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书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分类。
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选用原则和使用方法。
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及其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组装、调试简单的传感器装置。
2.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3. 学生能够通过查阅资料、合作交流,提高传感器应用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主动探究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知识,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学会尊重他人、倾听意见、分享成果,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课程,以实践性和探究性为主要特点,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一定的物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但需引导培养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与原理- 传感器的定义、功能及分类- 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介绍(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2. 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的选用原则- 传感器连接电路的搭建与调试-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3.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自动门控制系统- 温湿度监测系统- 火灾报警系统4. 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 传感器数据采集的方法与设备- 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步骤- 数据可视化展示5. 传感器创新实践- 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项目- 制作传感器装置,解决实际问题- 团队合作、交流与分享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本概念与原理,介绍教材相关章节内容第二课时:传感器的选用与使用方法,结合教材实例进行分析第三课时: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参观或观看相关视频资料第四课时:数据采集、处理与分析,实践操作与讨论第五课时:传感器创新实践,分组进行项目设计与实施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表达,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选用原则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制(修)订人:审核人:机械工程学院2019 年 2 月前言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程设计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目的是使学生熟悉工业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被测对象和参量的特性有较深入的理解,掌握基本的测量分析方法,对传感器的基本理论、系统结构和设计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在加强基础知识理解的前提下,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目录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二、课程设计的时间分配三、课程设计的地点选择四、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与要求五、注意事项六、课程设计报告要求七、成绩评定标准(参照模板制定)八、指导书制(修)订人、审核人及制(修)订时间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传感器及测试技术基本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本课程设计以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为主,其目的在于:(1)熟悉工业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对被测对象和参量的特性有较深入的理解(2)掌握基本的测量分析方法(3)对传感器的基本理论、系统结构和设计方法有一定的了解(4)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二、课程设计的时间分配布置任务1天。
收集资料,自学相关软件3天实验、讨论4天数据处理,填写实验报告2天共计10天。
三、课程设计的地点选择图书馆、工程测试实验室四、课程设计的内容安排与要求·利用综合实验仪设计一热电偶温度计:1、用温度源产生标准温度参量;2、通过测量热电偶的电压测量温度;3、采用计算修正法进行冷端补偿;4、采用Matlab进行数据处理;5、验证5、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在完成上述全部工作后,应当填写实验报告,要求语言简练,文字通顺。
内容及步骤:1、设计一个K型热电偶的信号采集及放大电路,以获得K型热电偶电压输出的信号。
2、将K 型热电偶靠近热源,调节W1 电位器,使运放输出电压满足放大要求,输出电压随温度有明显的变化。
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
传感器实验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使用方法和应用场景;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实验操作,并熟练读取、分析实验数据;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简单的传感器控制系统,解决实际问题;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培养合作、探究、创新的精神,提高自主学习能力;3. 学生能够关注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意识到科技对社会进步的重要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验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生特点: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动手能力,但需引导和激发。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准备实验器材,确保实验安全;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指导。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组织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原理及特点。
