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短篇叙事的审美流变
论王安忆小说的创作与转换
许多戏剧性的成因,都是从这里发端。 上海中心地带的 张 华丽与繁荣,多少带有海市蜃楼的性质,人物和故事都 炜
是浮面上的,虚拟着跌宕的情节,难免是隔岸观火。 而
王
在那片空旷的天空下,却行走切肤痛痒的人生,是主人 安
的劳动的人生和生计。 ”她曾说:“我是个写小说的,不 忆
是历史学家,也不是社会学家,我不想在小说里描绘重 等
当 代 作 家 评 论
dang dai zuo jia ping lun
论王安忆小说的 创作与转换
李颖
摘 要:王安忆是文坛的长青树,其创作题材和文 体特色等有其丰富多变的创作特征, 一直以来引起评 论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分别对王安忆小说早期创作的 转变、 对女性命运的深情关注以及对世俗生活的人文 关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试图理清和梳理王安忆 小说的创作及转换特点。
女性化的民间叙事:评析王安忆的《长恨歌》
内容提要女性文学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创作领域,王安忆的《长恨歌》在女性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长恨歌》以女性化视角,细腻的笔触讲述了王琦瑶的一生,再现了旧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分析来研究其女性化的民间叙事方式。
本文从“城”的女性文化载体、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和对《长恨歌》语言魅力的分析,及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五方面入手,分析了《长恨歌》独特的叙事方式。
将城市作为女性文化的载体,王琦瑶成为城市的化身,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以民间叙事的方式对日常琐屑之事进行细致的描述,来反映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和风情。
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和温婉,反映城市,反映生活。
生动的细节、繁复的叙事方式、抒情性的叙事语言,是《长恨歌》成功的重要因素。
本文还涉及同其他女作家,如张爱玲、梅娘、池莉、方方的比较来说明《长恨歌》的独特之处,及其在女性文学中所占的特殊地位。
关键词:女性化、民间叙事、王琦瑶目录一、引言 (1)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 (1)三、日常生活的民间书写 (7)四、女性体验的审美观照 (11)五、《长恨歌》中的语言魅力 (14)六、与其他女作家的比较 (17)七、小结 (22)八、注释 (23)九、中文摘要 (24)十、英文摘要 (27)一、引言在中国,没有哪座城市像上海这样繁华而有韵致,也没有哪个统称能够像“上海人”这样富于特定而又有丰富的含义。
王安忆的《长恨歌》就是通过“沪上淑媛”王琦瑶的一生,向人们展现了上海市民阶层的生活空间和精神面貌。
整部作品采用了女性化民间叙事方式,从平凡琐细入手,表现了女性作家所特有的细腻和雅致。
二、“城”的女性文化载体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是琐碎的,也是精致的。
她在市民文化内涵中找到了相融点,她以细腻的笔触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去执着地表现上海的每一个细小部分,她将这座城市看成是一个传奇。
王安忆说:“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
王安忆小说审美追求轨迹
王安忆小说审美追求轨迹摘要:王安忆是一个创作生命力旺盛,不断地有新作品推出的作家。
由于她的创作极富跳跃性,无论主题,人物都相当的多样性、零散性,使得研究者难以对她的风格定性。
这么多年来,她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的创作质量和数量,创作魅力始终不减。
难道她是在以赶文学潮流、花样翻新来吸引我们吗?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青春自叙;城乡对峙;性别写作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3-0007-01王安忆说过,“我力图排除一切影响,要建立自己独一无二的体系……”①本文也试图建立一个体系,以阐释王安忆独一无二的小说审美追求轨迹。
一、青春自叙王安忆受教育的程度不高,自然也没有机会学习系统的文学理论知识,所幸她有个良好的家庭背景,家庭文化氛围的熏陶对她有着较为重要的影响,3年的知青经历和6年的文工团生活也为她初期的创作充实了内容。
王安忆在开始小说创作时,凭借的是对艺术的良好直觉,宣泄的是自己内心郁积的情感,而这情感蕴含的是一个滞留在成长过程中少女的一点感受。
“雯雯系列”小说中那娓娓流淌的少女情愫,稚嫩而不失天真清纯。
这一时期的作品几乎代表和象征了王安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思想轨迹,而这一时期则被称为作家的“青春自叙传”时期。
从王安忆的全部创作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作品尚属稚嫩,但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品质却是王安忆此后作品的精神所本,是发展变化的根系。
二、城乡对峙“我这一个城市的女儿要想做自然之子,已没有回归的道路,回家的桥段了。
我想念城市,日里想,夜里想。
从十六岁起,一种被城市遗弃的感觉便渗透了我的身心……乡村的生活使我们感到孤独,而且危险。
人们包围了我们的房屋,伸头探脑,窥伺我们的一举一动,我们动辄就被注意然后奔走相告。
”②青少年时代这段近乎被流放的生活,使原本在上海过着幸福而单纯生活的王安忆对于周遭的世界和人事之间突然有了很深的认识,她的一系列作品,包括《冷土》、《大学生》、《墙基》、《运河边上》、《妙妙》、《米尼》、《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歌星日本来》、《文工团》、《世家》等等,都揭示出人与社会现实的紧张对峙关系:个体主体与社会结构的冲突与碰撞。
王安忆近年短篇小说的审美性分析
角 ,随后创作 了大量 的短篇小说 ,如 《 本次列 车终点 》 《 蚌 埠 》等 。几乎是 每次王安忆完成 一篇长篇 巨作就会 回到短篇 小说 的创作 中 ,养精蓄锐 。短 篇小说就像一颗颗 记忆的玻璃 弹珠 ,串成 了王安 忆熠 熠生 辉 的写作 生涯 。特 别是 近年 来 王安忆创作 的短 篇小说 ,如 《 王汉 芳 》 《比邻而 居 》 《 丧家 犬 》等 ,几乎都 是说尽平 常百 姓家里事 ,道尽人 物心灵的故 事 ,使整个短篇 小说都散发 出生鲜 的生活气息和 活力 。这些
中 “ 掘金” 的小 说家 。王安忆 的小 说除 了时代 的推动外 ,也 是对 自身历史观 、审美观 的体现 。在王安忆 的世界 中 ,历史
活。我觉得无论 多么大的 问题 ,到小说 中都应该是真 实、具 可读 出他们 的 日常生 活于当下 于历 史的意义” 。于是 ,在王
体的 日常生活 。”因此 ,在 《 王汉芳 》这篇小说 中只是描写 了刘 姓大庄 中一个 乡村媳妇王汉芳 日常的生活——恋爱 结婚 生孩子 、种 田吵架 和打闹 。 《 保姆们 》 《民工刘建华 》则是
