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2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教案
课题2 氧气2.察看和描绘木炭、铁丝、蜡烛等在空气中焚烧的现象,从中概括出氧气的化学性质;3.认识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亲密;4.认识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过程与方法:1.察看与描绘物质与氧气反响的现象,学会从中概括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2.能够依据反响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依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采集方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及重要意义,加强环保意识2.养成仔细的察看习惯和谨慎的工作作风学习要点与难点:1.氧气的性质与用途2.氧气的获取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教课方法: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概括总结;2.化学性质能够经过演示实验及回想已学的实验来概括3.关于实验室制法,主要经过研究、对照,进而找出不一样点加深印象4.氧气的用途主假如知识性的介绍研究内容:1.焚烧的现象及强烈程度与什么要素相关?2.实验室制取气体的装置的选用所考虑的要素有哪些?学习内容:一、认识氧气( Oxygen)的性质1.物理性质:(1)色、味、态:往常状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 1.429g/L ,略大于空气;P.S. :往常状况下,是指20℃, 1.01 ×105 Pa;标准状况下,是指 0℃, 1.01 ×105 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能够变成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问题:有什么事实能够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赖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计的。
2.化学性质:(1)木炭在氧气中焚烧(黑色固体)实验现象:强烈焚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污浊。
文字表达式:碳( C)+ 氧气( O)二氧化碳( CO)2——→2在空气中的焚烧状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2)铁丝在氧气中焚烧(银白色固体)——介绍铝箔在氧气中能够焚烧实验现象:强烈焚烧,火星四射,铁丝熔成小球,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2氧气教学设计-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
《2.2氧气》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
本课题包括氧气的性质和化学反应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带火星的木条碳、硫、铁等几种物质在氧气中反应所发生的现象,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部分通过实验和讨论,学习了化学反应中的一些常见类型: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同时介绍了缓慢氧化,以区别通常的燃烧。
根据学生实际,分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讲授氧气的性质,第二课时讲授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处理达标练习,掌握和巩固本课题的内容,交流和讨论──生活中的化学反应。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了解了空气的成分及其用途,以及有关氧气的一些知识,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氧气,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认知规律。
学习氧气的性质能更好的了解氧气的用途,同时做氧气的性质实验,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验活动中,练习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氧气的制取做好准备,也为后续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制取做好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设计思路优秀教师之所以优秀,其特点之一,就是每节课后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改进教学,以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达到及时调控学生的情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化学观念】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
【科学思维】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
【科学探究与实践】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
【科学态度与责任】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欣赏实验现象美,逐步认识到氧气使世界充满了美五、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
六、教学难点主动观察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实验探究】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到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请同学生们都积极思考,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学们观察实验现象。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学设计(共2课时)
人教版(2024)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氧气》教学设计课题:《氧气》科目:初中化学年级:九年级上册版本:人教版(2024)课时安排:2课时一、教学设计理念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探究式学习,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课程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材分析本课题是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空气和氧气》中的课题2《氧气》。
主要内容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氧气的用途。
通过对氧气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物质的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其他物质奠定基础。
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课题 1 中已经对空气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空气中含有氧气。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也对氧气有一些感性认识,如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
但是,学生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以及氧气在工业和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生能够学会如何制取氧气,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包括助燃性和氧化性;氧气的制取方法,特别是实验室制氧的原理和步骤。
难点:理解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机制,以及氧气与其他物质反应的微观过程。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多媒体课件,包括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等内容。
(2)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木炭、硫粉、铁丝、氧气等。
(3)导学案,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
2、学生准备(1)预习本课题的内容。
(2)收集有关氧气的资料。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互动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氧气在生活中的应用的视频,如医疗急救、潜水、航天等,让学生感受氧气的重要性。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氧气”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以及氧气的用途。
内容涵盖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以及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氧气的相关知识,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操作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氧气的性质以及制法可能还比较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并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学会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3.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2.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讲解、讨论、问答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氧气的性质,通过讲解使学生理解氧气的制法,通过讨论使学生能够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试管、酒精灯、铁架台、导管等。
