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_第14课_物质生活与习俗的...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间
184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时间
1840—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想的传播; (3)先进的中国人的倡导; (4)国民政府的推动。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表现
时间 衣 食 住 社会风尚
20C50 —70S
朴素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 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社会风尚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拥挤
社会风尚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 住 社会风尚
简单 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后
食物总类逐渐增多
美丽的家
三、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 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西方文化 的冲击?
历史上,自诩为“天朝上国”的中国人穿着
中式服装,住在中式建筑里,行为举止温良恭俭
让,敬爱天地君亲师,庄重而热烈地过着中国节
日,生老嫁娶都履行祖宗礼仪……这些,曾经是
中国人的标识。而自100多年前开始“师夷长技”
---胡祥翰的《上海小志》 材料二:康有为曾上书光绪帝,请求朝廷下令“断发易服”,认为 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 材料三:
分析引起近代中国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原因?(外因、内因)
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
国际
西方资本 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 主义文明 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 的冲击: 政治变革:戊一戌届变三法中、全辛会亥等革重命大、历新史中事国件成的立推、动十;
爱妃到底是谁?
溥 仪 妃 子 文 秀
1、衣
长袍马褂
布衣
2、食
南方饮食 北方饮食
3、住
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
4、习俗:包办婚姻、一夫多妻
鸦片战争~新中国
• 民国:林徽因 • 向往那种古典与摩登的碰撞。去看一看十里
洋场的上海滩,振臂高呼的爱国志士……变 成林徽因那样的才女,客厅里高朋满座,与 诗人和哲人们探讨民主与自由的命题。
1.衣: 朴素
50年代列宁装
布拉吉
60年代 绿 军 装
70年代:色彩款式单一
2、食:食物短缺
凭票 供应 生活 必需 品
3、住:住房拥挤

天津:一家三代共7.3㎡
哈尔滨:棚户区
当代
• 还是现在好,男女平等,和平进步。古代 木有电脑、有手机、木有微信……多不好 玩!再说,我的历史都还没学好,穿越了, 我怕搞不定,被宰了都没处说理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对点训练】
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 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 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 最具代表性的是( B ) A.西装 B.中山装 C.洋楼 D.四合院
(3)住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风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嫁仪式变化
戊戌变法时维 新派主张“断 发易服”“废 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 府颁布 “剪辫 易服”和“废 止缠足”等法 令。
断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 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 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 相容也。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 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 损。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 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 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 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②.变化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 市百姓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由来: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 设计 ·含义:四个口袋表示“国之 四维”(礼、义、廉、耻); 门襟五个纽扣表示孙中山的五 权分立主张;袖口三个纽扣则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上衣袋倒立的笔架代 表要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 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新中国毛岸青的婚礼
婚礼三 毛岸青与邵华的婚礼
1960年“五一”国际劳动节 前夕,毛岸青与邵华的婚礼在大 连宾馆会客厅举行……张友林回 忆说:“那一天,新郎穿着藏蓝 色中山装,新娘穿着鹅黄色连衣 裙,两人胸前都佩戴一朵大红 花……当时我国经济处于困难时 期,毛主席和张文秋都告诫毛岸 青和邵华,婚礼要勤俭节约,移 风易俗,不得铺张浪费。因此, 毛岸青与邵华的婚礼简朴而热烈, 场面不大,来宾也不多,没有设 婚宴酒席,只有几盘喜糖、花生 和香烟。
下午4时许,蒋介石、宋美龄乘坐7392号花车来到大华饭店,先在 花园洋房内休息。4时15分,乐队奏起了门德尔松的结婚进行曲,蒋介 石身穿大礼眼,胸悬彩花……宋美龄身穿银色旗袍,白色乔其纱用一小 枝橙黄色的花别着,斜披在身上,头戴一个用花蕾编成的小花冠,手捧 一束粉红和雪白相间的玫瑰花,10岁的孔二小姐珍妮和少爷孔路易随在 后司纱。
第十四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近代蒋介石的两场婚礼
婚礼一 蒋介石与第一任妻子毛福梅的婚礼
材料一 1902 年冬天,15 岁的蒋介石结婚了,举行了盛大的 婚礼,据传说婚礼开始就有男女不到头的先兆。
毛福梅嫁给蒋介石,是由双方家长做主包办的旧式婚姻, 毛氏又是缠足的旧式家庭妇女,年纪比他大,长相又一般。 因此,结婚以后,夫妻二人感情极其一般,蒋介石对她很冷 漠。 材料二 蒋介石少年时代十分顽皮, 就在新婚这天他还惦记 着与孩童们玩耍。新婚这天他被家人一番打扮,身穿长袍马褂, 别着吉祥如意的红花,头戴红缨西瓜皮帽,脑后拖着一根油 光光的猪尾巴似的长辫子……先是一一向来宾行礼,接着有 敬烟敬酒,好不容易等到拜堂成亲。在堂屋,礼声生高喊: 婚礼开始! 蒋介石马马虎虎按照主婚人指令,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 拜。 材料三毛福梅拜堂成亲那天,小女婿闹出一场大笑话。下午 4时许,新娘花轿到达门前,这时按例鸣放喜爆(竹),一群随 轿看热闹的孩童和跟大人前来吃喜酒的小客人,都拥到天井 去抢拾爆竹蒂头。年方14岁的蒋介石,见此情景,顿时忘乎 所以,也急忙奔出,挤在其他孩童之中,抢拾爆竹蒂头,引 得亲友哄堂大笑。奉化向有“新郎拾蒂头,夫妻难到头”的 俗话。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正式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正式版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案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设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打开,从此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人类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两个方面,所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指中国近代和现代这两个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

