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版本谈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是他创作的最早的交响作品之一,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被普遍认为是西贝柳斯对于爱情、自然和芬兰文化的作曲风格的首次表达。
本文将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版本进行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西贝柳斯的创作背景和时代背景。
西贝柳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芬兰,这个时期正发生着许多重要的历史和社会变革。
作为一个芬兰人,西贝柳斯很自豪并深受芬兰文化和大自然的影响。
他通过音乐表达了他对芬兰民族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热爱,同时也受到了德国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
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共有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是一个庄严而雄壮的序曲,以强有力的交响乐队和合唱团奏鸣曲的形式展开。
这个乐章的开头就像是一声号角的召集,激励着人们对于芬兰的热爱和斗争的斗志。
乐章中有许多强烈的音乐动机,通过不同的音乐引子和主题,展示了芬兰人民的勇气和坚毅。
第二乐章是一个悲伤而动人的慢板。
这个乐章表达了人们对于荒凉和寂寞大自然的思考和反思。
西贝柳斯通过音乐的构建和旋律的演奏,将芬兰大自然的美丽和无尽的辽阔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个乐章通过音乐的变化和发展,将听众带入了一个幻想和精神的世界。
第三乐章是一首充满活力和欢愉的舞曲。
这个乐章展现了芬兰文化的独特和多样性。
西贝柳斯通过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表达了对于芬兰传统舞蹈和音乐的喜爱和致敬。
这个乐章充满了活力和幸福感,同时也反映了芬兰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和乐观的态度。
第四乐章是整个交响曲的高潮和结尾。
这个乐章以雄壮和庄严的交响乐队和合唱团的华丽演奏开始。
这个乐章是一个庆祝和颂扬的乐章,通过音乐的设计和演奏,表达了对于芬兰民族的自豪和对于光明未来的希望。
这个乐章中交响乐队和合唱团的和谐演奏和音乐的发展,带给听众一种内心的激动和共鸣。
总的来说,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是一部具有强烈民族特色和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
通过音乐的表达和演奏,西贝柳斯向世人展示了他对于芬兰文化、自然和爱情的独特理解和热爱。
青黄不接时代的伟大作曲家丨如何欣赏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青黄不接时代的伟大作曲家丨如何欣赏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艾萨克·斯特恩/普列文/LSO)“当世界音乐史上最后一批巨人们的投影在后辈们的身上尚未消失之际,当追求名誉和权势的人们只懂得墨守陈规,因循旧习或者只会在那种只具备了所谓的‘音乐’一些消极因素上玩弄花样的时候,西贝柳斯便是这个青黄不接的时代的一个伟大人物。
”——题记浅谈西贝柳斯与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本文将结合在实际演奏中所得到的知识和经验,介绍西贝柳斯与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风格与技术特性。
让演奏者们对西贝柳斯的创作风格与演奏方法能有进一步了解,最终运用于实际演奏。
在我的十几年小提琴生涯中,给予我震撼力最强的,那就是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及他的《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西贝柳斯的这首协奏曲历经了三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是世界小提琴文献中的杰作,也被公认为是世界最优秀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整部作品以深刻丰富的内容热情奔放、流畅自然,以独具特色的音乐风格一气呵成。
这部协奏曲的浪漫主义充沛的感情,印象主义丰富的色调,以及传奇式的音诗、音画般的交响音乐美,使我懂得了独具个性魅力的民族音乐美。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每当我演奏这一曲目时,我总有种强烈的愿望,那就是,想与大家共同步入这五彩缤纷的音乐殿堂,去领略西贝柳斯的音乐生涯,艺术追求,以及创作《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内容结构,及其创作风格。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西贝柳斯创作生涯的追求(一)人生观的追求西贝柳斯有一样东西使他与别的儿童大有区别,就是从小就热爱大自然,对祖国秀丽的山河更是迷恋。
大自然是他创作作品灵感的主要来源。
音乐环境和大自然是西贝柳斯的创造力的促进者。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处处都用音乐描绘着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观。
(二)艺术观的追求爱芬兰民族优秀文化,从《卡列瓦拉》中找到音乐灵感,走上民族乐派的道路。
