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题
普通生态学复习大纲第一部分第一章生物与环境1.环境、生态因子的概念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2. . 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1、生态因子的分类1属性;非生物因子:温度、光、水、pH、氧等理化因子。
生物因子:同种和异种生物个体及其生物过程。
2性质;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水、空气等。
土壤因子:包括土壤结构、理化性质、肥力等地形因子:地面的起伏、坡度、坡向等。
生物因子:如捕食、寄生、竞争等人为因子:人类活动。
3作用密度制约因子: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非密度制约因子:不受密度制约的因子。
二.作用规律: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3什么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利比希在1840年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
⽣态学期末复习资料(精华版)⽣态学期末复习资料(打★为考过) 第⼀章绪论⼀、名词解释★1.⽣物圈(Biosphere):地球上全部⽣物和⼀切适合于⽣物栖息的场所。
它包括岩⽯圈(lithosphere)的上层、全部⽔圈(hydrosphere)和⼤⽓圈(atmosphere)的下层。
2.⽣态学(Ecology):研究⽣物(organism)及环境(environment)间相互关系的科学(Hackel,1869)。
研究⽣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
⼆、问答题1.简述⽣态学的发展过程。
答:(1)⽣态学的萌芽时期(公元16世纪以前):以古代思想家、农学家对⽣物环境相互关系的朴素整体观点为特点;(2)⽣态学的建⽴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欧洲科学家探索活动再度迭起,崇尚科学和科学实验,⼀些科学理论相继形成;(3)⽣态学的巩固时期(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这⼀时期是⽣态学理论的形成、⽣物种群和群落由定性到定量描述,⽣态学实验,⽅法发展的辉煌时期,形成了著名的四⼤学派;(4)现代⽣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今):①研究层次上向宏观和微观的⽅向发展、⽣态学的研究层次已包括了分⼦、基因、个体直到⽣物圈;②研究⼿段的更新:⾃计电⼦仪、同位素⽰踪、稳定性同位素、⽣态建模、系统论引⼊⽣态学;③研究范围的扩展:符合⼈类活动对⽣态过程的影响以纯⾃然现象研究扩展到⾃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研究。
★(简答题)2.列出国内外各5位著名⽣态学家,并概括其在⽣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答:Odum, Tansley, Clements, 苏卡乔夫,孙儒泳等★3.现代⽣态学的发展趋势。
(论述题)答:(1)⽣态系统⽣态学的研究成为主流;(2)系统理论在⽣态学中得到了⼴泛运⽤;(3)从描述性科学⾛向实验科学;(4)研究对象继续向宏观和微观两个⽅向发展,由传统的个体、种群、群落向更宏观和更微观的⽅向发展,⽣态系统⽣态学、景观⽣态学、全球⽣态学和分⼦⽣态学的出现是现代⽣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5)⼀些新兴的⽣态学分⽀如进化⽣态学、⾏为⽣态学、化学⽣态学等相继出现;(6)应⽤⽣态学迅速发展。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版)一、名词解释。
1、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空间一切要素的总和,包括生物生存空间内的各种条件。
生境:又称栖息地,是生物生活的空间和其中全部生态因素的综合体,即生物生活的具体场所。
因此,相对于一般“环境”而言,生境对生物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2、种群:在特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3、互利共生:两物种相互有利的共居关系,并且彼此间有直接的营养物质交流,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双方获利。
4、群落演替:生物群落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某些物种消失而某些物种侵入,使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的过程5、城市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是城市居民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也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加工、改造而建设起来的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即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系。
7、生物群落:特定空间或生境中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
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个物种种群,共同构成了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部分。
8、生物量:在某一特定的的调查时刻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的量。
dB/dt=NP-H-D9、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生物间错综复杂的网状食物关系。
10、生态位: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
11、温室效应: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热交换而形成的保温效应,就是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
12、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第一篇:生态学复习资料生态学名词解释: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见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概念: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素。
(生态因子是环境因子中的一部分).4环境因子:生物体研究中心以外的都叫环境因子。
5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存或繁殖的因子。
6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最小食物的量7耐性定律:生物生长或繁殖的环境中一项因子的量或质的不足或超过生物的耐性,就会导致该生物不能存活后死亡。
8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的适用范围的大小。
9内稳态:生物通过自身体内环境使生活环境保持稳定。
10指示生物:能够指示环境中某些生物。
11光周期:指昼夜周期中光照期和暗期长短的交替变化12温周期: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13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
14有效积温:是指某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累积之和。
K=N(T-T0),N指天数、T代表当地的平均气温,T0生物生长最低气温。
15生命表:系统描述同期出生的一生物种群在各发育阶段存活过程的一览表。
16繁殖成效:个体现在的输出和未来的输出的总和。
17繁殖价值:指在相同的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能力、包括现时价值和剩余繁殖价值。
18亲本投资:有机体在生产子代,护养子代所消耗的时间,能量和资源所有的量。
19繁殖成本:有机体在繁殖后代时对能量和资源所有的消耗。
