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品德课新材料
培养好习惯的品德教育教案
培养好习惯的品德教育教案主题:培养好习惯的品德教育教案- 文章标题:培养好习惯的品德教育教案: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品德素质引言:培养好习惯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好的习惯能够塑造学生的品德素质,帮助他们成为有良好道德价值观的人。
本文将提供一份品德教育教案,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
第一部分:评估当前学生的习惯现状在开始培养学生好习惯之前,首先需要对学生当前的习惯现状进行评估,以确定教育的重点和策略。
在评估中,可以采用问卷调查、个人观察和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学生的好习惯和待改进的习惯。
第二部分:培养简单的好习惯2.1 规律作息时间表- 提供学生一个规律的作息时间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 教育他们合理分配时间,包括学习、休息、娱乐等。
- 强调规律作息对身体健康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性。
2.2 日常礼仪-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礼仪习惯,如问候他人、尊重老师、守时等。
- 建立一个礼仪行为清单,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并实践。
2.3 细心和整洁- 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和整洁的习惯,如整理书包、整理桌面、注意卫生等。
- 鼓励他们培养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提高学习和生活的效率。
第三部分:培养复杂的好习惯3.1 坚持读书- 鼓励学生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包括读报、读书、读课外书等。
- 给予学生一些阅读的建议和推荐,帮助他们培养兴趣和提高阅读水平。
3.2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公益活动,培养他们关心他人的习惯。
- 组织学生进行志愿服务,提高他们的社交能力和公民意识。
3.3 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鼓励学生培养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通过开展创意活动和思辨讨论来达到这个目标。
- 提供给学生一些启发性问题和情景,引导他们思考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总结回顾:培养好习惯是品德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通过从简单到复杂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价值观。
幼儿园中班品德教育教案好习惯从小培养礼仪美德与行为规范
幼儿园中班品德教育教案好习惯从小培养礼仪美德与行为规范教学目标:1.培养幼儿正确的礼仪意识,懂得尊敬、关心他人。
2.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遵守规则和秩序。
3.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如整理物品、勤俭节约等。
教学重点:1.教育幼儿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意义。
2.培养幼儿遵守规则和秩序的好习惯。
3.教育幼儿如何培养整理物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难点:1.如何让幼儿深入理解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内涵。
2.如何让幼儿养成遵守规则和秩序的良好习惯。
3.如何引导幼儿培养整理物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1.实物:幼儿礼仪道具、整理物品等。
2.PPT、图片等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老师出示一些礼仪道具,如鞠躬图示、握手等,并向幼儿介绍礼仪的概念。
2.引导幼儿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礼貌吗?为什么要有礼貌?二、讲授(15分钟)1.通过多媒体教具,让幼儿了解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意义,并观看相关的故事、视频等。
2.谈论故事中的人物是如何表现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
3.利用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幼儿模仿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行为。
三、实践(15分钟)1.游戏时间:幼儿分成小组,组内成员两两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日常生活中的尊敬他人、关心他人的场景。
2.幼儿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一位成员展示他们模仿的场景,并讲述他们的感受和经历。
四、引导(15分钟)1.引导幼儿讨论校园规则和秩序的重要性。
2.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具,让幼儿了解学校的相关规章制度。
3.游戏时间:让幼儿自由讨论并提出学校规则和秩序的好处,并展示出来。
五、巩固(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整理物品的图片,并与幼儿讨论整理物品的好处。
2.引导幼儿整理自己的书包或课桌,培养幼儿的整理物品的好习惯。
3.引导幼儿讨论勤俭节约的意义,并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让幼儿了解勤俭节约的好处。
总结反思:1.小结本节课内容,强调好习惯从小培养的重要性。
2.老师进行课堂反思,总结教学经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培养好习惯,塑造品质——常识课教案设计
习惯和品质是一个人形成的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环,良好的习惯和优秀的品质不仅能够改善个人的生活质量,还能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学校教育中,常识课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社会常识、礼仪、习惯、道德规范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培养好习惯,塑造优秀品质。
本文将对常识课的教案设计进行分析和讨论,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常识课这个平台去培养好习惯和塑造优秀品质。
一、常识课教材的选取常识课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课,教材的选取应该兼顾学生的年、普及度和实用性。
一方面,教材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避免过于复杂和枯燥,另一方面,教材也要具备实用性,即让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材的选取应该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体验和思考,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比如,在教授习惯方面,可以选取一些普遍存在于学生中的坏习惯,如不整理书包、不按时吃饭等,让学生自觉地发现自己的不良习惯,并求助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如何克服这些习惯。
同时,在教材的选取上,也可以考虑学生所在社区、家庭、学校的文化和特点,加入一些地方特色和校园文化的元素,让学生感受到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紧密联系,并对习惯和品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认知和情感选择。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当采用多种方法和手段,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习惯和品质。
1、讲述教学法讲述教学法是常识课教学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老师的叙述和解释,来介绍和讲解各种习惯和品质。
让学生听取老师的解释和理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去增长自己的见识和知识水平。
在采用讲述教学法时,老师应该注意讲解的重点、难点和易错点,掌握好教材的核心和难点,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认知和情感需要。
