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2湘艺版

合集下载

绣荷包教学设计

绣荷包教学设计

绣荷包教学设计附件8<<绣荷包>>学科音乐年级七年级教师杨蕾所在学校安居区中兴中学教材选地四川宜宾1. 通过学唱歌曲认识前倚音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连贯,一气呵成。

2. 能够运用四川特色语言充分表达歌曲的内容。

教学目标3. 通过学唱表演歌曲,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审美目标,不盲目追求流行歌曲。

1. 难点是歌曲中歌词和衬词的发音。

教学重点、2. 歌曲中前倚音的连贯演唱与方言的模唱。

难点及措施3. 重点是体会民歌与流行歌曲爱情表达观念的差异。

绣荷包,四川宜宾民歌。

采用[竹枝词格]在七子句间插入四川特色的衬词,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歌曲透露出农村姑娘的羞涩。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的学习价值在于通过聆听与学唱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以及培养学生对我四川宜宾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不同地域同名民歌的对比活动中认识荷包的表达意义。

教学过程媒体资源使用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及分析1 / 51、播放[采花]加强民歌的1、播放音学生随着音乐小声哼唱采进行导入。

定义理解。

频。

花。

2、介绍荷包的学生对民族了解荷包的概念文化的了意义。

2、播放ppt. 解。

3、介绍四川的了解四川的民歌以及演唱形加强学生对民歌。

式。

四川民歌的一、组织教了解。

学4、教授本首歌感受倚音的练习倚音。

曲中的倚音。

独特。

二、导入5、教授歌曲的练习方言的发音。

对歌词的正所有的衬词及方确演唱。

三、新授课言。

四、组织讨6、播放录音范3、播放录论跟着录音学唱歌曲。

让学生熟悉唱。

音。

旋律。

五、课堂小7、教师范唱与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演唱结固定学生的教唱歌曲。

歌曲。

4、钢琴伴音高与方言奏。

发音。

学生聆听歌曲。

8、接下来感受5、播放音对比四川绣一下,山西民歌频。

荷包与其他绣荷包,听听有版本绣荷包什么不同。

的不同表达内容。

9、组织同学们讨论流行歌曲中的爱情表达一起讨论。

加强学生正 6、播放ppt。

与我们的民歌爱情表达谁更确的恋爱观具有艺术色彩。

念。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绣荷包云南教学设计2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绣荷包云南教学设计2湘教版

绣荷包(云南)1教学目标(1)了解荷包的相关知识及名俗意义(2)熟悉民歌的文体及分类(3)能够熟悉和哼唱云南民歌《绣荷包》,并能伴随音乐舞动。

2学情分析我校初一年级学生情形:学习基础薄弱,但思维活跃、勇于质疑,这些是与往届学生不同的明显特点。

优势:求知欲强,制造力强,勇于质疑、勇于挑战,表现欲强、思维能力强,部份学生自我学习、合作探讨能力、创编能力强。

存在的问题是:音乐基础薄弱,听音、发音、识谱等困难,肢体和谐能力、即兴表现能力弱。

3重点难点(1)聆听和对照云南《绣荷包》和山西《绣荷包》的风格特点,能够分析两首曲子的结构特点和存在的异同。

(2)能够有情感地用舞蹈动作(扇子、八角巾等道具)来表达和体会云南民歌《绣荷包》的意义,增强民歌传承意识。

4教学进程一、导入: 出示荷包提问:一、这是什么?——荷包(这是一针一线绣出来的)二、同窗们明白荷包有什么用途,用来做什么吗?——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的。

荷包的意义: 荷包要紧指佩带于腰间的一种饰物,在我国传统风俗中是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要紧用来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

云南是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很多,很多民族都有荷包节,在荷包节这一天青年男女们能够向自己喜爱的意中人丢荷包,通过荷包表达情义。

二、下面听教师唱一首歌:云南民歌《绣荷包》试探:(1)这首歌曲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它向咱们传传递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姑娘们把想念寄托在荷包里,表达一种想念之情)(2)这首歌曲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歌曲,它的文体是什么?——民歌(3)那什么是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并在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是劳动人民集体聪慧的结晶,是民间艺术的至宝,它的作者是劳动人民。