20分配原理:某一空间内的能力是固定的,消耗了就会减少。
21高斯假说:当两个物种利用同一资源和空间时产生的种间竞争现象,两个物种越相似,生态位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22生态位:指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地理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间的功能关系。
23他感作用: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的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生物圈生物多样性生态学、现代生态学二、思考题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2.现代生态学的发展趋势及特点是什么? 3.简述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划分依据。
4.简述经典生态学的几个学派及其特点。
5、简述生态学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6、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一、名词解释:环境生态环境生境环境因子生态因子生存因子限制因子Liebig最小因子定律 Shelford耐受性定律贝格曼规律阿伦规律生态幅指示生物阳生植物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物候二、思考题1、简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2、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生态因子分为哪几类?3、关于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以及有哪些定律?- 1 -第三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种群环境容纳量生命表动态生命表静态生命表、周限增长率、增长率、内禀增长率二、思考题(1)什么是种群?如何理解种群的概念既抽象又具体?(2)种群具有哪些不同于个体的基本特征(3)种群的空间格局分为哪几个类型?在自然条件下哪种类型分布最广?(4)种群年龄结构及其类型(5)生命表与存活曲线(6)种群的增长模型(7)自然种群的数量变动包括哪些类型?(8)如何依据方差/平均数比率来判断种群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9)种群调节的学说。
(10)简述种群的指数增长与逻辑斯蒂增长的区别。
(11)常用生命表的主要有哪些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第四章种群生活史一、名词解释生活史、生长、发育、繁殖成效、繁殖格局- 2 -二、思考题1、生物繁殖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2、种群的繁殖策略及r-K自然选择理论。
3、生物的扩散、扩散方式及其生态学意义。
第五章种内种间关系一、名词解释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密度效应、生态位、捕食作用、寄生、共生、偏利共生、互利共生二、思考题1.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2.生物密度效应的基本规律及其主要特征。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第一章绪论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
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
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
普通生态学复习
普通生态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必须有一个特定的主体或中心,离开这个主体或中心,就谈不上环境。
生态幅(耐受限度):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范霍夫定律或Q10定律体温决定有机物的代谢强度,温度每升高10摄氏度,化学过程的速率即加快2-3倍,即Q1o=T/ (T-10) =2-3群落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替现象。
生物地化循环地球上的各种化学元素和营养物质在自然动力和生命动力的作用下,在不同层次的生态系统内,乃至整个生物圈里,沿着特定的途径经环境到生物体,再从生物体到环境,不断地进行流动和循环,就构成了生物地球化学循环(biogeochemical cycles),简称生物地化循环。
可分为水循环、气体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 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元素”的观点,其基本内容是: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于该种物种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个理论也适用于其他生物种类或生态因子。
后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耐受性定律:由美国生态学家Shelfold于1913年提出,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素称为限制因子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一个物种由于另一物种影响而发生遗传进化的进化类型。
《普通生态学》重要知识点题库及答案
1.生态因子的定义?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如二氧化碳和水是植物生存的条件,对于动物是食物、热能和氧气。
2.生态因子的分类有哪些?密度制约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都有哪些?(1)按性质分(5):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2)有无生命特征(2):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3)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2):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其对动物种群数量影响的强度随其种群密度而变化,从而调节种群数量。
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它们的影响强度不随种群密度而变化。
3.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哪些是直接作用因子?哪些是间接作用因子?(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阶段性作用:(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光照、温度、水分、二氧化碳、氧间接作用:山脉的坡向、坡度和高度通过对光照、温度的影响对生物发生作用4.限制因子定义?研究限制因子具有什么样的实用意义?定义: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的因素意义:某种植物在某一特定条件下生长缓慢,或某一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缓慢,只要找出可能引起限制作用的因子,通过实验确定生物与因子的定量关系,便能解决增长缓慢的问题。
5.耐受性定律?研究耐受性定律的实用意义?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意义:根据生物对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宽窄,可将生物区分为广温性和狭温性6.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
7.影响植物春华阶段的主导因素是什么?低温8.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质地:粗沙、细砂、粉砂、黏粒,这些不同大小颗粒组合的百分比土壤结构:土壤颗粒排列形式、孔隙度及团聚体的大小和数量9.三大类土壤的特点(1)砂土:土壤颗粒较粗,土壤疏松,黏结性小,通气性能强,但蓄水能力差,易干旱,因而养料易流失,保肥性能差。
普通生态学复习.