《长恨歌能 型小说 家 ,其长 中篇 小说都能驾驭 ,特别是短篇 小说 ,贯 穿其 文学生涯。本
文主要对王安 忆近年 短篇 小说 的 审美性进行 分析 。 关键词 :王安忆 ;短篇 小说 ;审 美性
1 9 7 9 年 王安忆 发表 短篇 小说 《 雨 ,沙沙 沙 》,初 露头
被认为是 “ 小市 民的低级趣 味” ,而路翎 的 《 洼地上 的 “ 战
役” 》是 “ 支援个人 温情主义 ”的 “ 阴暗之作 ”,这 些对于 生活主题 的文学作 品的批评 ,也导致 了 中国当代 文学在 日常 生活的题材上甚 是缺乏 。随后 的七 十年代 的思想解放 、八 十
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追求
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追求作者:陈佳妮来源:《现代交际》2017年第22期摘要:王安忆是新时期文坛的代表作家,她的小说创作富有特色,极具个性。
本文就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追求,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王安忆小说叙事追求分析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22-0114-01王安忆是新时期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
很多研究者认为,她的小说整合了女性主义和本土文化特色,凸显出小说的特有个性。
她的小说中有着浓郁的个人色彩,擅长用真实的材料表达出虚无缥缈的思想。
王安忆有着独特的叙事追求,正是这种独特的叙事追求,为她的作品赋予了新的生机。
一、王安忆小说的“世俗化”追求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角度十分独特。
她站在平民的角度描写民众的生活琐事,把自己的视角放到普通大众的身上。
这种贴近普通人的描写角度和创作方式向我们展示出了特殊的“自我”。
作者真实地参与到自己的作品中去,作为一个真实的叙述者为我们陈述。
例如,在《米尼》中,作者对小偷米尼心理活动的描写,可谓是淋漓尽致,作者作为第三者的身份叙述,在这一叙述之中,读者感受到了米尼作为一个小偷的无可奈何,而作家王安忆已经与米尼心心相通、融为一体了,她完全了解米尼内心深处的无奈。
这种描写方式,充分体现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特点。
王安忆描写的大多是普通人的生活,在众多的平民百姓中,她自己作为一个懂得更多、更明白的局外人存在在小说中。
与其他作家热衷于描写成功人士不同,王安忆作品中主人公十分平凡,甚至卑微,这些小人物虽然没有大人物远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负,但是他们却对自己的日常生活饱含热情,这些小人物是社会上大多数市民生活状态的真实反映,王安忆对这些普通、平常的人物心理进行了深刻的描绘,正是由于站在世俗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让她的作品更具可读性。
二、对历史现实的叙事描写王安忆除了善于描写社会上的普通民众以外,还十分擅长对历史现实的描写,但是她并非描写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各种政治斗争。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
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王安忆小说主题研究王安忆,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和文化评论家,以其细腻的叙事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而闻名于世。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充满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家国情怀,深刻地描绘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本文将对王安忆小说的主题进行研究,探讨其作品中反映的思考、记忆与文化等重要主题。
一、思考与思想反思王安忆的小说中流淌着丰富的思考与思想反思的脉络。
她以细腻入微的笔触,剖析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以及人在社会中的处境和心理状态。
在《长恨歌》中,王安忆通过描绘年轻女孩若干心理想法的转变,对于女性自我认同、婚姻观念以及现代化带来的文化冲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她通过小说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中女性地位的演变,以及女性在这个历史转型时期面临的困惑、迷茫和挣扎。
王安忆的小说中,思考是她一直以来的笔耕不辍,使读者能够在虚实之间揣摩和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二、记忆与历史记忆是王安忆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
她通过叙述家族和个人的历史,展现出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曲折变迁,并呈现出对个体和家族命运的思考。
在《春蚕》中,王安忆以自传方式描写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场悲剧,通过将自身的经历与家族、社会历史相结合,深刻地反思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黑暗时刻,以及很多人在那个特殊时刻被抛弃和伤害的命运。
她的小说不仅是对中国历史的一个记录,更是对那些历史背景下的普通人的声音的回应和抒发。
三、文化与传统王安忆小说中的文化与传统是她的创作核心和灵魂所在。
她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和解读,使得她的小说成为了一张展现中国文化的丰富画卷。
在《一个女剧院》中,王安忆以戏剧艺术为线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困境,通过女主人公和剧院的命运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危机与挑战。
王安忆小说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呈现出了一幅富有魅力又多元的文化图景。
总结:王安忆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传统文化的衰落。
王安忆小说审美追求轨迹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 URE L I F E
文
学 新 论
王安忆小说 审美追求轨迹
吴 璇
( 湖北 民族 学院 , 湖北 恩施 4 4 5 0 0 0 )
摘 要: 王安 忆是一 个创作生命力 旺盛 , 不断地有新作 品推 出的作 家。由于她的创作极富跳跃性 , 无论主题 , 人 物都相 当 的 多样性、 零散性 , 使 得研究者难 以对她 的风格 定性。这 么多年来 , 她 一直保持 着相对稳定 的创作质 量和数量 , 创作魅
社, 1 9 9 6 : 2 8 2 .
