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科学探究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最终版2)

教具准备
教师:
演示器材:带橡胶塞的烧瓶、两个有刻 度的塑料水杯、三个250ml的平底烧瓶、 三个相同规格的小气球、 500ml热水、 奶茶 500ml冰水、红墨水,多媒体课件 免费WIFI且信号强
处哦~~~ 同时还是追剧看直播的好去
大台北
学生:
分组器材:热水、冷水、瘪乒乓球、 气球、塑料瓶、泡泡水、电吹风、注 射器等。
教法与学法
学 法
教
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着 积极地探究欲望,因此, 我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 有:趣味导入法、观察 比较法、多媒体辅助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 的主体性,我本节课主要 采用了小组合作与探究实 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去 发现、去体会。
8
气体热胀冷缩
教学过程
四大板块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小组交流 合作展示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经 历对气体热胀冷 缩的性质探究的 过程,知道气体 有热胀冷缩的性 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意识到我们 生活中处处都有 科学的存在。激 发学生乐于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并用对 比的方法观察气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重点
难点
引导学生运用材料设计实验、并验证气体 的热胀冷缩的性质,独立开展探究活动。
谢谢聆听!
谢谢观赏
教师指导 自主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11
教师指导 自主探究
12
教师指导 自主探究
13
教师指导 自主探究
14
小组交流 合作展示
15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侧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既重视科学概念的形 成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培养 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丰富了学生 感性认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同 时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科学现象, 并且善于利用身边的材料,变废为 宝。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恰当的 运用科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5篇)第一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课题: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28、热胀冷缩教学目标1.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液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理解体积的变化可反应出物体的冷热。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知道大部分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实验。
教学准备小烧瓶、细玻璃管、橡胶塞、大烧杯、水槽、暖瓶(内装热水)、抹布、红墨水、各种液体——每组一杯(如:食盐水、白糖水等)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孩子们:先请大家设法帮我解决一个问题好吗?(出示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谁能帮我使这3个踩瘪了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用什么法子?请先说说打算。
真行吗?请你上讲台试试。
还有一个呢?仔细看看,是什么原因?为什么有裂缝就鼓不起来了呢?真是这样吗?假如我不相信怎么办?当别人不相信,那你就拿“事实”给他们看。
我先帮你设计一个实验。
(演示)我用这盐水瓶比作乒乓球,这瓶口便可当作“裂缝”。
再用一个气球套住瓶口,然后浸入热开水中,如果瓶里的空气受热后真的会从瓶口挤向气球里,气球就会因此而鼓起来,是吗?(浇开水,气球果真鼓起来)事实怎么样?那么,我们还能换个角度再提出些问题来研究吗?提得好,我们先作个假设怎么样?说得好。
尤其是运用了“也许”这个词充分体现这仅是一个“假设”。
但是,光有假设还不够,还应当设计个实验来证实。
谁能设计?教师归纳并板书:热胀冷缩动眼——发现问题;动脑——作出假设;动手——实验验证;动口——得出结论。
)二、新课刚才大家对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了一番研究。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是要运用“四动”法(动眼、动脑、动手、动口),通过“发现问题一作出假设一实验验证一得出结论”四步来探究物体是否也具有热胀冷缩的特性。
例如液体——水,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吗?让我们打开课本,边阅读课文,边通过实验来研究。
三年级热胀冷缩教案

三年级热胀冷缩教案教案标题:三年级热胀冷缩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2. 理解热胀冷缩现象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3. 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以加深对热胀冷缩的理解。
教学资源:1. 教学PPT或白板。
2. 温度计。
3. 不同材料的物体(如金属、塑料、橡胶等)。
4. 热水和冷水。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引发学生对热胀冷缩的兴趣,可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
2.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有没有观察到物体因为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情况?探究(15分钟):1. 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当物体受热时,会膨胀变大,叫做热胀;当物体受冷时,会收缩变小,叫做冷缩。
2. 展示不同材料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你们认为这些物体在受热或受冷时会发生什么变化?3. 进行简单的实验:将温度计放入冷水中测量温度,然后将温度计放入热水中测量温度。
