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2019最新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科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基本概念。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能够占据一定的空间。这个性质使得空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比如呼吸、气压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针筒抽取空气,观察针筒内的空间变化。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空气占据空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教学难点
(1)空气无色无味的特性使得学生对空气占据空间的认知存在困难。教师需通过具体实验和举例,帮助学生建立空气占据空间的观念。
举例:使用透明塑料袋收集空气,让学生触摸感受空气的存在。
(2)实验操作中的观察和比较:学生在进行实验观察和比较时,可能难以把握关键信息,教师需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细节,并给出明确的观察指标。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通过吹气球的例子来看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气球之所以能被吹大,正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气球内部的空间。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和空气与其他物质在占据空间方面的异同。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实验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空气占据空间相关的实际问题,如为什么空气能被压缩,而水却不能等。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是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的一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材通过简单的实验和问题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概念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于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于科学实验也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2.问题引导法: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
3.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针筒、塑料瓶等。
2.教学课件:用于辅助教学,展示实验过程和结果。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谜语来引导学生思考空气的存在:“是什么无形无味,无处不在,还能占据空间?”让学生猜测答案,引出本课的主题。
呈现(10分钟)1.向学生介绍实验材料和实验目的。
2.演示实验一:用气球和针筒展示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针筒向气球中注入空气,让学生观察气球的膨胀,引导学生认识到空气的存在。
3.演示实验二:用塑料瓶展示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教师将塑料瓶中装满水,然后倒掉水,将塑料瓶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观察塑料瓶是否能占据空间。
操练(10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学生用气球、针筒和塑料瓶进行实验,验证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小学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材简介】《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新教材“空气”单元的第二课,通过上一节课的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本课将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逐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构建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本课围绕“空气能占据空间”的概念进行构建,首先根据学生的前概念,以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从看得见的物体占据空间过渡到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接着设置两个实验活动来感知“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个概念。
最后通过小挑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利用空气把瓶中的水挤出来,这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也会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空气是否也和其它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虽然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理解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对于空气也会占据空间,是存在一定难度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布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1.具有研究空气的兴趣。
2.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3.能如实讲述事实,不盲从,当发现事实与自己原有的想法不同时,,能尊重事实,形成用事实说话的证据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的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重点:空气占据空间概念建构。
难点: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全班一套:一块橡皮泥、一瓶可乐、两根吸管、一个水槽。
每小组一套:水槽、打孔粘纸巾的透明塑料杯、带球针的打气筒。
每人一张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青1、出示一个瓶子,里面装了部分的水。
提问:我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它用什么办法喝到了水?为什么这样就能喝到水呢?2、追问:原先瓶子里面的这部分空间被谁占据了?(水)现在呢?(石头))3、教师总结:水和石头都能占据空间(板书:占据空间)那这部分有什么?(空气)4、提问:空气是否也像水、石头一样能占据空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具有占据空间的能力,进而引出空气的质量虽然无形却实际存在的概念。
这一课的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身边的现象有探究的兴趣。
但学生对于空气的质量、占据空间等概念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了解空气的存在和性质。
2.难点:学生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虽然无形但实际存在的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交流讨论来探究空气的性质。
