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的情感赏析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精选6篇)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下面我们为你带来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篇1《荷》文之所以美,就在于作品营造出了一个深邃清幽的意境。
散文的意境有三个必备的要素,即语言的真切,景物的真实,情感的真挚。
本文正是以真切的语言描绘一幅真实的景物,抒发出了长期郁积于内心深处的真挚的情感。
赏析本文也就必须从这“三真”入手,而在这“三真”中,对语言的真切的分析又当为揭示其他“二真”的必由门径。
一以真言写真景《荷塘月色》描写了哪些景物呢?文题标得明白:一是荷塘,一是月色。
在历代诗文中写荷塘的不少,写月色的更多。
但本文的“荷塘”、“月色”绝对区别于其他的“荷塘”、“月色”。
这里的荷塘不会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里的月色也不能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里的荷塘是“月下的荷塘”,这里的月色是“荷塘的月色”。
正因为作品鲜明地突出了景物的特色,生动真实地再现了特定环境下了特定景物,文章所要抒发的真挚感情才有可靠的寄托,才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
先看对荷叶的描写:“叶子出水很高,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如果我们抛开特定的环境,用“青翠的玉盘”来比喻荷叶行吗?当然行,而且表现力还相当强。
这样的描写既绘出了荷叶的色,又表现了荷叶的质,还状摹了荷叶的形。
然而这种比喻只好在朝霞、夕照里,或蒙蒙细雨中,绝不能在淡淡在月光下。
夜不辨色,更难辨质,月色中所见的荷叶,主要是其自然舒展的形态,与裙十分相似。
写荷花,原文连用了三个比喻:“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及其赏析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创作的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
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荷塘月色的喜
爱之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
全文构思新奇精巧,语言清新典雅,景物描绘细腻传神,具有强烈的
画面感。
这篇散文的赏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情景交融:文章描绘了荷塘月色的美丽景象,同时也表达了作
者的情感,情景交融,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2. 语言优美:文章的语言优美,用词准确,形象生动,使读者感
受到了荷塘月色的美丽。
3. 结构严谨:文章的结构严谨,开头点题,中间叙述,结尾呼应,首尾连贯,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
4. 寓意深刻: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寓意深刻。
《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秀的散文,它以优美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一个美丽、清幽的荷塘月色,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的心。
荷塘月色6段鉴赏
荷塘月色6段鉴赏《荷塘月色》是唐代诗人张谓所作的一首诗,全诗共六段,表现了诗人在荷塘独行时的心境和感受。
以下是全诗的赏析:第一段:“沈醉不知归路,呼童烧酒尽,杯盘狼藉。
时闻牛叫声,忽数峰入云峰出,玄鹤高飞人未见。
”这一段描写了诗人深陷酒境,意犹未尽的心情。
他喊着童子要再来烧酒,酒杯已经满地,处处是狼藉。
这时,他听到远处有牛叫声,看到玄鹤高飞,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深夜的荷塘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第二段:“扶醉出月明洲,披香卧听莺蝶。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派愁。
”诗人被惊醒后,寻着牛叫声出了荷塘,在月亮下的一块荷叶上,他躺下来静静的听着莺蝶的音乐,感受着夜色的美好。
他意犹未尽,类似上文的意象被再次回忆,具有浓郁的感受、韵味。
第三段:“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误入此夜歌声急,嫌疑间、点滴更无数。
”这一段中,诗人内心的情感被惊醒了。
当他听到了“倾盆雨”一般的歌声时,他忽然记起人间中的“伏虎”,一股无名之痛涌上心头。
同时,也暗喻着自己对于思乡之情的疑惑,涌动的歌声中,承载了种种的可能性和情感互动。
第四段:“惜别若为初相识,到得还来泪满巾。
庐山谷口徐行去,半夜钟声到客船。
你令我白发渔樵年。
”这一段开始展现了诗人心中的离愁别绪。
当他与这个他初次认识的荷塘真正地告别时,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