2、互动交流法互动交流法是一种更为活跃和开放的教学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学生间互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更好地理解、思考和掌握习惯和品质。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塑造学生优良品质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塑造学生优良品质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形塑了学生的人格和价值观,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以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的编制为切入点,探讨如何通过优质的教育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优良品质。
第一节: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为了编制出切实可行的品德与生活教案,首要任务是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家庭条件,他们的品质教育需求也各异。
因此,教师需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观察,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等方面的信息。
第二节:明确教育目标在编制教案之前,应明确教育目标。
品德教育的目标通常包括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仁爱之心、思考问题的能力等。
根据学生的需求确定具体的目标,例如,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友善行为,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第三节: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优质的品德与生活教案应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内容可以涵盖道德故事、名人事迹、社会实践等,既要有启发性又要有实用性。
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例如小组合作、情景模拟、游戏互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第四节: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对于小学生来说,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的养成至关重要。
品德与生活教案应该有关于礼貌、守时、守纪律、谦虚等方面的教学内容。
通过示范、讲解和实践活动,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在班级和校园中付诸实践。
第五节:评估学生的品德发展品德与生活教案的最终目的是评估学生的品德发展情况。
通过考察学生在行为规范、社交技巧和道德判断等方面的进步,教师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并进行适当的调整。
评估方法可以包括观察记录、作业考核、小组讨论等多种形式,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品德成长。
结语:优质的品德与生活教案是培养小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手段之一,它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认真编制。
通过了解学生的需求和背景、明确教育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良好习惯,并评估学生的品德发展,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塑造优良的品质,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德养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教案
品德养成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教案1. 教案背景和目标- 教案背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已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
- 教案目标:通过本教案的实施,使学生能够了解品德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起良好的品德观念和行为习惯。
2. 教案实施步骤(注:以下步骤仅供参考,实际教案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安排)步骤一:引入- 利用多媒体及示例引入,让学生了解品德的概念,并与真实的生活情境相结合,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步骤二:品德培养- 通过小组讨论或团体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并列举出良好品德的例子,并帮助学生分析这些品德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良好品德在社交、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内化的品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步骤三:案例分析- 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当中的品德问题,并就如何正确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加深对良好品德的理解和运用。
步骤四:情感体验- 通过阅读相关素材或观看影视作品,引导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品德的重视和追求。
-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情感表达和分享活动,让学生能够倾听他人的体验和思考,并乐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建立起互相尊重和关爱的品德观念。
步骤五:品德实践- 指导学生制定个人品德目标,并制定具体的实践计划,如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关心他人、遵守规则等。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品德实践活动,如义工活动、社区清洁等,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
步骤六:总结评价- 设计综合评价方式,如小组展示、个人心得分享等,对学生的品德提升和实践效果进行评估。
- 针对学生在品德培养中的进步和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加强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
3. 教案评估- 结合学生的参与度、讨论质量、实践情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以确保教案实施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 教师可以记录学生在品德培养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情况,与学生和家长进行沟通,形成多方共同关注和培养品德的合力。
六年级第一学期品德教育教案
德育教案是学校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下面是六年级第一学期品德教育教案的内容。
【教学目标】通过本学期的品德教育,学生将会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什么是品德。
2.掌握基本的品德观念,如诚实、守信、勤奋、自律等。
3.理解做人应该具备的社会责任感和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尊重他人、理解他人。
4.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品德观念,形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教学内容】一、品德基础知识1.什么是品德?品德指的是人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表现。
它与人类的文化、社会、历史等因素有着密切联系。
人们总是把“好人”与“坏人”区分开来,而这种区分来源于品德的不同。
2.品德观念品德观念是指人们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诚实:不说谎,不欺骗。
(2)守信:遵守承诺,守信用。
(3)勤奋:认真刻苦,不怕困难。
(4)自律:自我约束,不做违反道德规范的事情。
(5)友爱:关心他人,彼此帮助。
(6)尊重:尊重他人的权益和尊严。
(7)团结:和他人携手合作,形成团队。
二、养成良好品德习惯1.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全人类最基本的品德。
学生应该从小培养自己的诚实守信意识。
在日常生活中,要说实话、讲信用,不说谎、不欺骗。
同时,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分工,不做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2.勤奋自律勤奋自律是成为一个优秀的人的关键。
