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学科学成就内在结构相异性探讨

合集下载

中西医哲学之辨

中西医哲学之辨

中西医哲学之辨南风窗网2018-01-24 19:46:32星期三2017年23期? 文化?中西医哲学之辨从时空来定义中西医,中医就是中国传统医学,也就是从神农炎帝和轩辕黄帝流传下来的中医学。

西医就是现代西方医学。

也就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获得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

从内涵来定义,西医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支持如机、电、光、声技术支持的医学。

而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庸之道的医学体系。

西医是新科技的大汇集,而中医是中国道统的集中体现。

两者之间的区别,首先是哲学的区别,这是很多当代人所容易忽略的,我在本文要谈的,就是中西医的哲学基础之辨。

原子论与气论中西医有不同的哲学基础,现代西方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是古希腊文明。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西方科学技术是在古希腊罗马哲学特别是原子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近代科学中的原子论实为古希腊原子论的证实。

这一思想认为:原子是构成宇宙的最小之“砖”。

不可分割,不同数量的原子以一定方式构成不同质量和属性的事物。

这种思想引导人们注重事物的微观要素、物质实体、层次结构、具体形态、静止质量和机械运动,而要取得这些认识,就必须进行实验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再思考事物的性质、变化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等。

它的长处是根据确凿,可以通过直观和实验予以证实。

它是机器工业的产物,促进了当时科学的发展。

其局限在于把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撇开广泛的总联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是把它们看作运动的而是看作静止的,不是看作本质上变化着的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不是看作活的而是看作死的。

中国古人的气论,与古希腊原子论正好形成鲜明的对照。

气之清轻上浮者为天(能量),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物质)。

气无边无形,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

气者形之通也,气聚而有形,形消还为气。

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气贯通虚实,天地之气,贯穿金石草木,曾无留碍,气常相接无间断,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所范围也。

季羡林:中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思维模式也不同,不能结合

季羡林:中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思维模式也不同,不能结合

季羡林:中西医是不同的医疗体系,思维模式也不同,不能结合中西医学的结合问题中国医药学的发展,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一般都追溯到黄帝时代,可见其时间之久。

我不是什么哲学家,但是对许多问题往往有自己的想法。

我一向认为,世界文化可以分为东西两大体系。

东西之区分决定了它们的思维模式。

东综合而西分析。

我在这里必须说明一下,综合与分析都是就其大体而言,在细微的地方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种东西之分也表现在医药学上。

中国医药学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到了今天,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一般称之为中医。

与之相提并论者,则是以近代西方科技为基础的几乎统一了世界的现代化的医学,在中国统称为西医。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自己的医学,比如藏医等。

我个人认为,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中,中西医学以及少数民族的医学都有存在的价值与能力,不能妄加评断。