1890年俄国想把芬兰纳入自己的管辖之下,它激起了芬兰人民的爱国热情,整个国家掀起了民族主义浪潮。
“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版本谈
“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版本谈作者:夏宏来源:《音乐爱好者》2015年第04期2015年是芬兰伟大的作曲家西贝柳斯诞辰一百五十周年。
春光明媚的五月,上海的舞台上将迎来一次重大的音乐盛典。
芬兰指挥家奥科·卡姆将率领芬兰国宝级乐团——拉蒂交响乐团登临上海大剧院,连续三个晚上演出西贝柳斯的全部七首交响曲。
这是一次原汁原味的奉献,以如此的规模、如此的阵容来演释西贝柳斯,在上海的音乐演出史上还数首次。
为此,沪上乐迷无不热切盼望、翘首以待。
在西贝柳斯的音乐遗产中,他在1898年至1924年间创作的七首交响曲无疑是其音乐创作中的重中之重,代表着他最高的艺术成就。
要说西贝柳斯交响曲的唱片录音,当然不会像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和柴科夫斯基的版本那么多,与德沃夏克、布鲁克纳、马勒和肖斯塔科维奇的版本相比也难免相形见绌。
然而,作为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以及北欧交响音乐的杰出代表,西贝柳斯的作品也势必会引发指挥家和交响乐团的强烈兴趣。
因而,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他的交响曲就开始以唱片录音的形式得以流传,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
若将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的录音版本作一梳理叙述,那么许多声名卓著、众望所归的指挥大师的版本就得排除在外了。
因为像托斯卡尼尼、卡拉扬、伯恩斯坦和穆拉文斯基这样的顶尖大师都没有录制过完整的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
可能有人会对此提出质疑:卡拉扬和柏林爱乐乐团不是在DG有一套录音吗?不错,是有一套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录音,其中的几首还诠释得相当精彩,获得了《企鹅唱片指南》“三星带花”的荣誉。
不过,在这套录音里卡拉扬本人指挥乐团演奏的只是后面的四首,而前面的三首则是由他的弟子、第一届卡拉扬国际指挥比赛金奖得主奥科·卡姆“代劳”的,因而这套全集只能算是一个两人合作的合集;而伯恩斯坦与维也纳爱乐乐团合作的DG版也只收录了其中的第一、第二、第五和第七这四首。
不过,即便少了卡拉扬、伯恩斯坦这样的挥坛大腕和柏林爱乐、维也纳爱乐这样的顶级乐团,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还是有不少优秀版本的。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是芬兰作曲家让・西贝柳斯创作的一部重要交响曲作品。
本文将介绍这部交响曲的版本,并分析其主要特点。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是1910年与1911年创作的两个版本。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背景。
西贝柳斯是芬兰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作品富有浪漫主义情感,同时融入了芬兰民族音乐的元素。
第二交响曲是他其中一部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创作的第一部交响曲。
这部交响曲在当时即受到广泛关注,并奠定了他作为作曲家的地位。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有两个版本,分别是1910年的初稿版本和1911年的最终版本。
初稿版本在当时被西贝柳斯自己称为“哀难交响曲”。
这个版本的特点是充满悲怆和哀伤的情感,与西贝柳斯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密切相关。
然而,西贝柳斯在一次交响乐会中将这部作品演奏给了他的好友,后来成为他的妻子的雅娜・奥尔辛。
雅娜对这个版本提出了一些建议,西贝柳斯对此进行了修改,并最终确定了1911年的版本。
1911年版本相比初稿版本更加平静和乐观。
这一版本被许多人认为是比初稿版本更为完善的版本。
它在表现了西贝柳斯当时的个人情感的同时,也展示了他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这个版本的特点是旋律优美、节奏明快,并且给人以希望和力量的感觉。
总的来说,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两个版本都具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表达。
初稿版本表达了西贝柳斯个人经历的哀伤和悲怆,而1911年版本则更为平静和乐观。
这两个版本都被广泛演奏和记录,成为西贝柳斯交响曲作品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在演奏这部交响曲时,指挥家和乐团需要充分把握西贝柳斯的音乐特点,并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需要根据演出场合和目的选择合适的版本。
例如,如果希望强调音乐的浪漫主义情感和个人表达,可以选择初稿版本;如果希望呈现出西贝柳斯对音乐形式和结构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可以选择1911年版本。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音乐论文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特点及演奏分析刘薇[1][内容提要] 西贝柳斯是芬兰人民的精神领袖,他的音乐对于整个民族的精神特质影响是非常久远和伟大的,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而他最最喜欢的乐器就是小提琴,因此其作品中最有价值同时最受到后世称颂的就是其小提琴协奏曲,而《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就是西贝柳斯这一生唯一的一部以协奏曲体裁来进行创作的音乐作品。