通过学习,要了解和掌握近现代中国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变迁的表现和历程。

分析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背景、原因及其对我国近现代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对我国社会变革的进步意义;认识到现在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充实,是党和政府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的结果。

本单元的重点是分析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及原因、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进步的表现和大众传媒的变迁,难点是分析各项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整体设计本课概述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本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

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

第二目“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的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教学难点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

●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办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有条件时,可布置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预先查找有关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资料。

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服饰组、饮食组、礼仪组和建筑组等四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老照片》《百年中国》等,还有相关网址。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的进步。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广州一模)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 三寸金莲。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 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
【解析】选 D。本题以一则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社会生活与 习俗的变迁。注意材料中的对比是“三寸金莲”与“大脚棉 鞋”,由此得出 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排除。
2.一般规律
(1)经历了一个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2)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加深。
(3)在地域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性。 (4)既有相当的西方文化内容,又保持着浓厚的民族特色。
3.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
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 工业化进程。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 既保留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顺应时代变革。 总之,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有利于封建因素的消除和
二、社会习俗的变化 1.旧中国
断发易服 (1)戊戌变法时,维新派主张“__________”、“废止缠足”。 (2)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具有反清色彩。 废止缠足 (3)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__________等法令。
简约文明 (4)婚丧仪式:由烦琐愚昧,改为__________。
(5)农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坚若磐石 地沿袭下来。
◆史料
材料一 取火之物,向用火石,其色青黑,以铁片擦之,即
有火星射出,与纸吹相引而生火,人家莫不备之;光绪乙未、丙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案-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续页)2017年5月9日
导入:(观看微课,引出本课内容)同学们,从上面的小短片中我们可
以总结出一些历史信息——当鸦片战争在中国爆发后,中国大门被炮火打开,伴随着西方商品的不断输入,西方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也随之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在主观上也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潮,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本节课就课程结构而言是出自历史必修二经济史之中,是容纳在中国经济结构变动与发展之中,即是一个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过程;就课程内容而言,本课知识其实就是与平头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

那么这节课我们通过走进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展,通过参观服饰厅、饮食厅、居住厅、习俗厅去窥探百年中国民生之变迁,在充分把握衣食住俗变迁的表现后去探究这种变迁的原因,继而去感悟这种变迁带来的历史意义。

PPT展示本课思维导图(即展览行程安排),让学生对整节课有清晰的线索,便于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本课知识。

探究一:衣食住俗变迁的表现
一、参观服饰厅
言归正传,首先让我们来到服饰厅,去参观与时俱变的男女服饰。

展品一,这是末代皇帝溥仪与其皇后婉容的时代照,老师分别讲解他们的衣服,让学生从总体上去感受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变迁,服装是如何变化的。

