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本部编本七上古诗复习电子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优秀教案动评分,测验模块设计的题型有:选择、填空、判断、论述等十种。
有了Moodle这个测试功能,教师可以在平台上适时安排在线考试或者练习,学生完成练习后,点击提交按钮,系统立刻向学生返回测试成绩、出错原因及相关知识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打开平板,输入网址,进入Moodle平台。
教师输入教师帐号密码,连接多媒体大屏幕展示,学生输入学生帐号密码。
进入平台。
二、谈话导入,引入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明确:黄色,代表衰败;红色,代表丰收。
师:不同的心境,便有不同的秋色。
中国文人自古便有悲秋的传统,在他们眼中秋往往被赋予了悲凉的色彩,如我们学过的《天净沙秋思》秋景寄托者诗人浓浓的乡愁,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位诗人却一反悲秋传统,以昂扬的姿态来歌颂秋、赞美秋。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谈话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三、确立目标,了解作者1、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2、了解作者。
学生利用Moodle平台下载资料、查阅资料,请同学们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小组间相互补充,初步了解作者生平背景。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
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
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
失败后,被贬官。
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
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
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
有《刘梦得文集》40卷。
【设计意图】利用平台,明确目标、了解作者。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研读诗文,整体感知1.学生试读诗句。
教师指点:前一句可读得低沉,后三句应一句比一句高昂。
学生再读。
2.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说说读诗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注释a.寂寥:寂静;空旷。
b.春潮:初春。
这里可译作春天.c.排云上:冲云直上。
排:推开;冲出。
d.便:就;于是。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之《夜上受降城闻笛》教案
最后,我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的语言表达和教学节奏还有待提高。有时候可能会因为急于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接受程度,未来我需要更加注意这一点,确保教学过程既高效又富有成效。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不断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性,我会继续努力,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体验。
4.诗词翻译:将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汉语,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诗词赏析:分析诗词的主题、意境、手法等方面,如边塞诗的特点、描写月夜的技巧等。
6.诗词感悟:引导学生从诗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7.课后作业:布置与《夜上受降城闻笛》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夜上受降城闻笛》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为: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词情感表达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如何通过诗歌表达思乡之情”。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尝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的小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夜晚独自一人时,是否曾经因为听到某种声音而感到思乡?”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益如何借助月夜和笛声表达思乡之情。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四首》教案(定稿;校内教研课)
《古诗四首》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意境特点2.鉴赏表现手法3.理解文章主旨教学设想:重点:理解表现手法的作用资料链接:《观沧海》作者及背景:曹操,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厦门行》中的第一章,因此本诗是一首乐府诗。
乐府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
公元前112年,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后来有不入乐的也被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及背景:【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
出生于西域,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著有《李太白集》,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静夜思》等。
本诗选自《李白集校注》卷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该诗是诗人因好友王昌龄被贬官而作。
王昌龄,唐代诗人,以写边塞题材著称,尤擅七绝。
据《新唐书·文艺传》载,王昌龄左迁龙标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的贬官只是由于不拘小节。
李白在天宝八年(749)春天,在扬州听到了王昌龄被贬的消息,十分担忧,并深感不平和悲伤,便题诗抒怀,写下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初中 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翻译整首诗歌。
5、体会作者感情
(小组交流展示)
注:
1、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学生朗读)
根据学生的朗读,其他学生的纠正,总结出朗读诗歌的停顿规则:根据意思。
四、合作探究
(一)既然我们刚才总结了诗歌的停顿跟意思有关,可能有些同学对诗歌的含义并不是特别理解,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每个小组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探究。准备全班交流展示。
探究要求:
1、有感情的朗读。
2、说出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
检查字音字形,夯实基础。
拓展文学常识,夯实基础。
学习诗歌或者文言文,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是极为重要的。
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小组合作,在小组的交流中查漏补缺。创作背景、翻译都有助于增进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从而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资料补料
在这四首诗歌中,我选择了一首意境和语言优美的诗歌作为分析对象,以求进一步增进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板书 题目)
二、学习目标
1、能读会写生字词, 理解积累文言词汇。
2、准确朗读并默写。
3、体会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
三、预习检测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就来检测一下,看看同学们的预习效果如何。(采用小组展示的方式)
(一)字音字形
碣石 沧海 天涯 澹澹 竦峙
哉 悬 雁 藤 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
今天在教授《课外古诗词诵读》这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对于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在导入环节,通过提问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理论介绍环节,我尝试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韵律特点,但从学生的反应来看,这部分内容可能还需要更生动的例子或者更直观的演示来帮助他们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考虑使用多媒体课件或实物展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更具象,便于学生吸收。
2.培养审美情趣: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意境美,学会品味和欣赏诗词艺术,提高审美能力;
3.提升思维品质:通过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培养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朗读技巧与节奏感: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词,掌握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古诗词的音韵美。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和意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登鹳雀楼》为例,分析这首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这首诗如何通过短短的几行字,展现出壮阔的景象和深刻的哲理。
