重性管理的自然属性:体现人与物的关系强调管理的自然属性,就是强调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的基本性质或一般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管理活动完全是一种客观存在。
管理的社会属性:体现人与人的关系强调管理的社会属性,就是强调其不能脱离特定生产关系和特定社会制度、不能回避管理为谁的利益而服务的特殊性质或社会性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社会历经变迁,但管理的这种特殊性质从根本上仍然没有改变【3】管理的科学性、艺术性与技术性管理的科学性:遵循客观规律、客观规则,具有普遍性和真理性。
管理的艺术性:富有创造性管理的技术性:技术手段、方法二、管理的主体与客体【1】管理者:管理者是从事管理工作,负有领导和指挥下属完成任务职责的人。
是指挥别人活动的人。
管理者是管理的主体。
管理者的层次: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高层:全面负责整个组织的管理,负责制定组织的总目标、总战略,掌握大政方针并评价整体绩效---“挥手”中层: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制定的重大决策,监督协调基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注重日常的管理事务---“叉腰”基层:给下属作业人员分派具体工作任务,直接指挥和监督现场作业活动,保证各项活动的有效完成管理者技能:基本技能一:技术技能;运用管理者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基本技能二: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基本技能三:概念技能;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管理者的角色:正式权力和地位: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管理的客体管理的客体是组织的各种资源,包括无形资源和有形资源。
(完整版)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一、选择1、管理者的角色(或者简答)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监听者、传播者、发言人决策制定方面的角色:企业家、调解人、资源分配者、谈判者2、基层管理者侧重短期的作业计划。
3、在这样的背景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出现了持续四五十年的社会性管理研究潮流,这一时期被人们称为“管理运动”。
4、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重要代表,后来成为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
5、韦伯认为等级、权利和科层制度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对于权力,他认为有三种类型:超凡权力、传统权力和法定权力。
法定权力是法律规定的权力,只有它才能作为科层组织体系的基础。
6、韦伯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7、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韦伯等人的理论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广泛传播和实际应用,大大提高了效率。
8、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理论前提是“经济人”假设。
9、经验主义学派主张通过分析大企业的管理经验来研究管理问题。
10、系统管理学派将企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以系统的观点分析企业内部和企业同周围环境的关系。
11、权变理论学派认为,在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随机而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2、企业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三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
13、管理的14条基本原则:劳动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团队精神14、根据环境不确定性的程度,把环境分为动态环境和稳定环境15、根据环境内容的性质,把环境分为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和自然环境16、管理的特殊环境主要包括顾客、供应商、竞争者、管理机构和战略联盟伙伴17、滚动式计划发:分段编制,近细远粗18、组织目标是环境因素、组织系统本身以及组织成员需要三方力量相互协调的产物19、定向预测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包括专家会议法和德尔菲法。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1.组织管理理论的演变:管理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被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如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派、系统理论和现代管理学派等。
每个阶段都对组织管理的不同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贡献。
2.组织结构理论:组织结构是指组织中不同部门和个体之间的关系和分工方式。
组织结构理论研究的关键问题包括权力与责任的划分、部门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以及决策权的分配等。
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有功能性结构、分工与协调性结构和矩阵式结构等。
3.领导与管理:领导与管理是管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领导和管理者对于组织的发展和成功至关重要。
管理者需要具备有效的领导力,能够激发员工的潜力并引导组织朝着预定目标前进。
有效的领导和管理可以通过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建立信任和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来实现。
4.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是指组织在不同环境中,通过选择合适的战略来实现其长期目标的过程。
