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合集下载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遵守规则,幼儿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尊重他人、控制自己的行为,并在社会中生活和学习中获得成功。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1.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制定学习与生活中的规则,并与幼儿明确沟通。

规则应尽量简单明了,便于幼儿理解和遵守。

同时,讲解规则的背后原因和意义,帮助幼儿理解为什么有这些规则,并激发他们的合作意愿。

2.以身作则:成年人应该成为幼儿学习规则的榜样。

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积极展示和遵守规则,以鼓励幼儿模仿。

同时,如果成年人有违反规则的行为,也应及时向幼儿道歉,强调合适的行为模式。

3.鼓励幼儿参与规则制定:鼓励幼儿参与讨论并制定一些适合他们年龄的规则。

这样做可以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同时他们也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

4.奖励与赞赏:当幼儿遵守规则时,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奖励和赞赏,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对规则的认同感。

奖励可以是一些小礼物、表扬和赞美的话语、星星或徽章等,以便幼儿能够看到自己的进步。

5.提供清晰明了的反馈:当幼儿违反规则时,及时给予他们反馈,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反馈应该重在引导和教育,而不是惩罚。

通过让幼儿反思和思考,帮助他们理解违反规则的后果,并提供正确的行为模式。

6.培养自我控制和自制力:规则的遵守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我控制和自制力。

可以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培养这些能力,例如模拟游戏、角色扮演和团队竞赛。

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掌握延迟满足的能力,提高自我控制和自制力。

7.规则的重复和强化:规则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不断重复和强化。

成年人应该持续提醒幼儿遵守规则,并给予相应的引导和指导。

同时,规则应该持续更新和调整,以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和能力。

8.通过故事和绘本培养规则意识:通过讲述适合幼儿的故事和绘本,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必要性。

故事可以通过展现角色的遵守和违反规则的行为,让幼儿从中学习和思考。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因此,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让他们理解规则的必要性和意义。

二)、同时,我们也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

这样可以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三、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幼儿期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也是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让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行为。

四、结语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性适应的重要内容,也是幼儿研究、生活的基础与保证。

在幼儿园的日常研究、活动、游戏中,我们应该从多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成为规则的主人,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接受规则,我们要先让他们理解规则的意义和益处。

例如,我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不乱闯红绿灯的重要性,让他们感受到有序的交通秩序对道路畅通的重要性。

孩子们在游戏后都表示要监督自己的父母,不再闯红灯。

只有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规则。

除了让孩子们理解规则的意义,我们还应该引导他们参与制定规则。

这样可以发挥孩子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变得更加积极主动。

孩子们参与制定规则不仅更有利于他们理解和认识规则,还可以提高他们的独立自主能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他们更好地遵守和执行规则。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研究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孩子们不遵守规则的情况。

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故意违反规则,而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

因此,我们需要积极发展孩子们的自控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学会等待、轮流、合作、自律等社会技能,提高他们的自控能力。

这样可以让孩子们更好地遵守规则,更好地适应集体和社会生活。

为了帮助幼儿发展自控力,我们需要提供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活动前,我们应该再次温馨提醒活动要求和注意事项,这样幼儿就会更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作者:————————————————————————————————日期:浅谈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摘要]幼儿的规则意识及执行规则的能力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

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

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规则意识、培养、制定、重要性、自控力“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规则就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

所以《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我们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

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在幼儿园的日常学习、活动、游戏中应从以下方面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一、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性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一个文明的社会,离不开各种规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

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

在“儿童社会化”这一概念中,我们知道此阶段“是儿童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必须学会掌握和遵守一些社会规范,如道德、习俗、纪律、法律等,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被社会所接纳。

但较长时间以来,幼儿园较偏重对幼儿守规行为的培养,忽视对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其实,两者是密不可分的,规则意识决定守规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从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是幼儿园社会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

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幼儿园教师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规则意识的培养是他们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作为幼儿园教师,我们肩负着引导孩子们建立良好规则意识的重要责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首先,教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规则榜样。

孩子们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会观察教师的行为并进行模仿。

因此,教师在日常与孩子们的相处中,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严格遵守各种规则。

比如,在教室里要轻声说话,不乱扔垃圾,按时作息等等。

当孩子们看到教师始终如一的遵守规则,他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从而逐渐建立起自己的规则意识。

