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圣教序学习方法
《集王圣教序》逐字解析
《集王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代书法家怀仁集王羲之字而成,是学习王羲之书法的重要法帖之一。
以下是对《集王圣教序》中一些字的解析:
1. “大”字:王羲之的“大”字笔画简洁,结构稳定。
起笔横画较粗,收笔处逐渐变细,形成一种自然的弧度。
撇捺舒展,与横画相互呼应。
2. “唐”字:“唐”字结构严谨,横画较细,撇捺较粗,形成鲜明对比。
中间的“口”字部分较为方正,整体给人以稳定、庄重的感觉。
3. “三”字:“三”字笔画简洁,横画起笔较重,收笔处逐渐变细。
三横画之间的距离相等,整体结构平稳。
4. “藏”字:“藏”字结构较为复杂,上半部分的“艹”字头笔画较为轻盈,下半部分的“臧”字则较为厚重。
整体结构紧凑,笔画流畅。
5. “圣”字:“圣”字笔画较为繁琐,但整体结构却非常稳定。
上下结构对称,横画较细,竖画较粗,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集王圣教序》中的这些字进行解析,可以更好地理解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和魅力。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反复临习,体会其中的笔法、结构和神韵,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指导
王羲之圣教序临习指导(转)(2011-04-25 21:04:06)转载▼标签:杂谈《圣教序》应注意的笔画和结构一、点的写法:行书点的笔法变化比楷书丰富,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增加了动势和游丝.以斜点为例,其笔法为:顺锋入笔,略顿,蓄势后向左下出锋成钩.例如:“深”红色箭头所指。
两点呼应:左点出锋,顺势带出右点,两点之间笔断意连,顾盼有情,联系密切。
斜点: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轻收,注意形态上与下一笔呼应。
例字:二、横的写法:行书横的笔法在楷书横的基础上增加了动感,尤其当多横组合时,更强调彼此间的变化及映带关系。
其笔法为: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放。
如:“百”字红色箭头所指。
长横:长横入笔转锋的动作比短横更显著。
以点代横:行书无论短横与长横笔法均相同,即:顺锋入笔,转锋右行,回锋轻收(有时蓄势出锋成钩)。
例字:三、竖的写法:行书竖的用笔与楷书相似,也分为悬针竖和垂露竖。
其区别在于:行书竖画有时不如楷书竖画挺直,有时还出现游丝和出钩,这些都是为了加强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
如:“邦”字,红色箭头所指。
垂露竖:逆锋入笔,转锋后向下行笔,至尾端回锋轻收。
两笔长短、直弧、位置高低均有差异。
例字:四、撇的写法:行书撇分为回锋撇与出锋撇。
与楷书撇比较而言,行书撇更多曲折变化,且增加了回锋出钩的变化,这些变化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映带关系。
如:“形”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例字:五、捺的写法:行书捺分为出锋捺、回锋捺和以点代捺。
对具体的笔画而言,又有轻垂、方圆、长短、徐疾等变化,主要以体现行书的流动感及与上下笔之间的联系为原则。
如:“春”字,红色箭头所指。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此捺与楷书写法一致。
例字:六、挑的写法:行书桃的笔法比楷书更为丰富,这是为了加强与上下笔之间的承接关系。
圣教序临习要领
《圣教序》是笔法森严、结构完美、变化无常、刻工精良的碑帖,临习时必须心平气和,细致周到。
无论从气势、章法,还是从用笔、结体,都须注意观察,细细体验。
一、《圣教序》因为是集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
系用指,稍加掌功而得。
初学者,不容易将字写到原大,可以先放宽尺寸,逐渐缩小恢复至原大。
