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进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全面安排。
2.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订用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
3. 城市规模:指城市的大小,它涵盖有经济规模、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三层含义。
通常城市规模指城市的人口规模4. 城镇体系规划:一定地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人口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的分布和发展规划。
5. 区域规划: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对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6. 城市性质: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
7. 城市人口:指常年居住生活在城市地域范围内并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人口8. 城市结构: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9. 居住区: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
10. 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再生产变化量,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的净差值,与年平均人数的比值。
11. 机械增长率:一定时期内,迁入城市的人口与迁出城市的人口的净差值与年平局人数的比值。
12. 城市形态: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份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13. 城市中心:城市居民社会生活集中地地方。
14. 居住组团: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道路穿越的地块,内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小区的基本单位。
15. 城市总体规划:一定年限内对城市市区、郊区及与城市发展有关的地区各项发展建设的综合部署。
16. 城市化水平: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
《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特此声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要点第一章城市及城市发展一、城市的形成及发展(一)城市形成的动因城市及人类文明史城市及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农业和牧业/原始社会/固定居民点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商业和手工业/奴隶社会/城市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城市的规模效益和集聚效益(二)城市发展的规律1、城市发展及基本经济部类:城市经济基础理论基本经济部类和从属经济部类:循环积累过程和乘数效应2、城市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进化理论"绝对集中"时期(工业化初始期)"相对集中"时期(工业化成熟期)"澜对分散"时期(后工业化初始期)"绝对分数"时期(后工业化成熟期)3、城市发展及区域空间经济:增长极核理论集聚及扩散4、城市发展及国际劳动分工:经济全球化理论经济全球化的城市和区域影响二、城市的物质、社会和经济构成及其演化趋势(一)城市的物质构成及其演化趋势l、城市物质构成公共领城和非公共领域、城市物质构成的空间属性(可达性和外部效应)2、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趋势城市物质环境的演化方式:内外扩展和内部重组城市物质环境的更新:建筑物的经济寿命及再开发的时机经济结构重组及物质环境演化(二)城市的社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社会构成:异质性和社会空间2、城市社会的演化趋势:人口老龄化、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三)城市的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城市产业构成:三大产业和两大部类2、城市产业演化趋势从第二产业主导到第三产业主导从传统制造业主导到高科技产业主导从水平空间经济结构到垂直空间经济结构三、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及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理解(二城市化水平的度量指标(三)城市化的进程及特点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的三个阶段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的特点中国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四)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城市化进程及经济发展的关系(五)城市化进程及社会发展四、城市及区域发展(一)城市及区域发展的相互影响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基础l、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方向的区域分析城市发展规模的区域论证城市布局的区域空间结构(二)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城镇体系的概念l、城镇体系的发展条件分析(1)城镇体系区域发展条件(2)城镇发展建设条件分析2、城镇体系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机制《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要点(该部分内容为本站收集整理,纯属民间信息,仅供参考,本站不承担任何因此产生的后果。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产生和定义1.城市定义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是伴随私有化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是有着商业交换职能的居民点。
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