学生应该从小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心,认真负责地完成每一项工作。
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善于自我约束,在生活中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
3.友爱尊重友爱和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和谐相处方式。
学生应该保持微笑、礼貌的态度,发扬团结友爱的精神,积极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
同时,要尊重他人的意见、习惯、信仰,不侵犯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三、课堂反思每节课都要设置课堂反思环节,使学生能够主动总结、归纳和反思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明确自己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改正,同时也能够充分发扬优点,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
如何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价值观在当今社会,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对其个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帮助学生培养和塑造这样的品德和价值观。
本文将探讨一些方法和策略,以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
一、树立道德榜样教育者需要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
他们应该展现出诚实、正直、公正和负责任的行为,以激发学生努力追求良好品德的动力。
同时,教育者还应该引导学生明确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例如尊重他人、团队合作和社会责任等。
二、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规范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规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
通过建立课堂纪律、校园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等制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遵守正确的行为规范。
同时,教育者应该密切关注规则的执行情况,并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和奖惩机制。
三、推崇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一种重要手段。
教育者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讨论班等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一些重要的伦理和道德问题,帮助他们理解纯粹价值观的重要性,并指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机制。
四、培养社交能力在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
学生应该被教导如何正确地与他人交往、沟通和合作。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团队合作等形式,学生可以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尊重不同的意见,并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五、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之一。
教育者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以及其他公益事业,让他们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关爱他人、付出和帮助他人的重要性。
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学生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
教育者应与家长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定期家长会、家访和家庭作业等方式,教育者可以与家长交流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培养情况,并汇报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进步。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培养良好习惯》教案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上册《培养良好习惯》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良好习惯的意义。
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实践良好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自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和行动。
2. 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认识良好习惯1. 导入:讨论习惯对生活的影响。
2. 讲解良好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
3. 分析案例,展示良好习惯的正面效果。
第二课时:培养良好习惯1. 导入:讨论如何培养良好习惯。
2. 讲解培养良好习惯的方法和步骤。
3. 角色扮演:模拟良好习惯的实践过程。
4. 小组合作:制定个人良好习惯计划。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观点。
2. 案例分析法:提供实际案例,帮助学生理解。
3. 角色扮演法: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我管理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角色扮演等环节的积极参与情况。
2. 个人计划:评估学生制定的良好习惯计划的可行性和实施情况。
3. 小组合作: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和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讨论话题:提供相关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案例分析:收集实际案例,用于教学演示。
3. 角色扮演材料:准备角色扮演所需的相关材料。
4. 个人计划模板:提供良好习惯计划的模板,供学生填写。
六、教学步骤第一课时:认识良好习惯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习惯对生活的影响,引发学生对良好习惯的思考。
2. 讲解:介绍良好习惯的定义和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良好习惯的价值。
3. 案例分析:提供案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良好习惯的正面效果,引导学生认识到良好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
第二课时:培养良好习惯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好品质——开学第一课小学生主题班会教案
开学第一课小学生主题班会教案之形成良好习惯,养成好品质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新学期已经开始了。
相信在这个暑假里,同学们经历了许多美好的时光,也经历了一些挫折与困惑。
既然我们已经回到了学校,我们就要一起来重新认识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并在新的学期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好品质,以更好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认识自我,找到自我价值同学们,你们是同一所学校的学生,拥有不同程度的学习成绩,还有各自的爱好与特长。
在这里,我们要告诉每一位同学:无论你学习成绩好坏,无论你是否拥有突出的特长,你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要认识自我,发现自己的特长,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未来。
二、形成良好习惯,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想必你们都知道,学习成绩的提高并不只是依靠一时的付出和努力,而是需要经过长时间持续的磨砺,才能真正实现目标。
在这其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每天定时复习课本知识,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保证早晚的充足睡眠时间等,都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变得更加高效。
