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技术革命将重塑格局
深刻认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使命
深刻认识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为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提供了总的引领,为推进各方面事业发展提供了总的依据。
新时代意味着新使命、新担当,我们要站在我国由大国成为强国,实现强起来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刻认识十九大报告和十九大党章修正案把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纳入新时代强国战略体系的重大历史意义,以及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承载的历史使命。
新时代,军民融合发展的历史使命,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国家战略能力生成的核心枢纽。
党的十九大描绘了分两个阶段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
大国要成长为强国,涉及综合国力各个方面的增长,而其中国家战略能力的生成至关重要。
强大的国家战略能力要有三个不可或缺的要素,即战略资源、转化机制和战略谋略。
其中,转化机制是国家战略能力形成的“枢纽”。
转化得好,可以实现国富军强、国运兴旺;转化不足,就会止步不前、国力衰微;过度转化,又会不堪重负、透支国力。
要有效实现“转化”,需要一系列有效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而军民融合发展恰恰是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历史上的强国,无不在经济优势与军事优势之间建立起良性循环,确保将社会资源转化为双向良性互动的经济竞争力和军队战斗力。
当今世界,但凡强国都是通过军民融合催生技术革命、夯实军事实力、增强综合国力并最终形成广泛规模应用的。
长期以来,我国在军民二元分离体制的阻隔下,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统筹衔接不够,军民资源相互转化运用受阻,国家战略资源难以充分整合转化,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国家战略能力生成。
我国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构建军民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正是“撬动”强国综合国力生成跃升的战略杠杆。
通过国家战略层面的体系整合、军民协同,能够“捏指成拳”,有效提升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多种战略资源和实力的综合运用,加快生成一体化的国家战略能力,从而在国际战略博弈中获得更多战略主动和更大战略利益。
技术变革的例子
技术变革的例子技术变革是指通过科技创新和发展引起的重大变化和转变。
以下是一些技术变革的例子:1. 互联网革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它极大地改变了通信、商业、娱乐、教育等领域,使信息获取更加便捷,并促进了全球化的交流和合作。
2. 移动通信革命:移动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能够通过手机和其他移动设备进行实时通讯和信息传递。
这种技术变革改变了人们的沟通方式,使全球范围内的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3. 人工智能革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正在重新定义许多行业和领域。
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使计算机能够模拟和执行人类智能的任务,包括语音识别、图像识别、自动驾驶等。
人工智能的发展正在改变工作方式、自动化生产过程,并为医疗、金融、交通等行业带来了新的应用和创新。
4. 区块链革命:区块链技术的出现引起了金融和商业领域的巨大变革。
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它提供了去中心化、透明、安全的数据存储和交易方式。
它被广泛应用于数字货币(如比特币)、智能合约、供应链管理等领域,改变了传统的中心化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
5. 生物技术革命:生物技术的进步对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的发展使得基因组的修改和修复成为可能,为遗传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
生物技术还推动了农作物改良、生物燃料生产和环境修复等领域的创新。
6. 物联网(IoT)革命:物联网是指将各种物理设备和对象与互联网连接,实现数据交互和远程控制的网络。
物联网的发展使得智能家居、智能城市、智能工厂等概念成为现实。
通过传感器、无线通信和云计算技术,物联网提供了更高效、智能和联动的解决方案,改善了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7.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革命: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一个与真实世界隔离的虚拟环境,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场景和体验。
增强现实技术则在现实环境中叠加虚拟内容,创造出增强的交互体验。
交战方之间的战争如何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势力平衡?
交战方之间的战争如何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势力平衡?一、战争对胜利国家的影响战争胜利后,胜利国家通常会在政治上取得更大的影响力。
首先,胜利国家在地区或世界舞台上的威望会大幅提升,其他国家会因为胜利国家展现的强大军事实力而对其产生畏惧。
其次,胜利国家将能够通过控制战略位置、资源和领土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最后,胜利国家在战后和平谈判中的主导地位将帮助其推动自己的政治议程,并通过对敌对国家的政治重组,实现自己的地缘政治目标。
二、战争对败国和中立国的影响1. 败国:战争对败国的影响是致命的。
除了失去领土和资源等战略利益之外,败国还可能面临财政危机、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等问题。
败国将失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话语权,其政治势力将被削弱,面临重新定义国家角色的挑战。
2. 中立国:中立国在战争中往往力图保持中立,但往往也无法幸免于战火蔓延的影响。
战争可能会导致中立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秩序受到冲击,甚至被迫选择站队,从而影响其政治势力平衡。
三、战争对地区秩序的影响1. 战争导致的地缘政治重组:战争往往会打破原有的地区秩序,导致领土的变化和国家间势力对比的重新分配。
这种地缘政治变动将影响地区内各国的相互关系和政治势力平衡。
2. 势力重新调整:战争会使某些国家或势力受益,获得更大的政治影响力,而对其他国家或势力造成削弱。
例如,在两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崛起为超级大国,对地区和国际政治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3. 地缘政治冲突加剧:部分地区因战争而陷入恶性循环,长期地缘政治冲突使得该地区的政治势力平衡失去稳定性。
这种冲突不仅加剧了国家间的敌对关系,也常常波及到地区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
四、战争对全球政治势力平衡的影响1. 重塑全球政治格局:战争会重塑全球政治格局,改变各国间的相互关系和势力对比。
常见的例子如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民主国家崛起,带来了冷战时期的两极格局。
2. 影响全球治理:战争对全球治理机构和体系产生影响,常常导致国际组织的兴起和变革。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
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世界科技发展呈现新的大趋势。
为反映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从本期“观察”版起将陆续推出“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系列专版。
今日刊发第一期,敬请关注。
——编者新一轮科技革命将深刻影响世界力量格局创造未来的科技发展新趋势(大势所趋)白春礼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重塑世界格局、创造人类未来的主导力量。
我们只有认清趋势、前瞻擘划,才能顺势而为、抢抓机遇。
从宏观视角和战略层面看,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正呈现以下十大新趋势。
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
作为全球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
量子计算机与量子通信、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合成生物和“人造叶绿体”、纳米科技和量子点技术、石墨烯材料等,已展现出诱人的应用前景。
先进制造正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器件一体化方向发展,极端制造技术向极大(如航母、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等)和极小(如微纳芯片等)方向迅速推进。
人机共融的智能制造模式、智能材料与3D打印结合形成的4D打印技术,将推动工业品由大批量集中式生产向定制化分布式生产转变,引领“数码世界物质化”和“物质世界智能化”。