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温度升高时,温度计的指示变化了吗?为什么?总结(10分钟):1. 引导学生总结热胀冷缩的规律: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变大,受冷时会收缩变小。
2. 讨论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例如:铁轨的伸缩缝、温度计、热水瓶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热胀冷缩现象?可以提供简单的科学解释。
拓展(10分钟):1. 提供更多的实例,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夏天的时候,自行车胎是否会变得更硬?冬天的时候,玻璃窗户是否容易破碎?2. 让学生自主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不同材料在受热或受冷时的变化。
3. 鼓励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并寻找答案。
评估(5分钟):1. 给学生提供几个简单的问题,检查他们对热胀冷缩的理解程度。
2.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和记录更多的热胀冷缩现象。
2. 引导学生进行更复杂的实验,深入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
3.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如何防止铁轨因温度变化而变形等。
这个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和讨论,培养他们对热胀冷缩现象的兴趣和理解。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冷却时会收缩。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
教学重点:1. 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现象。
2. 实验操作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1.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2. 热胀冷缩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水、试管、火柴、尺子等。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PPT展示热胀冷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热胀冷缩现象。
2. 学生分享生活中热胀冷缩的例子。
二、实验探究(15分钟)1. 教师演示实验:用气球、水、试管进行热胀冷缩实验。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热胀冷缩的结论。
2. 学生归纳热胀冷缩的概念。
四、知识拓展(5分钟)1. 教师通过PPT介绍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热胀冷缩的应用实例。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热胀冷缩的现象,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练习(10分钟)练习题:1. 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受热时会____,在冷却时会____。
2. 请举例说明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
3. 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七、作业布置(5分钟)作业:1. 回家后,与家人分享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知识。
2. 观察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教师)(5分钟)教师反思:1.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2. 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是否有所提高?3. 学生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九、课后评价(学生)(5分钟)学生评价:1. 我今天学到了什么?2. 我的实验操作是否规范?3. 我对热胀冷缩概念的理解程度如何?十、教学延伸(5分钟)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家长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加深学生对热胀冷缩知识的理解。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2 热胀冷缩》教案

《2 热胀冷缩》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2)在学生研究水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判断:固体和气体有没有这种性质。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烧瓶、细管、铁圈、铁钉、玻璃杯(2个)、木板、水槽、酒精灯、烧杯、弯玻璃管、橡皮塞、滴管、气球、瘪乒乓球、热水、有色水、肥皂水、冰水。
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喷泉吗?生:见过,在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喷水池。
师:那你们见过彩色喷泉吗?生:(奇怪地)有这样的喷泉吗?没见过。
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彩色喷泉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1)在烧瓶内装入有色水。
(2)在瓶盖上穿入吊瓶插头和细管。
(3)盖好瓶盖。
(4)把烧瓶放入空水槽中。
(5)在瓶上浇热水。
(6)彩色喷泉喷出来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做出示范。
)3、学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请大家赶快用桌上的仪器做实验,要注意实验步骤和小心热水!别烫着!(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只见人人不甘示弱,一股股喷泉直冲上空。
)4、讨论交流。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生1:没浇热水前,细管里没有水,当浇上热水后,喷泉出现了。