不宜写得过大,因为这要牵涉到用腕、用肘及用臂,便不得其本碑要领。
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如果用极不相配的工具,花大量时间,欲得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事倍功无。
久而久之,便丧失临习的兴趣,或自然地放弃,草草、急迫地进入“创作”,随意发挥,走不了几步便可能自食其果。
因此,纸、笔等工具的选择,势必首当其冲。
就《圣教序》而言,那个时代属王字的鼎盛时期,工具极其考究。
如果要实临得相像,工具当选用准确,或是比较贴近。
那时,贵族、宫廷中大部分用绢、绫,或是质地柔绵、细腻的纸。
生宣诞生在明末,《圣教序》时代是没有生宣的,因此如今实临也避免用这种渗水量过大的生宣。
也不宜用杂质过多、颗粒过粗的纸张,否则王字的细微处便无法体现。
我们如今在实临中当然不可能用价格昂贵的绢、绫之类,但可以选择一些质地细腻、绵柔的纸,吸水量要小些,譬如元书纸、报纸、仿古宣、熟宣、包装纸及一些书籍用纸均可。
笔的选择尤为重要。
首先要选择新或较新的笔。
古人用笔很讲究,稍一颓毛,秃了,旧了,便弃之,不像今人一支笔会用上五年、十年,也不更换。
王字遒劲坚挺,且婀娜多姿,清利飒爽,且志气平和。
虽羊毫、狼毫均可,但羊毫不宜过长过软,狼毫不宜过粗过硬,最好是中、小白云加健。
笔锋一般在一寸之内。
不宜长放于水中浸泡,过于胖大,使用不便。
用后清水爽干。
使用起来不顺手、不见效的笔不要勉强为之,多试几种为好。
总之,笔是宜小不宜大,锋是宜短不宜长,笔杆是宜细不宜粗,毫是宜尖不宜秃。
能够选择一支合适的笔,等于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
轻提笔字例分类临习轻提笔字例在《王圣教》中比比皆是,最精彩的莫过于“真”字,写的轻盈洒脱,灵动机智。
练习这类字可增加对笔锋控制的灵敏度,缩小感觉阙值。
从而达到灵活驾御笔锋、提升高难度书写能力的目标。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按笔及提按转换练习学行书,掌握提按及转换技巧比楷书更重要,提笔写的线条飘逸轻盈,按笔写的线条沉着遒劲,两者都是表达行书美的,缺一不可。
这就要求提笔写能做到快而不浮,按笔写则能慢而不疑。
但如果不进行分类强化练习,容易出现败笔,细者如死蛇挂树,柔弱无力;粗者如蒸饼墨猪,肉肿无骨。
在理解“提”、“按”时不能把两者截然分开,两者互为表里。
提笔写以水平运动为表,垂直运动为里,如古人说的“锥画沙”;按笔写则相反,如古人说的“屋漏痕” 、“钤印泥”。
练习提按转换要学会控制笔速和轻重,由提到按转换要求笔速由快到慢,按笔由轻到重;由按向提转换则由慢到快,提笔由重到轻。
这里的快慢和轻重的区别极其细微,非久练不能感觉之,它是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微妙的同步结合。
笔画替代规律笔画替代是行书区别于楷书的重要特点之一,行书书写比楷书快而简便,所以必然要以少代多,以短代长,以直代曲,以简代繁。
掌握这一规律为我们实现由学习楷书顺利向学习行书转换带来很大方便。
折和钩的规律1、方折的写法道理同楷书,但比楷书直接而平实,切笔后侧锋重带(速度较快,不能用楷书的慢速,更不要挑出多余的角),切忌调整中锋再写折,那样会浪费时间,也影响效果。
2、圆折的写法圆折的写法其实更简单,关键是手腕要圆转灵活,象画圆弧一样,要中锋运笔,靠手腕的转动边画弧边调整中锋。
3、方钩的写法可参照方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
特别要注意的是竖钩,很容易用中锋出钩,写出的钩轻薄细尖,缺乏厚重之美,一定要用侧锋出钩。
4、圆钩的写法可参照圆折的写法,折完写钩时要有加速度,而不是匀速。
折和钩字例分类练习王羲之笔法精绝,笔势遒劲,字里行间流露出“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韵致,确是后世学书者难以达到的境界。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草技法详解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草技法详解一、介绍怀仁集,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集子,其中收录了很多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而其中,王羲之的《书圣教序》被誉为行草书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技法的角度,深入探讨《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草书法的魅力和技法要点。
