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浅析湖南省长沙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
浅析湖南省长沙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我国长久以来城乡二元土地所有制与管理制度的制约,城镇土地资源紧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城镇经济建设,同时也影响着城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以具体的湖南省长沙县为案例,具体分析长沙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作出相应的对策分析。
标签:湖南省长沙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1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内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在现阶段我国土地资源紧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形势下发展起来的,它是以土地的集约、高效与综合利用为基础的科学用地方式,其核心在于土地资源既能满足于当代人生活、发展的需求,又不至于影响后代人的发展条件,保证有限的土地资源供给能够满足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土地需求,在空间方面具备全局性特点,最终形成自然协调性、经济连续性以及社会持续性等诸多方面的统一。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常包括着两方面含义,即:①土地资源的高效和持续利用;②土地资源与社会中其它资源相互配合,共同支撑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内容则包括以下几点:①土地资源数量的配置与总量的稀缺应当保持高度一致;②土地资源的时间安排应当与土地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③土地资源质量组合应该与土地资源的禀赋相适应;④土地资源配置应充分考虑区域的差异性,在体现出各地区特点的同时激发区域的发展活力。
2长沙县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现状2.1长沙县土地资源概况长沙县隶属于湖南省长沙市位于湖南省东部偏北长沙市的东郊,土地总面积1997.32平方公里。
全县辖16个建制镇,4个乡,225个行政村,2010年统计的全县常住总人口为97.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约15.6万人。
长沙县地貌以岗地、平原为主,兼有山丘,整体呈弧形带状分布。
山地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及西北边境。
现阶段长沙县土地利用结构以农用地为主,全县农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6.87%,建设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3.67%。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示第 i 种消费项 目折算 的生物生产性面积 ;c表示第 i 种消费 项 目的人 均消费量 ; 表示均衡 因子 , 为人均生态足迹 。 在计算生态承载力 时,引入产 量因子 ,将 各 国或各地 区 同类生态 生产力土地面积转化为可 比面积。计算公式为 :
E =∑( x f . c A ×: L ) E 表示 人均生态承载力 , 表示人均生物生产性土地 面 积 , 表示产量 因子 。根据世 界环境发展委员会 的相关报告 , 生态系统的供 给能力不能 为人 类所独 占,因为人类 只是生 态 系统 中的一员 ,因此 ,计算生态 承载力时应该扣除生 态系统
基于生态足迹的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
张 颖 ,张 畅
( 中南大学 商学院 ,湖 南 长沙 408 ) 10 3
摘要 :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湖南省生态环境可持 续发展状 况进行评估 ,结合 万元 G P对湖 南省 20 D 04年资 源利 用 效益进行分析 ,针对湖 南省社会经济发展 与资源利 用特征 ,提 出了缓解湖 南生态环境 压力的建议。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生 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 o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与人 口迅速增长 ,人类 活动对地球生 态系统 的影响越来越 大 ,面临的 自然 资源、环 境与经济之 间 的矛盾 日益严 重 ,生物 多样 性锐减 、草场退化 、森林 面积 日 益减少 、土地 沙漠化不 断加 剧 、资源枯竭等 。为 了将可持续 发展 的概念变成现实 的可操作 管理模 式 。 人类 必须知道 自己 目 前所处 的状态以及 实现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 。因此 ,评价 和 监测可持续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 展程度成 为当前 国际生态经 济学和可持续发展 的热点与前沿 。 传统的经 济学模型对生态 系统的保护 和可 持续 性评估仍 集中于可 以在市场上交换 的物品和服务 的货币价值上 ,忽视 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未 能对生态持续 的必要性做 出解 释。2 0世纪 9 o年代 ,由加 拿大著 名经济 学家 R e教 授和他 e 的学生 Wekmae 提出的生态 足迹模型 ,是 一种度量可持续 c e gl 发展程度的方法。该方法从具体 的生物物理量 角度研究 自然 资本消费空间 ,将一个 国家 或地 区的资源 、能 源消费 同 自己 所拥有的生态 能力进行 比较 ,来衡 量一个 国家 或地区可持续 发展 的状况。 本文基于生态 足迹模 型 ,对 湖南省生态 系统可持续发展 状态进行分析 ,并 结合万元 G P对该 省 2 0 D 04年资 源利用效 益进行了分析 ,为 当地土地 资源 的合理 开发与 可持续 利用 、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 据。 ( )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折算成生产和 吸纳这些资源 和废弃 2 物 的生物生产性面 积。根据 生产力大小 的差异 ,生态 足迹理 论将地球 表面 的生物 生产性 土地划 分为耕 地、林 地 、草地 、 建筑用地 、化石燃料用地和水域 6种类型。 生态 足迹模型 的计算分为生态 足迹计算和生态承载力计 算两个部 分。在计算生态 足迹时,由于各种生物生产性土地 类型的生 态生产力不同 ,Wekmae使用世界平均生产力将 ce gl 资源消费量及废 物吸纳 量转化 为所 需要 的生 物生产 性面积 ; 引入均衡 因子 ,使不同类型 的生物生 产性土地转化为等价 的 生态生产力 ,从而合计出总的生态足迹。计算公式为 :
长沙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值得关注
长沙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有哪些值得关注长沙,这座充满活力与魅力的城市,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愈发受到关注。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以下我们就来探讨一下长沙的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那些值得关注的要点。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沙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长沙的经济增长态势迅猛,在装备制造、文化创意、电子信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然而,要实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仍需关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目前,长沙的一些传统产业面临着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等问题。
因此,推动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同时,创新驱动也是长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长沙应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培育创新型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
此外,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也是长沙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长沙应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长沙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教育方面,长沙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仍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加大对农村和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为城市的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在医疗卫生领域,长沙应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特别是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方面,要加强应急管理能力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保障市民的健康安全。
就业是民生之本,长沙要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好就业问题。
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要加强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同时,要关注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采取有效的扶持政策,帮助他们实现就业。
在社会保障方面,长沙应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障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让市民共享城市发展成果。
矿产资源型城市的生态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