1 9 9 6 : 2 8 2 . 《 冷土》 中叙述了乡村青年刘以萍失败 的城市经验 , 虽然接 社 ,
受 了大学的教育 , 在城市的报社里工作 , 和一个城市出身的男青 年结 了婚, 但是她并未得到被承认的城市身份。相反的 , 在城里
人 中间她不土不洋 , 总是找不到 自己的位置 , 到 了农村 , 她 由被
种被城市遗弃的感觉便渗透了我的身心……乡村的生活使我们
感到孤独 , 而且危险 。 人们包 围了我们的房屋 , 伸头探脑 , 窥伺我 们的一举一动 , 我们动辄就被注意然后奔走相告 。” ②青少年时 代这段近乎被流放的生活 ,使原本在上海过着幸福而单纯生活
的王 安 忆对 于周 遭 的世 界 和人 事 之 间突 然 有 了很 深 的认 识 , 她
现为弱者而非恶者的女性书写和那种有仇男权社会情绪 的女 性写作相 比而言 , 显然 比较大气 。
考察王安忆三十年来 的写作 ,她真像在建立一个 自己的
王 国, 这个王 国里有它 的精神领袖和芸芸众生。 在经历了最初 的 自发性 的写作之后 , 将 自己思考 的根 须延伸人 乡村 、 城市 、 人J l 生 发展的纵深处 ,从经验性 的写作 上升 到创造独 立的文学
论王安忆小说叙事语言的嬗变
王安忆是当代著名 的作家之一 。一直 以来 ,评论界对王安忆小说的研 究主要集 中在 故事题材 的选择 , 创作风格 的变化,及对 王安忆作 品主题 的总结等方面 。这些研究使作品细读 更加丰富 ,但 同时也表现 出对
作品宏观把握的不足。
小说归根到底是叙事,必然涉及 到叙事语 言的选择 。使用何种语言来叙述作 品当然属于作家对 形式的
现 。《 弟兄们》 香港的情 与爱》以及 《 、《 长恨歌》等
循与承续着传统叙事语言的惯性去描述和表达 ,还 不 能感受到语言 的无力和痛苦 ,还没有 意识和心力
对叙事语言进行革新 和创造 。所以,每一个写作者
作 品 中 的 人物 对 话 都 没 有 采用 传统 的某 某 人 说 “ 我……”的这种直接 引语句式 ,而是全部转化成
是王安忆 曾经的情感倾诉 。
语言 。小说家寻找一种生活中没有 的语言去描绘生 活 中到处 都可 以碰 到 的一些经 验现象 包括语 言现
象,这是问题 的关键。 2 1 ”[(】 18
王安 忆早期 的小 说语言 基本上 属于 比较传 统 的描述性具体化语言。它受现实主义文学再现论的 影响,注重语言的客观反映功能,对人物的语言、 动作、 心理 以及事件和环境进行具体 的描绘和刻画, 直 接再现客观对象的存在情状和性质特征,形成 比 较具体可感、 生动形象的意境 。 在写作的最初 阶段 ,
一
、
描述 性的具体化语言
从语言的变化轨迹看 ,自2 世纪 7 年 代末 到 8 年代末 ,是王安忆 小说创作 的第一个阶段 , 时王安 0 O O 此 忆的语言意识 尚处于 自发阶段 。正如后来她在 《 王安忆说》一 书中回忆 的那样 , 最初写东西从来不考虑语 “ 言 问题 ,心里想什 么就写什么。现在 回头去看 自己的小说 ,觉得蛮有意思 ,那么简单,那么天真。其 实语 言应该保持一种天真。 在这个天真 自发 的语言阶段 , ” 王安忆多用梦幻般诗化的语言来展示场景,用少女纯
论王安忆小说的叙事特征
论 王安忆 小说 的叙 事特征
王英栋 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王 宁 沧州 市烟草专 卖局
摘 要 : 中国小 说 的发展历 史悠 久 ,小 说的叙 事方 式直 到上世 纪才得 到 了创 新和 发展 ,王安 忆小说 的叙 事方 式就是 这 一创 新 的典 型代 表 。王安 忆是 我 国 当代 著 名作 家 ,她 的小说 作 品经 历 了前后 期 的转 变 ,前 期作 品传 承 了传 统 的小说 叙 事 方 式,后 期 的作 品 中叙 事方 式多 了很 多创 新 的 元素 。王 安忆 的 小说一 直 以丰 富 多变 的想 象 力、 复杂 的叙 事 时 间、 多角度 的叙 事角度 等给 我们 留下 了深 刻 的影响 。本文 多维度 的从 叙事 学的角度 来分 析王 安忆小 说的叙 事特 征。 关键 词 :王 安忆 ;小说 ;叙事 特征 王安忆从 1 9 7 7年从 事 写 作: [ 作 以来 ,就 有 大量 的文 学 作 品面世 ,其 文体形 态包括 小说 、散 文等 。在她 的 小说 作品 中 ,叙 事方 式通常 是非 常复杂 多变 的 ,我们很 难从 中 探 寻 它 的规 律 。但 是仔 细研 究 ,还 是可 以发现 王 安忆 的小 说 中 的叙 事 方式 一 直 是 以 中 国传 统 小说 的 叙 事 方式 为 基 础 ,并在此 基础 上进行 创新 和 改革 。以下我 们就 来分 析下 王安忆 小 说作品 中的叙 事特征 。 叙 事 结 构 的 传 承 与 革 新 部完整 的文 学作 品肯定有 一个 完整 的框架 支撑 着整 个故 事 ,这 就是 我们 所说 的叙 事结构 。叙 事结构 为读 者提 供 了一个 体验 小说人 物生 活情 感的 空间 ,为作者 营造 一 一 个 创作 的架构 。这 是每 一个 问些作 品着 不可 或缺 以及极 其重 要 的部分 , 是 每个 作者 开始 写一部 小说之 前要 首先确 定 的。 王 安忆 的小说 中的 叙事 结构不 仅继 承了 中国传 统的叙 事模 式而 且还 做 出了大胆 的创 新 。传统 的叙事 模式 在王 安忆 的 每 部小 说中都 有存 在 ,从 《 流 逝 》、 《 长 恨歌 》到 《 本 次 列车 的 重点 》、 《 岗上 的世纪 》 ,每 一个 故事 都是通 过一 个 一个 的小情 节一 次展 开 ,将 情绪 和矛盾 堆砌 到 了极点 , 在一 定 的时 间集 中爆发 ,将故 事推 向全 局的 高潮 。这样 在 激 烈 的矛盾 中将人 物 的性格特 点 、言行举 止刻 画 的淋漓尽 致 ,充 分 的展现 了人物 的特 色 。拿 《 本 次列 车 的终 点》 来 举 例 ,小说 以陈信 回到 魂牵梦 绕 的家乡 上海 为背景 展开 , 离开 家 乡 1 0 年 之 久 的陈 信归 乡之 后 的喜 悦 还 没散 去 ,一 系列 的问题 却让 她措手 不及 。快节 奏 的城市 生活 ,工作 的 问题 、婚姻 问题 、住房 问题 让陈信 与这 个城 市亲人 朋友 都 产生 了隔膜 ,在 种种这 些矛 盾 的激发 下 ,终 于破坏 了陈 信 对 上海 的美 好 印象 : “ 上海 并非 想象 中的那 样完 美 。”王 安忆将 焦 点瞄准 知青 这一个 特殊 群体 ,将她 们 回城 之后 的 迷茫 、困惑 等情 绪通 过一 系列具 体 的生活琐 事表现 出来 , 事件 一 ‘ 件件 展开 后在 矛盾集 中点突然爆 发 ,最后 呈现 出整 篇作 品想要 表达 的感 悟 : “ 只要 到达 ,就不 会惶 惑 ,不会 苦恼 ,不会 惘然 若失 ,而 是真 正找到 了归宿 。”引发读 者 深思 。 在 王安忆 的文学 作 品中 ,将 传 统的叙事 模 式进行 的创 新是 她将 散文 中 的 “ 形 散神不 散 ”的精髓运 用 Nd , 说中 。 王 安忆认 为 散文不拘 泥 于任何 形式 规则 ,完全 凭借 作者 自 己的感觉 而来 ,它 是 比小说 、戏剧 、诗歌 更加 纯粹精 华 的 东西 ,是潜 意识 中最直 观的想 法和 感想 。所 以,她将 这 一 种独 特 的表达 方 式运 用 到小说 创作 中 ,整 篇小 说 中没有人 物 主线 ,没 有矛盾 主线 没有 故事主 线 ,它只是 由一 个个 单 独 的 、毫无 关系 的生活 缩影 衔接起 来 ,每一个 片段 没有 强 烈的逻 辑关 系 ,没有必 然 的联系 ,只是 简单 的对生 活 的描 述 和表 现 。 《 姊妹 们 》就是 其 中的代表 作之 一,整 篇文 章 已经基 本上 没有 了小 说的传 统形态 ,一 部小 说需要 具备 的
