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弱书生,铮铮铁骨——郁达夫
郁达夫
郁达夫故居(16张) 郁达夫故居建于30年代,属中式花园别墅,位于杭州市上城区大学路场官弄63号,叫 “风雨茅庐”,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故居由当时 学人马君武题为“风雨茅庐”,由郁达夫自己设计。
参考资料 1 1945年9月17日 郁达夫被日本宪兵杀害_ .中国网[引用日期2019-04-29] 2 郁达夫在南洋被迫 充当日军宪兵部翻译 .网易[引用日期2013-09-19] 3 郁达夫「沈沦」における名古屋と名古屋人 の描写につい て .名古屋大学校史馆[引用日期2019-05-03] 4 郁达夫日本留学的经历对小说《沉沦》的影响 .论文[引用日期 2019-05-03] 5 郁达夫与戚公祠 .福州晚报[引用日期2015-04-25] 6 郁达夫的生死迷局 .中国文化传媒网[引用 日期2013-09-19] 7 郁达夫 .国学网[引用日期2015-11-07] 8 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2015-11-07] 9 徐志摩和郁达夫在杭州哪所学校同学过? .凤凰网[引用日 期2015-11-21] 10 【国学名家】郁达夫 .武汉理工大学党员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1 日本的文学碑和文学散 步 .腾讯[引用日期2019-05-04] 12 郁达夫的浪漫与“放荡”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3 郁达夫曾从上 海举家移居杭州 遭鲁迅坚决反对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21] 14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 国青年报[引用日期2015-11-21] 15 作家郁达夫:办刊著文宣传抗战 .中华新闻传媒网[引用日期2015-11-10] 16 笔作枪 “文人战士”郁达夫的笔尖抗战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2015-11-24] 17 历史上的今天:郁达夫遇难, 疑被日本宪兵杀害 .东方新闻网[引用日期2015-11-07] 18 浅析郁达夫的情色小说:受日本肉欲享乐文......
乱世才子郁达夫阅读答案
乱世才子郁达夫阅读答案乱世才子郁达夫阅读答案唐宝民如果要在群星灿烂的中国现代文坛选择一位最具名士之风和传奇色彩的作家来,恐怕非郁达夫莫属了。
深沉忧郁的文风,惊世骇俗的婚恋,以及最后在异国他乡以身殉国的凄惨结局,使他的人生更具悲壮色彩。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乱世,似乎冥冥中注定了他的一生都将在离乱中度过。
在自传中,他形容自己的出生是“悲剧的出生”。
他的家庭,虽然是一个知识分子乡绅家庭,但彼时早已家道中落。
更为不幸的是,出生三年后,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从此日子过得更加艰难。
多年以后,他曾这样回忆自己的童年:“儿时的回忆,谁也在说,是最完美的一章,但我的回忆,却尽是些空洞。
我所体验到的最初的感觉,便是饥饿;对于饥饿的恐怖,到现在还在紧逼着我。
”童年的这种经历,无疑影响了他日后的创作风格,其作品的苍凉沉郁,那种与生俱来的忧伤,那种心灵深处的苦闷,无不带有童年时代的烙印。
作为乱世才子,郁达夫与清代诗人黄仲则十分相似,黄仲则慨叹“有酒有花翻寂寞,不风不雨倍凄凉”,而郁达夫则抒发了“牵情儿女风前烛,草檄书生梦里功”这样的情怀。
二人的经历和结局也相类似,黄仲则流落到山西运城,以三十岁的壮年客死他乡;郁达夫一袭青衫走马江湖,最终在印尼的苏门答腊命丧日本宪兵之手。
他们是同样的清醒者,黄仲则生长于康乾盛世,但他却发出了盛世的哀音:江山惨淡埋骚客,身世凄凉变楚音;郁达夫则在暗夜中叹息:悲歌痛哭终何补,义士纷纷说帝秦。
郭沫若曾说:“达夫似乎很喜欢清代诗人黄仲则。
他不仅喜欢他的诗,而且同情他的生活。
他似乎有意去学他。
”19世纪俄罗斯文学家们塑造了“多余人”这一文学形象,成为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经典,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贡献,则是塑造了“零余人”这一形象。
在强调自己是无用的“零余人”的同时,表达的是内心希望自己有利于国家与民族的强烈的民族意识,这与鲁迅先生致力于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疗救的努力如出一辙。
虽然只是一介书生,却胸怀家国天下,“河山两戒重光日,约取金门海上盟”。
【说史】郁达夫:前半生放荡不羁,后半生忠贞不屈,用生命谱写的英雄梦!
