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报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读书报告

学生:庞小龙

专业方向:景观建筑设计

年级:2012级3班

学号: 20125083

任课教师:张强

2014年10月19日

马克思主义与构建和谐社会主义

摘要: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我国古代的圣人先贤们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而真正第次把“和谐社会”提到理论高度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列宁则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付诸实践,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从不同的方面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和谐思想;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引言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这门课的学习,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近现代社会中的发展中起到的巨大作用,它对世界现有的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马哲原理和概论让我们学会怎样理性的去面对问题,并通过现象看本质,从中学会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被老师对待生活的态度所感染,并且对对待生活中的事情的态度有了更近一步的理解,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进行了很多拓展,扩大了我们的视野。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密不可分。我们必须从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的维度,立足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历史演变,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结构,建构面向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这既是时代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提出的历史任务,也是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对进一步坚持、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期待。

一.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角度来看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先后出现过三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高潮,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三大旗帜,使党的事业出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因此,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党的理论创新的新成果,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形成符合本国实际的新的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要求具有中国特点的形式,更要求它包含切合中国实际所需要的内容。这就需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具体化、创新化。民族化,就是用我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来表述和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使之成为中国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具体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的革命实践和建设实践,并形成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创新化,就是要立足中国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向新阶段。

二、马克思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构建的启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提出来的。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小康的社会,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在这些方面,马

克思的社会和谐思想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第一,必须坚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来看,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符合马克思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构想。所以, 我们必须沿着马克思开辟的和谐社会的理论道路,不断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 丰富和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和实践。

第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思想,我们不能过高估计中国社会的发展状态,我国社会目前还有很多不和谐的现象,而且产生这种不和谐现象的因素依然存在,和谐与不和谐,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过程,永远不会完结。按照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是一个现实的过程的思想来看,我们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理想与现实,目标与过程的统一。这就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目标,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采取有效的措施,着力解决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问题。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认识到矛盾的客观性。马克思指出,矛盾和辩证法是客观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并不是现在有些学者所谓的仅仅是人的思维中的东西。这就启示我们,既要看到我国社会中确实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是我们还应乐观地看到美好的前景,相信真理和进步的力量,增强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

第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深化和发展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从空想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向往,到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社会主义对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想和诉求;从列宁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的论断,到邓小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再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精神,都昭示着几个世纪以来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今天,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重大命题,明确表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标志着人类关于“社会和谐”的思想从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同时,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主义本质是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思想,也启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三、马克思和谐思想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和谐思想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相统一的科学思想,是指导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指南。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矛盾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就是在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中不断前进的过程,就是不断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不断增加和谐因素的过程。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永恒主题是每一个民族为之奋斗的目标。伴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和谐社会的理想始终鼓舞着人们为之奋斗。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凝聚全人类、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朝着实现和谐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迈进。

1.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