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艺术
综合研究幸福生活指南248幸福生活指南浅谈王安忆小说的叙事艺术游冰晶毕节市第一中学 贵州 毕节 551700摘 要:70年代末,文化大革命结束,政治上开始拨乱反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诸多作家开始运用种种独特的艺术叙述关于十年动荡间的种种,无论是亲历者还是旁观者,对之都有着或庞大或细微的见解。
从最初借对苦难的浪漫化处理以表现政治诉求到对苦难以及知识分子自我的反思批判过程,其间迥异的讲述方式和讲述意义都贴上了作家的个人标签。
关键词:王安忆;文革动荡;短篇小说;叙事艺术历史的痕迹向我们证明,亲身经历苦痛磨难的知识分子们并没有受到完全意义上的改造。
他们在崭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了崭新的认识,部分还原了人尽皆知的真相,但距离人们的期望仍存在一段差距。
怎样才能稳妥地缓解类似的尴尬境地?90年代初,一批对十年动荡以及动荡中知识群体饶有兴趣的作家们给出了不错的答案。
他们没有经历过那段苦痛的岁月,没有在沉与浮中来回挣扎,所有的叙述皆建立在间接经验之上。
这样的一个特殊位置,使得他们可以站在冷静客观的角度,借助充分的想象和自主的虚构完成小说、叙述观点。
王安忆正是这批大潮中的一员,综观她的小说我们可以发现,中庸哲学大致贯穿了她的所有创作理念,表现出不偏不倚、调和折中的态度和取向,具有相当的包容性。
她的小说基本围绕着两条叙事线索展开:一是以“文革”这一历史事件为背景,书写在这段特殊岁月中的情欲挣扎、生命苏醒以及文化反思等内容,以“三恋”、《叔叔的故事》、《小鲍庄》等小说为代表;二是以老上海为中心,以城市化时期的文化动荡为背景,书写了城乡变迁中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以《流逝》、《我爱比尔》等小说为代表。
然而王安忆小说中的这两条线索并不是截然分离、完全对立的,相互间的交集多数体现在写作气度上的悠然自得。
在第一种叙事线索里,王安忆常常将人性的内在欲望铺叙于某个特殊节点。
把读者的眼光引向他们自身,让他们看到生命的种种骚动和喧嚣。
论王安忆文学思想的变化
论王安忆文学思想的变化提要:在王安忆不同时期的创作中,虽然创作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理性与女性意识,但是王安忆的文学创作思想还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主要表现在向“海派”的回归与在中西文化交叉下的思考。
在这样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实践逐渐地羽翼丰满,开始关注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反应更为丰富的社会以及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在独特的女性视角下挖掘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不可小视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文学思想;变化;重要价值80年代后期王安忆的创作视角投注到了她所熟悉的上海市井生活中去,在上海的弄堂里寻找创作的题材,这一时期她创作了一系列的市井市民小说,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和心态,如《流逝》、《逐鹿中街》等等,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了一系列以女性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初步展示了王安忆驾驭女性主义文学的才华,王安忆的创作开始向“海派”文学转型。
一、独具文化特色的“海派”回归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在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红极一时的苏青、张爱玲,海派文学始终影响着一部分人的创作。
王安忆正是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尝试新的风格,在创作上不断地趋向于了“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逼真地展现了上海的社会风俗画面。
但是王安忆在创作的风格上更加贴近生活,这也昭示了其以后的创作发展道路。
王安忆彻底回归“海派”文学的创作还在于她具有非凡影响力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这一部在90年代创作并发表的长篇小说是王安忆在新海派意识下进行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故事的背景就设定在上海,以主人公王琦瑶这位“上海小姐”的悲剧性的命运为主要内容,在呈现王琦瑶的感情纠葛的同时也体现着当时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还是历史变迁之中那个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
从现实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一份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谈录
访谈录
基本内容
从现实人生的体验到叙述策略的转型——一份关于王安忆十年小说创作的访 谈录
十年,对于一位作家来说,是一段既漫长又短暂的时光。在这十年的时间里, 王安忆以其独特的叙述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故事,继续在文学界独树一帜。在她的 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对现实人生的深刻体验,以及她在叙述策略上的不断转型。
其次,王安忆的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上海的城市生活。在她的笔下,上 海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有着独特气息和温度的城市。在她的作 品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上海弄堂里的烟火气,还有街头巷尾的喧嚣和热闹。她以 个人的视角揭示了上海的市民生活,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充满生活气息的 上海。