他的这部作品被世界人民所称颂,是当时小提琴作品中最著名的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当然在今天也是被人们所认可的最好的作品之一。
在他的作品中不单纯的对演奏技巧进行展现,与此同时还能够将浓厚的民族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得人们能够通过他的《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作品感受到民族情怀,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北欧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关键词] 《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特点/演奏分析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5)02-0197-3西贝柳斯是一位看似冷峻但内心却充满激情的作曲家,他的作品都能够人们感受到一种胜利的喜悦之情,同时在作品中还可以让人们无限的去感受北欧美好的大自然风光,在他的《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这部作品中,是具有很强烈的交响特性,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中还有一个比较独特的特点就是将他擅长的管弦乐作品也很好的进行了融合,使得小提琴和管弦乐之间了相得益彰,同时也能够充分的展现乐队的作用。
在他的作品中,一方面展现了北欧的民族情怀,另一1方面也将自身的做却风格加以展现,在不断的锻造磨砺过程中,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小提琴作品,而他的作品也被后世的人们所喜爱。
1《. d 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创作在西贝柳斯很小的时候就跟随他的姨妈开始学习弹钢琴,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他没有对钢琴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对于音乐却产生了兴趣,并且喜欢上了小提琴这种独特的演奏乐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更加鉴定了对小提琴的喜爱,梦想成为一名音乐会的小提琴独奏家,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没能如愿以偿,之后他经常带着小提琴到大自然中去漫游,去抒发自己的情感,同时在不断的磨砺中他更加深刻的去了解小提琴及其各方面的演奏特点等,因此开始步上了他真正的音乐之路。
西荣·拉特尔演绎的马勒、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
、
海丁 克
、
辛诺波里
、
由此 他 立 志 要 当
位指挥家
‘
。
现在
,
滕斯 泰特
。
、
伯恩斯 坦等都录制过 马
爱 乐 乐 团 的 第 六 任 常任 指挥 与 艺 术 总监 的西 蒙
拉特 尔
,
也早 已是 当
,
勒 的 交 响 曲全 集
要 想挑战这些 名公 巨 匠 留
,
今 中生 代 指 挥 大 师 中 的佼 佼 者 他 指 挥 演 录 的 马 勒 交 响 曲套 碟
开 始 转 变 ,第 四 至 第 七 则 已 不 属 民 族 主 义 范 畴 ,但 北 欧 气 质
依 旧 深 植 其 中 。七 部 作 品 中 ,代 表 最 高 成 就 的 是 “ 交 ” 四 。它 是 一 部 极 其 凝 练 的 作 品 ,恰 与 马 勒 的极 尽 铺 陈 形 成 对 立 。“ 六
响 曲是 最 富 有 特 色 , 同 时 也 是 最 好 听 的 交 响 作 品 。不 过 , 它
对 这 样 两 项 挑 战 而 推 出 这 版 “ 勒 第 八 ” MI 司 马 ,E 公
的 全 集 录 音 并 不 太 多 。 此 前 , 全 集 的 新 老 版 本 中 ,最 著 名 的 有 比 彻 姆 、 巴 比 罗 利 、科 林 ・戴 维 斯 、 阿 什 肯 纳 济 、贾 维 等 指 挥 演 录 的 几 种 。 当 然 , 还 包 括 而 西 蒙 ・拉 特 尔 的 版 本 。 拉 特 尔 的这个 套碟 ,E MI公 司 曾 经 推 出 的 是 4张 C D合 成 的 版 本 ( 号 :C S 6 1 8 2) 编 M 7 4 1 — 。而 现 在 这 款 5 D的 版 本 是 C 20 0 7年 新 推 出 的 。在 聆 听 该 套 唱 片 时 ,可 以 感 觉 到 E MI公 司
西贝柳斯 全部音乐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Jean Sibelius)
