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合集下载

水工地质6(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工地质6(地下水资源评价)

三、贮存量 贮存量:地下水循环中,贮存在含水层中的水量。 分为,容积贮存量;弹性贮存量。 贮存量又可按是否参与天然条件下的水的转换分: (一)可变贮存量(又称调节储量) 可变贮存量:指潜水含水层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 间的重力水体积。 (二)不变贮存量 不变贮存量(永久储量或静储量):指在可变贮存 量临界面以下的不变重力水量。
(二)开采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补充补给量):指开采条件下,除天
然补给量外,尚能夺取的额外补给量。
常见的有下述几种情况。
1.夺取地表水的补充量。
2.夺取相邻含水层的补充量。 3.夺取开采地段以外的补充量。 4.夺取消耗补充量。
(三)人工补给量
人工回灌补
灌溉水渗漏补给
灌溉水渗漏补给分为两种情况:
渠系渗漏 田间渗漏
2.地下水流出量:
地下水的流出量可用达西公式计算。
3.泉水溢出量:
用长期观测资料或现场调查统计资料确定。
(二)人为开采量的计算
包括工业自备井,灌溉井,生活水源井。
下面介绍灌溉井的开采量统计。 单并实测流量法: Qu=(n1q1十n2q2十…十niqi)ηw 式中:Qu——年总开采量
n1、n2…ni——不同泵型年配套井数
Qd d Qdr 或
Qw w Qwr
Qd、Qw——分别为渠灌和井灌补给量,m3/a; Β d、β w——分别为渠灌和井灌入渗补给系数; Qdr、Qwr——分别为渠灌和井灌水量,m3/a。
4.侧向补给量:
Q1 K I A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I——水力坡度; A——垂直于水流剖面面积,m2。
q1、q2…qi——不同泵型单井年开采量
ηw ——灌溉井利用率。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分级、评价

可以 作为 水源 地及 其主 体工 程建 设设 计的 依据
出水量,可以达到B级允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续下表
内容 勘查阶
分级

水文地质研究程度
地下水资源量研究程度
开采技术经济条件 研究程度
应用范围
C级允 许开 采量 和尚 难利 用的 资源 量 (Cd)
据水文地质条件、
通过水文地质测绘、物探、 在基本查明地下水补、径、排和 钻探和带观测孔的
孔抽水试验、地下水动态观测和 实验室测试等资料,计算水文地 质参数。选择均衡法、解析法、 数值法等一种及以上适当的方法, 结合开采方案,对水源地的允许 开采量及尚难利用的资源量进行 初步的计算。对泉源水源地,则 应根据它的补给、径流、排泄条 件,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找出 降水量与泉水流量之间的关系, 初步确定泉水的允许开采量或尚 难利用的资源量。在水文地质条 件复杂或是需水量明显小于允许 开采量的情况下,考虑了补给资 源、储存资源和允许误差问题, 根据群井或单井抽水试验出水量 与降深关系曲线适当外推的出水
根据分散及集中开采水源地连续3年 以上开采和动态观测资料,宜以水文 地质单元为基础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 进行系统的多年均衡计算、相关分析 和评价,进一步修正完善地下水渗流 场的数学模型。在水质有明显变化的 情况下,还应建立地下水溶质浓度场 的数学模型。对于泉源水源地,则应 根据连续15年以上泉水流量观测数据, 进行频谱及频率分析计算,建立泉水 流量与多年降水量有关的回归方程或 数学表达式,计算不同保证率的允许 开采量及其误差。在水文地质条件难 以查明或尚未查明的条件下,连续开 采5年以上、动态趋于稳定,采用计 量统计的实际开采量,可达到A级允 许开采量的精度要求。
的比 数的可靠程度。对于泉源水源

地下水资源评价精修订

地下水资源评价精修订

地下水资源评价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

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μF ?S =(Q 抽−Q 补)tμF—单位储存量,m 3 S—t时段的水位降,m Q 抽—平均抽水量m 3d ⁄ Q 补—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m 3d ⁄ 由此得出:Q 抽=Q 补+μF St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页眉内容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 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 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水资源调查 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 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 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形成良好的储水条件。其中有两个承压水含水组,是目前工农业供水的主要开采
1 所示,勘察年的旱季时间
,两季补给时间为
,允许降
深规定为