二、笔法1. 提笔王羲之行草书的提笔要领,首先要求提笔要有力,但不能生硬。
提笔时,要提起笔尖,力道均匀,不能一下子太用力,也不可以太轻。
只有在笔尖折断之前,才算是用对力度。
这样才能够在用笔时,笔墨亦疏亦密,浓淡得当。
2. 起笔行草书的起笔是关键,起笔要快,却不能显得急躁。
起笔时,应该自然而然地抬起笔尖,将笔尖挑离纸面,以形成笔尖与纸面交流的状态。
如果笔尖挑起过高,会使得墨迹过于浓重;反之,则会使得笔画过于浅薄。
3. 连续在书写行草书时,要求连续的笔画要匀称,不要有明显的停顿和断裂感。
王羲之在书写《书圣教序》时,笔墨温润,每一笔都有神韵,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
三、结构1. 纸张在展开写作行草书时,纸张为琴帖纸。
琴帖纸具有适度的水分和韧性,能够很好地满足行草书写作的要求。
2. 字体王羲之的行草书字体,每一个字都有韵律感,整体布局非常匀称。
行草书的字结构要求疏密得当,组织得体。
笔画要求有力度,且轻重相间,让整体作品看起来非常有活力。
3. 线条行草书的线条要求如行云流水,轻灵而有力。
在描写每一个笔画时,要求用笔抖情,使得笔画线条在一瞬间有起有伏,有挫有顿,看似随意却又充满着规律。
四、个人理解《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行草书法对于我的影响是深远的。
通过深入研究行草书的技法和魅力,我深刻体会到了我国书法的博大精深,以及书法对人的熏陶和修养的意义。
我也学会了在书写时借鉴先贤的书法技法,让自己的书法更加优美和有韵律感。
总结行草书作为我国传统书法之一,有着独特的魅力和技法要求。
《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作为行草书的经典之作,体现了行草书的独特魅力和技法要点。
通过对行草书的技法和结构的深入探讨,我对行草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意识到了我国书法的卓越之处。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帖精解一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全帖精解(一)作为全帖的第一个字,这个字很奇。
首先打破了一般人写大,把捺写在横和撇交叉点的写法,把捺画变成了类似于横画的写法,很大胆。
这样写的一个好处在哪里呢?就是留出了如图中所圈的大片空白。
使整个字的疏密关系更加强烈。
横和撇的交点偏于横的左半边,而非中间。
第一笔横画有右上去的势,目的是奔第二笔去。
相对于第一个字的奇,其这个字偏楷书一点。
注意点和竖画的位置。
以及图示中起笔的方感,折画的方感。
首先注意三横的远近关系,方向上好像是平行的,其实是略有变化的。
不妨在帖上将横画延长比较一下方向。
第一,整体外形类似于梯形。
一般写唐楷习惯了,会把草头右边写的比左边高,而在这里面,右边其实是比左边低的。
第二,内部斜线画出的空间,意为留出的空白较大。
第三,要注意笔与笔之间的连贯性,上下两竖之间的意连关系非常明显。
第四,右下角,三笔交于一处。
这个字只要掌握两组对比关系,就很容易写。
一,左大右小。
耳明显比口大很多。
二,左开右合。
左边半部很通透,右边半部全封死,很实。
另外,三笔交于王左上角。
这个是结构偏楷化并不难,难在连带性笔画。
左部横与撇,子字的下面,右边横与撇的组合。
一,整体呈三角形。
二,点与横划之间是有空白的,容易被一般人忽略,而写成点完直接写横画,少一个起而再伏的动作。
三,内部的予,上紧下松。
突出方感。
一是注意小与上面的横,交于偏左边。
二是,小的竖画,方向是向右下倾的。
左右两点也有高低之分。
这个字整体是偏扁型的,另外,流畅感很强,笔笔要连贯。
上边半部分上宽下窄,内部不封死,下边上窄下宽。
末尾一笔有点隶书的味道,不是唐楷下压收笔。
这个字难在既要写出纵势,又要写成横势。
因整体呈长型,所以写成纵势很容易。
而要写成横势,就要有意把中间的宝盖,不能写太短。
另外,撇画和宝盖之间的衔接是有一片小空白的,容易被忽略。
整体字形成穿插状。