普通生态学复习生态学概念: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1869年德国生物学家E.Haeckel第一次提出。
英文名Ecology起源于两个希腊字:Oikos(住所、家庭)和Logos(学科),即“生境的学科”研究对象:生物大分子、基因、细胞、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生物圈。
形成和发展:萌芽、建立、巩固、现代生态学。
E.P.Odum是近代生态学的始祖,1953年出版了他的著名作品《生态学基础》;与H.T.Odum 从生态能量流动的观点出发,着重研究了溪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研究中首次用独创的能流框图来描述群落的能流过程和模式。
1983年,E.P.Odum提出了较完整的能流基本模型,对能量生态学的理论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湿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环境条件,即为生物的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也可以被看做环境因子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作用: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山脉阳坡和阴坡景观的差异,是光照、温度、湿度和风速综合作用的结果.)②主导因子作用:在诸多环境因子中,有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植物春化阶段的低温因子;若以水分为主导因子,植物可分为水生、中生和旱生生态类型.)③阶段性作用:由于生物生长发育不同阶段对生态因子的需求不同,因子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生态学基础复习参考资料
生态学复习参考第一章绪论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简述生态学的几种主要定义,并以此说明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德国博物学家Haeckel(1869):研究生物(特别是动物)对有机和无机环境的全部关系的科学。
英国埃尔顿(Charles Elton,1927):“科学的自然历史”(Scientific Natural History)。
澳大利亚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1954):研究有机体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学,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美国奥德姆(E. Odum,1958):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自然历史-种群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生态学的诞生—植物生态学的诞生—动物生态学的诞生生态学萌芽时期公元前2世纪——公元16世纪生态学成长期 16世纪——20世纪40年代现代生态学发展期 20世纪50年代至今2)列出我国5位著名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孙儒泳孙教授研究了中国大家鼠属能量代谢和水代谢,阐明与栖息生境相适应的种间差异,并在电子计算机尚未普及情况下引入协方差分析,促进了中国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数学的应用。
孙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从亚细胞水平上研究动物对低温的适应产热和胎后产热发育,将中国兽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由个体水平推向细胞水平。
姜汉侨主持编写的《云南植被》专著中,提出了植被“山原型水平地带”的划分原则和依据,合理解决了多山高原地区植被水平带与垂直带的区别和联系,回答了云南植被类型丰富多样的原因,科学地处理了热带、亚热带植被区划问题。
曲仲湘活化石水杉的生态学研究中国植物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张新时从事高山、高原、荒漠与草原植被地理研究,长期从事植被生态学研究:(1)揭示了我国荒漠区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2)提出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在“高原地带性”与高原对中国植被地带分布作用的重要论点;(3)提出了较完善与规律性的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带系统与类型;(4)发展群落生态分析系统并提出了信息生态学的概念与结构,对现代生态学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5)采用信息科学先进手段与理论将中国“气候―植被关系”与全球生态学的研究推进到国际先进水平。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
《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普通生态学》复习提纲一、名词解释生态系统食物链湿地营养级生态金字塔物种环境生态因子限制因子生态适应趋同适应趋异适应生态型生活型种群协同进化群落优势种建群种季相生态对策耐性定律边缘效应群落演替原生演替次生演替顶极群落生态效率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可持续发展生物监测指示生物有效积温十分之一定律食物网生态位物候霍普金斯定律最大持续产量休眠富集作用富营养化积温人口种群结构二、简答、问答:1、生态系统的特点:(1)具有空间结构;(2)具有时间变化;(3)具有自动调控功能;(4)是开放系统(可不断同外界环境进行能量、物质和信息交换)2、生态系统的自动调控机能: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期的进化适应,逐渐建立了相互协调的关系。