举例:《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诗句的平仄和节奏。
(2)诗词基本意思和主题: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掌握诗词的主题思想。
举例:《望庐山瀑布》中描绘了瀑布壮丽的景象,要求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修辞手法与表达技巧:分析古诗词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效果。
部编版七上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教案
课外古诗词诵读【教学目标】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2.结合背景,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通过联想和想象,赏析诗歌。
3.背诵诗歌。
4.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体会情绪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教学难点: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课前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有关这四首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激情导入教师:七言绝句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在押韵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自唐代以来,名篇佳句很多,咏史、怀古、议政事、抒抱负、诉幽怨、说友情……题材多样,精彩纷呈,七言绝句在诗歌中是受欢迎的样式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四首七言绝句。
教师板书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出示课件1)二、新课学习,品味古诗秋词(其一)(一)自主学习,知识备查1.走近作者教师: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作者的相关资料,补充学生预习的不足。
预设:(出示课件4)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文学家。
刘禹锡诗文俱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
有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2.背景资料教师讲解:教师出示课件,讲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为后面同学们理解这首诗做准备。
预设:(出示课件5)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的。
永贞元年(805年),唐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了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顺宗被迫退位,王叔文被赐死,刘禹锡被贬。
可贵的是,诗人在遭受严重打击后,并没有消沉下去。
刘禹锡贬到朗州(湖南常德)时,时三十四岁。
最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优秀教案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七年级(上)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难点名称体会《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分析意象,体会意境,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生对杨花、子规、明月这些意象的意蕴不是太了解,进而不能深刻体会其中的感情。
难点教学方法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韵味。
2.通过讨论,合作探究,解读诗人情感。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1.李白诗句知多少?2.学生大声齐读课文。
(注意节奏和情感,读出自己体会)知识讲解(难点突破)3.解题(1)从诗歌题目中,你可获取什么信息?闻:听说左迁:降职寄:寄托听说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
(2)王昌龄何许人?王昌龄也是璀灿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
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
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4.赏析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曾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杨花落尽子规啼(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杨花,子规的啼鸣(不是子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子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一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赏析: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诗二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诗二首-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并解读古代诗歌,领悟其中的情感与思想;2.掌握韵律和节奏的基本概念,并了解其在诗歌中的运用;3.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1.了解吟咏史诗的特点和意义;2.理解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和深刻思想;3.掌握古诗中的常用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细致揣摩诗歌的文化内涵,并思考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2.通过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教学方法1.讲授分析法:通过讲解、互动和解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文本;2.举例说明法:通过阅读和举例,启发学生思考、理解和运用;3.创设情境法:将生活场景与课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入手把握。
教学建议1.在讲解吟咏史诗时,老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作用,让学生在精神上接近它;2.在阐释赤壁赋时,老师需要适度运用繁简结合的方式,避免教学过于抽象;3.在诗词鉴赏环节,老师可以搭建一些互动平台,让学生更有动力参与课堂。
课程内容诗一:《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课堂讲解此诗为唐代诗人李白所作,表现了作者豪迈不羁的人生态度。
本诗韵律华丽,选用比较豪放的词语,体现出李白“不拘一格,任性而为”的特点。
此诗描绘了酒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人们对生活的喜爱和追求。
在诗中,李白把自己的人生与饮酒联系在一起,把饮酒看做是对发自内心的欢乐的享受,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态度:敢于放手一搏,不枉此生。
诗二:《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是日也,天公作美,晴,京师 = 一作:京城。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默写》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诗文默写》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古诗文,培养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但由于年纪较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记忆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和记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文,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内涵。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让他们领略古诗文的魅力,提高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文。
2.教学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文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文的图片、音乐等素材,以及相关的问题和讨论题目。
2.教材:准备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教材。
3.黑板:准备好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诗文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的美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简要介绍古诗文的特点和意义,为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课文《古诗文默写》,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古诗文的意境。
教师可以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古诗文的意义和内涵。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四首》教案
2.丰富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意境和作者情感;