民歌的特点:结构简单,自由,旋律优美,容易传唱,朗朗上口,易于同意,唱词质朴,流传广、阻碍大;民歌的分类:按类型分为三类——号子、山歌、小调。

三、完整聆听和感受云南民歌《绣荷包》(2)识读节拍:XXX X.X X.X ︱XX XX X XXX XX ‖(3)识读歌词;(4)用“噜”哼唱旋律;(5)跟琴学唱歌曲:唱的时候注意喉咙打开,气息下沉,用哼唱的感觉加上腰部的力量来演唱高音。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和学习云南的民间舞蹈绣荷包;2.能够理解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3.能够协调个人表演和集体表演;4.提升学生音乐与舞蹈的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理解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2.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

三、教学内容1.了解绣荷包的舞蹈历史和地理;2.学习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3.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4.集体合作完成一次完美的舞蹈表演。

四、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2.示范教学;3.联合教学;4.个人练习。

五、教学流程1. 了解绣荷包的舞蹈历史和地理绣荷包是云南省南部州的一支民间舞蹈,起源于傣族和德宏傈僳族地区。

它以描绘傣族女孩用剪刀剪绣花袋、赞美美好事物为主题,是傣族文化的经典代表之一。

2. 学习绣荷包的舞蹈动作和舞蹈节奏绣荷包的舞蹈动作以表现傣族姑娘用剪刀剪花的姿势为主,舞蹈节奏以民族特色的竹笛为主旋律和手鼓、铃铛为配奏形成旋律的整体的节奏感。

3. 练习舞蹈过程中的配合和协作绣荷包的舞蹈动作需要在与他人配合和协作中完成,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学生头部保持微微仰起;2.双眼注视向远处,微喜欢眼角;3.左腿左膝屈曲,右膝保持伸直;4.右手手指分别屈曲,竖起拇指,左手靠右手臂的内侧;5.模仿傣族姑娘用剪刀剪花的姿势。

4. 集体合作完成一次完美的舞蹈表演分为两个部分,学生自由发挥小组合作完成,再老师的指导下小组进行整体的合作,将小组的小品表演呈现整合为一整个完美的表演。

六、教学评价1.学生对于绣荷包的基本动作和音乐节奏能够准确掌握,并能够自如运用于舞蹈表演活动中;2.学生能够合作完成绣荷包集体表演,并且在表演中展现其音乐审美和舞蹈水平;3.能够根据学生课堂表演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持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以上是绣荷包(云南)-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仅供参考。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领会绣荷包歌曲的歌词意思和主题。

2.学生能够动情地演唱绣荷包歌曲,提高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

3.了解山西民间物语和工艺品绣荷包,提高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出示绣荷包图片,向学生介绍绣荷包的来历和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对绣荷包这种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感性认识。

同时,介绍绣荷包的制作工艺和图案意义。

2.学习歌曲1.教师播放绣荷包歌曲音频,让学生先听一遍。

2.教师念读歌词,让学生跟读,同时解释生词和难点。

3.教师带领学生逐段学唱绣荷包歌曲,鼓励学生发扬音乐天赋和表现能力。

3.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绣荷包歌曲MV,让学生观看。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歌曲内容和主题,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课堂练习1.游戏互动:学生分成小组,模拟制作绣荷包的过程,体验山西民间工艺品的魅力。

2.创意表演:学生自由发挥,用歌曲和舞蹈等形式表演绣荷包的故事和意义,展现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课后作业1.学生制作一份绣荷包资料,介绍绣荷包的来历、意义和制作工艺。

2.学生回家听绣荷包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和意义。

三、教学反思绣荷包不仅是山西地区的民间手工艺品,还是贯穿山西民间故事和歌曲的重要主题之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引领山西文化和音乐表现,同时也扩展了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互动和创意表演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对音乐和文化多样性的感知和理解。

相信,通过本节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会动情地演唱绣荷包歌曲,提高音乐素养和表现能力,并且也能够更好地了解山西民间文化和绣荷包的制作工艺。