解:按旱季抽水资料求出 值,
把允许降深作为旱季末期的最大降深,令
,则
取安全系数 r=0.7,
得出
由此可得,
,故
,是有补给保证又能取出来的开
采量。
3、水文分析法
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水文测流资料和测流控制区的含水
层面积,直接求出地下径流模数,,即单位时间点位面积含水层的补给量或地下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 : 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 4 种评价方法:开 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 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 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 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 适用条件 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 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 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 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主要适用于 中小型水源地。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 计算方法 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 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 (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 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则说明 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 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

地下水资源评价与规划管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变得越来越重要。

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和规划管理是保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它在不断的应用中不断得到完善并深化发展。

一、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地下水资源的评价是指对地下水的物理、化学、地质性质的系统分析和研究。

评价结果将对地下水资源的量、质、分布、使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1. 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旨在确定可供开采的地下水量,从而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需要收集大量的资料,对地下水和地土的物理、化学、地质性质进行系统分析。

同时,需要考虑地下水的获取、开采、输送和利用等各个环节的技术和经济因素,确立最佳的地下水开发方案。

这项工作需要多方面的专业技术支持,包括测量、水文地质勘探、水文地球化学和水资源管理等。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准确而有效地评估地下水资源量的可开采性。

2. 地下水质量的评价地下水质量的评价是指对地下水的化学成分、污染物浓度、微生物、同位素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地下水质量的优劣及其适用范围。

地下水质量评价的方法有多种,包括现场采样、室内分析和实验室分析等。

同时,还需要考虑水环境因素和污染源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地下水质量的影响等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准确衡量地下水质量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指导。

二、地下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地下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是指对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和保护进行全面的制定、实施和监管。

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需要制定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以确保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优质性和安全性。

1.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是指确定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总体方案和实施方案,包括地下水资源的获取、输送、分配、利用等各个环节。

在规划制定过程中,需要考虑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分布、质量和需求特征,制定出合理的地下水利用方案。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与质量评价
水资源评价工作要客观、科学、系统、实用,遵循的技 术原则有: 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水量水质并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协调 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⑵一般要求
①水资源评价工作应该调查、搜集、整理、分析利用已有 资料,在必要时再辅以观测和试验工作。
②水资源评价应分区进行。各单项评价工作在统一分区的 基础上,可根据该项评价的特点与具体要求,再划分计算 区或评价单元。
6.1.1水资源评价工作发展进程
水资源开发前景展望
水资源工程管理及水源保护 水资源供需情况的分析和展望
水资源工程规划设计的水文特 征值计算方法及参数分析
统计天然情况下河川径 流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
6.1.2水资源评价的要求
⑴技术原则
按照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应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水 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三部分内容。
③全国及区域水资源评价应采用日历年,专项工作中的水 资源评价可根据需要采用水文年。
④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环境变化情况,每隔一定时 期对前次水资源评价成果进行全面补充修订或再评价。
6.2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数量评价主要包括地表水资源量计算、地下水资源 量计算以及水资源总量计算。
6.2.1降水
⑴降水资料的收集
水面蒸发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 ①器测法——利用蒸发器直接测量出水面蒸发量 蒸发器的类型可分为埋入式、地面式、漂浮式和大型蒸 发池等几类,其中E-601型蒸发器是我国最常用的蒸发器。
器测法计算公式如下:
E器PW
式中:E器为器测蒸发量,mm;P为降水量,mm;ΔW为 器内水位差,mm。
降水资料的收集主要是通过水文气象部门的水文站、雨 量站、气象站、雷达探测、气象卫星云图等观测获取。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内容。

地下水是深层地下岩石或土壤中的水,是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水源。

因此,准确计算和评价地下水资源量非常重要,可以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水平积分法、垂直积分法和水力地质参数法。