战略管理包括战略定位、策略制定、资源配置以及战略实施和控制等环节。
战略管理的目标是为组织提供持续的竞争优势和创建价值。
5.组织学习与创新:组织学习是组织内部个体共同积累知识和经验的过程,通过学习和创新可以不断提高组织的竞争力。
组织学习包括单个个体的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可以通过培养学习型组织文化、知识共享和创新激励来实现。
6.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是组织用来评估和提高员工绩效的方法和过程。
绩效管理包括制定明确的绩效目标、绩效评估和反馈、绩效奖励和激励以及绩效改进和发展等环节。
有效的绩效管理可以帮助组织激励员工、提高生产力和质量,实现组织目标。
7.组织文化与价值观:组织文化是组织中共享的价值观、信仰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的运行和员工的行为起到重要的影响。
良好的组织文化可以促进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满意度,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8.以人为本的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是指将员工置于组织管理的核心位置,重视员工的需求和发展。
以人为本的管理包括塑造人性化的组织环境、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提供适当的培训和发展机会等。
管理学原理背诵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背诵知识点总结一、管理学基本概念1.管理的定义管理是协调组织资源,以实现组织目标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
2.管理的特点管理是一种目的性活动、管理是一种社会活动、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管理是一种计划性和组织性活动、管理是一种领导和激励活动、管理是一种控制和评价活动。
3.管理的职能管理的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4.管理的层次管理的层次包括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
5.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原则、计划原则、组织原则、领导原则、控制原则。
6.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的基本要素包括管理者、管理对象、管理手段。
7.管理的基本过程管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决策、组织、领导、控制。
二、管理学的理论基础1.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历程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时期、行为科学时期、现代管理时期。
2.管理学的科学基础管理学的科学基础包括自然科学基础、社会科学基础、技术科学基础。
三、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1.管理学的基本原理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原则、计划原则、组织原则、领导原则、控制原则。
2.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管理原则理论、管理思想学说、管理学科。
四、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内容1.管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内容管理学是一门以管理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基本内容包括管理的相关概念、管理的基本原理、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的基本层次、管理的基本要素和管理的基本过程。
2.管理学的研究范围管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企业管理、组织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产业管理、城市管理、政府管理。
五、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1.管理学的原理管理学的原理包括宏观管理原理、微观管理原理、战略管理原理、组织行为管理原理、人力资源管理原理、项目管理原理、创新管理原理。
2.管理学的方法管理学的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定量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方法、实证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方法。
六、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展望1.管理学的发展趋势管理学的发展趋势包括跨学科交叉融合、全球化和信息化、理论和实践结合、企业社会责任、人才培养和终身学习。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汇总1.管理学原理的基础概念:管理、管理目标、管理职能、管理环境等。
管理是指为实现组织目标而进行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管理目标是组织为了实现其使命、愿景和目标而设定的方向和目标。
管理职能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管理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包括组织的员工、文化和结构,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因素。
2.管理学原理的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等。
科学管理理论强调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精确的数据来管理组织,以提高效率和效果。
行为管理理论关注员工的行为和动机,以及如何通过激励和领导来影响员工行为。
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组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各部分之间相互关联,影响着整体的运作。
3.管理学原理的管理方法: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
规划是制定组织目标、制定行动计划和决策的过程。