几十年前,中国也曾有过否定中医的论调,那不会带来什么好处的。

▲青年时代季羡林上面讲到,中医发展已有极其悠久的历史。

在发展过程中曾受到多方面的外来的影响。

周秦以前的情况,渺茫难言矣。

大概是到了汉代,西方中亚一带的影响就开始显露。

带“海”字的一些东西都是洋玩意儿,“海”后来变为“洋”。

根据陈寅恪先生的意见,中国的“岐伯”可能同印度的jivaka有关。

就以刮骨疗毒著名的华佗,也可能与印度有关;到了唐代,西方的影响更扩大了。

《外台秘要》中有许多外国(主要是印度)成分。

印度的眼科大夫,徒步转游四方,也来到了中国,并且给大诗人刘禹锡治疗眼病。

此时,波斯的医学也传入中国,结果是《海药本草》等著作的出现。

到了明朝末年,西方(欧洲)的医学开始传入中国,后来称之为西医,与中国传统医学,所谓中医,相提并论,并行不悖。

现在中国农村医疗情况,我不大清楚。

沿海地区和内陆恐怕不会是一样的。

在我的家乡是联合几个邻近乡村,组成一个诊所,医疗手段大概是不中不西,亦中亦西,这同解放前已经有天壤之别。

总而言之,目前在中国存在着两大医疗体系:一中一西。

我们这样辩证的看待中西医结合

我们这样辩证的看待中西医结合

医师的能力
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 以保身长全 ; 不为良将,即为良医 每个人对学习中医的理解各不相同 中医能交给人们养生 的方法,教给人们 预防和治疗疾病
中、西、医结合,上上 之策
互补
传统医学要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取得进 一步发展与创新,也必须从西医的微观战 术上,汲取方法与手段。现代科学知识、 高科技成果,西医能用,中医同样也可采 纳。若仅固守传统经典,拒绝现代科技成 果,就只能延守经验,而不能创新发展。 长期以往,恐怕连延守也要发生困难了。 在此,医者任重道远。因此,中西医应当 发挥各自优势,互相借鉴,用对方的优势,
对立制约
互根互用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3
西医
西医是建立在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以 高科检查为手段,以生化化验为目的, 以化学方法治疗为原则和用先进医疗设 备为人体解除疾苦的一门科学。
西医对疾病的治疗主要有西药治疗、手 术治疗,激光治疗和化疗等。
中医 优势和缺点
优势:养生保健;和西医相比,中医的治疗费用的
缺点:西药大多是通过化学合成的药物, 对人体很有大的副作用;治标不治本; 治疗过程繁杂,价格昂贵等
医生的概念和能力
从事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专业人员的统称。 各时代医生的社会地位均不高 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 :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 张湛曰:世有愚者,读方三年,便谓天下无 病可治;及治病三年, 乃知天下无方可用。 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 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
中国传统哲学对道德的理解
儒家文化的道德核心,就是一个字 “仁”。 《尚书》记载: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孔子对曾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 “唯”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 孔子阐释人格教化四要素:“志于道, 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中西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比较

中西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比较

中西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认识的比较中医与西医是现代医学最主要的两根支柱,但其两者无论是形成时间,基础理论亦或是思维方式皆大相径庭。

本文主要从中医的心、肺、脾三者为出发点,论述中西医对人体结构和功能认识的不同之处与相似之处。

一、“心”之所属《难经·四十二难》中提及:“心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

”可见古人对心脏的腔室结构早已有所认识。

而明代医书《医学入门》中提及:“心者,一身之主,君主之官。

有血肉之心,形如未开莲花,居肺下肝上是也。

有神明之心,神者,气血所化,生之本也。

”由此可见,明代之时,人们对心的认识有所深入,无论是其所形容的如“未开莲花”,还是位置叙述“肺下肝上”均与现代西医中的解剖相当吻合。

但书中所讲的“神明之心”却与现代西医的理论大相径庭。

现代西医所讲的“心”大多指心脏,其主要功能为泵血,为四肢、各种脏器及器官提供血液循环,以维持身体各部分机能的正常运行。

而“主神明”即主宰人体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的功能,西医则认为这主要是大脑及神经中枢的功能。

因此,虽然中医与西医在“心”的形态、位置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二者对“心”的功能认识却有两者不同的理论。

二、“肺”之在中,“肺”之在西医书《医贯·内经十二官·形景图说》中有言:“喉下为肺,两叶白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虚如蜂巢,下无透窍,故吸之则满,呼之则虚。

”古人认为肺是白色,像蜂巢一样有小孔,吸气就会胀满,呼气就会瘪。

因此,这与西医中的解剖同样存在相似之处,西医认为肺分为左肺和右肺,但与中医不同,肺应是血红色。

而中西医二者对肺的孔洞结构不谋而合,西医称为肺泡的结构,即中医所说的“虚如蜂巢”。

除此之外,中医认为肺的功能主要存在三方面: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朝百脉,这三个功能皆可从西医的生理学解释。

西医的生理学认为肺主要功能为呼吸,交换气体,这与中医所说的“主气、司呼吸”“宣发肃降”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另一方面,西医认为呼吸这个生理过程,呼出气体不仅含有二氧化碳,还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这就很好地与中医所说的“通调水道”相辉映。

从科学哲学看中、西医学之异同——再诘难何祚庥院士“中医不科学”之说

从科学哲学看中、西医学之异同——再诘难何祚庥院士“中医不科学”之说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 f C apital N ormal Univers ity2008年增刊(S ocial Sciences E diti on )中医与复杂性问题研究从科学哲学看中、西医学之异同———再诘难何祚庥院士“中医不科学”之说 黄顺基摘 要: 以开放复杂巨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从科学对象、科学方法与科学理论三个方面,阐明中医学与西医学之间的异同:前者是复杂性科学,以天地人巨系统和人的形、气、神为对象,研究人的生命运动之道,目的在于保证健康;后者是简单性科学,以人的物质实体为对象,研究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目的在于消除疾病。