这些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科技更加以人为本,绿色、健康、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创新的重点方向。
未来科技将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致力于研发低能耗、高效能的绿色技术与产品。
以分子模块设计育种、加速光合作用、智能技术等研发应用为重点,绿色农业将创造农业生物新品种,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
基因测序、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分子靶向治疗、远程医疗等技术大规模应用,医学模式将进入个性化精准诊治和低成本普惠医疗的新阶段。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科技创新的重大突破和加快应用极有可能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赛场发生转换,世界各国都把推进经济数字化作为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动能。
一、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
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
要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主动布局和积极利用国际创新资源,努力构建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共同应对未来发展、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人类共同挑战,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
具有全球视野,就要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
要全方位加强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提高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参与和主导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工程,鼓励我国科学家发起和组织国际科技合作计划。
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
要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创新格局中的位势,提高我国在全球科技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
具有全球视野,就要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
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
各国应该加强创新合作,推动科技同经济深度融合,加强创新成果共享,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支持企业自主开展技术交流合作,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为了更好运用知识的创造以造福人类,各国应该共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而不是搞知识封锁,制造甚至扩大科技鸿沟。
二、强化县域创新基础条件支撑加强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推动县域创新创业平台优化整合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加大对县城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园区建设的支持。
鼓励全国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各类创新平台深入县域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转化推广,推动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平台向县域开放。
革命性的技术:改变未来的创新科技
革命性的技术:改变未来的创新科技引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已经目睹了许多革命性的技术的出现,这些技术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改变了整个社会和经济格局。
本文将介绍一些正在改变未来的创新科技,它们的出现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机会,而且也带来了许多全新的挑战和问题。
1.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智能是当前最热门的技术之一,它让计算机像人类一样思考和学习。
通过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算法,人工智能可以从大量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并作出预测和决策。
人工智能已经广泛应用于医疗、金融、交通等领域,为我们提供更高效、准确的解决方案。
然而,人工智能的出现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争议,如人工智能对人类就业的影响、隐私和道德问题等。
1.1 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是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
它能够通过传感器和算法自动感知道周围的环境,实现自主导航和驾驶。
这项技术的出现将彻底改变交通行业和我们的出行方式。
自动驾驶汽车将大大减少交通事故,提高交通效率,节约能源。
然而,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性、道德选择和法律监管等问题仍待解决。
1.2 语音助手语音助手是另一个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
通过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语音助手能够理解和回答人类的问题,并执行相应的操作。
它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手机上的Siri、智能音箱中的Alexa等。
语音助手为我们提供了更便捷、智能的交互方式,然而,与之相关的隐私和安全问题也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2. 云计算和大数据(Cloud Computing and Big Data)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出现将数据存储、处理和应用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云计算通过网络提供计算资源和服务,使得用户能够更便捷地获取和使用数据。
大数据则指的是海量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分析和挖掘这些数据,可以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和模式。
2.1 互联网和移动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互联网和移动应用的快速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崇尚创新,国家才有光明前景,社会才有蓬勃活力。
创新是全民参与、全民推动的宏伟事业。
要强化创新的法治保障,营造良好创新生态,加速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的一种价值取向、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时代气息。
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全球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要主动适应全球产业分工调整变化,积极引领全球价值链重塑,确立新定位,构筑新优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顺应全球发展趋势,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
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产业链资源优化整合。
面向共建一带一路,支持企业提升全球化设计、生产、营销、服务能力,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建设共生、共赢的开放型产业创新体系。
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要同世界各国加强信息分享,交流有益经验和做法,开展检测方法、临床救治、疫苗药物研发国际合作。
处理好新技术发展在法律、安全、政府治理等方面挑战,共同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
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制度规则,着力打造优质高效的国际化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全球货物、服务和资本等要素配置的广度和深度。
二、构建更加高效的科研体系发挥科学技术研究对创新驱动的引领和支撑作用,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增强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原始创新能力和转制科研院所的共性技术研发能力。
(一)优化对基础研究的支持方式切实加大对基础研究的财政投入,完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支持相协调的机制,加大稳定支持力度,支持研究机构自主布局科研项目,扩大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选择权。