【说史】郁达夫:前半生放荡不羁,后半生忠贞不屈,用生命谱写的英雄梦!郁达夫的“日本劫”:留学泡日本妞,被逼给日军当翻译,最终遭日军杀害。
民国初年多牛人,他们或率真而为,或才华横溢,或叛逆无羁,或任侠仗义……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
今天老黄要给你介绍的这位民国牛人,其经历是独一无二的:他是位天才作家,25岁时出版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但是个人生活却放荡不羁,前半生与许多女人纠缠不清;当日寇入侵,他却一改此前的颓废,积极投身抗战,最终为抗日献出宝贵生命——他就是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作家郁达夫。
1/少年多磨难郁达夫是浙江富阳人,出生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父亲是读书人,没能给他们挣下多大家业。
郁达夫还不到3岁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他与两兄一姐全赖母亲陆氏替人助工挣钱抚养。
父亲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虽然陷入了窘迫的境地。
母亲将女儿送人,靠在大街上摆货摊供养三个儿子。
虽然生活不易,但是,母亲仍全力供养他们兄弟几人读书识字。
郁达夫7岁时,就被母亲送入私塾读书,12岁时转学到富阳县立高等小学。
因为家庭贫困,郁达夫身体营养跟不上,从来都是班里最瘦小的那个,总被同学欺负。
但他从不肯服输,上天给了他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他偏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开创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
1910年,郁达夫与徐志摩等人一同考入杭州府中学堂,后又到嘉兴府中学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次年,郁达夫进入蕙兰中学读书。
在此期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初显了他的写作天赋。
1912年,郁达夫考入浙江大学预科,却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国内无法立足的郁达夫,第二年随长兄郁华(郁曼陀)赴日本留学。
到日本后,他先后就读于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及东京帝国大学。
留学期间,郁达夫阅读了大量外国小说,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同年10月15日,他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郁达夫——精选推荐
三十八、郁达夫(初稿)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字达夫,曾化名赵廉,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
关键词:非命、抗日、忧国、家恨、婚姻、畸恋、忏悔、逸事、性情、任侠、颓唐、从政、嗜好、教学、文学、评说日期:2009-09-0308:19:33非命1938年底,郁达夫应新加坡《星洲日报》所聘,出任该报副刊《晨星》的编辑,发表了大量号召抗日的文章,影响巨大,成为南洋抗日文学的一面旗帜。
1941年,日军攻打马来亚和新加坡,郁达夫乘快艇逃难到印尼群岛,后来曾担任日本宪兵分队的通译。
1945年8月29日,郁达夫在苏门答腊失踪,时年四十九岁。
这一天是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的两周,郁达夫没有迎来凯旋的欢呼,相反却迎来了他的噩梦。
那晚8时许,郁达夫正在家中与几位朋友聊天,忽然有一个土著青年把郁达夫叫出去讲了几句话,随即,郁达夫就回到客厅与朋友们打了个招呼出去了,衣服都未及换,穿着睡衣和木屐消失在茫茫夜幕中,从此便再也没有回来。
据他的朋友说,听见了外面有汽车引擎发动的声音。
而几个小时后,郁达夫的小女儿郁美兰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由于郁达夫的失踪太过诡秘,关于他的生死至今仍像谜一般没有解开。
1936年时,郁达夫在一首诗中说:“但求饭饱牛衣暖,苟活人间再十年。
”这竟然成了诗谶。
关于郁达夫的失踪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一,死于日本宪兵之手,这也是目前的通说。
1946年8月8日,邵宗汉从棉兰苏门答腊联军总部情报处获得的消息,该消息证实,联军当局在日本战犯口中得知,郁达夫于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枪杀,同时被害者尚有欧洲人数名,遗骸埋在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
然而,这一说法却有个重大的疑点难以解释,即有研究者曾翻阅棉兰法庭的审讯记录,却完全寻觅不到有关郁达夫(赵廉)的蛛丝马迹。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郁达夫和同时遇害的几位欧洲人的被埋地点也应该很清楚,可是,现在郁达夫的遗骸在整个东南亚都找不到。
胡愈之推测郁达夫死于日本宪兵之手。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
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李海龙2010241031410级汉语言文学3班我们都知道,郁达夫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以自我抒情小说为主,代表了自我抒情小说的最高成就,其在1921年10月于创作社成立后出版的小说《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集,也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在本书中,作者大胆的抒发了“性的苦闷”,抒写出人的本能欲望得不到正当满足的苦痛,借此抨击了封建的陈腐的道德对人性合理发展的压抑。
本篇小说采用自叙传的形式,作者在此着重抒发自己的情感,整篇小说充满着感伤的抒情格调,开掘了人的灵魂深层的感情。
那么郁达夫的抒情小说究竟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的影响和意义又何在呢?我们且先来看看他的抒情小说的特点,总结如下:一、采用自叙传的写法,大胆的进行自我暴露,思想真诚,言语坦承,内容透明。
如在《沉沦》中,作者毫不掩饰的书写着人的性欲,情欲,用酣畅的笔调表现出人的本能,用这样的方式追求人的性欲的解放,用感伤的语言抨击封建道德的伪善性,将人的自然本能和心理透明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二、文章结构不以情节变化为线索,而以情感变化为依托。
郁达夫大部分小说为抒情小说,这就决定了其小说的结构依据人的情感变化来安排,通过情感的变化反映社会的凄凉和人的悲哀。
郁达夫在《沉沦》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并不具体,但却通过抒情的手法成功的塑造了一个个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将内心的所悟所感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宣泄。
三、语言的感情色彩浓烈。
