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复习
(完整版)《生态学》复习题
《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讲解:1. 生态因子28. 流通率2. 限制因子29. 氨化作用3. 基础生态位30. 生态承载力4.阿伦 (Allen) 规律5.趋异适应6.生活型7.主导因子8.种群增加种类9.生态位10.生活史对策11.毗邻效应12.遗传漂变13.密度14.重要值15.优势种16.先锋植物17.构件生物18.存活曲线19.会集种群20.复合种群21.群落最小面积22.逆行演替23.群落交叉区24.中度搅乱理论25.物质循环26.生态平衡27.林德曼效率二、简答题1.20 世纪,生态学界出现了四大出名生态学派,请写出学派的名称及其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研究重点。
2.什么是耐受性定律?3.生态因子作用的特点有哪些?4.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5.种群数理统计的常用方法有哪些?6.比较动向生命表与静态生命表的异同。
7.种群拥有哪些不相同于个体的基本特点?8.阐述自然种群数量颠簸的种类。
9.什么是植物种内竞争所表现的密度效应?10.种间竞争的本质是什么?写出 Lotka-Volterra 的种间竞争模型,并说明各参数的生态学意义。
11.描述逻辑斯谛增加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点。
12.高斯假说的中心内容是什么?13.空间异质性是怎样影响群落结构的 ?14.简述植物群落的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一般特点及其异同。
15.层片拥有哪些特点?16.生物群落的数量特点有哪些?17.陆地上呈大面积散布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主要有哪几类?18.中国东北湿润区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哪些植被?中国东部温带从东到西依次出现哪些植被?19.何谓群落交叉区和边缘效应,它们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20.植物群落散布为什么拥有"三向地带性 "?21.试说明影响植被散布的主要要素和植被散布的地带性规律。
22.捕食作用拥有哪些生态意义?23.为什么生态恢复时要考虑群落的演替要素?三、阐述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范围。
生态学复习资料
动物生态学(任晓丹)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2.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限制因子。
驯化:生物在实验/自然条件下,诱发的生理补偿变化,前者需要较短的时间,后者需要较长的时间。
3.内稳态: 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4.适应:生物对环境压力的调整过程,分基因型适应和表型适应两类,后者又包括可逆适应和不可逆适应,如桦尺蠖在污染地区的色型变化。
5.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的发育过程,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6.光周期现象:Garner等人(1920)发现明相暗相的交替与长短对植物的开花结实有很大的影响,这种植物对自然界昼夜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光周期现象.7.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某一特性由于回应另一物种的某一特性而进化,而后者的特性也同样由于回应前者的特性而进化。
8.遗传漂变:基因频率在小的种群里随机增减的现象。
9.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得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
10.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内,通过形态的和生理的特征可以相互区别的不同种群。
11.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性响应。
12.性选择:在自然界生物的生殖过程中,异性个体之间是有选择性的,包括对异性的体形、颜色、行为等方面的选择。
13.利他行为:动物个体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和繁殖机会为代价,去帮助其他个体繁殖更多的后代。
14.社会行为(social behaviour):是指同一种群的动物相互作用所表现的各种行为方式,包括求偶行为、交配行为、繁殖行为、双亲行为等与性别有关的行为,以及领域行为、社会等级等与性别无直接关系的行为。
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1.acclimatization (驯化)P15指在自然环境条件下所诱发的生物生理补偿变化,这种变化一般需要较长时间。
2.dormancy (休眠)P16即处于不活动状态,是指动植物抵御暂时不良环境条件的一种十分有效的生理机制。
3.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PHAR光合作用有效辐射范围)P19(百度)指能被绿色植物用来进行光合作用的那部分太阳辐射。
4.short-day plant (短日照植物)P22植物开花过程需要的日照时间不足8~10小时的植物称为短日照植物。
5.effective accumulative law (有效积温法则)P26P26-27 温度与生物发育关系最普遍的规律,要算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是指生物为了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一定的总热量,也称热常数或总积温。
用公式表述为:K=N(T-C) 其中,K为热常数,即完成某一发育期所需要的总热量,单位用“日度”表示;N为发育历期;T为发育期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
一般来说,起源于或适于高纬度地区种植的植物,所需有效积温较少,反之则较多。
6.homeotherm ;(常温动物)P32 ;poikilotherm (变温动物)P32(百度)常温动物:具有完善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受环境影响较小,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变温动物:变温动物是指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P267.asetioncation phenomenon (黄化现象)P21黄化现象就是光照因子对植物生长及形态建成发生明显影响的例子,黄化是植物对光照不足的黑暗生境的特殊适应,在种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苔藓植物中都可发生。
8.phenological phase 物候期phenology 物候学P29发芽生长开花果实成熟落叶休眠等生长发育阶段称为物候期物候学是研究生物的季节性节律活动与环境季节变化关系的科学9.convergent adaption (趋同适应)P19是指亲缘关系很远甚至完全不同的类群,长期生活在相似的环境中,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生态位。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
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
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态学复习资料⽣态学复习资料绪论⽣态学是研究有机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态学是研究⽣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美国⽣态学家E.Odum提出的定义)⽣态学的研究对象(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态系统。