(oeeo eo r sa dE v o m n, n gi l rlU i ri,C agh n n 4 0 2 ,hn) C l g fR suc n n i n e t l e r Hua A r ut a n esy h s aHu a 1 18 C ia n c u v t n
的问题 ,以期 为郴州市矿产 资源 的合理开发 和可持 续发展提 供指导 和借鉴 。
1 研 究 区概 况
郴 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 部 ,地处东经 12 1 一 14 1 。3 1 1。4
第3 8卷 第 3期
段 彦 玮, 矿 产资 源型 城市 的生态 承载 力 与可持 续发 展研 究 等:
十分 注意经济 发展对 生态环境的影响 ,对 资源节约和循环利
用早有 系统研究 :但 国外对矿产资源 的研究 多集 中在矿产资
生态足迹模型对海 南省 、湖 南省 和甘肃河 西区的生 态承载力 情况进行 了测定 。 本文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研究 区域 , 运用区域
通过建立郴州市评价 指标 体系 , 综合分析 了 源可 持续 发展 的因素、 资源 型城市 的产业转型等方 面 , 对矿产 生态承载力理论 。 资源产业发展 的内部 性 的研究 较少 。2 0世纪 9 代 中国学 郴州 市“ 0年 十一五” 间生态 的承载力状况及可持 续发 展中存在 期 者从 系统学 研究 出发 , 坚持 系统 内相互 协调 的观点 , 把发展 、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9.30•【字号】湘政办发〔2021〕61号•【施行日期】2021.09.3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湘政办发〔2021〕61号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9月30日湖南省“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我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奋力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关键五年。
生态环境保护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持续改善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湖南,根据国家《“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
一、“十四五”规划基础“十三五”时期,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七大标志性重大战役,积极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深入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全力服务高质量发展,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环保惠民力度持续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持续增强、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一)发展现状。
能源发展的新思路——湖南能源改革和发展的创新之路
能源发展的新思路——湖南能源改革和发展的创新之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的需求量也在逐年增长。
然而,由于能源的数量有限,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等问题,以传统的能源模式为基础的能源发展已经变得越来越难以为继。
面对这样的局面,各地都开始探索能源的新模式、新思路。
湖南能源改革和发展的创新之路就是其中之一。
一、湖南能源发展的现状及问题湖南地处中国中南部,年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等自然条件优越,具备丰富的水力、地热、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资源。
然而,湖南的能源结构以传统的化石能源为主,不仅依赖进口,而且对环境的污染严重。
如何发掘并利用好湖南的自然资源,加快能源的结构调整,已经成为当地政府和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湖南能源改革和发展的创新之路为了解决能源发展的问题,湖南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文件精神,着力推进能源改革和发展。
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探索新模式、新思路。
1、加强能源绿色化发展。
湖南通过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加快能源结构转型,特别是加大新能源投入,建设了一批风电、太阳能发电、地热发电等新能源项目,推广了农村小水电站、生物质能和垃圾发电等。
同时,加强科技创新研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努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能源结构体系。
2、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湖南大力倡导节约能源、低碳生活方式,提倡徒步出行、骑行、公交出行等绿色交通方式。
此外,湖南还推广了新型住户燃气集中供暖技术,燃气作为清洁能源,代替了传统燃煤取暖方式,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
3、实现能源多元化布局。
湖南坚持开展区域性能源布局规划,在能源开发、利用、传输和交换等方面进行协作,推进能源多元化布局。
通过发展多种形式的能源,如光伏、风电、水电、火电等综合利用,实现能源互补共享,提高了能源系统整体效益。
三、湖南能源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湖南能源改革和发展的创新之路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一是湖南清洁能源发电能力逐年提升,到2020年清洁能源占比将超过50%。
湖南未来十年的发展规划
湖南省是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省份之一,十年之内将朝着世界经济发
达地区的发展前景全面迈进。
在未来十年,湖南省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
加大发展力度,着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实现和谐社会、美丽湖南的发展战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交通、能源、通讯、环境、水利、农
业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提高基础设施状况,改善湖南的发展环境,
促进湖南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适度扩大有效需求。
制定政策性宏观调节措施,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提高投资效率,完善价格机制,以稳定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三、振兴实体经济。
加快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优化企业结构,组建一
批新的产业核心企业,加大高新技术产业投资,扩大发展空间,以振兴实
体经济。
四、促进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坚持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加强对水
源保护的重视,加快建设一批水源聚集发电基地,提高水源质量;实施大
气污染防治项目,减少新的污染源。
五、培育创新创业型发展新动力。
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是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的,即“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1][2].”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3].也有人认为资源承载力不仅理解为对人口数量的支持能力,还体现了对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支持能力.承载力的术语应用于环境科学中,便形成了“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国内较严格的“环境承载力”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福建省湄洲湾开发区环境规划综合研究总报告》中,即“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4][5].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在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指不同尺度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在确保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条件下,资源环境能够承载的人口数量及相应的经济社会总量的能力[6].资源环境承载力已逐渐成为演变为综合衡量人口、资源、与环境是否协调,经济是否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尽管国内外理论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非常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不同区域的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还存在不同的问题,因此对于某一特定地区的理论和评估体系的研究有待深入湖南资源环境发展概况湖南省土地面积21.18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3.7万平方公里,林地1130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34.3%;境内水资源较为丰富,有湘江、资水、沅水、澧水等河流和国内第二淡水湖的洞庭湖,湖泊容积160多亿立方米.湖南省已发现矿产120种,占全国已发现矿产171种的70.18%,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之称.湖南是一个资源大省,但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能源供给形势日益严峻,人均资源指标呈递减趋势(如图1).