中医学与西医学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中医学的最大特点与优势是把调动患者自我痊愈能力放在首位,而用药则是辅助手段。

关键词: 科学观;医学观;医学模式;医学的特殊矛盾中图分类号:R2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142(2008)增刊-0020-14收稿日期:2008203212作者简介:黄顺基,男,广西昭平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北京 100872)①陆广莘精辟地指出:西医学是疾病医学,它本着与疾病对立的观念,“去编织医学的知识经纬;围绕与疾病作抗争的价值取向,去建构医学的理论模块;它的医学语言,则是充满着对疾病的憎恶、排斥和恐惧,医学的实践问题和实效问题,被转换成为疾病的认识问题和理论问题。

”[]一、从科学对象看中、西医学之异同 宇宙中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科学研究对象,是各种运动形式本身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医学研究对象,是健康与疾病的矛盾运动(一)西医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哲学思想西医学的对象是从人体出发,研究人的疾病①,因此可以认为西医学是疾病医学。

西医学的哲学思想源流。

西方科学思想与西方哲学的源头古希腊哲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古希腊早期的哲学是自然哲学,它把自然万物何以生成、何以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了第一个哲学范畴“本原”。

中西医学不同范式的理解

中西医学不同范式的理解

结合还是不结合,这是一个问题——对中西医学不同范式的理解11中医2班031411239 季慧1418675581@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古国而言,若把她比作一顶王冠,那么中医学不可谓王冠上最为夺目的宝石之一,她让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远离病痛的折磨。

可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西医学不断壮大,鸦片战争的失败叩响了在酣睡中的“天朝大国”的国门,西医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中医长期以来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

自此,中西医孰优孰劣,中西医间是否可汇通,如何结合等问题便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

首先,我以为有必要先从中西医学范式的差异及共性入手。

毕竟没有差异就没有结合的必要,没有共性就没有结合的基础。

中西医学在许多层面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正如一个机体的特征,决定于其遗传与环境共同的效应一样,一定的学术范式是特定的“种子”在适宜的人文、地理社会历史背景下萌发的产物。

因此,对于中西医学范式的比较,也应从其形成的社会文化环境入手。

从地理环境来讲。

中国始终被一种复杂的高山网包围而与其他文明古国相隔,使她失去了与邻国交流的条件,而欧洲的如古希腊爱琴海地区,航海条件优越促进了文化的加深。

再者,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开辟了思想解放道路,西方医学得以迅猛发展。

而汉武帝以后便推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束缚了中医学的发展。

另外,俗语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为近代实验医学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和新技术手段,推动了它的迅猛发展。

而我国自古以来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极不利于中医学的发展。

正是以上的地理、人文、经济环境的种种差异,使得中西医学范式形成的差异颇多。

中西医学范式形成过程中的差异,让中西医学范式明显不同。

从基本观念的角度上讲,中医学推崇阴阳与五行的观念,两者结合便能更加具体而精确地描绘事物周期性的变化,以“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为代表的西方医学提出“四体学说”,认为四种元素在比例、能量、体积等方面配合得当,且完美地混合在一起,人就享受健康。

中西医学差异

中西医学差异

论中西医学文化之异同摘要: 从中西医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异同比较,综合分析了二者各自的历史文化背景、现实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等,阐明了中西医学是相互对立的两套理论体系,但二者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前后相通的两道门,作者认为中西医的交融、结合是历史的必然,既符合对立统一的规律, 又符合科学发展观。

关键词:医学中医西医中西医学差文化异性自从西医传入中国以来,有关中西医学比较之研究不断、争论不休,甚至多次出现了废止中医的音符.究其根本原因是有些人片面地、孤立地、静止地、简单地看问题造成的。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生发展都不可能逃脱其文化母体的影响,不同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又支配着不同的行为。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西医学各自的发展都是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

虽然世界不同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从未中断过交流,人们在解读过程中也有拓展、吸纳、碰撞。

然而,东西方文化差异始终存在,从而形成了中西医学的本质差异。

方法论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理论。

科学的认识方法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形成概念、判断、推理、组成理论体系的辨证思维方法,并对各学科的具体方法提供逻辑指导作用。

医学发展的关键是医学方法论的变革。

分析形成中西文化差异的内在原因,其意义在于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跨越文化障碍。