《绣荷包(山西)》-完整版课件

《绣荷包(山西)》-完整版课件

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规 整,为“五五七”式。
小调的概念
• 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 上有较多的加工。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 婉柔。
小调的特点
•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民歌
• 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 而形成的。
•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 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荷包
• “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 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初中音乐_欣赏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云南)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欣赏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云南)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欣赏采茶灯采茶调绣荷包(云南)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泥土的歌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河南《王大娘钉缸》、江苏《茉莉花》、福建《采茶灯》、云南《采茶调》、山西《绣荷包》、云南《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2.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的代表作品并能哼唱其中一两首,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思想教学重点:体会不同地域的音乐风格教学难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师生问好。

2、这节课,老师驾驶一辆神奇校车,带领大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同学们,请抓紧时间上车啦。

二、神奇校车第一站-----河南省1、欣赏影片《王大娘钉缸》现场版本并描绘人物形象特点。

2、欣赏音乐《王大娘钉缸》联想人物形象探讨歌曲的特点,乐曲的情绪。

3、再次欣赏乐曲并跟随音乐哼唱。

4、学唱《王大娘钉缸》5、《王大娘钉缸》简介并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6、拓展表演钉缸人形象。

三、神奇校车第二站-----山西省1、山西景色多媒体展示。

2、荷包简介3、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云南民歌《绣荷包》聆听思考:这两首歌曲在音乐特点上有什么不同?4、再次欣赏,随乐哼唱,引导学生体会绣荷包的情景。

四、神奇校车第三站-----福建省1、多媒体课件展示福建客家土楼、茶山采茶。

2、听赏歌曲福建民歌《采茶灯》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的特点3、欣赏云南民歌《采茶调》引导学生探讨音乐作品特点4、学唱福建民歌《采茶灯》5、师生一起表演采茶舞五、神奇校车第四站-----江苏省1、多媒体课件展示江苏省风景名胜图片2、介绍《茉莉花》3、欣赏《茉莉花》并由学生表演茉莉花舞蹈4、小组合作讨论:这节课欣赏的几首歌曲都有什么共同特点?5、教师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特点。

六、课堂小结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的最早的语言之一。

希望同学们能将我们的民族音乐发扬光大。

学情分析我们是农村学校,农村的初中学生音乐教育与城镇的初中生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条件上存在一定差异,这使农村初中生对于音乐课程的理解和认识上也有一定的影响。

绣荷包(山西)

绣荷包(山西)

一、传统民歌的翻唱与改编
1、传统民歌的翻唱 例:韩红《北京的金山上》 斯琴格日勒《山歌好比春江水》 呼斯楞《鸿雁》
2、传统民歌的改编 例: 周笔畅《又唱浏阳河》 韩磊《掀起你的盖头来》
二、传统民歌的借鉴与吸收
1、民间曲调的借鉴 例:《好汉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 《白毛女》—河北民歌《小白菜》、山西民歌
3、能通过认真欣赏、了解和学唱代表性的传统 民间小调,从而培养学生对传统民歌的兴趣和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念。
小调
“小调”:又称“小曲”,民歌的一种 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 曲,在艺术上有较多加工,多产生于 日常生活和风俗性活动中。其音乐结 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流 畅,感情委婉细腻。
民歌是中国音乐的组成部分,要了解中国 音乐,就必须研究民歌。——冼星海
民 歌 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口 耳相传、不断加工而成的,具有鲜明的民 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 的结晶。
民歌 的体裁主要有号子、山歌、小调。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绣荷包》《采茶灯》《采茶调》 等民歌,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认识和 了解民歌小调及其基本特点。
2、通过对比、感知、讨论和思考,能认识到民 歌对音乐创作的重要作用。
《捡麦根》 《思乡曲》—绥远民歌《城墙上跑马》
2、民歌特色的吸收(特性节奏、地域特色、音调发展 等)
例:《青藏高原》《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那东山顶上》—西 藏民间歌曲和民间音乐;
《黄土高坡》《信天游》—西部民歌特点 《怀念战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新疆民 歌的特殊节奏和曲调
留神细听所有的民歌,因为他们是最优美 旋律的宝库。他们会打开你的眼界,使你 注意到不同的民族性格。——舒曼