最后,王安忆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她城市文化书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长恨歌》中,她通过一个普通市民女孩的视角,展现了一个从民国到当代的上 海。这个女孩的命运成为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缩影,呈现了上海从旧到新的发展过 程。而在《天香》中,她则通过古老的顾绣技艺展示了女性的命运和城市文化的 交融。
在叙述策略的转型部分,王安忆谈到了她在小说创作中的变革。“大概在十 年前,我意识到传统的现实主义写法已经无法满足我对文学的追求,于是我开始 尝试其他的叙述策略。”她解释道,“逐渐地,我发现采用非线性叙述和跨时空 的跳跃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例如,在她的最新一部小 说《爱过》中,王安忆运用了这种叙述策略,通过多重视角和错综复杂的时间线, 展现了主人公之间的情感纠葛。
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一直以来都受到了读者和评论家的和喜爱。她的作品不仅 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这种评价,王安忆表示: “我非常感谢读者和评论家的支持和肯定,但我认为我的创作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我希望能够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深入探索和尝试,为读者带来更多有意义的作 品。”
从“预设解构”到“认同突围”_重读王安忆《长恨歌》女性叙事的三种视角
从“预设解构”到“认同突围”_重读王安忆《长恨歌》女性叙事的三种视角从“预设解构”到“认同突围”:重读王安忆《长恨歌》女性叙事的三种视角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兴起,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叙事也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中国文学中,王安忆的《长恨歌》被誉为女性叙事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预设解构”、“故事再现”和“认同突围”三个视角来重新审视王安忆的长篇小说,探讨其中女性叙事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将从“预设解构”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长恨歌》的女性叙事。
作为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传统的史书和历史观念往往对女性形象进行了忽视或者曲解。
王安忆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和细致的叙述,将传统中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一一颠覆。
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满而生动,她们有着各自独立的思想和个性;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且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改变着命运。
这种对传统观念的解构,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使得女性的叙事在文学中得以彰显。
其次,我们从“故事再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长恨歌》的女性叙事。
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个人命运的再现,小说不仅展示了女性在历史大背景下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揭露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面临的各种困境和挑战。
王安忆通过对女性命运的真实而无掩饰的叙述,呈现了女性在爱情、家庭、事业等方面所受到的限制和阻碍。
这种故事的再现,让读者对女性的处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促使读者对女性的现实境遇产生了思考。
最后,我们将从“认同突围”的角度来重新审视《长恨歌》的女性叙事。
王安忆的小说中,女性形象并非仅仅是遭受压迫和束缚的被动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寻求着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她们积极地与命运抗争,追求真爱和幸福。
无论是九儿、荷花还是智儿,她们都在不断寻求突破,追求自主和自由的人生。
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王安忆呼吁女性在困境中保持坚强和勇敢,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综上所述,通过从“预设解构”、“故事再现”和“认同突围”三个视角重新审视王安忆的《长恨歌》,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女性叙事的丰富内涵和深远意义。
短篇小说的“物理”和“神界”——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一当代作家中,可以说王安忆的长篇、中短篇小说都好。
她对不同文体都有自己的理解和良好的审美感觉。
四十余年来,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写作,始终体现出一种洞烛幽微、举重若轻、深耕细作的能力。
从1980年发表短篇小说《雨,沙沙沙》迄今,王安忆在写作十余部长篇小说的同时,还写出七八十个中、短篇小说。
她擅于在短篇小说的叙事空间里,将城市或乡村生活的细节、世道人心、凡俗人生的褶皱和波澜,在叙事文本里舒展开来,情节、细部枝蔓横生、意味深远。
这让我们在她的文本里,深刻地感受到短篇小说文体所特有的细腻、精致、沉郁和悠远。
她的叙述语言与存在世界之间,蕴藏着神秘而绵密的质地和品质,直抵人心深处。
王安忆在我们以为的“世俗”的空间里,面对结结实实的存在,发掘人心的幽暗和光泽,将生活的源头活水演绎成一种心理、精神和灵魂的境界。