2.实验试剂:高锰酸钾、氯酸钾、二氧化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化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氧气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讲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制氧气的技巧。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氧气相关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氧气的用途,以及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性。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板书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方便学生复习。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共计50分钟。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使他们了解化学实验中的潜在危险,并能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使他们认识到氧气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从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化学式等方面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复习课堂内容,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特布置以下作业:
6.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考核、课堂问答、小组讨论评价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7.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利用网络、书籍等资源,了解氧气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需要氧气的场景,如深海潜水、登山运动员等,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氧气在这些情况下有什么作用吗?”引发学生对氧气的关注。
2.学生在实验操作方面的能力,特别是对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等方面。
3.学生在合作探究、归纳总结等方面的能力,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引导他们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教师应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新人教版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的教案资料,以便他们能够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讲解进行学习和复习。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资源,如图片、图表、视频等。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等知识,并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实验器材:本节课涉及实验操作,需要准备充足的实验器材,如集气瓶、烧杯、导管、橡皮塞、火柴、蜡烛等。在实验前,要确保所有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受伤或器材损坏。
简短介绍氧气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 氧气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氧气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氧气的定义,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氧气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 氧气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氧气的特性和重要性。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操作中,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掌握不够熟练,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其次,在课堂讨论中,我发现一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氧气的实际应用和未来发展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多地引入实际案例和应用场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然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实验操作的细节和注意事项不够清楚,容易在实验过程中出现错误。此外,部分学生可能对于氧气的用途和实际应用场景不够了解,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针对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安全教育。同时,通过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氧气的用途,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此外,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在化学学科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一. 教材分析氧气是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课题,主要介绍了氧气的性质、制法、用途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题,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制法,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对实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氧气的性质和制法理解不深,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的性质、制法,掌握氧气的用途;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实践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认识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氧气性质的理解和应用;2.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实验法、讨论法、讲授法等,以实验为主线,引导学生探究氧气的性质;2.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了解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氧气性质和制法的直观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室用具:氧气制取装置、实验药品、实验仪器等;2.多媒体课件:介绍氧气性质、制法及应用的图片、视频等;3.教学素材:相关案例、讨论题目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自然现象,如闪电、呼吸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氧气有什么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如支持燃烧、供给呼吸等,并通过实验现象展示氧气的性质。
同时,讲解氧气的制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等。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身体验氧气的制法和性质。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通过填空、问答等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2.2化学《氧气》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2.2化学《氧气》教学设计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了解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质较活泼。
2.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
3.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知道缓慢氧化这一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与燃烧现象有关的一些因素。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
2.学会观察实验现象,会分析实验信息并从中归纳得出结论。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描述及表达能力。
(三)情感价值观1.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养成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观点。