三、养成好品质,培养良好性格同学们,有人说,“习惯决定命运,品质决定人生”。
不错,在人的一生中,好的品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它是构建良好性格的基石。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就不能只有好的学习成绩,更要拥有好的品质。
例如,坚毅、勇敢、正义、宽容、诚信等等,这些品质会成为我们走向成功的支撑。
四、培养自信,经受挫折同学们,放下内心的负担,提起勇气面对挑战。
这样的话,就要培养自己的自信心。
自信不是毫无根据的轻率,而是建立在自己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基础之上。
我们知道,一些小的挫折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失落或者沮丧,但是,只要我们始终保持自信,树立正确的心态,积极面对,就一定能跨越难关,走向成功。
同学们,今天,我们提出了四个方面的重点,希望能够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让你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并且在新的学期里,形成良好的习惯,养成好品质,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品德教育培养教案
品德教育培养教案品德教育在当今社会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品德的培养可以对个体和社会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将从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品德的方法以及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等方面展开回答,旨在为品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一种教案。
一、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指通过教学和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生活习惯的教育过程。
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其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二、培养品德的方法1.家庭教育家庭是培养孩子品德的第一课堂。
家长应注重培养孩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观念,通过身教的方式影响孩子的价值观。
2.学校教育学校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加强道德教育课程的设置,开展形势教育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3.社会教育社会教育是培养学生品德的重要途径。
社会应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供品德培养的机会和资源,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三、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1.明确教育目标品德教育需要明确培养学生的品质和价值观,设定具体可行的教育目标。
2.制定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计划,结合具体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4.引导学生反思品德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行为和思维,培养他们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能力。
5.培养实践能力品德教育不仅仅是理论教育,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
6.注重评价和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品德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激励他们改进和成长。
四、品德教育的案例分析例如,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品德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品德教育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学生的认可度不高和教师的培训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加强与家长和社会的合作,提高品德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六、品德教育的成果与评价品德教育的最终结果是培养出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
好习惯培养大班教案: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习惯与道德观念
一、教学目标:1.了解孩子们目前的习惯和道德观念。
2.引导孩子们追求良好的习惯和道德观念。
3.通过生动的互动来加强孩子们的印象和理解。
二、教学过程:1.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好习惯培养。
每个人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习惯,在孩子的年龄阶段,他们正在接受新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因此,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习惯和道德观念比现在更加重要。
不管孩子们在学校还是在家里,我们都需要激励他们形成有益的自我认知。
现在,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课程。
2.团队讨论让孩子们在小组中讨论好习惯和坏习惯的例子。
在这个环节中,老师不应该告诉孩子们哪些是好习惯或坏习惯。
让孩子们相互分享好习惯和坏习惯对他们自己的影响。
3.比较好习惯和不好的习惯请您通过演讲,画画或写作来表达良好的习惯。
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讨论它们背后的道德标准。
让孩子们对自己的行为有深刻的认识。
4.请家长参与请家长来到教室,让他们与孩子们互动,分享他们的良好习惯。
邀请家长谈论他们所做的事情,以保持家庭和社区的和谐平衡。
孩子们也可以学习到,家庭和社区价值观的重要性。
5.再次进行小组讨论在这个环节中,请孩子们再次进行小组讨论。
让他们分享刚刚学到的好习惯和不好的习惯,看看现在孩子们对它们的看法是否有不同的变化。
同时,让他们继续讨论如何保持自己的好习惯。
6.游戏时间通过游戏时间来强化正确的习惯和道德观念。
例如,可以打扫,整理自己的书包,或者借给别人自己喜欢的书。
孩子们可以通过这些游戏来学习共同责任和合作等7.总结老师可以总结今天的内容。
鼓励孩子们在今后继续坚持有益的习惯。
也要提醒孩子们,不好的习惯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我们应该始终保持正确的态度。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意识到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较大的态度对于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三、教学评估:1.我们可以通过孩子们的表现来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
孩子们会在课堂上明白良好和不好习惯的差异,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我们可以要求孩子们在课后写下总结,来加深对良好习惯和道德观念的理解。
小学品德公开课教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小学品德公开课教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一、引言小学品德公开课教案的编写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品德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涵盖了学生的道德、价值观等方面,还涉及着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