他步履徐缓地往庐山谷口走去,在半夜的船声中,感受到了时间流转的不可逆转性和人类的无奈。
第五段:“陌上花开为谁春,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此间少妇恰相似。
”这一段中,诗人的心情再次回到了美好的荷塘之中。
他问自己:“这些花开是为谁的春天?”他也意识到了时光的流逝,可他依旧对过去的记忆念念不忘,不后悔在这里被消耗肉体的青春,这位少妇也成为了他心中的永恒地象征。
第六段:“画楼西畔桂堂东,身在福中不知福。
呜乎!已矣乎!富贵功名何足论!但愿老死花酒间,君恩故旧对泥菩萨。
”最后一段强调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
他看到画楼和桂堂,感叹自己的幸福,同时也忧心忡忡,因为福中不知福,为得而失的人生存在着太多后悔和无法挽回的流失。
荷塘月色 赏析
荷塘月色赏析
《荷塘月色》是清代南宋文学家周达观的抒发自然山水和表达感情的诗篇。
诗中主要描述了月夜荷塘的美景,通过对清朗的月色以及水草的描绘,展现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愉悦。
整首诗以荷塘的景色为背景,运用了平实的语言和自然的描写,令读者仿佛置身在一个静谧的夏夜中。
首句“人影在黄昏里”揭开了诗篇的帷幕,也为诗篇的主题定下了基调。
接下来的描述以自然的景色为线索,以诗人的视角引领读者进入一个个美丽的画面中。
诗中写到的“锦帐”,形容了荷叶的颜色和质感。
而“香罗帐里罗新妆”则更进一步地展现出了荷花在夜晚中的娇艳和生机。
月色下的荷塘仿佛成了一个盛开的花园,开满了清新的花朵。
紧接着,诗中的第三句“梧叶将船隔”的描写造型生动地表现了静谧的夜晚和船只的点缀,给诗篇增添了一丝动感。
这种对景物的观察,更加突出了自然景色和人的关系,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平静和愉悦。
最后,诗人用“月斜露”来描写月亮的倾斜,将诗篇推向了高潮。
月色斜洒在荷塘上,将荷花的美景映衬得更加悠然静谧。
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主线,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荷塘月色美景的赞叹和感受。
通过《荷塘月色》的赏析,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的倾诉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诗篇中描绘的荷塘月色也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饱含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荷塘月色赏析13篇
《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一):《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品透过对月下荷塘的描述,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完美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
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此刻读者面前。
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
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
之后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
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
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那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
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应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
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
文章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完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荷塘月色赏析13篇
荷塘月色赏析13篇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赏析(一):《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品透过对月下荷塘的描述,抒写作者在政治形势剧变之后,在严酷现实的重压下的苦闷、彷徨和寂寞的心境,表现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面情绪以及对未来完美自由生活的朦胧追求。
《荷塘月色》起句简洁,为排遣心中的郁闷,于是踏着月光向清静的荷塘走去。
“心不宁静”是全文的情感线索,它给荷塘、月色染上了不同一般的色彩,也给以后的抒情写景创造了特定的条件。
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世界,感到是个”自由的人”。