List of compositions by Jean SibeliusContents• 1 Symphonies• 2 Orchestral works• 3 Solo instrument and orchestra• 4 Vocal/Choral Orchestral• 5 Incidental music• 6 Chamber/Instrumental•7 Piano•8 Organ•9 Vocal/Choral•10 Band1. Symphonies•Symphony No. 1 in E minor, Op. 39 (1899/1900)•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43 (1902)•Symphony No. 3 in C major, Op. 52 (1907)•Symphony No. 4 in A minor, Op. 63 (1911)•Symphony No. 5 in E-flat major, Op. 82 (1915, revised 1916 and 1919)•Symphony No. 6 in D minor, Op. 104 (1923)•Symphony No. 7 in C major, Op. 105 (1924)•Symphony No. 8 (destroyed by composer) - Very few sketches survive.2. Orchestral works•En Saga, Op. 9 (1892)•Karelia, music for a Festival and Lottery in Aid of Education in the Province of Viipuri - Overture, 8 Tableaux and 2 Intermezzi (1893)•Karelia Overture, Op. 10 (1893)•Karelia Suite, Op. 11 (1893)•Lemminkäinen Suite (Four Legends from the Kalevala), Op. 22 (1893) - These legends, which include The Swan of Tuonela, are often performed separately.•Skogsrået (The Wood Nymph), Op. 15 (1894)•Vårsång (Spring Song), Op. 16 (1894)•Scènes historiques I, Op. 25•Finlandia, Op. 26 (1899)•Cassazione, Op. 6 (1904)•Romance for String Orchestra in C major, Op. 42 (1904)•Valse Triste and Scene with Cranes (from Kuolema), Op. 44 (1904/1906)•Dance Intermezzo, Op. 45/2 (1904/1907)•Pohjolan tytär (Pohjola's Daughter), Op. 49 (1906)•Pan and Echo, Op. 53a (1906)•Nightride and Sunrise, Op. 55 (1909)•Dryadi (The Dryad), Op. 45/1 (1910)•Canzonetta and Valse Romantique (two additional pieces added to Kuolema), Op. 62 (1911)•Barden (The Bard), Op. 64 (1913/1914)•Scènes historiques II, Op. 66•Aallottaret (The Oceanides), Op. 73 (1914)•Tapiola, Op. 112 (1926)3. Solo instrument and orchestra•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Op. 47 (1903/1905)•Two Serenades, for violin and orchestra, Op. 69 (D minor; G minor) (1912)•Solemn Melodies, Op. 77, violin or cello and orchestrao Laetare anima mea (1914)o Ab imo pectore (1915)•Six Humoresques, violin and orchestra (1917; two published as Op. 87, the remaining four as Op. 89, but are mostly played and recorded as a single set) 4. Vocal/Choral Orchestral•Kullervo, choral symphony for soprano, baritone,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7 (1892)•Rakastava (The Lover), for male voices and strings or strings and percussion, Op. 14 (1893/1911)•Sandels, improvisation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28 (1898)•Snöfrid for reciter,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29 (1899)•Tulen synty (The Origin of Fire), Op. 32 (1902)•Luonnotar, for soprano and orchestra, Op. 70 (1913)•Oma Maa (Our Fatherland),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92 (1918)•Jordens sång (Song of the Earth),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93 (1919)•Väinön virsi (Väinö's song),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110 (1926)5. Incidental music•Kung Kristian (King Christian), Op. 27 (1898)•Kuolema, Op. 44 (1903)•Pelléas et Mélisande, Incidental music/Suite for orchestra, Op. 46 (1905)•Belshazzar's Feast, Op. 51 (1906)•Svanevit (Swan-white), Op. 54 (1908)•Jedermann, Op. 