特别是,王安忆对短篇小说理论的思考用心颇深,我想,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可能与她近些年一直在复旦大学为学生开设小说课有关,她在盘点中外大师写作技艺的同时,在做理论的考量;另一方面,她在不同时间段进行短篇小说创作时,结合自身的写作实践,不断地深入探求、反思叙事的堂奥。
我们能体会到王安忆对短篇小说的青睐和偏爱。
王安忆在《短篇小说的物理》①一篇文字里,对莫泊桑、契诃夫、欧·亨利、卡佛、卡尔维诺等国外经典短篇大师的作品进行了详尽分析。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当代作家对西方经典短篇小说“物理”的体会之深、之切。
这也照见出王安忆对于短篇小说文体精神性品质的理解,以及向短篇小说大师致敬的虔诚之意。
在王安忆的写作中,短篇小说文体更能够聚焦生活和人性,更具有叙述的爆短篇小说的“物理”和“神界”——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张学昕于向华摘要:本文以王安忆短篇小说创作为切入点,考量其小说写作的价值、能量及其审美品质,并论述其处理现实生活、经验时呈现出的小说叙事美学和个性才华。
多年来,王安忆在稳定的美学趋向上,寻求叙事的变化,体现出独特的精神寄托和美学诉求。
后《长恨歌》时代王安忆小说的审美特征
96百家评论 2019年第6期 总第43期“后《长恨歌》时代”是从小说研究角度对王安忆创作生涯的一种阶段划分,指王安忆1996年《长恨歌》创作完成至今的创作时间段。
作为一名职业作家,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浩浩荡荡、纷纭复杂地横跨了近四个十年,其间不论在语言、风格、叙事等形式上有着丰富的变化,其创作主题和审美诉求也不一而同。
经研究梳理可以发现,王安忆在创作其代表作《长恨歌》时,创作理念与写作手法又经历了一次转变。
对此,王安忆自己也有察觉,她曾经在谈自己的创作时写到:“我感觉从九十年代慢慢开始变化了,到了现在,我就觉得已经比较安定,现在好像找到节奏了。
”①虽然“后《长恨歌》时代”的说法目前只散见于学界相关的研究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的认同和统一的说法,但其并非是空穴来风。
《长恨歌》完稿之后,王安忆的小说创作渐入一个新的境界。
她停止了纯粹的精神探索小说的写作。
我们再难找寻到像《神圣祭坛》、《乌托邦诗篇》那样“冷绝”的作品。
当然这并不代表着王安忆放弃了对精神世界和人生道路的探索和挖掘,而是找到了一种形式更为温和、层次更加丰富、目的性更加隐忍的创作方式,将对灵魂世界和精神力量以及命运诉求的探求融入到其他题材的写作中去。
在题材上,王安忆继承了自己对于乡土小说和城市小说的钟爱,这两种题材的作品仍然是“后《长恨歌》时代”的创作主流。
但是也同样在形式与内容上产生了一定的变化,展现出语言风格淡化、古典审美凸显、叙事艺术升华等一系列的特点。
这些特点聚星成火,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王安忆小说独特的审美特征。
内容提要:王安忆在近四十年的小说创作生涯中一直行走在自我突破与自我发展的道路上。
以小说《长恨歌》为标志,其创作又经历了一次嬗变,并渐入一个新的写作境界。
在王安忆创作生涯的“后《长恨歌》时代”,王安忆在语言运用上具有去风格化的中和之美,在叙事表达上打造多样性下的宿命叙事,在人物创造上展现去特殊化的生命观照,呈现出王安忆小说独有的审美特征。
王安忆小说审美追求
Abstract
Abstract
As we all know, Wang Anyi is a creative vitality, with new works launched writer. Because of her very creative leap, whether it is the theme or characters have considerable diversity, fragmented, making it difficult for researchers qualitative her style. Wang Anyi’s success stems from her sincere dedication to literature and aesthetics of her doctrine of creation. In the years of her novels has always insisted describe their inner experiences and feelings real, honest to yourself and the reader, and she for life, worldview, social reality, tradition, literary trend of literature, ideology and other issues, taken impartially, orientation and efforts to reconcile compromise. This genuine creative attitude make her novels cohesion generated a more perfect unity of the self-image of women writers, scholars and critics not only won numerous recognition and identity, has also been a favorite of readers and appreciation, and ultimately contributed to the great success of her novels. Her novels for many years, its aesthetic style in different creative phases exhibi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attempts from the macro aesthetic pursuit of Wang Anyi overall grasp of the entire process research and to highlight the value of their novels and literature in the new era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f Wang Anyi' thirty years: the aesthetic pursuit of Wang Anyi track, features, value and significance.
论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
论王安忆小说的叙事风格
贺柏杰
【期刊名称】《作文教学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5