2.与农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居民从事的职业)、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3.现代城镇的定义包含3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职能。
我国的城镇可以分为直辖市、市和镇,还可分为地级市和县级市。
第二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概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称为前工业时期、工业化时代,或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1.古代城市影响因素:A 防御的要求B 社会形态的发展(社会阶层)C政治体制的影响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中心,如宫殿、官府衙门。
而欧洲封建城市的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D 经济发展的影响2.近代城市的发展农业的产生——第一次产业革命——出现定居的居民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影响因素A 城市工业的发展人口的聚集;城市布局变化:居住地、仓储用地、商业及工业建筑、金融机构、商务贸易活动中心、交通工具的改变导致道理系统布局的变化。
城市类型有所增加:港口贸易城市、矿业城市、交通枢纽城市、以某种产业为主的城市。
原来的一些大城市则发展为工业、商业、金融、贸易等综合功能经济中心。
B 环境影响C 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城市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使城市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
工业的发展、工业门类的增加、科技的进步、多种产业的协作、科技的交流,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
商品的交换和集散、信息的发达、人口的集中和流动使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的中心。
3.二次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第3节城镇化1.城镇化的定义——是农业人口和农业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重点第一章城市与城市规划1、城市的含义:城市是以非农产业和非农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2、城市化含义:城镇化这一概念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3、城市化几个阶段:城镇化划分为起步、加速和稳定三个阶段。
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的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
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
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
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
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周礼·考工记》记述了关于周代王城建设的空间布局:“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这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现代城市规划思想:(1)田园城市理论:英国霍华德提出.意义:提出发展极限的概念;有机平衡的。
原则;动态管理的观点。
(2)卫星城镇理论:昂温提出。
这些卫星城镇独立性较强,城内有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3)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座位一个整体来研究,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与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运行。
(4)马丘比丘宪章:重视人与人的联系。
(5)邻里单位:要求在交大的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称为组成居住区的细胞。
第三章城乡规划体制1、一书两证:我国城市规划运作实施“一书两证”制度,即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第四章城市规划的价值观1、城市规划的含义: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2、城市规划任务:根据国民经济计划和城市既定的经济发展战略确定城市的性质和规模。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供参考)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概念: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要特征的居民点。
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城市的本质: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社会大系统。
经济子系统、政治子系统、交通通讯子系统、空间子系统。
城市形成:商业与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城市是生产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居民的人口规模。
城市化的含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又称城镇化、都市化。
”城市化水平: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
第二章城市规划思想发展城市规划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规划的核心内容:土地使用的配置;城市空间的组合;交通运输网络的架构;城市政策的设计与实施。
城市规划的内涵:(1)理想主义: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以未来为取向的基本准则。
(2)实践思想:城市规划的社会意义;城市规划作用的体现。
(3)理性思想:城市规划方法论基础,合理性的所在。
(4)系统思想:城市规划的基本思维方法。
(5)生态思想:城市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质量。