六. 教学准备1.教科书、实验器材(如气球、水杯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我们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呢?引入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呈现(10分钟)1.讲解教科书上的实验,让学生明白实验的原理和目的。
2.分组讨论:空气能否占据空间?学生通过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2.实验结束后,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组进行评价。
巩固(5分钟)1.学生总结实验结论:空气能占据空间。
2.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拓展(10分钟)学生思考:除了实验中的方法,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呢?引导学生进行课外小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空气能占据空间,虽然无形但实际存在。
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水和空气》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水和空气》第6课:《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或被扩张)的。
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学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学过程】一、空气占据空间1、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引导学生思考: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如果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升吗?2、出示材料,用这些材料能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升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联想平时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材料该如何使用?4、知道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并思考: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如果橡皮泥没有完全塞住瓶口,水能上升吗?是什么原因让水上升的?如果停止吹入空气,水还能上升吗?如果想让瓶中的水不断上升,你们的办法是什么?5、分组实验完成后,交流。
重点解释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预测: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2、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考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止掉下来。
3、生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
交流实验情况:杯中的纸巾有没有被水浸湿,水为什么不能进入杯子里面。
思考讨论:这两个实验都说明了什么?你们对空气的性质有了什么新的认识?三、空气占据空间的变化1、出示注射器,请学生分别用注射器把水和空气抽入一部分,然后用手或橡皮堵住管口,用同样大的力向下压或向上拉注射器的活塞,对比一下,有什么不同。
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3)
2019最新教科版科学三上《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3)第一实验小学王晓玲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这一科学概念。
2、通过动手实验来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通过实验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探究发现空气是占据空间的。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实验材料:玻璃瓶(配有内插两根吸管的橡皮塞)、水槽、水、玻璃杯、纸巾。
一、游戏猜测科学原因1、教师示范学生观察教师出示玻璃瓶,瓶口是带有两个吸管橡皮塞,瓶中有一多半水。
其中一根管伸到水中,一跟管没有接触到水。
教师把瓶子高高举起,让同学们观察之后,把玻璃瓶放在讲桌上,吹没有伸到水里的那根吸管,水就会从另一根吸管里流出来。
这个游戏重点让学生观察明白老师吹的是两根吸管中的哪一根,只有观察明白了吹的是那根吸管,就会把游戏做成功。
2、学生动手提出猜测在老师把游戏演示完后,就让学生上台来做游戏。
有的学生吹那根伸到水里的吸管,就看见水里有泡泡冒出来。
有的学生吹那根没有伸到水里的吸管,就看见水从另一根吸管里流出来。
然后让学生来说一说自己观察到的游戏现象是什么样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从而,提出空气占据空间的猜测。
二、实验证明科学概念1、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法这是学生操作实验之前的工作,按照观察实验材料----想象材料用途----讨论实验方法----推选最佳方法这几步进行。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桌上的实验材料,材料有:盛有一多半水的水槽、纸巾、玻璃杯。
针对自己提出的猜测,想一想这些材料有什么用途,然后小组内讨论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实验,把实验材料的用途交流探讨,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来证明自己提出的猜测。
各个小组讨论出自己组的方法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学生代表小组发言,教师组织小组汇报,在小组汇报时,其余组可以提出自己的异议和困惑,让发言的小组帮助解答,这样通过小组合作,小组交流就能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法。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优质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课。
是在初步感觉空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又一基本特征:空气能占据空间。
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空气占据空间的典型实验,让学生认同,空气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存在,它和其它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学情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是在学生初步感受了空气,基本了解了空气的一些基本特征后,进一步理解、掌握空气的基本特征。
在大量实验和日常生活实事中,理解懂得空气和石头、木块、水等物体一样能占据空间。
教学目标:能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进行分步操作,理解空气和别的物体一样能够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重点:在实验操作中,理解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具体的物质能够占据空间过渡到看不到摸不着的空气同样具有能够占据一定空间的特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玻璃杯、水槽、纸巾、漏斗、矿泉水瓶等教学过程:一、聚焦1.“空间”的概念简述简单地说,空间就是指一定的范围。
由长度、宽度、高度构成。
举例说明,我们的教室六面围成了一个空间。
2•简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课题)问:乌鸦刚开始没喝到水,后来怎么就喝到水了呢?乌鸦把小石头投进去,石头沉入瓶底,底部空间被石头挤占了,水往上涨,乌鸦喝到水了。