2. 传感器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的认识与使用方法;- 传感器实验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 实验数据的读取、记录与分析。
3. 传感器应用案例:- 温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中的应用;- 光敏传感器在自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压力传感器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4. 传感器控制系统设计:- 简单传感器控制系统的设计原理;- 控制系统的搭建与调试;-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与技巧。
传感器的课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能够理解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和作用,并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和应用设计。
具体来说,知识目标包括:1.了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
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理解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包括:1.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简单的实验和应用设计。
2.能够分析传感器输出信号的特点,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3.能够结合其他电子元件,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系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代科技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以及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具体安排如下: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基本原理和分类方法。
2.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介绍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
3.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性及其发展趋势:分析传感器在现代科技中的重要作用,介绍传感器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节课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和实验法等。
具体方法如下:1.讲授法:通过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分类,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常见传感器的特点、工作原理和应用领域,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应用中的传感器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价值。
4.实验法:安排学生进行传感器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传感器应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我们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符合教学目标的传感器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学习材料。
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书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目的及要求数字信号处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通过课程设计可以加深理解掌握基本理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做好课程设计是学好本课程的重要教学辅助环节。
本指导书结合教材《数字信号处理教程》的内容,基于MATLAB程序语言提出课程设计的题目及要求,在做课程设计之前要求学生要尽快熟悉MATLAB语言,充分预习相关理论知识,独立编写程序,以便顺利完成课程设计。
二、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的过程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
课程设计主要任务是围绕数字信号的频谱分析、特征提取和数字滤波器的设计来安排的。
根据设计题目的具体要求,运用MATLAB语言完成题目所规定的任务及功能。
设计任务包括:查阅专业资料、工具书或参考文献,了解设计课题的原理及算法、编写程序并在计算机上调试,最后写出完整、规范的课程设计报告书。
课程设计地点在信息学院机房,一人一机,在教师统一安排下独立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三、课程设计题目根据大纲要求提供以下八个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做其它相关课题。
1. DFT在信号频谱分析中的应用2. 有噪声情况下信号幅度谱的研究3. 取样信号的混叠现象研究4. 离散时间系统频域分析5.用双线性变换法设计IIR数字滤波器6.双音多频拨号音编解码系统7.用凯塞窗设计线性相位带通FIR滤波8.用窗函数法设计FIR数字低通滤波器注:以上课程设计题目具体要求可参考本指导书附录一四、课程设计的内容及主要步骤1. 熟练掌握MATLAB语言。
2. 根据所选题目查阅专业资料,掌握设计原理,确定设计方案。
3. 编写程序并调试。
4. 撰写设计报告书。
注:课程设计详细内容和步骤可参考本指导书附录一五、课程设计的考核方法及成绩评定课程设计的考核依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案合理性、资料完备性、创造性、报告撰写规范性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为考核点,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
传感器简易课程设计