制下部左低右高,衣下面左高右低。
撇与捺交于衣的下半部。
当然,在运用的时候,我们写在上半部也可以,但忌写在正中间。
写好《怀仁集王圣教序》试试这几招
写好《怀仁集王圣教序》试试这几招《怀仁集王圣教序》,注重点画是临习的基础。
王羲之《圣教序》真迹拓本米格高清字帖: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大图模式二王法书的特点就像拉满的弓,没放出去,充满弹性和张力,而笔法内敛,如张旭光先生所说闭合性特点类似。
而米芾、王铎的法书特点,也如拉满的弓,但射出去了,张力外拓,率意弥满。
古代法书往往有其传承和相通性,又有各自特点。
王羲之《圣教序》临摹技法简述:仔细读帖,努力发现其中规律性的东西。
行书的笔法主要是转笔和折笔。
由于《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刻碑,所以,多方笔、折笔,力量感强。
因此,临摹时要多用翻折笔法,才能体现其中蕴涵的骨峻气清的神志。
王羲之在创造“新体”中,也创造了“一拓直下”的笔法,《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的横画竖画几乎都是用这个笔法。
结字敧侧多变,让左侧右。
以上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临习中善于研究,善于发现。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集字,原来王字的章法不存,故王世贞说:“《圣教序》书法为百代楷模,病之者第谓其结构无别构,偏傍多假借,盖集书不得不尔。
”为此,一方面要体会怀仁在处理行气连贯,字形、大小的选择,笔势承接等上的匠心;另一方面要将不连贯的连贯起来,使之势眿贯通。
我们还可以做这样一个试验,取王铎、郑燮、张瑞图、何绍基、康有为、赵之谦书统统撕成碎片,搅和之后再进行分离,筛选时肯定不会有什么困难,因为他们各自笔下的线条是极具个性化的,这种个性化线性的信息就储存在只字片纸之中,辨析它们是非常容易的事。
二王、欧褚、黄米、董赵等,莫不如此。
因此可证,“线性”是构成个性笔法风格特征的集中体现。
点:从左上方向右下方落笔,稍顿后即向左下方撤出。
用力轻松,动作利索,仿佛叶落打秋窗。
然而点有直弧、大小、平斜、轻重、疏密、长短、仰垂、藏露、呼应、连绵等区别,临习必须找出各点的差别,掌握点的用笔法,注意其起落、角度以及位置和势态。
一篇帮你总结《集王圣教序》的笔法和结构特点
一篇帮你总结《集王圣教序》的笔法和结构特点说起学行书,那就不得不提《集王圣教序》。
人人都说行书入门从《集王圣教序》开始,那整篇的笔法都有哪些你了解吗?孙过庭曾言:'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集王圣教序》中就能学到很多笔法以及结构的变化,当你细嚼单字时你就会发现,竟然处处险绝,让人忍不住惊叹!一、笔法特点:简单而丰富我们看书法作品,行书、行草,草书眼花缭乱,飞扬潇洒,其实最后解剖它到笔法上,非常简单,只有两种笔法:方笔和圆笔,方体现力量,圆体现流畅。
一切线条的丰富变化都是方笔和圆笔的组合,关键是下笔的时候我们要把这两个笔法写出来。
方笔即起笔处锋下按和折笔处,圆笔即空中落笔和化折为转。
至于提按,轻重等都是在方笔和圆笔的基础上写出来的。
1、汉字里横画最多,如果有两个横画同时存在就要有变化,方笔和圆笔就可以体现出来。
左尖横:露锋横向起笔,向右渐行渐按,至右端回锋收笔,左细右粗,左尖右圆。
右尖横:落笔稍顿后,即向右行笔,边行边提,起笔重,收笔轻,起笔粗,收笔细,呈左尖之形。
收笔带钩横:写横画至右端稍提,按下折锋向左,出锋和下一笔呼应。
右端因用折法写,多呈方形。
2、点画也可以表现方笔和圆笔。
点在行书中是非常活跃的元素。
3、撇画有长撇和短撇,短撇可以表现出方的元素,长撇则是圆的元素比较多。
回锋撇:顺锋入笔,转锋下行,微弧,至尾端戛然止笔,有回锋之意而无回锋之笔。
出锋撇:顺锋入笔,略顿,回锋蓄势后向左下出锋,短促而有力。
4、竖画往往要注意取势或向背的关系需要。
左弧竖:呈弧形,中段向右凸,多用方笔写,其形刚硬。
长弧竖:多呈弧曲之形,笔力内蕴不懈。
越是长竖越不可直,直则笔势一泻无余,无含蓄韵致。
学书者常将竖画写直,甚至以为愈直愈有力,实是大错。
5、捺画也是最能体现出行书特性的笔画。
反捺是方笔,圆的捺画也有,虽然接近反捺,但结尾处是圆的。
出锋捺:顺锋入笔,向右下行笔,运笔遒劲果断,顿笔后向右渐提笔出锋。
集字《圣教序》怎么进行章法训练?