问:空气也象石头一样能占据空间吗?(板书课题)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二、探索活动1 .把底部塞有纸团的玻璃杯倒扣入水中,观察并思考。
(1)把空玻璃杯杯口朝下竖直扣入水中,你观察到了什么?猜猜看。
试着说说原因(杯中没有水,也就是说水没有进入到玻璃杯中。
玻璃杯里的空间被空气占据着)(2)把底部塞有纸团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竖直扣入水中,猜猜看,杯中的纸团湿了没?试着说说这是什么原因?2.把水倒进瓶里(1)生活中我们遇到过把菜油倒进瓶子里,可有时候就是倒不进去?原因是什么呢?想想那会儿的场景。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优秀9篇】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空气占据空间吗?》教案1【教课目的】1、知识目标:让学生认识空气能占有空间这一科学观点。
2、过程与方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用对照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察看;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记录。
3、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实验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异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让学生经过自己着手实验研究发现空气是占有空间的。
【教课难点】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方法与手段】合作研究、实验法、用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教课准备】给每个小组准备:1 个玻璃瓶、1 个玻璃杯、2 个注射器、4 根吸管、纸巾2 张、1 块橡皮泥。
给每个学生准备:记录纸一张、维恩图一张。
【教课过程】一、空气占有空间1. 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师操作演示,并指引学生思虑: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假如不用石子而利用空气,能让水上涨吗?2. 出示资料,用这些资料可否让装在瓶子里的水上涨并流出来?(保证不倾斜瓶子)3. 联想平常喝盒装饮料时,有什么经验?这些资料该怎样使用?4. 知道学生疏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察看并思虑:橡皮泥有什么作用?假如橡皮泥没有完整塞住瓶口,水能上涨吗?是什么原由让水上涨的?假如停止吹入空气,水还可以上涨吗?假如想让瓶中的水不停上涨,你们的方法是什么?5. 分组实验达成后,沟通。
要点解说实验发生的现象。
二、杯中的纸会湿吗?1. 师演示,将纸巾塞入杯底后,把杯子倒扣入水中,请学生展望:把杯子扣入水底,杯中的纸巾会不会被水浸润,为何?2. 请各小组实验,请学生思虑实验中要注意:杯子要竖直倒扣入水中,纸巾要塞入杯底,防备掉下来。
3. 实验记录实验时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虑。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节的内容主要出现在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的2.2章节中。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在教材中,学生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观察和验证空气的存在,以及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二. 学情分析在三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
但是,他们对于空气的概念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并且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这些知识。
同时,学生还能够培养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难点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解释实验现象,从而深入理解空气的概念和特点。
五.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会采用实验法和观察法来进行教学。
通过实验和观察,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同时,我还会采用提问法和讨论法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为了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需要准备以下物品:气球、吸管、玻璃杯、实验记录表、黑板等。
同时,我还需要准备相关的教学课件和教学资料,以便进行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哪里?”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
然后,我会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标。
2.呈现(10分钟)我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呈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首先,我会让学生用吸管吹气球,观察气球的膨胀,从而感受空气的存在。
然后,我会让学生用吸管吸取玻璃杯中的水,观察水的上升,从而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
3.操练(15分钟)在呈现完实验现象后,我会让学生进行操练。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三年级科学教案
三年级科学教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占据空间,并可以流动。
2. 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和流动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和流动性质。
2. 难点:空气的流动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空气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空气是否占据空间,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和流动性质。
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吹气球、风车等实验,了解空气的流动性质。
3. 巩固练习:让学生通过实例和实验,进一步理解空气的占据空间和流动性质,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归纳小结:回顾本课的主题和知识点,总结空气的占据空间和流动性质的重要性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讲解法等。
2. 教学手段:通过实物展示、实验操作、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手段,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让学生现场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结果,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2.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自己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空气的性质。
3. 评价方式: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回答问题的表现,以及作业的完成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器材:气球、风车、杯子等实验用具。
2. 教学多媒体:使用多媒体演示空气的性质和应用。