传感器简易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掌握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等)的使用方法;3. 学会分析传感器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能够正确选用传感器,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2. 能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简单的数据分析;3.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感器技术应用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未知领域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3.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初中物理传感器简易课程,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特点:初中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欲望。
教学要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掌握传感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展,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 课本章节: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一节《传感器概述》2. 常见传感器介绍:温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声音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 课本章节: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二节《常见传感器》3. 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传感器选型、电路连接、信号处理;- 课本章节: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三节《传感器应用电路》4. 数据采集与处理:传感器数据采集方法、数据传输、简单数据分析;- 课本章节: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第四节《数据采集与处理》5. 传感器应用实例: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物联网等领域的传感器应用案例;- 课本章节:第三章《传感器及其应用》第五节《传感器应用实例》教学进度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及分类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的原理与使用方法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第四课时:数据采集与处理第五课时:传感器应用实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课本章节,确保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传感器相关知识。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
传感器实训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功能、特点及应用场景。
2. 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实训操作流程,了解传感器在实际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技术在智能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理解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传感器实训任务。
2. 培养学生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传感器故障的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项目中共同完成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传感器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子技术基础,对传感器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实际操作经验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相关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传感器原理及分类:介绍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如光电效应、磁电效应等;讲解不同类型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
2. 传感器实训操作:详细讲解实训操作流程,包括传感器选型、安装、调试及数据采集等环节。
3. 传感器应用案例分析:结合教材案例,分析传感器在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4.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介绍传感器技术与物联网的关系,探讨传感器在物联网系统中的作用。
5. 传感器故障处理与数据分析:教授学生如何分析传感器数据,处理常见故障,提高传感器使用效果。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技术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传感器在工程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描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例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光传感器等,并解释其工作过程。
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分析简单电路中传感器的功能及相互协作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实际操作传感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实践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会交流想法、分享信息,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传感器技术,激发对物理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细心观察生活、发现问题的习惯,形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以《物理》课本中传感器技术相关章节为基础,涵盖以下教学内容:1. 传感器技术概述: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分类和工作原理,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传感器的应用领域。