其次,通过游戏活动来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游戏中,他们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和学习。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具有规则性的游戏,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理解和遵守规则。

例如,玩“老狼老狼几点了”的游戏时,孩子们需要明确听到“老狼”说“天黑了”才能开始跑,这就是一种简单的规则。

通过这样的游戏,孩子们不仅能够获得快乐,还能逐渐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再者,教师要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规则。

由于孩子们年龄小,理解能力有限,对于一些复杂的规则可能不太容易明白。

这就需要教师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结合具体的情境,向孩子们解释规则的内容和意义。

比如,在排队洗手的时候,教师可以告诉孩子们:“如果大家都不排队,就会挤在一起,谁也洗不了手,还可能会受伤。

所以我们要一个接一个地排队,这样很快就能轮到自己洗手啦。

”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讲解,孩子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另外,建立明确的班级规则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出大家都认可的班级规则。

比如,不能在教室里大声喧哗,要爱护玩具等等。

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参与进来,能够增强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的自觉性。

同时,规则制定出来后,要张贴在教室里显眼的位置,以便孩子们随时能够看到,提醒自己遵守规则。

当孩子们遵守规则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

浅谈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策略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是幼儿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

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还可以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下面将探讨一些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策略。

首先,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规范。

幼儿需要清楚地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制定一份幼儿园内的规则,例如“不打人”、“不说脏话”、“与人分享”等,然后贴在教室的显眼位置。

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向幼儿传达这些规则的意义,让他们理解为什么需要遵守这些规则。

其次,为幼儿提供正面激励和奖励。

幼儿需要得到外部的正面激励和奖励,以增强他们遵守规则的动力。

教师可以采用夸奖的方式对幼儿进行肯定,比如赞扬幼儿遵守规则,夸奖幼儿参与合作活动等。

此外,教师还可以给予一些小奖励,例如表扬卡、奖品或特殊的标识,以作为激励和奖励。

再次,通过模仿和角色扮演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幼儿喜欢模仿成人的行为,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来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教师可以在幼儿面前示范正确的行为和规则遵守,例如排队、说“请”谢谢”等,鼓励幼儿模仿。

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各种角色,体验不同情境下的规则要求,加深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认同。

最后,积极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和执行。

幼儿参与规则制定和执行的过程可以促进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接受。

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会或座谈会,让幼儿提出他们对规则的建议,通过讨论和投票确定最终的规则。

在规则执行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制定责任表、班级常规等,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自律能力。

综上所述,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和激励。

通过为幼儿制定明确的规则和规范、提供正面激励和奖励、模仿和角色扮演及积极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和执行等策略,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使他们学会尊重他人、遵守规则,并培养他们的自律能力、责任感和合作精神。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

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七大方法教育孩子规则意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自律、积极、负责任地行为。

下面是七种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方法。

1.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建立清晰的家庭规则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基础。

家长应该和孩子明确约定家庭规则,例如起床时间、作业时间、用餐时间等,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

规则应该简洁明了,不要太复杂,以便孩子能够理解和记忆。

2.明确规则的原因和意义孩子需要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和意义,而不仅仅是为了听从家长的安排。

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规则的原因,例如早睡早起有助于身体健康,完成作业有助于学习进步等。

通过让孩子了解规则的背后意义,能够增加他们遵守规则的动力。

3.给予孩子合理的自主权适当地给予孩子自主权可以培养他们对规则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家长可以让孩子参与制定一些规则,如如何分配家务劳动、制定周末活动安排等,从而增加孩子的参与感。

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在规则的框架内进行选择,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

4.积极强化和奖励合规行为孩子从小就应该被教育积极遵守规则。

当孩子遵守规则时,家长可以及时给予积极的奖励和反馈,如表扬、鼓励等。

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确知道合规行为是受到认可和赞赏的。

5.建立适当的惩罚机制当孩子违反规定时,家长应该合理使用惩罚机制。

首先要和孩子进行明确的沟通和解释,让他们了解违反规则的后果。

惩罚应该合理,既不过于严厉,也不能过于宽容。

家长可以想一些适合孩子年龄和特点的惩罚方式,例如限制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减少外出活动的机会等。

6.树立家庭模范行为家长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和价值观。

因此,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并遵守家庭规则,做出良好的榜样。

在孩子违反规定时,家长也要自觉检讨自己是否存在不良行为的影响。

7.与孩子进行实践操作和反思孩子在行动中学习规则更为有效。

家长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完成各种任务并要求他们按照规定的步骤去完成。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七个方法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七个方法