水平积分法通过采集地下水位点的水位数据,利用“裂隙扩散公式”计算水文地质实体的含水量和含水层面积,进而推算地下水资源量。

垂直积分法则通过采集地下水位点的水位和泵水后的水位数据,运用“压水法”计算含水层单位面积的蓄水量,进而推算地下水资源量。

水力地质参数法则通过测定含水层储水系数、有效含水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结合地下水位变化数据计算地下水资源量。

在评价地下水资源量时,需要考虑地下水资源的可再生性和可持续性。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地下水资源埋深、抽水速率和地下水位变化等。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是指地下水资源开采量与可用地下水资源量之比,反映了地下水资源的开采利用程度。

地下水资源埋深是指水文地质实体下地下水位的深度,可用来判断地下水资源的开发难度和成本。

抽水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从地下水位点抽取的水量,与地下水资源量的关系可以反映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下水位变化是指地下水位在一定时间内的变化情况,通过监测和分析地下水位变化,可以推断地下水资源的补给和衰退情况。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还需要考虑地质、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影响。

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位点的地下岩石类型、构造特征和裂隙发育情况等,地下水位点的地下岩石类型不同,地下水资源的储量和可利用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气候条件包括地下水位点所在地区的降水和蒸发等气候因素,气候条件对地下水资源的充沛程度和补给速率有直接影响。

总之,地下水资源量的科学计算与评价是地下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重要基础,需要运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和评价指标,并结合自然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水文地质勘查:地下水资源量评价——地下水资源量的分类

小结
本次课程讲述了《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GB 50027-2001 )中 的分类——“三量” 分类法,要求大家正确理解并重点掌握补给量、储 存量、允许开采量的含义及组成。
课后作业
1.什么是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 2.补给量及其组成?说明补给增量的来源?储存量及其组成和计算? 3.写出开采量的水量均衡方程,说明开采量由哪三部分组成?,讨 论如何按这三部分量来确定允许开采量?
夺取量;
(2)减少的天然排泄量( Q排 ),如开采后潜水蒸发消耗量的减少、泉流量
减少甚至消失、侧向流出量的减少等。这部分水量实质上就是由取水构筑物截获的天
然补给量,可称为开采截取量。它的最大极限等于天然排泄量,接近于天然补给量;
(3)可动用的储存量( F h ),是含水层中永久储存量所提供的一部分
(枯水期抽水)。
间的总补给量和总消耗量是接近相等的,即 Q补 Q排 ;如果不相等,则含水层
中的水就会逐渐被疏干或者水会储满含水层而溢出地表。
在人工开采地下水时,增加了一个经常定量的地下水排泄点,改变了地下水的天然 排泄条件,即在天然流场上又叠加了一个人工流场。这既破坏了补给、消耗之间的天 然动平衡,又力图建立新的、开采状态下的动平衡。 在开采最初阶段,由于增加了一个人工开采量,必须减少地下水的储存量,使开采 地段水位下降形成一个降落漏斗。随着漏斗扩大,流场发生了变化,使天然排泄量减 少,促使补给量增加,即为补给增量。 在开采状态下,地下水动态可以用下面水均衡方程表示:
W F h V
式中: W——潜水的储存量,m3;
——含水层的给水度(小数或百分数);
F——潜水含水层的面积,m2;
h——潜水含水层的厚度,m;
V——潜水含水层的体积,m3。