郁达夫在小说的写作中使用大量的感叹词放纵感情的流淌,在语言上不讲究含蓄,不讲究节制,不注意分寸,只要能抒发情感,任何语言都是其小说创作所必需的,如《沉沦》最后主人公自杀前的话语“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来吧!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哪里受苦呢!”集中体现了郁达夫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
那么在了解了其小说在写作上的特点后,我们接下来就来探讨一下郁达夫抒情小说的影响及其意义,我们且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一、推动了以“自我表现”为中心的新艺术观的发展。
郁达夫 “他的笔抵得上几个师”
郁达夫“他的笔抵得上几个师”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5年第16期李肖含在8月5日,南京,多云。
适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这座饱经沧桑的古都显得更加肃穆、庄严。
“今年对我来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
因为它不仅是全国人民抗战胜利70周年,还是我出生70周年和先父遇难70周年。
”南京城区傅厚岗的一处公寓里,江苏省侨联原主席郁美兰正向记者讲述乃父抗战烈士、一代文豪郁达夫的故事。
“父亲早年留学日本,备尝弱国子民的屈辱。
后在国内及南洋积极从事抗日活动,最终被日军残忍地杀害。
”郁美兰说,“我在父亲遇难后几个小时出生,虽然我与他从未见过面,但他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
他的爱国热忱和抗战义举,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早就觉悟到了今后中国的运命”1936年12月,一艘发自台湾高雄的邮轮,正匆匆地驶向厦门。
邮船一路颠簸着,船舱内人声嘈杂。
舷边一位40岁上下的中年人却顾不得这些,他正远眺着前方的大海,面色沉郁,似有无尽心事。
他姓郁,名文,字达夫。
人们常以字为名,叫他郁达夫。
中日甲午战后的第二年,他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书香之家。
7岁时上私塾,9岁便能赋诗,在乡里素有“神童”的称号。
1910年,郁达夫考入杭州城三所中学中“最难考的一个”——杭州府中学堂,后来曾写下《再别康桥》的诗人徐志摩,此时正是他的同学。
1912年秋,郁达夫进入之江大学预科学习,却在不久后因参加学生运动而被校方开除。
次年9月,年仅17岁的郁达夫随长兄郁曼陀东渡日本,留学深造。
先后进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和东京帝国大学学习,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当时的中国国弱民贫,中国人在国外也备受歧视,这常常让郁达夫痛苦不已。
他曾在自己的作品里写道:“在日本,我早就觉悟到了今后中国的运命,与夫四万万五千万同胞不得不受的炼狱的历程。
”1921年,郁达夫完成了自己的带有自传性质的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在小说的末尾,他这样写道:“祖国呀祖国,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你还有许多儿女在那里受苦呢!”《沉沦》后经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发行,迅速风靡全国。
郁达夫沉沦——精选推荐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1896年12月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三岁丧父。
郁达夫从小受中国古典诗歌的熏陶,有“九岁赋诗四座惊”的佳传。
他十四岁就创作大量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4年7月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9,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921年“",与郭轰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休创造社不久,郁达夫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922年回国。
创造社刊物《创造季刊》的创刊号由郁达夫主编。
后编辑过《创造周报》和《创造日》等。
回国后,郁达夫还发表了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等作品。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回上海后参加创造社活动并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等。
发表了《迟桂花》等作品。
1928年郁达夫秘密加入太阳社。
他曾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还在普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初,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为发起人之一。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5年,应上海良友图书公司之邀,负责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的散文二集”并为之撰写了《导言》。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 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杭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后去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纸副刊,写了大量政论、短评和 91 1 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郁达夫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8月29日,在苏门答腊失踪,那年他四十九岁。
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文本解析 1926年4月出版的《现代评论》第3卷第71期和72期连载了陈西澄做的《闲话》,文章列举出他认为新文学+年来“中国新出有价值的书’十种(实际上选了十一种)。
郁达夫古典修养铸造现代品格
郁达夫古典修养铸造现代品格古典修养铸造现代品格----试论郁达夫旧体诗词与现代小说(文学院06级2班 200602140217 陈婷婷)【内容摘要】:郁达夫在旧体文学和新文学的创作上都很有造诣。
有人认为,郁达夫的旧体诗词地位明显高于其现代小说的地位。
然而,对于一位有着深厚古典文学修养的现代作家,我们不能孤立地评价他的作品。
笔者试从郁达夫旧体诗词与中国古典诗词、郁达夫现代小说与中国古典小说的比较,以及郁达夫旧体诗词与其现代小说之间的联系三个层面加以分析,来看郁达夫如何以古典修养铸造现代品格。
【关键词】:郁达夫;现代小说;旧体诗词;古典修养;现代品格郁达夫是新文化的巨匠,以现代小说最负盛名,然而其最受非议的也是现代小说。
很多学者认为,他的小说描写过于直露,情感一泻无余,毫无节制,情节结构薄弱,因此将他的旧体诗词置于最高地位。