1⽣态因⼦与环境因⼦的区别?⽣态因⼦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物起作⽤的因⼦,如光照、温度、⽔分、⼆氧化碳、⾷物和其他⽣物等。
环境因⼦是⽣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态因⼦的分类按性质分为:⽓候因⼦、⼟壤因⼦、地形因⼦、⽣物因⼦和⼈为因⼦。
按有⽆⽣命的特征分为:⽣物因⼦和⾮⽣物因⼦。
按⽣态因⼦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分为:密度制约因⼦和⾮密度制约因⼦。
按⽣态因⼦的稳定性及其作⽤特点分为稳定因⼦和变动因⼦。
(填空)⽣态因⼦作⽤特征(问答、举例)⑴综合因素:环境中的每个⽣态因⼦不是独⽴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个因⼦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的变化,导致⽣态因⼦的综合作⽤。
例如⼭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的结果。
⑵主导作⽤因⼦:对⽣物起作⽤的众多因⼦并⾮等价的,其中有⼀个是起决定性作⽤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态因⼦发⽣变化,使⽣物的⽣长发育发⽣变化,这个因⼦称主导因⼦。
如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
⑶阶段性作⽤:由于⽣态因⼦规律性变化导致⽣物⽣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物需要不同的⽣态因⼦或⽣态因⼦的不同强度,因此,⽣态因⼦对⽣物的作⽤也具有阶段性。
例如低温在植物的春化阶段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后的⽣长阶段则是有害的。
⑷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对⽣物作⽤的诸多⽣态因⼦虽然⾮等价,但都很重要,⼀个都不能减少,不能由另⼀个因⼦来替代。
但在⼀定条件下,当某因⼦的数量不⾜,可依靠相近⽣态因⼦的加强得以补偿,⽽获得相似的⽣态效应。
如光照强度减弱时,植物光合作⽤下降可依靠CO2浓度的增加得到补偿。
⑸直接作⽤和间接作⽤:⽣态因⼦对⽣物的⾏为、⽣长、繁殖和分布的作⽤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地,有时还要经过⼏个中间因⼦。
生态学重点
生态学重点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一、论述你对生态学含义的理解。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这里的环境包括非生物环境和生物环境。
2、非生物环境是指光、温、水、营养物等理化因素;生物环境则是同种和异种的其他有机体。
3、生态学强调的是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而相互作用包括同种有机体之间的种内相互作用和异种有机体之间的种间相互作用。
4、现代生态学家公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和机理的科学。
二、简述生态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动力1 、生态学建立前期由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16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是生态学思想的萌芽时期。
2 、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从公元16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是生态学的建立和成长期。
曾被推举为第一个现代化学家的Boyle在1670年发表了低气压对动物的效应的试验,标志着动物生理生态学的开端。
3、现代生态学发展期从本世纪60年代至今,是生态学蓬勃发展的年代。
二次大战以后,人类的经济和科学技术获得史无前例的飞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进步和幸福,也带来了环境、人口、资源和全球性变化等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
这些是促进生态学大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而近代的数学、物理、化学和工程技术向生态学的渗透,尤其是电子计算机、高精度的分析测定技术、高分辨率的遥感仪器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高精技术为生态学发展准备了条件。
三、什么是全球变化?论述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全球变化学是研究地球系统整体行为的一门科学。
它把地球的各个层圈(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变化规律和控制这些变化的原因和机制,从而建立全球变化预测的科学基础,并为地球系统的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
(大小范围、具体、相对)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
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
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
即为可补偿性(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第一章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6.环境因子分为3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8.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9.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0.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1.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小散热。
12.生态最适点:在由种间竞争条件下,13.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4.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5.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
16.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第二章19.种群: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
20.2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2.单体生物:个体很清楚,各个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23.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绪论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1、生物与环境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
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生态学复习
生命表 性比
种群 增长率 年龄 结构 次级种群 参数
返回
年龄结构:把每一年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性比(sex 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