(6)保证规划实践和发挥作用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周朝:中原地区游牧生活的结束;丰、镐两座京城;召公和周公相土勘测定址,进行了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城市建设,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
战国:《周礼·考工记》,在周代“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伍子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范蠡,《孙子兵法》;赵国,北方特点,高台建设;《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低勿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土地开垦和城市建设统一协调,城市的空间布局采用功能分区制度,以发展商业和手工业。
同济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演示教学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1955年规定市、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2000,非农人口超过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2000,在1000以上,非农超过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陕西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纯手打
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1、城市最早是政治统治、军事防御和商品交换的产物,城指军事防御产生的,市指商品交换产生的2、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剩余产品交换和争夺、社会分工和产业分工的产物3、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度时期出现的4、世界最早的城市出现在我国的黄河中下游、埃及的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都是农业发达较早的地区5、城市一直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象征6、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技术进步、社会分工的结果城市产生的定义: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体说是人类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的产物。
城市聚集的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聚集,高密度的人口、建筑和信息是城市的普遍特征。
当前所获得的共识:城市是非农业人口集中,以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点,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社会、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是城市内外各部门、各要素有机结合的大系统。
城市的基本特征:1、城市的概念是相对存在的2、城市是以要素聚集为基本特征的3、城市的发展是动态变化和多样的4、城市具有系统性乡村的基本特征:1、人的活动、建筑的区域、居住地、生产地等的相对分散是基本特征2、同一地区的人们生活有明显的同质性3、大部分生活资料可直接来源于土地4、社会结构较单一5、能源使用多样6、如同城市的变化一样,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驱使之下,乡村在各地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基本区别:1、聚集规模差异2、生产效率差异3、生产力结构差异4、职能差异5、物质形态差异6、文化观念差异城市与乡村的基本联系1、他们有着很多不同之处,但仍是一个统一体,不存在截然的界线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交通、通信条件的改善与进步,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现象愈发明显3、城乡社会、经济以及景观和聚落都具有连续性城市与乡村联系的要素:1、物质联系2、经济联系3、人口移动联系4、技术联系5、社会作用与联系6、服务联系7、政治、行政组织联系城市社会经济的特点:1、工业和服务业可称之为非农经济,是城市社会经济的主要特点2、城市社会的经济形式多样3、城市经济分为: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基本经济部类,和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内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的非基本经济部类。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
城市规划原理学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1. 城市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因素: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2. 我国1955年曾规定市、县人民政府的所在地,常住人口数大于2000人,非农业人口超过50%以上,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住人口如不足2000人,在1000人以上,非农业人口超过75%,也可定义为城市型居民点。
3. 城市是由于人类在集居中对防御、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要求而产生,并随着这些要求的变化而发展。
4. 城市的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代、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
5. 通常把农业的产生称为第一次产业革命,使人类社会出现了定居的居民点。
近代的工业革命,也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城市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6. 一般把英国人瓦特在1784年发明蒸汽机作为工业革命的标志。
7. 古代城市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城市与防御要求;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
8. 人工能源及加工业的集中造成城市的发展、规模的扩大,是工业社会城市发展的模式。