二、重点(一)氧气的化学性质(二)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三、难点(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二)培养学生主动观察、思维、动手实验能力、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性。
(三)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对知识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意识。
四、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讨论归纳,科学实验探究方法五、仪器、药品(一)仪器:多媒体、燃烧匙、集气瓶、酒精灯、坩埚钳、火柴、小木条、药匙(二)药品:木炭、硫、细铁丝、氧气、澄清石灰水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生上台]回答问题。
[学生]里面有一个瓶子,瓶子里什么都没有?[学生]有的,是空气。
(是氧气)[学生]不是,它由多种气体混合而成,是一种混合物。
空气的体积分数中: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和杂质占0.03%。
复习上个课题的知识并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走进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回忆并回答:物理性质是不需通过化学变化就可以体现出来的性质,包括色、态、味、密度、熔、沸点和溶解性。
[学生] 观察、讨论,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回答(别的学生补充)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3氧气比空气重4氧气不易溶解于水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
教师进行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 伸入一个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课题 “氧气”。
讲授新课
氧气的物理性质
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颜色、状 态、气味、密度等物理性质,并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
这些性质。
氧气的化学性质
教师向学生介绍氧气的氧化性和 还原性,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 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如铁在氧 气中的燃烧、硫在氧气中的燃烧
小结与作业
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氧气的性质、制取方 法和应用等方面的重点和难点。
作业
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操作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巩固所 学知识。
03 否符合学生的认知 规律和学习特点,是否能够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方法是否能够有效地传递 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教 学内容。
期末评价
综合应用能力
评估学生在期末考试中对于所学 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
基础知识掌握
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如概念、定义、原理等。
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观点、思路和方 法,评估其创新能力。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难点:氧气的制取和化学性质
氧气的制取方法:分解过氧化氢、加热 氯酸钾或高锰酸钾等。
氧气的化学性质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的 氧气与其他物质的反应:氧化反应、燃
燃烧、硫在氧气中的燃烧等。
烧反应等。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课堂表现评价
01
02
03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 情况,是否能够积极回答 问题、提出疑问并与同学 进行讨论。
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氧气》
教学设计:新2024秋季九年级人教版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2 :氧气》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理解氧气在自然界及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学会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选择和操作步骤。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交流、归纳总结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意识,认识到氧气资源的珍贵性。
二、教学重点•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氧气的检验方法及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原理、装置选择和操作步骤。
三、教学难点•理解并区分氧气的化学性质中的氧化性和助燃性。
•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过程中装置的选择、操作步骤及安全注意事项。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包含氧气性质实验视频、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图、氧气应用实例图片等)。
•实验器材:氧气瓶、燃烧匙、木条、铁丝、硫粉、高锰酸钾、试管、集气瓶、水槽、导管、橡胶管、铁架台等。
•实验安全手册。
•小组讨论题卡。
五、教学方法•实验演示法:通过教师演示氧气性质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小组合作探究法:学生分组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实验,讨论并总结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讨论交流法:小组间分享实验成果,共同解决疑问,加深对氧气性质及制取方法的理解。
•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故事导入:讲述一个关于潜水员在水下作业时需要携带氧气瓶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氧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引出课题《氧气》。
2. 新课教学•氧气的物理性质:•利用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等),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通过演示木条、铁丝、硫粉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如木条燃烧更旺、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硫粉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等),分析得出氧气具有氧化性的结论。
初中化学教学课例《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质,这种反应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叫做化合反应。
分析讨论、理解以上化学反应这三个反应还有另一
个共同的特征,归纳出化合反应、氧化反特点:它们都
是物质和氧发生反应的概念。我们就把物质跟氧发生的
反应叫做氧化反应。氧气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具有氧
化性。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
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
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 课例研究综
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 述
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
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
一要求。
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认识化合反应和氧
化反应。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
能力,掌握用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2、
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化学美,能主动与人交流、
讨论,清晰地表达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己的观点。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
观察与描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演示实验。
2、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
教学难点
1、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体验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做好演示实验是完成本课题教学目标的关键,同时
学生学习能 引导学生认真有序观察、记录、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
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
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知道氧气的物理性质;(2)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铁等物质在氧气里的燃烧中所表现出来的化学性质)。