生态系统自动调控机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同种生物的种群密度的调控;(2)异种生物种群之间的数量调控;(3)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的调控。
这些调控常通过反馈调节机制使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达到功能上的协调和动态平衡。
3、生态系统的类型①按环境性质划分:水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②按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划分:原始森林、荒漠、冻原、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城市、宇宙飞船、(人工生态系统)人工草场、农田、农业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4、森林生态系统的分类及每种生态系统分布的气候带类型(1)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及其两侧的湿润热带地区,是目前地球上面积最大、对维持人类生存环境作用最大是森林生态系统;(2)常绿阔叶林:分布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并以壳斗科、樟科、山茶科等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
(3)落叶阔叶林:又称夏绿林,分布于中纬度湿润地区。
分布区的特点是:四季分明,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年平均气温8—14℃,年降雨量500—1000mm,且多集中在夏季,土壤为褐色土和棕色森林土,较为肥沃。
(4)北方针叶林:分布在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和高海拔地带。
生态学复习资料(老师上课讲的重点)
生态学复习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霍普金斯物候定律: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北美洲温带地区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400英尺,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迟4天;而秋天则相反,即向北移动纬度1度,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向上推进400英尺,都要提早4天。
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逻辑斯蒂方程:dN/dt=rN(1-N/K) 曲线分为五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密度效应:在一定时间内,当种群的个体数目增加时,邻接个体间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密度效应。
他感作用:也称异株克生,通常是指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他感的生态学意义:1)对农林业生产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如农业的歇地。
2)对植物种群的种类组成有重要影响,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
3)引起植物群落演替的重要内在原因之一。
动物竞争的方式:竞争食物;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和育幼场所。
利他行为:指一个个体牺牲自我而使社群整体或其他个体获得利益的行为。
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种不能在同一地区长期共存。
种内竞争的类型:负竞争;分摊竞争;争夺竞争。
种间竞争类型:利用竞争型;干扰竞争型。
竞争的特征:竞争结果的不对称性;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结果。
生态位: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物圈 (biosphere)
2生态学(ecology)
二问答题
1简述生态学的定义类型,并给出你对不同定义的评价。
2列出3位世界著名的生态学家,并概括其在生态学上的最主要贡献。
3论述生态学的发展过程,并简述各个阶段的特点。
4按照生态学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应包括哪几个分支学科?5简述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特点。
6根据你对生态学学科的总体认识,谈谈生态学学科的特殊性。
7如何理解生物与地球环境的协同进化?(参考题)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一名词解释
1系统(system)
2生态系统(ecosystem)
3食物链(food chain)。
生态学复习资料(同名17199)
生态学复习资料(同名17199)生态学一、名词解释1、环境因子和生态因子(简答):①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素,包括需要的、不需要的或者是有害的因子;②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环境容量和城市环境容量14:①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的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②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3、环境和生境:①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②是指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和耐受性定律(谢尔福德)的原理及内容。