生2;我看到彩色喷泉,水从细管里喷出来,里面的水变少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分析得也很有道理。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5篇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精选5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因。
2. 能够举例说明热胀冷缩的应用。
3.理解热胀冷缩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热胀冷缩现象的原因和应用。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总结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热水壶、冷水瓶、塑料瓶、玻璃瓶、铁片、蜡烛、放大镜、图画资料。
教学过程:1. 导入(4分钟)教师出示一张图片,上面有一个平底锅,锅里有一些盖子,接着问学生:“你们在夏天煮东西时,是否发现锅口变大了?为什么会变大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了解热胀冷缩现象(8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热胀冷缩的概念:“热胀冷缩是指物体在温度升高(或降低)时发生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师使用实物或图片,向学生展示几个具体例子(如铁轨向日光方向开裂、水龙头在冬天漏水、热水壶里的封盖出气等),引导学生观察,并带领学生总结出具有热胀冷缩现象的共同特点。
引导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其他的热胀冷缩现象,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散思维。
3. 探究热胀冷缩的原因(8分钟)将一只玻璃瓶和一只塑料瓶放在教室中心,告诉学生它们在受热时有什么变化。
学生注意观察,然后回答问题。
通过让学生使用拇指和食指试图捏住瓶口的方式观察实验,让学生判断瓶口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用蜡烛或塑料瓶放在阳光下加热一段时间,让学生观察,了解材料受热膨胀或收缩的规律。
引导学生总结:与玻璃瓶相比,塑料瓶更容易受热膨胀汤变形,玻璃瓶相对稳定。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材料受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
4. 热胀冷缩的应用(8分钟)教师通过图画、实物等展示热胀冷缩的应用,如:扳手卡紧螺母、轮胎鲁钉、汽车发动机的设计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应用是怎样利用热胀冷缩现象的。
5. 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拓展问题:“我们每天都会喝开水,你知道为什么热水瓶口上的塑料嘴会比热水壶底部的塑料牢固吗?”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知道物体在温度变化时会发生体积变化。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学会与他人分享实验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热胀冷缩的现象。
2. 难点: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原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气球、水、玻璃杯、热水、冷水、尺子。
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如夏天汽车爆胎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
2. 探究活动一:观察气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a. 让学生每人拿一个气球,观察其在热水和冷水中的变化。
b.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总结热胀冷缩现象。
3. 探究活动二:观察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a. 将水倒入玻璃杯中,用尺子测量水的体积。
b. 将玻璃杯放入热水中,测量水的体积。
c.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教师总结水的热胀冷缩现象。
4. 总结:让学生谈谈对热胀冷缩现象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某个物体在温度变化时的体积变化,如冰箱里的饮料瓶。
3.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了热胀冷缩现象,达到了教学目标。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还不够熟悉,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能说出热胀冷缩的概念,并能举例说明。
2. 学生能通过实验观察到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
3. 学生能运用热胀冷缩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八、教学拓展:1. 让学生思考:还有哪些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现象?2. 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物体会有热胀冷缩现象?九、教学修改:1. 在实验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操作指导,提高实验效果。
2. 增加课后实践环节,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热胀冷缩现象。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通用7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教案(通用7篇)小学三年级科学热胀冷缩评优课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教学难点】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教学准备】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1、引入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预设:教师的引导很重要,我们要看到原本看不到的空气的体积变化是需要其它物体的,可以用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各种可能想到的实验方法,所以教师要充分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气球、液柱、红墨水......)(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1、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建立我们的假说。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热胀冷缩现象,知道物体在受热和冷却时会发生体积变化。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观察并理解热胀冷缩现象。