实际上, 郁达夫的旧体诗词所反映出来的古典文学修养早已被他以现代的情感和语言融入了小说创作之中,形成了其抒情、诗化,勇于革新、直露、打破传统的强烈的现代品格。
郁达夫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他在1918年写的《自述诗》中写道:“九岁题壁四座惊,阿连少小便聪明①”;十四岁开始猎读《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西湖佳话》等古典小说、杂剧;十五岁毕业于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奖得《吴梅村诗集》,《自述诗》中有:“吾生十五无他嗜,只爱兰台令史书。
忽遇江南吴祭酒,梅花雪里学诗初②。
”十六岁时,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停学家中,广读中国古典诗词、小说、杂剧等。
这些都为他的旧体诗词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单从诗词的艺术性来看, 郁达夫的旧体诗词是相当有造诣的, 郁达夫很喜欢清代“山谷诗孙”黄仲则,因为他们都具有薄命多才的命运;他也喜欢康乾时期的厉鹗,因为他们共同拥有中年感悟的人生默契。
另外,李白、杜牧、李商隐、温庭筠、黄庭坚、陆游,直至吴伟业、王士稹、龚自珍等先辈诗人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
他能巧妙的接受这些先辈诗人们的艺术手法,根据自己不同的情感写出风格不同的诗词,有的深情缅邈,有的缠绵悱恻,有的雄姿英发,有的清新俊逸。
郁达夫
郁达夫的忧郁情节郁达夫,这个名字仿佛暗示这将是一个一生忧郁的人。
曾经有人说,西湖是忧愁的,在烟雨朦胧的江南,它就像神女遗落在人间的一颗眼泪,在它身边的人多半也遗传了忧郁的性格,张岱、林和靖、戴望舒、吴昌硕、还有郁达夫,这一串名字如同一声叹息,透过深秋的槐影,在薄薄的纸页诗牋上划下了耐人寻味的省略号。
聼惯了茶楼上的浅吟低唱,十指拨动的琵琶弦,弹出的是人生无休止的伤痛,於是西湖上飘荡着一层淡淡的忧伤,那垂柳,那睡莲,那湖水,那水裏的鱼,都染上了这种色调。
很多人喜欢杭州,因为它有一颗眼泪,在翠山之间纯如琥珀,历代的文人墨客如闻到花香的蜜蜂在妩媚的山与温柔的水边留下了佳作,同时许多人把它当作隐居的最佳场所,如林和靖就在孤山上过起了“梅妻鹤子”的半隐士的低调生活。
去年金秋,和友人前往满陇桂雨赏桂,经过西湖的时候,忽然想起了郁达夫这个忧郁的文人,郁达夫,他的一生都沉浸在秋天“撩人的桂花香气”中。
他对西湖有著一份难舍的情结,著名的风雨茅庐,如今仍位于杭州大学路场官弄63号,那是1933年4月郁达夫为暂避国民党的政治迫害,从上海举家移居杭州时购置的寓所。
郁达夫在杭州没有过过隐居的生活,这位文弱的书生还经常在《东南日报》副刊发表杂文,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竟是铁骨铮铮。
1 905年,生於杭州的王映霞与他结婚,在当时可称得上是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然而一切太顺利了似乎也暗示着不幸的开始,就像白娘子不能与许仙厮守一生,在金山一别便分道扬镳,几年之后,王映霞和郁达夫平静地结束了他们的婚姻生活。
郁达夫一直在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中活着,这是个痛苦的活法,自己对自己述说人生的机遇,活下去的理由,以及人生来就要面对的生老病死和不得不遵循的伦理道德。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想的过多是一种折磨,想的越透彻就越难受,哪天会怀疑人生意义,忽然觉得活着如同苟延残喘。
郁达夫的忧郁情结与女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南唐的李后主就因为女人,他的人生才有春花秋月难以割舍的情怀,雕栏玉砌下美人玉颜改,君之愁,恰似那一江的春水无情地向东流去,直到花落草衰珠沉玉碎。
郁达夫:以笔作枪铸风骨
在杭州富阳区的富春路与市心路交会处,有一所白墙黑瓦的小院,院中矗立着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小楼,小楼坐北朝南,显得古朴而又庄重。
这便是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反法西斯文化战士、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作家郁达夫的故居。
陈列窗里,摆放着两张红彤彤的烈士证书,一张是1952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颁发,另一张是1983年由民政部颁发。
两张烈士证书,是郁达夫放下悲观、摒弃颓唐,从一个多愁善感的文人一步步走向抗日救亡运动,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光辉写照。
在内忧外患中哀叹1922年秋,在茫茫的东海洋面上,一艘由横滨驶往上海的客轮正在风浪中颠簸前行。
客轮的船舷旁站着一位风姿秀朗、神情忧郁的男青年,他凭栏远眺,目光始终凝望着大海彼岸。
这个归心似箭的青年,就是阔别祖国九载,一直在日本求学的郁达夫。
和九年前那个默默无闻的青涩少年相比,此时的郁达夫已因发表小说集《沉沦》而声名鹊起。
但是,在过去的九年里,他心心念念牵挂着的祖国依旧贫困落后、动荡不安。
1913年,郁达夫随长兄郁华赴日本留学,是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和制度,拯救落后的中国。
1914年7月,郁达夫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6年,他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1917年7月,他以优异成绩毕业,11月进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学习。
1921年,郁达夫与同为留日学生的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郑伯奇组创文学团体“创造社”,同年开始小说创作。
1921年10月15日,郁达夫的首部短篇小说集,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文 陈效平郁达夫:以笔作枪铸风骨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沉沦》由泰东书局出版,轰动国内文坛。
然而,郁达夫并未陶醉于《沉沦》所带来的赫赫声名中,因为,他来日本求学的目的是通过学习振兴中华。
留日期间,郁达夫时刻关心国内局势,他曾给长兄郁华去信:“欲整理颓政,非改革社会不可。
郁达夫诗词选
郁达夫简介:郁达夫(1895~1945)现代作家。
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
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
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求学。
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
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
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
他从研究经济学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
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
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