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一幅美不胜收的荷塘月色画便呈此刻读者面前。
作者先鸟瞰月下曲曲折折的荷塘全景,给人以总的印象,然后有层次地从上到下写来,田田的荷叶,美如舞女的裙;荷花零星点缀,姿态万千,如星星熠熠,似明珠乳白;微风送清香,叶动花颤,流水脉脉含情。
在这幅画里,作家不满足于对客观景象作静止的摹写,而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机的风姿。
之后作家着力写月光之美。
光是难以捉摸的,作家却借助于景物,创造出一种勾人心魂令人陶醉的意境。
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
为强化月光效果,作者着力摹写月的投影,如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那里光影交错,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写月色,但处处不忘荷塘,满塘光与影的和谐的旋律,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的令人惊异之美,使人神醉。
最后写荷塘四面,着墨较浓的是柳树,写下月下的情景,应对树梢的远山,树缝里的灯光,以及蝉声蛙鼓则是随意点染,只为增加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
作者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是片刻的,回到现实立刻又感到重压,心里越发不平静了。
最后写了作者遥想古代江南采莲胜景,虽不在现实之中,然而借助联想,使荷塘画面扩展,更显清新雅致,同时也表达作者对完美、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
对《荷塘月色》的审美赏析大半个世纪以来,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直为人们所喜爱。
大家阅读它,赞赏它,无不为它神妙的境界和精美的文字所折服。
因此,又被选到高中语文的教材里。
《荷塘月色》何以有如此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本文将就此问题作一探讨。
一、感情造境之真、哲理构思之巧艺术是生活的升华,而意境则是艺术皇冠上璀璨的明珠。
荷塘月色之所以有不衰的艺术魅力,原因之一就在于作者创造出了符合人们审美情趣的意境。
它不仅创设出了优美的意境,塑造出了丰富鲜明的艺术形象,还有真挚的感情、浓郁的诗意以及发人深省的哲理、精巧的构思、深邃的意境等。
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作者先是细腻、逼真地描绘了苍茫的月光这一特定环境下荷塘那有形有神、有光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使读者读过这篇文章后犹如进入这样一个境界∶苍茫的月光下,作者一个人逍遥自在、从容不迫地走着、踱着。
荷塘里的荷花也显得迷人了,硕大的叶子,亭亭玉立,体态轻盈柔美;洁白的荷花袅娜摇曳、欲开含羞。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这时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那灌木、那杨柳留下的参差、斑驳的黑影和那稀疏的像画在叶子上的倩影,那隐现在树梢上的远山……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啊,静谧、淡雅、朦胧,任何一个读过这篇作品的人都会被这美好的景色所陶醉。
这时候,纵使有满怀的惆怅、一腔的愁思,也早已消融在这境界之中了。
其实,此时作者笔下的景物,是他深入领悟自然生命与自我性灵的默契和交融,是他生命体验和人格追求融为一体的外化。
正是由于他的敏锐捕捉和留心体察,大自然的风姿神韵及万物之间的关联谐调,才汇聚到作者的笔下,才为我们营造出一种神与物游、物我同化的境界。
《荷塘月色》的情感赏析
二、 学生 学 习环 境适应 能 力培养 的基本 要求 在 英语 教学过 程 中, 学 生学 习环 境适 应能力 的培养 不是
一
蹴而 就 的, 在 这个培 养 的过程 中, 我 们需要 遵循 以下要 求 : 1 . 平 等性
教学 活动是 一种双 向性 的活动 , 只有 我们和 学生 的共 同 参与 才能 取得 良好 的教学 效果 。在这个 过程 中 , 我们 要建 立
光, 善于在 这些 孩子 中寻找 到进步 快 , 学习潜 能大 的孩子 , 让 他成 为 同伴 的榜 样 。就 像有 的孩子 模仿 能力 强 , 我们 就多给
这些孩 子模 仿 的机会 。在他们 具备 了实 力 以后 , 我们 可 以让 他们 做小老 师 , 带动 身边 的孩子 。 同样 , 有 的孩 子在老 师 的 指导 下能很 好地记 下课 堂笔记 , 我们 就创 造机会 把他 们的笔 记展 示 出来 , 让 他们 能更积 极地 做好这 件事 , 同时又 可 以激 发其 他孩 子模 仿 他们 的行 动 。只 要我 们抓 住孩 子 可塑 性 强 的特 点 , 塑 造学 生榜样 , 榜 样是 无形 的力量 , 能更 好地 帮助 学
’
、
走进“ 作 者生 活”
1 9 2 7 年9 月( 较《 荷塘 月色》 的写 作仅晚两个 月) , 朱先生
在 给 友人 的 《 一封信》中写 到 : “ 这几天 似乎 有些异 样 。像 一
了《 那里走 》 ( 写作 《 荷塘 月色》 七个 以后) 一文 。他在 文 中
讲道 , 他 和他 的朋友 明确 地意 识到 , 发现 与重 视 “ 个人 价值 ”
出此 言呢 ?