2. 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 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等;- 压力传感器:应变片、硅压阻等;- 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等;- 其他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磁敏传感器等。
3. 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 简单传感器电路分析;- 传感器信号处理方法;- 结合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
4. 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 安排实验课程,让学生动手操作传感器;- 收集、整理和分析实验数据,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5. 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介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趋势;- 探讨传感器技术在未来各领域的应用前景。
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技术概述;第二课时:常见传感器及其特性;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电路设计;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第五课时:传感器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传感器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
传感器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上海交通大学精密仪器教研室二零一二年十月重要时间节点:第1周第一次课,设计题目讲解,学生选题;第3周最后一次课前,完成电路原理图设计。
目录第一章总论 (3)1-1 《传感器》课程设计的目的 (3)1-2 《传感器》课程设计的内容 (3)1-3 设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3)1-4 设计题目 (4)第二章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5)2-1 电阻应变式称重传感器原理 (5)2-2 设计用传感器介绍 (6)2-3 任务与要求 (7)第三章差动螺管式电感位移传感器 (8)3-1 电感式位移传感器测量原理 (8)3-2 传感器测量测头 (8)3-3 任务与要求 (9)第四章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 (10)4-1 差动变压器式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 (10)4-2 设计用传感器介绍 (11)4-3 任务与要求 (12)第五章压电式测速传感器 (13)5-1 压电式力传感器工作原理 (13)5-2 设计用传感器介绍 (14)5-3 任务与要求 (15)第六章光电编码器 (16)6-1 光电编码器 (16)6-2 设计用传感器介绍 (17)6-3 任务与要求 (21)第七章光栅位移传感器 (22)7-1 光栅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 (22)7-2 设计用传感器介绍 (233)7-3 任务与要求 (29)第一章总论1-1《传感器》课程设计的目的《传感器》课程设计是《传感器》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通过这个教学环节要求达到下列几个目的:1.通过课程设计,把在《传感器》及其他有关先修课程《机械制图、精密仪器设计、电工理论基础、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单片机等》中所获得的知识在传感器设计、装配、调试中综合加以运用,使这些知识得到巩固,并使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工程实践及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2.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同学对几种传感器原理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堂的理解,增强动手能力;3.通过这个设计初步培养同学对传感器设计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传感器课程设计
传感器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基本工作原理;2. 使学生掌握不同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及其特点;3. 帮助学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设计简单传感器应用电路的能力;3.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实验等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传感器技术的兴趣,培养其探究精神;2. 培养学生关注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3. 引导学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国家战略和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于科学学科,以实践性和应用性为主,结合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项目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提问、合作与交流,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常见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敏传感器等)的原理和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传感器在智能家电、环境监测、医疗设备等领域的应用;- 分析案例中传感器的选型和电路设计。
3. 传感器与物联网技术-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中的作用;-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
教学大纲安排: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 导入:介绍传感器的概念和作用;- 新课:讲解传感器的分类、工作原理及常见传感器;- 作业:搜集生活中传感器的应用实例。