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
1927年8月退出创造社。
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38年底赴新加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
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
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
1945年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建亭纪念。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
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达夫所译短篇集》等。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
郁达夫 人物传记
郁达夫是一位让人怀念的文人和作家。
某年,无意在电视上看见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春风沉醉的夜晚》,外景是在徽州的郡城歙县,油然而生亲切之感。
郁达夫倒是真的来过徽州并留下一篇《屯溪夜泊记》。
与郁达夫同行的还有林语堂。
他们因不堪那声名遐迩的徽州府郡歙县城里旅店的龌龊,趁黑赶往屯溪——郁达夫在文中称之为“小上海”的地方,如此的“美称”不知从何年何月已从人们的传说中消失。
小上海果真繁华,这一班大名鼎鼎的作家们竟然投宿无门,大小旅店都挂上客满的牌子,于是,只得求助当地的警察局,可这山沟里的“大盖帽”们并不买大作家的账。
直折腾到午夜一点,也未落实住地,最后,林语堂提议租来一只大船,搬上行李,作一回“天随子陆龟蒙”的风雅来。
木船停泊新安江上,浮家泛宅,围灯夜话,船底江流有声,滔滔东去,一直流向郁达夫的老家富春江。
离船一箭之地是那座明代的石拱桥。
我在徽州的日子,也常常在江边散步,站在老桥上总会想到郁达夫的那些文字。
屯溪虽是文化古城,出了很多的文人,自然也少不了文人的行迹,但在我的印象中恐怕只有郁达夫的这点文字让人怀念,并由此对小城产生一种说不出的神秘感,如今已无法想象当年小城的模样,不过这座建于明代的青石板老桥依然葆存着往昔的一些信息吧。
桥头便是那条有名的闻说建于宋朝的“老街”。
事实上,在郁达夫的笔下,对这个黄山脚下的小城似乎没什么好的印象,下面便是他的又一遭遇:“我在旧贷铺里,买了一部歙县吴殿麟的《柴石泉山房集》,语堂在那家假古董店里,买了些核船、翡翠、琥珀、以及许多碎了的磁。
”可见,那时的这条老街已是“古董贩子”们活跃的场子了,用现在话来说,这些“古董鬼”那时就开始吃旅游的饭。
不过那年头,尽管是“假古董店”也尚能买到一些旧货,现在的旅游店清一色的新产品,专吃那些揣着来掏宝拣漏心态的“聪明人”。
要说屯溪人会经营的智慧那可是由来已久的,这是徽商末流的旧传统。
郁达夫说,那天,屯溪下着雨,他们上岸在一家酒店里,要了一碟炒四件,一斤“杂有泥沙的绍兴酒”,被敲去了两块大洋。
著名文学家郁达夫
著名文学家郁达夫他的一生才华横溢,且颇具争议,同时还风流倜傥,多情泛滥。
但这并不妨碍他的小说、散文、诗歌在中国二三十年代的文坛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在世俗的眼光当中,文人的才华和绯闻,往往被加在一起相提并论,但作家也不过是凡人,有血有肉,有感情。
正如他儿子对记者所提及的:“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这个品德与才华不相对称的人便是郁达夫——中国的莎士比亚,因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他的一生,注定化成绚烂夺目后的苍凉尘粒。
图 | 郁达夫少年时代——忧郁多于欢乐1896年,郁达夫出生在浙江省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身为家中幺子,郁达夫出生时,母亲的身体已经是亏损到了不堪再育的程度,乳汁稀薄,导致他还长不到十二个月,就因营养不良患起肠胃病。
病年余,由衰弱而发热,由发热而痉挛。
家中上下,竟被一条小生命而累得精疲力尽。
到了郁达夫出生后第三年的春夏之交,莫名其妙的,父亲也因这病而死。
这般场景在他诗中也有所注:“三岁父殁时予正病。
青灯雨夜,二兄坐灵帏前吟哦光景,犹历历在目也。
”在这里总算是悲剧的序幕结束了,此后便只是孤儿寡妇的正剧上场。
年幼的郁达夫早已体验到生活百态。
饥饿的恐怖及亲情陪伴的缺失,一直难以想象地实现在他身上。
他只能在念佛经的祖母怀中蜷缩取暖。
可惜,最后祖母离去,只剩孤独为他助力。
由此往后,郁达夫忧郁感伤的情调便深深地烙印在创作和恋爱中。
图 | 坐者为郁达夫也正是因为郁达夫在小小年纪时已懂很多道理,才深知埋头读书是最有出息的一条路。
好在,郁达夫天资过人,上学期间,连连跳级,在富阳县城引起不小的轰动。
他从富阳小县走出到嘉兴、杭州,最后到日本留学。
17岁时,郁达夫横渡日本,开始了留学生涯。
十年后,顺利拿到了名古屋大学和东京大学两所日本名校的文凭。
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在留学期间,郁达夫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时下一部影响中国青年的小说《沉沦》,便是其奠定文坛地位的力作。
郁达夫简介
《 银灰色的死 》 《沉沦 》 《两浙曼游后记 》 《南迁 》 《记耀春之天然殇 》 《秋柳 》 《西溪的晴雨 》 《空虚 》 《雨 》 《血泪 》 《江南的冬景 》 《孤独 》 《记风雨茅庐 》 《采石矶》 《花坞 》 《茑萝行 》 《北平的四季 》 《春风沉醉的晚上》 《马六甲记游 》 《落日 》 《零余者 》 《离散之前 》 《灯蛾埋葬之》 《薄奠 》 《一个人在途上》 《东梓关 》
作品以黑暗污浊的大都市为背 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了深刻的 阶级矛盾,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 展示了他们自发的反抗意识及纯洁 美好的心灵;同时也表现出,在那 样的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与穷苦 工人之间是可以沟通的,并且歌颂 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谊。
郁达夫的作品在前期都属于"零余者"小说,主人 公大多是留学生,愤懑的落魄知识分子.基调显得很颓 废,很多的自怨自艾,呼喊式的直接抒情,而且有很多 暴露的色情描写.,但《春风沉醉的晚上》,整篇文章 平淡,但充满了真挚的感情,令人甚至感到有点温馨. 而且写了"我"这个知识分子与一个萍水相逢的女工陈 二妹互相关心,扶持.知识分子开始走向民众,这是题 材方面的跨越. 本文分析了郁达夫前后期小 说创作之三大变化:从题材看, 经历了从“性的苦闷”到 “生的苦闷”的变化;从人物 形象看,经历了从“知识分子” 到“下层劳苦大众”的变化; 从结构看,经历了从“散文化 结构”到“完整情节”的变 化。
郁达夫与原配孙荃 郁达夫与王映霞
情人李筱英
何丽有女士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 山誓白头,好事只愁天妒 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郁达夫共有子女11人,健在者8人,其中 孙氏生育4人:龙儿(早夭)、 郁天民、郁黎民、 郁正民;王氏生育5人:飞、静子(早夭)、云、 亮(早夭)、荀;何氏生育2人:大亚,美兰。
郁达夫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郁达夫生平简介主要作品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11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 *** 被校方开除。