一
说话 , 都 要费 很大 的力气 , 还 不能如 意 。心里 是一 团乱 麻 , 也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全文赏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以柔美的比喻和浪漫的语言,抒发了作者对荷塘美景的感叹。
该诗歌以其特有的美感,抓住了读者的心,这也是它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之一。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对《荷塘月色》作一个全面的赏析,探究该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首先,《荷塘月色》表现出一种自然界中无尽的美丽与至高无上的沉默,这是朱自清以古典诗歌形式,利用鲜明的画面塑描出的。
这首诗把月光所发出的低微的影响呈现出来,那真如穿梭于湖水之上的感觉,使人如同置身于仙境一般。
朱自清运用了诗歌的艺术手法,以融合的形式来营造这种令人流连的气氛。
例如,诗中“波光里的艳影”,“桂花初放雨点里”,“芦花落尽秋水面”,以及“沙头角落残红烛”等,都展现出自然界无限的美,把人们带入一个宁静而美丽的梦境。
其次,《荷塘月色》也反映出作者对深沉思索的状态。
作者在诗歌中采用了几种先进的手法来表现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他赋予月光反映出的湖光以“轻秋”的情怀;他把诗中的芦花比做是“梦里的,多少年”;他将码头的烛火,比作辗转空梦的“萤火虫”。
这些象征性的比喻,彰显出朱自清对事物的爱慕,对生活的深情,以及对宁静晚秋思绪的惋惜。
通过这种折射出来的思索,朱自清抒写了他探索物质世界和超越现实世界的渴望。
最后,《荷塘月色》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关于生活的反思。
正如著名诗人兰陵笑笑生所说:“朱自清的作品,正是一切生活的倒影”。
通过诗中描绘出的湖景,以及月光、芦花和烛火的精神象征,朱自清给我们以深刻的哲理,令人深思。
例如,这首诗突出了变化是生活的必然,令人明白到美丽也会过去,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时光;它同样也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微小的美,比如现在正发生的瞬息万变,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也是值得我们珍惜的。
总之,《荷塘月色》是一首艺术性很强的诗歌,它给我们以安静的气氛和深刻的意义,蕴含着朱自清对自然美景的抒发,以及对生活的深情反思。
朱自清通过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以深层思考来审视世界的方式。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
《荷塘月色》课文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清华园中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篇文章以其精美的语言特色、深沉的情感表达、细腻的景物描绘、巧妙的结构安排、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深刻的主题探讨而备受赞誉。
一、语言特色《荷塘月色》的语言特色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的语言质朴自然,流畅优美,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同时,他的语言平实而不做作,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这种语言特色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是朱自清先生文学风格的重要体现。
二、情感表达在情感表达方面,《荷塘月色》深沉而细腻。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自己淡淡的喜悦和哀愁。
这种情感表达不张扬,不渲染,却能深深地感染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
同时,这种情感表达也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景物描绘在景物描绘方面,《荷塘月色》细腻而生动。
朱自清先生通过对荷塘月色的细腻描绘,将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展现得如诗如画。
他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仿佛读者置身于清华园中的荷塘月色之中。
这种景物描绘使得《荷塘月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构安排在结构安排方面,《荷塘月色》也表现出色。
整篇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提出主题思想,再分层次进行描绘,最后总结全文。
这种结构安排使得文章更加紧凑有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同时,朱自清先生在文章中巧妙地运用了过渡句和照应句,使得文章更加连贯和流畅。
五、修辞手法《荷塘月色》的修辞手法也是其魅力所在。
朱自清先生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得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例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这样的比喻既形象又生动,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月光如流水的动态美。
同时,“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
《王维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王维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王维荷塘月色原文及赏析
《荷塘月色》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之一,描绘了一幅荷塘清雅、月色皎洁的美景。
本文将为您提供这首诗的原文以及一些赏析。
原文
余亦能高咏,斯人共长云,天下谁能与余争?