3. 网络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空气性质和应用的资料。
七、结论:本课通过实验和观察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是一种物质,占据空间,并可以流动。
同时,让学生理解了空气的占据空间和流动性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
八、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中,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对空气的性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三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在课后,我认真批改了学生的作业,并及时给予了反馈和指导。我发现有些学生在作业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这让我意识到我需要在课堂上进一步强调和解释这些知识点。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们继续努力,相信他们能够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学习,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空气占据空间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空气占据空间的概念。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空气占据空间的技能。
(2)教学软件:使用教学软件设计互动游戏和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
(3)实验器材:提供充足的实验器材,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课后拓展
阅读材料包括:
1.《空气的力量》:介绍空气的特性和作用,让学生了解空气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神奇的空气实验》:提供一些简单的空气实验,让学生在家也能动手操作,体验空气的奇妙。
3.《空气污染与保护》:介绍空气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以及如何保护我们的空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新教科版2019年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空气第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以及空气是否能占据空间。
教材以生活中的实例为依托,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空气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特性和空间占据能力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空气的存在和特性,空气能占据空间。
2.难点: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物质准备:气球、塑料袋、针筒等。
2.环境准备:实验室或教室。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哪里?我们能不能看到空气?从而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展示气球、塑料袋、针筒等实验用品,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物品和空气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不能用这些物品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特性?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内容包括:用气球证明空气的存在;用塑料袋证明空气能占据空间;用针筒证明空气的流动性。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空气的特性: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存在于我们周围,能占据空间,具有流动性。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空气还有哪些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保护空气?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强调空气的存在和特性。
小学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小学科学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教案】小学科学课堂:空气能占据空间吗一、教学目标:1. 了解空气是由分子组成的,并能够描述空气分子的特性。
2. 理解空气的质量和体积的概念,并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践操作来验证空气能占据空间的事实。
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思考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准备:1. PPT课件:包括实验过程、实验记录图片和相关知识点的图示。
2. 实验材料及器械:- 一个空的可透明塑料瓶- 盐、水、搅拌棒- 烟花棒(或蜡烛)- 一个橡皮圈和一个气球- 秤、标尺、容器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是什么吗?空气存在于哪里?”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解释,然后引导他们对空气的认识深化。
最后,明确引出本节课的问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2. 理论讲解(10分钟)通过PPT展示给学生空气的分子结构图和分子的特性,解释空气是由无数微小的分子组成的,并且分子之间具有间隙。
然后,向学生解释空气分子可以占据空间之间的关系。
3. 实验观察(20分钟)实验1:用橡皮圈和气球验证空气的存在(图示)。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分发一个橡皮圈和一个气球。
学生将橡皮圈拉伸到最大,再把气球套在橡皮圈上,观察气球膨胀的情况。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实验2:盐水融化烟花棒(图示)。
在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然后搅拌一些盐直至融化。
点燃烟花棒(或蜡烛),让它发出橙黄色的火焰。
然后将烟花棒插入盐水中,观察火焰的变化。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察结果,并解释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4. 实验记录与总结(10分钟)鼓励学生记录实验步骤和自己的观察结果。
然后,全班共同回顾实验,并给出正确的解释和理论。
5. 知识拓展与实际应用(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其他能够证明空气能够占据空间的实例和情况,并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
鼓励他们思考并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6. 总结和评价(5分钟)通过提问和小组讨论,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
【2019年整理】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占有空间吗》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科学观点:空气占有空间;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能够变化(被压缩和扩充)的。
2.过程与方法:用对照实验方法证明空气的确占有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长进行展望和解说。