3.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注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交流,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获得收获。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诗的基本概念、韵律特点以及自然景色描绘。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诗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和创作美。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包括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诗中的自然景色描绘”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的基本概念。古诗是古代汉族诗歌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它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钱塘湖春行》这首诗。通过分析诗句,了解白居易如何描绘钱塘湖的美景,以及表达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
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成果展示使得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积极参与。但在讨论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观点交流和问题分析上存在不足,这可能是因为学生的思考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二) 》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教案一. 教材分析《课外古诗词诵读(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一些经典的课外古诗词,旨在让学生在学习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学素养。
本节课所选诗歌,主题丰富,风格各异,有写景抒情的,有咏史言志的,有写人状物的。
这些诗歌既有古代诗人的经典之作,也有现代作家的优美诗篇。
通过学习这些诗歌,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在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方面的独特魅力,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语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对于古诗词也有一定的接触和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情感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和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培养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所学的古诗词,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意境,领悟诗人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富有感染力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2.情感教学法:教师以情感人,以情促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领悟诗人的情感。
3.讨论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目标和要求,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教学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所学古诗词,了解诗歌的背景,尽量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诗词写作手法的识别与应用:学生可能对古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理解不透,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诗词分析中。
-文化内涵的挖掘: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具体的诗词实例来感受和领悟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举例解释: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们对古诗词的兴趣还是挺高的。通过导入环节的问题,他们能够迅速地被吸引到课堂上来,这让我感到很高兴。在理论介绍和案例分析时,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掌握得不是很好,这可能是我们接下来需要重点练习的地方。
课堂上,我尽量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和写作特点,并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分组讨论和朗读练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我也观察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明确讨论的方向和目标。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素养。通过课外古诗词的诵读与实践,使学生能够:
1.提高古诗词朗读技巧,把握诗词节奏与韵律,增强语感;
2.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3.运用课本中学到的古诗词知识,分析诗词的写作特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诗词的基本概念,包括它的韵律、节奏和意境。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传承着丰富的情感和智慧。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以李白的《将进酒》为例,分析其豪放的情怀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感受古诗词在情感表达上的魅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辞手法和写作特点,我会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帮助大家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
3.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1.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词意,体会词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我们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难点教学重点品味、积累诗中的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
教学过程一、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唐代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
著有《李太白集》。
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西)人,世称杜少陵。
唐代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
岑参(约715—770),南阳(今河南许昌附近)人,后迁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唐代诗人。
因仕途原因,几度出塞,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深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被后人并称为“岑高”。
有《岑嘉州集》七卷(或为八卷)。
李益(748—约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
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
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
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二、朗读指导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3.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4.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三、诗歌大意1.《峨眉山月歌》译文: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教案
教学反思
(四)自学指导
1、根据注释翻译整首诗。
2.勾画重点词。
3.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补充注释翻译全文
(五)合作探究
结合背景,说说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这是年近七旬的陆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寒夜,支撑着衰老的身体,
躺在冰凉的被子里,写下的一首热血沸腾的爱国主义诗篇。
请抓住重点词语,分析诗歌1、2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后两句的内容集中体现在哪个字上,梦境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六)拓展延伸
1.陆游的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独特的地方,试做简要说明。
2.你知道有哪些古人写过有关“梦境”的诗词,其内容是什么?
3、你还知道陆游的哪些诗?
五、学习《潼关》
(一)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二)背景关
谭嗣同写这首诗时才十四岁,当时随父赴甘肃上任,途径陕西潼关,被北方的特有的壮阔风景所震撼,欣然下笔,遂有此诗。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心境。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诗人借“鹤”在秋日晴空中振翅高飞、排云而上,矫健凌厉,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反映作者高远豪迈的心情。
4、“晴空一鹤排云上”中的“排”字,有何妙处?
由诗入境
天色苍茫,万古高耸的云山簇拥着这座古城,秋风起,呼啸而至,吹散了细碎的马蹄声。莾莽大河冲向山谷,可惜河谷狭窄,河水似乎也受到了极大的束缚。秦岭山脉蜿蜒至潼关,只知到巍峨险峻,不知平坦为何物了,此等桀骜不驯之态真令我赞叹佩服!