水资源评价

水资源评价
⑴技术原则
按照行业标准,水资源评价应包括水资源数量评价、 水资源质量评价、水资源开发利用及其影响评价三部分内 容。 水资源评价工作要客观、科学、系统、实用,遵循的技 术原则有: 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 水量水质并重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协调 全面评价与重点区域评价相结合
Zuo Qiting
《水资源学教程》
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要对观测值和特征统计资料做 合理性检验。
⑵ 计算要求
降水量计算应以雨量观测站的观测资料为依据,且观 测站和资料的选用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选用的雨量观测站,其资料质量较好、系列较长、 面上分布较均匀。在降水量变化梯度大的地区,选用的站 要适当加密,同时应满足分区计算的要求;
Zuo Qiting
《水资源学教程》
④选择长系列观测站,分析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包 括丰枯周期、连枯连丰、变差系数、极值比等; ⑤根据需要,选择一定数量的有代表性测站的同步资料, 分析各流域或地区之间的年降水量丰枯遭遇情况,并可用 少数长系列测站资料进行补充分析。
Zuo Qiting
《水资源学教程》
Zuo Qiting
《水资源学教程》
F 第三步,把各个面积上的降水总量相加,用总面积 去除,即得到流域平均降水量,其计算公式为:
hi hi 1 fi h 1 n2 fi
n 1
hi hi 1 2 fi 1 F
n
式中: 为流域平均降水量,mm; 为流域面积,km2; h F f i 为两条等降水量线之间所包围的流域面积,km2i; i 1 h h, 分别为面积两侧的等降水量线所代表的降水量值,mm。
f
1
n

h f
i 1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课件

地下水资源量的计算与评价课件

地下水资源总结
重要性
地下水资源是珍贵 的水资源之一
保护
保护地下水资源是 重要任务
发展情况
地下水资源的发展 情况值得关注
管理
管理地下水资源是 保障水资源可持续
利用的关键
地下水资源展望
未来发展趋势
展望地下水资源的 未来发展方向
可持续利用
促进地下水资源可 持续利用的途径
社会共识
加强社会共识,推 动地下水资源可持
● 04
第四章 地下水资源的管理与 保护
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
各国建立了不同的地下水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法律法规、行 政管理,保障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这些管理制度 有助于规范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方式,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资源保护措施
划定地下水保 护区
明确限制开发范围
推广节水技术
减少浪费,提高利 用率
地下水位监测
监测地下水位的变 化情况
水文地球化学 分析
研究地下水的化学 成分
地下水资源质 量评价
评估地下水的饮用 水标准
水文地质勘探
分析地下水的地质 属性
地下水资源量的调查与监测
技术手段
地下水位监测 水文地质勘探
实地调查
调查地下水资源状况 收集数据信息
监测方式
实时监测地下水资源 建立资源数据库
动态变化
地下水的形成与运移
形成
来源于降水、融雪、 河水、湖水等表水
的渗透
运移
通过岩石的孔隙、 裂隙等通道进行运 移,受到地质构造、 土层性质等因素影

地下水资源的分类
表层地下水
位于地表以下浅层 的地下水,受到地 表水体影响较大
其他类型的地 下水资源

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

水文地质中的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水文地质是研究地下水的分布、流动和质量特征的学科,地下水资源评价与管理是水文地质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下水作为重要的水资源,对于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地下水资源评价和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讨论。

一、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资源评价是指对地下水资源的总量、地下水埋藏条件、地下水开采条件及地下水质量进行系统评价,以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评价地下水资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 地下水资源总量评价地下水资源的总量评价包括地下水的储量评价和可用资源评价。

储量评价是通过对地下水重要参数的测量和分析,确定地下水的总储量。

可用资源评价是对地下水储量进行合理评估,考虑地下水的开采条件和环境可持续性,确定可供开采的地下水资源量。

2. 地下水埋藏条件评价地下水埋藏条件评价主要是对地下水的埋藏地层、水源补给途径、地下水层的结构和厚度等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地下水的储存和补给条件。

通过对地层的物理性质、地下水的渗透性等特征的研究,可以评价地下水埋藏条件的好坏,为地下水的管理提供依据。

3. 地下水开采条件评价地下水开采条件评价是对地下水的开采可行性进行评估。

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地下水水位、水质、补给量、水文地质条件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可以评价地下水的可开采程度和开采状况,为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4. 地下水质量评价地下水质量评价是对地下水中的化学成分和污染物含量进行分析和评估。

通过对地下水中溶解性物质和悬浮物质的测定,可以了解地下水的水质状况。

同时还需要进行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和评价,以确保地下水的安全利用。

二、地下水资源管理地下水资源管理是指通过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措施,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性。

地下水资源管理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地下水资源开发规划是制定地下水开采目标、方向和计划的过程。

通过对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评价,确定地下水的可开采量和可分配水量,制定合理的地下水开采方案和开采限额,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数量评价