湖南经济增长方式仍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阶段,资源利用水平低,省内重工业比重大,能源消耗量大、浪费多,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环境失衡不断加剧,经济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双重因素的制约.3湖南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3.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状态空间法及模型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法对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将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表示成R S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表示为R 假使所选择的空间是维欧氏空间,它的每一维代表用来描述承载状况某一方面的指标状况,个维度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李峰生,何海兵,王亚茹(湖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摘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和湖南资源环境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得出其资源环境变化趋势,并采用状态空间法对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提出湖南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关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发展对策;湖南省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 (2008)05A-0005-03Vol.24No.5Sep.2008第24卷第5期2008年9月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 sity (Natura l Sc ience Edition)图1湖南人均资源指标综合指数变化趋势5.2C CC.n n代表n 个指标的情况,其承载状况就由这n 个坐标所构成的点来描述.现假设实际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点为A 点,其坐标为(x 1,x 2,L ,x n ),其理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点B ,B 点的坐标为(y 1,y 2,L ,y n ).由于不同的n 个指标可以构成不同的理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点,在维欧氏空间中存在许许多多不同的理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点.所有这些理想资源环境承载力点在维欧氏空间中组成了一个理想资源环境承载力超曲面.这样就可以用原点和实际资源承载状况点所构成的矢量模来表示其承载状况的大小.考虑到各个坐标轴的权重不一样,设各坐标轴的权重向量为W=(w 1,w 2,L ,w n ),则表示区域资源承载状况的向量到坐标原点的加权距离为M ,表示为:M =ni =1!(W i RCS i *)2"M 值的大小就代表了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状况.从对比分析角度出发,构造一个表示理想承载力的标准向量RCC*,其到坐标原点的距离为N :N=ni =1!(W i RCC i *)2"=ni =1!W i2"通过比较M 与N 值的大小,可对区域实际承载状况进行判别.当实际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点在这个超曲面之内时,就说明了实际承载状况处于可载状态(M <N );当实际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点处于这个超曲面上时,就说明实际承载处于满载状态(M =N);而当实际资源环境承载状况点处于超曲面之外时,就说明实际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M >N).3.2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毛汉英,余丹林从经济增长指标、人口指标、资源环境类指标、潜力类指标方面共27项子指标构建了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7];康松等从经济类指标、社会人口类指标、资源环境类指标三个方面11个子指标建立了江西省的区域资源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6].为能准确科学反映湖南省区域资源环境状态,拟构建包括经济类指标、社会人口类指标和资源环境类指标三个方面13个子指标建立评价体系,具体指标如下:经济类指标包括人均G DP (元)、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社会人口类指标包括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口自然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均耕地资源量(亩);资源环境指标包括环保占GD 比重(%)、工业固体飞舞综合治理利用率(%)、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万元工业产值废弃排放量(标立方米)为衡量湖南省区域资源环境状况承载状态,承载力点的取值2006年,各项指标均以东部沿海地区部分省区为参照标准.3.3模型结果分析本模型指标附权采用客观赋权变异系数法,通过指标数值区分评价对象,并反映该项指标的分辨信息是否丰富,从而确定该指标的权数,做如下设定:Q i j =x ij1nni =1!xij式中,j 表示理想值和实际值,i 表示第i 个评价指标,Xij 表示理想值或实际值在第i 个评价指标上的值,有变异系数Vi=Si/Xi ,其中Si 代表理想值和实际值的标准差,对其做归一化处理,便可得各指标的权数Wi 的值.W i =v ipi =1!vi通过计算得出湖南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指标权重系数表,理想状态、现状及评价指标权重表如表1:依据向量权重,按照RCS 计算公式,求出在评价指标构建的空间中,现实承载力M 与坐标原点的距离,得出2006年:M =ni =1!(W iRCS i*)2"=43.81再求得理想承载力N :N=ni =1!(W iRCC i*)2"=ni =1!Wi2"=32.91根据M >N 的分析结果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粗放、低效的经济增长模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湖南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已处于超载状态,迫切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和资源利用方式,实现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通过对表1的数据的分析,不难发现2006年资源环境类指标中,湖南在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利用率、环保投资占GDP 比重、人均水资源量和人均耕地资源量等值上与理想值有很大的出入,尤其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利用率、环保投资占GDP 比重、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和人均耕地资源量等值与理想值偏离较远.从经济类指标来看,人均GDP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和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等方面与理想值存在较大偏差,6年湖南人均GD 仅为理想值的5由此可以得出结论,湖南省目前正处于经济社6P .200P 2/.指标理想值现实值RCS权重系数人均GDP2854011183 2.5520.143第一产业产值比重7.2017.600.4090.137第三产业产值比重36.3040.800.8900.019农民人均纯收入5813.233389.62 1.7150.086人口自然增长率 2.28 5.200.4380.128城镇化水平51.9038.71 1.3410.04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4.3011504.70 1.2240.033人均水资源量44003751.422 1.1730.026人均耕地资源量 1.300.83952 1.5490.07环保投资占GD P比重0.130.230.5650.09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利用率96.8072.27 1.3390.047工业废水处理排放达标量97.7591.60 1.0670.01万元工业产值废气排放量4898137800.3550.156表1湖南资源环境承载理想状态与现状对比分析表会加速发展的时期,但生态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协调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理利用有限的资源,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合理有效利用资源,保护好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是改变当前资源环境超载状况的必由之路.4湖南省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举措4.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湖南要抓紧建成相对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由解决工业污染和城市污染入手,通过推动清洁生产、建立生态工业园、建设循环经济型社会等多种模式,将湘江、洞庭湖纳入重点流域治理范围,把株洲、岳阳、湘潭、娄底等工业城市纳入重点城市治理范围;建设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积极开展循环经济试点,为全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4.2加强综合整治改善城乡环境建立绿色GDP体系,综合治理城乡环境恶化现象.城市减少废物排放量,控制酸雨污染,提高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敲响环境警钟;乡村调整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有选择性的引进投资,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与民俗文化的破环,另外湖南基层政府要特别注意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4.3建立灾害预警机制,提高环境生态服务功能遵循“减灾也是创收的原则”,针对湘、资、沅、澧四水及其主要支流的第一层脊内防护林较少的凸显问题,加大投资力度,扩大两岸森林覆盖面积,增强其蓄水保土、防洪减灾的生态服务功能;针对洞庭水域污染、湖州面积增多等问题,果断取缔非法排污企业,不断恢复水域面积和湿地应有的生态服务功能,如蓄洪能力、提供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等.4.4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理性开发资源针对湖南重工业比重过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及其衍生的次生灾害繁多,调整湖南产业结构,趋利避害,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研发紧缺能源(煤电)的环保型替代品。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越来越多的地区正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的上限。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资源水平、环境容量等因素。