1923年入杭州蕙兰中学,不满教会学校的奴化教育愤而回乡自修。
不久,随长兄郁华赴日留学。
1914年7月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后开始尝试小说创作。
1919年入东京帝国大学经济学部。
1921年60月,与郭沫若、成彷吾、张资平等任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
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社会上曾产生很大影响。
其中《沉沦》为其初期代表作,深刻地表现了受压迫的留日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心理,塑造了一个患有“时代病”的典型形象,有强烈的反旧礼教意义。
1922年3月,自东京帝大毕业后归国。
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
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
小说描写了穷困的知识分子和烟厂女工的不幸命运,文笔圆熟,为现代文学史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优秀作品之一。
1923年至1926年间先后在北京大学、武昌师大、广东大学任教。
1926年底返沪后主持创造社出版部工作,主编《创造月刊》、《洪水》半月刊,发表了《小说论》、《戏剧论》等大量文艺论著。
1927年1月,发表政论《广州事情》,暴露了当时广东革命*** 的弊端,引起创造社内部的争论,并因之退出创造社。
此后,连续?文反对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声援工农民众的革命斗争。
1928年经钱杏?介绍,秘密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在上海成立十与鲁迅等连名发表宣言。
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郁达夫简介,列名为发起人。
1932年2月,与鲁迅、茅盾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强烈谴责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
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1936年任福建省府参议。
1938年,赴武汉参加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并在中华全国文艺解抗敌协会成立会上当选为常务理事。
第五课:郁达夫
2、零余者:《沉沦》的主人公形象
“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茑萝行》),是 浓缩一代青年遭际的典型形象。
1)、思想愤激:厌弃人世,亲近自然,但又难以完全忘却 世事
2)、行动乏力:自卑而有道德洁癖,不过自身又难免做出 不道德的事情
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
《沉沦》中的这首诗发出了失路者的悲音:
郁达夫(1896-1945)
郁达夫,名文,浙江富阳人。
一、生平
1、家乡时期(1896-1913)
自述诗(之二)
家在严陵滩下住, 秦时风物晋山川。 碧桃三月花如锦, 来往春江有钓船。
郁达夫五年私塾之后,1908年进入
自述诗(之十)
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就学,开始对 吾生十五无他嗜,
英语发生兴趣,所谓“十三问字子云
6、抗战时期(1938-1945)
郁达夫于1938年3月离开福州,辗转抵达武汉,参与抗战。 后接受新加坡《星洲日报》之邀,前往担任报纸文学编辑, 从事救亡的文艺宣传工作。1942年,他与若干友人在新加 坡陷落前逃离,但因无法回国,只得转往苏门答腊岛,在 一个小城镇开设酒厂为生。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之后,郁达夫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2、精神需求:“爱的要求或求爱的心”[1]
《沉沦》中,“他”是一个“孤冷得可怜”的留学生,为了排遣精神上的寂寞,常常是 握一本华兹华斯(Wordsworth)的诗集走入野地,在茫茫天野下随意吟咏;《南迁》 里,“伊人”常常以感伤者自命,有一颗“爱人爱物”的心,但由于“社会的因习,国 惯俗,国际的偏见”的阻隔而难以达成愿望,自然觉得苦闷不堪了;《银灰色的死》 中的Y,在对日本女子静儿的幻想的另一面,是对亡妻的怀念,他所渴求的是“能互相 劝慰的知心好友”。
郁达夫的名言
郁达夫的名言郁达夫的名言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
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郁达夫为革命烈士。
1983年6月20日,民政部授予其革命烈士证书。
1、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钓台题壁》2、没有情感的理智,是无光彩的金块,而无理智的情感,是无鞍镫的野马。
——郁达夫3、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郁达夫《故都的秋》4、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沈的地方。
——郁达夫《故都的秋》5、不是樽前爱惜身,佯狂难免假成真。
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
——郁达夫《钓台题壁》6、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郁达夫《故都的秋》7、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郁达夫《故都的秋》8、人类的所以能进步,国家的所以能富强,社会的所以能安定,根本就都在于政治。
——郁达夫9、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
读《郁达夫传》(1000字).docx
读《郁达夫传》“他的夜晚令春风也沉醉,他的感伤令沉沦也浪漫,他是忧郁孤独的零余者,他更是黑暗中前行的战斗者。
”我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走近这样一个熟悉又陌生的人——郁达夫。
高一时学过《故都的秋》,课余也看过《水样的春愁》,但除了一些“花边新闻”,我对于郁达夫却无真正的了解。
直至看完《郁达夫文传》,这位少年才子的形象才在我心中才逐渐丰满起来。
郁达夫出生于富春江畔的一个中医世家。
其父、祖父皆早逝,郁达夫便由母亲抚养长大,17岁时便同表哥前往日本留学。
然而异乡的日子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美好。
强者对弱者的轻蔑,身处他乡的孤寂连同病魔一起折磨着郁达夫。
这是他穷困与怪诞性情的一个极端时期。
在此期间,他广泛阅读,接触到了现代文艺思潮,为他的创作打开了一方新天地,但同时他也了受到其中一些消极内容的影响,变得神经敏感。
郁达夫的个人人格就此逐渐形成,文风和小说境界也受到很大影响。
在日留学期间,他常感到迷茫无助,有时也希望通过放纵自己去消除烦恼,却又在事后意识到自己这种行为的错误,悔不当初。
这一段独有的“灵与肉的挣扎”,成为其代表作作《沉沦》的原始素材。
回国之后的郁达夫与郭沫若、成仿吾等人投身于创造社的工作,后又前往安庆执教。
他过着颠沛的生活,穷困压迫着他,让他时常对怀有身孕的发妻大发脾气。
他奔波于北京、上海等地,被苦闷烦恼困扰着,试图戒酒消愁却无济于事。