改革基础研究领域科研计划管理方式,尊重科学规律,建立包容和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的制度。
改革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聘用制度,优化工资结构,保证科研人员合理工资待遇水平。
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技术革命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观念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技术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经济影响1.1 生产方式的变革技术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
从传统的手工业到机械化生产,再到如今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了生产效率的大幅提升,推动了工业革命。
生产方式的演变使得生产成本降低,产品更加丰富多样,加速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1.2 市场格局的变化技术革命加速了全球化进程,打破了地域的限制,促进了全球市场的形成。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跨国贸易更加便捷,加速了全球产业链的重组和分工,推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同时,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新兴产业的崛起,如互联网、人工智能等,进一步改变了市场格局,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
1.3 就业模式的改变技术的革新不可避免地对就业模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方面,自动化生产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使许多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剧减,导致失业率上升;另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兴起给就业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在技术领域和服务业中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技术革命加速了职业结构的变迁,需要人们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能力。
二、社会结构的变化2.1 教育体制的改革技术革命对教育体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从传统的课堂走向线上学习,打破了时空的限制,提供了更多学习资源和方式。
同时,个性化、自主学习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技术的应用改变了教学形式,培养了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进一步促进了教育公平。
2.2 社会交往的变化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交方式和范围。
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人们可以方便地建立社交关系,拓宽了社交圈子,但也增加了虚拟和实际社交之间的差距。
此外,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更容易获取信息、参与公共事务,并且互联网上的声音更加多元化,对舆论和民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
新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引领未来发展的驱动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悄然而至,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新技术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传统观念,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新技术革命对于未来的影响,并阐述其作为发展的驱动力。
新技术革命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纳米技术等。
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引发了巨大的变革,从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新技术革命奠定了基础,尤其是互联网的普及和快速发展。
互联网使得信息的传输和共享变得更加容易和高效。
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到海量的信息,实现更快速的学习和沟通。
同时,互联网也为跨地域和跨国际的合作提供了便利。
通过在线会议和协作平台,人们可以在不同地点和时区进行合作,促进了科研、商务和文化交流的发展。
其次,生物技术的突破也在新技术革命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精确修改基因序列,有望治愈一些不可治的疾病,从而提高人类整体的生活质量。
此外,生物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农业领域,开发出更加高效和环保的农业产品,解决粮食供应的问题。
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医学和农业领域的进步,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再次,纳米技术的突破为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
纳米技术是一种能够控制物质在纳米尺度下的制造和应用技术,它可以改变物质的性质和性能。
纳米材料的出现不仅拓展了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也使得人类能够开发出更加轻便、高强度和高导热的材料。
此外,纳米技术还有望应用于医学领域,实现精准治疗和提高药物传递效率。
纳米技术的应用将对能源、环境和医疗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技术革命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工作方式和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改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远程工作来实现更加灵活的工作模式。
这不仅减少了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也能够更好地平衡工作和生活。
同时,新技术的普及也加速了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近现代科技革命2025年历史知识点解析
近现代科技革命2025年历史知识点解析《近现代科技革命 2025 年历史知识点解析》科技,犹如人类文明发展的引擎,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变革。
近现代以来,科技革命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和力量重塑着我们的世界。
截至 2025 年,这一段波澜壮阔的科技发展历程充满了无数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深刻的影响。
第一次科技革命始于 18 世纪中叶的英国,以蒸汽机的改良和广泛应用为标志。
蒸汽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
以往依靠人力和畜力的手工劳动,逐渐被机器动力所取代。
工厂取代了手工工场,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
这不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促进了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成本降低,市场得以迅速扩大。
同时,交通领域也发生了巨大变革。
蒸汽机车和蒸汽轮船的出现,让运输变得更加高效和便捷,进一步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第二次科技革命发生在 19 世纪中后期到 20 世纪初。
电力的广泛应用成为这次革命的核心。
电灯照亮了千家万户,电动机为各种机器提供了强大而灵活的动力。
电话的发明让人们能够远距离实时交流,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
此外,内燃机的出现给交通运输带来了新的飞跃。
汽车的发明和普及,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自由和便捷。
飞机的诞生则开启了人类征服天空的征程。
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推动了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还促进了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兴起,如电气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第三次科技革命始于 20 世纪中叶,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原子能的利用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强大而清洁的能源,但同时也带来了核安全和核扩散等问题。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则引发了信息技术的革命,从大型机到个人电脑,再到互联网的普及,信息的处理和传播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