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七个方法1.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为幼儿设立明确的规则和期望是培养规则意识的第一步。

规则和期望应该简明扼要,并且能够和幼儿的发展和年龄相适应。

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图片来帮助幼儿理解规则,例如,在卧室里安静播放音乐。

2.重复和强调规则:幼儿需要反复听到和看到规则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它们。

教师和家长应该经常重复规则,并用具体的例子和情景来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和适用性。

例如,在游戏时,告诉幼儿不要抢夺他人的玩具。

3.提供正面激励和奖励:积极的鼓励和奖励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起遵守规则和行为准则的动机。

赞扬幼儿的努力,表扬他们遵守规则的行为,并提供小奖励,如奖章或贴纸,以激发他们的积极行为。

4.以身作则:教师和家长是幼儿最重要的榜样,他们的行为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学习和行为习惯。

教师和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自己遵守规则和行为准则,展示良好的行为模范。

例如,教师和家长应该自觉排队、按时完成工作等。

5.使用情景练习:通过情景练习可以帮助幼儿理解和应用规则。

教师和家长可以创造一些情景,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并根据规则来行动,模拟各种社交和行为情景,例如,和朋友分享玩具、尊重他人的个人空间等。

6.合理互动:幼儿学会遵守规则需要与他人进行合理的互动。

教师和家长可以组织一些小组活动,让幼儿与其他孩子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可以引导幼儿理解“规则公平”的概念,如轮流发言、分享玩具等。

7.创造规则参与机会: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过程可以提高他们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程度。

教师和家长可以给幼儿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参与制定一些规则,如游戏规则、教室规则等。

通过这样的参与,幼儿将会更加理解规则的意义和目的,并更有动力去遵守。

通过上述的七个方法,教师和家长可以帮助幼儿培养规则意识。

为幼儿提供明确的规则和期望,并反复强调和重复规则,同时给予正面的激励和奖励,以身作则,使用情景练习,合理互动,并给予规则参与的机会,这样使幼儿能够逐渐理解和遵守规则,并在日常生活中形成正确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

谈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谈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谈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摘要:文明社会的维稳依赖于拥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准则,这些行为规范、准则,有些是社会发展的产物,经年发展下来已约定俗成的;有的是群体代表统一制定,得到大部分成员同意并在全体成员范围内施行的,需要成员一起遵守和维护的各种法律、条例、章程。

幼儿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规则意识、规则行为将在这一时期从无到有,并伴随这个人之后的终身成长发展。

可以说,幼儿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孩子成人后的行为习惯、方式,以及对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

关键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一.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幼儿进入校园后,班级作为一个集体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亟需有人出面解决。

教师在此时应当抓住机会,并进行规则引导,使幼儿意识到“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道理,能够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下主动、自发地制定合适的规则解决问题。

幼儿对自己制定的规则认同度很高,自觉性很强。

例如:幼儿园中午派发午餐的时候,很多人都想抢在前面打饭菜,教室里乱成一团,还有很多同学打到手的饭菜也被挤掉了。

这些问题出现的时候,幼儿已经意识到,这样无序地拥挤是不行的,但拿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案对缺少社会经验的幼儿又很有难度。

教师此时就要以此为教育契机,带领幼儿一起分析产生拥挤的原因和防控方法,思考打饭菜的时候为什么会发生拥挤、要怎么样才能不让大家一起挤到前面、如果幼儿非要挤到前面又应该怎么解决等问题。

在师生交流中,教师引导幼儿主动同意排队打饭的规则,违反规则的幼儿则要最后才能打饭的方案。

由于规则是幼儿们一起制定的,想要违反规则的幼儿时时受到同伴的监督,也不愿意去违反规则。

这样一来,幼儿用餐秩序好了很多。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社会教育要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教师在共同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

单调的重复强调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幼儿遵守一些规则,但这种方法得无趣乏味注定了此方法的成效不高,尤其对一些调皮好动的孩子来说,很容易让他们产生厌烦心理,不再关注教师言语中涵括的内容。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规则意识不仅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还可以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更好地适应和与他人合作。

下面我将提出一些方法,帮助家长们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1.设立明确的规则和界限:家庭中的规则和界限是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基础。