通过有针对性的品德公开课,可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处世态度,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 提高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力;3. 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主题:培养学生良好习惯2. 教学内容:(1) 听课礼仪教育:介绍学生在课堂上的基本行为规范,如入座、注意听讲、举手提问等;(2) 诚信教育:通过案例分析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明辨诚信和不诚信的区别,并培养诚实守信的习惯;(3) 礼仪教育:教授常见礼仪规范,如问候、道谢、保持友好态度等;(4) 美德教育:通过讲故事、展示正面典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向上品质,如勇敢、善良、助人为乐等;3. 教学方法:(1) 问题导引法: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激发他们对习惯养成的兴趣;(2) 故事讲解法: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正确的价值观;(3) 案例分析法:通过真实案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1) 引入话题:“你觉得什么样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优秀的学生?”(2) 学生回答并进行讨论。
2. 学习阶段:(1) 听课礼仪教育:a. 教师通过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课堂礼仪的重要性。
b. 教师展示正确的听课姿势和行为规范,并鼓励学生模仿。
(2) 诚信教育:a. 教师给出一个关于诚信的案例,并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讨论。
b. 学生以小组形式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向全班汇报。
(3) 礼仪教育:a. 教师列举一些常见的礼仪规范,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b.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展示不同场合的礼仪表现。
(4) 美德教育:a. 教师讲述富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引导学生讨论故事中的美德。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案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教案目标: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他们遵守法律法规的习惯。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学会正面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1.了解并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3.给学生提供积极向上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了解法律规定。
3.引导学生用积极向上的方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1.PPT或教学课件。
2.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及相关教具。
3.视频、图片或案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准备一个视频或图片,展示一些正面或负面的行为举例,并询问学生对这些行为的看法。
2.引导学生思考:你认为一个好孩子应该具备哪些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什么?二、学习(30分钟)1.呈现小学道德辅导书的相关内容,并逐一讲解每个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具体含义和重要性,如诚实、守时、尊师重道等。
2.展示一些具体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并给出自己的看法。
三、讨论(20分钟)1.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为什么我们要遵守法律法规?不遵守法律会有什么后果?2.分小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违法行为,讨论这种行为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以及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
四、活动与练习(30分钟)1.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学生根据所学的品德和行为习惯设计一个小剧场表演,展示正确的行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班级展示剧场表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总结与反思(10分钟)1.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2.引导学生反思: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具备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学拓展:1.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课堂外如何遵守品德和行为习惯,以及是否遵守法律法规。
3.在常规学习中,教师可以结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品德和法治的理解。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案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与品质【正文】一、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品德与生活的关系,培养良好的习惯与品质。
二、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认识到品德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了解良好习惯与品质的重要性。
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与品质,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
四、教学准备:1. 教案、录音机等教学器材。
2. 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导入】1. 创设情境:讲述一个故事,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品德,品德与生活的关系。
2. 提问:你认为生活中的哪些事件与品德有关?【展示】通过幻灯片或多媒体课件展示以下内容:1. 品德与生活的关系:品德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品质。
2. 良好习惯与品质的重要性:良好习惯和品质可以使我们更加健康、快乐,并且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
【讲解】1. 分析:教师讲解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具体表现,如尊重他人、爱护环境、遵守规则等。
2. 引导学生思考:你平时有哪些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为什么要培养这些习惯和品质?3. 鼓励分享:学生分享自己的好习惯和品质,其他同学给予肯定和鼓励。
【练习】1.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在不同场景下应该具备的良好习惯和品质。
每组从不同场景中选取一个场景进行讨论。
2. 分享讨论结果: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反思】1. 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复述学生提到的好习惯和品质。
2. 提问:你觉得今天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作业】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良好习惯和品质的小短文,介绍自己的一项良好习惯和品质,并谈谈对这个习惯和品质的认识和看法。
字数不少于200字。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品德与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良好习惯和品质的重要性。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并布置了相应的作业,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
品德与生活教育教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生活习惯
品德与生活教育教案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与生活习惯教案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品德心态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关注他人、积极向上的品德心态。
- 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和社交技能。