组织是结构化和分配资源的过程,以实现组织目标。
领导是通过激励和影响员工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控制是监测和纠正组织绩效以确保目标的实现。
4.管理学原理的管理技巧:沟通、决策、团队建设和冲突管理。
沟通是管理者传递信息和理解员工需求的过程,而有效的沟通可以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决策是管理者根据信息和目标做出选择的过程,良好的决策能力可以帮助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团队建设是通过合作和协作来提高团队绩效的过程,管理者需要具备团队合作和发展的能力。
冲突管理是解决和管理组织内部冲突的过程,管理者不仅需要解决冲突,还需要转化冲突为机会。
5.管理学原理的管理伦理:道德、公平和责任感。
管理伦理强调管理者在决策和实践中应遵循道德原则,如诚信、正直和关心他人。
公平是指在组织中对待员工时公正和公正的行为。
责任感是指管理者对组织和员工承担起责任和义务。
6.管理学原理的管理创新: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组织。
创新思维是指管理者拥抱变革和尝试新思路的能力,以推动组织的发展。
创新方法是通过创新的流程和工具来发现和实施新的解决方案。
管理学原理核心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核心知识点总结一、管理学的基本概念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的科学,它旨在揭示组织管理的内在规律和原理,为组织决策和实践提供理论和方法。
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包括管理的定义、管理的目标和内容、管理的特点和基本原理。
1.1 管理的定义管理是指组织、协调、控制和领导一切活动的过程,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是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达到组织所期望的目标。
1.2 管理的目标和内容管理的目标是为了实现组织的利益最大化,包括实现组织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
管理的内容包括规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基本职能。
1.3 管理的特点和基本原理管理具有普遍性、系统性、实践性和复杂性等特点。
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目标一致性原理、分权分工原理、协调一致性原理、信息透明性原理等。
二、管理学的理论体系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经典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2.1 经典管理理论经典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学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由弗雷德里克·泰勒创立,其核心是追求效率和效益的方法。
行政管理理论由亨利·法约尔提出,其核心是行政分工、统一命令等原则。
人际关系学理论由埃尔顿·梯柯提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2.2 现代管理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主要包括系统管理理论、信息管理理论和行为管理理论。
系统管理理论由卡斯特尔斯提出,重视组织内部的互动和关联。
信息管理理论由彼得·德鲁克提出,注重信息在组织中的作用和管理。
行为管理理论由斯金纳提出,主张以人类行为为中心的管理。
2.3 管理学的发展方向管理学的发展方向主要包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全球管理、团队管理等方向。
这些方向关注组织在不同环境下的管理问题和挑战,是管理学发展的新趋势。
三、管理学的基本职能管理学的基本职能是组织、规划、领导和控制。
这些职能是管理的基本要素,对于组织的有效运作和发展至关重要。
3.1 组织组织是指通过人员、设备和技术等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共10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管理概述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沟通、控制管理的核心:协调人际关系. 管理的环境:是管理谋求组织生存与发展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4.思想技能5.设计技能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成功有效的管理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
作为艺术的管理——灵活性且富于创新。
①环境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
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近代“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基本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进行心理革命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三种权力的类型):传统型权力(族长制、封建帝制)、超凡型权力(救世主、政治领袖)、法理型权力(政府机构、军队)近代管理理论: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四个研究方向):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管理丛林:决策理论学派: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提出许多决策原理或主张;促进对决策上“双因素”的重视。
管理过程学派:吸收其他管理学家的思想和主张,不断丰富各项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内容。
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权变管理学派:组织是开放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职能运用过程中也要持有权变观点。
管理学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管理学原理管理的概念:管理是一种在正式组织内有一个或更多的人来协调其他人活动的活动过程.管理的技能结构:1技术技能,是对某一特殊技能——特别是包含方法、过程、程序或技术的技能—-的理解和熟练运用,主要涉及“物”的工作。