家长要与孩子一起商讨并确定这些规则,并确保规则明确、简洁、具体,以便孩子能够理解和遵守。

例如,制定禁止打人、不说谎、按时完成作业等规则。

2.解释规则的原因和意义:孩子们需要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规则。

家长可以向他们解释不同规则的原因和意义,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规则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安全和福利,促进家庭和谐和合作。

这样,孩子们会更有动力和意愿去遵守规则。

3.给予适当的奖励和惩罚:奖励和惩罚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有力工具。

家长可以采用奖励孩子遵守规则的行为,例如给予表扬、奖励物品,让孩子感受到遵守规则的积极后果。

同时,对于孩子违反规则的行为,可以采取适当的惩罚措施,例如限制娱乐时间、取消一些特殊待遇等,以让孩子意识到违反规则的后果。

4.做出榜样:孩子们更愿意模仿和学习身边的大人。

家长要做出榜样,自己首先遵守规则和法律,以示范和引导孩子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如果家长自己不遵守规则,孩子很容易觉得规则是不可靠和无效的。

5.培养良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和解决问题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的关键技能。

家长可以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渠道,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并鼓励他们学习如何理解别人的观点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

通过与孩子一起讨论和解决问题,他们将更容易理解和遵守规则。

6.培养自律和责任感:自律和责任感是规则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可以通过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责任来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例如,给孩子一定的家务和学业任务,并要求他们按时完成。

这样可以让孩子明白自己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培养他们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7.鼓励参与公共事务:参与公共事务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准则,并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浅谈区域活动中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作者:郑娟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12期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在区域活动中,幼儿的自主发展是活动的目的,而规则意识的培养则是活动有序进行的前提。

幼儿的规则意识是社会性适应中极其重要的内容,它是儿童学习、生活的基础与保证。

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和活动中让幼儿体验规则的重要性。

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从而自觉、主动地遵守规则。

要积极发展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促进幼儿社会规则意识的培养。

关键词:区域活动;幼儿规则意识;培养;重要性什么是规则呢?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良好的规则是一切活动的保障。

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因此《新纲要》提出教师要帮助幼儿从小理解和遵守生活、学习的各项常规,养成遵守规则的良好态度和习惯。

所以,要在幼儿共同的生活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从小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意志力、控制力和思维力,有利于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一、对区域活动理念性的理解和认识区域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一种方式,对儿童的学习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由教师为幼儿提供合适的活动场地、材料、玩具和学具等,让幼儿自由选择活动内容,通过操作、摆弄、发现、讨论、拼搭等活动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育形式。

区域活动是一种自主游戏的活动,幼儿会根据教师所投放的各种材料,选择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区域,进行多样化的游戏活动。

而教师则通过确定的活动目标制订计划,创设适宜的活动条件,并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影响幼儿的行为,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积极实践、操作探索,促进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

从社会学角度出发,幼儿作为社会人,会受到社会规则的影响,而幼儿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强烈、高低与其今后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只有加强与而规则意识和执行规则能力的培养,才能引导幼儿愉快学习、交往,才能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从而引导幼儿真正地成为社会人,提高幼儿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

让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

让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

让幼儿成为规则的主人作者:周瑞敏来源:《速读·下旬》2019年第06期◆摘 ;要:在幼儿时期,我们对幼儿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是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幼儿园集体生活和教育活动展开的需要。

本文梳理了大班幼儿规则培养的现状,提出了一些新的举措及应注意的问题三方面,以提高大班幼儿规则培养的有效性。

◆关键词:规则意识;大班幼儿;培养一、师幼成为规则制定的共同体幼儿生活在班级的集体中,为了保证幼儿的生活、学习、游戏能有序、安全,有许多需要遵守的规则,而孩子的日常规则执行和遵守方式的第一阶段是单纯的个人运动规则阶段,孩子此时按个人的意愿和行为行事。

所以让孩子通过讨论,自己制定各项活动的规则是非常重要的事。

在出现问题后,教师引导幼儿讨论,选择解决的方法。

从而制定新的规则,并用文字或符号语言记录下来,贴在活动室相应的位置。

如大班玩具摆放的规则,教师把它交给由幼儿自己讨论建立,只有在他们参与下建立的规则要求,才能真正被其接受。

在一次谈话时间,我对幼儿提出了疑惑:“每次区域活动后,我们经常发现很多玩具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导致下次活动时玩具找不到,甚至有缺失,且很多时候大家都争抢着进一个区角,导致活动很混乱。