2.1
地下水动态
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降水—补给地下水系统—水位上升—动态变化 激励—脉冲式的降水

响应—波状信号的信息
地下水水位对外界输入(降水)响应的特点:
(1)滞后和延迟现象
(2)有叠加现象

因外界激励(或输入)而引起的系统响应(或输出)的变化 幅度是含水系统内部结构作用的结果 某要素(水位)随时间的变化程度用稳定性来恒量 动态稳定 变化幅度小 动态不稳定 变化幅度大
A B
1.4 地下水资源的供水意义
供水水源的一般要求:
长期持续性(永续发展的需要)—多年性 均衡稳定性(短期考虑)—时时供水
一个含水系统能够长期持续提供的水量是多少?补给资源
补给资源的供水意义
原则上:含水系统的多年平均补给资源 =含水系统的
多年平均补给量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大于补给量:
有借不还(超量使用)
有借有还
—— 最终导致水资源消耗贻尽(枯竭) —— 或产生不良结果 本章思考题
第二节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在有关因素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 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状况。 年最大变幅(△hmax):一年中地下水位最高值与 最低值的差。 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的变化实质上是由含水系统 中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变化的综合 表现。
弱径流型:气候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动态特点是水位变幅
小,水质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2
地下水均衡—质量守恒定律 一、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热量、盐量、 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均衡区: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三维的);可以是地下水 含水系统,也可以是一很小的均衡单元 均衡期:均衡计算的时间段;可长可短 均衡方程式:A - B = ΔW A——收入项(补给量);B——支出项(排泄量); ΔW——均衡时段内,均衡区的储存量的变化量 对于一个地区,多年中气候处于平均状态,故 Q补=Q排

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可开采量评价2002_08_24

地下水资源数量及可开采量评价2002_08_24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8 简化问题
南方尚未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地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可以简化: 山丘区只计算河川基流量,并以河川基流量近似地作为山 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平原区仅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 间某一年的潜水蒸发量,降水入渗补给量和灌溉入渗补给 量,以该年降水入渗补给量与灌溉入渗补给量之和近似地 作为平原区的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水资源分区中山丘 区年均河川基流量与平原区中年均降水入渗补给量,年均 潜水蒸发量两者的较小值之和,近似地作为水资源分区多 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二,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
2 地下水可开采量评价的范围,重点和内容
(3)平原区中深层承压水开发利用程度较高的地区要求计算多年平 均深层承压水可开采量,评价技术要求和方法待有关专题研究 后确定 (4)山丘区中,以凿井取水形式开发利用地下水程度较高的区域和 不具备蓄引提等地表水开发利用方式且具有凿井取水形式开发 利用地下水条件的区域,宜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量 (5)大型,特大型地下水水源地应逐一计算多年平均地下水可开采 量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7 由平原区和山丘区组成的水资源分区多年平 均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
水资源分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平原区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资源量+ 山丘区1980~2000年期间年均地下水资源量-该 水资源分区内山丘区与平原区间的年均山前侧向 补给量(或山前侧向流出量)与平原区内由河川 基流量形成的年均地表水体补给量
一,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5 平原区浅层地下水资源量计算的技术要求
各项补给量之和为总补给量,总补给量扣除井灌回归补给 量为地下水资源量 平原区要求计算1956~2000年的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其 他补给只要求计算1980~2000年期间(即近期或近期条件) 的年均值 以降水入渗补给量系列中1980~2000年的年均值与其它补 给量1980~2000年期间的年均值之和作为近期条件下的平 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总补给量,从总补给量中扣除相应的 井灌回归补给量即为平原区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主要根据《水资源评价导则》、《河北省市级水资源评价技术细则》(河北省水资源评价总体工作组,2002年3月)并参考《水资源调查评价培训教材(试用)》(水利部水文局,2021年11月)的规定,对迁安市地下水资源量和地下水可开采量进行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基准年取2021年。