难点: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热胀冷缩的原因。
三、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塑料瓶、热水、冷水、气球、吹风机、尺子、温度计。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热胀冷缩现象的动画,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讨论: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现象呢?2.探究热胀冷缩现象(1)教师将塑料瓶放入热水中,让学生观察塑料瓶的变化。
(2)学生分组实验:将气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3.分析热胀冷缩原因(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体会发生热胀冷缩现象呢?(2)学生分组讨论,得出结论:物体内部的分子在受热时运动加快,分子间距变大,导致物体体积膨胀;冷却时分子运动减慢,分子间距变小,导致物体体积缩小。
4.巩固知识(1)教师提问:请举例说明热胀冷缩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回答:如热水瓶、热水袋、桥梁伸缩缝等。
5.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吹风机,引导学生思考:吹风机是如何利用热胀冷缩现象工作的?(2)学生讨论并回答:吹风机工作时,电机产生热量,使空气受热膨胀,形成气流。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请学生观察家里的物品,找出热胀冷缩现象的例子,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1)教师展示一个装满水的塑料瓶,问:“同学们,如果我把这个塑料瓶放入热水中,你们猜会发生什么现象?”(2)学生观察并回答:“塑料瓶会变形。
”(3)教师追问:“那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4)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水加热后体积变大了。
”2.教学难点:(1)教师拿出气球,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气球为什么会膨胀吗?”(2)学生回答:“因为气球里的气越来越多。
三年级下册科学知冷知热教案:探究热胀冷缩的原理。

活中我们常能对热胀冷缩有直观感受,例如夏天的高温天气下汽车轮胎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发生胀大,冬天气温骤降,水管和水龙头常常会破裂,这些都是热胀冷缩现象的体现。
那么热胀冷缩的原理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一起来探究一下。
我们需要知道热胀冷缩的概念。
热胀冷缩指的是一个物体因为温度变化而发生长度、面积和体积的变化。
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的分子进行更加激烈的运动,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距离因此变得更远,而这一过程会导致物体的线膨胀,面积扩张,体积膨胀。
相反,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的分子运动变慢,原子和分子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从而导致物体的长度、面积和体积缩短,这就是热胀冷缩。
接下来我们来研究一下具体的原理。
热胀冷缩的原理主要和物质内部的结构及分子的运动方式有关。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它们一般都是结合在一起的。
原子和原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就构成了不同的物质。
而原子间结合的方式和原子内部的电子运动方式决定了物质的特性。
如果物质中的原子间距离变大,即发生了胀大,我们可以从宏观上看成是物质的体积增大了。
这是因为,随着温度的变化,物体中原子的热运动更加活跃,需要占据更多的空间。
反之,当物体受冷却,原子热运动速度会减慢,原子间距离减小,物体则发生了缩短。
因此,热胀冷缩现象是原子热运动速度变化所引起的。
为了更好地理解热胀冷缩现象,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
一个经典的实验是用热水将玻璃杯预热,然后将其放入冷水中。
我们可以看到,预先热的玻璃杯受到快速冷却时,瞬间爆裂开来,这种现象就是热胀冷缩所造成的结果。
这是因为热胀是非常快速和强烈的,其作用比较明显,一瞬间将玻璃杯内部产生的热胀现象展现出来。
而冷缩现象则相对缓慢,因此我们不容易观察到。
除了实验,我们也可以看到热胀冷缩现象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表现。
例如,钢轨上的伸缩缝在夏天用高温膨胀填补空隙,在冬天时割缝以避免热胀引起的损坏。
如果在建筑中未留出伸缩缝,则随着宽度或长度增加,由于热胀冷缩引起的变形量将逐渐累积,并且由于环境变化的原因(湿度、空气污染等)使自由变形发生变形,从而导致裂纹和损坏。
湘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2 热胀冷缩》教案

《2 热胀冷缩》教案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发现问题—作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
(2)在学生研究水有热胀冷缩性质的基础上能作出判断:固体和气体有没有这种性质。
(3)能够设计实验证明固体和气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识与技能:(1)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即物体一般在受热以后体积会膨胀,遇冷体积会缩小。
(2)能够设计实验证明物体的热胀冷缩变化。
(3)知道热胀冷缩现象在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科学学习中能注重事实,克服困难,尊重他人意见,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交流。
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体会科学变化的丰富多彩。
教学准备:烧瓶、细管、铁圈、铁钉、玻璃杯(2个)、木板、水槽、酒精灯、烧杯、弯玻璃管、橡皮塞、滴管、气球、瘪乒乓球、热水、有色水、肥皂水、冰水。
教学过程:一、激趣质疑,探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