《绣荷包》教案

《绣荷包》教案
基本针法、勾边
每种图案均以方格图的形式表示。每个方格代表一个全十字针。半个方格代表四分之一的十字针。黑色或彩色圆点代表法兰西结。黑色或彩色椭圆代表平式花瓣针。直线代表勾边。每个图都附有一个颜色表,表示图中所需的绣线颜色。表头上分别标有全十字针(X);四分之一针(1/4X);半个十字针(1/2X);勾边(B"ST)和颜色名(COLOR)。
小结:我想:不管你们送什么样的礼物,妈妈都会喜欢的。老师这儿还有个特别的礼物,想让你们来看看,认不认识?
二、出示荷包PPT
师:认识吗?这是什么?
小结:告诉你们啊,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荷包”
问:看一看,和报上都有哪些东西呢?
小结:原来荷包上有绳子、包、穗头。
问:那你猜猜荷包里面会放些什么呢?
小结:荷包里面可以放一些祝福的话,上次我们已经把对朋友说的祝福的话画了下来,一会儿就把它放进荷包里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个别来说,十字绣图案代表全十字绣针,但你有时还会看到一些附加在图案上的其余针法,如四分之三针法、法国结等等。这些针法在图解中都有明白的阐明或包括在十字绣图案中。面料支数(每2.5厘米或1英寸范畴的针数)会对十字绣成品的大小造成影响。即使是按同样图案制造也是如次,且不管是彩色图案仍是黑白图案。
从传统上来说,十字绣通常是当面料固定在绷子上时,从十字绣图案跟面料的旁边开端绣,以确保设计图案居中。为了避免重大的针数过错,可用水溶笔在綉布上画一条核心线,找到中点,而后用一排钉子固定面料。这能够起到提醒的作用。
十字绣图纸:十字绣图纸是将要绣的十字绣图案用专业的软件以格子的形式划分出来,每个格子都标有色标,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色标来表示,相应的每个色标都有对应的DMC线号,再用序号将这些色标排列起来,并清楚的注明针法,勾边分别是那些色标,基本上图的绣法在图纸上都会注明。一般在图纸周边每10格会用数字标名,方便查看估算图的大小。十字绣图纸大概分为2种,一种是自己打印的,另外一种是专业公司印刷的。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绣荷包(山西)-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课堂背景本课程是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中的一节课,主要教授学生绣荷包这首山西民歌的演唱和演奏。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山西民歌的传统和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能力。

教学目标1.了解山西民歌的特色和传统。

2.学习并掌握绣荷包这首山西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3.练习绣荷包这首山西民歌的演唱和演奏。

4.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能力。

教学重点1.学习并掌握绣荷包这首山西民歌的歌词和曲调。

2.练习绣荷包这首山西民歌的演唱和演奏。

教学准备1.绣荷包这首山西民歌的歌词和曲谱。

2.山西民歌的介绍材料。

3.音乐教学录音机和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1. 欣赏山西民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山西民歌的传统和特色,老师可以通过播放山西民歌的音乐,让学生听到山西民歌的优美旋律和独特风格。

2. 学习绣荷包的歌词和曲调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山西民歌绣荷包的起源和背景,然后教授学生绣荷包的歌词和曲调。

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唱几句绣荷包的歌词,然后让学生跟随曲谱练习绣荷包的曲调。

3. 练习绣荷包的演唱和演奏在学生掌握了绣荷包的歌词和曲调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练习,分别练习绣荷包的演唱和演奏。

在演唱方面,老师可以先带领学生一起唱,然后逐句让学生进行单独演唱,帮助学生矫正发音和节奏。

在演奏方面,老师可以让学生分组演奏,让学生掌握不同乐器的演奏技巧和配合。

4. 集体表演在学生熟练掌握绣荷包之后,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集体表演,让学生在音乐的氛围中,展示自己的表演能力和艺术魅力。