3.感情、态度、价值观:培育与别人合作的优秀习惯,形成尊敬事实、脚踏实地的科学态度。
教课要点:经过实验研究空气占有空间。
教课难点:理解空气占有空间的多少是能够变化的。
教课准备:小组实验资料:透明玻璃杯、纸巾、玻璃水槽、橡皮泥、注射器2个、实验记录单演示实验资料:注射器、矿泉水瓶(带吸管)教课过程: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此刻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谈谈故事中聪慧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何会上涨呢?(石子有必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有了水的地点(空间),因此水没地点了,就升上来了。
我们把物体占的地点或地方叫“空间”。
举例:粉笔占有粉笔盒的空间,同学们和桌椅占有了教室的空间。
二、空气占有空间。
活动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想1.假如四周没有小石子,还有哪些物体也会占有空间使瓶子里的水上涨呢?2.你们的方法真多,说出了这么多能够占有空间的物体,其实在我们的四周,像水、小石子等固体和液体都要占有空间。
那么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会占有空间吗?3.学生勇敢猜想活动二:1.老师的桌上有半瓶水、两根吸管和一块橡皮泥,老师不用石子,就用这些东西,我能使水从吸管里流出来?你有方法吗?(否认倾斜杯子、压瓶子、用嘴吸等想法。
)2.请大家认真察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用橡皮泥封住瓶口,从一根吸管向里吹入空气,水从另一根吸管挤出来了。
)3.大家议论一下,为何会这样呢?(空气和小石子的作用是相同的。
空气占有了水所占有的空间,把水挤上来了。
)4.橡皮泥在这里的用途是什么呢?(堵住瓶口,不让空气跑出来。
)5.老师小结:方才的实验说明空气和固体相同也能占有空间。
(板书:空气占有空间)活动三:睁开实验。
第2.2课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三)打气观察
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交流观察现象。
三、
小
结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问:现在这个盒子装满了什么?我们就可以说:橡皮占据了盒子的空间
板书:占据
出示矿泉水瓶,师:这个矿泉水瓶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出示粉笔盒,师:这个粉笔盒里装满粉笔,粉笔盒里面的空间被谁占据了?
生答。
师:那么空气能不能占据空间呢?
二、
新
授
观察前,明确观察的要求。从哪些方面展开细致认真的观察。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导 入
情境导入,
聚焦问题。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出示空纸盒
问:这是一个?
师:观察空纸盒的里面,它能装一定的物质。我们把空盒子里面的这部分称为空间
板书:空间
2、出示空杯子一个
问:这是?这里面是?
3、师:是的,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不同的空间。如抽屉的空间,教室的空间等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新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82.2《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一. 教材分析《空气能占据空间吗》这一节的内容主要通过简单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以及空气能占据空间。
内容较为简单,但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空气这一无色无味的物质,可能还缺乏直观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空气的直观感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知道空气也能占据空间。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探究欲望和好奇心。
四. 教学重难点1.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实验操作的技巧和安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方式进行。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气球、玻璃杯、水、吸管等。
2.课件和教学图片。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空气吗?空气在哪里?空气有没有质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总结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空气能占据空间。
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课件和实验呈现空气的存在和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现象。
2.学生观察并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
操练(15分钟)1.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操作。
2.实验一:用气球演示空气的存在。
3.实验二:用玻璃杯和水演示空气能占据空间。
4.实验三:用吸管演示空气的流动。
巩固(5分钟)1.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实验结果。
2.各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空气的作用,如呼吸、气球、汽车轮胎等。
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学生发表自己的收获。
家庭作业(5分钟)1.完成练习册的相关题目。
2.观察生活中空气的例子,下节课分享。
板书(5分钟)空气的存在空气能占据空间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能对您的教学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案)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水槽、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干毛巾、试验记录单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出示装满木块的盒子,问:“盒子里装的什么?(木块)那么我们说,盒子的空间背什么占据了?”(板书:占据)出示装满水的杯子,问:“杯子的空间被什么占据了?如果往杯子里放一块石头,会怎样?为什么水会溢出来?”出示乌鸦喝水的动图,问:“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生:扔进去的石头占据了原来水占据的空间,水就被挤上来了。
出示装满沙子的杯子,问:“什么占据了杯子里的空间”生: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出示空杯子,问:“杯子里有什么?”生:空气。
我们知道水是液体,木块是?它们都能占据空间。
那么空气是什么?它能占据空间吗?(板书课题: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生猜想,并说出理由)没有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学生回答能,(板书:能)学生回答不能,(板书:不能)到底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今天我们就做实验来研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板书课题)问:老师能把石头放进杯子里吗?(能)师:石头能放到杯子里,可能是空气不占据空间,所以石头能放进去。
也有可能是?生:空气能占据空间师:石头放进去,里面的空气会怎样?生:跑出来。
最新教科版人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你看见了豆子,也看见了水。你看到空气了吗?你依据什么说杯子里有空气?