2人际技能,能够在所领导的小组中营造一种合作的氛围,以使员工能够自由地无所顾忌的表达个人的观点,主要涉及与人协作。
3,思想技能,指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第二章,组织与组织的目标组织结构的基本要素:1人,是构成组织最基本的要素,是组织中的根本。
2,目标,组织目标是组织存在的依据。
目标决定了组织中的岗位设置及组织的具体结构形式,起聚集作用.3,组织规范,组织通过组织规范使组织整体和组织成员的行为能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表现为组织的方针政策和规章制度等,在组织中起辅助作用。
管理的目标原则:1,目标指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
2,目标决定管理活动的过程。
3,目标能成为一种激励因素。
目标的类型:1按实现目标的时间长度不同划分,(1)长期目标(2)短期目标,长期目标是短期目标的指导,而短期目标是长期目标的具体化。
2按目标的具体化程度不同划分,(1)基本目标,该目标的确定说明了组织发展的方向和组织的资源的取得、使用和分配的策略。
(2)次要目标3,按目标是否可以定量化来表示划分,(1)定量目标,可以用数量表示的目标。
(2)定性目标,指只能用文字来表述的目标.4,按目标的层次可划分为使命、战略、战术和作业目标.组织使命明确企业的使命和目标提供了战略制定的框架和背景。
战略目标对应最高层管理者,战术目标对应中层管理者,作业目标对应基层管理者。
Eg:p42页,延伸案例.第六章,古典管理理论古典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1,经济的迅速发展对管理提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要求。
2,当社会上流行的唯理主义哲学、实利主义者哲学和新教伦理给古典管理理论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3,传统的管理不利于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榨取,这从主观上促进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管理概念管理的含义:在特定的环境下,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完成既定的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者的含义:指挥他人工作的人员,有直接下属。
主要工作是促进他人做好工作而不是事必躬亲地工作。
管理者的技能:1.技术技能:从事自己管理的范围内的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方法。
2.人际技能:与他人共事,激励或指导组织中的各类人员或群体的能力。
3.概念技能:在洞察既定环境复杂程度的能力和减少这种复杂性的能力。
不同层次管理者技能的差别:高层管理者需要具备多点的概念技能,基层具备多点的技术技能。
第二章:管理思想的发展泰勒的科学管理制度的主要内容:1.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工作效率,2.达到最高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学的管理方法代替旧的经济管理。
3.实施科学管理的核心问题,是让管理人员和工人在精神上和思想上来一个彻底变革。
管理制度:1.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便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采用差别计件工资制。
3.对工人进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便推广。
5.在企业设置计划部门,把计划职能和执行只能分开。
6.实施职能工长制。
7.进行例外管理。
霍桑实验的结论:1.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2.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和提高工人的士气。
3.企业中存在"非正事组织“。
4.企业应采用新型的领导方法。
第三章:管理环境管理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包括一般环境和任务环境(O,T),内部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组织经营条件(S,W)外部一般环境包括:政治环境(P),经济环境(E),社会环境(S),技术环境(T),自然环境(N)外部任务环境包括:竞争者,顾客(或卖房,服务对象),供应商,政府主管部门,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
第四章:决策科学决策的原则:满意原则科学决策的过程:决策树:不确定型决策方法:1.保守型(悲观原则,极大极小原则)2.进取型(乐观原则,极大极大原则)3.稳妥型(最小后悔值法,遗憾原则)题目有:后悔值,决策树第五章:计划计划的内容及要素:前提,目标(what),目的(why),战略how,责任who,时间表when,范围where,预算how much,应变措施.5W2H人选,明确责任人制定进度表分配资源制定应变措施目标管理(彼得。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__共10页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管理概述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沟通、控制管理的核心:协调人际关系.管理的环境:是管理谋求组织生存与发展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4.思想技能5.设计技能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成功有效的管理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
作为艺术的管理——灵活性且富于创新。
①环境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
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近代“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基本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进行心理革命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三种权力的类型):传统型权力(族长制、封建帝制)、超凡型权力(救世主、政治领袖)、法理型权力(政府机构、军队)近代管理理论: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四个研究方向):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管理丛林:决策理论学派: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提出许多决策原理或主张;促进对决策上“双因素”的重视。