第二课时: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新课:分析各领域传感器应用案例,讨论其优缺点;- 活动:小组讨论,选择一个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够掌握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温度、湿度、光强等物理量的检测;3. 学生能够了解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自动控制系统;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操作,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技术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增强对科技创新的兴趣;2. 学生能够体会到传感器技术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3. 学生能够在合作学习中培养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树立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学课程,结合物理知识和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但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结合实际操作和趣味性教学。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 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特点。
2. 传感器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温度传感器在恒温控制器中的应用;- 湿度传感器在智能家居系统中的作用;- 光强传感器在自动照明系统中的应用。
3. 传感器在物联网技术中的应用:- 物联网基本概念介绍;- 传感器在物联网数据采集、传输和处理中的作用;- 传感器网络在智能城市、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应用案例。
4. 传感器实验操作:- 使用温度传感器进行温度监测实验;- 使用湿度传感器进行湿度检测实验;- 使用光强传感器进行光照强度检测实验。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2. 学生能掌握传感器在日常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3. 学生能了解传感器在数据采集、处理和传输中的作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并分析数据;2. 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设计简单的传感器应用电路;3. 学生能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技术产生兴趣,培养科技创新意识;2. 学生能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增强学以致用的观念;3. 学生在团队协作中,培养沟通、交流和分享的积极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科普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知识,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动手操作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喜欢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
为实现这些目标,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
同时,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与作用- 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2. 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 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及影响3. 传感器应用案例- 日常生活及工业领域的应用案例- 科技创新中的传感器应用4. 传感器实验操作- 实验器材介绍与使用方法-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5. 传感器创新设计- 设计传感器应用电路- 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设计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介绍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第二课时:传感器工作原理及性能参数,分析常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参数;第三课时:传感器应用案例,展示传感器在日常生活、工业和科技创新中的应用;第四课时:传感器实验操作,学生动手实践,熟悉传感器使用方法;第五课时:传感器创新设计,分组进行创新设计,解决实际问题。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指导书
课程设计任务书及指导书一.设计题目《压力测量仪的设计》二.设计目的(1)使同学们掌握金属箔式应变片组成的称重传感器的正确使用方法;了解压力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电子天平中的应用。
(2)通过设计、安装、调试电路等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计任务(1)学生根据设计要求完成设计与测试。
(2)在完成设计后书写课程设计报告。
四.时间安排2012年11月26日至2012年12月14日五.设计内容压力测量仪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传感器、传感器专用电源、信号放大系统、模数转换系统及显示器等组成。
其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图1 压力测量仪组成框图(1) 传感器测量电路称重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通常使用电桥测量电路,它将应变电阻值的变化转换为电压的变化,这就是可用的输出信号。
电桥电路由四个电阻组成,如图2所示:桥臂电阻R1,R2,R3和R4,其中两对角点AC接电源电压U SL=E(+10V),另两个对角点BD为桥路的输出U SC,桥臂电阻为应变电阻。
R1R4=R2R3时,电桥平衡,则测量对角线上的输出U SC为零。
当传感器受到外界物体重量影响时,电桥的桥臂阻值发生变化,电桥失去平衡,则测量对角线上有输出,U SC≠0。
图2 传感器电桥测量电路(2) 放大系统压力测量仪的放大系统是把传感器输出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放大的信号应能满足模数转换的要求。
该系统使用的模数转换是3位半A/D转换,所以放大器的输出应为0V ~ 1.999V。
为了准确测量,放大系统设计时应保证输入级是高阻,输出级是低阻,系统应具有很高的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
(3) 模数转换及显示系统传感器的输出信号放大后,通过模数转换器把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该数字量由显示器显示。
显示器可以选用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器(4) 传感器供电电源有恒压源与恒流源对于恒压源供电:参考图2,设四个桥臂的初始电阻相等且均为R,当有重力作用时,两个桥臂电阻增加△R,而另外两个桥臂的电阻减少,减小量也为△R。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