课后作业1.回忆山西民歌的特色和传统。

2.练习绣荷包的歌词和曲调,准备下一节课的集体表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山西民歌的特色和传统,掌握了绣荷包这首山西民歌的歌词和曲调,提高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和音乐表演能力。

同时,本节课也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2 湘艺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2 湘艺版

《绣荷包(山西)》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山西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山西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教学过程:(一)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

湘艺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民歌(二)教案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知识点梳理
1.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具有地域性和群众性。
-民歌的特点包括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调式丰富、歌词简练等。
2.民歌的分类
-根据地域特点,民歌可以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等。
-根据音乐特点,民歌可以分为抒情性民歌、叙事性民歌、舞蹈性民歌等。
4.民歌的演唱技巧:民歌的演唱技巧包括正确的呼吸控制、准确的音准和节奏、优美的音色和发音。正确的呼吸控制需要学会用腹式呼吸,保持气息的稳定和持久。准确的音准和节奏需要学会听准音高和节奏,保持音准的准确和节奏的稳定。优美的音色和发音需要学会运用不同的音色和发音技巧,使演唱更加生动和富有表现力。
5.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民歌的传承需要靠口头传唱和书面记录,将民歌传承下去。民歌的发展需要不断地创新和改编,使之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民歌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解了一些民歌的特点和分类。其次,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民歌,可以进一步加深对民歌的理解,掌握更多的民歌知识和技能。最后,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本单元的民歌,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培养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
核心素养目标
当堂检测:
1.请简述民歌的定义和特点。
答案:民歌是指民间口头传唱的歌曲,具有地域性和群众性。民歌的特点包括旋律优美、节奏自由、调式丰富、歌词简练等。
2.请列举出民歌的两种分类方式,并分别给出两个具体例子。
答案:民歌可以按地域特点分类,如山歌、小调、号子等。具体例子包括《茉莉花》(小调)、《康定情歌》(山歌)。民歌也可以按音乐特点分类,如抒情性民歌、叙事性民歌、舞蹈性民歌等。具体例子包括《小河淌水》(抒情性民歌)、《茉莉花》(叙事性民歌)。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 湘教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 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 湘教版

绣荷包(山西)1教学目标课程标准:了解我国民歌的一般特点。

能够哼唱个别地区的民歌旋律。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了解云南和山西的民歌《绣荷包》音乐特点。

通过欣赏山西、云南、山东和宁夏四个地方的民歌《绣荷包》,了解中国民歌小调的特点。

通过学习,能够熟练演唱山西民歌《绣荷包》。

过程与方法:1. 以问题引导式的方法贯穿课堂,帮助学生自己分析各地《绣荷包》的音乐特点。

2. 用参与式活动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验云南、山西《绣荷包》旋律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已有了一定的音乐素养。

通过上学期对《泥土的歌(一)》学习,对中国民族五声调式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山歌、劳动号子也有所了解。

所以学习此单元相对容易些。

要注意的是,小调歌曲旋律是缠绕型的,比较绕口,学生学唱时可能会有些小问题。

3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云南、山西《绣荷包》的特点,并熟唱山西《绣荷包》。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己分析总结音乐特点。

解决措施:通过问题的引导(提问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方法)和学唱歌曲,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来达到完成总结音乐特点的目的。

4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老师演唱《放马山歌》引出上学期“泥土的歌(一)”内容,回顾山歌和劳动号子。

(帮助学生回顾中国民歌按体裁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引出新课。

)环节二、欣赏云南民歌《绣荷包》活动一:(根据问题的讨论情况,可以多放几遍音乐或老师范唱)问题思考:歌曲演唱的是什么内容?(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为了讲荷包是何物)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句?旋律写法有什么特点?旋律主音是哪个音?(以上两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

学生回答后,教师补充音乐特点。

)环节三、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活动二:(以下问题想先回答哪一个都可以)哪位同学会哼唱旋律?(对哼唱准确的同学加平时成绩“优”一次)山西《绣荷包》能分就几个乐句?它的主音是哪一个音?(以上问题引导学生看歌谱或者老师唱歌谱引导学生思考)哪位同学总结一下山西《绣荷包》的特点?(教师做最后的总结)环节四、欣赏山东《绣荷包》、宁夏《绣荷包》活动三:云南、山西、山东和宁夏四个地区的《绣荷包》有共同的特点吗?(教师可以范唱云南、山西的绣荷包让学生回顾比较总结共同点)教师总结小调的特点。