集字《圣教序》怎么进行章法训练?章法训练一个重要方面是分行。
分行有三种情况,其一是纵无行横无列,先秦以前的书作多属这种情况,它直接取材于自然,贵在天趣之美。
其二是纵有行无横列,有一定的行式,但一行之中无一定的字式,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就是这种情况,有行而无列,行的疏密基本一致,字的疏密不同,布白高妙。
其三是纵有行横有列,人工安排的功巧成分居多,以整齐划一为美。
大多人认为《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集字作品,字是王羲之的,作者却是怀仁和尚,所以忽视了它在章法布方面的特色。
总体来说,此碑的章法属于第2种,即纵有行横无列,基本是模仿《兰亭序》的章法节奏。
历代有书法家认为怀仁当时就是参照《兰亭序》的章法集成的。
从总体上看,布白十分和谐,字与字间顾盼有情,可谓天衣无缝。
章法训练,主要应该学习《集王圣教序》两个主要特点:1、虚实相应,节奏明快。
《圣教序》碑1903个字,共30行,满行大约80字左右。
所以从整体看全碑章法疏朗,节奏匀晰。
全碑行行顶格,布白重心上移,举例来说,第一行只有“大唐三藏圣教序”7个字顶格刻写,到第2行“太宗文皇帝制”同样与第一行整齐并列。
下面“弘福寺沙门”之间空9个字;第22行'贞观二十二年八月三日内'这行字一直书写到行列底部下,又与上一行正文之间间距很大。
章法布局方面,似乎是黑的少了一点,白的多了一点,行距宽了一点。
所以看来计白当黑,有疏处不觉空阔,密出间不容光的明丽疏朗之整体美。
2 错落多姿,欹正辉映。
从纵行来看,多数字在一行的中心线上,还有一部分字偏中线之左或右,这样就显得整齐中见灵动,布白里出自然。
《圣教序》的字有大有小,似正反欹,粗细纵横,安排极为合理,字里行间大小穿插交错,纵横起伏。
在搭配穿插之中,又不是一直平均,而是有时一行之中三、四个字连缀一起衔接浑然一体,有时单独一个横势大的字(如上图),第二行的'梦'字,有时连放几个菱形的字,有时再穿插平行四边形的、倒三角形的或圆转形的字,如同像王羲之手札行草书,有时三字连缀,有时两字合一,有时连写几个独字,尽其变化又合自然,无丝毫做作之处。
无上神品——集字王羲之圣教序要诀
无上神品——集字王羲之圣教序要诀
201字字出于右军,且章法井然,一似出于右军。他批评病之者谓其“结构无别体,偏旁多假借”是因为“盖集书不得不尔”,此语看似为怀仁曲袒,实则未识良工苦心。他反问,《圣教序》全碑有一笔一画是自造者不,有一波一桀不类者不?后人集书于所无之字,随手造做,全不相类。因此他认为此册真乃“无上神品,无上至宝。”右军真迹只馀此碑”,圣教书法为百代楷模。
《集王圣教序》解析
《集王圣教序》解析《集王圣教序》是一篇重要的文献,它深入探讨了集王圣教的来历、宗旨以及教义体系。
本文将对《集王圣教序》进行全面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核心思想。
首先,《集王圣教序》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开篇,直接点明了自己的主题。
它强调了集王圣教作为一种完整的教义体系,旨在引导人们追求智慧与真理,实现内心的升华与修炼。
通过这样的引子,读者可以快速进入到文章的主题之中,并理解到本文将全面讲述集王圣教的关键要点。
其次,《集王圣教序》具有严密的逻辑结构。
文中通过分述不同内容来展开,用明确的论述逐步揭示了集王圣教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运用连贯的语句和段落,使得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紧密连接,减少了读者在理解文意方面的困扰。
在具体内容方面,文中详细阐述了集王圣教的核心教义。
它强调个人修炼与社会和谐的统一,指出集王圣教鼓励人们通过塑造自我的完善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同时,文章还强调了智慧的重要性,并以一系列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智慧在集王圣教中的具体应用和意义。
此外,《集王圣教序》还通过引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方式,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教义的理解。
通过借鉴历史的智慧,文章向读者传达了集王圣教所弘扬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引导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的生活与处世之道。
总的来说,《集王圣教序》是一篇内容准确满足任务标题的文献。
它通过清晰明了的句子和段落、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生动的例子,全面解析了集王圣教的核心思想和教义体系。
读者阅读本文后,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集王圣教,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启示,进一步提升自身修炼水平。