用传感器做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掌握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传感器知识,设计简单的电路,实现特定功能。
3. 学生了解传感器在课程项目中的重要性,能够结合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操作传感器,进行简单的数据采集、处理和分析。
2. 学生具备团队协作能力,能够与组员共同设计、实施和优化课程项目。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传感器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探索科学技术的热情。
2. 学生在课程项目中养成积极思考、主动探究的良好习惯。
3. 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环保意识和科技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相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处于好奇心强、动手能力逐渐提高的年级,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电路基础。
教学要求: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传感器基础知识:- 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工作原理- 传感器在生活中的应用案例2. 常用传感器介绍:- 光电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声音传感器- 湿度传感器3. 传感器电路设计:- 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式- 电路图的绘制和解读- 传感器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4. 课程项目实践:- 项目主题:智能环境监控系统- 项目目标:实现温度、湿度、光线和声音的实时监测- 项目实施:分组合作,设计并搭建传感器电路,编写程序,实现功能5.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 第一课时:传感器基础知识学习,了解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第二课时:常用传感器介绍,掌握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点- 第三课时:传感器电路设计,学习传感器与微控制器的连接方法- 第四课时:课程项目实践,分组进行智能环境监控系统的设计、搭建和调试教材关联:本教学内容与教材中“传感器及其应用”章节相关,涵盖了传感器的原理、分类、应用和电路设计等方面的内容。
传感器课程设计_4
一、 实现目标WTP616平行梁式称重传感器主要适用口袋秤,手掌秤等电子称重。
采用该传感器设计一个在量程范围内,且能够显示重量的小型电子称。
二、 设计方案1. 稳压电路:采用7805稳压芯片,使激励电源电压稳定在5V ,防止电源波动带来的测量方面的误差。
主要技术参数额定载荷(Kg) 500g绝缘电阻(MΩ) >=2000(100VDC ) 精度等级 C3 激励电压(V) 5~10(DC ) 综合误差(%F.S) 0.05 温度补偿范围(℃) -10~+40 灵敏度(mV/V) 0.7±0.1 使用温度范围(℃) -20~+55 非线性(%F.S)0.05零点温度影响(%F.S/10℃) 0.2滞后(%F.S)0.05 灵敏度温度影响(%F.S/10℃) 0.15重复性(%F.S) 0.05 安全过载范围(%F.S) 150 蠕变(%F.S/30min) 0.05 极限过载范围(%F.S) 零点输出(%F.S) ±1 防护等级 输入阻抗(Ω) 1000±50 电缆线 输出阻抗(Ω) 1000±50接线方法输入(电源) + : 红色;输入(电源) - : 黑色;输出(信号) + : 绿色;输出(信号) - :白色稳压电路传感器放大电路数据采集显示电路3.放大电路:由于传感器的输出电阻很大,这就要求放大器有更大的输入电阻。
从而不吸收传感器的输出电流。
采用仪表放大器,它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输入阻抗、低噪声、低线性误差、低失调漂移增益设置灵活和使用方便等特点。
4.数据采集显示电路:采用ATmega16单片机,该单片机内部集成有一个10位逐次比较(successive approximation)ADC电路。
将放大后的模拟电压量转化为数字量并显示。
三、各部分电路图1.稳压电路图:直流输入时,该电路的输出稳定在5V。
输出经过一阶RC低通滤波,保证输出电压的稳定性。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
传感器有关的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基本原理、类型和应用,培养学生运用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传感器的定义、分类和作用;(2)掌握常见传感器的原理、结构和特点;(3)熟悉传感器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2.技能目标:(1)能够分析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性能;(2)能够选用合适的传感器解决实际问题;(3)能够进行传感器的安装、调试和维护。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传感器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传感器的热情;(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3)使学生认识到传感器在现代科技发展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传感器的关注度。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的定义、作用和分类;2.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电阻式、电容式、电压式、霍尔式等传感器的原理;3.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灵敏度、准确度、响应时间、线性度等;4.常见传感器简介: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等;5.传感器的应用:传感器在工业、农业、医疗、家居等领域的应用实例。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1.讲授法:讲解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应用;2.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传感器的作用;3.实验法:进行传感器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传感器的使用;4.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本课程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传感器原理与应用》;2.参考书:国内外相关论文和书籍;3.多媒体资料:PPT、视频、图片等;4.实验设备:传感器实验套件、实验仪器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课程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2.作业:布置适量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3.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分析问题能力;4.考试成绩:设置期中和期末考试,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书