年龄 结构
年龄 锥体 钟型锥体 壶型锥体
在这些情况下,个体大小群 (size classes),如质量、覆 盖面积或者(数目)胸高直径( DBH),在生态学研究中更有效
种群内分布型的研究 是静态研究,比较适用 于植物、定居或不大动 的动物,也适用于测量 鼠穴、鸟巢等栖居地的 空间分布
资源分布 均匀、丰富 (少见)
2 ___
S/ m=1 返回
随机分布 •资源分布不均匀 •植物种子传播方式 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动物的集群行为 (最常见)
2 ___
种群内个体 间的竞争 (少见)
总数量 调查法
样方法 标记 重捕法 种群数量 的统计 返回
总数量调查法(total count method):直接计数所调查范围内生物个体的总数量 标记重捕法(capture-recapture method):在调查样地上,随即不活一部分个体进行 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时期后重捕。根据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与样地总数中标记比例相等 的假定,来估计样地中被调查动物的总数。 样方法(quadrat method):在所研究种群区域范围内随机取若干大小一定的样方,计 数样方中全部个体,然后将其平均数推广到整个种群来估计种群整体数量。 关于随机捕捉假设往往是不真实的,动物在被捕捉过一次后可能变得更容易或者 更难捕捉了。不合理的捕捉或标记技术也可能提高标记个体死亡率。
无性系分株
构件 生物
植物的 建筑学 结构
研究植物种群动态,必须重视个体水平以下的构件组成“种群”的意义 这是植物种群与动物种群的重要区别。 像动物种群生态学以极大的注意力研究社会行为一样,植物种群生态学 应进一步强调个体和构件的空间排列。这是植物种群生态学与动物种群 生态学研究的另一重要区别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0.绪论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2.主导作用因子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生态学复习要点
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第二章1.环境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2.生态因子概念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例如:温度、湿度、食物、O、C O、其他相关生物等3.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4.生态因子的限制作用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最小因子: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最小因子不是绝对的)耐性定律:一直生物能够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一种综合环境的全部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则该物种不能生存5.生态幅每一种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主要取决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6.指示生物例:水藻多→富营养化,桃花水母→水很干净7.植物对光的适应性阳地植物:适应于在阳光地区生活耐阳植物:一般在强光环境下生长,能承受一定弱光阴地植物:适应于在弱光地区生活8.休眠指生物的潜伏、蛰伏或不活动状态,是抵御不利环境的一种有效生理机制。
9.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它是生态系统中生物部分和无机环境部分相互作用的产物。
第三章1.生物种形态相似个体的集合,可自由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2.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单体生物、构件生物单体生物形态结构一致(受精卵)、构件生物(有不同数量的树枝的树,高等植物是构件生物,大多数动物是单体生物)4.种群的年龄锥体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5.存活曲线(斜率表死亡率)I型(凸:人)Ⅱ型(对角线:麻雀)Ⅲ型(凹:海龟)6.种群的增长模型J形与S型7.自然种群数量变动的原因环境、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8.种群爆发例:蝗灾、赤潮、地球人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气息和繁衍的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发展。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
比如森里群落中。
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1. 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系统→生态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生物成分和(2)非生物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表现为(3)物质流和(4)能量流。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三部分。
4. 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自养生物和(2)异养生物,其中(1)自养生物包括(3)光能自养和(4)化能自养;(2)异养生物包括(5)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生物5. 食物链包括(1)草木食物链腐生食物链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化学循环三种类型。
7.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途径三种途径。
8. 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植物光合作用碳酸氢根离子含碳岩石风化物8. 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呼吸作用释放co2 通过食物链由异养生物呼吸作用以CO2、CH4返回大气8. 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氨基酸变成(2)NH3或铵盐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有机氮_____变成(4)__无机氮___的过程。
9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伽马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10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夏的物侯期将各(1)_延迟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提早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1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田间持水量和(2)__凋萎系数___的差值。
12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类型。