本文试图从中西医学的文化差异作比较研究。

1 中、西医学的起源《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代表着中西两座医学的峰巅之作在公元前 800 至200 年这一阶段诞生。

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已从简单的临床经验积累升华到系统的理论总结。

关于《希波克拉底全集》意大利著名医史学家卡斯蒂格略尼认为,是自然科学几乎没有萌芽的时代,在医术上具有先进性的最宝贵的代表文献,希波克拉底学派的医学虽然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的知识上有缺陷,虽然只是很少而粗略地研究过动物,但是它主要是建立在临床实验和哲学推理的基础上,终能使医学提高到难以超过的高度,这是历史上最有意义的现象之一,比较《黄帝内经》和《希波克拉底全集》二者的理论建构有诸多相似之处,废巫存医整体观念、调节平衡、哲学思辩、临床实践等. 其中《黄帝内经》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从外揣内, 可以不依赖解剖形态学而照样诊治疾病,其理论体系是自洽的高深的; 《希波克拉底全集》虽然没有系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等基础知识, 但却强调具体的解剖结构, 为医学的实证开了先河。

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

论中西医学的差异与中医学的发展医学是一个历史悠久、复杂而又有着广泛影响的学科,其发展和变革都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中西医学作为两大传统医学体系,各自有着丰富的理论、技术和实践经验,也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和不同之处。

同时,作为中西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医学不仅借鉴了西方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也在不断推进自身的发展与变革。

中西医学的差异中西医学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基础理论不同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是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经络脏腑等,强调整体观念和辩证思维。

而西医学的基础理论是解剖生理、病理生理、分子生物学等,强调分析性思维。

二、诊断方法不同中医学诊断主要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等方法,注重患者的整体表现和身体反应。

而西医学则采用床边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法,强调物理性检查和实验性诊断。

三、治疗手段不同中医学治疗采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治疗原则是“同病异治”(不同个体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是调整身体内部环境使其达到平衡。

而西医学治疗采用手术、药物、放疗、化疗等治疗手段,强调疾病的定位和分级,针对病因病理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治疗目标是消除病因和症状,恢复健康。

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学作为古老而又深厚的医学体系,在现代医学的竞争与冲击中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变革,面对现代疾病和医疗技术,中医学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发展。

一、理论创新中医学在理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成果。

例如,由于肿瘤患者靠化疗药物维持生命,容易引起严重不良反应,中医学提出了基于中药、针灸等的中医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减轻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另外,中医学还注重对人体微循环和自体免疫功能的研究,探索确诊、治疗等方面的新思路,推动了理论创新。

二、技术创新中医学在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创新。

例如,推出了以“生命密码学”为核心的中医生命功能诊断技术,以及“网格化田间管理、精准栽培、规模化生产”的中药种植技术等。

这些技术成果为中医学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奠定了基础,促进了中医学的普及和推广。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互补性与整合性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互补性与整合性

中医与西医研究的互补性与整合性中医与西医两大医学体系是世界上最为重要和广泛应用的两种医学理论体系,各自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框架、诊疗方法和临床经验。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和平衡,通过辨证施治来调理人体阴阳失衡;西医则注重解剖、生理学和病理学等方面的研究,通过先进的检查手段和药物治疗来对症状进行干预。

尽管两种医学在理论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研究显示它们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整合性的可能,可以相辅相成,提高医疗效果。

首先,中医和西医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上可以相互补充。

中医强调病因、病机的辨证,注重整体观察和望闻问切,通过传统的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

然而,对于某些病症,中医的方法可能会显得缓慢或不够准确。

这时,西医的先进检查手段如CT、MRI等可以提供更直观的病灶情况,西医的药物治疗也可以迅速缓解患者的症状。

因此,中医和西医的结合可以使诊断更加准确,治疗更加全面。

其次,中医和西医在慢性病管理方面有着互补性和整合性的优势。

慢性病通常是多因素综合作用导致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中医强调调理身体的整体平衡,通过中药、针灸等疗法调整体内环境,改善机体功能。

西医设备较先进,可以更准确地检测出血压、血糖等生理指标,并能用药物控制病情。

因此,将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相结合,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此外,在药物研发和临床实践中,中医和西医也有很好的互补性和整合性。

中医丰富的中草药资源为药物研发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大量的实践经验也为西医药物研发积累了宝贵的资料。