【摘要】王安忆是我国当代优秀韵女作家,其小说在中国文坛影响深远。
王安忆的小说始终呈现出意象的交错心和复杂性,从而让文本更加具有文学张力,让小说具有朦胧的审美体验。
王安忆小说的这种独到之处就来源于其独特、多变的叙事风格,这种叙事风格并不是单一化的,而是多种独特的审美风格的共同作用与体现,从而让其小说的意象更加完整和立体,从根本上推进了小说精神核心的展现。
本文将重点要探讨王安忆小说叙事风格的独到之处。
【总页数】2页(P177-178)
【作者】贺柏杰
【作者单位】陕西国际商贸学院文化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2
【相关文献】
1.走出上海的王安忆——评王安忆小说《遍地枭雄》 [J], 余红艳
2.重述生命中最隐秘的心事——从张爱玲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看张爱玲中年小说叙事风格变化 [J], 刘璐阳
3.西方叙事学视域下小说叙事风格研究——以巴金小说为例 [J], 赵雪丽
4.短篇小说的“物理”和“神界”——王安忆的短篇小说 [J], 张学昕;于向华
5.小说家中的小说家——王安忆文学创作活力原因初探 [J], 程旸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王安忆文学思想的变化
论王安忆文学思想的变化提要:在王安忆不同时期的创作中,虽然创作思想中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理性与女性意识,但是王安忆的文学创作思想还是一直处于变化之中的,主要表现在向“海派”的回归与在中西文化交叉下的思考。
在这样的创作思想的指导下,王安忆的文学创作实践逐渐地羽翼丰满,开始关注更为宽广的文化视野,反应更为丰富的社会以及人的内心精神世界。
在独特的女性视角下挖掘着更为丰富的内容,也为中国文学界带来了不可小视的文学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文学思想;变化;重要价值80年代后期王安忆的创作视角投注到了她所熟悉的上海市井生活中去,在上海的弄堂里寻找创作的题材,这一时期她创作了一系列的市井市民小说,反映了不同阶层的市民生活和心态,如《流逝》、《逐鹿中街》等等,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了一系列以女性婚姻家庭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初步展示了王安忆驾驭女性主义文学的才华,王安忆的创作开始向“海派”文学转型。
一、独具文化特色的“海派”回归海派的概念是与京派对立的,最初这两个名词是在沈从文在上世纪30年代挑起的一场文学争论中提出的,上世纪30年代写实小说和抒情小说流派基本上分别被京派和海派所分割。
海派作家应该是指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未必是上海人)。
广义上的海派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红极一时的苏青、张爱玲,海派文学始终影响着一部分人的创作。
王安忆正是在自己的创作中不断地尝试新的风格,在创作上不断地趋向于了“海派”文学的创作风格,逼真地展现了上海的社会风俗画面。
但是王安忆在创作的风格上更加贴近生活,这也昭示了其以后的创作发展道路。
王安忆彻底回归“海派”文学的创作还在于她具有非凡影响力的长篇小说《长恨歌》,这一部在90年代创作并发表的长篇小说是王安忆在新海派意识下进行坚持不懈的艺术探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故事的背景就设定在上海,以主人公王琦瑶这位“上海小姐”的悲剧性的命运为主要内容,在呈现王琦瑶的感情纠葛的同时也体现着当时上海文化的基本精神,她的悲剧命运实际上还是历史变迁之中那个上海文化精神的命运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大哉赵子谦》和 《 话说 老秉 》塑造 的人物 绮丽。从这篇不起眼的小说 中,读者不难发现王 则是 另 外一 种性 格 。赵 子谦 是 一位 年 过六 十 的大
日常 生活 的表面 ,写 出了底 层 民众人 生 的饱 满 和 安忆 的创作 优势 。 学 老师 ,是 邻 居 、同事 和 领导 眼 中 的大好 人 。邻 居 出 门办 事 ,赵 先 生 帮 忙 看 炉子 ;单 位 分 房 子 , 赵 先生 一 次又 一 次地谦 让 ;袁 先 生 “ 文革 ” 中挨 整 ,赵 先生 不怕 牵 连登 门看望 ;赵 先 生在 单位 做 18 年 至 18 是 王 安 忆 短 篇 小 说 创 作 的 着费时费力又没有名利 的份外事 ,生病临终时还 92 96年
解 、不沟通造成 的”深刻主题 ,这在同时代描写 关 ,而 《 庸常之辈》的出现无疑是个突破 。这篇 “ 文革”的作 品中还是有些与众不同。 不太受关注的短篇在王安忆早期的小说 中有些孤 17 年 4月 ,王 安 忆 赴 安 徽 淮 北 农 村 插 队 , 单 ,实际上它却开启了王安忆小说创作的另外一 90 做 了一名上 山下 乡的知识青年 。17 年 1 月考 种才能 ,那就是关于上海弄堂 日常生活图景的诗 92 1
己的本分 ,认认真真地生活 ,用 自己的力量创造 心尽 力 为演 出奔走 。福 奎 有 时也会 拉 帮结 派 ,报 家庭 的那 份 热情 和 坚韧 散发 着 动人 的力 量 。 民间 复 心强 。这 是 一个 极 富现 实感 的小 人 物 ,在他 身
百姓 的 日常 生活 是 琐屑 、平 庸 的 ,但王 安忆 透 过 上 ,凝 聚 了作 者对 生活 的 细致观 察和 深刻 理解 。
是那 个 ……》 苦 果 》 新来 的教 练》、《 、《 、《 幻 影》 信任》 晚上》 墙基》 分母》等等 。 、《 、《 、《 、《 这些 小说 的教育 目的性 都很 强 ,主题 明确 ,时代 色彩浓 ,反映了当时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诸
17 年到 18 年是王安忆 文学创作 的起 步 多 问题 。 98 91 比如 《 谁是未来 的中队长》提 出了我们的学 阶段 ,也是其短篇小说写作的起步阶段。题材以
第 3 卷第 1 3 期
2 1年 2 02 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n l f nh nNoma iest o r a s a r l v ri o Ha Un y
Vo -3 No1 l3 . Fe . b201 2
王安忆短篇叙事的审美流变
王 玉 屏
关键词 :王安忆 ; 日常生活 ; 叙事 中图分 类号 :I0 . 2 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 8 3 (0 2 10 6 — 5 0 7 6 8 2 1 )O — 04 0
王安 忆 的文 学成 就是 以 中长篇 小说 作 为标 志 术 手法 上 较多 地 因循 和承 续 了传 统现 实 主义 文学
自食苦果。这是一篇反讽色彩极浓 的小说, “ 对 文 动情 。朝思暮想 、经过千辛万苦 回到上海的陈信 革 ” 中 学 校 教 育 的 隐 患 进 行 了 深 刻 的批 判 和 反 并 不 觉 得幸 福 ,反 而感 到 茫然 和 苦 闷 。快 节 奏 的