83•The Tempest, for soloists,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109 (1925)6. Chamber/Instrumental•Adagio in D minor, JS12 (1890)•Duo in C major for Violin and Viola (c.1891-1892)•Rondo in D minor for Viola and Piano, JS162 (1893)•String Quartet in B flat major, Op. 4•Voces intimae, Op. 56, string quartet (1909)•Romance for Violin (or Cello) and Piano, Op. 78, No. 2•Overture in F minor for Brass Septet, JS146 (1889)•Allegro for Brass Septet, JS25 (1889)•Andantino and Menuett for Brass Septet, JS45 (1890-91)•Prelude for Brass Septet, JS83 (1891)•Tiera for Brass Septet and Percussion, JS200 (1899)•Andante Festivo, for string quartet. Later transcribed for string orchestra and timpani (1922/1938)7. Piano•Six Impromptus, Op. 5 (1893)•Sonata in F major, Op. 12 (1893)•10 Pieces, Op. 24 (1894-1903)•Kylliki, Op. 41, 3 Lyric Pieces on subjects from the Kalevala (1904)•10 Pieces, Op. 58 (1909)•Three Sonatinas, Op. 67 (1912)o No. 1 in F-sharp minoro No. 2 in E majoro No. 3 in B-flat minor• 2 Rondinos, Op. 68 (1912)•10 Pensées lyriques, Op. 40 (1912-14)• 4 Lyric Pieces, Op. 74 (1914)• 5 Pieces (The Trees), Op. 75 (1914)•13 Pieces, Op. 76 (1914)•10 Bagatelles, Op. 34 (1914-16)• 5 Pieces, Op. 85 (1916)• 6 Pieces, Op. 94 (1919)• 6 Bagatelles, Op. 97 (1920)•8 Short Pieces, Op. 99 (1922)• 5 Romantic Compositions, Op. 101 (1923)• 5 Characteristic Impressions, Op. 103 (1924)• 5 Esquisses, Op. 114 (1929)8. Organ•Intrada, Op. 111a (1925)•Surusoitto (Funeral Music) for organ, Op. 111b (1931)9. Vocal/Choral•Viisi joululaulua, Op. 1, five Christmas songs (1895–1913)•Seven Songs, Op. 13 (1891-92)•Seven Songs, Op. 17, with lyrics by J. L. Runeberg, K.A. Tavaststjerna, Oscar Levertin, A.V. Forsman (Koskimies, Finnish surname), and Ilmari Calamnius (Kianto, Finnish surname) (1891-1904)•Two Songs, Op. 35 (1907)•Six Songs, Op. 36 (1899; dedicated to Ida Ekman)•Five Songs, Op. 37 (1898-1904)•Five Songs, Op. 38 (1904)•Six Songs, Op. 50 (1906)•Eight Songs, Op. 57 (1909)•Two Songs from Twelfth Night, Op. 60 (1909)•Eight Songs, Op. 61 (1910)•Six Songs, Op. 72 (1914-15)•Six Songs, Op. 86 (1916; ded. Ida Ekman)•Song Cycle, Op. 88 (1917; ded. Ida Ekman)•Six Songs, Op. 90 (1917; ded. Ida Ekman)•other songs without opus numbers10 Band•Jääkärimarssi (1915)。
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曲式结构研究
西贝柳斯《第一交响曲》曲式结构研究西贝柳斯是芬兰的杰出作曲家之一,他的首部交响曲作品《第一交响曲》创作于1898年至1899年间。
这部作品被认为是西贝柳斯音乐创作风格的奠基之作,也为他在国际音乐舞台上树立了崇高的地位。
《第一交响曲》的曲式结构深受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西贝柳斯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内涵。
作品《第一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分别是进场曲、慢板、舞曲和终曲。
每个乐章都展现了丰富的音乐内涵和情感表达。
第一乐章,进场曲(Maestoso - Allegro)是该交响曲的开场乐章,它具有庄严而雄壮的气势。
乐章以庄重的进行曲风格开启,引入主题并发展出持续紧张的音乐情绪。
进场曲的承接部分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过渡段,引发了乐章的高潮,并以强有力的和弦结束。