①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
解释: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②生物能忍受生态因子最低量和最高量之间的数量范围称为耐性限度。
解释: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5、城市化和城市环境:①人类对自然环境影响作用最强烈、自然环境变化最大的地方。
②是指影响城市人活动的各种自然的或人工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6、生态幅和生态位:①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
②指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包括它发现的各种条件、所利用的资源和在那里的时间。
7、驯化:在自然条件下调整其对某个或某些生态因子耐受范围的过程。
8、冷害和冻害:①是指温度在0℃以上对喜温生物造成的伤害。
②是指0℃以下的低温使生物体内(细胞内和细胞间)形成冰晶而造成的损害。
9、逆温现象:气温随高度递增的现象。
10、温周期现象和光周期现象:①植物对温度昼夜变化和季节变化的反应。
②生物的行为对日照长短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生态学复习资料这份资料基于本人上课所做的笔记以及最后一节课上朱明德老师所给的重点和本人的理解整理而成,并不是一份十分全面的复习参考资料,仅供参考。
千万不要过分依赖此复习资料,平时认真听课、勤做笔记、善于思考才是取得高分的不二法门!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与社会、经济、人类相互作用关系的一门生物学分支学科。
生态学有方法论和层次观。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5个研究方法:野外考察、实验室分析、模拟实验、网络分析、多方面整合。
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大环境: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m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所决定。
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因此,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
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限制因子定律:在外界光、温度、营养等因子数量改变的状态下,探讨的生理现象(如同化过程、呼吸、生长等)的变化,通常可将其归纳为3个主要点:生态因子低于最低状态时,生理现象全部停止;在最适状态下,显示了生理现象的最大观测值;在最大状态之上,生理现象又停止。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物种衰退或不能生存。
耐受性定律的发展:○1每一种生物对不同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差异,可能对某一生态因子耐受性很宽,对另一个因子耐受性很窄,而耐受性还会因年龄、季节、栖息地区等的不同而有差异。
○2生物在整个个体发育过程中,对环境因子的耐受限度是不同的。
在动物的繁殖期、卵、胚胎期和幼体、种子的萌发期,其耐受限度一般比较低。
○3不同的生物钟,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受性是不同的。
○4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处于非最适状态下时,对其他因子的耐受限度也下降。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
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或生态价(ecological valence)。
生物的生态幅反映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通过生物驯化和维持体内环境稳态,可调整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适应能力。
黄化现象:光是影响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
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称为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现象是一种光形态建成反应,是在自然选择和进化过程中形成的。
它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季节变化协调一致,对动植物适应所处环境具有很大意义。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可把植物分成4种类型:□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短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
如甘蔗只在12.5h的光照下才开花,光照超过或低于这一时数,对其开花都有影响。
□4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瓜、番茄及番薯等。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1、繁殖的光周期现象,长日照动物和短日照动物。
2、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很多昆虫在它们生命周期的正常活动中,能插入一个休眠期,即滞育,这经常是光周期决定的。
3、换毛与换羽的光周期现象。
4、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生物的昼夜节律和光周期现象是受光周期控制的,在众多的生态因子中,光之所以成为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是因为光照长短的变化,与其他生态因子(如温度、湿度)的变化相比,是地球上最具稳定性和规律性的变化,通过长期进化,生物最终选择了光周期作为生物节律的信号。