我们想什么办法让每次活动能顺利更好地进行呢?”接下来我给幼儿几分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再由每组请一个代表将讨论出来的结果告诉大家。

孩子们都很积极地想办法制定一些区域游戏的小规则。

经过商讨和集体通过后,我们制定出了一些新游戏方案:1.给每样玩具贴上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字,再在玩具柜上也贴上对应的数字,这样玩具和柜子上就能一一对应,每次游戏后,玩具都能找到自己的家。

2.我们在每个区角放置属于该区角的6个进入牌。

每次区域时,每个区角只能限制最多6个小朋友,如果没有拿到进入牌的幼儿,只能进不满6人的区角先游戏。

大家都一致通过了这两项新方案,在接下来的区域活动时就不再出现这些混乱的现象。

幼儿在一种有限制但又相对自由的、有序的环境里,才能快乐、满足。

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常规

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常规

浅谈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常规摘要:幼儿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良好常规是非常重要的。

常规就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规则,它把一日生活活动中对幼儿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

大班作为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良好的常规更是不可缺少。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的良好常规显得更加重要。

本文基于大班幼儿的特征以及实际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出了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学习品质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大班幼儿、培养策略、良好常规大班幼儿具备一定的自制力、好奇心强以及模仿性强等特点,并且大班幼儿位于升小的黄金时期。

所以,关于大班幼儿良好常规培养是一个值得话题,建立大班幼儿良好的常规,不仅能够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也为以后的人生之路奠定基础。

故本文先分析大班幼儿的特征,再依据其特点提出相应的培养大班幼儿良好常规的策略。

一、大班幼儿的特征幼儿园中班是幼儿三年学前教育中承上启下的阶段,也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他有自己特有的认知和特征。

1.自我意识逐步增强大班幼儿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力集中时间变长,自我认识能力变强,有意行为也随之增加。

表现在在集体活动中活动时间由原来的15分钟增加到了半个小时左右。

他们会在老师的指引下,自觉的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例如可以为班级当简单的清洁工作、整理班级的用具以及照顾一些植被。

而在家里,可以帮助爸爸妈妈完成一些简单的家务,例如收拾自己的衣物等。

自我意识增强,明白了一些简单的道理,表现出一定的重任感。

2.开始学会自我疏导和安抚大班幼儿的情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逐渐稳定。

在日常活动中,其表现的状态受情绪的影响逐步降低,开始学会了自我安抚和疏导。

在生活中,当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能够在家长的言语下,进行自我的情绪调节,避免吵闹和哭泣的场面发生。

在幼儿园中,当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也能进行自我的控制,而不是出现吵闹的情景。

但大班幼儿还不是成年,对于一些事情还会出现大哭大叫的场面,甚至也会大发脾气。

3. 规则意识出现,是非理念模糊大班幼儿在经过两年的幼儿教育生活,在其潜意识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

让规则意识指引孩子健康生动的发展

让规则意识指引孩子健康生动的发展

在规则引领下促进幼儿健康生动地发展农联幼儿园倪美艳幼儿期是萌生规则意识和形成初步规则的重要时期。

但如何让幼儿在生活中自主地平衡各种关系,生成“自己的”规则,蒙特梭利说了这么一句话:说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

那么大家就会不明白,纪律怎么会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呢?她说:人必须是自己的主人,这是第一点。

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守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自我控制的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我称之为纪律。

蒙特梭利还强调:我们必须严格避免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

孩子们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是有兴趣的,孩子就会反复做那件事;在这样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因为长久的专注,儿童会逐渐地感知和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顺应这种规则,最早的纪律形成了。

所以我认为,蒙特梭利所说的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的纪律是指顺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

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儿童自发性的活动中,也就是自由中。

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许多家庭教育存在着这样的误区:该立规矩的地方不立规矩,不该立规矩的地方却拼命限制孩子。

比如吃饭,应该是,吃饭就在餐桌上好好吃,下了餐桌就没饭吃了。

可是家长却不给孩子立这样的规矩,而是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怨不得这么多孩子不好好吃饭,都是家长惯的坏毛病。