山西民歌《绣荷包》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

山西民歌《绣荷包》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

山西民歌《绣荷包》的演唱技巧与情感表现1.演唱技巧把握(1)演唱中对于倚音的处理在山西民歌《绣荷包》中的几个乐句,如"初一到十五"和"杨呀杨柳梢"这两句中,乐句末尾的"五"与"梢"二字,都运用了倚音的技巧。

倚音它是音乐中常用的装饰音,可以分为单倚音和复倚音这样基本的两种。

在音乐作品中,通过对倚音的使用,可以增加音乐的表现力。

在对于带倚音的这种特殊音型的演唱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它的时值问题,它本身属于装饰音的一种,时值上并不是非常容易把握,演唱中,要将它短促的一带而过,不能增加原来节拍的时值。

演唱的风格上要灵活,注意气息的把握。

寻找往头腔的感觉,才能更好的把握,将民歌的特色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2)演唱中对于真假声的处理在民歌演唱中,真声和假声都是需要正确运用的演唱技巧。

真声的音乐色彩比较明亮,更加的饱满。

假声的音乐色彩则比较的特殊,它呈现出一种紧张感。

而真假声的混合则为真声与假声的混合运用。

在演唱山西民歌《绣荷包》的过程中,要注意其中的音域变化,重难点是全曲的最后一句"郎你要早回来",音乐的音高较高,在演唱中要特别注意,需要十分灵活的将真假声融为一体,并适当调整气息。

(3)演唱中对于呼吸的把握在声乐的演唱中,呼吸是最根本的需要演唱者很好的去把握的地方。

特别是对于山西民歌《绣荷包》,这种声与韵结合十分紧密的歌曲,更是要在咬文吐字之间做好呼吸的把握。

根据歌曲的需要,或长,或短,或强,或弱的来进行气息上的改变与处理。

要在自己的演唱经历中寻找正确适合自己的方法,找到支撑点,才能不至于在歌唱中到脸红脖子粗的境地。

"初一到十五"与"十五的月儿高"中间就需要气口的切入。

将抒情的感觉在呼吸之中相融合进去,感情才能更好的得以抒发。

(4)演唱中对于收音的处理在对于山西民歌《绣荷包》的演唱中,收音是对于咬文吐字而言所必须做好的一项声乐技巧,每个字的韵的发音对它非常重要,它需要正确的归韵,找到每个字韵的正确着力点。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1 湘艺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山西)》教案1 湘艺版

《绣荷包(山西)》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山西《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2、认识民歌的一种创作方法——“同头换尾”,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3、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教学重点:完整地学唱《绣荷包》,并尝试运用民歌的运腔方式进行演唱。

教学难点:聆听《采茶灯》等体验感受其音乐,并能总结出小调的基本特征。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二、导入:师:“民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劳动和斗争中口耳相传,不断加工而形成的。

它是人民群众集体创作,智慧的结晶。

民歌按题材分为:山歌、劳动号子和小调。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民歌的两种体裁——山歌、劳动号子,今天我们来学习——小调。

”三、出示目标:(一)通过聆听《绣荷包》,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初步了解民歌小调的基本特点;(二)认识民歌的一种创作方法——“同头换尾”,并且能进行简单的创作;(三)能专心聆听传统小调中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哼唱其中的一两首作品,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崇高思想。

四、新课教学:山西民歌《绣荷包》1、分别聆听这首民歌。

2、“荷包”: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

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3、学唱这首《绣荷包》。

4、师:“唱完这首《绣荷包》,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讨论)生:…(山西的《绣荷包》,旋律明媚缠绵,唱词段式结构规整,为“五五七”式。

)5、小调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五、活动与练习听完了这么多小调,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民歌小调的一些特点。