但他并未因此踟蹰不前,在与此同时他仍致力于振兴创造社,使创造社和他自己的创作生涯都达到了一个高峰。
抗战爆发后,郁达夫拼却身家,用笔作武器,进行着战斗。
他写的杂文中充满揶揄的辛辣嘲讽。
在困难面前,他表现出了一个男儿应有的铮铮铁骨与文人气节。
后来,他前往新加坡,暗中继续从事抗日活动,却在日本宣布投降后的一个黎明被日本人带走后不知所踪,后证实,他与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绞杀”,就这样结束了他短暂的一生。
纵观郁达夫的一生,可能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他的率真。
他忽而病态消极,忽而英雄浩然,有时让这行尸走肉的力量充分释放,有时又寻找着灵魂回家的路。
[郁达夫痛打“三白大亨]郁达夫白
[郁达夫痛打“三白大亨]郁达夫白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作品具有自然畅达、率真热情、浓郁清新的风格,在中国现代散文的画廊中。
留下了一幅幅感伤忧郁而又秀丽隽永的传世之作。
他的相貌很清癯,高高的颧骨,眼睛和嘴都很小,身材瘦长。
看起来很像个江浙的小商人,一点也看不出是一个那么一肚子绝世才华的人。
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他是思想性格最为复杂的一人,并不像人们心目中想像的是一位儒雅书生。
他从上海迁到杭州的第二年初夏,一天午后从余绍家出来,准备去湖滨找王映霞和郁风,然后一起去湖上泛舟。
当走到仁和路、东坡路转角处,看见一个“伤兵老爷”正抡起仅存的一只胳膊打着黄包车夫,拳脚交加,骂不绝口;那个车夫血流满面,不敢还手。
一时同上不少人。
虽然看样子都很气愤,但没一个人敢出来说句公道话。
因为上世纪30年代的“伤兵老爷”,都是参与“围剿”红军被击溃的残兵败将。
可一到后方医院。
都成了有功之臣。
他们上戏院――白看;上酒楼――白吃;上妓院――白宿,人称“三白大亨”。
一见这帮人闹事,官府不敢过问,宪警绕道而行。
郁达夫挤进人群,只见那可怜的车夫哭着向大家诉说:“这老总从拱辰桥上车。
我也没敢多要,讲定拉到旗下给两毛钱。
谁知拉到地方了,他把两个铜板往地上一扔说,“今天算老子倒霉,坐趟黄包车还得掏腰包。
”说完就走了,我拉住他,他就打我。
先生们!我空着肚子,拉了他足足二十里路啊!”车夫的哭诉,激怒了郁达夫,冷不防他排开众人闯入重围,指着伤兵的鼻子,怒吼起来,“你算中国人吗?你也吃饭吗?人家流汗出力把你从二十多里外拉来。
你只给两个铜板还揍人家一脸鲜血,天下有这个理吗?!”那个“三白大亨”起初愣了一下,当他一打量这位来者,不屑一顾地说:“什么理不理的。
老子生米就是这个样!”他边说边操起铁拐。
恶狠狠地对着郁达夫:“我倒看看你长几个脑袋!”眼看铁拐照着郁达夫打下去,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只见一位老汉闪身上去,把伤兵的膀子轻轻一托,铁拐咣当一声落在地上,这时黄包车夫也乘势抽去了伤兵腰的匕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郁达夫以写“穷”与“色”而著称,《沉沦》就是写色,写性苦闷的作品。
作品带有一定的自传性。
有郁达夫本人生活的影子。
主人公是一个患有忧郁症的青年留学生。
他孤独清高,多愁善感,自卑自傲。
对爱情的渴望,是他内心的情绪的核心。
但是,在异国他乡,由于“弱国子民”的身份,他总是感到被歧视的屈辱,根本而无法获得爱情。
于是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发泄自己欲望。
作品以他的爱欲为中心,非常细致的展示出他的内心世界情感活动,并表达出个性解放、民族觉醒的时代精神。
这里,汇聚了两种思想,都是五四时代精神的反映或体现。
也就是个性解放的思想。
这里最强烈的体现出五四时代人的解放的呼声。
作品最突出的特色追求一种内在真实。
作品叙述的是日常生活琐事,没有任何重大事件,突出的主人公的心灵感受,挖掘人的内心生活,把一个忧郁青年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非常细致的展示出来。
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独感,那种无法与人沟通苦闷,自卑、自怜,软弱,颓唐等心理活动都被充分地显示出来。
作品最惊世骇俗的对内心隐秘的欲望的大胆的暴露。
20世纪文学最早进行身体写作的作家,是郁达夫。
他是第一个进行身体欲望叙述的作家。
在孤独中,他渴望爱情,当爱情无法实现的时候,就以一种变态的方式,来满足性的渴求。
比如,作品先后写他手淫自慰、窥视女性洗澡,在野外窥视别人作爱,到妓院喝酒浇愁。
在叙述身体欲望的时候,作品往往展示主人公的那种“灵”与“肉”矛盾心理。
这种心理矛盾也是郁达夫其他写色的作品的基本模式。
一方面是一种道德意识,另一方面却是那种无法遏止的肉欲的冲动。
两方面不断的冲突、搏斗。
郁达夫把这种心理矛盾看作是“现代人的苦闷”。
作品中,在窥视的时候,自己不断地谴责自己,不断地忏悔。
逛妓院出来,就十分的后悔,感到自己的堕落,甚至想要自杀。
郁达夫作品的最大胆的地方就在这里。
它是对压制肉体、欲望的中国封建文化的最大胆的背叛。
把人性欲望看作是合理的,就是对存天理,灭人欲的封建禁欲主义的否定。
这种大胆的暴露自我内心生活,追求内在真实,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郁达夫本质上是浪漫主义作家。
他的个性、气质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的。
他所接受的西方文学影响,浪漫主义为主。
如英国的湖畔诗人,俄国的屠格涅夫等。
(西方文学影响)特别是卢梭对郁达夫影响最大。
卢梭被认为是浪漫主义之父。
卢梭就追求人性的真实坦率。
他的重要思想是崇尚自然。
主张回到自然。
在人性方面,是自然人性论。
他认为,人天生就是美好的,人性的丑恶是社会、文明造成的。
回到自然,就是回到人的本性。
凡是人性天然具有的,都是美的和善的。
人应该顺应自己的本性而生活,而不是按照外部的规定和习俗而生活。
激烈反对外部文明对人的压制和束缚。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他有个很著名的作品《忏悔录》,就是以内心真实而著称。
把内心很秘密的情感、欲望包括悲琐的东西都呈现出来。
郁达夫在卢梭那里获得了巨大的力量。
(日本小说影响)还有日本文学的影响,就是私小说的影响。
日本私小说,有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叙述自我日常生活中体验、感受。
大量地进行欲望、情感那种非常隐秘的个人内心生活的叙述。
包括一些很微妙的变态的心理都有描写。
有一篇作品叫《棉被》非常著名的私小说。
(民族意识)就是作品所反映的那种五四时代民族觉醒的精神。
五四时代不仅是人的解放,也民族意识的高度觉醒。
作品中把个人的孤独、精神痛苦以及爱欲的受挫,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弱国子民的身份,成为他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那种弱国子民的屈辱感,始终是他情绪的中心,由此产生出渴望民族富强。
这种渴望民族国家的富强,实际上是近代以来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
(抒情风格)《沉沦》在叙述方式上,也体现了郁达夫小说的典型风格。
它是一部抒情小说,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开创者之一。
中国现代抒情小说的最早形式,就是自叙传抒情小说。
(1自叙传)郁达夫作品,往往都带有很强的自传性。
他的很多作品都是第一人称,“我”,即使是第三人称,也仍然是自我的化身。
“他”、“于质夫”等都是这样的。
大胆无疑的自我暴露,忠实于“自叙传”的叙述方式,这体现了郁达夫的一个基本信条,即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以自我的个人经验、情感生活为单纯的线索,宣泄一己的自怜、自惭、自卑与自尊、自傲相纠结构成的时代的”零余者“的心史。
