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现状
一、我国信用评级机构发展概况
信用评级机构是依法设立的从事信用评级业务的社会中介机构,是金融体制内重要的“高技术”服务机构,它是由专业的法律、金融和财务专家组成的对证券本身信用和证券发行人进行等级评定的组织。
相较于拥有一百多年发展历史的西方信用评级产业,中国信用评级业的发展历程相对较短。
从20 世纪80 年代末至今,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从无到有,经历了膨胀、清理、整顿、竞争和整合的快速发展历程,这一发展中产生了五大规模较大且发展规范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分别是:中诚信、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联合、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我国信用评级自身发展的同时,一直深受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穆迪(Moody)、惠誉(Fitch Ratings)这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在信用评级领域的影响,也与之产生了深入的合作。
2006 年,中诚信国际与穆迪协议商定,决定出让其49% 的股份,同时成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员;2007 年,惠誉正式收购联合资信的49% 股权并接管其经营权;2008 年,标准普尔也与上海新世纪展开技术合作,并探讨股权合作可能性,几大评级机构中只有大公国际属于完全的本土评级机构。
在我国交易所债券市场,由于证监会要求信用评级公司不能有外资背景,所以有外资参股的中诚信国际和联合资信均未取得证监会的信用评级授权。
为规避这一规定的限制,两家合资评级公司的母公司分别采用单独设立国内全资子公司的方式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因此就有了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和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
(一)国内“五大”信用评级机构概况
1、中诚信:
分为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和中诚信证券评估有限公司,共同具有国
家发改委、证监会和人民银行的资质。
作为中国本土评级事业的开拓者,中国诚信(中诚信国际前身)自1992年成立以来,一直引领着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的发展,创新开发了数十项信用评级业务,包括企业债券评级、短期融资券评级、中期票据评级、可转换债券评级、信贷企业评级、保险公司评级、信托产品评级、货币市场基金评级、资产证券化评级、公司治理评级等。
近年来中诚信国际在信用评级业务方面完成了数项开创性评级业务和技术,新的评级业务和技术创新极大推动了中国评级市场的发展,提高了中国信用评级业的技术水平.中诚信国际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认可的企业债券评级机构;也是中国人民银行认可的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机构。
2、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是经财政部批准由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以资本金投资控股的全国性、专业化信用评级机构。
公司先后获批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发改委三个国家政府部门认定的证券市场及银行间债券市场两大债券市场国内全部债务工具类信用评级资质,以及各地人民银行批准的信贷市场评级资质。
公司注册资本1.25亿元人民币,在全国各地设立了26家分公司,并全资控股一家专业数据公司-北京东方金诚数据咨询有限公司,是中国境内经营资本实力最雄厚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是五家机构中唯一的国有控股评级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财政部。
3、联合:
分为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和联合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共同具有国家发改委、证监会和人民银行的资质。
联合资信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3000万元。
股东为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前者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全国性专业化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后者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
4、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简称“大公”)是中国信用评级与风险分析研究的专业机构,是面向全球的中国信用信息与决策解决方案的主要服务商。
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
作为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和市场最具影响
的创建者,大公具有中国政府特许经营的全部资质,是中国认可为所有发行债券的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的权威机构。
5、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债券评级、企业资信评估、企业征信、财产征信、企业信用管理咨询等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
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主要股东有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上海财经大学、申能(集团)公司等。
(二)中诚信行业地位
中诚信作为信用评级机构中的领导者,是国内规模最大、业务范围最广泛、信誉最好、资质最完备的评级机构。
从目前信用评级市场的占有率来看,系业务量排第一,客户覆盖数十个行业,是特大型中央企业信用评级的首选机构。
联合市场份额位列其后,而新世纪和大公则轮流占据第三、第四的位置。
中诚信具有完备的从业资质,并且不断在业务方面开拓创新,开创了中国市场化、产业化评级的先河,并取得巨大的行业影响,例如,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2015年度信用评级市场化评价第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5年度企业债券信用评级机构信用评价第一、2016年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年度最佳债券戏弄评级机构”等。
(三)我国信用评级的监管状况
监管法规逐步细化。
近年来国家开始重视信用评级行业,相继颁布了多项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信用评级机构。