当人类对资源的需求超过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时,就会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恶化,从而威胁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影响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可持续发展需要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取得平衡。
只有通过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如果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就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需要依赖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
只有在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进行经济发展,才能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消费,从而保护地区的资源和环境。
面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挑战,地区可持续发展需要寻找解决之道。
一方面,要加强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生态环境等措施是保护环境的关键。
此外,政府应制定相关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确保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
除了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问题,地区可持续发展还面临其他挑战。
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不公平等问题也需要引起重视。
在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和民生改善。
教育、就业、医疗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应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地区可持续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长沙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r / =P C ̄
学者已就 山东 、 吉林 、 河北 、 长江流域 、 珠江流
域等省市区域的相对承载力展开了研究 , 研究 中多 选择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 ( 分别代表 自然资源 和经济资源) 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也有以水资源和 土地资源的加权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代表 自然资
并 被 广泛应 用 8 1 。 相对 资源 承载力 的类型 和计算 公 式如 下所 示 。
要拓展资源承载力 中资源的范 围, 提出了相对土地 资源承载力的计算 。 它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将 自
然一经济一社会看作一个复合生态 系统作 为研究
对象。
() 1相对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承载力计算式 :
域差异, 有效协调市内区际关系保证整体 可持续发展也是长沙市亟待解决的难题 。
关键词 : 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 ; 相对经济 资源承载力 ; 6 1 F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60 0 (090— 160 10— 6X 20 )605—5
19 92年, 在里约热 内卢联合 国大会上通过的
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 的承载体 , 其承载力研究不应 局限于耕地 ; 土地利用的 目标不仅仅是保 障粮食安 全, 还应包括促进土地资 源利用与社会 、 经济活动 及环境相协调闼 而且 , 。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 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区域内人们的 一定
作为参照 区域, 计算 长沙市各类相对 资源承载力
事土地经济与利用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第6 期
朱红梅等 : 长沙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与评价
总值 ; 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指数, >10 e e . 表明 承载力相对不足, <10 e . 表明承载力相对富余 。 () 3 综合资源承载力计算式 :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可持续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挑战。
如何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并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寻找解决方案,成为了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议题。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意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对国家或地区资源和环境状况的定量分析,旨在评估其能够支撑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项评估的意义在于,能够帮助政府和决策者了解资源的消耗速度和环境的容忍度,为提出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以能源资源为例,评估其承载力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能源利用的上限,避免超出环境所能容纳的负荷,从而保障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对其他资源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进行承载力评估,也可以为资源分配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其中最核心的还是对资源的消耗速度和环境的容忍度进行量化分析。
常用的方法包括生态足迹法、环境影响评价和系统动力学模型等。
生态足迹法是一种综合评估方法,旨在评估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情况。
通过计算资源的需求和提供能力,可以得出一个指标,用于衡量人类社会对资源的消耗速度。
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则是通过对特定项目的影响进行分析,来评估其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程度。
而系统动力学模型则可以模拟资源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帮助我们理解资源系统的运行规律。
三、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所追求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满足当前需求而不损害未来世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和决策者需要在资源分配、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
在资源分配方面,需要建立合理的资源管理机制,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和高效性。
同时,要加强对资源的保护,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减少资源的浪费与损耗。
在环境保护方面,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加大环境保护的力度。
而在经济增长方面,则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和资源高效利用。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平衡: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引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
为了确保未来的发展,我们必须寻找资源与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平衡。
本文将讨论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定义与重要性1.1 定义资源是指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包括土地、水、矿产、能源等。
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能够容纳和维持人类活动所需的资源和废物的能力。
1.2 重要性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平衡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如果资源消耗过度,环境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水源污染等问题。