1、小调的歌唱内容:A、情感生活B、劳动生活C、社会现象阶级矛盾2、曲调旋律:A、高亢开阔B、跌宕起伏C、较委婉流畅3、节奏:A、自由B、规整4、情感表达:A、率真直白B、细腻曲折2。

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5单元2、欣赏《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

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第5单元2、欣赏《绣荷包(山西)》教学设计
《想亲亲》山西河曲民歌,表现出爱恋中的男女思念忘情的情绪,被我国歌唱家传唱而走向世界。
课时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时间
安排
导课
新课
(一)
(二)
(三)
结课
播放自制PPT
引导学生说说
对山西的了解
山西民歌特点
历史悠久
种类繁多
风格各异
源远流长
分类介绍
山歌
讲解
范唱
小调
教唱
小结
民歌走向世界
只有民族的
课时设计首页
课题
绣荷包
课型
综合
第几
课时
1
教学
目标
1.认识了解山西民歌的基本分类和特点。
2.通过欣赏、学唱山西民歌,感受山西民歌的粗犷,辽阔和婉转、细腻等风格各异之美。
3.积极参与民歌的赏析和学唱,体会民歌之美,从而喜爱民歌。
重点
难点
1.对比欣赏学唱几首民歌,能基本区分山歌与小调的特点。
2.学唱时能否大胆地运用方言,把握歌曲韵味。
当然泛泛而谈的学习山西民歌,能引发学生兴趣是前提,虽然无法让学生完全声情并茂的演唱,但在接下来的学习训练中,相信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态来继续完善自己,最终达到继承和传播的的目的。
《交城山》是清朝或者更早年代开始流传于文水、交城一带,歌曲语言朴实,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音乐简洁,由上下两句构成,四、五度的大跳和下行的级进旋律法,使曲调既具山区高亢嘹亮的特点,又有凄凉、哀怨的内涵。
《绣荷包》流传的历史很久远。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类词曲有的温柔内在、细腻含蓄; 有的感情奔放、大胆热情; 有的天真活泼、欢乐俏皮。

绣荷包-湘文艺版《演奏》教案

绣荷包-湘文艺版《演奏》教案

绣荷包-湘文艺版《演奏》教案1. 简介《演奏》是湖南省2019年文化惠民书屋活动的文艺创作,以传统湘绣的形式展现了一首音乐作品的乐曲和意境。

本教案以绣荷包的形式,结合湘绣工艺和音乐知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演奏》的创作背景、艺术特点及表现形式,以及培养学生的品味、审美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1.了解《演奏》的创作意图和艺术特点。

2.理解乐曲的基本元素和音乐形式。

3.把音乐的形象表现转化为绣画的艺术形式。

2.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美学观念和审美能力。

2.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3.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流能力。

2.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尊重艺术、欣赏音乐的情感态度。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对湖南文化的热爱和认同。

3. 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1.了解《演奏》的创作背景和艺术特点。

2.把音乐的形象表现转化为绣画的艺术形式。

3.2 教学难点1.如何把音乐的形象表现转化为绣画的艺术形式。

2.如何正确理解乐曲的基本元素和音乐形式。

4. 教学步骤4.1 导入通过观看《演奏》的视频,介绍湘绣的发展历程和工艺特点。

引入《演奏》的主题和艺术表现。

4.2 学习乐曲让学生听乐曲,并了解乐曲的基本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弦等。

分组练习演奏乐曲,并谈论个人或团队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

4.3 探究绣画讲解绣画的种类、线种、针法和色彩组合。

让学生练习基础的湘绣线针和色彩搭配,了解绣画创作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方式。

4.4 创作绣画结合学习的乐曲和绣画知识,让学生分组编写《演奏》的绣画草图,并共同完成一幅绣荷包的创作。

4.5 展示成果学生向全班展示自己的绣荷包作品,并谈论创作的灵感来源、艺术表现与团队协作等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5. 总结反馈回放乐曲,让学生表达自己创作绣画时的思维与感受。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和表现进行评价与指导。

并结合《演奏》及湘绣工艺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云南)》教案 湘艺版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绣荷包(云南)》教案 湘艺版