二、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根据各评价分区的地下水补排特点、资料条件,确定各评价分区地下水资源评价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滦河平原区(n;)采用地下水均衡法和数值法计算,青龙河平原区(Bz).滦河青龙河三角洲平原区(ll3)、西沙河平原区(Bn)采用补给量法计算。

山丘区则采用排泄量法计算。

第二节滦河平原区地下水资源评价滦河常年有水,贯穿整个滦河平原区,滦河河道渗漏补给是滦河平原区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现有的首钢张官营水源地、迁安市区水源地、造纸厂水源地及首钢拟投人使用的西里铺水源地均位于滦河平原区内,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量对迁安市平原区甚至整个迁安市域的地下水资源量均影响较大。

因此,本次首先计算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在此基础上计算迁安市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结合迁安市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全市的地下水资源。

滦河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采用均衡法与数值法分别计算。

一、均衡法计算(一)滦河平原区地下水均衡计算模型滦河平原区北起桑园,南至山东庄,面积254km2,其中工级阶地面积168km ,II级阶地面积86kmz。

根据滦河平原区地貌分区、水文地质分区及包气带岩性分区,将均衡区分为7个计算区,见图12一1。

各评价分区特征见表12一1。

根据多年的地下水流场情况及地质勘探成果,滦河平原东西两侧为地下水分水岭,分水岭的位置与地表水分水岭基本一致;北部及南部边界大部分为山区、平原界线,地下水流向滦河平原内部,为侧向径流补给边界;北部滦河桑园断面河床基岩裸露,视为隔水边界;南部滦河山东庄断面河床岩性以全新统砂砾石为主,厚度l0m,为侧向径流排泄边界;平原底部为太古界变质岩,为隔水边界。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

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量评价:是对地下水源地或某一地区、某个含水层的补给量、储存量,允许开采量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对所用计算方法的适宜性、水文地质参数的可靠性、资源计算结果精度、开采资源保证程度所做出的全面评价。

水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就是要回答一个地区或流域有多少水量(包括地表水、地下水的地区分布、时间变化、质量标准、可靠程度)。

同时还要研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多少水量(各种用水的现状,近期和远景预测),以及供需平衡存在的问题。

地下水资源评价方法:用于确定地下水资源数量的方法很多,这里主要介绍一下4种评价方法:开采—试验法、补给疏干法、水文分析法、开采强度法。

1、开采—试验法在地下水的非补给期(或枯水期)按接近取水工程设计的开采条件进行较长时间的抽水试验,然后根据抽水量、水位降深动态或开采条件下的水量均衡方程求解出水源地枯季补给量,并以此量作为水源地的允许开采量。

1、1适用条件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区,如果一时很难查清补给条件而又急需做出评价是,则可打勘探开采孔,并按开采条件(开采降深和开采量)进行抽水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可以直接评价开采量,这种评价方法,对潜水或承压水,对新水源地或旧水源地扩建都能适用。

对于含水性不均匀的岩溶地区最为常用。

主要适用于中小型水源地。

该方法的缺点是不能做区域性的水资源评价。

1、2计算方法完全按开采条件抽水,最好从旱季开始,延续一至数月,从抽水到恢复水位进行全面贯彻,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形:(1)稳定状态: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趋于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抽停后,水位又能较快恢复到原始水位。

则说明抽水量小于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有补给保证的,这时,实际的抽水量就是要求的开采量。

(2)非稳定状态:如果水位达到设计降深并不稳定,继续下降;停抽后,虽然水位有所恢复,但始终达不到原始水位,测说明抽水量已经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按需水量开采是没有保证的,这时,可按下列方法评价开采量:在水位持续下降过程中,只有大部分漏斗开始等幅下降,降速大小同抽水量成比例,则任意时段的水量均衡应满足下式:μF?S=(Q抽−Q补)?tμF—单位储存量,m3?S—?t时段的水位降,mQ 抽—平均抽水量m3d⁄Q 补—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m3d⁄由此得出:Q 抽=Q补+μF?S?t其中抽水量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开采条件下的补给量;二是含水层中消耗的储存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大气降水入渗增加;2)河流入渗补给增加
不同类型含水系统的补给条件不同,供水意义也不同
1.4.1 补给资源的供水意义