以上就是对《《集王圣教序》解析》的全面内容阐述。
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并引发更多关于集王圣教的思考与探讨。
系统学书法《集王圣教序》之007笔法和章法特点概要
系统学书法《集王圣教序》之007笔法和章法特点概要《怀仁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书圣教序(附心经)》,简称《集王圣教序》。
是由怀仁从王羲之墨迹作品集字直接钩摹而成。
作品不仅仅因汇集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字迹而成为王羲之书法的宝库,也更重要的在于是研究和学习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可说必学的重要作品。
宋初的周越在《书苑》的里说:“碑中字与右军遗帖所有者,纤微克肖”,实不失为集字的最为成功之杰作。
我们知道碑刻作品,由于以行书入碑,且刀不同于笔,必然会导致一些细节的损失,《集王圣教序》也不例外,似乎没有将王书的本来面目细腻地形神俱妙的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将《集王圣教序》里源自《兰亭序》里的字进行一下分析比较,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存在。
令人意外的是,就是因为这样一种无意识的简化,却赋予了《集王圣教序》新的笔画形态,形成新的韵味。
这种对于笔画内部起伏顿挫和牵丝映带细致处的省略简化,为行书的发展和学习行书提供了一条让后来者收益无穷的新路。
王澍说:“自唐以来,士林甚重此碑,匪直《兴福寺》《隆阐法师》等碑为显效其体,即李北海、张司直、苏武功亦皆从此夺胎。
”李北海之所以能于行书独辟蹊径,其用笔主要就是得益于《集王圣教序》中对笔法的简化。
叶陪贵在《行书技法教程》讲到:《集王圣教序》笔画的特点,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笔,契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的方笔。
宋拓《墨皇本》的题跋中也提到这一点:“圣教须看其用笔之方,醴泉须看其用笔之圆。
”碑中的方笔粗重者,刚劲敦厚,纤细者,挺拔瘦劲,笔画的顿挫因方笔而显得更加精神外露。
方笔之外,煞费苦心的怀仁还穿插了十分流动柔美的笔画与之相称,使得整篇看上去顿挫流动,轻重缓急,有很强的节奏感。
这一点,孙端《书画跋跋》中的一段话说得颇为精到:“如《兰亭》诸刻,得体者多不得势,得态者多不得骨,流动严密二妙难兼,而此帖中如趣、流、类、群、领、怀、后、游、闲、朗、之、斯、足、会、迹、不、无、尽等字,皆有体有势,有态有骨,流动中不失严密,具八面之妙。
《集王圣教序》章法
《集王圣教序》章法
很多人练字时,为了创作,选用集字的方式,但不一定把很多字集成一句话,或者一句诗、一篇文,就可以了。
为什么?字与字组合是有方式的、有技巧的、有招术的。
人们都比较认可怀仁和尚集字的圣教序。
怀仁和尚的集字,是有章法技巧的,他是个懂字的人,是个明白人,绝不是简单地把字放在一起就行了。
如果我们细心些,会发现,集王圣教序有很多字与字配合的技术,值得我们研究的,当我们感受到这些时,会越加佩服怀仁和尚。
首先,我们看看字与字的错位,就是上下两个字不在一条中心线上,这样的做法,是让一行字活泼起来的方法之一,大师们很重视这种技术。
从圣教序中可以找出大量这样的例子。
找这种例子,首先要排除制作拓本的干扰,就是在粘贴时,有时不错位的,粘贴成错位的了,这样的不能说明问题,要多对照几个拓本,最准确的是看原碑,更有说服力,如:
拓本范例:。
《集王圣教序》技法学习指导
《集王圣教序》技法学习指导最清晰逼真的《集王圣教序》版本日本二玄社顶级印刷法帖最清晰逼真的《集王圣教序》版本版本:朱卧庵本价格:1280元“原色法帖选”共49种,是二玄社的主流精品系列,顾名思义为全彩制版印刷,序注跋尽录(有些品种跋文缩印于手册之中),全部采用册页装订,有的可以整册展平,有的则只可对页展开,册页封面为实绫装裱,外有白色硬纸质书套加彩印封套,一般均附讲解手册一本,除原装本外,册内各页帖旁有原文对照,损字均注出,标点断句齐全,日本人在细致处的用心确实令人钦佩。
只是时间上毕竟是二十年前的出版物了,纯粹从印刷技术上去评判也不太公平。
此系列如今有些品种已绝版,有些有多印次。
系列尺寸并不统一,本就按照原帖不同有两、三种尺寸模板,而五种原装本又完全依原帖尺寸复制,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
出版自80年代中至90年代初,前后可分为两阶段:前30余册采各家所藏名帖,很多出自日本藏馆与藏家的善本,封套封面统一为黄底云龙纹,册题为村上三岛统一书写;后10余册为“听冰阁墨宝”子系列,全部为三井家藏本,中田勇次郎监修,封套封面统一为绿色底稻纹,册题书者各异。
49种法帖(有两种为日本平安时期书作),选帖截止至唐,可说件件均为珍品。
从特色论,5册原装本最为让人心动,更接近真迹复制;从原帖版本价值论,其中收选了13本墨迹和4件海内孤拓,余者又有半数以上为海内最善拓本,阵容之强大,可谓空前。