2. 教学内容:- 识别他人的优点和特长- 培养学生的关心他人的习惯- 通过团队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3.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小组讨论,鼓励学生表达他人的优点和特长。
2. 感知:教师展示一些榜样人物的事迹,让学生感受到积极向上的品德心态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3. 实践:组织学生参与一个小组合作活动,通过合作完成任务,培养他们的沟通与合作能力。
4. 总结反思: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总结如何培养积极向上的品德心态。
教案二:倡导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习惯与作息规律- 增强学生的自理能力2. 教学内容:- 健康饮食的重要性-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学会自我照顾3.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健康的饮食习惯与合理的作息时间。
2. 知识传授:介绍健康饮食的概念,并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健康饮食习惯。
3. 操练与实践:组织学生分角色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如何制定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4. 反思总结:让学生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如何自我照顾,引导他们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教案三:培养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1.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内容:- 学会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 学习冷静应对冲突与压力- 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3. 教学步骤:1. 导入:学生小组讨论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 知识传授:介绍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感受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案例分析。
3. 情景模拟: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人际关系问题的情景,培养他们的应对能力。
4. 反思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情景模拟中的表现,并总结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本教案通过培养学生的品德心态、良好生活习惯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全面发展的素质,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和社交技能。
小学品德公开课教案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
小学品德公开课教案塑造学生良好的品格与行为习惯小学品德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品德的重要性,提高他们对良好品格的认识和追求。
2.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于助人、诚实守信、自律自强等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
3. 培养学生自我反省、锻炼自我约束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用几个小故事、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品德的思考和讨论)2. 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品德”的概念,可以通过举例、引用名人名言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品德的内涵和作用)3. 分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给每组分配一个品德主题,如诚实、友善、勤劳等。
让学生讨论该品德的具体表现形式和重要性,并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4. 游戏互动(15分钟)(教师设计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友善交往和正确行为习惯。
例如,进行口头禅游戏,学生之间要互相夸奖和鼓励)5. 角色扮演(20分钟)(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角色扮演的场景,例如,在公交车上让座给需要的人、遇到摔倒的同学帮助扶起等。
学生需要通过扮演真实场景,体验和感受良好品格和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影响力)6. 反思总结(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让他们回顾今天学到的知识和体验,总结自己在品德方面存在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
同时,与学生一起制定一份品德提升计划)三、教学资源准备:1. 正确的品德概念解释及相关名人名言的材料。
2. 与品德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源。
3. 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的任务卡片。
4. 游戏互动的规则设计。
5. 反思总结的问题提示。
四、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品德提升计划,并在下一次品德公开课上与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和体会。
(总结:通过开展小学品德公开课教学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品德的重要性,培养他们良好的品格和行为习惯。
同时,课堂上的互动和反思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自觉地追求品德的提升。
小学品德培养教案培养良好品德
小学品德培养教案培养良好品德小学品德培养教案:培养良好品德第一部分:培养自律的品德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自律的品德非常重要。
学生的自律意味着他们能够自觉遵守规则、规章制度以及社会公共秩序。
下面是一份针对小学生的自律培养教案。
第一课:自我认知1. 目标:学生能够了解自律的概念和重要性,并认识到自律与个人发展的关系。
2. 活动:- 向学生介绍自律的概念,如遵守纪律、守时等。
- 与学生讨论为什么自律是重要的,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好处。
- 要求学生列出一些他们认为自律的例子,并与同学分享。
第二课:制定个人规则1. 目标:学生能够制定个人规则,并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性。
2. 活动:- 引导学生思考在校内外常见的规则和制度。
- 要求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个人规则,包括如何管理时间、如何与同学相处等。
- 学生交流并讨论个人规则的实施方法。
第三课:培养良好习惯1. 目标:学生能够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2. 活动:- 通过故事或实例向学生介绍良好习惯的重要性。
-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制定培养良好习惯的计划,并在小组中相互监督。
第二部分:培养友善的品德与他人友善相处是小学生品德培养的重要方面之一。
下面是一份针对友善品德的教案。
第一课:尊重他人1. 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尊重他人的重要性,并学会尊重他人的不同。
2. 活动:- 向学生阐述尊重他人的含义,并解释尊重关注他人的感受、需求和权利。
-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尊重他人的概念。
-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尊重他人的事例,并分享观察到的情况。
第二课:合作与分享1. 目标:通过合作与分享的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和友善的品德。
2. 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活动,例如共同解决问题、合作完成任务等。
- 引导学生讨论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合作中需要注意的品德要求。
-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成功和成果,以及学习他人的优点和经验。
2023苏州版道德(六三制)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品德的养成》全单元全套教案