而且,资源的短缺也会威胁到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全。
因此,保护资源并维持环境承载力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挑战与威胁2.1 资源消耗过度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例如,能源消耗的增加导致了化石燃料的过度开采,而土地的过度利用导致了土地退化和荒漠化的加剧。
2.2 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水污染、空气污染和土壤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影响到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的健康。
2.3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最严峻的环境挑战之一。
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不断上升,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冰川融化等问题。
气候变化对于农业、水资源和生态系统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第三章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3.1 资源管理与节约利用为了实现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平衡,必须进行有效的资源管理和节约利用。
这包括减少资源的浪费、推动循环经济、鼓励可再生能源的使用等。
同时,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共同努力保护资源。
3.2 推动环境保护与恢复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们需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含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地所能提供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农田的耕作能力、城市用地的开发潜力、森林的生态功能等。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必须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土地资源的养分含量、土壤肥力、水资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等都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例如,在农业领域,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水源的可利用性,以确定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
在城市用地规划中,需要评估土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以确定合适的建筑区位和土地利用方式。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人口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必须考虑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确定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资源配置。
同时,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不同行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不同的,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需求,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遵循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评价和合理规划,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资源环境承载力已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理区域内可满足特定经济和人口发展需求的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可持续性。
本文将探讨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了限制作用。
一个地方的经济增长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但如果资源承载力有限,地方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
如果地方经济过度依赖某种资源,而该资源的供应量不足,将导致资源枯竭和经济危机。
一些地方曾因过度开发煤炭、石油等资源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地方经济受到重创。
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合理规划资源的利用,确保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以免破坏资源环境承载力。
其次,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具有激励作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限制促使地方政府和企业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从而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当资源短缺时,地方政府会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环保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这种激励作用也推动了地方经济从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行业向清洁能源、绿色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了地方经济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另外,资源环境承载力还对地方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差异化产生影响。
资源丰富的地方通常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能够通过资源开发和加工制造等产业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相反,资源匮乏的地区则需要依靠其他方面的发展来实现经济增长。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差异性使得各地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着明显差别。
政府应根据地方资源环境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此外,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地方经济发展还具有保护和规范的功能。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保护是保障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加大对违法排污和超标准开采行为的打击力度,可有效保护资源环境承载力,维护地方经济的长期利益。
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
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现代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环境问题。
环境承载力,即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能够承受和维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关键的考量因素之一。
本文将就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探讨。
首先,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环境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若环境承载力不足,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等问题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从而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因此,环境承载力必须成为我们考虑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
其次,环境承载力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协调与平衡。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人类对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
大规模的采矿、工业污染、化学品和塑料的过度使用等行为,使得环境遭受到了巨大的破坏。
如果不合理利用资源,不重视环境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难以实现。
因此,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地,环境承载力不仅仅是关乎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还涉及到社会的发展模式和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
过度消费和浪费资源的行为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也削弱了环境承载的能力。
因此,实现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普及。
采用可再生能源、推广低碳生活、建设可持续城市等,都是提高环境承载力并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另外,环境承载力还与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密切相关。