注意:
河流入渗增加的代价→牺牲地表水资源 从“水资源”角度出发,此量是不存在的

承压水模拟演示实验中: 抽取地下水→承压水从外界获得的补给量增加了。 这也是旁河取水的道理。
1.4.2 储存资源的供水意义

储存资源的供水意义 起着调节作用——保证供水均衡稳定性
当一个含水系统的补给资源很大,但动态很不稳定时
,作为供水源地,储存资源就起到很大的调节作用
旱季借用储存资源的水,腾空库容,雨季再补充偿还
没有储存资源再丰富的补给资源也无法利用→白白流
走!

补给与储存资源的关系:有借有还

人为活动影响下:正均衡 (Q补>Q排)或负均衡(Q补<Q排)
潜水均衡方程式: Xf + Yf + Zc + Wu1 + Qt - ( Zu + Qd + Wu2 ) =μΔh 几种条件下的潜水均衡方程式:
干旱半干旱平原区:忽略 Zc ;地形切割微弱 Qd—>0 ; 无越流时Qt =0;径流滞缓Wu1 Wu2 —> 0;
2.1
地下水动态
一、地下水动态的形成机制 降水—补给地下水系统—水位上升—动态变化 激励—脉冲式的降水

响应—波状信号的信息
地下水水位对外界输入(降水)响应的特点:
(1)滞后和延迟现象
(2)有叠加现象

因外界激励(或输入)而引起的系统响应(或输出)的变化 幅度是含水系统内部结构作用的结果 某要素(水位)随时间的变化程度用稳定性来恒量 动态稳定 变化幅度小 动态不稳定 变化幅度大
1.2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1.2.1 系统性


成:地下水资源是按系统形成与分布的
系统内: 地下水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有水力联系的),系统
内部任何一部分的输入或输出(补给或抽水),都会影响(波 及)整个系统

系统性看:地下水资源量原则上等于含水系统的补给量

资源量按系统计算: 以系统为单元统筹规划利用,开发与管
2.1
地下水动态
二、 地下水动态的影响因素 3、地质因素

地质因素是间接且相对稳定的因素(相当于滤波器) 气候与水文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地下水动态的总轮廓 地质因素起修饰作用,滤波或削峰填谷的作用
埋藏条件:承压水的变幅小于潜水;潜水埋深的大小,
对滞后时,延迟时和变幅的影响
包气带岩性:K起作用;饱水带岩性:K和μ均起作用
1.1 地下水资源的概念
资源:是自然界存在,可被人类利用的一切 分可再生的和不可再生的,地下水为可再生资源 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可再生的淡水资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资源相比的优越之处有: 空间分布:广而均匀(地表水分布局限) 时间调节性:地下含水系统是天然水库,动态稳定 水质:水质优,洁净,水温恒定,不易受到污染,但 污染后很难治理。 可利用性:一次性利用投资小,运用费用高、管理难 、易产生环境问题。
Q补
含水层(含水系统)
Q排
第二节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
研究补给量与排泄量收支的数量关系就是地下水的均衡问题。
水均衡概念:在某一时段内,某一区域(或地段内)分析研究
地下水水量、水质或热量收支的数量关系就是地下水的均衡。
动态与均衡的研究意义:
•合理利用地下水及有效防范其危害;
•含水系统内部结构辩识
•地下水资源计算和管理
决定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
数值大小 = 含水系统的地下水多年平均年补给量
A B
1.3.2 地下水资源——储存资源
储存资源:不可以恢复的,是历史形成的不参与水循环交 替的,基本不变的水。
影响因素:含水系统的空间形态(地质构造—天然的地
下水库库容) 量纲: 体积单位 m3 决定含水系统中地下水资源的可调节性 数值大小 =含水系统的地下水多年平均低水位的重力水 体积,即水的空间体积×μ (给水度)