管理过程学派:吸收其他管理学家的思想和主张,不断丰富各项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内容。
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权变管理学派:组织是开放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职能运用过程中也要持有权变观点。
管理学原理知识点总结
1、(1)管理定义:管理是指在特定环境下,为了实现组织目标而对组织的资源有效的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
(2)管理的组织性:管理存在与组织中,是组织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
组织是管理的载体,管理依存于组织的集体活动。
管理没有自己目标,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组织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管理是伴随着组织的出现而产生的,管理普遍存在于各种类型组织(管理的普遍性,组织大大小小,任何组织都需要管理)管理的系统性:管理受内外环境的限制。
管理的一般方法、经验、模式没有普遍适用性,而是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管理的过程性:管理是由许多活动构成的一个过程。
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管理的五大职能)管理的有效性:管理是效率与效果兼顾。
(3)组织为什么需要管理:资源的的有限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需要协调。
2、管理的职能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达成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行动。
组织:是指建立适当的公司架构,将各部门的工作范围划分妥当,并适当地调配机构内的人力和物力。
组织职能是管理活动的根本职能,是其他一切管理活动的保证和依托。
领导:是指影响、指导和激励下属,使下属的才能得以发挥,从而促进机构的业务。
控制:是指管理人员对组织内各成员的表现所作出的检查,其目的是要确保各员工都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和发展,以及尽早把错误改正过来。
创新:没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总是在与其他职能的结合中表现自身的存在与价值。
3、(1)管理者含义:组织活动分为管理活动和作业活动,相应的产生管理人员与作业人员。
管理者与其他一般人员的本质区别是:协调促进他人努力工作,并对他人工作结果负责。
(2)分类:高层管理者:负责制定企业的现行政策并计划未来发展。
中层管理着:执行组织政策指挥一线管理者或操作人员。
基层管理者:监督操作人员工作,不会指挥其他管理人员。
(3)技能:技术技能:专业、业务方面的能力。
基层>中层>高层;人际技能:对下属的领导和处理不同小组之间的关系;概念技能:综观全局、认清为什么做某事的能力(4)角色(三类十种):人际角色:荣誉主管领导者联络者;信息角色:监督人传播者发言人;决策角色:发起人解难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4、如何理解管理的二重性:管理二重性原理:管理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
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点总结
管理学原理理论知识点总结一、管理学概述管理学是一门研究管理活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管理者在组织中所进行的谋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规律性和适应性。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管理学理论的形成主要源于管理实践的积累和总结,同时也受到社会、经济、科技等因素的影响。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科学管理阶段、人际关系管理阶段、系统管理阶段、信息管理阶段等多个阶段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管理学理论体系,为管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1. 管理:管理是指通过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是一种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协调性和灵活性的活动。
2. 管理者:管理者是组织中负责谋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活动的人员。
管理者的主要职责是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需要具备良好的领导能力和决策能力。
3. 组织:组织是由一群人通过相互配合和协作,以实现共同目标的方式而形成的一种人为的社会制度。
组织是管理活动的载体,是管理者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依托。
4. 管理功能:管理功能是指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基本活动,包括规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四个方面。
这四个管理功能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管理者实现组织目标。
5. 管理层级:管理层级是指组织中不同管理者之间的上下级关系。
通常包括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和基层管理者三个层级。
不同管理层级的管理者所承担的责任和权力有所不同,但都需要具备领导和管理的能力。
三、管理学的基本原理1. 协调原理:协调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通过合理分工、协同作业等方式来保持组织内外各种关系、功能部门、个体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连贯性和和谐性的过程。
对于管理者来说,协调是维持组织运转和实现管理目标的核心。