认识硫、碳、铁与氧气反应的现象、文字表达式;(3)知道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并会判断;(4)认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及一些化学反应现象;(5)知道氧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用途。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观察与分析、合作与交流的能力;(2)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辨证规律教育;(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1)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即化学性质比较活泼);(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教学难点:(1)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2)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教与学互动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氧气是人体维持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物质,但是健康的人在正常情况下却不需要吸入纯氧,为什么?(讲解)因为人吸入氧气后在人体内进行的是缓慢氧化,能不断地放出热量,供给体内各个器官的需要,保持体温恒定在36.5℃。
如果长时间吸入纯氧,体内氧化速度过快,放热过多,正常生理机制发生紊乱,使体温升高会出现病态。
所以健康的人不要长时间吸入纯氧。
看来我们还得多了解氧气的知识。
合作交流解读探究一、预习导学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色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溶于水,液氧为色,固态氧为色。
氧气一般保存在色钢瓶中。
2、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氧气。
3、写出红磷、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4、化合反应是;氧化反应是。
5、氧化反应可分为剧烈氧化和缓慢氧化,生活中,缓慢氧化的例子很多,例如:、、等都属于缓慢氧化。
课题2 氧气 教案
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①认识氧气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氧气的化学性比较活泼;②认识化合反应、氧化反应;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学习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从实验中获取化学信息;②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②逐步树立“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观点;重点、难点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难点:①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分析能力;②培养学生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逐步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氧气(五瓶)、木条、硫磺、木炭、铁丝、细沙、燃烧匙、火柴、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学校:织金县三塘中学执教教师:刘春志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教师检出学案[引入]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有空气,而空气中有氧气。
[提问]请你举例说明日常生活中用到氧气的地方[讲解]氧气与人类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是人类和动物自下而上不可缺少的物质。
倾听回答:人和动物呼吸,急救病人。
倾听激发兴趣。
[提问]氧气具有哪些性质呢?[引言]化学上要系统的研究某种物质一般都有一个程序,即先研究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再通过性质研究它的用途。
思考、猜想设疑创设情境。
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的程序。
[展示]什么是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什么内容?回答:1 不经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打好基础。
[展示]一瓶氧气[讨论提纲]1.说出氧气的色态2 .氧气有气味吗?3.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4.在1升水中仅溶解30毫升的氧气怎样表示氧气的溶解性?观察、讨论,一位学生回答(别的学生补充)1氧气是无色的气体2氧气是无味的(闻气味)3氧气比空气重培养学生的面容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学习闻气味的方法。
[讲解]如果我们改变条件,氧气会由气态变为液态,所以说气体时必须要注明在通常状况下。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氧气课时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氧气课时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氧气课时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题选自最新人教版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二氧气。
本节教材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
首先从氧气的物理性质入手,通过木条燃烧归纳出氧气的检验方法,进一步通过硫、木炭、铁丝燃烧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并根据文字表达式讨论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最后教材还介绍了缓慢氧化。
(二)学情分析本课题是学生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物质,所以,要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方法。
学生对实验探究还刚起步,需要在老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增强、提高和掌握。
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才刚刚开始,所以让学生通过观察程序,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做到系统、准确,是需要老师引导的。
根据学生认识上的特点,本课题分两个课时,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交流,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第二课时讲述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讲评练习。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②观察和描述硫、木炭、铁丝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③通过对已知反应共性的归纳总结,初步建立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概念。
并能对已学的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实验来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②观察和分析演示实验,初步学会描述实验过程和现象的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体会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课题2 氧气 教案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案第二单元课题2 氧气(教学设计)一、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氧气的物理性质.2.氧气的用途。
3.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蜡烛在氧气里的燃烧)。
4.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
(二)能力训练点1.通过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将演示实验的可能部分表格化,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为了应用才需要认识物质的性质,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进取精神。
4.对学生进行“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辩证规律的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2.难点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的区别。
3.疑点氧化反应的定义中为什么不包括氧气的“气”?为什么不提剧烈反应的“剧烈”两字。
4.解决办法(1)教师演示实验,并组织学生观察、描述记录实验现象,采用边实验、边观察、边记忆的方法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
(2)通过对比五个化学变化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归纳典型的氧化反应,并解释氧化反应定义中不写“气”字的原因来解决学生学习中的疑点。