有些家长在限制孩子的行动时,几乎是不假思索、习惯成自然。

在说“不”之前,最好想一想,如果让孩子做了这件事,会引起什么“恶果”?如果只是会弄脏衣服鞋袜,那么最好让孩子玩儿个痛快,待会儿回家再换再洗就是了。

玩儿水玩儿泥土玩儿沙子,是孩子的需要,可以满足;洗衣服是家长的任务,有待完成。

因此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我班幼儿在自由中产生规则意识。

一、理解规则,刚开学我就带领幼儿参观幼儿园,参观全园的墙饰、绿化、通过看、摸、等手段让幼儿充分感受幼儿园的美,让幼儿相互交流知道美丽幼儿园是建筑工人、老师、阿姨,婆婆辛勤工作的成果,幼儿园的环境让我们心情愉快、活动场地宽敞,让幼儿讨论问题“如果幼儿园被破坏、弄脏会怎样?”,让幼儿通过交流明确了公共场所需要遵守的规则内容。

班规的制定与幼儿参与感

班规的制定与幼儿参与感

班规的制定与幼儿参与感在幼儿教育中,班级规则的制定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

一个良好的班规不仅能够营造有序、和谐的班级环境,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律意识和良好行为习惯。

然而,在制定班规的过程中,幼儿的参与感往往容易被忽视。

其实,让幼儿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具有诸多重要意义。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要制定班规?对于幼儿来说,他们正处于成长和学习的关键时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但同时也缺乏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能力。

班规的存在可以为他们提供明确的行为指引,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

比如,不能随意推搡小伙伴,要爱护玩具等。

这样的规则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起基本的秩序感和安全感,使他们在班级中能够更加自信和愉快地学习与生活。

那么,传统的班规制定方式存在哪些问题呢?在很多时候,教师往往是班规的主要制定者,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遵守。

这样的班规可能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因为教师未必能够完全了解每个幼儿的需求和想法。

而且,由于幼儿没有参与其中,他们可能对这些规则缺乏认同感,执行起来也不够积极主动。

接下来,让我们重点探讨一下幼儿参与班规制定的重要性。

幼儿参与班规制定能够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当幼儿感觉到自己是班级的一份子时,他们会更加关心班级的事务,愿意为班级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参与制定班规也能够锻炼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思考自己的行为,与小伙伴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这对于幼儿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此外,幼儿参与制定的班规更具有可操作性。

因为这些规则是基于幼儿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制定的,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遵守。

比如,如果幼儿普遍反映在午睡时间难以入睡,那么可以共同商讨出一些保持安静的具体措施,而不是简单地规定“午睡时不许说话”。

那么,如何让幼儿参与到班规的制定中来呢?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活动的方式,引导幼儿讨论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如何帮助三到六岁儿童建立规则意识

如何帮助三到六岁儿童建立规则意识

如何帮助三到六岁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对于三到六岁的儿童来说,建立规则意识是其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认知发展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帮助他们理解并遵守规则,将为其今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打下坚实的基础。

首先,我们要明白规则意识对儿童的重要性。

规则意识能够让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从而保障他们的安全。

比如,知道过马路要看红绿灯,不在马路上乱跑,这些规则能避免意外的发生。

同时,规则意识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当孩子能够自觉遵守规则时,他们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这对于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有益。

而且,良好的规则意识还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在幼儿园或与小伙伴玩耍时,懂得遵守共同的规则,能够减少冲突,增进与他人的友好关系。

那么,如何帮助这个年龄段的儿童建立规则意识呢?第一,家长和教师要以身作则。

孩子是通过模仿来学习的,如果大人自己都不遵守规则,又怎么能期望孩子做到呢?比如,要求孩子吃饭时不看电视,自己就要先做到;告诉孩子要诚实守信,自己就不能撒谎。

家长和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方式。

第二,规则的制定要简单明确,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对于三到六岁的儿童,过于复杂或抽象的规则他们很难理解。

规则应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并且要具体。

比如,“玩具玩完了要放回原位”“吃饭前要洗手”等等。

同时,规则要少而精,一次不要给孩子设定太多的规则,以免他们感到无所适从。

第三,让孩子参与规则的制定。

在制定家庭规则或班级规则时,可以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们有参与感。

这样他们会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

比如,在讨论看电视的时间时,可以问问孩子的想法,然后共同确定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时间。