2. 激励原理:激励是指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通过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等方式,对组织成员进行动员、激励和促进,以达到组织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管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管理概述管理的概念:所谓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以人为中心,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职能:决策、计划、组织、人力资源管理、领导、沟通、控制管理的核心:协调人际关系.管理的环境:是管理谋求组织生存与发展需要关注的首要问题。
管理者的技能和素质:1技术技能2人际技能3概念技能4.思想技能5.设计技能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关系: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二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管理学是一门科学。
成功有效的管理要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
作为艺术的管理——灵活性且富于创新。
①环境②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感情。
管理的基本职能(四个):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西方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近代“人际关系”——“行为科学”管理理论阶段、当代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基本出发点:提高劳动生产率、用科学管理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管理人员和工人双方进行心理革命法约尔——管理职能及一般管理,管理包含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大职能。
法约尔的管理思想:六种经营活动、五大管理职能、十四条管理原则马克斯·韦伯——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三种权力的类型):传统型权力(族长制、封建帝制)、超凡型权力(救世主、政治领袖)、法理型权力(政府机构、军队)近代管理理论:梅奥——人际关系学说/ 行为科学理论(四个研究方向):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问题;企业管理中的“人性”问题;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企业中的领导方式问题管理丛林:决策理论学派:突出决策在管理中的地位;提出许多决策原理或主张;促进对决策上“双因素”的重视。
管理过程学派:吸收其他管理学家的思想和主张,不断丰富各项管理职能和管理原则的内容。
当代管理过程流派对管理职能的概括是: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权变管理学派:组织是开放的;不存在普遍适用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职能运用过程中也要持有权变观点。
经验管理学派:研究他人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失当的管理行为,管理者就能通过比较,加以借鉴、批判,取人之优,弃人之差,做成自己的管理之事。
数量管理学派:主要特点:在管理决策中关注对数学、统计学和信息手段的运用。
学派分支:管理科学、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新思潮:业务流程再造: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设计,以取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衡量企业绩效的关键指标上取得显著性的进展。
学习型组织:涵义:面临变化剧烈的外在环境,组织应力求精简、扁平化、弹性因应、终生学习、不断自我组织再造,以维持竞争力。
五项要素: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
第二章计划计划内涵:从本质来讲,计划是一种“事先”的行动,由四个关键要素构成:目标、实现目标的手段(策略)、实施阶段、目标的控制手段(如财务规划等)。
计划外延:计划是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与外部环境变化之间寻求结合点的活动,是优化配置企业各类资源,使其产生更大效益的活动。
计划类型:1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现有的习惯做法。
2战略、战术和作业计划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规划。
3指导性、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只规定一些重大方针,而不局限于明确的特定的目标或特定的活动方案的计划。
具体性计划:—-要求必须具有明确的可衡量目标以及一套可操作的行动方案的计划。
4综合计划、专业计划:综合计划一般会涉及组织内部的许多部门和许多方面的活动,是一种总体性的计划。
专业计划是涉及组织内部某个方面或某些方面活动的活动计划,是一种单方面的职能性计划。
计划方法:因素分析方法,SWOT分析方法是对企业的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条件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的方法。
“五力”分析:包括替代品威胁、新竞争对手进入的威胁、竞争强度、顾客还价能力、供方还价能力。
运筹规划方法(图与网络方法),关键线路法:以“图与网络”为理论依据的的计划方法。
预测方法,是使用历史数据对未来的形式作出的预期,预测方法分如下四种: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经验法和试算法是选择权重的最简单方法)、指数平滑法、趋势外推法。
战略计划:概念:是为了实现企业的使命和目标对所要采取的行动方针和资源使用方向的一种总体规划。
构成要素:战略环境分析、企业使命、战略目标(目标的作用、目标系统、目标管理)、实施策略(政策、战术、预算)。
目标管理:管理者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最高层管理者定了组织目标后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析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
企业的战略选择(三个层次):1企业级战略(增长战略、稳定战略、紧缩型战略):涉及企业在市场上的整体地位及发展方向.2业务战略(总成本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涉及企业主管业务的反战方向及对策方向。