1、师生谈话导入:师:同学们,你们见过美丽的喷泉吗?生:见过,在公园里有一个很大的喷水池。
师:那你们见过彩色喷泉吗?生:(奇怪地)有这样的喷泉吗?没见过。
师:好,现在老师给大家做一个彩色喷泉实验,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现象。
2、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步骤:(1)在烧瓶内装入有色水。
(2)在瓶盖上穿入吊瓶插头和细管。
(3)盖好瓶盖。
(4)把烧瓶放入空水槽中。
(5)在瓶上浇热水。
(6)彩色喷泉喷出来了!(教师一边演示,一边讲实验步骤和正确的操作方法,为学生下一步的动手操作做出示范。
)3、学生动手实验。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请大家赶快用桌上的仪器做实验,要注意实验步骤和小心热水!别烫着!(学生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只见人人不甘示弱,一股股喷泉直冲上空。
)4、讨论交流。
师: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生1:没浇热水前,细管里没有水,当浇上热水后,喷泉出现了。
生2;我看到彩色喷泉,水从细管里喷出来,里面的水变少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分析得也很有道理。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热胀冷缩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科学探究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发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2.老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慧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老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报告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 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剖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的科学探究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教学准备一.教学导入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2篇

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湘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热胀冷缩精选2篇(一)教案名称:热胀冷缩教学年级:小学三年级教学科目:科学教学目标:1. 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2. 了解日常生活中热胀冷缩的现象;3. 能够举出几个关于热胀冷缩的例子;4. 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投影仪;2. 实验器材:一个玻璃瓶、水、一个带盖子的塑料瓶;3. 班级黑板;4. 学生实验用具:塑料杯、热水罐、冷水罐。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使用课件和投影仪展示一些热胀冷缩的图片,启发学生思考:“你们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热胀冷缩的现象吗?能举例子吗?”Step 2:示范实验(10分钟)1. 把一只小瓶子倒满水,盖紧盖子,放到热水中加热一段时间后,再取出来放置到冷水中。
2. 观察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并引导学生讨论:“瓶子变大了还是变小了?”3. 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热水加热的时候瓶子变大了,而冷水冷却的时候瓶子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Step 3:师生讲解(15分钟)1. 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老师向学生详细讲解热胀冷缩的原理:“物体受热膨胀,受冷收缩。
”2. 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解释热胀冷缩的原理。
3. 引导学生思考:“你们还能想到其他的热胀冷缩的例子吗?”Step 4:学生实验(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拿到一个塑料杯、一个热水罐和一个冷水罐。
2. 学生依次将塑料杯放入热水罐和冷水罐中,观察杯子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总结:“杯子在热水中变大了,在冷水中又恢复原来的大小了。
”Step 5:小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
2. 老师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热胀冷缩是指物体什么时候会变大,什么时候会变小?”3. 鼓励学生举出更多的热胀冷缩的例子,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热胀冷缩的原理。
Step 6: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在家中找出一到两个与热胀冷缩有关的日常生活例子,并写下自己的观察和心得。
小学科学公开课《热胀冷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科学公开课《热胀冷缩》第三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教材分析】本课选自《科学》三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热胀冷缩》的第三课时。
主要通过继探究液体和气体的热胀冷缩性质之后让学生观察探究固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现象,了解到固体也有热胀冷缩的现象,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最终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教学内容】小学科学教材第三册下第一单元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科学探究:经历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探究各种物体热胀冷缩现象的浓厚兴趣,初步认识到事物普遍的发展变化规律。