第四,以积极的方式引导孩子遵守规则。

当孩子遵守规则时,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强化他们的良好行为。

奖励可以是一个小贴纸、一个拥抱或者一句称赞。

比如,孩子今天自己收拾好了玩具,就可以夸夸他:“宝贝真棒,知道把玩具放回原位,这样房间就更整洁啦!”相反,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不要急于批评和惩罚,而是要先耐心地解释为什么这个行为是不对的,然后引导他们改正。

规则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缺失与对策

规则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缺失与对策

规则教育中幼儿主体性的缺失与对策在规则教育中,幼儿的主体性往往会出现缺失的情况。

主体性是指幼儿自身的意愿、能动性和主动性,能够主动思考、决策和行动的能力。

幼儿主体性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幼儿缺乏对规则的理解和意识。

他们对于规则的存在和意义认知不足,缺乏规则的内化过程。

这使得他们对于规则的遵守缺乏主动性,只是简单地被告知需要遵守某些规则而已。

幼儿对规则的执行缺乏主动性。

他们对于规则的执行往往只是被动地依赖于成人的指导和要求,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

他们往往需要成人的监督和提醒才能够按规则执行。

幼儿在面临违反规则时,缺乏责任心和意识。

当幼儿违反规则时,他们往往没有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意识,也不会主动承担相应的后果。

缺乏主体性的幼儿在规则教育中会面临一些问题,例如容易出现敷衍和懈怠的情况,难以真正理解和内化规则,缺乏自觉、自发地遵守规则的能力。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建立积极的规则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情景,引导幼儿理解和认识规则的作用和重要性。

可以通过游戏、讲故事等方式,让幼儿在实际操作中体验到规则的必要性,培养他们对规则的认知和意识。

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主意识。

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和决策的机会,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能动性和决策权。

要在规则教育中注重幼儿的参与和合作,让他们真正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引导幼儿承担责任和后果。

当幼儿违反规则时,教师应该与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后果,并主动承担相应的责任。

要给予适当的惩罚和奖励,增强幼儿的自觉性和责任心。

注重规则教育的过程和方法。

规则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鼓励他们主动研究和探索规则。

教师可以利用问题解决、讨论和反思等方式,引导幼儿主动思考和参与规则的制定和执行过程。

规则教育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道德的重要途径,但要使幼儿真正具备规则意识和自主性,需要注重培养幼儿的主体性。

只有不断提升幼儿的主体性,才能够使规则教育真正发挥作用,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园班规的教师角色

幼儿园班规的教师角色

幼儿园班规的教师角色幼儿园是孩子们成长的重要场所,而班规则是保障幼儿园秩序、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准则。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教师是班规的制定者之一。

制定班规并非是教师的独断专行,而是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过于复杂和严格的规则可能会让他们感到困惑和压抑。

因此,教师需要以简单、明确、具体的方式来制定班规,例如“要爱护玩具”“轮流玩游戏”“说话要轻声”等。

同时,教师在制定班规时,还应当征求幼儿的意见,让他们也参与到规则的制定中来。

这不仅能够增强幼儿对规则的认同感和遵守的积极性,还能培养他们的民主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是班规的执行者。

规则制定出来后,关键在于执行。

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成为遵守班规的榜样。

如果教师要求幼儿说话轻声,自己却大声吼叫,那么幼儿就会对规则产生怀疑和轻视。

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向幼儿传递出规则的重要性和严肃性。

在执行班规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幼儿都一视同仁。

无论是谁违反了规则,都要按照规定进行处理,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有所偏袒。

同时,教师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对于幼儿的违规行为,不能简单粗暴地批评和惩罚,而要耐心地询问原因,引导幼儿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帮助他们改正。

教师是幼儿遵守班规的引导者。

幼儿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较弱,有时会忘记或难以遵守规则。

这时,教师就需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提醒。

比如,当幼儿在游戏中争抢玩具时,教师可以轻声提醒:“还记得我们的班规吗?要轮流玩哦。

”当幼儿在教室里奔跑打闹时,教师可以说:“慢一点,小心摔倒,我们要轻声慢步走。

”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逐渐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习惯。

教师还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和接受规则。

比如,讲《小熊守规则》的故事,让幼儿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通过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会遵守规则。

教师是幼儿违反班规后的教育者。

当幼儿违反班规时,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批评和惩罚,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

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的策略

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的策略

户外游戏活动中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的策略发布时间:2022-04-22T14:53:28.622Z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2年5月作者:张晓明[导读] 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游戏。