如果杯子装满豆子,我们可以说杯子里的空间被豆子占据了;杯子装满水,我们可以说杯子里的空间被水占据了。那么,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3.提出猜想: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说出你的观点
10’
探索
1.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3)讲解:我们身边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也有像空气这样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
2.关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方法
(1)回顾与反思:在上述三个证明空气占据空间的实验中,我们始终没有离开一种材料——水。想一想,我们明明研究的是空气的性质,为什么用到水?水在实验中起到了什么重要的作用?
(2)讲解:可视化实验方法。
4.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教学重点:举例说明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学难点: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通过转化的实验方法观察并描述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2’
聚焦
1.观察三个容器:这三个容器分别装着什么物质?
学生解释实验现象。
2.双杯实验
提问:水能挤占空气所占据的空间,空气能把水挤走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吗?
教师演示实验:
学生解释实验现象:空气把水挤走占据原本由水占据的空间。空气腾出来的空间被水占据了。
2’
总结提升
1.关于科学观念
(1)提问:这节课我们认识了空气的什么性质?
(2)回顾与反思:想想最初我们为什么不敢断定空气是否占据空间?空气有哪些不同于寻常物质的特点?
3.补充、修正气泡图。
1’
评价
解释:倒扣水杯中的纸团会湿吗?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空气能占据空间科学探究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验证空气确实占据空间;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科学态度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知道可以借助其他物体帮助我们观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
教学难点: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准备小组实验材料:透明水槽、透明塑料杯、A4纸一张、泡沫漂浮物、实验记录单、毛巾演示实验材料:透明水槽、透明塑料杯、A4纸、篮球打气筒、泡沫漂浮物【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与聚焦(3分钟)1. 教师出示一杯水,提问: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水)2.把这杯水倒掉,杯口朝下。
提问: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空气)3.演示:把一张纸捏成团,塞到杯底,提问:现在是谁占据了杯子里面的空间?(纸和空气)。
4.演示和预测:如果把装着纸团的杯子,竖直压入水底,纸会湿掉吗?二、实验探究(25分钟)(一)第一次探究1.演示实验要求。
请一位学生上台演示,课堂直播实验演示:将纸团塞到杯底,再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再拿出来。
观察纸湿了吗?思考其中的原因。
2.教师出示小提醒。
温馨提醒:结合照片,出示关键字。
3.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各组巡视。
其中有2组的杯底不塞住,让学生发现漏气会把纸浸湿。
4.分享交流: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的解释是什么?(二)第二次探究1.再次实验:其中2组把杯底的小孔塞住,其他小组和小孔打开。
撕掉杯子底部的封条,把杯子慢慢按到水中,从侧面观察水位的变化,并在记录纸上画出实验现象。
2.交流:杯中的水位发生了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3.请学生演示:用打气筒,把空气从小孔里充进去,会看到什么现象。
全班看投屏演示,思考其中的原因。
三、总结和拓展1.水能占据杯子里面的空间,空气也能占据杯子里面的空间,空气还能占据哪里的空间?2.你还知道什么物体也占据了空间?(引导学生举例)3.出示一个塑料瓶、橡皮泥和吸管,怎样才能吹其中一根吸管,让另一根吸管中喷出水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深圳市宝安区滨海小学孙婕婷
【教材简析】
通过上节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
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会存在一些争议。
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学生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曾经用占据空间这个解释去理解形状,他们体验过在一
个固定的盒子放入不同的螺母、木块、乒乓球等,理解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会占据空间是容易的,但空气也会占据空间这一点,与他们对于物体占据空间的原有认知是不太符合的。
对学生来说,占据空间意味着可以排挤原来的物质,这其实就是对“物质粒子不能同时占据同一空间”的初步理解,指向科学大概念。
因此,要解决以上难点,需要实验后,带领学生进行深入的、充分的论证交流,
进而在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这个问题上达成共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科学探究目标
用简单的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运用相关知识,使用材料设计小实验。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对于空气进行研究的兴趣。
能按照要求进行合作探究,乐于交流表达。
用实验现象做论据支持自己的观点,能基于事实的推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可以方便我们生活,比如,包装使用的泡沫空气垫。
【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步骤完成实验,记录实验现象。
难点: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之间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对实验现象进行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水槽、透明硬塑料杯子、球针、纸巾、水、漂浮物(如塑料泡沫)、橡皮泥、吸管、塑料瓶、学生活动手册等,小组共用的擦拭用纸巾或毛巾。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激发兴趣,引入主题。
提问:大家都知道,纸遇到水会变湿。
假如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然后将杯
子竖直倒扣到水里。
里面的纸团会变湿吗?