⑵在与他人的合作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体验合作的愉快,并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3.科学知识:、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的相关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难点:如何设计实验,观察固体体积变化现象【实验器材】火柴、酒精灯、水槽、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1825年,英国铺设的第一条铁路在铁轨间没有留缝隙。
结果到了夏天,铁轨有的歪歪扭扭,有的朝上拱起;冬天,铁轨则发生了断裂。
是什么原因使英国的第一条铁轨发生了扭曲和断裂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铁轨间留缝隙又是什么道理?同学们,你们想不想知道答案呢,好,这节课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二、探究新知,构建模型。
㈠结合插图,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师:酒精灯的点燃和家中点燃蜡烛有一定的区别,我们要特别注意并牢牢记住。
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从灯芯旁边引燃,不能从上面点燃;熄灭时不能吹灭,要用灯帽快速盖灭,再提起,看是否已熄灭;两个酒精灯之间不能相互引燃。
记住了吗?师:为了更好的掌握怎样使用酒精灯,我们用一个顺口溜记住操作方法。
热胀冷缩-湘科2001版三年级下教案

热胀冷缩-湘科2001版三年级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进一步了解热胀冷缩现象。
2.学习热胀冷缩的应用,如热水袋的使用,温度计的测量等。
3.培养观察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热胀冷缩的概念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向学生展示物体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发生的大小变化,然后引出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现象。
2. 热胀冷缩的表现形式通过观察和实验学习热胀冷缩的表现形式,如线性热胀、面热胀、体热胀和热缩。
3. 热胀冷缩的应用介绍热胀冷缩的应用,如热水袋的使用、温度计的测量等。
4. 实验操作通过简单的实验操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热胀冷缩现象。
5. 能力培养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实验精神。
三、教学方法1.通过展示和讲解来介绍热胀冷缩的概念和现象。
2.通过实验来观察热胀冷缩现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3.通过导入实际应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思考,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热胀冷缩的概念和现象a. 展示实验老师准备两根相同长度的铁棒,一根放置在室温下,另一根放置在热水中。
让学生通过观察两根铁棒的变化,发现不同温度对物体的大小变化的影响。
b. 导入概念老师通过实验让学生发现,物体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变化现象,引导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及现象。
2. 热胀冷缩的表现形式a. 观察线性热胀的表现老师准备两个不同材质的钢尺,分别放置在室温和热水中。
让学生观察两个钢尺的变化,发现不同材质的物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大小变化不同,引导学生理解线性热胀的表现。
b. 观察面热胀和体热胀老师准备两个装有水的玻璃杯,将其中一个玻璃杯放置在热水中,让学生观察两个玻璃杯中的水的变化,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变化不同,引导学生理解面热胀和体热胀的表现。
c. 观察热缩的表现老师准备一根被加热的纸卷,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和室温下的纸卷的差异,引导学生理解热缩的表现。
热胀冷缩-湘科2001版三年级下教案

热胀冷缩-湘科2001版三年级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
2.能够观察、描述、解释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现象。
二、教学准备1.教师:重点讲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课件展示相关实验。
2.学生:提前准备好课本、笔记本以及实验器材。
三、教学过程1. 知识讲解(1)热胀冷缩的概念和原理热胀冷缩是物体在温度发生变化时,体积(长度、面积)也发生相应变化的现象。
这是因为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分子热运动状态不同,分子热运动的强弱与距离成反比,因此温度升高时,分子热运动加剧,分子间距离增大,物体体积扩大。
相反,温度降低时,分子热运动减弱,分子间距离缩小,物体体积缩小。
这种现象在生活和实践中应用广泛,例如汽车轮胎上的气体也会随温度变化而产生膨胀或缩小。
(2)热胀冷缩的应用热胀冷缩的应用非常广泛。
例如,铁路铁轨铺设时应考虑夏季铁轨的膨胀和冬季铁轨的收缩,以防轨距过大或过小;汽车轮胎上,气体也会随温度变化导致膨胀或缩小,需要定期检查气压;生产中的机械设备也需要考虑温度对其大小的影响等。
2. 实验操作(1)观察物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a)实验1:水的体积变化 1. 每人准备两个相同大小的烧杯,一个烧杯盛开水,一个烧杯盛冷水。
2. 在黑板上画出水面高度标线。
3. 在温度计的测量下,分别记录两个烧杯温度。
4. 小组讨论:当两只烧杯中的水温相同时,水面是否在同一高度? 5. 改变两只烧杯中的水的温度后,观察两只烧杯中水面的变化。
重新画出水面高度标线。
6. 小组讨论:当两只烧杯中的水温不同时,水面是否在同一高度?(b)实验2:不同材料的线膨胀 1. 每人准备一条相同长度的棒状物,材料可以不同,如:木棍、铝棒、铁棒等。
2. 在黑板上标出棒状物的长度。
3. 分别在温度计的测量下,测量每个棒状物的初始长度和温度。
4. 小组讨论:当温度相同时,三个棒状物长度是否相同? 5. 将三个棒状物放入沙浴中(或沙子中)加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热胀冷缩
热胀冷缩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学会自制“液体温度计”。
经历对液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滴瓶或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水槽或大烧杯(无条件的可用矿泉水瓶剪成杯子)、热水、冷水、酒精、煤油(其它液体)等。
教学导入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许多的温度计,提问:你们想自己有一支温度计吗?