9. 城市化一般简单的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具体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口职业的转化、产业结构的转化、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10. 人口按其从事的职业一般可分为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第二、三产业人口)。
按目前的户籍管理办法又可分为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11. 城市化水平也从一个方面表现社会发展的水平,表示工业化的程度。
12.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城市化水平和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城市化水平高,不仅是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
13.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大体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中期阶段;稳定阶段。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整理
城市规划原理重点内容总结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第一节:城市的产生与定义一、居民点的形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没有给定的居民点(穴居与树居等);母系氏族群落——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劳动集体,但无固定居民点;第一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分离固定居民点出现二、城市的形成(奴隶社会)私有制出现;城、沟、池的出现——防卫性功能“筑城以卫君”;第二次劳动大分工——农业与商业、手工业分离,促使城市的出现三、城市的定义1.城市是以非农业生产、人口集聚为重要特征的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和镇。
2.城市界定的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以及城市设施、人口密度。
3.我国城市规模顶级:特大(≥100万)、大(100>X≥50)、中(50>X≥20)、小(<20)第二节:城市的发展一、古代城市的发展防御要求、社会形态、政治体制、经济发展都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中记载有关城市建设与防攻战术的内容、“西安城墙”是其发展代表;商都“殷城”、曹魏“邺城”体现了所处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各级府州县城市为政治体制的影响产物;苏州、扬州等为经济发展促生的城市国外:古巴比伦城;卡洪城、罗马城;神权统治中心——教堂;商业城市意大利威尼斯城二、近代城市的发展的四大影响要素:人口聚集、布局变化、环境、科学技术的发展三、总结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自然条件(耕地肥沃、地势、淡水供应、阳光)、经济条件(商业、交通)、政治条件(法律、管理机构)各时期城市形成的特点:早期城市(具有军事、政治色彩,沿河分布,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现代城市(工业革命促使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形成了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促使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变为以服务业为主,促使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世界城市、大都市连绵区、城市群)第三节:城市化一、含义: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4)
第五章主要专项17个知识点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基本概念1)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对外(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城市交通(道路、轨道和水上)2)城市交通系统:3个系统组成:交通运输系统(交通行为的运作);道路系统(通道);交通管理系统(管理与控制)。
城市交通系统规划是与城市用地布局密切相关的一项重要的规划工作2、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影响道路系统布局的因素要有利于交通分流。
为交通组织和管理创造条件(不越级衔接、尽量正交;交叉口道路不超过5条,交叉角不小于60不大于120。
与对外交通衔接得当。
(3)满足环境和管线布置的要求道路最好能避免正东西方向,应有利于夏季通风、冬季抗御寒风。
避免过境交通穿越市区、交通性道路穿越生活居住区。
道路规划为工程管线的敷设留有足够的空间。
3)城市道路系统规划的程序现状调查,资料准备及图纸;道路系统初步规划方案(功能、骨架要求);交通规划初步方案(交通量预测及分配,道路面积密度的预测);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深入研究道路红线、断面、交叉口);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含平面图、横断面图);说明书。
4)城市道路分类按城市骨架分类: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按道路功能分类:交通性、生活性道路。
5)城市干道网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系统:地形平坦,利于布置,对角联系不便,非直线系数大,穿越中心区。
环行放射式道路系统:以广场组织城市,利于联系外围,环形干道利于中心外的市区和郊区联系。
放射形干道易把外围交通引入市中心,环行干道使城市呈同心圆扩张。
自由式道路:非直线系数较大,较易形成活泼、丰富的景观效果。
混合式道路系统:方格网+环形放射式的大城市发展后期效果较好。
链式道路网,由一两条主干道作纽带,串联较小范围的道路网,兰州。
6)城市各级道路的衔接原则:低速让高速,次要让主要,生活让交通,适当分离(公路与城市道路)。
高速公路与城市道路的衔接:不得直接与城市生活性道路、交通性次干道相连。
对于特大城市,可直接引到城市中心地区边缘,连接城市外围高速公路环路,再由此环路与城市快速路相连。
城市规划原理笔记总结~
1)基本经济部类和非基本经济部类:基本经济部类是为了满足来自城市外部的产品和服务需求为主的经济活动,是促进城市发展的动力;从属经济部类--非基本经济部类,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内部的产品或服务需求。