空间技术的发展让人类能够进入太空探索宇宙的奥秘,卫星通信、导航和气象预报等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生物工程在医学、农业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如基因工程、克隆技术等,为人类健康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静悄悄的技术革命将重塑格局
外界对于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泡沫虽然存在诸多担忧,但这些都是些短期问题,中国也许能够突围而出。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真正威胁中国经济的是规模更大的制造业泡沫。
通过提供补贴、廉价劳动力、松懈的监管以及汇率控制,中国吸引了许多美国企业将制造部门迁移过去。
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繁荣的支柱。
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有政府支持的知识侵权行为的担忧,以及生产时间滞后已促使一批公司将制造部门从中国迁回美国,如陶氏化学(Dow Chemicals)、卡特彼勒(Caterpillar)、通用电气(GE)以及福特(Ford)等。
谷歌(Google)最近宣布NexusQ 流媒体播放器将在美国生产,并且此举让苹果(Apple)有跟进的压力。
但上升的成本和政治压力将不会迅速改变等式。
打破局面的力量将来自于一批以指数级的速度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AI)、3D打印技术以及纳米技术。
迄今为止这些技术还在缓慢发展,但眼下已迈入突飞猛进的阶段,正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轨迹一样。
看看计算机技术是如何演进到如今这一步的——放在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其处理能力胜过上世纪60年代的超级电脑——同样起源于6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15年前又是怎样一路高歌猛进并迅速改变了我们工作、购物和通讯的方式。
这就是我所提到的这些新技术的前景。
今天的机器人不是我们过去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安卓人(Androids)或赛隆人(Cylons),而是由软件控制和进行远程操控的专业机电设备。
随着计算机日益强大,这些设备的能力也日渐增强。
如今机器人能够做手术、挤牛奶、进行军事侦察和战斗、还能驾驶战机。
而DIY一族也正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现有几十家初创公司,如Willow Garage、iRobot,、和9th Sense等,向大学生和开源技术群体出售机器人开发工具包。
他们正在创造更先进的机器人,并为此开发新应用程序。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16.05.19•【文号】•【施行日期】2016.05.19•【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学技术综合规定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2016年5月19日)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这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为加快实施这一战略,特制定本纲要。
一、战略背景创新驱动就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创新驱动是国家命运所系。
国家力量的核心支撑是科技创新能力。
创新强则国运昌,创新弱则国运殆。
我国近代落后挨打的重要原因是与历次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导致科技弱、国力弱。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真正用好科学技术这个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
创新驱动是世界大势所趋。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军事变革加速演进,科学探索从微观到宇观各个尺度上向纵深拓展,以智能、绿色、泛在为特征的群体性技术革命将引发国际产业分工重大调整,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正在重塑世界竞争格局、改变国家力量对比,创新驱动成为许多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核心战略。
我国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惟有勇立世界科技创新潮头,才能赢得发展主动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创新驱动是发展形势所迫。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必须依靠创新驱动打造发展新引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实现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和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双目标”。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题
雅礼中学2025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
时量150分钟。
得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高速工业化进程之中,至今已完成向工业经济大国的转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在此形势之下,为扭转我国过早去工业化的倾向,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不同于低效能传统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是以数字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工业化,是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发展情况与世界整体局势后所提出的概念。
新型工业化以高科技含量、优良经济效益、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为特点,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我国发展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主要动力,数字战略则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十二五”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不断强调发展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创新工程的重要作用。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对传统生产方式的改革产生深远影响,数字资产价值将变得可量化、评估、交互,成为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随着技术应用场景的扩展,数字技术创新将继续深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上产生多维度的影响。
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重塑甚至推翻原有的工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中高技术产业利润实现超高速增长,并且数字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多个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数字技术概念首次提出时被定义为利用数字化技术和信息通信技术来高效处理、传输、储存和管理数据的一种技术。
数字技术创新具有智能化、高效化和可持续化的特点,是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种创新方式,其表现形式为利用或创造现有产品、服务、流程或企业商业模式,从而获得固有、无线和增值的新型事物,也有学者将其称为制造新产品或形成新服务,将数字化能力嵌入纯物理组件的活动,结合新型工业化的特征,数字技术创新通过三条路径赋能新型工业化发展。
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的重塑
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和经济格局的重塑近几十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科技革命的浪潮,这些革命性的技术创新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经济格局。
从工业革命到信息革命,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
首先,科技革命对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传统的社会结构中,权力和资源主要由少数特权阶层掌控,而科技的进步打破了这种传统秩序。
例如,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自由和平等,个人可以轻松地获得大量的信息资源,这使得知识的获取不再依赖于社会地位或财富。