难点:系统边界不易确定;边界有叠置,边界垮行政区域

问题:造成重复计算水量,人为夸大水量,开采过渡,难以管
理(不同行政区)
1.2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1.2.2 可恢复性 天然可再生的资源均具有可恢复性 地下水资源是通过水文循环使水量恢复、水质更新的,循 环过程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完成的。 恢复能力的强弱与水文循环的交替速度有关:可恢复性
A B
1.4 地下水资源的供水意义
供水水源的一般要求:
长期持续性(永续发展的需要)—多年性 均衡稳定性(短期考虑)—时时供水
一个含水系统能够长期持续提供的水量是多少?补给资源
补给资源的供水意义
原则上:含水系统的多年平均补给资源 =含水系统的
多年平均补给量 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大于补给量:
有借不还(超量使用)
有借有还
—— 最终导致水资源消耗贻尽(枯竭) —— 或产生不良结果 本章思考题
第二节
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的概念
地下水动态:在有关因素影响下,地下水的水位、 水量、水化学成份、水温等随时间的变化状况。 年最大变幅(△hmax):一年中地下水位最高值与 最低值的差。 地下水的水位、水质的变化实质上是由含水系统 中地下水的补给量、排泄量、储存量变化的综合 表现。
弱径流型:气候湿润的平原和盆地;动态特点是水位变幅
小,水质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2.2
地下水均衡—质量守恒定律 一、地下水均衡方程式
均衡:某一时间段内某一地段内,地下水水量(热量、盐量、 能量)的收支状况,称为地下水均衡

均衡区:均衡计算所选定的区域(三维的);可以是地下水 含水系统,也可以是一很小的均衡单元 均衡期:均衡计算的时间段;可长可短 均衡方程式:A - B = ΔW A——收入项(补给量);B——支出项(排泄量); ΔW——均衡时段内,均衡区的储存量的变化量 对于一个地区,多年中气候处于平均状态,故 Q补=Q排
地下水资源概念的由来
1915年美国首次提出以含水层或盆地为单元的安全抽水 量概念:“所谓安全抽水量,是在不致引起含水层发生 危险的涸竭的情况下,能正常而持续地抽水的界限水量 ”〔柴崎达雄,1982〕。 后来发现,开采地下水会引起诸如:地面沉降、海水入 侵、咸水入侵等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环境损害。 安全抽水量的定义修改:“能从某一地下水盆地中连续 地、不至于引起不良结果地抽取的地下水量”〔柴崎达 雄,1982)。 允许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不仅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 还受到技术、经济、社会乃至法律条件的制约。

Xf + Yf - Zu =μΔh

多年均衡条件下 :μΔh =0,则
Xf + Yf Zu =0 Xf + Yf = Q开采区

Xf + Yf = Q开
地下水所处的空间部位:一般而言,补给区较排泄区
更不稳定 4、人为因素:开采、灌溉、排水、污水排放 5、其它因素
2.1
地下水动态
三、 地下水动态类型
分天然型和人工开采型 天然型动态按地下水的排泄方式及水交替程度划分: 蒸发型:干旱半干旱地区地形平缓、切割微弱的平原或盆 地;动态特点是年水位变幅小,各处变幅接近,水质季节 性变化明显,地下水朝盐化方向发展。 径流型:山区及山前;动态特点是年水位变幅大且不均匀 (分水岭到排泄区,年水位变幅由大变小),水质季节变 化不明显,朝淡化方向发展。
图示条件:比较哪个含水系统更优??


一个恢复性很差的含水系统,其规模再大,储备水量再多 ,也会被用完(枯竭)——而“无以为继”。 因此,可恢复性是供水水源的必需条件。
1.2 地下水资源的特征
1.2.3 可调节性
表现在地下含水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地下水库 —— 具 有水库的功能,地下水库是天然形成的:
含水介质对水流起到阻滞作用→延长过水时间
地质构造形成的“蓄水池”,向斜盆地,断块盆地

调节能力大小取决于:
①地质构造的规模(容积大小-B);
②含水介质的储水能力
给水度μ ,含水层厚度m
B
1.3.1 地下水资源——补给资源
补给资源:可以恢复与再生的,是与外界系统经常发生 交替的水量。
影响因素:受气候等因素影响,年与季节的变化 量纲: 流量单位m3/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