《绣荷包(云南)》教案
教材分析:
绣荷包(云南民歌)是选自湘教版七年级下册泥土的歌(二)的内容。

本节内容的学习价值在于通过聆听与学唱充分感受民族音乐的优美,以及培养学生对我云南民族音乐的热爱,充分开发民族音乐的魅力。

其内容的重要性在于通过学唱表演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了解认识,延续民族音乐的发展;在不同地域同名民歌的对比活动中认识荷包的表达意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认识前倚音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连贯,一气呵成。

2、能够运用本土语言充分表达歌曲的内容。

3、通过学唱表演歌曲,学会对比流行歌曲中爱情表达与传统爱情表达的不同特点,以及正确的恋爱观念,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目标,不盲目追求流行歌曲。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已知歌曲,了解荷包意义。

1、通过复习歌曲放马山歌,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与云南有关。

2、突出主题,介绍荷包。

“荷包”:青年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

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思念和期盼之情。

第二环节,初听乐曲,找出难点。

播放音乐,让学生通过听,提示重点注意,感受音乐中方言运用以及滑音的独特效果,同时轻声跟唱。

第三环节,学唱歌曲,组织对唱。

1、组织发声练习,强调学唱重点,带领学生学唱。

2、组织对唱,感受山歌对唱。

第四环节,评价爱情观念,通过对荷包的了解,对比当前学生早恋现象是受正确做出思考。

歌曲《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歌曲《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歌曲《绣荷包》、《太阳出来喜洋洋》-花城粤教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传统民间歌曲《绣荷包》和流行儿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歌曲结构、歌词、旋律。

2.能够准确地演唱和节奏地伴奏这两首歌曲。

3.通过学唱这两首歌曲,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提高集体合唱的能力。

4.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音乐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内容1.传统民间歌曲《绣荷包》2.流行儿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音乐播放器播放两首歌曲《绣荷包》和《太阳出来喜洋洋》。

•要求学生注意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并尝试模仿。

2. 学唱《绣荷包》•演唱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唱一次《绣荷包》。

•分小组,老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逐渐完成整首歌曲的全部部分。

•教师在学唱中指导学生注意歌词的发音、表情,以及歌曲节奏的把握。

3. 学唱《太阳出来喜洋洋》•演唱老师首先带领学生唱一次《太阳出来喜洋洋》。

•分小组,老师逐句教唱,学生跟唱,逐渐完成整首歌曲的全部部分。

•教师在学唱中指导学生注意歌词的发音、表情,以及歌曲节奏的把握。

4. 合唱演练•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练习《绣荷包》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演唱和伴奏。

•合唱演练中,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在演唱时注意节奏和协作。

5. 课堂小结•老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表扬,强调学生在学习唱歌的过程中体现出的文化素养和音乐感悟能力。

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听、多唱、多练习,提高自己的音乐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传统民间歌曲《绣荷包》和流行儿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的学唱和演唱练习。

在教学中,老师注重通过音乐播放器播放并模仿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在学唱过程中,老师逐句教唱,让学生跟唱,精细化地掌握歌曲的细节部分,提高学生的唱歌技巧和感悟能力。

在合唱演练中,老师则注重指导学生在演唱时的节奏和协作。

总体而言,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难度,但经过老师的细致指导,学生都可以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演唱技巧,且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绣荷包(山西)》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山西的民间小调,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山西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
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
(一)欣赏山西民歌《绣荷包》
(1)老师介绍“绣荷包”调的由来及观看形态各异的荷包。

师:在我国传统民俗中,“荷包”是青年那男女交往的一种“信物”,各地的“绣荷包”调多用来表现女性对意中人的深切四年和期盼之情。

(2)对比欣赏云南、山西民歌《绣荷包》。

唱词:云南《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自由。

山西《绣荷包》段式结构相对规整。

旋律:云南《绣荷包》音调委婉细腻。

山西《绣荷包》音调明媚缠绵。

(3)引导学生探讨两首“绣荷包”不同的音乐特点。

(4)随乐学唱,并引导学生探讨小调传情达意的功能。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