原色法帖选的设色很别致,并未像很多彩印本一样加重色彩饱和或明暗对比,而是复旧为旧,整体显得较冷。
“原色”在特种纸上峻然自持,原味翩然乃现。
事无完美,除原装本外,这种册页装也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如手卷就必须经过切割,影响了一气呵成的章法连贯,即使原本是册页,由于要在每页加注原文,两侧要留白,对于连贯的一些墨迹册页(如《中秋》、《伯远》等帖)也要割断分页,实在可惜。
所以这个系列还原效果最好的其实都是经割裱的碑拓册页。
集王圣教序》的教案1 序言《圣教序》的由来唐代僧人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历尽千辛万苦,冒生命危险,才到达印度。
如何学习圣教序
如何学习圣教序如何学习王羲之的《圣教序》由于《圣教序》是碑刻板、是集字,我建议从下面三个方面来进行《圣教序》的学习。
第一步:确定练习重点。
初学者学习《圣教序》,如果面面俱到,肯定是无暇顾及,不如从一点去突破学习《圣教序》,最确切的点就是学习字法。
由于《圣教序》是集字,解决了王羲之其他法帖上字数较小的问题,所以学习他的字法是大有帮助的。
第二步:分类训练。
确定好学习字法这个重点之后,也不能盲目去训练,应该进行分类有序的训练,具体分类的方法有以下四个方面。
1、按偏旁部首分类,左边的偏旁如单人旁、提手旁、土字旁、绞丝旁、牛字旁、王子旁、口字旁、右边的偏旁反文旁、立刀旁等等;2、按独体字、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半包围结构等等分类;3、按空间收放进行分类,如左收右放,左放右收,上收下放,上放下收等;4按字态正欹分类,如左正右欹、右正左欹、上正下欹、下正上欹等。
第三,学习圣教序在笔法上很难过关,所以要参照王羲之的手扎来进行练习,《圣教序》与苏轼、赵孟頫、董其昌等人的行书相比,属于用笔丰富、结字变化较大的行书,较为难学。
拙见以为它虽然是行书里的名碑,却不适合初涉行书的人学习。
按照事物发展从易到难的规律来说,待到对毛笔有较好的控制力、对汉字结构有较深的理解力时,再来学习《圣教序》效果会更好。
否则难窥其精髓。
学习书法主要靠“临”和“悟”,行书也不例外。
临习行书要求有一定的书写和书法知识的基础。
所以一般不采用“摹”,而用“临”的方法。
临帖又分为对临、背临、意临三种。
孙过庭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
”这就要求对临时,观察要仔细,写得要像。
不能像抄书一样,从前到后一遍一遍的抄,抄完多遍后,脑子里对帖没留下什么印象,根本是为完成数量不加思索的抄,这就不是好方法。
如果为体会帖的总体风格、特点及章法的变化,偶尔使用另当别论。
学习者应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几个字或几行字反复的临写,达到八分左右相像即可。
边写边分析、边悟。
写得越像,“悟”得越深,得到的东西就越多,写和悟是分不开的。
如何临习王羲之集字《圣教序》?
如何临习王羲之集字《圣教序》?首先,谢谢邀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作为一个有一定造诣的书法家,应该多向个性化发展,走自己的道路,太过刻意的追求临摹作品,会埋没了自己的个性很难再有创新。
好的可以做为标杆,但是不能做为自己的标准,希望我们的各位大神能坚持走自己的路创造出更多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东西。
临摹王羲之书法,主要有三类作品作为参照:一是手札,二是《兰亭序》,三是《圣教序》。
手札精妙,然字数少,《兰亭序》版本多,需要自己甄别真假,因为原版本来就已经没有流传出来,只能临摹副本。
所以大家要多注意,最有名的临摹本,《虞本》为唐代大书法家虞世南所临,因卷中有元天历内府藏印,亦称“天历本”。
《圣教序》字数多,而且是原大钩摹,可以一窥王字气象;临摹的第一个问题是先解决笔法。
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贯气”。
取法《圣教序》,实质上是对这一“集字”作品的“再集字”,很容易出现一盘散沙的情况,临摹时必须使全篇字形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所以说,入帖极难。
《圣教序》在书体上涵盖草、行、楷等三类,而且气息被限制在单个字之内,缺少挥运时一气呵成的自然而然。
但另一方面,集字是从临摹过渡到创作的一个重要转化阶段。
书家必须具备一定的转化能力,这个与艺术想象力密不可分。
也可以理解为抽象思维。
书法家针对某种记忆表象进行分析,再结合个人的积淀加以综合,进而将两者结合加以改造,为我所用,这就是转化的能力。
关键有两点:个人丰富的修养积淀,和触发灵光一现的契机,缺一不可。
临摹《圣教序》,不是简单地从石刻转化为墨迹,而是像太极一样要能有刚有揉,有气息流动。
字与字之间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彼此间有了呼应,有了血肉关联,而且要不拘小节,只有避免斤斤计较某一二笔,才有完美的整体。
因为有精深的技法功底,不管如何放浪,都能做到纵意所如。
做到无我而不忘我。
1、图1为实临,图2为意临。