因此,科技革命使社会结构逐渐向平等和开放的方向发展,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也变得更加紧密和自由。
其次,科技革命对经济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的经济模式通常是以农业为主导,资源有限,效率低下。
而科技的进步改变了这种模式,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以工业革命为例,蒸汽机的发明使得大规模机械生产成为可能,工厂制度的建立进一步推动了产业的发展,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形成了工业化经济的新格局。
类似地,信息革命也极大地提升了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可以迅速进行,电子商务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线下零售的局限,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商机。
然而,科技革命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是社会结构的不平衡问题。
尽管科技的进步提升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加剧了社会的分化。
科技的应用还存在数字鸿沟的问题,即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存在地域和社会阶层的差异。
部分地区和社会群体无法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从而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科技革命还带来了新的经济问题。
一方面,科技进步加快了产业的转型,给一些传统产业带来了冲击,一些农民工等劳动力可能失去工作机会。
另一方面,科技的快速发展也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性。
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金融市场风险传导更加迅速,一些新兴的科技产业也会出现周期性的泡沫现象,给经济带来潜在的风险。
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
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新技术不断涌现,给社会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还是物联网,这些新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模式和社会组织形式。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并探讨相关的应对策略。
首先,新技术革命对传统产业带来了深刻的冲击。
随着人工智能的崛起,许多传统产业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机器人正在取代人工劳动力,自动驾驶技术正在将出租车司机和货车司机推向失业的边缘。
这些变革不仅与生产力有关,还涉及到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
随着一些传统产业的衰退,新兴产业则崭露头角,如云计算、虚拟现实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兴起不仅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也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其次,新技术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模式。
在过去,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人们常常需要亲自到达办公室或工作地点。
而现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办公,实现灵活的工作模式。
这种趋势使得社会经济结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劳动关系和工作时间,而更加注重个人能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同时,新技术的运用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了提升,例如大数据分析可以为企业提供更精准的市场研究,从而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另外,新技术革命还对社会组织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大幅提升,人们的观念、价值观也得到了更新和变化。
社交媒体成为人们了解时事和表达观点的重要平台,推动了社会民主化和信息公开。
此外,新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创新。
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商业活动从传统的实体店转向了线上平台,新的共享经济模式也重塑了人们之间的关系。
这些改变不仅影响了个体的消费和生活方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的运行方式。
针对新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结构的冲击,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应对策略。
首先,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推动新技术的发展。
对于传统产业的衰退,政府可以提供技能培训和转岗安置的支持,帮助受到冲击的人们实现就业转型。
城镇信息化技术与策略
网 络 技 术
责 任编 姚 翌 辑:
城镇信息化技术与策略
许 封 元
( 吉林 大 学 吉林 长春 1 0 1 ) 3 0 2
【 摘 要 1城 镇 信 息 化 是 全 方 位 、 功 能 、 一 、 放 、 效 、 全 的城 镇数 字 化 管 理 服 务 体 系 , 以城 镇 为 栽体 , 信 息 技 多 统 开 高 安 它 以
一
应经济方式从资源和资本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 。 经济载体从物质
和资金流扩大 到信 息流 的趋势 。 城镇势必成为信息时代的 网络信 息载体 。
接入和应用界面的高效路网路 。使 人类能在 任何 时间和地点 , 以一种可以接受 的费用和质量 ,安全地享受 多种方 式的信 息应
用 ” 中国现 有大 中城 市 6 8座和近 3万个小城镇 , 。 6 以城镇为载体 加快数 字化建设 , 为政府 、 社会 、 企业和 公众提供普遍化 、 个性化
作 、 习、 学 交往 、 生活和 思维方 式。 经济和社 会发展 产生了积极 对
而深远的影响 。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 的浪潮 。 人类社会开始进入信
息时代 。 息技 术革命将 重塑全球政治 、 济、 信 经 社会的新格局 。城
镇信息化 的 目标是 实现 国际电联提 出的 “ 通过互联互通 的 电信 网、 计算机 网和电视 网等 网路 资源的 无缝 融合 , 构成 一个具 有统
收 稿 日期 :0 6 0 一j 20— 8 2
合。 其表现为技术上趋向一致 , 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 互通 。 形成 无缝覆盖 。 业务层 上互 相渗透和交 叉 。 用层上趋向使 用统一 的 应
5 0
20 年第 1期 0 6 9
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改造研究的新进展——《中国革命的乡村道路》
第38卷第4期2021年8月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改造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革命的乡村道路“董 昊[收稿日期] 20200611[作者简介] 董 昊,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㊂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如何以及为何成功,是党史与革命史研究永恒的主题㊂随着党史研究的推进,中外学者对乡村(根据地)之于中共的重要性逐渐达成共识,如史华慈认为中共虽受列宁主义与苏俄革命经验的影响,却走出了一条有别于莫斯科的农村革命道路[1]199-201㊂相关研究中,赛尔登的 延安道路”最具代表性,即中共通过统一战线㊁社会经济改革㊁民主建设,在乡村发动了一场 静悄悄的革命”,既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又扩大了民众基础[2]262㊂受限于种种因素,当下研究更多呈现出的是中共与乡村社会的单项互动,对二者之间的关系及互相影响关注不足㊂王建华教授的著作‘中国革命的乡村道路“可谓极大弥补了这一缺憾㊂作者立足于20世纪中国革命的大背景,以中央苏区和陕甘宁边区的乡村社会改造为中心,呈现了中共自身成长与乡村革命实践的多重面相,既在多重矛盾冲突中思考中国革命的复杂性,又以政党话语的双重性探查中共如何在乡村革命中克服困难㊁重塑自我,完成政党与乡村的双向互动㊂新的学术观点的背后,是理论与方法的进步㊂因此,本文将从该书的核心论点与研究取向两个层面展开讨论,总结该书在资料㊁视野等方面具备的鲜明特点,以期推动相关研究走向深入㊂一㊁政党与乡村社会的相互塑造家族本位的乡村社会是一个超稳定的社会结构,长期以来形成的差序格局,固化了人们之间的关系与思考问题的方式㊂革命要彻底改变传统乡村秩序必然会受到传统力量㊁观念与习惯的抵制㊂在此意义上,乡村社会不仅是中共开展革命的场域与对象,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在被改造过程中对中共发挥着自身的影响与塑造作用㊂以党的经费来源为例㊂经费为政党的血脉,是组织发展的重要基础㊂在党的多种经费来源中,党费与每位党员休戚相关,党费的收缴情况一定意义上可作为衡量个体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标准㊂作为一个强调集体主义的强意识形态革命党,个体加入其中意味着自己的生活将由组织来安排,不能再以自我为中心㊁以家族为本位;意味着个体的交往要打破传统的差序格局,同志间的革命情谊将超越一切;意味着为了组织的需要随时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㊂这些要求明显与乡村社会千百年来的传统观念相去甚远,必然要开展复杂的革命实践予以引导与改造㊂梳理各个时期党费收缴情况的变化,可以揭示在乡村社会改造中政党成长的内在机理㊂建党初期中共以俄为师,规定三个月不缴纳党费者即被开除出党㊂但是受限于革命环境及党员觉悟,党员不能按期上交党费是组织生活的常态㊂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之后,各级党委开始探索包括党费收缴在内的组织建设的新路径㊂抗战时期,组织队伍快速发展,大批农民入党在壮大党员数量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党员群体的整体觉悟,党员不缴纳党费几成普遍现象㊂中央期望通过教育整顿来提高落后党员觉悟,完善组织生活㊂但是对以入党为负担的落后党员而言,开除党籍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㊂为走出党费收缴的困境,党组织开始寻找与个体的共同利益,最终大生产运动成为双方利益的契合点,党员标准也有了新的内容㊂作者在梳理上述党费收缴的演变过程中指出: 