西医的药物研究则更加注重药效成分和活性体的提取与分离,在这方面也可以为中医药物研发提供支持。

通过中医和西医药物研发的整合,可以挖掘更多药物资源,提高药物治疗的选择性和疗效。

然而,在进行中医与西医研究的互补性与整合性时,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体系差异较大,需要进一步的跨学科交流与研究,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应用。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与西医不同的是,中医是以整体层次上的证候为对象,以建立在哲学和系统论原理基础上的阴阳五行为方法论,所形成的以藏象经络和病因病机为核心的基础理论体系。

笔者在《中医形上识》中,对中医和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这样概括的:中医学是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如果把研究方法也包含进去,中医学则是以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方法研究证候及其变化规律而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如果从哲学和现代系统科学的角度上说,中医学是以哲学和系统科学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

同书对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这样概括的:以还原性科学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

后来在“中西医之间的公理性原则和人类医学革命”一文中,又对中医的科学定位补充解释说:“中医是哲学和系统论原理孕育的医学科学。

”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巨著《黄帝内经》,对其所建立的医学理论体系是充分肯定的。

比如,该书在“阴阳应象大论”里说:“论理人形,列别藏府,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名处;豀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外内之应,皆有表里”。

德国汉学家M·波克特指出:“中医是成熟的科学,而且在两千多年前就达到了成熟科学的水平”。

这句话,丝毫没有错。

否则,经无数医学家之手,历近千年之努力而形成的《黄帝内经》,是不会用“各从其经”、“各有名处”、“皆有所起”、“各有条理”、“尽有经纪”、“皆有表里”如此坚定、明确的语词,作自我肯定的。

《黄帝内经》之后,中医两千多年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这里结合本文以上各节的讨论,对于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做一些进一步的概括。

中西医之间的共同之处,可以概括为三点:1.中医与西医皆是科学,皆有确切、系统的、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概念(范畴)体系;2.两者所面对的,皆是人的生命过程中的客观实在;3.两者的医学目的(或服务的对象)皆是人的健康与长寿,这个“人”皆由形上(或原形)、形下(或原质)两方面特性相合而成。

西医是有形的科学,中医是无形的科学

西医是有形的科学,中医是无形的科学

西医是有形的科学,中医是无形的科学一,现代医学在解剖上功夫很深,但严格来说那叫尸体解剖学,因为解剖的是人死以后。

导致它只能观察人体有形的一面,而中医观察的是活人的生命现象,观察人的精气神,这些无形的能量,在死人身上是看不到的。

因而西医在有形上达到了高峰,中医则在脏象,五行、阴阳、经络、寒热等无形的地方探索到了根源。

这就导致西医看病时非要仪器不可,中医则是望闻问切,“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

总体而言,二者研究的都是人体的客观存在,西医可称之为有形的科学,它在检测有形物质上更胜一筹。

但也正因为其忽视了无形的力量,导致西医诞生至今一直在变化纠正,现在的理论,可能将来就消失了,今天的数据标准,明天可能就抛弃了。

好比抗生素,诞生之初被奉若神明,如今呢,国外对抗生素的使用不亚于做一场手术,我国对抗生素的使用也逐渐重视,严防滥用。

倒是中医这门无形的科学,数千年来一直传承发展,根始终都在那里,这样无形的智慧,绝非仪器可以衡量。

二、西医治病,中医医人还记得电视剧【老中医】吗?里面有这样一段场景,一个年轻人拜了名医翁泉海(陈宝国饰)为师,想要学习治病救人的本事。

翁泉海对徒弟说,学医前要先把字写好,徒弟认为这好像没什么关系,看病还需要写好字?翁泉海说很有必要,比如开药方时,病人看到医生一手好字,心中自然更相信你,有了信心,十分病就去了一分。

这番话太有道理了,中医医的是人,治病时把人的精神,情志,喜好等都考虑在内,认为这些东西和疾病本身同等重要。

反观西医,它的重点毫无疑问是病,或者某个症状,除了疾病本身其他的都不算重要。

现实中也是这样,许多医生一手火星文,病人看都看不懂,难免就犯嘀咕,信心上就有动摇,对恢复必然有所影响。

三、西医是简单的对抗,中医是智慧的除根西医许多治疗手段,无外乎杀菌,消炎,对抗炎症,根本思路是对抗,有炎症了就消炎,有细菌了就杀菌。

目的是战而屈人之兵(虽然未必能够做到),这种思路不能说错,但许多时候肯定不是好的选择,可能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

中医和西方科学相结合,唯有系统科学!