2.让学生预测杯底的纸团会不会被水打湿,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研讨环节。
教师让学生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
的意见,从中了解学生是否真正认同空气会占据空间,从而帮助学生完成对空气更全面的、更科学的认知建构。
二、探索
1.实验方法的指导。
(1)在塑料杯底粘上一个纸团。
(2)在水槽的水面上撒一些漂浮物( 如塑料泡沫),方便观察水位变化。
(3)把杯子慢慢地竖直倒扣在水里,观察实验现象。
纸团湿了吗?
(4)在杯底扎一个小孔,用同样的方法再把杯子压入水中。
仔细观察,有
什么变化 ?
(5)用打气筒连着球针,从杯底的小孔向杯中打入一些空气。
空气能将水
挤出杯子吗 ?
特别提示:用纸巾或毛巾将杯子边缘的水擦干净后,再取出杯底的纸团。
2.阅读学生活动手册,了解记录方法。
3.学生完成实验后展示实验记录。
4.研讨:杯中的水和空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汇报句式:“我用什么方法,观察水位什么变化,说明空气⋯⋯”
5.小结:空气占据空间。
第一次,杯底的纸团没变湿,是因为空气占据了杯子内的空间,导致水无法进入杯内。
第二次,杯底的纸团被完全浸湿了,是因为空气从杯底的小孔泄漏出去,水填补了原本被空气占据的空间。
第三次,打气筒把空气重新灌入杯子,刚才被水占据的空间,又重新被空气占据。
设计意图: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多个现象——水的变化、空气的变化以及纸巾的变化,这些现象观察起来容易,记录下来也不难,难点在于学生能否将这些现象与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建立起一个逻辑联系,也就是基于事实的科学的解释。
三、拓展
出示小挑战的材料。
现有半瓶水、一块橡皮泥和两根吸管,在不倾斜瓶子的情况下,你能利用空气将水从瓶中挤出来吗 ?
设计意图:本活动让学生用透明的瓶子来做这个实验,就是为了将这一过程可视化。
这里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橡皮泥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将橡皮泥从瓶口取出,然后向瓶中吹气,观察水还能不能被挤出。
学生会明白,由于空气被密封在一个空间里,不能跑出瓶子,所以才能将水挤出。
在实验结束后,要让学生解释水会被挤出的原因。
这是一个让学生对概念加深理解的实验。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到空气占有一定的空间,并且充满各处。
我们将在以后慢慢学习更多空气的特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
打孔打气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
活动目的:帮助学生观察、记录实
验现象。
活动手册使用说明:教师可以提前
为学生做一个示范案例,比如用一条横
线来代表水面,如果水面前后出现了变
化,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画线表示前后
不同的水位。
如果要将预测和实测进行
对比,可以为学生再准备一组和活动手
册一样的图表,实验前画一次,实验后
根据实际现象再画一次。
记录时,除了用教师演示的方法,学生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来,只要能让他人看明白或能解释得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