美人之姿与才华兼备,使他人自愧不如。
江上秋风过,采莲人未还,小山新溢彩云间。
晓日初昇红如血,玫瑰玫瑰私心燃。
郭郎才子高一筹,必让贞子与之匹配。
赏析
这首诗以描绘荷塘月色为主题,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
诗人的情感和感受。
诗的开头,诗人自信地表达了自己的才华和能力,与他人相比
不甘落后,积极追求卓越。
接着,诗人描绘了一个美丽的景象:荷
塘清雅,月色皎洁。
这里的荷塘象征宁静和纯洁,而明亮的月色则
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接下来,诗人以情感为线索,展示了他对美丽女子的赞美之情。
他称其为“美人”,并赞美她的姿容和才华。
这种赞美通过对女子的
特质的描绘,使读者感受到她的卓越和与众不同。
同时,诗人也表
达了对女子的渴望和希望能与她相配。
整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直接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美景和
美人的喜爱之情。
同时,诗人自信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也贯穿其中,
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受。
这首诗既展示了王维的才华与文学造诣,又表达了他对美的追
求和热爱。
它以简练的语言和清新的意境吸引了读者,使人感受到
大自然的美丽与诗人的情感共鸣。
希望通过这篇赏析,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荷塘月色》这
首优美的诗歌作品。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抒发 - 教案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抒发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该文写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心境。
1.1.3文章通过描绘荷塘夜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1.1.4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情感抒发,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及其作用。
1.2.2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抒发,理解其深层含义。
1.2.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4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分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文学手法的分析与应用。
1.3.2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抒发的深入理解和评价。
1.3.3教学重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文学手法与情感抒发相结合。
1.3.4教学难点:如何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形成自己的见解。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手法解析2.1.1描述手法:朱自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荷塘的景色,如“荷叶罗裳,荷花衣裳”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
2.1.2抒情手法:通过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等句子,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1.3比喻手法:作者运用丰富的比喻,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
2.1.4对比手法:通过对现实与理想的对比,如“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突出了作者的孤独和失落。
2.2情感抒发分析2.2.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2.2孤独与失落:在荷塘的宁静中,作者感受到了自己的孤独和失落,这种情感通过对比手法得到了强化。
2.2.3对自然的热爱:作者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
2.2.4对人生的思考:在荷塘月色中,作者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这种思考通过抒情手法得到了表达。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细节与情感表达 - 教案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景物细节与情感表达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作品写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内心感受。
1.1.3文章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1.1.4作为经典散文,它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1.2教学目的1.2.1帮助学生理解《荷塘月色》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1.2.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1.2.3引导学生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1.2.4激发学生对文学创作的兴趣和热情。
1.3教学重点与难点1.3.1教学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景物细节描写。
1.3.2教学难点:理解景物描写背后的情感和思想。
1.3.3教学重点: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1.3.4教学难点:将鉴赏技巧应用于实际文学阅读中。
二、知识点讲解2.1景物描写的作用2.1.1景物描写可以烘托气氛,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2.1.2通过景物描写,可以反映作者的情感状态。
2.1.3景物描写有助于塑造文章的艺术形象。
2.1.4景物描写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和内涵。
2.2情感表达的方式2.2.1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2.2间接抒情:通过景物描写、人物塑造等手法间接传达情感。
2.2.3情感与景物的融合:情感与景物描写紧密结合,相互映衬。
2.2.4情感的层次性:文章中情感表达具有丰富的层次和深度。
2.3文学鉴赏的方法2.3.1关注作品的语言:分析作品的用词、句式、修辞等。
2.3.2理解作品的结构:把握作品的布局、节奏、高潮等。
2.3.3体会作品的主题:挖掘作品的核心思想和深层含义。
2.3.4感受作品的情感:通过作品的语言和形象,体验作者的情感。
三、教学内容3.1文章概述3.1.1《荷塘月色》描绘了作者在一个夏夜漫步荷塘时的所见所感。
3.1.2文章以荷塘为背景,通过对月色、荷花、蛙声等细节的描绘,展现了夏夜的宁静与美丽。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心境的优美散文。
文章以荷塘为背景,描绘了荷塘在夜晚的美丽和安静,又通过主人公“我”的目光,展现了他内心的喜悦和感慨。
文章一开始,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荷塘的美丽:“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里用“众里寻他千百度”来形容作者对荷塘的追寻和期待,而“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则表达了作者在看到荷塘的美景后的兴奋和惊喜。
这句话也暗示着人们追求美好,有时只需要停下来回首一下身边的环境和生活,就能够发现美丽的存在。
接着,作者开始描写荷塘的美景:“黑暗的荷叶上点缀着些微弱的光,那是微生物发出的光。
”这里用“微弱的光”来形容荷叶上的珠露,在黑暗中显得格外明亮和美丽。
文章中提到的“微生物发出的光”是指一种称为“荧光”的自然现象,这种现象在荷塘中特别常见。
作者用这种自然现象来表现荷塘的神秘和美丽,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不可思议。
最后,作者通过主人公“我”的目光,描述了自己内心的感悟:“我实在太感谢这月色了,它把平常的、平凡的一切东西都变成了奇异的、美好的。