思 。写于 18 年的 《 91 墙基》 以 “ 文革 ”为背景 , 生活、拥挤 的公交车 、三班倒 的工作让陈信备感 描写 了居住在相邻两条弄堂 、来 自不同家庭和阶 不适 ,而久别重逢 的亲人很快因为拥挤的住房问 层 的 孩子 们从 隔膜 、敌意 到 交往 、建立 友 谊 的过 题 心 生 缝 隙 ,和 睦 的家庭 气 氛被 打破 。陈信 的心 程 。这篇 小说 因 为 以 “ 革 ” 为背 景 ,又 描 写 了 情变 得 异 常烦 躁 ,站 在黄 浦 江边 ,他 不禁 发 出感 文
的。至于短篇小说 ,作者本人并不特别看重它 。 的特点 。总体上看 ,这个版 她 的短篇 小说 四 度和艺术水准都不是很高 ,只有少数几个作品可 09
卷 本 时 ,王 安 忆 在 自序 中说 :“ 篇小 说 在 我 并 圈可点 。 短 不 是 十 分适 合 的体 裁 。 n但 事 实上 ,短 篇 小 说 ” n 17 年 ,王安 忆从 徐州 文 工 团调 回上海 ,同 98 在 王安 忆 的创 作 中数 量 并 不 少 ,从 2 世 纪 7 年 年进 入 《 0 0 儿童 时代 》杂志 ,担任该 刊 的小说 编 代 末 至 今 ,竟 然 有 一 百 多 篇 。从 审 美 的 特 点 来 辑 。 因为 工 作需 要 ,王 安 忆 经 常接 触 校 园生 活 , 看 ,王 安忆 的短篇 与 中长 篇是 互 相 映衬 、交 相辉 写作 上 自然对 青 少年 题 材 比较关 注 。这 方 面 的作 映 的 。如果 说 “ 费 忆的 中长 篇 小说 创作 已经汇 品主要有 《 王 谁是未来 的中队长》 黑黑 白白》 、《 、 聚 成 一道 汹涌 澎 湃 的江 河 ” ,那 么 其 短 篇小 说 就 《 花园坊的规矩变 了》 小蓓 和小其》 这是不 、《 、《 是 “ 江河 上 飞溅起 的朵 朵浪 花 ” [1 2。 1 2
・
6 ・ 4
念 的冲突 ,《 分母 》呼吁差生在 学校应该得 到公
~
段 生 活恰 好 是 王 安 忆 人 生 当 中 最青 春 的岁 月 ,
平待遇。从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来看 ,这些作 品 也是她早期短篇小说的创作源泉 。这方面的作品 普 遍 显得 比较稚 嫩 和 粗糙 ,说教 味 浓 ,人 物 性格 主要有 《 ,沙沙沙》 从 疾驶的车窗前掠 过 雨 、《 的描写有些表面化和概念化 ,尤其是对少年儿童 的……》 命运》 广阔天地的一角》 小院琐 、《 、《 、《 心 理 的揣 摩 不 够准 确 ,人 物 对话 呈 现 较强 的成 人 记》 本次列车终点》等等 。这些小说通常以青 、《 化倾向。就拿 获奖作品 《 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来 年女知青作为主人公 ,反映了特定时代年轻人的 说 ,虽然表达了思想解放 的时代 主题 ,作者所掌 追求 、迷茫和苦 闷 ,涉及 的问题有知青 的爱情 、 握的叙事技巧仍然是生涩的, 尤其是对人物性格的 婚姻 、工作 等 方 方面 面 。非 常有 意 思 的是 ,王安 塑造存在 明显的公式化弊病 。小说 中有这样一个 忆笔 下 的这 些 女 知青 虽然 经 历 了 “ 文革 ”和 各种 情 节 ,“ ” 上 课 正 在 折 飞 机模 型 ,突 然英 语 老 暴风雨 的冲击 ,但对生活依然充满善 良纯真 的向 我 师 走 过 来 ,“ ” 非 常 紧 张 ,同 桌 的好 友 悄 悄 帮 往 ,执 着地 追 求着 美 好 的爱 情 。或许 是 对描 写 生 我 “ ”藏好飞机模 型 ,下课 后 同桌好 友对 “ 活熟 悉 的缘 故 ,这些 取材 于 知青 和 文工 团生 活 的 我 我” 说 :“ 想要吗 ?你 得发誓 ,一定把英语 赶上 去 。 小说 较之少年儿童题材 的小说 要生动有趣得多 。 否 则 ,我 当场 把 它 砸 了 。 这 哪 像 初 一 年级 调 皮 比如 《 ” 本次列 车终点》 ,不仅是 王安忆早期小说 孩子说的话 ,完全是成人 的语言 ,只不过是借 孩 的代表 ,更是那个 时代知青小说最为出色和动人 子 的嘴说 出来而 已。相对 而言,《 苦果》和 《 墙 的作 品之一。事隔2 多年后 ,重读这篇小说 ,依 0 基》算是 比较好 的作 品。从思想 的前卫看 ,《 苦 然抑 制 不住 内心 的感 动 。小 说最 打 动人 的有 两个 果》算不上开风气之先 。早在 17 年 ,刘心武的 地方 ,一是家人之间久别重逢的喜悦 ,二是陈信 97 《 班主任》率先对 “ 文革”中学 校教育存在 的隐 回城之后的精神苦 闷。插 队返城的陈信一走出火 患进 行 了批判 和反思 。而发表 于 18 年 的 《 90 苦 车站 ,家人 纷 纷簇 拥 过来 ,餐 桌 上 大家 忙着 给他 果》 ,从时间上晚 了整整三年。但从 思想 的深度 夹菜 ,饭后又是倒茶 、又是铺床 。家人的忙碌和 看 ,《 苦果》还是很值得一提的 ,对教 育的反 思 兴奋透露着亲人久别重逢 的喜悦 ,这种温馨的家 触及到了本质。认真 、善 良、负责的教师赵瑜在 庭气氛不仅让漂泊在外 十年的陈信心头一热 ,也 教 育 学 生 时 ,忽视 、否定 、甚 至窒 息 孩子 们 的 独 深深 地 感染 着 读 者 。王安 忆 的小 说很 少 写 到家人
( 惠州学院 中文 系,广东 惠州 560 ) 1 07
摘
要 :王安忆 的短篇叙事大体可 以分为三个 阶段 。7 年代 末至 8 年代初 ,多 以青少年 、知青及文 工 0 O
团生活为题材 ,时代色彩 比较浓 ,艺 术手法上较多地 因循 和承续 了传 统现实主义文学 的特点 ;1 8 至 1 8 92 96 年 ,青 少年和知青生活 的作 品大 幅减少 ,上海弄堂生活 的作 品有所增 加 ,日常生活叙事逐渐浮 出历史地表 , 对 人物性格也有 了更多 的关 注 ;19 年之后 ,淮河 边的乡村生活再次 引起作 家的关注 ,叙事也越来 越呈现 97 出传统小说观念所不能规范 的美学形态 。
青少年 、知青及文工团生活为主,内容上与现实 校 究 竟 应 该 树 立 怎 样 的 学 生 干 部 标 准 的 问 题 , 新来 的教练》描写了体 育训练 中新 旧思想和观 的联系比较强 ,时代色彩浓 ,主题积极 向上 ,艺 《
收 稿 日期 :2 1- 6 2 0 10 — 1
基金项 目:惠州学院校 立重点项 目 ( : ・ 12 。 C 1 0 0 ) 0 作者简介 :y Y 屏 (9 6 ) _a . 16 _ ,女 ,湖 南邵 东人 ,惠州学院q 文系副教授 。 -
立 思 考 能 力 ,养 成 了他 们 盲 从 的思 想 品 质 。结 之间的天伦之乐和人性之美 ,但在这篇作 品中她 果 ,意 想 不 到 的事 情 发 生 了 ,按 照 老 师的 引 导 、 饱 含 深 情地 描 写 了亲 人久 别 重逢 的喜 悦 ,感 情真 完 成 了 思想 的转 变 、失去 判 断能 力 的 学生 竟 然在 挚动人 。也许是有过插队回城的共同经历 ,王安 “ 革 ” 中用 皮 鞭 抽 打 老 师 。 此 时 的 赵瑜 ,只 能 忆把 陈信 回城 之后 的精神 苦 闷描 写 得非 常真 切 和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