观看微课。

教学设计(续页) 2017年 5 月9
日。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历史(人教版必修2)课件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5)近代工商业发展的推动。
1.右图所示服装样式开始流行是在( ) A洋务运动时期 B.辛亥革命后 C.新中国成立后 D.改革开放后 解析:本图所示的是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了 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设计出了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 贴袋服装,定名为中山装。 答案:B
2.19世纪中后期,在沿海主要城市开始出现西餐,吃西 餐成为当时有钱人的一种时尚。这主要是因为( )
(3)经济的发展是推动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直接 推动了物质生活的变化。
(4)国家政策的影响。如“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 《婚姻法》、统购统销政策等。
(5)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物质生产能力大幅 度提高,使人们的生活用品更加丰富,而且直接促使人们生活 方式发生变化。
(6)西方文化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发 展,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欧美文明传入我国,从方方面面 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据材料,从照片中人物的服饰,你能得出哪些历史信息? [提示] 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女学生多穿各式旗袍,也有 穿中国传统褂子的;30年代与外国人交往的中国男子有的穿西 装,有的则穿长袍。
史论总结 影响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因素
(1)近代西方国家侵略中国的客观影响。西方列强在不断 扩大对中国侵略的同时,西方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传入我国, 带来了近代文明。
史论要旨·晨读晚记
1._鸦__片__战__争___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 逐步转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 着中国社会生活。
2.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 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到学习西方、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 渐进的历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 _中__西__合__璧___的特征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教案2

人教版必修2历史: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教案2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识记“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等基础知识。

通过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利形成良好的历史思维。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

难点:“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引起中国近150年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讲述新课:主要通过图片展示吃、穿、住、风俗的变化(老师讲解)。

总结变化的情况近代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以来衣服饮食住房风俗习惯西餐、面包、咖啡、衣着朴素食物简单住房拥挤物资缺少解决了温饱问题,实行“菜篮子”工程西式的住宅、中西合璧安居工程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变婚姻制度;改变婚丧仪式、社交礼仪、等各种娱乐休闲活动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女装(旗袍)男装(长袍、西服、中山装)服饰多姿多彩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变化的特点及原因: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①受西方影响明显。

②带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色彩。

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最典型的特征。

③发展不均衡,空间范围主体上④变化过程中既有新旧文化冲突,又有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

外因:近代以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内因鸦片战争后,西方的思想文化、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的涌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推动;吸收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改革开放等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社会生产力;政治变革:经济发展:1840年后,“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改革开放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小结:让学生说说我家的十几年变化以及对未来生活的设想。

【板书设计】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ppt与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完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典雅与性感,让人印象深刻。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

大家认识这个小朋友吗?
爱新觉罗·溥仪(1906 年2月7日—1967年10 月17日),清朝末代 皇帝,也是中国历史 上最后一个皇帝。字 耀之,号浩然。 也称 清废帝或宣统帝 溥仪 的一生经历了
从皇帝到公民
溥仪不同时期着装
从特权到平等 ,从等级色彩鲜明到大众色彩。
民国成立,服装走向多元,多种形态并存
《中华文化习俗辞典》记载说: 1912年民国政府通令将中山装定为礼服。新中 国成立后,50年代革命领袖和革命干部都穿中 山装。毛泽东对“中山装”很欣赏,他一直坚 持穿中山装,因而国外朋友又称中山装为“毛 式制服”。 到今日中山装任然影响着我们的穿 着。
身穿西装的溥仪(4)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和先进中国人吸收西方 文明的结果。
问题探究2:变化中的特点以及总的 发展趋势
1巨大、深刻和急骤; 2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 3严重不平衡——沿海变化快、内地变化慢,城市 变化快、农村变化慢。
总的趋势:西化、简化、多元化、美化、近代化
溥仪住 的情况 的变化
从“一后一妃”到“一夫一妻”
婚姻习俗的变化
妃子革命
1931年文秀果断提出与溥仪离婚, 却也立下协议永不再嫁。文绣是我 国历史上第一个敢于向封建皇帝提 出离婚并诉诸法院又获得成功的皇 妃,从而摆脱了婉容的悲惨命运, 获得了自由,被称为“妃子革命”, 竟闹得天下闻名。