”这里作者通过“我”的感悟,表达了他对荷塘的美景和月色的感慨和赞叹。
文章中也透露出作者对生活中一些小事物的关注和敏感,以及他用心体味生活之美的精神。
总之,《荷塘月色》这篇文章运用了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描写,展现了荷塘夜景的美丽和神秘,也透露出作者对生活中小事物的
关注和用心感悟生活之美的态度。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表达 - 教案
教案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手法与情感表达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1.1.4朱自清的散文以情感真挚、文字优美著称。
1.2作品主题与影响1.2.1《荷塘月色》以荷塘夜景为背景,描绘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1.2.2作品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现实生活的感慨。
1.2.3该作品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2.4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手法和深刻的情感表达,成为经典之作。
1.3教学目的与意义1.3.1通过学习《荷塘月色》,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3.2帮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文学手法和情感表达。
1.3.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1.3.4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价值。
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手法分析2.1.1比喻与拟人:作品中有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描写,如“荷花如美人”。
2.1.2对比与衬托:通过对荷塘夜景的描绘,突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2.1.3象征与暗示:荷塘月色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向往。
2.1.4叙事与抒情相结合:作品既有对荷塘夜景的叙述,也有作者情感的抒发。
2.2情感表达解读2.2.1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作者通过对荷塘夜景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2.2.2对现实生活的感慨:作品中的孤独与寂寞,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2.2.3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荷塘月色象征着美好与希望,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2.4深刻的人生哲理:作品通过对荷塘夜景的描绘,传达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2.3作品风格与特色2.3.1语言优美:作品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2.3.2情感真挚:作者的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内心世界。
2.3.3寓意深刻:作品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 教案
教案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教案一、引言1.1文章背景介绍1.1.1《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奠基人之一。
1.1.2该文创作于1927年,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动荡的深刻感受。
1.1.3文章以荷塘月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自然景象。
1.1.4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朱自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2教学目标阐述1.2.1使学生理解并感受《荷塘月色》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1.2.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1.2.3引导学生通过对文章的深入分析,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
1.2.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1.3教学重点与难点说明1.3.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1.3.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并感受文章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
二、知识点讲解2.1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2.1.1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是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手法。
2.1.2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通过描绘荷塘月色,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2.1.3文章中的情感与景物的和谐美,使得文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2.1.4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文章,理解并感受这种和谐美。
2.2文章的艺术特色2.2.1《荷塘月色》的语言优美,富有诗意。
2.2.2文章的构思巧妙,情感真挚。
2.2.3文章的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2.2.4学生需要通过阅读和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艺术特色。
2.3文章的情感内涵2.3.1文章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2文章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2.3.3文章通过对荷塘月色的描绘,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3.4学生需要通过深入分析,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内容3.1文章背景介绍3.1.1介绍《荷塘月色》的作者朱自清及其创作背景。
3.1.2分析文章创作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3.1.3讲解文章的主题和创作意图。
3.1.4引导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为深入理解文章打下基础。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韵味与情感深度 - 教案
教案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文学韵味与情感深度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1.1.4朱自清的散文以真挚的情感和细腻的描写著称。
1.2作品主题与影响1.2.1《荷塘月色》以荷塘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作者的情感体验。
1.2.2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1.2.3作品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誉为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1.2.4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韵味和情感深度,吸引了无数读者。