13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K=0.16x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同期降水量14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Δw=P-(ts+Et+Qs+Qss) ts:树冠节流量P:降水量 Et:蒸散量 Qs:地表径流量 Qss:土壤径流量Δw:土壤含水增量(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2、最小因子定律3、竞争排斥原理4、冻原5、边缘效应6、社会等级7、红皇后效应8、耐受性定律9、生物种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
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第一章绪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6)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倚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即是限制因子。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对该生物起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I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窄。
II)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分布一般很广。
III)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性可能随之下降。
IV)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V)繁殖期往往是临界期。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思考题:⏹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生物如何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简述生物内稳态及驯化的生态机制。
⏹在自然界特定生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其生存环境是否为该物种的最适生境?⏹如何理解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举例说明。
生态学复习
生态学复习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2、国内外生态学领域的主要杂志3、生态学研究的途径?三个主要途径:理论的Theoretical、室内的Laboratory、野外的Field这三种途径是相互联系的,相辅相成的。
复杂的生态学问题需要在不同尺度上进行研究,需要结合不同途径,需要来自不同学科的不同生态学家的团结合作。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耐受限度:生物必须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存活(Survival),生长(Growth)和繁殖(Reproduction)。
物种所能存活的环境因子的上下限即是该物种的耐受限度。
4、驯化:如果一个生物种长期生活在最适生存范围的一侧,将逐渐导致该物种耐性限度的改变,适宜生存范围的上下限会发生移动,并形成一个新的最适点。
5、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是什么?综合作用: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彼此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区分直接和间接作用对认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非常重要;阶段性作用:生物生长的阶段性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不同,但各具重要性。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光照不足,增加二氧化碳来补充。
第三章种群1、种群:特定空内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在生态学中,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
2、年龄金字塔、年龄锥体或年龄结构: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的分布呈金字塔形,这样的年龄分布称为年龄金字塔或年龄锥体。
年龄锥体有三种类型:下降型种群、稳定型种群和增长型种群。
3、内禀增长率:在种群不受限制的条件下,即能够排除不利的天气条件,提供理想的食物条件,排除捕食者和疾病,我们能够观察到种群最大的增长能力(r m),即内禀增长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生态系统比例小,地理分布不均匀;
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系统自身调节能力下降;
恢复和重建速度慢。
草地生态系统——特征:草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主体是禾本科、豆科和菊科等草本植物,优势植物以丛生禾本科为主。
垂直结构通常分为三层:草本层、地面层和根层。
气候(温度)对草原植物有明显的影响。
6.生态幅(cological amplitude详见P72):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7.胁迫(stress详见P72):
8.趋同适应(详见P78):不同种类的生物当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形成相同或相似的形态或生理特征以及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或途径,这种现象叫趋同适应。
同化效率(详见P181):
生态学金字塔(ecological pyramid具体见P181):
10.生物量
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详见P186):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太阳能,从无机物合成、转化成复杂的有机物。由于这种生产过程是生态系统能量贮存的基础阶段,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过程称为初级生产(primary production),或第一性生产。
海洋生态系统——特征:生产者均为小型即由体型极小、数量极大、种类繁多的浮游植物和一些微生物组成。
海洋为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场所。
生产者转化为初级消费者的物质循环效率高。
生物分布的范围很广。
面临问题:
湿地生态系统——特征:湿地水文条件成为湿地生态系统区别于陆地生态系统和深水生态系统的独特属性,包括输入、输出、水深、水流方式、淹水持续期和淹水频率。水文条件导致独特植物的组成并限制或增加种的多度。
pH测定法:水体中的pH值随着光合作用中吸收二氧化碳和呼吸过程中释放二氧化碳而发生变化,根据pH值变化估算初级生产量。
叶绿素测定法:叶绿素与光合作用强度有密切的定量关系,通过测定体中的叶绿素可以估计初级生产力。
放射性标记测定法:把具有14C的碳酸盐(14CO32-)放入含有天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入水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培养,滤出浮游植物,干燥后,测定放射性活性,确定光合作用固定的碳量。由于浮游植物在黑暗中也能吸收14C,因此,还要用“暗吸收”加以校正。
3.结构:物种结构、营养结构、空间与时间结构
4.功能:(详见P27)
5.组成成分:(详见P25)
6.特点:生命成分、空间结构、时间变化、自动调控功能、开放系统
7.主要生态系统类型:(参见P31)
森林生态系统——特征: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系统稳定性高;生产力高,现存量大,对环境影响大。
影响因素:陆地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量是由光、二氧化碳、水、营养物质(物质因素)、氧和温度(环境调节因素)六个因素决定的。