【笔记】2)什么是城镇化、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进程的四个基本阶段):集聚城市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和过程(包括人口职业、产业结构、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
其显著的特征是由于巨大的城乡差异,导致人口与产业等要素从农村向城市单向集聚。
郊区化——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人们收入水平差距的加大以及通勤条件的改善,城市中上阶层开始迁居到市郊或外围地带,该阶段的显著特点是住宅、商业服务部门,事务部门以及大量就业岗位相继向城市郊区迁移。
逆城市化——随着郊区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大都市区人口外迁出现了新的动向—不仅中心市区人口继续外迁,郊区人口也向更大的外围区域迁移,出现了大都市区人口负增长的局面。
再城市化——面对城市中由于大量人口和产业外迁导致的经济衰退、人口贫困、社会萧条等问题,许多城市开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努力改善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来吸引一部分特定人口从郊区回流到中心城市。
【课件】3)解释:“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前朝一夫。
” p19(工匠规划的城市是方圆九里,每边设三座城门,城中九条南北向道路九条东西向道路,南北向道路宽九轨,(宫殿)左边是祭祀的庙堂(太庙),右边是社稷只坛,朝廷在前,市场在后,市场的大小如一夫之地,即方百步,东西、南北各长140米左右。
)【百度】4)现行城乡规划法包括:主干法及其从属法规、专项法和相关法。
【笔记】5)城市环境的容量与质量P88-89: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包括城市人口)质量——指城市环境的总体或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类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复习纲要(交通工程方向)1、城市的定义和特征城市的内涵是一定数量的非农人口和非农产业的集聚地,是一种有别于乡村的居住和社会组织形式。
城市化的含义:人口数量、产业构成及行政管辖的意义。
城市的特征:非农业的(第二、三产业)职能;高度密集的生活居住空间;较为确定的领域界限;公共的人工环境和人工景观。
2、近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城市与环境:居住条件恶化;卫生条件差;环境污染;交通问题。
城市建设面临的新问题:城市公共利益与公共领域;社会矛盾与平/贫民问题;政府与市场;领域与范围;技术与手段。
二1、田园城市主要思想定义: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城市与乡村结合,城市周围拥有永久性农业用地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
限制单一城市的人口规模,当单一城市的成长达到一定规模时,应新建另一个城市来容纳人口增长,形成“社会城市”。
实行土地公有制,由城市经营者掌管土地。
设置生产用地,以保障城市中大部分就近就业。
2、城市化定义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3、城市化度量指标及变化曲线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总人口。
第二章P21三1、城市规划城市规划的基本任务,是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城市规划的要素:具有限定的空间范围;作为实现社会、经济等发展目标的技术手段;以物质空间为作用对象;包含政策性因素和社会价值判断。
2、编制体系:总规:前瞻性研究,城市战略规划;总规: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分区规划,近期建设规划;详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建设项目。
同济城市规划专业工程系统笔记整理
第一二章工程系统概述1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范畴1)城市供电工程系统规划;2)燃气;3)供热;4)通信;5)给水;6)排水;7)防灾;8)城市环境卫生设施系统规划;9)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
2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任务总体任务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结合本城实际情况,合理确定规划期内各项工程系统的设施规模,容量,科学布局各项设施;制定相应的建设策略和措施。
各项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本系统的实况和特性,明确各自的规划任务。
3 城市基础设施体系概念:一种保证城市生存,持续发展的支撑体系,是建设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交通,供电,燃气,供热,通信,给水,排水,防灾,环境卫生设施等方面构成。
4 城市工程系统的相互关系:1)交通工程是其他各项的基础和纽带。
2)各项间存在相互吸引,相互排斥的关系。
有些设施可集中布置,有些设施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比如给排水。
但为了保证各类工程设施的安全和整个城市的安全,一些设施之间又要有足够的安全防护空间。
5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各层面的关系1)三个层面的相互关系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间逐层深化,逐层完善,上层面指导下层面。
总体规划是分区规划,详细规划的依据,起指导作用,后两者是对前者的深化,完善和具体落实,三者纵向联通。
2)三个层面与城市规划各层面的关系同一层面,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也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专业工程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同理。
6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意义与作用现实指导和未来导向意义。
即可超前和科学的知道各层面的开发建设,又可以详细具体的指导各项工程设施设计。
通过工程系统规划的综合协调,有效的指导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建设,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性,可靠性,科学性。