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3.2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1.3.3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热爱。
1.3.4通过对作品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二、知识点讲解2.1作品结构与艺术特色2.1.1作品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2.1.2作品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2.1.3作品以荷塘月夜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独特的艺术特色。
2.1.4作品的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2作品意象与象征意义2.2.1荷塘月色中的荷花、荷叶、月色等意象,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2.2.2荷花象征美好、高洁,荷叶象征包容、呵护,月色象征温柔、宁静。
2.2.3作品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2.2.4作品的意象与象征意义,使其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2.3作品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2.3.1作品通过描绘荷塘月夜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3.2作品通过对自然美景的赞美,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2.3.3作品的情感表达真挚、细腻,给人以深刻的感动和启示。
2.3.4作品的哲理思考,使其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层次与景物层次 - 教案
教案赏析《荷塘月色》中的情感层次与景物层次教案一、引言1.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1.1.1《荷塘月色》创作于1927年,是朱自清的代表作之一。
1.1.2朱自清,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1.3作品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1.1.4朱自清的散文以情感真挚、文字优美著称。
1.2作品主题与情感基调1.2.1作品主题是对荷塘月夜景色的描绘和对生活的感悟。
1.2.2情感基调是宁静、淡雅,透露出淡淡的忧伤。
1.2.3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1.2.4作品以荷塘月色为背景,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3教学目标与意义1.3.1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层次。
1.3.2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阅读理解和欣赏能力。
1.3.3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感受力。
1.3.4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美好与不足,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知识点讲解2.1散文的特点与分类2.1.1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以抒发作者真情实感为主。
2.1.2散文可分为抒情散文、叙事散文、议论散文等。
2.1.3散文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注重情感的表达。
2.1.4散文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文学创作的重要形式。
2.2《荷塘月色》的情感层次2.2.1作品通过对荷塘月夜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的情感波动。
2.2.2情感层次包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然的热爱等。
2.2.3作品情感层次丰富,既有淡淡的忧伤,又有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2.2.4通过对情感层次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3《荷塘月色》的景物层次2.3.1作品以荷塘月色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2.3.2景物层次包括荷塘、月色、荷叶、荷花等。
2.3.3作品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机。
2.3.4景物层次与情感层次相互映衬,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三、教学内容3.1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3.1.1朱自清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赏析
高一语文上册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高一语文上册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写景抒情的散文,是现代文学脍炙人口的佳作。
荷塘就在清华园里,是作者“日日走过”的,可谓“平常身历之境”了,但他却以诗人灵敏的触觉去感受它,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在全篇结构中,作者首先着力写荷塘,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缀开着的荷花和花苞,以及微风吹来的花香。
这是静的画面。
紧接着他就捕捉那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状,这是动的画面。
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了荷塘富有生意的风姿。
在这一段落里,作者一句没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静止画面还是动态景象,处处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通过观察之后的具体描写之中。
接下去着力写月色,先写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又是虚写,虚实为用,拧摅出一种勾人心魄的意境。
最后写荷塘四面,凝聚点在柳树,写月下的树景,因为远近高低尽是柳树,把“一片荷塘围住”了。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这就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重浓郁的诗意。
《荷塘月色》运用手法是多种的。
其中有比喻,衬托,拟人,还运用了古典诗歌中常有的“感觉借移”的艺术手法,把嗅觉和视觉的形象,转化为听觉的形象,摹拟了香和光时断时续,似有若无的形态,使难以描摹的感觉,通过另一种可感形象而具体化了。
语言也有显明的特色。
朱自清语言最大特点是自然新颖,如他自己所主张的,“新而不失自然”,自然流畅,丝毫没有雕琢的痕迹,读着令人感到分外亲切。
作者还运用了许多叠字叠词来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明它的深度等。
《荷塘月色》极具艺术性,朱自清善用艺术手法,以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绝美的“荷香月色图”,引人入胜,从中感受到美的愉悦和享受,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领会深厚的人文内涵。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
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荷塘月色》是中国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荷塘月色》原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的情感赏析
《荷塘月色》表达了作者朱自清怎样的思想情感?当下,最流行的提法仍旧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不满现实的苦闷”等。
文中“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句话到底流露了作者怎样的真情,至今仍极少有人究问。
笔者认为,这句话才是文眼,这“脉脉流水”才蕴寄了作者真情。
何出此言呢?