2.教师介绍伽利略和雷伊发明的温度计。
3.这两种温度计利用了空气与液体的什么性质?让我们来研究吧!
一.活动自制“液体温度计”
1.指导学生自制“温度计”。
(1.)出示器材:小药瓶、橡皮泥、红墨水、空玻璃管。
(2.)要求:聪明的同学们,能否利用这些器材和以学的知识讨论这怎样来制作“液体温度计”?
(3.)小组讨论制作方法。
(4.)制作“液体温度计”,对于学生作品,教师组织进行评价。
2.观察自制“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对学生的实验、记录、描述提出要求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
(3.)学生观察。
(4.)汇报观察到的情况。
3.研究不同液体制作的“温度计”在热水和冷水中液柱的变化。
(1.)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2.)预测:我们会看到什么现象?
(3.)方法指导。
(4.)学生观察。
4.整理分析实验记录,形成概念得出结论。
(1.)实验中,几种“温度计”发生了哪些共同的变化?
(2.)引起变化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3.)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4.)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学生解释自制“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气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一.教学导入
1.复习: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2.提问: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活动空气是否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实验的设计:
(1.)教师组织学生针对两个问题进行充分的思考和讨论:
①把空气装在什么容器里?
②用什么方法能看到空气的膨胀和收缩现象?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补充或完善:
·借助其他能鼓凹的物体来发现。
启示:可以在烧瓶口上套小气球。
·借助因受热膨胀而冒出的空气在水中冒泡,因受冷空气收缩,外界气压将水压入管中或瓶中来发现。
·通过容器的鼓凹来发现。
空气总是充满容器的空间,当容器凹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小。
当容器鼓时,说明空气体积变大。
(3.)评价:在此环节思维活跃的同学给予肯定。
(4.)形成各自完整的实验方案。
2.实验现象猜想。
3.按设计的方法完成实验。
4.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5.分析比较,我们的猜想和观察到的现象一致吗?
三.小结:
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学生解释伽利略温度计的原理。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经历对固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探究过程。
2.观察认识多种物体在受热受冷时的体积变化,合理分析实验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实验的过程中,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3.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科学知识
1.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知道一些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在生活中相关应用。
教学准备
小气球、酒精灯、火柴、固体热胀冷缩演示仪、踩瘪的乒乓球等。
一.教学导入
1.阅读指南车信箱。
2.液体、空气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思考:固体会不会也热胀冷缩呢?
3.让我们一同来研究研究吧!
二.活动研究铁轨间为什么留缝隙
1.实验研究:固体的热胀冷缩
(1)教师演示:介绍酒精灯的使用步骤:
①左手扶灯体,右手摘下灯帽,口朝下倒扣在桌上。
②划着火柴,让火焰朝上接近灯芯点燃酒精灯。
③甩灭火柴,将熄灭的火柴梗投入污物桶。
④讲解火焰的分层,指出外焰温度,加热时要使用外焰。
⑤熄灭酒精灯时,左手扶灯体,右手取灯帽,快而轻地盖上,待
火焰熄灭后,提起灯帽,再盖一次。
(2)学生练习使用酒精灯(交待注意事项。
)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铜球的热胀冷缩实验。
(4)描述实验过程和看到的现象,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2.补充实验:玻璃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老师演示:注射器的玻璃活塞(熟玻璃制成的,受冷受热不易炸裂)可以顺利地进入管内到达底部,用酒精灯加热注射器的活塞,再放入管内,你们想,会有什么现象?接着使活塞受冷后,把它再放入注射器内,你们又推想一下会发生什么现象?
(2)组织学生描述实验的过程和看到的现象。
(3)分析:实验现象告诉了我们什么?
(4)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三.小结
固体、液体、气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拓展:生活中的热胀冷缩现象
(1)解释教材出示的三种现象。
(2)找一找,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热胀冷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