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时政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时政教育走进思想政治课堂
明代的顾宪成曾作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在讲学之余,常常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此联提倡读书不忘救国。顾炎武也曾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名句激励人们为国分忧。而今中国梦的实现更是关乎每个人,尤其是当代中学生,因为他们的梦想与祖国的未来紧密相连。而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课堂就是为了应试而教学。就连思想政治这一以德育为宗旨和主要内容的学科,也被空洞的说教、机械的识记、做不完的习题所取代,成了名符其实的考试科目,学科的时政性和德育功能被无情地摧残,完全背离了教育的宗旨。所以让思想政治课回归本真势在必行,理应让时政教育和道德教育走进课堂,努力培养中学生的公民意识、国家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据笔者了解,目前部分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时政教育几乎不存在,有的只是到了高三,因为考试的需要才在教学中引入一些时政,而且功利性较强,其目的不是为了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心社会、关爱他人,而是教学生如何读材料、如何审题、如何运用教材原理分析时政材料,这种状况着实令人担忧。我们都知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发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感慨,宋代文学大家范仲淹在名篇《岳阳楼记》里也表达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
则忧其君”的爱国情怀。事实上,热爱国家、关心社会是对每个人的基本要求。可见,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对中学生加强时政教育很有必要。首先是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要使我国实现从人口大国到人才强国的转变,关键就是要发挥教育的作用。通过加强时政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心社会的良好品格,才能促使他们将来把所学到的知识用于建设国家、奉献社会。我们的国家才能日益兴旺发达。其次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早就对教育方针作了如下强调:“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可见,把学生培养成品德高尚的人是教育的头等大事,所以思想政治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品德培养,用时事教育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关爱社会,做一个有责任心,敢于担当的人。此外,加强时政教育还是思想政治课的本身的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四个必修模块中有三个具有较强的时政性质,与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及文化建设等方面有着直接联系,教学内容本身就要求学生了解大量的时事信息,理解国家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来龙去脉,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而教师用于教学的辅助资料也要求搜集时事材料,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的精神实质。
既然加强对中学生的时政教育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思想政治课渗透时政教育呢?笔者经过长期摸索,积累了一些不成熟的经验,仅供参考。
一、课前五分钟学生“时事播报”——听时政。
这项工作可以完全由学生负责和参与,教师可建议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轮流或分工搜集近期重大时事资料,并根据内容进行分类。每次在课前五分钟由学生为大家播报有价值的新闻。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发现这一做法有很多好处。如:课堂气氛刚开始就会活跃起来,学生易于进入状态;教师利用这些时政资料导入新课也更容易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扩展了政治视野,增强了捕捉时事信息的能力,提高了对社会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但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加强正面引导,从时事事件中寻找正能量,减少对社会阴暗面的过分关注,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当然还应根据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搜集有价值的信息,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有利于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二、教师授课中用时事——评时政。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课最忌讳空洞说教,因为教师讲起来抽象、难懂,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能恰当利用时事材料,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矛盾基本属性”这一知识时,笔者就曾运用了当时的热点“中日钓鱼岛事件”这一时事材料。先让学生对这一事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明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土主权只能属于我国,然后为学生设置问题:既然钓鱼岛本来就是我们的,那么中日之间为什么还会因为钓鱼岛问题出现冲突呢?中日之间的矛盾会不会从此全面激化而爆发战争呢?在组织学生激烈讨论后,我就运用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知识评价中日关系。
中日之间是一对矛盾,由于双方的利益不同,加之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出现摩擦、冲突是难免的,即使没有钓鱼岛问题,也会有其他问题;但双方还存在着经贸、文化、区域合作等方面的密切联系,存在诸多共同利益,所以暂时还没有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当然我们并不能因此掉以轻心,还需大力发展经济、科技,强化国防力量,增强综合国力。因此,对待中日关系,我们既要在统一中看到对立,又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多寻找双方利益的共同点,促进双方关系和谐发展,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以这种方式教学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学生对教材中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而且还渗透了时政教育,激发学生们的爱国热情,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布置课后作业,用所学知识析时事——品时政。
学以致用是每一学科的实质所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能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观点全面分析或正确看待社会问题或现象,并藉此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所以教师在设置课后作业时,不妨改变一下传统做法,创新作业设置模式,如:让学生结合一则时事材料写感想或体会,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只要运用到了所学理论知识,言之有理,体现出高尚的道德素养,即可给予他们肯定的评价。笔者经常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学生的积极性异常高涨,作业根本不用催,而且质量也会有很大提高。他们有的慷慨激昂、奋笔疾书,有的诙谐幽默、讽刺调侃,有的推理严密、无懈可击、、、、、、。欣赏着这些特别的作业就是一种享受。我想,学生
们完成这些作业的过程中也一定会有同我一样的快乐吧!他们已经不是在机械地应用知识了,而是超越了知识本身,凌驾于材料之上,已经在“品味”这些时政了。
所谓教育之道,必以生为本。为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拓展更广阔的空间,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一切均应顺势而为,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努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尤其是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光荣职责。把时政教育融入课堂,化为感悟,必将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他们关心国家、奉献社会、勇于担当的良好品格,为实现中国梦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