组织改造个体是维护政党纯洁性的必然选择,而个体对组织的重塑则事关政党的发展方向”[3]64㊂对中共而言,从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是组织建设的基本原则,及至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章,将党费收缴的权力完全交予了地方党委㊂以缴纳党费为代表的组织变革就是一个逐步贴近根据地社会生态的过程㊂与对党员征收党费相比,对普通民众的动员能否得到响应以及响应程度如何,代表了社会对政党的认同程度,成为政党合法性的重要标志㊂乡村传统社会秩序被改造的同时,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塑造着中共的战时财政政策㊂陕甘宁边区征收救国公粮的动员理念,经历了从抗战初期 各尽所能”到抗战后期 超征的数目均退还群众”的转变㊂在细致考察这一转变的过程中,作者认为,小生产者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与群众路线的生存逻辑,推动着中共动员理念的调整㊂为发展生产,摆脱财政困境,陕甘宁边区政府制定了农户计划①,试图通过组织边界的扩张与渗透,改造小农经济自私与保守的天性㊂但是私有产权的存在,使得组织的力量难以彰显,绝大多数农户计划成为徒具形式的标签㊂农户计划失败的背后,是小农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冲突㊂中共虽然在当时未能破解这一矛盾,但是却为领导人日后的解决路径提供了原初经验㊂由此出发,便从另一层面找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逻辑㊂无论是征收救国公粮,还是开展农户计划,抑或是书中提到的政权选举㊁劳动英雄等其他内容,均是以群众路线为指导展开的㊂群众路线践行了群众主动参与管理政权的民主路径,为党赢得了普遍的社会认同㊂理性分析群众路线, 既要看到其在政治动员领域的神圣地位,特别是群众运动过程中彰显的民主㊁平等的价值取向;又要看到当群众路线以群众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时,群众的非理性经常会改变运动的性质”[3]220㊂黄宗智曾发问: 中层和下层所理解的东西是否就是上层宣布的东西?实际贯彻的是否就是上面的意图?领导和群众究竟是怎么样互相发生影响的?”[4]221-222回答此类问题,需 回到革命史的实践现场”,一是研究者应从当下的时代回到过去的时代;二是研究者应在理论的㊁分析的㊁抽象的视角与实践者的视角二者间往返[5]㊂作者无疑给出了一个极佳的示范㊂检讨政党与乡村社会的关系,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是组织超越自我的纠错机制,因为对于强意识形态政党而言,组织变革并非易事㊂总体来看,党对乡村社会的改造是成功的,但是与组织既定目标之间仍存差距㊂乡村社会的诸多惯习虽然可以被消解,但是其核心 私有产权却不易重塑㊂为此,党只得不断修正自己的政策主张与行动路线,以适应改造乡村社会的需求㊂在此意义上,作者提出的判断堪称精辟: 与其说是政党改造了乡村社会,不如说是乡村社会重塑了政党”[3]5㊂二、党史研究的求真与求解如何研究党史?毛泽东在1942年曾就此问题有过一段论述: 如何研究党史呢?根本的方法马㊁恩㊁列㊁斯已经讲过了,就是全面的历史的方法㊂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当然也要遵照这个方法㊂我今天提出的只是这个方法的一个方面,通俗地讲,我想把它叫做 古今中外法’,就是弄清楚所研究的问题发生的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空间,把问题当做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历史过程去研究”[6]400㊂毛泽东的此番讲话为党史研究的科学性奠定了基础,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党史研究㊃531㊃第4期 董 昊: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改造研究的新进展①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进行了严密封锁,造成边区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压力㊂为扩大农业生产,1942年初,边区建设厅要求各县政府派人会同村长帮助农户制定生产计划,各户需要按照计划完成生产任务㊂农户计划一度成为边区党和政府领导生产的主要形式㊂制定农户计划的一般原则是计划的数量和质量比农民自己的打算略高一些㊂㊃63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曾受到诸多限制㊂改革开放后,有关党史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曾引起学界讨论㊂21世纪以来,党史学界在此问题上逐渐达成共识,即中共党史学是一门带有政治学特点的历史学科,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与唯物史观为指导,吸收中国传统史学㊁西方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精髓来建构中共党史学自己的理论与方法[7]㊂历史学者的加入,以历史学科的标准面对党史,大大改变了党史研究的气质㊂但目前呈现出的更多是历史事实的梳理, 所作的相关分析研究也很难说得上深入,对中共革命政治文化的深入剖析更是远远不够,对中共革命行动机制的了解也不足”[8]㊂如何在求真的基础上进一步求解,是当前党史研究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党史作为一个兼具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气质的学科的应有之义㊂正如作者所言, 超越传统线性革命叙事,既需要致力于革命的复杂性研究,又需要跨学科的研究视角”[3]1㊂知易行难,已有学者基于当下学术训练高度专门化的现实而指出 不同学科要真正实现从 交界’到 交叉’再到 交融’的跨越,却是异常艰难的 三级跳’”[9]㊂各学科之间的 学科惯习”,近年来在党史研究中具体表现为:历史学者的研究大多重材料轻理论,描述有余而解释不足;政治学㊁社会学等领域的学者对西方理论较为熟稔,但在处理外来理论与本土实践之间的关系上仍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学者较多使用高层级的重要文件汇编㊁选编来展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大致历程,低层级㊁过程性文件的缺失一定程度上简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复杂的实践逻辑㊂以该书为例,作者在历史学㊁政治学㊁马克思主义理论三个专业均拥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与工作经历㊂跨学科的学术经历促使作者可以在多学科的对比与反思中开展党史研究㊂因此,从不同层面对理论问题的思考,是该书最鲜明的特色之一㊂作者从两个层面定位了理论在党史研究中的地位,并以多层级㊁多种类史料为基础,以问题为导向,展开了具体论述㊂第一,作为实践的理论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成功,可视为外来的马列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不断中国化以适应中国实际㊁解决中国问题的实践过程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 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㊁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10]12㊂以组织发展为例,中共被公认为是一个动员型政党,组织发展在其革命进程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㊂依据列宁的建党理念,共产主义政党应当把工人和其他阶级中最可靠的人吸收到党内来,以保障党组织的纯洁性与战斗力[11]235㊂在此影响下,早期党组织发展缓慢,无法满足现实需求,如若继续坚守文本,则将陷入理论与现实对立的境地㊂全面抗战爆发前,阶级的先进性使得组织发展以身份认同为底线,强调对产业工人敞开大门,工人入党甚至无须候补期㊂华北事变后,面对中日民族矛盾的激化,中共不再空谈抽象的共产主义原则,党员吸纳中的阶级界限被突破, 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㊂一切在民族革命与土地革命中的英勇战士,都应该吸收入党,担负党在各方面的工作”[12]549㊂转折的背后,列宁主义的建党理论在党组织发展演变过程中有着怎样的实践逻辑,是需要关注并回答的问题㊂作者指出,放宽入党条件可能会暂时影响组织的纯洁性与战斗性,但由此带来的组织发展却不可否认㊂虽然中共采取的灵活策略使组织发展的程序和标准 几无不可突破的底线”,但是就阶级身份与政党纲领这两个标准而言, 中共吸纳党员从没同时跨越这两个底线”[3]51-52㊂因为向产业工人敞开大门是基于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而共产主义㊁民族主义的纲领认同是吸纳精神上的布尔什维克,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共组织发展的弹性限度[3]52-53㊂第二,作为解释的理论㊂作为经验知识的升华与凝练,理论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是,理论的生成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其解释力既来源于此,又受限于此㊂如若对此点没有深刻的认识, 