7 城市工程系统规划的工作程序1)拟定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建设目标2)编制城市工程系统总体规划3)编制城市工程系统分区规划4)编制城市工程系统详细规划第三章城市供电系统规划第一节城市电力负荷预测与计算1 城市用电分类:产业分类(4)行业分类(8)水电部规定: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市政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笔记第一章城市与城市发展城市的产生与定义居民点的形成农业与畜牧业分离,第一次劳动分工,新石器时代后期,农业成为主要生产方式,逐渐产生了固定居民点黄河中下游、尼罗河下游、西亚的两河流域城市的形成生产方式改进,生产力提高,产品剩余,出现交换,以物易物,《易经》: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劳动分工加强,出现专门的手工业者,商业和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第二次劳动分工,原来的居民点分化,以农业为主的是农村,一些具有商业和手工业职能的是城市,可以说,城市是生产发展和人类的第二次劳动分工的产物。
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出现了阶级,人类进入奴隶社会,所以也可以说,城市是伴随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城市与农村的区别,主要是产业结构,也就是居民所从事的职业的不同,还有居民的人口规模,居住形式的集聚密度。
城市的定义现代城市,包括三要素:人口数量,产业结构,行政管辖我国 1955年规定市、县所在地,常住人口大于 2000,非农人口超过 50%,即为城市型居民点。
工矿点常驻人口不足 2000,在 1000以上,非农超过 75%,也可定为城市型居民点城市型居民点,按行政区划的意义,可有直辖市,市,镇。
建制市与建制镇只是行政管辖意义的不同,不应只把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因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第一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劳动分工产生了城市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大致分为两个大的社会发展阶段: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也可以称前工业化时期和工业化时代,也可以称为古代的城市和近代的城市古代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防御要求最初的固定居民点,就具有防御的要求,起初防止野兽,其后为了战争。
半坡、姜寨等原始居民点外围的深沟,就是防御设施,也有用石头垒成的墙或木栅栏。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一个筑城高潮西亚巴比伦城,平面矩形,两重墙,两重间隔 12m,墙外有城壕,有明显的防御目的。
罗马帝国盛期,罗马人在其统辖地区大量建造营寨城,平面相当规。
位于阿尔及利亚的提姆加得城(Timgad)至今保存最完整。
伦敦,巴黎都可以在古城部位找到罗马营寨的遗迹。
欧洲中世纪,从防御要求出发,封建主的城堡选在山顶或湖边、河边,或在外开人工水渠,架设吊桥。
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斯卡莫奇理想平面 Scamozzi社会形态发展与城市的布局社会的阶级分化与对立在城市建设方面有明显反映。
中国古代城市,统治阶级宫城居中并占地很大。
商都的“殷”城,以宫廷区为中心,近宫外围是若干居住聚落(邑),居民多为奴隶主和部分自由民,各邑之间空地多为农业用地。
居住聚落外围散布手工业作坊,也有居穴,居穴可能是手工业奴隶栖息之所,再外圈疏松的环布居邑,以务农为主,居住下等自由民和农业奴隶,还有小部分奴隶主。
曹魏邺城:隋唐长安城:埃及于公元前 2500年,为修建金字塔而建造的卡洪城( Kahun)是奴隶制的典型城市,长方形,用城墙分为东西两部分,墙西为贫民居住区, 250多小屋,墙东路北为贵族居住区,面积与贫民相同,有 10~11个大院,墙东路南为中等阶层居住区。
罗马帝国时期,庞贝城( Pompeii)欧洲中世纪,在封建主的城堡外发展起来的城市很多,如德国的吕贝克( Lubeck)市民要向封建主纳税并受其统治。
政治体制对城市的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大多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各朝代都城规模很大。
欧洲的封建社会,在很长时期分裂成许多小国,城市规模小,直到 17世纪,英、法、德建立君主专制国家,城市才有较大发展。
中国封建城市的中心是政治统治中心,欧洲封建城市中心往往是神权统治的中心——教堂。
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影响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社会的经济基础,然欧洲与中国在土地所有制有很大差别。
中国地主所有制,地主可通过其代理人向农民征收实物或货币地租,地主阶级尤其是大中地主可以离开农村集中居住在城市,而封建统治的官僚阶级本身即是地主阶级或他们的代表人物。
欧洲是封建领主制,封建主大多在自己的城堡或领地的庄园中。
中国的城市是政治,经济生活的中心,欧洲政治中心在城堡,经济中心在城市。
商品经济发展仍然是城市发展的主要因素。
(中国的陆路通商与对海运的忽略,欧洲对海上交通的重视,港口城市成为商旅交通繁荣的中心……)“市”的发展对城市形态的影响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城市发展缓慢,中世纪后,随着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特别是 16世纪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发展,刺激了商品经济和海上贸易,城市的发展较快,城市的数目也有增加,但规模仍不大。
近代城市的发展城市工业的发展与人口的聚集工业革命,人可以摆脱风力、水力,人工能源使人可以把生产集中于城市,从而使加工工业迅速在城市发展,并随之带动商业和贸易发展,人口迅速膨胀。
工业化吸收了大量农业人口,城市扩展吞并了周围农业用地,失地农民流入城市,成为工人,加速城市化城市布局的变化工厂—居住区—工厂,圈层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初期城市发展的典型形态。
工业发展,产业部类增多,大量原材料与产品:出现城市仓储用地人口集聚,生活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产生了新型商业及公共建筑,经济活动增加,金融产生,城市中出现了商务贸易活动的地区新交通工具出现,并成为城市对外交通主要工具,铁路,车站,码头均有自己的用地选址要求,大大改变了城市结构布局。
19世纪末,汽车的出现,城市道路系统发生很大变化。
城市类型增加城市与环境城市面积扩展,市民越来越远离自然环境。
城市扩展过程,就是自然环境变为人工环境的过程。
工业发展与生活垃圾,进一步恶化了城市环境科学技术发展带来城市的聚集效益及高质量的城市生活生产和人口的聚集,促进城市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产力的聚集,创造了巨大物质财富。