对比以上两幅王铎临摹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不同的状态。
所谓的实临和意临,其实是对临摹最终结果的判断,临摹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应该是一种刻意的预设行为,以免失去书写的自然心态。
如何学好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
如何学好王羲之的《集字圣教序》?首先,值得肯定的是,这个问题是几乎所有学圣教序书友们的共同心声,话不多说,先放几部目前都是最好的法帖本子,后面一个个突破简析!(请准备好耐心,否则就此退出为上。
)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北宋拓全卷集王羲之圣教序墨皇本北宋拓全卷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跋本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董其昌跋本宋拓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珍本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朱卧庵本集王羲之圣教序朱卧庵本集王圣教序故宫藏朱翼盦本宋拓集王圣教序故宫藏朱翼盦本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刘铁云本宋拓集王羲之圣教序刘铁云本宋拓还有诸如子昂临本,查升临本,李鸿章临本,就不一一上图解析。
学书法首要在选帖,两千年来《集王圣教序》已经是学习行书的标准选择,这是时光淘洗过后最真切的结论,深具实践意义!选帖首要在选本。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其实假古物远比真品要多的多的多。
明清期间书商更是专业组团成群结伙伪造古帖,有的拿到早期刻本来做翻刻,胆儿肥点的干脆自己写了画了落古人款识,更有甚者裁切别的古卷上的真题跋连缀在假货后面,再经过相当认真的做旧,就堂而皇之大摇大摆去找冤大头卖高价。
其实,近五年各大拍卖场上的频频天价,赝品的占比相当之大!《集王圣教序》的存世拓本,号称宋拓的不少,但其实通过对纸张年代、装池风格、题跋统一性、金锭痕和单字人工挖刻痕迹的研究,基本可以断定早于元朝初年或介于宋元之交的原石拓本,不会超过三本。
一者墨皇本。
这个本子已经不是拓本珍贵那么简单了(其实陈旧痕迹过重,字迹识别比拓本稍困难些),后面站着一大排如同等着打新冠疫苗的书法巨匠们的题跋,加上流传有序,就算现在有集王圣教序的唐拓本存世,价值也未必能超过墨皇本了。
不过这种历史价值、研究价值与学书者选帖并没什么大的关系!董其昌题跋本的集王圣教序(也被称为绢本)的宋拓性质也是无疑问的。
这个拓本是董其昌亲藏并且浸淫很久的本子,存世的《董其昌临集王圣教序》就是以这个拓本为临本。
董其昌作为有明以来最大的收藏家、鉴定家,对这个本子的重视可想而知。
《集王圣教序》笔法讲解,看一遍就全会了!
《集王圣教序》笔法讲解,看一遍就全会了!尽精微,至广大,大家好!我是精微堂吕老师。
堂主最近在跟随林峰老师学习《集王圣教序》,感觉还是有点难,难点有二,其一《集王圣教序》为刻帖,如果没有前期二王墨迹来打底子直接上手临写,大概率会写成浆糊;其二《集王圣教序》是王帖中的集大成者,怀仁和尚用25年呕血而成,其笔法之丰富让人有种望洋兴叹之感。
不过孙过庭早就说过临帖要“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贵似只能逐步来实现,“察之者尚精”确是时时刻刻要做的功课。
“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孙过庭老师的观点”充分说明点画作为书法的基本单元之书写难度和重要性。
下面结合个人感想做做笔记,重点在于进一步归纳自己的体会,如能抛砖引玉不妨也是好事一件。
谬误之处难免众方家请多斧正。
点一、带下点要点:点是横或竖的缩小版写法,不同的点要注意区别顺势或逆势入笔。
例字“之”、“法”、“永”的点皆为逆势入笔,书写时要有完整的横画技术动作。
“法”“永”字的最后一点有切笔动作。
难点:点的收笔不能出现散锋,散锋时基本可断定为笔没有提起。
书写时右下侧容易出现圭角,出现不干净的笔触可能是衄挫动作不对。
二、挑点:要点:“味”字的写法为连带的两竖,顺势入笔,环环呼应。
注意两点不能全是圆点,左点为圆,右点为方。
“况”字上点为露锋点,下点为藏锋点。
难点:下蹲衄挫要注意方向,动作不同所呈现的点画形态也会不同。
收笔要做到干净利索,尽量保持中锋行笔。
三、上下点:要点:“於”的连绵两点至少有5处发力点,横画映带下来要注意做到自然,容易写得生硬。
“终”字两点要通过毛笔对纸面的抓力,写出厚重感,收笔注意是类似“鹅头”收。
【延年】兼毫笔《圣教序》二王行书神器4支99元点图下单▼墨相文坊,交易担保,放心买,不好用,包退!小程序难点:“昨”字第一点的下带笔画容易写方,容易显得生硬,可尝试把横画写重连带写轻,或者把转折写圆以显得过渡自然。
四、左右点:要点:“以”字笔画少,曲线多注意不能写软,节点尤其要分明才能写出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