急于历史细节与理论模式的对接,匆忙在叙事上套装理论概念”,不仅无助于克服史学 碎片化”危机,更使史学蒙受理论与材料的双重 碎片化”冲击[9]㊂而 倒放电影”的研究方式,则进一步加剧了理论的泛用甚至是滥用,即在已知结局的前提下 有意无意中会以后起的观念和价值尺度去评说和判断昔人,结果常常得出超越于时代的判断”[13]㊂以延安大生产运动为例,权力控制㊁劳动规训是常见的理论解释,这无疑受到1949年后知识分子参与劳动的影响㊂作者在翔实资料的基础上, 回到历史的原点”,呈现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另一幅场景,对当下的相关研究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㊂大生产运动是抗战时期中共面对生存危机而发起的一场 自救”运动,在生存问题尚未解决之前,试图借用全员参与劳动完成思想的改造与规训,既无可能也无意义㊂作者并不否认大生产运动在生存之外的溢出效应,但不同于部分学者借用外来理论㊁概念,作者选择回归本土,从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中寻求答案:中共领导人与知识分子参与劳动,使深受传统等级制思想影响的根据地民众切身感受到了中共主张的真实性,提升了中共的地位与形象; 五四”以来知识分子关注普罗大众的风气,使得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在劳动中获得了个人理想的满足, 与其说是劳动改造了知识分子,毋宁说是知识分子在劳动中找到了精神的家园”[3]371㊂对比可以发现,理论与概念的使用并不必然带来符合历史实际的解释,在缺乏扎实史学考证的前提下,反而会遮蔽历史可能的原貌㊂立足中国革命的本土实践,对相关理论 量体裁衣”,而非将材料 削足适履”,是作者对待和使用理论的鲜明特点㊂对理论的熟稔与反思,使得作者并不试图以某一理论来统领全书或某一主题,而是从材料出发,将相关理论融入其中,以求论述的深入与准确㊂如作者在论述党员吸纳条件的流变㊁乡村经济变革等问题时,借用拉卡托斯 硬核 保护带”理论,更加生动㊁形象㊁准确地展现出了其中各因素的主次关系及其互动㊂对指导理论的实践逻辑的关注与考察,是求真的应有之义;对作为解释的理论的反思与使用,不仅是求真的保障,也是求解的路径之一㊂三、总体评述笔者认为,该书是近年来党史领域,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改造领域内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㊂第一,视角独特㊂人物㊁事件是历史叙事的基本元素,也是党史研究的主要着眼点㊂但正如作者所言,聚焦人物的研究, 有的呈现年谱化的线性逻辑,有的陷入人物的情感纠葛”;个案深描虽细节丰富,却 不免有游走于革命边缘的 碎片化’之虞”[3]398㊂为此,作者提出党史研究的组织维度,尝试使人物㊁事件围绕组织展开论述, 在矛盾冲突中把握政党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与整体面貌”[3]398㊂与近年来流行的注重实际运作的中共组织史研究不同,作者不仅关注以党员㊁党魁㊁经费等为代表的组织的物质要素,同时也关注包括纲领㊁路线㊁纪律等在内的组织的精神要素㊂以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关系为逻辑起点,透过对诸多组织要素的历史考察,作者呈现了中共塑造自我的动态过程㊁组织发展的中国特色以及革命的组织艺术,大大深化了以中国为中心的党史研究㊂第二,史料丰富㊂梁任公指出: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㊂”[14]39由于党史研究的特殊性质,材料的获取与利用一直是影响研究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㊂学术研究在个人的天赋与努力外,更是各方机缘所成㊂作者系统地利用了‘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中共中央西北局文件汇集“‘陕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等多层级材料,其中既有总结性文件,也有过程性文件,上下之间的指示汇报与同级之间的交流问询,共同构成史料的闭合逻辑㊂对报刊材料的辩证使用,既利用报刊的典型报道丰富了论述的细节,也在对比中呈现了政党话语所具有的双重性㊂此外,书中使用的绝大多数馆藏档案近年来已不对外开放,这些材料在丰富㊁加强作者论述的同时,亦为该书增添了较高史料价值㊂第三,问题意识强烈㊂党史研究近年来最鲜明的特点之一,便是对个人档案㊁知青日记㊁村庄账簿等较为孤立的低层级史料的关注与搜寻,并产出了一批成果㊂对新史料的追求是历史研究进步㊃731㊃第4期 董 昊:中国共产党乡村社会改造研究的新进展㊃831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的动力之一,但并非人人都能成为史料的幸运儿,党史研究领域更是如此㊂如何使用易见史料实现学术创新,既考验研究者的功底,也是党史研究的重要学术增长点㊂作者开篇便指出,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将有助于发现传统研究领域的诸多新问题㊂对理论的深刻理解与批判性反思,可以将理论化为无形,回到常见史料中提出新问题㊂第四,横向与纵向的多重考量㊂托克维尔有言: 谁要是只研究和考察法国,谁就永远无法理解法国革命”[15]59㊂托克维尔的论断放在当下的国共研究中依旧成立㊂作为彼此的 他者”,如若忽视二者间的联系而只关注一方,必然会走向片面㊂作者指出: 国共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有对抗也有妥协,而这一切都影响着中共局部执政的理念”[3]2㊂此外,历史是一门关于时间的学问,时间是连续的㊂党史研究中存在若干时间节点,如中共初创的1921年㊁土地革命开始的1927年㊁全面抗战爆发的1937年等㊂标志性节点可以帮助研究者把握不同时期的中心与主题,却也多少遮蔽了不同阶段间的诸多共相,不易呈现历史发展的全貌与延续㊂作者提出,只有将瑞金与延安 二者联系起来,在历史的长时段中思考问题,才能认清中共成长与乡村革命的全貌”[3]1㊂丰富的学术经历,使作者可以在历史学与政治学的双重自觉下,实现材料与理论㊁求真与求解的交融与调和,最终呈现出这样一部新意十足的学术著作㊂笔者衷心希望作者可以循此路径继续深入,再出佳作㊂[参考文献][1] SCHWARTZ B.Chinese Communism and the rise of mao.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1[2] 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3] 王建华.中国革命的乡村道路.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4] 黄宗智.评关于江西时期的几本西方著作∥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译组编.中共党史译丛:第一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4[5] 谢维.回到革命史的实践现场 读黄道炫‘张力与限界:中央苏区的革命(1933 1934)“.近代史研究,2014(2):150-159[6] 毛泽东.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毛泽东文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 郭德宏.面向新世纪的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学的性质㊁体系㊁理论与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3):9-13[8] 黄道炫.关山初度:七十年来的中共革命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20(1):133-139[9] 应星.交界㊃交叉㊃交融 浅论史学与社会科学在 新革命史”中的结合.中共党史研究,2019(11):15-19[10] 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1] 论无产阶级政党∥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 1949):第十二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3] 罗志田.民国史研究的 倒放电影”倾向.社会科学研究,1999(4):104-106[14]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5]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加强意识亮点标题
加强意识亮点标题
1. 革命性的新技术将彻底改变行业格局
2. 世界级专家团队带来新的创新解决方案
3. 强化环保意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4. 新一代领导者将引领企业进入全新发展时代
5. 科学家发现潜在的新医疗突破点
6. 罕见的自然现象将给世界带来新的启示
7. 增加资源利用效率的创新方法
8. 突破性研究将对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影响
9. 革命性的商业模式将颠覆传统行业
10. 力推全球合作,解决全球性挑战
11. 新发现的星系将改变我们对宇宙的认识
12. 青年创新者将改变未来社会
13. 增强教育资源的可及性和效率
14. 运用大数据技术来解决社会问题
15. 创新的科学方法将推动医学领域突破
16. 引领企业文化转型的成功之道
17. 社交媒体平台推动社会进步
18. 让人类生活更具便利性和舒适度的创新科技
19. 激励员工创新创造,实现公司业绩飞跃
20. 探索并利用未开发的资源潜力
21. 教育创新将塑造下一代人才的发展方向
22. 加速城市化进程中的环保措施
23. 商业成功案例中的深度思考与经验总结
24. 定制化产品和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
25. 持续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可能性
26. 强调社会责任的企业获得巨大成功
27. 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28. 非凡的领导力将带来重大商业转变
29. 探索地球最深处的神秘之谜
30. 改变社会观念的文化创新成果。