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书北京科技大学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2014年3月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书一、课程设计简介课程名称:传感器课程设计课程编号:05030D开课院系:自动化学院仪器科学与技术系课程类别:必修适用专业:测控技术与仪器先修课程:自动检测技术,模拟电子技术等起止时间:第七学期2周—4周地点:信息楼906二、课程设计目的传感器课程设计通过学生自行设计的传感器,同时自行搭建传感器的测量电路,通过实际测量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被测物理量的关系,深刻理解传感器的原理和作用。
通过本课程设计,使学生巩固和加强传感器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获得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提高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计器材1、电感支架,电感骨架2、烧杯3、502胶水4、金属箔式应变片,标称电阻值为120Ω,4只5、砝码6、交流、直流电源7、运放8、漆包线9、万用表10、pt100 11、热敏电阻12、150Ω电阻1只,47Ω电阻1只13、电位器1.5K 1只14、导线若干15、面包板1块16、水银温度计17、电阻,电容18、烙铁,焊锡四、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1、应变传感器应变测量目的:学会识别一般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认识电阻应变片及弹性敏感元件,了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材料,通过实验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调试方法。
通过本设计熟悉电阻应变片的结构和种类,掌握应变片测量力的工作原理,掌握直流电桥的工作原理和有关特性,熟悉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工作调零和调节灵敏度的方法。
内容:(1)传感器制作将4片应变片根据所学知识粘贴在悬臂梁受力处,使其输出信号最大;(2)测量电路设计设计四臂测量电桥电路(1-1)和仪器放大器电路(1-2)。
正确地连接传感器到所设计的电路中;电路调零后,根据不同的砝码值测量电路输出信号并进行记录,画出砝码质量与电路输出信号的关系曲线,与所学知识进行对比,如果产生误差,需要进行误差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理工大学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专业《传感器课程设计》指导书主审人:主撰人:本指导书是根据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传感器课程设计》教学大纲编写的。
一、课程设计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设计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专业实践环节。
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实践学习,可使学生掌握目前较为常见的传感器原理、应用方法、电路设计及印刷电路板设计的方法,巩固在《传感器原理应用》、《电子技术》、《自动检测技术》、《检测技术与仪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等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完成一个传感器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制作,培养学生独立开发、设计、实际操作的能力。
二、课程设计时间分配一、课程设计地点选择:机电实验中心二、课程设计内容安排与要求(一)项目一:电阻应变式力传感器制作的数显电子称1、设计内容:采用电阻应变片设计并制作出一款数显电子秤。
可考虑采用ICL7107或7126作为A/D转换器,以多个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器构成显示部分。
2、操作过程:①查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并画出电路原理图、功能方框图并提供必要的设计计算。
②学习Protel软件,并绘制电路原理图、PCB图,进行电气检查,生成元器件清单列表等。
③领元器件,学习元器件的检测方法。
④制作印刷电路板,用热转印纸打印PCB图,制版,腐蚀,钻孔等。
⑤安装焊接并调试电路,用电烙铁、焊锡等焊接元器件,并分模块调试。
⑥系统测试,看是否符合系统性能指标。
⑦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报告要求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⑧答辩,提交报告,回答老师问题,并整理。
⑨调试时注意称体自然下垂且无负载时调整Rp1,使显示器显示零。
3、基本要求:该制作要求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①分辨力为lg。
②测量范围:2Kg以内。
③设计电路,安装调试使之达到设计要求。
(二)项目二:基于LM35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制作1、设计内容:采用集成温度传感器LM35制作出一款能够显示室温的数字温度计,可考虑采用ICL7107或7126作为A/D转换器,以多个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器构成显示部分。
2、操作过程:①查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并画出电路原理图、功能方框图并提供必要的设计计算。
②学习Protel软件,并绘制电路原理图、PCB图,进行电气检查,生成元器件清单列表等。
③领元器件,学习元器件的检测方法。
④制作印刷电路板,用热转印纸打印PCB图,制版,腐蚀,钻孔等。
⑤安装焊接并调试电路,用电烙铁、焊锡等焊接元器件,并分模块调试。
⑥系统测试,看是否符合系统性能指标。
⑦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报告要求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⑧答辩,提交报告,回答老师问题,并整理。
⑨调试时注意首先把LM35放入冰水中,调整PRt,使显示器显示0.0℃。
再把LM35放人100℃的开水中,调整PR2,使显示器显示100℃。
重复调整多次即可。
但要注意从冰水中取出的LM35要等待一段时间再放人开水中,以免损坏传感器LM35。
3、基本要求:该制作要求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①灵敏度为l0mv/℃,即温度为10℃时,输出电压为100mv。
②测温精度:±0.5℃以内,消耗电流最大70uA。
③测温范围:2~±150℃,可采用+4V以上单电源供电;测温范围:-55~+150℃(金属壳封装)和-40--+110℃(T092封装),可采用双电源供电。