第二乐章,慢板(Andante, ma non troppo lento - Allegro energico)是交响曲的中央乐章,它展示了西贝柳斯丰富的旋律构思和内心感受。
慢板的开头是一段富有激情的主题,接着展开了丰富的变奏和对位部分。
整个乐章情感起伏不定,既有宁静悠扬的旋律,也有激烈有力的音乐表达,最后以节奏鲜明的快速段落结束。
第三乐章,舞曲(Vivacissimo)是交响曲的亮点之一,也是该作品最受欢迎的乐章之一。
舞曲以欢快的旋律和节奏开头,展现了典型的芬兰民间舞曲特色。
乐章中的旋律线条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有力。
舞曲的中段插入了一段弦乐合奏的抒情部分,为整个乐章增加了一丝宁静与温暖,最终以欢快强烈的音乐情绪结束。
第四乐章,终曲(Allegro molto)是整部交响曲的最后一章,也是高潮迭起的乐章。
终曲以精力旺盛的音乐节奏迅速推进,充满着激情和力量。
乐章中的主题再次出现,展开了复杂的旋律和和声变化,传递出一种坚定而无畏的音乐情感。
终曲以强有力的冲击和庄严的和弦结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西贝柳斯的《第一交响曲》曲式结构紧凑而完善,充分展现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音乐才能。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浅析《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是芬兰著名音乐家,古典音乐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浪漫主义后期的伟大作曲家。
一生著有多部作品,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特色,因而获得了世界的公认。
在西贝柳斯的作品中,《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始终是最受欢迎的一部,它是1903年在一位名叫布梅斯特的友人的影响下创作而成的。
此时,西贝柳斯正在欧洲各国漫游、拜访和学习,摸索自己今后创作的方向;他的音乐一如既往仍旧充满了爱国情怀,只是变得更加细腻,更加含蓄,并开始摆脱民族主义风格,逐渐融入二十世纪音乐的潮流之中。
这首乐曲的第一乐章是中速的小快板,一开始就呈现出很多幅画面。
乐队平静的引子使人联想到一个平静的湖面,独奏小提琴进入时也没有打破这种宁静的情绪,我们可以把它想成是天鹅在平静的湖面游着,第12小节出现了激动不安的信号,17小节天鹅的形象不见了,乐曲的性质变得戏剧化,开始向前推进,第20小节几乎是绝望的喊叫,第41~43小节的一连串华丽的连音使人联想起大自然的威力,似乎是飞沙走石从天而降,演奏这个乐句左手的动作要有力,到第51小节这个主题以坚定有力的滑音结束。
这段美丽而略带激动的旋律任何人听过后都不会忘记,立即成为这首小提琴协奏曲的经典旋律及第一主题。
这一主题在木管的支持下逐渐展开,单簧管所唱出的旋律表达出似乎是失掉了什么美好东西一样的悲伤情感,再在弦乐器的烘托中,现出了第二主题,这段音乐使人联想到一座灯塔的景象,在演奏到101小节的D泛音上灯光消失了。
再逐渐发展到华彩乐段。
由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以类似奏鸣曲的方式作为主题的发展是这一乐章的特点。
这一乐章是旋律性及炫技性(virtuosic)并重。
其在用第一及第二指作颤音时,在低音弦上以三指及一指同时演奏的技巧是很难掌握的。
其八度音程的双音及从第一把位迅速跳弦滑到第七把位的技术,以及在非常快速的节拍中演奏broken chords和弦,必须十分准确的六度双音,以及双音滑音均对演奏家提出了新的要求。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西贝柳斯的第二交响曲是音乐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位杰出的芬兰作曲家,他在该交响曲中展示了他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刻的音乐才华。
这部交响曲于1902年完成,并于次年首演。
首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使得西贝柳斯的名声进一步传播。
这首交响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自然与人类之间的关系,西贝柳斯试图通过音乐表达他对自然界的敬畏和人类与自然的共生之情。
在《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景象,如森林、湖泊和山脉。
交响曲的开篇以激昂的乐章拉开序幕,仿佛我们置身于广袤的自然之中,听到大自然的呼唤声。
接着,乐曲进入了缓慢的乐章,给人一种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这部交响曲有如一个由各种乐章组成的故事,让听众沉浸其中,感受到音乐的美妙。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版本众多,不同指挥家和乐团都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演绎。
其中最著名的版本来自芬兰指挥家约尔马·帕劳,他以其极富激情和细腻表达的演绎方式深受乐迷们的喜爱。
不过,无论是哪个版本,西贝柳斯的音乐才华都能得到完美呈现。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不仅在创作上大胆创新,也对交响乐的形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它展示了西贝柳斯对音乐的独到见解和追求创新的勇气。
作曲家的思想与情感在这部交响曲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使得听众可以从中体会到音乐的力量和魅力。