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
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准确研判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问题,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重大论断。
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为科技创新指明了发展方向。
深刻剖析创新驱动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需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开创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一、大科学时代科技创新活动的基本规律现代科技史表明,建制化的战略科技力量始终是推动国家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主体。
自第一次科学革命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科学研究主要以个人兴趣爱好为驱动,以个体研究为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各国军事工业等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科学和技术发展,科学研究结构越来越复杂、速度越来越迅猛、规模越来越庞大、对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经远远超出个人的能力范围。
以20世纪40年代美国曼哈顿计划为标志,现代科学发展进入大科学时代,建制化成为发展科技的关键途径。
建制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目前,世界科技强国都拥有自己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用以承担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研究任务。
比如,美国能源部、航空航天局、国防部下属的国家实验室,德国的亥姆霍兹联合会,法国的国家科研中心,日本的理化学研究所等,在提升基础科学研究能力、解决国家战略安全问题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立足新时代,为更好地组织国家使命导向重大科技任务,强调以国家实验室为抓手,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家实验室同其他各类科研机构、大学、企业研发机构,形成功能互补、良性互动的协同创新新格局。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组建国家实验室既是发展任务,更是改革任务,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国科研体系的战斗力,对我国开拓科技创新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科技支撑欠发达地区县域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开展乡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界对于中国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投资泡沫虽然存在诸多担忧,但这些都是些短期问题,中
国也许能够突围而出。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真正威胁中国经济的是规模更大的制造业泡沫。
通过提供补贴、廉价劳动力、松懈的监管以及汇率控制,中国吸引了许多美国企业将制造
部门迁移过去。
数以百万计的美国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和繁荣
的支柱。
但是劳动力成本上升,对有政府支持的知识侵权行为的担忧,以及生产时间滞后
已促使一批公司将制造部门从中国迁回美国,如陶氏化学(Dow Chemicals)、卡特彼勒(Caterpillar)、通用电气(GE)以及福特(Ford)等。
谷歌(Google)最近宣布Nexus
Q 流媒体播放器将在美国生产,并且此举让苹果(Apple)有跟进的压力。
但上升的成本和政治压力将不会迅速改变等式。
打破局面的力量将来自于一批以指数级的
速度快速发展并相互融合的技术。
这些技术包括机器人、人工智能(AI)、3D打印技术以及纳米技术。
迄今为止这些技术还在缓慢发展,但眼下已迈入突飞猛进的阶段,正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轨迹一样。
看看计算
机技术是如何演进到如今这一步的——放在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其处理能力胜过上世纪
60年代的超级电脑——同样起源于60年代的互联网技术15年前又是怎样一路高歌猛进并
迅速改变了我们工作、购物和通讯的方式。
这就是我所提到的这些新技术的前景。
今天的机器人不是我们过去在科幻电影里看到的安卓人(Androids)或赛隆人(Cylons),而是由软件控制和进行远程操控的专业机电设备。
随着计算机日益强大,这些设备的能力
也日渐增强。
如今机器人能够做手术、挤牛奶、进行军事侦察和战斗、还能驾驶战机。
而DIY一族也正为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现有几十家初创公司,如Willow Garage、iRobot,、和9th Sense等,向大学生和开源技术群体出售机器人开发工具包。
他们正在创
造更先进的机器人,并为此开发新应用程序。
例如,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维贾伊·库马尔(Vijay Kumar)教授和他的学生们一起创造了自主飞行机器人。
中国人正在做的工厂装配工作对下一代机器人来说就是小儿科——机器人装配成本很快就
将低于人力成本。
事实确实如此。
作为中国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台湾的富士康科技集团在
去年8月宣布,计划在三年内安装一百万台机器人来取代目前由中国工人来做的工作。
富
士康发现中国劳动力成本太高而且需求很多。
世界上最先进的汽车——特斯拉跑车(Tesla Roadster)——也是在硅谷生产,那是全美最贵的地段之一。
特斯拉能够负担得起,因为
它用机器人做装配工作。
还有人工智能技术——这种软件能让计算机完成人类需要运用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
上世
纪80年代对人工智能进行了一番大肆宣传后,我们一度任由其自生自灭,但它现在又起
死回生并正迅速发展,并正在为各种各样的技术提供发展动力。
1997年IBM的深蓝计算
机(Deep Blue)正是应用这一技术打败了国际象棋大师加利·卡斯帕罗夫(Garry Kasparov),而2011年人工智能又使IBM的超级计算机沃森(Watson)战胜了美国智力
竞赛节目《危险边缘》(Jeopardy)的两位总冠军。
人工智能使开发自动驾驶汽车、语音
识别系统(如苹果Siri),以及人脸识别软件(Facebook最近刚收购)成为可能。
人工智
能技术也进入到制造领域,并使我们能够借助于人工智能设计助手在家设计自己的产品。
我们如何把这些设计转变为产品呢?可以在家或在像金考快印的门店里将它们“打印”出来,例如经营共享公共制造设施的TechShop。
这是一家采用会员制经营的制造作坊,采用了
刚刚崭露头角的最新制造技术。
一种名为“累计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的制造方式使我们能够合算地“打印”产品。
在传统制造业中,人们运用电动机械工具(如电锯、车床、铣床等)生产部件,剪除一部
分材料以得到想要的形状。
这是一个麻烦的过程,随着产品复杂程度增加,这一过程就更
加费力耗时。
换言之,你想要制造的产品越复杂,所需的劳动力就越多,所花的气力就越大。
在累计制造中,各部件是根据3D模型,用融化材料以连续叠层的方式制成,所以制造的
过程是不断添加材料而不是剪除材料。
“3D打印机”使用粉末金属、液态塑料以及其他原料——就像送进激光打印机的墨粉盒一样。
这样制造过程就不需要任何工具和固定装置,还
不会产生任何废料,复杂程度也不会增加成本。
就像激光打印机一样,打印满页的图形并
不比打印一页文档成本更高,使用3D打印机,我们打印复杂3D结构的成本和打印一块砖
头差不多。
3D打印机已经能够制造物理机械设备、医疗植入物、珠宝甚至于衣物。
最便宜的3D打印机——能够打印基础物体——目前售价在500美元到1,000美元之间。
很快,这个价位的
打印机就可以打印玩具和日用品。
到2020年末,3D打印机将能够小规模地生产过去劳动
密集型的工艺品和商品。
完全可以想象的到,下一个十年我们将开始用3D打印建筑和电
子设备。
在下个十年中,技术将进一步发展。
今天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正在研发新型材料,如碳纳米管,陶瓷基纳米复合材料,和新型碳化纤维。
这些新材料有可能制造出比现有商品更坚固、更轻、更节能且更耐用的商品。
分子制造新领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对分子进行原子
级精度的编排可能将变得更便宜。
分子制造中所用材料和生产技术将完全不同于今天中国
和美国的装配型生产工序。
即使中国人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实现工厂自动化,用3D打印机生产产品,长途跋涉将原
材料送到中国组装完毕再运回美国也显得不再有意义。
制造业将再次成为一个本地产业,
靠近原材料或市场。
所以中国有理由感到忧虑,制造业无疑将会回归美国——如果不在2020年之前完成回归就将会在下个十年初期完成。
但是那些美国一度流失的工作不会再回来,因为它们根本将不
再存在。
新工作将会是什么?我们只能猜测。
美国电脑软件公司欧特克(Autodesk)的首
席执行官卡尔·巴斯(Carl Bass)说,就像我们在每一次工业转型都创造了更高薪的新工作
一样,这次我们也将创造一批新产业和新职业。
看看互联网和移动产业创造的新工作和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生意吧——它们不知从何处冒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巴斯如是说。
卡尔·巴斯是3D打印和数字化制造的一位权威,我分享他的乐观:我们将创造一个物质充裕的时代。
但是我担心的是,我们是否能够及时创造出新工作并惠泽五湖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