④设计电路,安装调试使之达到设计要求。
(三)项目三:基于AD590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与制作1、设计内容:采用集成温度传感器AD590制作出一款能够显示室温的数字温度计,可考虑采用ICL7107或7126作为A/D转换器,以OP07作为运算放大器,以多个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器构成显示部分。
2、操作过程:①查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并画出电路原理图、功能方框图并提供必要的设计计算。
②学习Protel软件,并绘制电路原理图、PCB图,进行电气检查,生成元器件清单列表等。
③领元器件,学习元器件的检测方法。
④制作印刷电路板,用热转印纸打印PCB图,制版,腐蚀,钻孔等。
⑤安装焊接并调试电路,用电烙铁、焊锡等焊接元器件,并分模块调试。
⑥系统测试,看是否符合系统性能指标。
⑦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报告要求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⑧答辩,提交报告,回答老师问题,并整理。
⑨调试时注意首先进行温度检测放大电路的调试,然后再对A/D转换器进行电路调试。
3、基本要求:该制作要求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① AD590电流温度灵敏度为luA/K,要求经过测量电路后转换为输出l0mV/℃。
②测温精度:±1℃以内。
③测温范围:-55~+150℃,可采用+4V以上单电源供电;④设计电路,安装调试使之达到设计要求。
(四)项目四:超声波测距仪设计1、设计内容:采用超声波传感器设计一个能显示距离的超声波测距仪,采用AT89C51作为微处理器,以多个数码管或液晶显示器构成显示部分。
2、操作过程:①查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并画出电路原理图、功能方框图并提供必要的设计计算。
②学习Protel软件,并绘制电路原理图、PCB图,进行电气检查,生成元器件清单列表等。
③领元器件,学习元器件的检测方法。
④制作印刷电路板,用热转印纸打印PCB图,制版,腐蚀,钻孔等。
⑤安装焊接并调试电路,用电烙铁、焊锡等焊接元器件,并分模块调试。
⑥系统测试,看是否符合系统性能指标。
⑦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报告要求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⑧答辩,提交报告,回答老师问题,并整理。
3、基本要求:该制作要求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如下:①量程 30---1000厘米 (0.3---10米)②测试精度空气中测距精度小于或等于1%+,-1厘米③数据显示转换成厘米后在LED上直接显示被测距离④反射面积距离超声波发射探头1000厘米时为1平方米,400厘米时为0.25平方米⑤超声波发散角选用型号401型时超声波发散角为45度, (选用各种不同型号探头时,发散角有所变化。
⑥测控周期预置开启,关闭数据后每秒为2次周期进行测距控制。
⑦工作环境电压12V直流+-10%,用干电池或可充电池,工作电流50毫安(显示时)(便于制作小型便携产品)。
(五)项目三:基于PT100的数字式温度表的设计与制作1、设计内容:本设计实际上是将被测模拟量-温度值转换为数字量,并进行实时数字显示,整体上可分为两大部分:①温度检测及信号放大部分;②A/D转换及数字显示部分。
温度检测部分是将温度变化转化为电压的变化,使得温度-199.9~+199.9度的温度变化转化为电压变化-1.999~1.999V,采集温度时我们采用铂热电阻Pt100作为温度检测元件,且假设Pt1000在-200~+200度内有非常好的线性度。
温度检测及表度变换部分可采用恒电压工作电路,也可采用恒电流工作电路,采用单臂桥式电路,运算放大器件采用OP07或LM358(单电源),要求电路可进行零点调整及工作温区调整。
A/D转换及数字显示部分将输入电压转化为数字量,并输出显示。
这部分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3位半A/D转换单元电路、基准电源单元电路、位选驱动电路,译码驱动单元以及数码管显示单元。
其中A/D转换器选用三位半MC14433,基准电源选用MC1403,译码驱动器则选择CD4511,位选电路选用MC1413,另加四个共阴极LED发光数码管。
2、操作过程:①查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并画出电路原理图、功能方框图并提供必要的设计计算。
②学习Protel软件,并绘制电路原理图、PCB图,进行电气检查,生成元器件清单列表等。
③领元器件,学习元器件的检测方法。
④制作印刷电路板,用热转印纸打印PCB图,制版,腐蚀,钻孔等。
⑤安装焊接并调试电路,用电烙铁、焊锡等焊接元器件,并分模块调试。
⑥系统测试,看是否符合系统性能指标。
⑦撰写课程设计报告,报告要求书写规范、内容完整。
⑧答辩,提交报告,回答老师问题,并整理。
3、基本要求:该制作要求达到的基本要求如下:①掌握数字电压表的设计、组装与调试方法。
②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制作方法。
③熟悉集成电路MC14433、MC1413、CD4511和MC1403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其工作原理。
④掌握仪器仪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方法。
⑤设计电路,安装调试使之达到设计要求。
五、注意事项1、元器件的安装工艺要求①电阻、二极管(发光二极管除外)均采用水平安装,贴紧印制板,电阻的色环方向应该一致。
②电解电容器、涤纶电容器尽量插到底,元件底面离印制板最高不能大于4mm,圆片型电容器底面离印制板一般为2~4mm。
③微调电容器尽量插到底,不能倾斜,三只脚均需焊接。
④输入输出变压器安装时应紧贴印制板。
⑤集成电路、继电器、轻触式按钮开关底面与印制板贴紧。
⑥元器件在印制电路板上一般要求先低后高,先轻后重,先一般后特殊。
⑦即使同一种型号的器件,由于生产厂家不同,其引脚的次序也有变化,一定要认准其排列次序,不要相互插反。
⑧各种晶体管在安装时注意分辨它们的型号、引脚次序和正负极性;要注意在安装焊接过程中对它们造成损伤。
小功率三极管、场效应管和可控硅采用直立式安装,底面离印制板5±1mm,并注意其封装形式。
发光二极管直立式安装,底面离印制板6±2mm,注意其引脚有阴阳极之分,不能插反。
⑨对于直插式集成电路芯片切实注意方向不要装反。
应以样板或白油图的标志为准,认清插①脚的孔位。
IC①脚的判断:在①脚一端塑封上都会有标记:或印有一个小凹圆点,或做成一个小倒角,或将两列引脚的首尾连起来看成一个环,从腹面看过去封装上有缺口标记的一端开始,以逆时针起的第一脚为①脚。
插装集成电路芯片时,要让所有的引脚都套进以后再往下插,插到位。
⑩安装电阻器时要注意区分同一电路中阻值相同而功率不同、类型不同的电阻器,不要相互插错。
2、在元器件浸锡前必须去掉引脚上的杂质,但不能将原有镀层刮掉。
刮净后的引脚应及时沾上助焊剂,用电烙铁上锡。
注意上锡时间不能过长,以免过热而损坏元器件。
半导体器件上锡时,可用镊子夹持引脚上端,以利散热,避免损坏。
3、绝缘导线在接入电路前必须进行加工处理,以保证引线接入电路后装接可靠、导电良好且能经受一定拉力而不致产生断头。
六、上交成果和成绩评定(一)上交成果:课程设计结束后,每人提交一份设计报告,报告格式可参考该大纲中的参考格式,另外每个人要提交自己制作的电路板,每一组要提交一个完整的设计作品。
(二)成绩评定:设计成绩的评定由下列各方面综合评定:1、设计期间学习态度、考勤占15%。
2、设计方案占20%。
3、动手能力占25%。
4、报告占25%。
5、答辩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