(五)小组合作,探究诗歌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这些佳作不仅语言精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充满了生活情趣,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广为传诵,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
今天我们将研究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研究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相关知识,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___导入:大家知道___吗?___常常被评价为英雄或奸雄。
今天我们将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会对这位历史人物有更客观的认识。
自学指导:1.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词语:沧海、碣石、竦峙、澹澹、萧瑟。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竦峙(高高地挺立)、星汉(银河)、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至(极点)、何(多么)、若(好像)、临(登上)。
3.文体知识: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本课的《观沧海》属于古体诗。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律诗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4.作者简介:___(155-220),三国时期的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也是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___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他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了军事力量。
在“挟天子以令诸侯”后,他先后灭了___和___,并在官渡打败了兵强地广的___,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他北征___并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但却被___和___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于诗歌,常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他的诗歌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之一。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 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设计
新部编版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诵读《秋词》(其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感知诗歌大意。
2.从不同角度鉴赏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3.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课型与课时1.自读课2.一课时预习要求1.熟读诗词,校准字音。
2.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其人、生平经历、诗词风格以及代表作等。
课文简析《秋词》是2011课标版七下课后背诵古诗中的一首。
这首咏秋词,诗人一反常态,赞颂秋天的开朗明阔,抒发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教学创意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古代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基本能够结合注释,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但对于诗歌情感的鉴赏,还缺乏系统的思路。
一直以来,诗歌鉴赏题都是学生的难点,所以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角度。
在本课的教学中,首相为学生提供鉴赏诗词的角度,使学生有理可循,其次,与中考考点相结合,使学生熟练掌握炼字、描绘画面、品味情感的角度和方法,课程中,安排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绘画,从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兴趣。
教学过程一、简洁导入新课(1分钟)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借吟咏四季美景,抒发情怀。
同学们知道哪些描绘四季的诗句?(学生展示)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绘秋天的诗歌――刘禹锡的《秋词》。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一同回忆学过的诗句,既复习了旧知,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创设课堂情境。
二、知人论世(2分钟)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诗人、文学家、哲学家、政治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三、简介背景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朗州司马时所作。
公元805年(永贞元年),顺宗即位,任用王叔文改革朝政,刘禹锡也参加了这场革新运动。
但革新遭到宦官、藩镇、官僚势力的强烈反对,以失败而告终。
部编本七年级上语文诗歌复习专题精品学案
部编本七年级上语文诗歌复习专题精品学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七年级上语文一诗歌复习专题编制人:秦春免使用时间:2017年11月10日审核人:一、默写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_______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
5、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7、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鉴赏《观沧海》1、作者登临碣石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答:那苍茫浩瀚的大海上,无边无际,海中山岛突兀耸立。
山岛之上树木丰茂,生机盎然。
随着阵阵萧瑟的秋风,海面上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2、自选角度赏析诗句。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答:实写海水和山岛,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
动态的“荡漾的海水”、“洪波”和静态的“耸立的山岛”、“草木”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宏伟辽阔和惊人的力量。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答: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理解品味诗人思想情怀
4、读诵诗词
教学
重点
目标1、3、4
教学
方法
读(朗读、默读),品味、领悟
教学
手段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课前准备】:(多媒体出示)
1.物品准备:请同学们拿出课本、记录本、练习本和笔。
2.精神准备:端正坐姿,抖擞精神,准备上课。
3.回顾问题:课前默写古诗,抽查题目《行路难》
把易错字写3遍,加以巩固。
第3页
《岳阳楼记》第三自然段,6人板演,其他学生默写并互相检查。
【复习导入】
同学们,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中国古诗是中国古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版要求,人教版语文七年级至九年级分别收录了60首古诗词,要求同学们积累,每届中考,附录古诗词分值比重较大。希望同学们高度重视,认真学习。
5、《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附录部分:《龟虽寿》(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过故人庄》(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8、《夜雨寄北》(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泊秦淮》(杜牧)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链接中考】
PPT展示《世纪金榜》相关习题。
4分钟做完,教师强调重点题目。
回顾总结
完成练习
作业布置
做《世纪金榜》专项题,对答案。
板书设计
古诗词复习
背诵是基础 理解是核心
书写是关键
教学反思
第4页
莘 州 中 学 教 案
第周
星期
年月日
课题
七年级上古诗复习
课型
复习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能识记诗词中的生字词
要求背诵古诗和名篇。
1、 学生诵读本册要求背诵的古诗。
2、 教师指导学生熟记一些名句,会默写。
3、 掌握重点,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师抽查】
默写古诗,抽两首默写。随机抽查背诵。
【默写练习】
(主要针对后进生,以激励为主)
如:①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 《泊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雨寄北》五首诗。
按要求
做好准备
了解课题
明确目标
有的放矢
明确要求
自主学习
第1页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展示目标】
(1)能识记诗词中的生字词
(2)了解作者及文学常识
(3)理解品味诗人思想情怀
(4)读诵诗词
【自主复习】
②________________.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③《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 。
【练习巩固】
一、默写
1、《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2、《观沧海》(曹操)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第2页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生活动
3、《次北固山下》(王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9、《浣溪沙》(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0、《如梦令》(李清照)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2、曹操《龟虽寿》中表达诗人为统一全国而继续奋斗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3、杜牧《泊秦淮》中表达了作者担忧唐王朝命运的两句诗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4、人们常用朱熹《观书有感》中的著名诗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才能达到新境界。
15、古代的许多诗人、词人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或远大抱负,如曹操《观沧海》中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课堂总结】
学生自己总结容易考到的名句,容易写错的字。
竦峙罔澹澹后庭花鸥鹭老骥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