总结来说,《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交响乐作品。
它以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深深触动着每一个听众的内心。
无论是对西贝柳斯的作品感兴趣的人还是对交响乐钟爱的音乐爱好者,这部交响曲都是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
让我们一起聆听这神奇的音乐旋律,感受其中的美妙!。
十大古典交响曲-西贝柳斯:D大调第二交响曲
⼗⼤古典交响曲-西贝柳斯:D⼤调第⼆交响曲西贝柳斯D⼤调第⼆交响曲 D⼤调第⼆交响曲作于1900年到1902年之间,并由作者亲⾃指挥初演,是西贝柳斯交响曲作品中最流⾏的⼀部。
《第⼆号》交响曲不但继承了先⼈的传统,也明显地体现出西贝柳斯的个性。
作者本⼈称这部作品描写的是“芬兰为政治⾃由⽽⽃争”。
⽽有⼈将这部作品称为是西贝柳斯的《⽥园交响曲》,是因为这部作品有着很强烈的芬兰风⼟⽓息,和浓厚的北欧民谣⾊彩。
西贝柳斯的许多作品中,有许多是直接将民谣改编为钢琴曲或歌曲的,表现了他对芬兰民谣的执迷。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第⼀乐章:稍快板,D⼤调,6/4拍⼦,奏鸣曲形式。
弦乐器以不很明确的旋律线条,奏出第⼀主题的伴奏,由单簧管和双簧管吹出了民谣风格的旋律,朴实⽆华,洗炼深沉。
乐章表现出⼀种凄怆的⽥园情绪。
第⼆乐章:⾏板,d⼩调,4/4拍⼦。
低⾳提琴与⼤提琴强有⼒的拨奏伴奏下,⼤管奏出凄凉⽽悱恻缠绵的旋律,令⼈有如冰天雪地的芬兰荒野之感觉。
本乐章表现了芬兰⼈民在残暴的外族统治之下,精神上受到的压抑。
第三乐章:最急板,6/8拍⼦。
这是在弦乐的节奏之上,轻快地展开诙谐曲风格的乐章。
由弦乐奏出活泼的主题,然后⽊管作答。
乐曲描绘了雪花飞舞的⽩茫茫景⾊,隐喻了芬兰民族主义的觉醒。
第四乐章:中庸的快板,D⼤调。
由弦乐奏出第⼀主题,长号与定⾳⿎则加上了颇富特⾊的节奏。
然后,第⼀主题呈⽰出其完整的形貌,这⼀主题是宽⼴⽽充满⼒量的旋律,有⼈评价它是“胜利的赞歌”。
本乐章清晰地表明了作者坚信“芬兰必将挣脱枷锁”的理想。
西贝柳斯(Hameenlinna) 芬兰近代⾳乐作曲家西贝柳斯1865年12⽉8⽇⽣于汉宁利纳,1957年9⽉20⽇逝于赫尔⾟基附近的耶芬帕,享年92岁。
芬兰原属瑞典领地,1809年俄瑞战争后再由瑞典割让给俄国因此在整个19世纪中,这个北欧⼩国经历过⽆数次激烈的⽂化变迁,这种情形在西贝柳斯的作品中都感受得到。
事实上,芬兰丰富的神话和民谣遗产在西贝柳斯之前已有恩格利斯、湘兹等当地作曲家先后依之谱曲,但是到了西贝柳斯时才真正有系统的加以开发,并运⽤在他的交响诗作品⾥,其中包括依芬兰史诗「卡莱法拉」谱写的「传奇」(1892),以及志在激发民族意识,以反抗沙皇暴政的「芬兰颂」( 1899/1900)等。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版本引言概述:西贝柳斯是一位著名的芬兰作曲家,他的第二交响曲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版本,并从五个大点阐述其特点和魅力。
正文内容:1. 第一大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历史背景1.1 第一小点:西贝柳斯的创作背景和动机1.2 第二小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首演和反响1.3 第三小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2. 第二大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音乐特点2.1 第一小点: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和乐章分布2.2 第二小点:西贝柳斯独特的旋律和和声运用2.3 第三小点:西贝柳斯对管弦乐器的运用和创新3. 第三大点:不同指挥家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演绎版本3.1 第一小点:卡拉扬的演绎版本3.2 第二小点:贝尔格伦的演绎版本3.3 第三小点:奥兹瓦尔德的演绎版本4. 第四大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演奏技巧和挑战4.1 第一小点:对指挥家的要求和挑战4.2 第二小点:对乐团演奏者的要求和挑战4.3 第三小点:对听众的感受和体验5. 第五大点: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影响和意义5.1 第一小点:对西方古典音乐的影响5.2 第二小点:对西贝柳斯作品的影响5.3 第三小点:对当代音乐的启示和影响总结:综上所述,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是一部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和音乐特点的作品。
不同指挥家的演绎版本展示了其多样性和个性化。
演奏该曲对指挥家、乐团演奏者和听众都提出了一定的技巧和挑战。
此外,该交响曲对西方古典音乐和西贝柳斯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当代音乐带来了启示和影响。
西贝柳斯第二交响曲的版本和演奏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
西贝柳斯交响曲版本
西贝柳斯交响曲版本一、引言在古典音乐史上,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被誉为最伟大的交响乐作曲家之一。
他的交响曲作品,尤其是他的交响曲第二和第五,被公认为其代表作品。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指挥家和乐团对西贝柳斯交响曲的演绎进行了不同版本的录制,使得西贝柳斯交响曲有了丰富多样的呈现方式。
二、西贝柳斯交响曲版本分类西贝柳斯交响曲的不同版本可以按照演奏者、年代或风格进行分类。
下面将对其中几种常见的版本进行介绍。