长袍马褂;
服饰
布衣(自产 之物)
西服、中山 装、旗袍、 学生装、欧 式裙子
布拉基、花 布;军装
五彩缤纷、 多样化
饮食
满汉美食; 粗食;
地方特色
西餐(有钱 人的时尚)
食物简单, 票证供应
温饱问题解 决、菜篮子 工程
住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历史教学资料大全三生石编辑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和独立思考,理解"断发易服""废止缠足""菜篮子工程""安居工程"等概念的内涵和意义;(2)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发展特征的能力.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3)理解中国近代一些风俗习惯的进步,是人们追求进步,民主和文明的表现.掌握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过程与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问题,历史对比,专题讨论.(1)课前同学通过上网查资料,社会调查等方式,课堂上通过材料学习法和观察学习法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2)通过思辨学习法分析中国人民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的原因.最终建构知识体系,学会学习;(3)引导学生从身边事例中列举一些社会现象并进行归纳,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觉到历史就在身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人民近代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是文明,进步的表现,认识到进步的文明终将取代落后的习俗.(2)深刻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真正实现新生活新风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根本前提.★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衣,食,住和社会风俗等方面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基本史实难点:结合上学期学过的《历史》必修1的内容,认识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课型:新课★课时:1课时★教具准备:ppt与多媒体设备★教学方法:这一课初中已接触了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基础,而且内容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直观感受,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大量的使用图片,或以采访年长者的方式及了解自己家庭生活的变化,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但学生往往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材分析:社会的变化引起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最终导致人们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相应的变化.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现在,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节课,从两个方面描述了这一变化.第一目"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描述了我国近代大城市人们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及其在衣食住与风俗习惯方面的变化.第二目"新中国的新生活新风尚",则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乡人们物质生活和风俗习惯变化状况,特别强调了改革开放后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表现和一些新风尚的涌现.教材中配有一些史料的图片,教学时要促使学生看图片,思考史料中提出的问题,并要求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梳理出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电影《花样年华》中,张曼玉的23件花团锦簇的旗袍,完美展现出中国女性的典雅与性感,让人印象深刻。

你知道旗袍的历史吗?旗袍起源与满族服饰,旗女所穿的长袍,宽大平直,衣长至脚踝,袍内着长裤,有时袍下露出绣花的裤脚;民国建立,旗袍不再是满洲贵族的专利,开始走上了平民化的道路。

能很好体现女性曲线美,旗袍内穿短裤或三角裤,着丝袜,开衩处露腿。

旗袍的变化说明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上身上的历史画卷,除了服饰之外,人们衣、食、住、行也能折射出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

上节课给大家布置了一个任务:采访身边的一位来人,了解新旧中国物质生活变化的情况。

下面请大家阅读教材,并结合你的采访完成表格:服装:【问题设置】请同学说说中国传统的服饰有哪些?学生回答:男性:长袍马褂瓜皮帽女性:上衣下裙。

宽松肥大。

【问题设置】近代中国(1840-1949)新出现的服饰有哪些?学生回答:西装,中山装,旗袍,学生装(从日本传入),(可以补充:皮鞋、领带)解放装,列宁装、布拉吉,牛仔装、羽绒服……西装:鸦片战争以后,通商口岸的一些为外国人办事的买办穿起西装,成为中国最早的摩登一族。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义的服装,中山装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

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袖口三个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什么样的服装款式成为主流?学生回答:中山装、人民装、军服,布拉吉50年代,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人处处以苏联为仿效对象,列宁装、布拉吉。

列宁装:列宁装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干练又英姿飒爽。

布拉吉:是俄语连衣裙的音译。

用花布做的,姑娘们穿上,要把发辫在两侧弯个圈出来,再扎上蝴蝶结,整个人简直就是一朵花儿,迷得死人。

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风靡一时的列宁装、布拉吉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中山装成为一统天下的男装款式,女装则是把中山装的立领改成翻领,取消上面的两个兜,民间将这种没有正式名称的服装成为干部服。

无论男女,蓝灰为主的色调和肥大单一的款式是这一时期中国服装的主要特点。

中国人的着装被外国人“蓝蚂蚁”、“灰蚂蚁”。

“远看一大堆,近看蓝绿灰”。

这一时期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女装,女性身体的曲线特征被有意掩盖起来,裙子、花边、高跟鞋等许多具有女性特点的衣饰在公众场合几乎绝迹。

70年代,“十亿人民十亿兵”的十年“文革”,最时尚的装束莫过于穿一身不带领章帽徽的草绿旧军装,扎上棕色武装带,胸前佩戴毛泽东像章,胸前斜挎草绿色帆布挎包,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脚蹬一双草绿色解放鞋。