中医和西方科学相结合,唯有系统科学!

中医和西方科学相结合,唯有系统科学!中医和西医的区别只有两点,一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

西医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些关系,才造成了中西医之间的巨大矛盾。

而中医恰恰是建立在对这些关系的把握之上的,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得出了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认识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得出了疾病的内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而中医就是一门通过恢复整体的管理,使人体不断顺应自然的学问。

显然,要正确地理解中医,就必须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其实,人与自然的关系本质上也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而研究整体与局部关系的科学叫什么?当然就是系统科学。

也就是说,唯有系统科学,才能够帮助我们正确认识这些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关系,从而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实现中西医汇通如一。

有人会问了,西方科学中也发展出了系统科学,为什么它无法合理地解释中医呢?答案很简单,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唯有这个假设符合自然的事实,得出的理论才更接近真理,如果这个假设与自然的事实不符,那么得出的结论就只描述了自然的表象,而不是事实。

西方科学的前提假设是什么?熟悉西方科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它其实就是原子说,它一是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和对称,二是假定了少数几种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的存在。

西方科学为什么走向了还原论?就是因为这个前提假设闹的,按照这个前提假设,我们只要挖掘出了那几个基本粒子,自然规律就找到了。

西方科学一直就是沿着这条还原分析的道路前进的。

也就是说,在原子说假设的基础上,只可能得出还原论,系统论是用这个还原论拼凑的,而不是来源于前提假设。

中医为什么根源于系统论?同样是来源于前提假设,这个假设就是气一元论,它用一种物质的聚散解释了自然界的一切,既然万物归一,还原论在这里就没有意义,真正的自然规律就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理,或者说气聚散的规律。

这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系统学规律,气聚就是物质系统的产生,气散就是物质系统的灭亡。

中西方医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医学理论的比较分析

中西方医学理论的比较分析首先,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西医学则更加注重进一步分析和细节的把握,将人体各部分分开进行研究和治疗。

其次,中医学重视平衡和调节,强调阴阳五行理论和气血等概念。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是由于机体内部阴阳失衡或者气血不畅所致,治疗时通过草药、针灸等方法调节体内的平衡。

而西医学强调致病因素的病理机制,通过药物、手术等方法直接干预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再次,中医学注重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差异和整体观察。

中医医生通过望、闻、问、切等方法来获取综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而西医学更加注重实验和客观化的方法,大量运用现代医学技术进行各种检查和诊断。

此外,中西药物治疗也有很大的区别。

中医药主要是使用天然草药,通过草药的复方制剂进行治疗。

而西医药则主要以化学合成药物为主,其活性成分已经被提取和精制,剂量更为精确。

尽管中西方医学理论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例如,中西医学都注重预防疾病,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另外,两种医学体系在具体治疗疾病时也可以相互借鉴。

现代中医药在西医学原理指导下进行研究,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理论和方法。

综上所述,中西医学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治疗方法和疾病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平衡调节和个体差异,通过草药等天然药物治疗;而西医学更加注重进一步分析和细节的把握,通过化学合成药物等方法进行治疗。

然而,两种医学体系也有相同之处,并可以相互借鉴,为更好地治疗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中西医的维度视角:一个是在微观上分割对抗,一个是从宏观上统一协调

中西医的维度视角:一个是在微观上分割对抗,一个是从宏观上统一协调

中西医的维度视角:一个是在微观上分割对抗,一个是从宏观上统一协调郭生白本能学堂 2021-08-09人人皆知医天下无枉死认识中医和西医(二)药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与医源性疾病的不可避免都源出于对抗疾病的微观认识与对抗治疗理念。