政府作为社会的管理者和决策者,需要制定政策来保护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例如,加强环境规划和管理,制定严格的环境标准和法律法规,以及提供经济激励措施等,都是促进环境承载力增强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最后,环境承载力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环境问题已经超出单个国家或地区的范畴。
国际合作和共同努力是解决环境承载力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各国应加强合作,共享资源和经验,共同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承受的资源利用和环境负荷的最大值。
而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显得格外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意义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意义在于,它对于制定地区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只有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经济的持续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同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也可以为规划区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及防范环境风险提供帮助。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环境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压力。
但是,如果我们忽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所具有的极限,调整经济结构就会变得愈发困难。
1. 资源环境承载力对经济活动的限制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的消耗率也会加快。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来保护资源和环境,地球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
尤其是在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状态下,需要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以此减轻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压力。
2. 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例如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工业生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和废气,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采取可持续的方式来利用资源和开展经济活动。
三、如何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增加资源环境承载力。
具体做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 加强环境保护,防止污染和生态破坏,促进环境的恢复和修复。
3. 推广可再生能源和新技术,加强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支持和引导。
4. 促进全球合作,加强国际环境和资源管理。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只有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在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技术创新和全球合作都具有重要的作用,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不断探索和实践。
湖南增减挂钩实施方案
湖南增减挂钩实施方案湖南省政府日前发布了《湖南省增减挂钩实施方案》,旨在加强资源环境承载力保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该方案明确了增减挂钩的范围、对象、标准和实施程序,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方案的范围。
增减挂钩实施范围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水利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
针对不同行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情况,制定相应的增减挂钩政策,实行动态调整,确保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平衡。
二、方案的对象。
方案的对象主要包括各类企业单位、生产经营者、用能单位等。
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差异化的增减挂钩政策,引导其加强节能减排工作,推动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三、方案的标准。
增减挂钩的标准主要包括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两个方面。
针对资源消耗,根据行业特点和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资源消耗标准,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环境影响,建立排放标准和减排考核机制,督促企业加强污染治理,减少环境污染。
四、方案的实施程序。
方案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目标确定、政策制定、实施监督和效果评估四个环节。
首先,明确各行业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
其次,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企业单位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
最后,定期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和完善增减挂钩政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总结:湖南省增减挂钩实施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迈出了新的一步。
这一方案的实施将有力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湖南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建设美丽湖南作出积极贡献。
希望各地各部门和广大企业单位切实落实增减挂钩政策,共同致力于推动湖南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策略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区域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们社会发展的一大瓶颈。
资源的有限性,环境的脆弱性在不断地向人们敲响警钟。
为了合理规划和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环境,我们必须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科学评估,并制定相应的区域发展策略。
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评估资源是指我们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一切物质和能源,包括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未来代际间的资源利用权和利益,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功能完整。
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就是通过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量化评估资源可供开采和利用的潜力。
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地貌条件、土壤质量、水资源、气候条件、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可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模型,从而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针对某一地区的土壤质量和水资源情况,可以评估该地区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
二、环境容量评估与保护策略环境容量指的是自然环境在受到人类活动干扰后,仍然能够保持健康和完整的能力。
环境容量评估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测量和分析,如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来评估环境容量的大小。
在评估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策略,以实现环境的持续改善和可持续利用。
环境保护策略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治理、资源节约利用等方面入手。
例如,对于大气环境保护,可以制定更严格的排放标准,推动清洁能源的使用,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对于土壤和水资源的保护,可以加强农药和化肥使用的管理,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减少土壤和水源的污染。
三、区域发展策略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和环境容量评估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区域发展策略,以实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区域发展策略应该立足于自身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平衡点。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禀赋,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资源环境承载力成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的是在特定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资源和环境所能够容纳和维持的最大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力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一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赖于充足的资源供给和良好的环境质量。