城市成为物流、人流、信息流中心科技发展,促进了市政工程及城市公用设施的发展,城市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很高水平工业化及人口增加产生了土地问题、住房问题、交通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社会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城市发展略城市化城市化的含义一般简单解释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即过程,具体包括:1. 人口职能的转变2. 产业结构的转变3. 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4. 城市化水平指城镇水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城市化进程的表现特征1.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2. 产业结构中,农业,工业及其他行业的比重彼此消长,不断变化3.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成正比4. 城市化水平高,不仅建立在二、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上,也是农业现代化的结果,农业人口的减少产生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农业人口的剩余也成为城市化的推动力。
城市化的历史过程初期——生产力水平尚低,城市化速度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 30%中期——由于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市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城市人口达到 60%以上稳定——农业现代化过程基本完成,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基本转化为城市人口,一部分工业人口又向第三产业转变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以用 s形曲线表示城市社会的基本特征人口老龄化( 60岁以上占 10%或 65岁以上占 7%)、家庭核心化、生活闲暇化城市社会与农村社会的主要差别城市社会的异质性高于农村社会。
城市社会特有的生活方式称为城市性。
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复杂的劳动分工为特征,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不是以首属联系而是以次属联系为主导的。
城市社会的人际关系是以社会分工为基础的。
在乡村社会,村落是以地缘关系把不同家族组合起来的生活共同体。
城市社会异质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社会空间分异的第一表征是经济地位,其空间分布呈扇形模式,不同经济收入水平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扇形地域第二表征是家庭类型,空间分布呈同心圆模式,即不同人口结构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圈层地域第三表征是种族背景,其空间分布呈多核心模式,即不同种族背景的家庭居住在不同的核状地域。
城市产业构成及其演化趋势1)英:费希尔、克拉克三部类:第一、二、三产业2)美:贝尔三个历史时期: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城市化进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前期主要表现为工业化的进程,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积聚。
城市化后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城市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
城市化进程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美英格尔斯:现代化社会的指标都是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实现的。
城市与区域的相互关系1)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城市发展必然要开发和利用周围地区的各类资源,因而城市与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前景密切相关,互为牵制。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区域其他城镇相互影响,应重视区域规划。
城市与经济区域的联系-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分析一个城市的对外主要经济联系方向。
2)区域条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城市发展的区域分析:发展战略(优劣条件、职能、地位、作用)规模(人口、用地)的区域论证区域城镇体系及城乡发展的一般规律1)城镇体系的概念与特征在一个国家或相当完整的区域中,有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且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特征:群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动态性、整体性6个。
(动开关整群层)2)城乡整体发展动力:农村向城镇的向心集聚,城镇向周围地区的离心辐射手段:规划、引导和调控城镇体系目的:协调城乡发展,促进城市与区域发展效益的统一。
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思想1. 阴阳五行与勘舆学2. 很多理论散见于《周礼》《商君书》《管子》《墨子》3. 夏朝对国土进行全面勘测,国民开始迁居到安全处定居,居民点开始集聚,向城镇方向发展4. 商代出现我国城市的雏形,早期的偃师商城,中期位于今天的商城,位于今天的盘龙城,今天的殷墟等。
商代盛行占卜、崇尚鬼神,直接影响了当时城镇空间布局5. 周代,中原地区结束了游牧生活,各方面大发展,兴建了丰、镐两京,修建洛邑时,“如武王之意”完全按照周礼的设想布局,召公和周公相土尝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明确记载的城市规划事件6. 成书于春秋战国的《周礼 -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市朝一夫。
它记述的周代城市建设的空间布局制度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7. 战国时期,《周礼》受到各方面挑战,出现多种城市布局。
只有鲁国国都完全按周制建造。
吴国:伍子胥提出:“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阖闾城,充分考虑江南特点,水网密布,交通便利,排水通畅。
越国:蠡按照《子兵法》,临淄城根据自然地形布局,南北取直,东西沿河道蜿蜒,防洪排涝设施精巧实用,并与防御功能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