比如;高血压降压,高血脂降脂、高血糖降糖。

这种对抗治疗,即使把物质量变降低到正常值,然而病仍不会痊愈。

这是为什么呢?血中葡萄糖浓度增高,血中脂肪浓度增高,等等物质的量变增高并不是疾病本身,导致这些变化的功能性活动的改变才是疾病的本质。

但微观世界中只能看到物质的量变,看不到功能活动疾病本质。

而且,西医的分割方法,不是简单地用刀来解剖,而且用生物化学的分解方法来打开生命微观世界的。

要改造这个有病的生命世界,也只能用化学的方法合成对抗的物质,改变物质量度。

结果是病不能治愈,年复一年吃化学药。

越吃药病越多,吃药也越多,药害日深,肝肾损害不可避免。

诸如此类的化学药,能不吃吗?除非有病不治,只要治,化学药不能拒绝。

这是药源性疾病不可避免的原因。

仍以心脑血管疾病为例,心脑血管“搭桥”、“支架”这类手术,在有些人心中,认为是高科技的救命手术。

其实并非如此,心脑血管病不是卒然而来的,是从高血脂、高血压、血管脂肪性硬化而来。

这期间有很长一段吃化学药的过程。

完全可以用传统医学治愈的。

“搭桥”术留下一个大创伤;“介入”法要长期吃化学药加抗排异的药。

病人体质要大打折扣了。

至于其他的器质性病变的切除治疗,特别是扁桃体炎用切除,胆囊炎、或结石用切除,脾用切除~~~~造成医源性伤害。

这一切都是西医的不足之处。

我对大家说的没有丝毫褒贬之意,只是讲哲学方法论中的问题。

说出来与大家讨论,请指教。

中医认识生命世界,保护生命世界的观念是和谐哲学。

中医这个和谐理念是来自中华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民族的和谐理念形成于三千年前的农耕社会。

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是五谷蔬果,草木花实,这是绿色生物是一切动物生存的唯一条件。

中医学背后的科学体系比西方科学高明得太多了!

中医学背后的科学体系比西方科学高明得太多了!

中医学背后的科学体系比西方科学高明得太多了!中医是相对于西医而言的,它们的区别只有两点,一个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一个是对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

西医基于观察不到就不存在的理由否定了这些关系,才造成了中西医之间的矛盾。

如果能够承认了这些关系,中西医就能够汇通如一了,可研究人与自然关系以及整体与局部关系的科学体系是什么?当然是系统科学!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体系,其实这种观念大错而特错了。

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有什么样的前提假设,就有什么样的科学体系。

西方科学为什么会走向还原论,就是因为它的前提假设是原子说,它不仅假定了空间的空无一物,而且还假定了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

这样一来,科学家们就认为只要把那几个基本粒子还原出来了,自然规律就找到了,西方科学一直就是沿着这条还原论道路前进的。

谈东方科学就要谈它的前提假设——气一元论,不认识它,你是如何理解不了东方科学的。

气一元论是这样来认识世界的:空间中连续着统一的物质,它们并不是静止不动的,而是在紧张地相互压迫中存在的,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是一切存在物的本性,也正是这种本性的存在,局部物质才不断在反抗周围物质的压迫中组织起来,成为一个个暂态的有序结构,我们观察到的一切都是由统一物质组织起来的有序结构,只是最初产生环境的不同使它们具有了不同的个性,而看起来空无一物的空间则是统一物质的无序状态。

显然,假定了万物归一,自然规律就不是什么可观察的东西,而只可能是物质的组织原理,或者说系统的发展规律。

也就是说,东方科学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系统论道路。

西方科学发展了五百年,如果你向科学家们发问,决定万物的自然规律是什么?恐怕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上来。

因为这个规律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原理,你是用任何精密仪器都无从观察的,西方科学迷信于精密仪器,当然永远也不可能发现这个规律。

而东方科学来源于哲学的思辨,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悟出了这个规律,并总结在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当中。

中西医矛盾的背后——东方的系统论对西方的还原论

中西医矛盾的背后——东方的系统论对西方的还原论

中西医矛盾的背后——东方的系统论对西方的还原论现代不少人由于西方科学解释不了中医,就抱残守缺,把经典作为真理的标准,这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真正的真理在中间,中医来源于哲学,科学来源于精密仪器的观察,两者本来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为什么一定要对立起来呢?哲学之所以有价值,就是因为它是建立在万物归一的基础之上的,它告诉我们,人和万物一样,不仅由同一种物质组成,也由同一个原理支配,所以,人存在与发展的原理就是万物存在与发展的原理,认识了自己,也就认识了自然。

哲学就是一门通过认识自己来认识大自然最普遍规律的学问。

显然,哲学方法其实就是系统方法,它根据万物在运动原理上的统一性,通过系统间的类比来认识万物。

有了这种方法论,我们就可以从宏观系统来认识微观系统,从可观察的系统现象来认识不可观察的系统现象,进而得到对自然更本质的认识。

西方科学解释不了中医,并不是中医不科学,而是整个西方科学体系的前提假设出了问题,它一不承认物质在空间中的连续性,使生命问题成了不解之谜;二不承认物质彻底的统一性,使普遍联系问题成了不解之谜。