2023苏州版道德(六三制)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品德的养成》全单元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理解品德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品德的习惯。
3. 使学生掌握一些提升品德素养的方法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品德的重要性。
2. 利用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3. 通过自我反思、行动计划等方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品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增强学生对品德的认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态度。
3. 使学生明白,品德的养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付出努力和时间。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品德的含义1. 导入: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品德的理解。
2. 新课导入:讲解品德的定义和重要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有关品德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品德的作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提升自己的品德。
第二课时:品德的养成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培养良好的品德。
2. 新课导入:讲解品德养成的方法和技巧。
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品德养成的重要性。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制定个人品德提升计划。
第三课时:品德的实践1. 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品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 新课导入:讲解品德实践的方法和技巧。
3. 案例分析:分析一些有关品德实践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如何将品德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4. 自我反思:让学生自我反思,找出自己在品德方面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三、教学方法1.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品德的重要性。
3. 角色扮演法: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品德养成的过程。
4. 自我反思法:通过自我反思,帮助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并制定改进计划。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表现,评价他们的参与程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培养良好习惯,开启幸福人生我们兖州市新兖镇中心小学坐落在孔子故里兴隆塔下泗河江畔,始建于1955年,原名西关小学,占地23亩,建筑面积6600多平方米,学校现拥有24个教学班,在校生1306人,2010年春季购置并安装班班通多媒体等教学设施,微机室、语音室、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劳技室、科学探究室、仪器室、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各功能室配备齐全,教育教学设施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校教职工69人,高级职称教师2人,中级职称教师49人,大专及以上学历66人,山东省优质课执教者4人,济宁市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15人,兖州市教学能手、骨干教师、优质课执教者34人次。
多年来,学校秉承“培养良好习惯,开启幸福人生”的办学宗旨,遵循“博爱博学成人成才”“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校训,“敬业严谨民主和谐”“快乐认真努力负责”的教风、学风。
注重人文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重视环境建设,创造“净化、绿化、美化、艺术化、教育化”的校园环境,形成动静相宜、有张有弛的校园生活环境。
学校先后获得“山东省规范化学校”、“山东省素质教育实验学校”、“山东省电化教育示范校”、“济宁市教学示范校”、“济宁市遵纪守法光荣校”、“济宁市实验教学先进校”、“兖州市教学四星级学校”、“兖州市办学水平先进单位”“兖州市文明单位”“济宁市消防安全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几年来,我校一直秉承“培养良好习惯,开启幸福人生”这一办学理念,特别注重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
2011年6月,我校申报并立项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课题。
通过本课题研究,积极探索新时期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拓展有利于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德育空间,促进我校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使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实践,在实践中将认知转化为行为。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的那样“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
”,为了使课题研究扎实有效地进行,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认真研讨,明确培养目标行为习惯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涵盖了学生学习、生活、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
为了保证课题的研究有针对性、有时效性,使课题研究有条不紊地进行。
我们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广泛研讨,认真论证明确了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目标。
1、遵规守纪习惯。
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校纪;遵守公共秩序,保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财物;遵守社会公德,购物、上车自觉排队。
2、文明礼仪习惯。
举止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尊敬他人,善待他人;谦恭礼让,注重礼节;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真诚相待。
3、卫生健康习惯。
注重搞好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合理搭配营养,科学饮食;远离不良嗜好,远离毒品;爱护眼睛,坚持做眼保健操;控制体重,达到健康标准;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遇到问题能进行自我心理调节或学会倾诉。
4、锻炼身体习惯。
热爱体育,崇尚运动,能够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将体育作为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认真上好体育课,做好课间操;制定个人锻炼计划,通过不同形式坚持每天锻炼1小时;积极参加校内外体育活动,掌握两项以上运动技能;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达到健康标准。
5、勤奋学习习惯。
提前预习功课,善于发现问题,做好预习笔记;课堂认真听讲,主动思考,大胆质疑,积极回答问题,做好课堂练习;独立按时完成作业,做好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学会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
6、课外阅读习惯。
坚持每天半小时课外阅读;坚持写读书笔记,认真写日记;每周诵记一名篇或好的段落,2—3条名言警句。
7、勤俭节约习惯。
生活俭朴,不相互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节约用水、用电,不浪费学习和生活用品,爱惜粮食。
8、自立自强习惯。
每天自己整理食物、打扫房间卫生;上学前自己整理好书本、文具等物品;家长不在时,能够妥善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做事有计划、不拖沓,当天事情当天完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完成。