学会分析一个地区的初级生产量高或低的原因
11.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详见P192):
库(pool详见P192):
流(flow详见P192):
影响物质循环的因素:循环元素的性质;生物的生长速率;有机物分解的速率。
物质循环的特点(详见P194):
物质循环的类型(还可参见P194):水循环(是物质循环的核心);气体循环(物质的主要储存库是大气和海洋,循环与大气和海洋密切相连,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能最为完善。);沉积型循环(物质的主要蓄库在土壤、沉积物和岩石中,因此这类物质循环的全球性不如气体型循环,循环性能也不完善。)
能量流动过程(详见P178图6—6;6—7;6—8):非常清楚的画出,并对其进行解释。
9.生态效率(详见P180):
林德曼效率(Lindeman efficiency) :指n与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量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利用效率的乘积,即:In+1/In=An/In·Pn/An·In+1/Pn
面临问题:水域退化
淡水生态系统——特征:淡水生态系统是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
淡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海洋或陆地系统具有本质的不同。
淡水生态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
面临问题:
8.能量流动(P170)
前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3.生态学的学科体系?(详见P6)
研究对象:生物圈
分子(molecular)个体(individual)种群(population)
群落(community)生态系统(ecosystem)景观(landscape)
生物圈(biosphere)
经典的生态学——按组织层次(levels of organization)划分:
个体生态学(Individual ecology):研究重点是个体对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的适应(adaptation)。
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多度(abundance)和种群动态(population dynamics)。
生产量:生产量: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的有机物质生产量。
生物量:指在某一定时刻调查时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单位是克干重/m2或J/m2。
初级生产量的测定方法:
产量收割法:收获植物地上部分烘干至恒重,获得单位时间内的净初级生产量。
氧气测定法:总光合量=净光合量+呼吸量
二氧化碳测定法:用特定空间内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作为进入植物体有机质中的量,进而估算有机质的量。
演替,发育缓慢。
面临问题(主要是我国湖泊面临的问题):
湖泊围垦导致水量调蓄能力下降,加重流域洪水灾害
入湖污染物大量增加,湖泊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
湖泊生物资源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
西部地区湖泊总体呈萎缩消亡态势,水量减少、水质持续恶化
湖泊与江河水利联系阻隔,生态功能退化
湖泊沿岸带大规模开发,加大湖泊生态与环境保护压力
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鸟类生态学
4.常见生态危机(详见P10)
第二章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ecosystem)的定义: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生态系统的基本性质:(详见P21)
2.哪几个指标衡量(详见P107):种群的大小和密度(density)(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相对密度:能获得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别比;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的生命表和生存曲线;种群的内禀增长率;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植物的防卫反应食草动物的还能引起植物的防卫反应,如产生更多的剌(机械防御)或化学物(化学防御)。
植物和食草动物的协同进化在进化过程中,植物发展了防御机制,以对付食草动物的进攻;另一方面,食草动物亦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相应的适应性,如形成解毒酶等,或调整食草时间避开的有毒化学物。
植物一与食草动物种群的相互动态
有毒有害物质循环:对有机体有毒的物质进入生态系统,通过食物链富集或分解的过程。
生物积累(bioaccumlation):指生态系统中生物不断进行新陈代谢的过程中,体内来自环境的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缩系数不断增加的现象。
生物浓缩(bioconcentration):指生态系统中同一营养级上许多生物种群或者生物个体,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又称生物富集。
生物放大(biomagnification):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浓度随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生物放大的结果使食物链上高营养级生物体中该类物质的浓度显著超过环境中的浓度。
12.信息传递(详见P223)
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湿地土壤是湿地的又一主要特征,通常称为水成土,即在淹水或水饱和条件下形成的无氧条件的土壤。
湿地生态系统位于水陆交错的界面,具有显著的边际效应。
面临问题:
城市生态系统——特征:
面临问题:
水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特征:水的密度大于空气;水的比热容较大,导热性能差;光线在水中的穿透力比在空气中小;水是一种良好的溶剂;水中的溶解氧比大气中的含量少;开放性特点等,不同的水体之间相互联系。
腐食食物链(detrital food chain):又称碎屑食物链,从死亡的有机体或腐屑开始。
食物网(food web):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很少是单条、孤立出现的,它往往是交叉链索,形成复杂的网络结构,此即食物网。
食物网类型:顶位种;中位种;基位种
营养级(trophic level具体见P175):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法瑞学派:代表人为J. Braun-Blanquet.把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为“植物社会学”,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常被称为植被区系学派。1953年后,与北欧学派合流,被称为西欧学派或大陆学派。
英美学派:代表人为F.E.Clements和A.G.Transley,以研究植物群落演替和创建顶极群落著名。
群落生态学(Community ecology):决定群落组成和结构的生态过程(ecological processes)。
生态系统生态学(Ecosystem ecology):能流(energy flow)、食物网(food web)和营养循环(nutrient cycling)。
——按生物类群划分:
传递方式:
他感作用(allelopathy):某些植物能分泌一些有害化学物质,阻止别种植物在其周围生长,这种现象称他感作用,或叫异株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