正是这些核心问题解决不了,西方科学至今对自然秩序的存在无法解释,更不可能解释秩序的人。

西医学建立在西方科学之上,它不仅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忽视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这样的医学本身就是很局限的,拿它来解释中医,无疑就是缘木求鱼。

中医是建立在对人与自然、整体与局部关系的认识之上的,认识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就得出了疾病的外因是人与自然的矛盾激化;认识到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就得出了疾病的内因是不平衡引起的整体管理失控。

而研究人与自然、整体与局部关系的科学是什么?当然是系统科学。

也就是说,中医背后的科学体系是气一元论基础上的系统科学,而西方科学的核心是还原论体系,它当然解释不了以系统科学为支撑的中医。

那么为什么西方科学走向了还原论?东方科学却走向了系统论呢?原来,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有什么样的前提假设,就有什么样的科学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 ONG J i a n。CHANG Cu t r — k u.He i l o n g J i a n g Un i v e r s i t y o f C h i n i n 1 5 0 0 4 0 ,C h i n a
t o r i c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b u t t h e a c a d e mi c s t r u c t u r e s b e t we e n t h e m h a v e s i g n i f i c a n t d i f f e r e n c e s .W 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 p r e s e n t s a b a l a n c e d s t a t e a mo n g a c h i e v e me n t s o f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t h e o r e t i c a l r e s e a r c h a n d e x p e r i me n t a l d i s c o v e r i e s ,me a n wh i l e ,i t a l s o g i v e s a p i c t u r e o f i n t e r a c t i v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f o r mu t u a l p r o mo t i o n a mo n g d i f f e r e n t a c h i e v e me n t s . Ho we v e r ,Tr a d i t i o n a l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h a s t h e p e r f o r ma n c e f o r p r o s p e r i t y i n c l i n i c a l a p p l i c a t i o n a n d l a c k o f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 e s e a r c h,a n d i t s t h e o — r e t i c a l a c h i e v e me n t s i s l i mi t e d i n n a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s p e c u l a t i o n wi t h l a c k o f i n t e r a c t i v e mo t i v a t i o n i n i t s i n n e r s y s t e m -s o t h a t i t s a c a d e mi c s y s t e m i s c o n s t a n t .
堡室皇至堕
医学与哲学 2 0 1 3年 4月第 3 4卷第 4 A期总第 4 7 4 期
中 西 医 学 科 学 成 就 内在 结 构 相 异 性 探 讨
肖锋 刚① 弓 箭① 常存 库 ①
摘要 : 中西 医学 在 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都 取 得 了诸 多科 学成 就 , 但 是 二 者 科 学 成 就 的 构 成 却 存 在 巨大 差 别 。 西 方 医 学 显 示 出 临床 成 果 、 理 论 成 果 和 实验 成 果 平 衡 状 态 , 而 且 不 同成 果 存 在 互 相 促 进 的 机 制 ; 而 中 医 学 则表 现 为 临床 成 果 独 盛 , 而 实验 成果基本缺如 , 理 论 成 果 限 于 自然 哲 学 思辨 , 体 系 内部 缺 少互 相 作 用 的动 力 , 因此 导 致 学术 体 系恒 久 不 变 。 关键词 : 中西 医 , 成 果结构分布, 学 术 发 展 形 态 中图 分 类 号 : R— O 2 , R 2 一O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2 —0 7 7 2 ( 2 0 1 3 ) 0 4 —0 0 9 5 —0 3
An al y s i s t he Di v e r s i t y o f I nt e r n a l S t r u c t u r e i n Tr a di t i o na l Chi ne s e M e di c i ne a nd W e s t e r n M e di c i n e XI A O Fe n g— gang -
Ke y Wo r d s: Tr a di t i on a l Ch i n e s e M e di c i ne a n d we s t e r n me d i c i n e,s t r u c t ur a l d i s t r i but i on o f a c hi e v e me nt s -ac a de mi c de v e l o p—
Ab s t r a c t : Tr a di t i on a l Chi n e s e Me d i c i ne a nd we s t e r n me di c i ne ha ve bo t h ob t a i n e d gr e a t s c i e nt i f i c a c hi e v e me nt s i n t he i r hi s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