如果资源过度开采和消耗,环境恶化,将严重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比如,水资源是城市生活的重要支撑,如果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污染,就会导致水源枯竭和水质恶化,进而影响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于城市来说,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其次,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规划密切相关。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调控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从而提升城市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在城市规划中,应当注重合理布局,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各类基础设施。
比如,可以集中发展绿地、公园等公共设施,提供良好的休闲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同时,要加强对建筑工程的监管,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
只有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才能够充分发挥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优势。
另外,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需要全社会的参与。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不是政府单一的责任,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参与。
政府应当加强资源环境管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力度。
同时,企业和居民也应该主动参与资源环境保护。
企业要加强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居民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养成环保的生活方式。
只有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升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努力,包括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合理规划城市、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等。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湖南省自然资源厅二〇一九年四月目录第一部分总则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评价原则 (3)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3)5.1工作目的 (3)5.2工作内容 (4)5.3工作流程 (5)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5)第二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一、单要素评价 (7)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7.1生态重要性评价 (7)7.1.1技术方法 (7)7.1.2生态重要性分级 (8)7.2生态敏感性评价 (9)7.2.1技术方法 (9)7.2.2生态敏感性分级 (10)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1)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4)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5)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6)二、集成评价 (16)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6)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第三部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9)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9)14.2评价方法 (19)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0)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0)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0)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4)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4)16.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4)17 文态空间评价 (30)附录A 综合分析 (34)A.1 资源环境禀赋分析 (34)A.2 承载能力限制性因素解析 (34)A.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34)A.4 国土空间开发潜力分析 (35)A.5 风险识别及应对 (35)附录B 成果要求 (37)B.1 报告提纲(供参考) (37)B.2 图件和矢量数据 (38)附录C 空间分析方法 (41)C.1 属性值数值化参考 (41)C.2 聚类和异常值分析(Anselin Local Moran's I) (41) C.3 热点分析(Getis-Ord Gi*) (42)附录D 土壤质地分级 (44)附录E 基础数据 (45)第一部分总则1范围本指南给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基础条款、技术方法和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卷第5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 ol.9 No.5 2008年10月Journal of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Aug.2008湖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周杨慧,朱红梅,李兰,周密(湖南农业大学资环学院,湖南长沙 410128)摘要: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计算方法,分析湖南省1995―2007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变化过程。
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的综合承载力、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以全国为参照区,经济资源对湖南省人口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略高于土地资源;但以中部五省为参照区,经济资源对湖南省人口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却低于土地资源。
因此,提高土地资源和经济资源承载力是保证湖南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且湖南省内发展存在着较明显的区域差异,有效协调省内区际关系保证整体可持续发展也是湖南省亟待解决的难题。
关键词:资源承载力;经济;土地;综合承载力;湖南省;可持续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3(2008)05-0065-0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资源承载力的定义为:一国或一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区的能源及其他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能维持供养的人口数量。
从该定义可知,资源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且随着资源存量、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技术水平而变化,根据衡量标准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
传统有关资源承载力研究主要以土地—人均消费—可承载人口为主线[1],但是,广义的资源应包括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区域内已有自然资源存量的依赖性将越来越低,且在某个特定的时期内,影响区域内人地相互作用过程的自然因子是有限的,因此有必要拓展资源承载力中资源的范围,提出了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
它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中将自然—经济—社会看作一个复合生态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目前国内已就山东、江苏、吉林、河北、两广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省市区域的相对承载力展开了研究,研究中多选择耕地面积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代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但是也有研究者变换研究角度,如陈英姿等[2] (2006)以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加权和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代表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李小燕等[3] (2006)阐述了陕西省三种产业承载力的时序上变化及其贡献率的变化。