如证监会《资信评级机构出具证券公司债券信用评级报告准则》(2003)、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报送资信评级机构统计报表的通知》(2005)、《证券市场资信评级业务管理暂行办法》(2007)、《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银行间债券市场信用评级作业管理的通知》(2008)、银监会《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的通知》(2011)、保监会《关于加强保险资金投资债券使用外部信用评级监管的通知》(2013)、《信用风险评估方法和信用评级》(2013)、财政部《关于2014 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信用评级工作的指导意见》等。
这些文件对信用评级机构
的业务许可、业务规则和监督管理等基础性问题作出了详细规定。
监管主体多元化。
我国目前的债券发行和交易主要集中在两个市场:场外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场内的交易所债券市场,因此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对应的监管部门就包括了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和国家发改委等不同监管机构,其所授权的信用评级公司各不相同。
二、我国信用评级机构的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
1、具有竞争力的收费水平
随着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的发展,国内的信用评级市场也不断扩大。
不断成熟扩大的市场为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提供了种类繁多的业务量,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业务对评级机构的资历并没有严格的限定或硬性的要求,即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和本土信用评级机构在这部分业务上所出具的信用评级证明具有大致相同的认可度和专业性。
因此,收费较低的国内信用评级机构就比三大评级机构在这部分业务上更具竞争力。
同时,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彼此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自身业务水平和资质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信用评级的购买者对收费较低的评级公司显然是更为青睐的。
2. 充分的内部竞争。
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既有三大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国内市场的不断渗透侵占,内有在国内已扎稳脚跟成为国内评级市场绝对领跑者的四大评级机构,地方性中小信用评级机构在国内的发展前景则显得十分艰难。
经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后,现有的信用评级机构展现出了一定的自身优势。
(二)机遇
1、国家对信用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
在信用交易成为市场交易的主要方式、信用工具被大规模使用以及信用风险日益显著的当下,社会信用体系不仅是经济运行的基石、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战略资源和软实力象征,其建设更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明确提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我国“十一五”“十二五”
规划也提出要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褒扬诚信,惩戒失信”;2014 年 6 月,国务院正式出台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 年)(国发〔2014〕21 号),提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基础思路,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进行了全面的部署,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
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意味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拉开了快速发展的帷幕,同时对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服务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我国债券市场的迅速发展
1987~2002 年,债券融资在企业融资中一直处于一个无足轻重的地位;但从2005年开始,债券融资在企业总融资中的占比已超过5% 且仍在持续攀升;到了2012年,债券融资已占据企业融资的20%,之后趋于稳定。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企业的债券融资规模已逐渐与企业股票融资规模拉开距离,到2012年已领先后者超过15个百分点。
3、“一带一路”战略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深入推进
亚投行的设立、中国在国际地位中大国形象的树立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新契机,更为我国信用评级带来了新机遇。
近3 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额高达3.1万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26%;亚洲国家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的融资缺口约为1800亿;截至2017年4月末,“一带一路”中项目发债规模已达2349.70亿元,其中,重点支持建设类企业发行债务融资工具1433.6亿元,占总债规模的61.01%。
此外,有25 家境外发行人完成熊猫债注册2371亿元,成功发行30单合计631亿元,占比为26.61%。
融资缺口的进一步增大和国内国外债券市场规模化发展将促使信用评级机构提供更大量的信用服务。
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是改造西方主导信用评级体系的最佳机会,俄罗斯前外长伊戈尔·伊万诺夫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中很多特大规模项目的融资涉及多个国家,各国有着不同的政治经济制度,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评级标准、一个全新的与之相适应的评级体系才能够使评级信息实现跨国流动。
4、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的进一步下降
从2008 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到2010 年欧洲债务危机,再到2013 年 2 月美国联邦政府对标准普尔及其母公司提起民事诉讼,本应作为危机预防关键所在的国际三大信用评级机构不仅未能发挥危机预警功能阻止危机的发生,还因为和证券发行人存在利益关联而提供给投资者错误的信息,成为了危机扩大的“推手”。
在欧债危机中,欧盟曾不止一次指责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滥用评级工具有失公允地下调其成员国的主权信用级别,甚至认为评级机构不负责任的评级加剧了欧洲地区经济的动荡和金融市场参与者的不安。
可见,三大信用评级机构的公信力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质疑,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霸主地位正在受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