(3)采用学生讨论教师总结的形式来突破难点。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分它们。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2)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钻研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科学态度。
(3)渗透“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的规律。
(二)整体感知本节内容是学生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和典型代表,是从化学学科特征出发,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质的开始,符合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
本节既为学习氧气的收集准备了条件,又为学习燃烧与灭火储备了感性材料。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 课题2《氧气》教案教学设计
人教版(2024新版)九年级上册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氧气》内容不仅涉及基础物质性质的学习,也是学生深入理解化学反应、物质变化规律的关键环节。
教材通过系统介绍氧气的物理性质(如无色无味、不易溶于水等)和化学性质(如助燃性、氧化性等),为学生构建了物质性质研究的基本框架。
同时,教材还详细阐述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如过氧化氢分解、高锰酸钾加热等,这些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也加深了他们对化学反应原理的理解。
此外,教材还注重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相联系,如氧气在医疗、环保、航天等领域的应用,增强了学习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总体而言,本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注重基础知识的巩固,又关注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为学生后续学习化学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思路在进行《氧气》这一章节的教学前,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准确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从知识基础上看,学生在此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性质、分类等基本化学概念,对化学实验操作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如量筒的使用、试管的加热等。
这为学习氧气的性质及其制备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在能力层面,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但在实验的规范性、准确性和深入性方面仍有待提高。
特别是对于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原理的理解以及实验数据的处理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从学生心理和学习态度上看,大多数学生对化学实验抱有浓厚的兴趣,渴望通过亲手操作来探索化学的奥秘。
但同时,也有部分学生可能对化学学习存在畏难情绪,对复杂的概念和实验步骤感到困惑和迷茫。
因此,在《氧气》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生动的实验演示和详细地讲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提高他们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解能力。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心理状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和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 教师简要介绍氧气的发现史,如普利斯特利的实验等。
2. 讲解氧气的性质,如无色无味、密度比空气大、能支持燃烧等。
3. 介绍氧气的制取方法,如分解过氧化氢、加热高锰酸钾或氯酸钾等。
4. 讲解氧气的用途,如供给呼吸、支持燃烧等。
5. 教师演示氧气制备实验,如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2. 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
3. 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交流、合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 鼓励学生参与课后实践活动,如家庭小实验、调查问卷等,检验学生对氧气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通过展示多媒体图片,如瀑布、森林等,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氧气?”
2. 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氧气经历,如潜水、氧气疗法等。
3. 教师提出问题:“那么,氧气到底是什么呢?它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
(四)总结归纳
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和用途等。
2. 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分享对氧气的认识。
3. 教师强调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氧气的性质、制取方法等。
4. 学生整理笔记,加深对氧气知识的理解。
(五)作业小结
1. 教师布置作业,如绘制氧气制备实验的步骤图、写一篇关于氧气多媒体展示氧气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如瀑布、森林等场景,让学生感受到氧气的无处不在。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二单元课题2教案-《-氧气》
课题二氧气【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铁丝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关系密切。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与描述物质与氧气反响的现象,学会从中归纳出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的归纳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科学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重点:氧气的性质。
难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
2.了解化合反响、氧化反响、缓慢氧化等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准备】:1.酒精灯、火柴、硫磺、细铁丝、木炭、坩埚钳、石棉网2.氧气〔一大瓶三小瓶〕课时:一课时〔附课件2.2〕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氧气的主要用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用途是什么?〔2〕空气中有哪些气体?这些气体的体积分数各是多少?〔3〕判断以下物质:洁净的空气、海水、氮气、五氧化二磷、红磷、氦气中,哪些是混合物?哪些是纯洁物?过渡:氧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气体,我们对氧气有多少了解呢?现在让我们来学习氧气的性质。
2.讲授新课:一、氧气的物理性质展示一瓶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让学生说出氧气的有关物理性质,指导学生看书1分钟并归纳氧气的物理性质。
〔1〕色、味、态:通常情况下,是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标准状况下,密度为/L,略大于空气;〔通常情况下,是指20℃×105Pa;标准状况下,是指0℃×105Pa〕〔3〕溶解性:氧气不易溶于水。
〔4〕三态变化:降温后,氧气可以变为淡蓝色的液体,甚至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提问:有什么事实可以证明自然界的水中溶有氧气?答:水中的生物就是依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的。
二、化学性质:1.氧气的检验〔教师演示〕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即氧气能支持燃烧〕〔教师演示实验〔1〕——〔4〕,学生仔细观察,并试着表达现象〕演示实验〔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黑色固体〕①在空气中的燃烧情况:木炭红热,无烟、无焰,放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氧气》
一、四核目标
(一)核心知识与问题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二)核心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2.通过实验环节,丰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所需要的感性材料,提高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能力。
(三)核心素养
通过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二、教学重点
1.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丝等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现象及结论的分析,学习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
四、教学准备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集气瓶、燃烧匙、坩埚钳、酒精灯、火柴、小木条、木炭、硫、细铁丝等。
五、教学过程
课堂小结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