总的来说,国内研究偏重省级以上行政单元的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
目的是在资源承载力的变化及其关系基础上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
笔者拟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湖南省资源承载状况,并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视角对湖南省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一、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相对资源承载力是以较之研究区域更大的数个参照区域为对比标准,根据参照区域的人均资源拥有量和消费量,计算出研究区域相对于参照区域的各类资源的相对承载力。
相对资源承载力突出了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之间的互补性。
根据湖南省的地理位置情况及数据的可得性和横向、纵向的易比性,结合以往相关研究成果,选用耕地面积(代表自然资源)和国民生产总值(代表经济资源)作为分析参数,分别以全国和长江中游及中部五省作为参照区域,计算湖南省各类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状况。
类似的方法已经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4]和人口分布与资源关系的研究中得到应用。
近年来,相对资源承载力研究逐渐得到国内学者的认可并被广泛应用[2,3,5]。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类型和计算公式如下所示(1)相对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承载力收稿日期:2008-09-22基金项目:长沙市科技厅资助项目(2008FJ3044)作者简介:周杨慧(1982-),女,湖南郴州人,硕士研究生。
66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10月C r l=I l Q l其中: I l =Q po/Q lo;C rl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C rl 越大,说明土地资源承载力越好;I l为土地资源承载指数,I l越小,说明土地承载力越强;Q l为研究区耕地面积;Q po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 l o 为参照区耕地面积;(2) 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C re=I e Q e其中: I e =Q po/Q eo;C re 为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C re越大,说明经济资源承载力越好;I e为经济资源承载力指数,I e越小,说明经济承载力越强;Q e 为研究区国内生产总值;Q po 为参照区人口数量;Q eo为参照区国内生产总值;(3) 综合资源承载力C s=W1 C r l+W2 C re其中: C s为综合资源承载力, W1,W2分别为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权重, 根据以往大多数专家采用的方法,考虑到湖南省的具体情况,一般可以假设W1 = W2 = 0.5.不同时间阶段该地区相对于参照区域的综合承载状态, ①超载——实际人口数量(P)大于可承载人口数量(C s),即P-C s>0。
②富余——实际人口数量(P) 小于可承载人口数量(C s),即P-C s<0。
③临界——实际人口数量(P) 等于可承载人口数量(C s),即P-C s = 0。
二、湖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湖南省地处中国中南部,长江中游,地理上属于华中地区,土地面积21.18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2%,还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农业部编制的“优粮工程规划”确定了湖南省42个县市区(含一个农垦区)为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
湖南省2007年人口6 805万人,国内生产总值为9 145亿元,居全国第12位,分别占全国的5.15%和 3.70%。
因此,湖南省的持续发展,对中国21世纪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以全国为参照区域根据上述资源承载力的分析思路和计算方法,以全国作为参照区域,以1995―2007年作为参照年份,相关数据及相对资源承载力情况见表1、表2: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中国与湖南省人口、耕地和GDP数据(见表1),湖南省和全国的人口、耕地和GDP 数据总体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人口和GDP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先(2001年之前)增加后略有减少的趋势。
但1995至2007年全国与湖南省人口增幅分别为9.09%和6.46%;GDP增幅分别为305.67%和328.92%;2001年全国和湖南省耕地面积都上升至最大,较1995年相比增幅分别为34.36%,20.71%,2001年至2007年耕地面积降幅分别达到了4.6%和2.7%。
此外,全国和湖南省的土地资源承载指数都有不断降低的趋势,这种趋势虽然有益,但是,湖南省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明显高于全国水平,1995年分别为19.67和12.75,2007年分别为17.83和10.85;经济资源承载指数也有不断下降的总体趋势,但湖南省该指数也明显高于全国同期水平,1995年分别为3.00和1.99,2007年分别为0.90和0.62。
10多年来,由于政策和经济发展等原因,湖南省人口的增幅相对全国来说较小,GDP的增幅相对全国来说也较大,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再加上1995―2001耕地面积上升幅度小,之后,又有2.7%的减幅,因此,表11995—2007年中国及湖南省耕地、经济和人口基本数据及其承载指数人口数量/万人耕地面积/万hm2GDP/亿元I l/人·hm-2Ie/人·万元-1年份中国湖南中国湖南中国湖南中国湖南中国湖南1995 121 121 6 392 9 497 324.9 60 793.7 2 132.1 12.75 19.67 1.99 3.00 1996 122 389 6 428 9 587 324.9 71 176.6 2 540.1 12.62 19.78 1.71 2.53 1997 123 626 6 465 9 696 323.9 78 973.0 2 849.3 12.74 19.96 1.56 2.27 1998 124 761 6 502 9 680 323.0 84 402.3 3 025.5 12.89 20.13 1.47 2.15 2001 127 627 6 596 12 760 392.2 109 655.2 3 831.9 10.00 16.82 1.16 1.72 2002 128 453 6 629 12 593 392.1 120 332.7 4 151.5 10.20 16.91 1.07 1.60 2003 129 227 6 663 12 340 389.1 135 822.8 4 659.9 10.47 17.12 0.95 1.43 2004 129 988 6 698 12 246 383.4 159 878.3 5 641.9 10.61 17.47 0.81 1.19 2005 130 756 6 732 12 206 381.6 183 084.8 6 511.3 10.71 17.64 0.71 1.03 2006 131 448 6 768 12 180 381.6 210 871.9 7 493.0 10.79 17.74 0.62 0.90 2007 132 129 6 805 12 173 381.6 246 619.0 9 145.0 10.85 17.83 0.53 0.74 注: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5―2007;缺失1999和2000数据第9卷第5期 周杨慧等 湖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 67其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和经济资源承载指数都高于全国水平,促使超载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从表2 和图1中可以看出:⑴ 1995―2007年湖南省的现实人口始终大于综合承载力,超载人口一直处于2 000―2 500万之间, 超载人数持续增长,由1995年的2 198.8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2 308.4万人,但略有波动,2001年和2004年超载2 400多万。
⑵ 经济资源对湖南人口综合承载力逐步高于土地资源的贡献,但总体上相差不大。
(3) 湖南省土地资源承载力始终处于超载状态,而且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下降趋势,相对于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下降,经济资源承载力有一定的上浮趋势,说明湖南省具有一定的经济潜力,应充分利用,在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经济, 提高资源综合承载力。
表2 1995—2007年湖南省相对于全国的资源承载力及相关指标年份 实际人口数量P /万人C rl /万人 C re /万人 C s /万人 超载或富余/万人土地资源贡献率/%1995 6 392 4 143.4 4 242.9 4 193.2 2 198.9 49.4 1996 6 428 4 100.2 4 343.6 4 221.9 2 206.1 48.5 1997 6 465 4 126.5 4 445.0 4 285.8 2 179.3 48.1 1998 6 502 4 160.2 4 478.0 4 319.1 2 182.9 48.2 2001 6 596 3 921.6 4 445.0 4 183.3 2 412.6 46.8 2002 6 629 4 783.6 4 442.0 4 612.8 2 015.7 51.8 2003 6 663 4 073.8 4 426.9 4 428.9 2 233.9 47.9 2004 6 698 3 872.3 4 569.9 4 221.1 2 476.6 45.8 2005 6 732 4 086.9 4 623.0 4 355.0 2 377.2 46.9 2006 6 768 4 117.5 4 645.7 4 381.6 2 386.5 47.0 20076 8054 140.44 846.94 496.62 308.446.0力的变化过程2. 以长江中游5个省为参照区由表3可知,湖南省和长江中游5个省的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056,0.065 hm 2,人均GDP 分别为1 1071,15 606元,土地资源承载指数分别为17.7,15.6人/ hm 2,经济资源承载指数分别为0.9,0.6人/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