第三章管理决策决策:概念: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并据此从二个或者二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取一个满意的方案。
决策模式:1理性决策模式:由亚当·斯密提出,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决策,是指决策者运用完整的理性决策程序做决策,在决策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占有和理解所有与决策相关的信息,最后要得到的是最优的决策方案。
2有限理性决策模式:由于理性有限,决策者不可能达到如理性决策模式所要求的那么完善,只能在有限的且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可能找到的备选方案做出“满意的” 决策,即人们在决定过程中寻找的并非是“最优”的标准,而只是“满意”的标准。
3直觉决策模式:是一种基于决策者的阅历、能力以及积累的判断的潜意识的决策过程。
决策类型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程序化决策,又称规范化决策,是指经常重复发生、结构清晰、能按原已规定的程序、处理方案和标准进行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战略决策的对象是组织的发展方向和远景,它一般是由高层管理者作出。
这类决策关系全局,所指对的是组织整体在未来一段较长时期的活动,对组织的影响深远。
战术决策是在组织内贯彻的决策,属于战略决策执行过程中的具体决策,旨在实现组织中各环节的高度协调和资源的合理使用,具局部性和中期性。
初始决策与追踪决策: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指对拟开展的某一组织活动或要着手的该活动方案所进行的首次抉择。
追踪决策是非零起点决策,指通过原有决策的实施,发现原先确定的决策目标有问题或不能得以实现,而对原定目标或方案所作的根本性调整。
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和不确定型决策: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已知道明确的环境条件,每一种备选方案只有一种确定的执行后果,决策过程中只要直接比较各种备选方案的执行后果。
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不能预先确知环境条件和可能发生的状态,但可能状态的数目与概率可以预先客观估计,在每种不同的状态下,每个备选方案会有不同的执行后果,所以不管哪个备选方案都有风险。
个人决策与群体决策:个人决策是整个过程中只由一个人来完成的决策。
群体决策指决策过程的某一环节或整个过程是由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完成的决策。
决策过程:确定决策目标(识别问题、确定目标)、拟定备选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方案实施及控制。
决策的影响因素:环境、决策者的素质和风格、组织文化、过去的决策、时间。
决策方法:整备选方案的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简称BS法,其含义是指在决策会议上,人们可以无拘无束、自由奔放的思考问题,无所顾忌地畅所欲言。
通过一种小型会议的形式进行,主要用于收集新设想。
规则:1、禁止批判;2、自由奔放;3、多多益善;4、允许补充。
主持人作用:1、不断对发言者表扬和鼓励,以激励说出他人更多想法;2、负责记录所有方案。
缺陷:专家人数有效,代表性不足;受个人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受群体思维的影响。
德尔菲法:是一种通过综合专家们独立表达的意见来对方案做出评价、选择的集体判断法。
技术性要求:1.选择专家。
2.向专家递送材料,所设计的调查表要简明扼要,所提的问题不能模棱两可。
3.每位专家至少有一次修改自己主观意见的机会。
具体实施过程:1.工作小组将征询的问题书面送交专家,专家将自己的意见以无记名的方式填于表内。
2.工作小组对第一轮征询的结果进行汇总整理,并将处理后意见分布和要询问的问题,在第二轮征询表加以反映。
将此轮的征询表分送给各位专家。
3.收回并汇总整理第二轮对专家的征询结果 4.根据情况再设计第三轮征询表,由各位专家继续填写。
5.汇总整理第三轮征询结果。
如果意见较集中,就可结束这次决策问题的征询活动;若需要,还继续下续轮次的征询。
6.分析处理最后一轮的专家意见,写出总结报告,报交决策者。
德尔菲法主要特点:匿名性、集体性、规范性德尔菲法的优点:避免迷信权威或以权威自居;防止劝说性效应;防止潮流效应。
名义群体法:在决策制定过程中限制讨论,故称名义群体法。
具体步骤:①成员集合成一个群体,每个成员独立地写下他对问题的看法。
②每个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提交给群体,一个接一个地向大家说明自己的想法,直到每个人的想法都表述并记录下来(通常记在一张活动挂图或黑板上)。
③群体现在开始讨论,以便把每个想法搞清楚,并作出评价。
④每一个群体成员独立地把各种想法排出次序,最后的决策是综合排序最高的想法。
2确定行动方向的决策方法:波士顿矩阵图法:由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建立,其基本思想是,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经营单位都有相互区别的产品-市场片,企业应该为每个经营单位确定其活动方向。
该法主张,在确定每个经营单位的活动方向时, 应综合考虑企业或该经营单位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地位(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销售增长率)情况。
选择行动方案的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盈亏平衡分析):又称量本利分析法,是通过产量(或销售量)、成本、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法。
企业会给产品定价,通过销售获取收入,补偿成本,赚取利润。
成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为固定成本,一部分为变动成本。
固定成本包括生产产品所需要的管理费用、工人基本工资、设备的折旧费用等,这部分费用基本上是恒定的,不随着产品的变化而变化。
变动成本包括原材料费用、能源费用等,这部分费用与产量成正比例关系。
风险型决策方法:1决策表法,期望值法是一种根据不同备选方案在不同状态下的损益期望综合值,选择具有最大收益期望值或最小损失期望值的方案为最佳决策方案。
2决策树法,通过计算机中可能方案的预期决策收益,以决策收益大小为依据做出的决策选择。
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是在对未来自然状态完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