【问题设置】改革开放以后,使人们对美的天然热爱和追求迅速苏醒,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不仅服装的颜色在变,而且服装的样式、服装的品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列举一些典型的服装款式?80年代:喇叭裤:裤腿成喇叭状,盖住鞋跟,走起路来,兼有扫地的功能。

喇叭裤加长发戴蛤蟆镜的男青年就是不正经的代号。

健美裤:一般以黑色为主,带着很大的弹,后来脚蹬裤。

当时有句顺口溜叫做:不管多大官,都穿甲克衫;不管多大肚,都穿健美裤。

牛仔裤:今天它是一种相当大众的服装,80年代初的中国,它被当作过于颓废的服装。

上海某大学曾经在招收研究生时对一名考试合格的学生提出要求:如果你继续穿牛仔裤,就将被拒绝录取。

90年代:无肩装、露脐装扎,年轻人开始仿效韩日的明星,带花里胡哨的头巾,穿松糕鞋和有短流苏的裙子。

21世纪:人们对服装要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穿出个性——最好是独一无二。

明星们最怕的就是撞衫。

服装的主要作用已经不在是御寒,而是一种个性魅力的体现。

在21世纪,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体现,唐装走俏全球、旗袍热遍世界。

饮食:【问题设置】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小小餐桌,也能折射出中国社会的巨大变化。

近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鸦片战争后,出现了西餐、面包、咖啡等。

葡萄酒、巧克力糖、咖啡、汽水等【问题设置】中西餐饮食文化有什么区别?中国饮食追求美味,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食物的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理。

【问题设置】请大家看课本插图,这些粮票、布票、油票,现在我们已经用不到了,那么改革开放前要发放这些票证呢?由于当时城镇人口增长过快;一些不法的投机商贩借机哄抬物价。

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物资供求矛盾,为此,党和政府相继对粮食、食用油、棉花和棉布实行统购统销的政策,稳定了物价,保障了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粮、棉、油完全可以满足广大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已经没有必要用粮票、油票和布票来限制人们的需求。

【问题设置】现代人们的饮食发生了哪些变化?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蔬菜要吃无污染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鱼虾要吃欢蹦乱跳的,肉禽要吃排酸的,连花生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什么食品有营养,什么食品能防衰老……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节假日人们更多地走出了厨房,去餐馆搞家庭聚餐和朋友聚会。

【问题设置】从勒紧裤腰带,到凭票购买,从空空的菜篮子,到“天天过年”的百姓饭桌子,从追求精细粮食再到粗细粮搭配重新成为消费时尚,老百姓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的饮食发生这些变化的原因?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

1987年又发动了“菜篮子工程”,为缓解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住房:【问题设置】如果说“食”是天,那么“住”就是地。

房子,是百姓生活的栖息地,是安居乐业的支点。

近代人们的住房发生了哪些变化?鸦片战争,沿海城市开始出现了供外国侨民和中国有钱人居住的西式花园洋房。

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

但是,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

教材插图:北京的四合院和西式洋房。

3【问题设置】新中国成立以后,住房方面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一水儿的五层灰色居民楼成为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住宅。

除了一些极少数的“单元楼”,人们大多住在没有独立厨房、卫生间的简易筒子楼、平房和大杂院里。

早上起来排队倒马桶是城市一道风景。

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现在家家有卫生间还不满足,有的还在主人卧室里再装修一个卫生间。

【问题设置】现在人们的住房条件为何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从80年代开始,党和政府推出安居工程和康居工程政策。

安居工程指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继安居工程之后,国家建设部本着“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设计原则,于1999年推出的商品住宅性能认定体系,主要针对城市中高档住宅,是目前我国住宅性能认定的最高国家标准。

习俗【问题设置】列举中国旧时期有哪些比较落后的风俗?步入近代,这些陈规陋习发生了什么变化?男子蓄辫,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婚丧仪式繁琐愚昧等;断发易服、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婚丧仪式简约文明等【问题设置】中国男子从什么为什么要断发呢?清朝建立后,清初强制推行剃发令,其发式是“半剃半留”,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说。

洋务运动中,派至美国的留美幼童一到新大陆,美国人就用异样的眼光看他们,称他们为“猪尾巴”。

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青年学生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制的决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