土壤温度的变化:地球上各种土壤的温度与该地气温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因土壤的组成及性质特征,使其土壤温度又有其自身的特点:1、土壤表层的温度变化远较气温剧烈,随土壤深度加深,土壤温度的变化幅度减小。
2、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最高温和最低温出现的时间后延,其后延落后于气温的时间与土壤深度成正比。
土壤温度的变化特征有利于地下栖居的动物如蜥蜴选择自身需要的外界温度以进行体温调节。
3、土壤温度的短周期变化主要出现在土壤上层,长周期变化出现在较深的位置。
4、土壤温度的年变化在不同地区差异很大,中纬度地区由于太阳辐射强度与照射时间变化较大,土温的年变幅也较大。
热带地区太阳辐射年变化小,土温变化受雨量控制。
高纬度与高海拔地区,土温的年变化与积雪相关。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丧失减少,有利于抗寒,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阿伦规律。
风对生物生长及形态的影响:风对植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
强风还能使树木形成畸形树冠,常称为“旗形树”。
在盛行连续单向风的地方,例如高山、风口区,常出现旗形树。
生物对光的适应表现在3个方面:○1对光质的选择性适应。
如人类和许多脊椎动物能看见的光只是在可见光波范围内。
○2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性,表现子啊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在生理及形态上的差异,以及C4植物和C3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差异。
○3生物随光照长度的日周期和年周期变化,也出现适应性的昼夜节律与光周期现象。
光周期成为生物生命活动的定时器和启动器。
生物对极端高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等各方面。
低温的形态适应: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内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在生理方面,植物通常减少细胞中水分,增加糖类、脂肪和色素等物质以降低植物的冰点,增加抗寒防冻能力。
小型内温动物主要增加体内产热量来增加御寒能力和保持恒定的体温,通常是靠增加非颤动性产热和基础代谢产热,前者作用更为重要。
除此之外,内温动物还采用逆流热交换、局部异温性和适应性低体温等适应寒冷环境。
行为上的适应主要表现在迁徙和集群方面。
生物对高温的适应也表现在上述三方面。
生理上,植物主要降低细胞含水量,增加糖或盐的浓度,以及增加蒸腾作用避免植物体过热;动物则适当放松恒温性,将热量储存于体内,等体温升高,等夜间再通过对流、传导和辐射等方式将体内的热量释放出去。
一些小内温动物常采用“夜出加穴居式的适应方式”,避开沙漠炎热干燥的气候。
夏眠或夏季滞育、迁移,也是动物度过干热季节的一种适应。
风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强风常能降低植物的生长高度,引起植物矮化,还影响动物的地理分布及体表形态特征。
连续的单向风还可形成旗形树。
风是风媒植物的传粉工具,是某些无脊椎动物迁移的运输工具。
大风具有破坏力,防护林可以减轻风的危害。
火作为一个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有不利方面,也有有利方面。
我们必须利用火的有利方面去避开不利方面,以保护人类的资源。
水的利用:最重要的是开源节流。
还有重复利用、提高利用率;平衡。
首先,水是地球上所有有机体的内部介质,是生命物质的组成成分,没有水生命就会终止。
生物体内一般含水量为60%-80%,有的水生生物高达90%以上,而在干旱环境中生长的地衣和一些苔藓植物其含水量仅为6%左右;水又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新城代谢及各种物质的运输都必须在水溶液中进行。
因此,失水将导致生物生理上的失调,直接威胁到生物的存活。
其次,水作为外部介质,是水生生物获得资源和栖息地场所;陆地上水量的多少,又影响到陆生生物的生长与分布。
水的这些重要生物学特性与水的理化性质有关。
水分子具有极性;水具有高热容量;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水具有相变。
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分为三大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湿生植物抗寒能力小,不能忍受长时间缺水,但抗涝性很强,根部通过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接,以保证根的供氧,如秋海棠、水稻、灯芯草。
中生植物,如大多数农作物、森林树种,由于环境中水分减少,而逐步形成一套保护水分平衡的结构与功能。
如根系与输导组织比湿生植物发达,保证能吸收、供应更多的水分;叶片表面有角质层,栅栏组织较为整齐,防止蒸腾能力比湿生植物高。
旱生植物生长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其抗旱能力极强。
旱生植物根对干旱的耐受力是成功的,根据其形态、生理特性和抗旱方式,又可分为少浆液植物和多浆液植物。
水生植物:叶子构造与水环境的关系水体中氧浓度大大低于空气中的氧浓度,水生植物对缺氧环境的适应,使根、茎、叶内形成一套互相连接的通气系统。
如荷花,从叶片气孔进入的空气经过叶柄、茎而进入地下茎和根的气室,形成完整的开放型的通气组织,以保证地下各组织、器官对氧的需求。
另一类具有封闭式的通气组织系统,如金鱼藻,它的通气系统不与大气直接想通,但能储存由呼吸作用释放出的CO2供光合作用需要,储存光合作用释放出的氧气供呼吸需要。
由于植物体内存在大量通气组织,使植物体重减轻,增加了漂浮能力。
水生植物长期适应于水中弱光及缺氧,使叶片细而薄,大多数叶片表皮没有角质层和蜡质层,没有气孔和绒毛,因而没有蒸腾作用。
土壤是由固体、水分和空气组成的三相复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