作者深信,透过”自我“的观照,能够折射大千世界,因为,深刻地表现个性,即能表现社会。
小说中的形象,不只是作者本人的写照,也是五四时期一大群染了”时代病“的彷徨、苦闷的青年们的典型。
(2主观抒情性)抒情性就是以情感为主要表现对象,在郁达夫小说中,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郁达夫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
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
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
是灵与肉的冲突。
道德与欲望的冲突。
《沉沦》就是这样的内容。
这种抒情性,事实上就是强调作家主体对于客体的感受。
作家在写作是时候,不是写看到了什么,而是写感到了什么。
就是外部事物在心灵中的体验,所引起的感情。
那么,这里就需要对他的自叙传的文学观进行更进一步的认识。
他的自叙传,并不是记录自我外部经历。
而是凸现自我对社会、生活的感受、体验。
在郁达夫那里,文学就是心灵的东西,而不应该是所谓的写实外部世界。
(浪漫主义三大特征)浪漫主义文学,主要有三大特征:一是主观性;二回到自然;三回到中世纪。
创造社的浪漫主义主要是前两个方面比较突出(3、“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以人物情绪的起伏变化来结构作品的“情绪流”的结构方式,不注重故事本身的发展,一切以人物情绪的波动来推进情节的发展。
如《沉沦》中主人公“他”的孤独感、苦闷感及感伤情调来贯穿前后,形成作品结构内在的一种凝聚力量。
现代小说中一种崭新的体式——自我写真的抒情小说,正是这样在他的富有创造性的实践中确立的。
、(4朴素、质白的语言)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
郁达夫的小说,笔触所及,都显示出“清、细、真”的特色。
淡远和清愁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词,摹写着主人公心灵的某种律动,有呼之欲出的情韵,有时着墨绮丽,甚至纤浓,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时是以朴素、质白取胜,随兴而至,平淡无奇的文字间,先出跌宕多姿的笔意。
(零余者)这个“零余者”、“多余人”的感受,给他的创作暗示了一个主题和一种渲泄内心情感的方式,使他从自我的忧郁情绪出发,描绘,甚至夸饰“多余人”的种种病态心理。
(孤独痛苦表现在哪)与世人绝不相容——敏感于别人的目光——在稠人广众之中,感到更孤独——仇恨日本人——仇恨中国人——仇恨自己的兄长。
在与人的相处之中,他将自己的痛苦和孤独转嫁了,于是与所有人对立,气量极其狭小。
这正是他自卑的一种体现,他需要在不相容、疏远和仇恨中减轻自己在众人面前的自卑感,从而缓冲自己的孤独、苦闷。
(对自然的眷恋)(看到女学生的表现)①遇到女学生慌乱——自悔②在被窝里犯的罪恶——羞愧、恐惧、怕见人面③偷看旅馆主人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得非常。
④到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一边打嘴巴,一面偷听,“你去死罢,你去死罢,你怎么会下流到这样的地步” ⑤踏进妓院大门——“我已变成了一个最下等的人了”(产生病态心理的原因)首先,由于祖国贫弱落后,在国外遭受难以容忍的民族歧视,却又得不到安慰。
祖国现状:长兄从日本W大学毕业回北京,在法部任职事实时为人正直铁面无私,却受到忌惮、排斥——辞职,而在外鬼混几个月的人享受荣华安乐。
其次,严重的自卑心理与多愁善感的气质,使他无法排解自己的心理压力。
(沉沦的意义与价值)①谭国棠:描写的手法脱胎于《红楼梦》、《水浒》、《金瓶梅》等几部老“杰作” 。
②沈雁冰:《沉沦》的灵肉冲突,描写得失败了。
《南迁》与《沉沦》结尾有些“江湖气”。
③徐志摩:非难郁达夫是“浪漫作家”、“颓废文人”,④伪君子、假道学者:伤风败俗,庸俗下流,是诲淫之作……(思想内容)第一,具有较强的反帝反封建的意义。
主人公畸形性格的形成一方面源于中国封建文化的毒害,另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国家的民族歧视。
第二,具有较炽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主人公深深憎恶民族歧视,爱自己的祖国,至死仍从内心希望祖国富强起来。
第三,向虚伪的封建道德挑战。
大胆描写“性”的苦闷,顺应时代潮流,向扼杀人们的个性和情欲要求的封建道德作了冲击。
这种大胆暴露,一方面体现了对封建道德的叛逆精神,“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率”,使道学家、伪君子们“感受着作假的因难”(郭沫若:《论郁达夫》,《沫若文集》第12卷第547页),另一方面却也具有明显的消极作用。
主人公的愤激和反抗,最终往往变成自戕,爱国心又常与个人欲望相联系,再加上作品笼罩着一层悒郁颓丧的气氛,就构成了《沉沦》的严重缺点。
这说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的郁达夫不仅接受了欧洲资产阶级所谓世纪末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且沾染了中国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式的哀愁(郁达夫以放浪形骸的方式表示对统治势力的反抗和蔑视)。
(艺术角度)《沉沦》可称为我国开创浪漫抒情小说文体的一篇重要作品。
它带有自叙传色彩,小说主人公实际上是作者的文学形象,融合了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和感情情调,甚至大胆暴露了自己的隐秘性心理。
在表现手法上,喜欢用独白式的抒情描写,抒发主观感情,带有浓重的浪漫气息。
2、郁达夫在这之前的小说,一般只有一个主要人物,如代表作《沉沦》等等。
唯一的主要人物是作者的自画像,主观性抒情构成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浪漫主义特色。
而《春风沉醉的晚上》则有两个人物,“我”是作者的自画像;陈二妹虽带有“我”的情绪色彩,但是作者自己以外的人物和现实,已越出了作者自己。
因此小说在浪漫主义中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
陈二妹和“我”的形象具有同样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这是郁达夫小说创作的一个突破。
另附:这个世界上的男女之爱,不管有着怎样的开始,终究会有一个结果。
有的修成正果携手一生,有的有缘无分空留遗恨,有的却在修成正果之后分道扬镳。
分道扬镳亦有多种,有的好聚好散大不了江湖不见,有的不欢而散悔不当初,有的却是由爱生恨恨不得将对方打入尘埃。
很不幸,民国最著名的才子郁达夫与第二任妻子王映霞的婚恋,就有点这般意味,他们在上海以狂恋开始,最终在新加坡以狂怒撕破脸皮,开头和结尾统统惊动世人。
初相见他是享誉文坛的才子,她是当年杭州城第一美人。
1927年1月14日,新年伊始,在上海马当路尚贤坊40号,31岁的郁达夫穿着妻子孙荃从北京寄来的新皮袍登门拜访老朋友孙百刚,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明眸如水,一泓秋波”的19岁姑娘王映霞。
不知是不是有意的,郁达夫对王映霞说:“我觉得从前在什么地方见过王小姐,好生眼熟。
”当日回到家中,郁达夫就在日记里写道:我的心被映霞搅乱了,“南风大,天气却温和,月明风暖,我真想煞了映霞,不知她是否也在想我,此事当竭力进行,求得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