一、走进“作者生活”
1927年9月(较《荷塘月色》的写作仅晚两个月),朱先生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写到:“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
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
走路,说话,都要费很大的力气,还不能如意。
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
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他到底是怎样地过着这狂风似的日子呢?”这里所说的“南方这一年的变动”,主要指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等事件。
从字里行间,已流露出作者当时压抑、烦闷的心境及对时局的突变的惊恐和困惑。
1928年2月,朱先生又写了《那里走》(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一文。
他在文中讲道,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
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
而自己却要追求自由,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
因此,既反感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深深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
在这“惶惶然”中,无可选择中的选择,“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即“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躲到学术研究中”,与“政治”保持距离,“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
”这当中一些话讲得已明白无误,作者当时的心志就是不想加入任何党派,不想按照任何党派的要求的方式生活,只想过自己的日子,做自己爱做的事业,追求宁静、中和、独立、自由的人生。
然而,现实却不宁静,不太平,充满了党派和主义,恐怖和血腥,让人心烦意乱,整日惶惶不安,根本无法从这样的现实中超脱出来,越是无法超脱也就越幻想超脱,越要排遣内心的苦闷、烦郁、孤独、彷徨和无奈。
于是,朱自清先生就试图通过写作散文来排遣这样的心情,以使心灵获得暂时的宁静、中和、独立、自由和解脱,于是也就有了这篇《荷塘月色》。
二、走进“课文生活”
看看作者是如何一再建构自己的美梦而又怎样一再亲手把它撕得粉碎的。
请先看看课文中那段著名的心理独白: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活。
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请注意:“好
像”“像”“觉”“且”等,这些词已经很准确地向我们传达出了朱自清先生此时的心境,即只是好像很自由、很超脱,而内心却很清醒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而且这种“好像”的感觉也只能是暂时的。
用朱先生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里的“且”应为“暂且”之意。
这也就等于说,朱先生是在内心十分清醒的情况下用笔建构着这座精神的“海市蜃楼”——荷塘月色,让心灵在这美妙、虚幻的精神家园中暂时得以安歇和逃避。
这个心灵家园里,那荷塘的月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那月下的风是送来缕缕清香的“微风”,那荷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香”,那水雾是浮起在荷塘里的薄薄的“轻雾”,那花色是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的、笼着轻纱的“梦”,那天上云是淡淡的,那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
作者这样精心地描绘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塘的四周的美景,就是在刻意建构一个美妙、宁静、中和、自由、独立的精神家园。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恬淡朦胧、幽美宁静、自由中和、恰到好处。
这也正是朱先生理想的精神家园所应具备的特征。
可就在这时,朱先生却道出了无奈的心绪: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于是,朱先生“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想起江南采莲的旧俗,想到梁元帝《采莲赋》中所描述的那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的季节。
在那个季节,在那个世界,一切都是那么的纯真浪漫,自由自在,温馨美好,都是那么人性化,那么富有人情味。
这无疑是朱先生理想心志的再度流露,也是他穿越时空,借用古典诗文的意蕴建构的另一座精神乐园。
但现实是残酷的,是不讲纯美人性的,是没有人心志自由、心灵独处之所的。
所以,朱先生再度亲手撕碎自己的美梦,捣毁这座精神乐园,十分痛心地慨叹:“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这话中“无福”意味极深——哪里仅仅指朱先生个人无这样的“福”,更应该指当时像他一样的国人都没有这样的“福”了,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和批判。
于是,朱先生又记起了《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试图继续建构自己的精神乐园,可是,虽然眼前“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但却“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这肯定“是不行的”,因而令他“到底惦着江南了”。
至于这“江南”究竟是个怎样的精神家园,朱先生不再为我们描绘了,也就永远埋在他的心灵深处了——梁元帝《采莲赋》所描绘的情境也许该是个注脚吧。
可是,现实毕竟是现实,一切依旧,“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了……”。
至此,可以说,朱先生第三次亲手撕碎自己的美梦,又回到了寂寞、彷徨、苦闷、无奈、痛苦的现实。
可见,朱先生笔下的“荷塘月色”“江南采莲”等美景妙境,完全是他宁静、中和、独立、自由的心志的象征。
可惜的是,这美景妙境里却见不到“一些流水的影子”,终是虚幻无真的,终难成为他真正的精神家园啊。
三、走进作者“精神家园”
朱自清先生真正精神家园终该是什么样子的呢?这还要从“脉脉流水”的特性这个维度来考察和分析。
大家都知道,常态下,荷塘里的流水是不会兴风作浪的,应该是平和、自由、宁静、恬淡的。
这种特性与朱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人格追求恰好很相似,于是就被朱先生隐喻为自己宁静、中和、独立、自由的人格和追求了。
再看看“脉脉”这个词的词义,它的意思就是默默地用眼神和行动表达情意的样子,足见朱先生用词之准确和传神。
其实,这个隐喻也绝非突兀之笔,在前文也早有伏笔——“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
却更见风致了”这几句就是。
这几句中的“不能”二字,也早已暗暗地流露出朱先生的不满了:掩盖真相的叶子更加风致了,而象征自己心志的“脉脉流水”却被其“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到了文末,朱先生终于按捺不住自己的一腔怨愤、悲哀和无奈,发出了“是不行的”这一心灵呐喊。
可残酷的现实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那怎么能行呢?可见,我们只有破解了“脉脉流水”这一句的隐喻密码,才有可能真正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真正明白朱先生创作这篇散文的意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