户外活动,就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当抓住户外活动的契机,注重户外活动环境、游戏活动规则、注重指导策略、多形式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有力的支持,让户外活动发挥出它的优势,将幼儿的自主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极大的提高。

张晓明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柏溪街道中心幼儿园摘要: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游戏。

户外活动,就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当抓住户外活动的契机,注重户外活动环境、游戏活动规则、注重指导策略、多形式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有力的支持,让户外活动发挥出它的优势,将幼儿的自主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极大的提高。

关键词:户外游戏活动幼儿自主能力培养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2)05-201-01户外游戏活动,是指充分利用幼儿园室外空间,根据活动需要投放材料、挖掘资源,满足幼儿发展需求的活动。

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自主性成长的重要活动之一,幼儿能否自主、主动地参与到户外游戏活动中来决定了幼儿园户外活动的效果和幼儿全面发展的质量。

《指南》中指出“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游戏。

”户外活动,就给幼儿提供了更多自由探索、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应当抓住户外活动的契机,注重户外活动环境、游戏活动规则、注重指导策略、多形式的游戏活动,为幼儿提供有力的支持,让户外活动发挥出它的优势,将幼儿的自主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极大的提高。

幼儿教师高控和玩耍的时间不足让幼儿在户外活动中缺乏自由和挑战,这样很不利于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自主能力的发展。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案详案《我的规则我做主》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案详案《我的规则我做主》

幼儿园大班社会领域教案详案《我的规则我做主》教育目标1.帮助幼儿了解规则与约束的重要性,了解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2.帮助幼儿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信心。

3.培养幼儿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4.促进幼儿的语言沟通、表达和思考能力的发展。

教学重点1.学会如何制定规则和遵守规则。

2.学会如何将规则运用到生活中,成为习惯。

3.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方法1.讲解法:以课堂讲解的形式让幼儿了解规则和约束的重要意义。

2.游戏法: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幼儿理解和运用规则。

3.体验法:通过亲身体验让幼儿认识规则和自我管理的必要性。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环节(10分钟)1.教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内容“《我的规则我做主》”,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师借助幼儿们平时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想想哪些活动是有规则和约束的,引导他们认识到规则的重要性。

第二步:讲解规则和约束的重要性(10分钟)1.教师讲解和举例子让幼儿理解规则与约束对于自我管理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2.教师向幼儿阐述规则的制定者与执行者是我们自己。

第三步:制定规则(2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一起讨论有哪些规则和约束需要遵守。

2.幼儿按照教师的引导制定规则,可以用大声朗读、画画等形式表达出来。

第四步:游戏实践-运用规则(20分钟)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游戏,通过游戏实践让幼儿体验和运用规则。

2.游戏结束后,教师帮助孩子们总结游戏规则、策略、思路等问题,帮助幼儿们更好地理解规则。

第五步:体验法-操作规则(20分钟)1.要求幼儿们按照规定的动作和顺序整理教室或者书桌、玩具等。

2.教师引导幼儿们认识到“规则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第六步: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带领幼儿们总结今天学习的主要内容。

2.教师引导幼儿们自我评价自己在课堂中的表现,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同学评价。

3.鼓励幼儿们把学到的规则付诸实践,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教学评价1.观察幼儿在课程中是否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制定者
不要让规则成为教师约束幼儿的条条框框,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幼儿,相信幼儿,让幼儿参与到班级规章、活动规则的制定中来。

这样,幼儿的积极性才得到充分调动,遵守规则的自觉性、主动性也会增强。

我班设有图书角,开始没有对图书角制定规章制度,幼儿都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便看,结果问题一一显露出来:看书的幼儿一多,便出现拥挤抢书的现象;书不知被谁给撕坏、乱涂乱画。

看到一片狼藉的图书角,有的幼儿开始提意见了,“老师,王琦拿了好几本书,我一本也没拿到,我喜欢看的书没有了。

”孙越说,“王鑫在书上乱图乱画,弄坏了书,我都不愿意看了。

”彤彤说,“图书角的人太多了,应该排队选书,这样小朋友就不用挤在一起抢书了。

”于是我把大家的意见集中起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了图书角的阅读制度,并通过在图书角设计小图标和进区卡的形式制定规则。

由于规则是孩子们自己制定的,所以孩子们互相监督,都认真遵守制度,图书角安静了,书完好无损了,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遵守规则给他们带来的益处。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