9、热爱劳动习惯。
上好劳动课,经常参加学校集体劳动、家务劳动以及公益劳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及社区服务,主动服务社会。
10、诚实守信习惯。
坦诚做事,以诚待人;言而有信,说到做到;不说谎话,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借东西要按期归还,损坏了要按价赔偿。
11、团结友爱习惯。
同学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团结友爱,真诚相待;对单亲、父母离异学生、留守学生、身体有残疾的学生要真诚帮助;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多做自我批评,冷静处理。
12、安全意识习惯:增强安全意识,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基本的安全常识;注重活动安全,课间不在楼道、校园追打;室外体育课、运动会要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范;注意交通安全,不坐超员车、无证车辆,不在公路上玩耍,不在高速公路上走动;注意食品安全,不吃三无食品,不吃过期、变质食品;遇到危险时机智应付,及时拨打110、120急救。
二、开设训练课,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行为训练课是我校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行为训练课中,我们始终坚持贵在明理、倾注情感、重在训练的教学原则,从课程类型上分为明理课、导行课、训练课。
行为训练课由班主任任教,每天坚持十分钟。
在班主任制定的训练目标中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目标宜小不宜大,求实不浮夸。
教案中除训练目标还要有训练形式、训练方法、训练效果及训练反思。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思想实际,引导学生用正确的观念、思想,主动审视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教育、训练、矫正。
我们还创设冲突情境,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即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矛盾冲突情境,唤起学生道德需求和选择的意愿。
教师让学生唱主角、模拟表演情境或巧妙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真实情境达到教育目的。
例如:针对学生中同位之间不团结这一问题,老师让学生模拟表演两种不同情境,一组表演同位之间桌子划上“分界线”;另一组表演同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分析、选择,以达到教育目的。
另外,还创设非亲身参与的,但学生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冲突情境。
如:教材、报刊、电视、所见所闻,教师引导捕捉冲突,引发思考,唤起学生选择愿望,启发学生内驱力。
三、自我对照,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为了纠正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使日常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开展了“自我对照”活动。
活动是这样开展的。
在校门口立一块标语牌,每周根据学生行为表现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在这块标语牌上写出不同的提示语,例如“今天你说普通话了吗?”、“今天上课铃响了,你坐好了吗?”、“今天,你读书了吗?”、“你做到按时起居了吗?”“你帮助别人了吗?”等等。
每天学生进校或课间都可以在标语牌前站一站、念一念,对照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纠正。
在此基础上,各个班里也都开辟一块小专栏,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写出提示语。
学生对这一活动形式乐于接受,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自我纠正、自我教育的方法。
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使日常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
四、有力的监督,促使学生“习惯成自然”。
“习惯成自然”是一种能力。
其实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具有了那种能力。
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
如养成不乱丢垃圾的习惯,坚持一天、一周都很容易,但成为学生一种自觉行为就不容易了,于是需要一定的监督,才能逐步完成习惯的培养。
班中制定规章制度,在评比中督促学生做得更好。
如针对卫生习惯的养成,卫生委员每日设岗,检查每位同学的保洁情况,做好记录,早操后公布结果,每次的公布都是对养成这一习惯学生的鼓励,同时也是在提醒做得不好的同学。
因此有力的监督是"习惯成自然"的必要步骤,在没有养成的时候,多少需要一些强制措施,让学生随时警觉,直到‘习惯成自然’,就成为终身受用的习惯。
当然当达到"习惯自然,监督也就可以取消了五、家校携手,共同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每个学生都是具有鲜明特性的个体,在培养习惯方面也要因人而异。
我们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和致家长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宣传习惯培养的重要意义,介绍习惯培养的方法,争取家长的支持,家校联手,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针对当前家庭教育忽视孩子习惯培养的状况,通过开设专题讲座、有奖知识问答、家校互动等形式定期对家长进行集中与分散培训,让家长了解习惯养成的内涵及重要性,在家庭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开设了家庭教育平台。
在我校网站中开设了家庭教育平台,由学校安排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为家长解答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向家长宣传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新理念、新方法,交流学生在学校、家庭中养成了那些良好习惯,还存在哪些不好的习惯,相互探讨解决的方法。
学校、家庭联合起来就会加快习惯养成的速度。
另外,还有很多习惯都需要家校配合。
如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饭前、便后洗手;每天早晚洗脸,晚上洗脚;经常洗澡,换衣服;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保持正确的坐、立、握笔、看书和写字姿势;控制看书、用电脑、看电视的时间,等等);如学习习惯(包括:安排好学习时间,集中精神读书、预习、复习,按时认真完成作业,爱惜书本和学习用具、自己准备上课用具等等);双方良好的配合,达到了教育的最佳契点。
六、建立成长档案,巩固学生良好行为的发展。
教师、家长、学生认真填写《学生成长档案记录》,通过这个《档案记录》,记录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记录、自我调整、自我设计,做到正确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以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成长档案”的实施着眼于“立足过程,促进发展”,注重评价主体、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更加重视过程,注重对学生学习和发展过程的评价。
通过真实、深入地再现学生的发展过程去引导、鼓励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从学生一个个真实的“袋子”中,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感受到了一颗颗天真的童心。
通过实施“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引导、鼓励、促进学生的发展,使学生既能学会判断自己的进步,感受成功的喜悦,又能积极反省自身的不足,主动寻求改进的方法和途径,使之不断完善自我。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制度,帮助教师、家长了解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以寻求最佳教育途径。
而且在评价过程中,有效地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
总之,在研究中我们取得了大量的一手资料,但在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问题,比如怎样才能使得我们的研究辐射到每一位教师,达到全面开花。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努力,积极寻找问题的突破口,让良好的习惯成为学生通向成功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