1. 指挥家版本不同指挥家对西贝柳斯交响曲的演绎方式各有特点。
以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和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为例,他们的版本在音乐表现力和情感的传达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卡拉扬追求音乐的华丽和宏伟,他的版本更加强调大气感,以饱满的交响声响展现西贝柳斯的音乐魅力;而卡萨尔斯注重细腻的音乐表达,他的版本更富有情感,更加注重音乐的细节。
2. 乐团版本不同的乐团也对西贝柳斯交响曲有着自己的解读。
柏林爱乐乐团(Berlin Philharmonic Orchestra)和芬兰收听者交响乐团(Finnish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分别是国际知名的乐团,他们的演绎方式有所不同。
柏林爱乐乐团的版本注重音乐的壮观感和声学效果,在演奏中展现了乐团的华丽音色和技巧;而芬兰收听者交响乐团则更加注重西贝柳斯音乐的原汁原味,他们的版本更加贴近作曲家初衷,并通过其独特的风格和感觉向听众传递北欧音乐的精髓。
三、西贝柳斯交响曲第二版本的比较西贝柳斯交响曲第二《抽象的悲伤》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交响曲之一。
下面将对几个不同指挥家和乐团的版本进行比较。
1. 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版这是一版极具震撼力的演绎,以其宏伟的声响和精确的节奏感而著名。
卡拉扬将全曲的音乐氛围推向高潮,强调交响曲的大气感和史诗性。
他对于乐团的控制非常精确,并且注重音乐的细节。
所有你应该听的交响乐都在这里(上)
所有你应该听的交响乐都在这里(上)摘要由于要听的交响曲实在太多,我们拆成上下分两次发布。
其实说起“西方古典乐”,如果是对于一个没有深入学习过某门乐器的人来说,第一印象应该就是管弦乐团演奏的交响乐。
而交响乐也是西方的主流作曲家写作的最为常见频繁的一种体裁。
这篇文章旨在结合小编多年听古典乐的经验,总结出在小编心目中必须熟悉的交响乐。
记住是熟悉而不是听过。
因为要说听过,贝多芬的、舒伯特的、勃拉姆斯的、马勒、布鲁克纳、老柴、老肖的都应该入选,那就没有做这个大全集的意义了。
所以这里给出的是小编心目中的作为一个交响乐的欣赏者,应该熟悉的作品。
熟悉了这些作品在小编看来,就应该算是比较了解交响乐了。
这里提供的总结远远不及总数十分之一,但是听明白了这些,基本算是入门了。
海顿交响曲这个东西当时是始于海顿爸爸,不然人家怎么叫交响曲之父呢?海顿一辈子一共写过104部交响曲,优秀的很多。
这里就列举三部相对有代表性的作品。
海顿的第四十五号交响曲“告别”,这个调居然是个升F小调,这么别扭的调,虽然只有三个升号,但是如果作曲家一高兴转个升F大调,可就是六个升号。
弦乐也就算了,你有木有考虑过铜管的感受?这部曲子在最后一个乐章有个很有趣的点,是海顿的一个特殊安排,是演出到最后,一批批的乐手下去,到最后只剩首席小提琴一个人在独奏,在小提琴独奏中完结整首交响曲。
Haydn, Symphony No.45 inF-Sharp minor海顿的第94交响曲“惊愕”,梗是说当年海顿很不爽很多附庸风雅的人去听他的音乐,反正也听不懂,所以各种打瞌睡聊天很不尊重他的音乐。
所以他故意安排了在第二乐章轻柔的乐句完结来一个突然的巨响,据说当时一堆附庸风雅的人打着瞌睡,听到响声以为是地震以为是打仗了,仓皇往外跑,搞得很丢脸,于是海顿就很得意地达到了目的,给了这些爱装逼的人难堪。
Haydn, Symphony No.94 in G Major海顿的最后几首交响曲,是海顿在伦敦旅行期间写就的,听感上让人很容易感受到伦敦的厚重感。
留·声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与伟大指挥家(五)
留·声西贝柳斯交响曲全集与伟大指挥家(五)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这是一个人眼中的自然和世界,更确切地说,这是属于一个“自然见证者”的音乐。
◥ 西贝柳斯去世后,为了纪念他,芬兰建造了这座以他命名的公园。
西贝柳斯纪念碑是以铁管组合成超现实意象表现的造型,洋溢着浓厚的现代气息。
划破无边夜空的极光之门西贝柳斯的七大交响曲全集与伟大指挥家(五)伦纳德.伯恩斯坦Leonard Bernstein维也纳爱乐乐团Vienna Philharmonic Orchestra西贝柳斯《降E大调第五交响曲》第五交响曲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乐团这部交响曲很受西贝柳斯本人重视,简直是爱不释手。
在1915年该作品初演后,作者便决定修改它;1916 年当修改槁再度在赫尔辛基上演后,他仍然不满意。
最后修订稿完成于 1919 年冬季,11月 24日由西贝柳斯亲自指挥,在赫尔辛基演出。
之后,这部作品于1921年及1922 年先后在美国的费城、波士顿上演。
他几度修改这部交响曲,这一现象足以表明他对这部作品的重视程度。
也许他当时在完成交响曲时就预见到它将立足于现代公众对该作品评价的基础上。
西贝柳斯极少谈论自己的作品,每当遇到这种要求时,常常显得犹豫不决,而谈论其他音乐或音乐家则滔滔不绝。
但有一点很明显,那就是他决心把自己整个生命和精力奉献给音乐创作,把自己真诚的内心表达放在现实可能的基础之上。
他回避了无意义的社交生活,远离战火纷飞的欧洲,让自己沉浸在个人描绘的美景之中。
宁静与安逸给了他产生灵感的外部环境。
1915 年他在日记中写到:“这种生活,我无限地热爱它、在我创作的任何内容中都印有这种感情。
”后来他又写到:“又在深谷中了。
不过我已经开始隐约地看到我将肯定要攀登的高峰。
上帝暂时地打开他的门,他的乐队在演奏第五交响曲。
”作者在定稿后曾说:“整部作品由一个生气勃勃的高潮贯穿到底,是一部胜利的交响曲。
”它很少有第四交响曲那种忧愁伤感的情绪,更多的是明朗情绪,体现出坦诚直率的性格。
西贝柳斯小圆舞曲和声分析
西贝柳斯小圆舞曲和声分析西贝柳斯是芬兰最著名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并涉及了多种体裁和形式。
其中七部交响曲、若干交响诗以及小提琴协奏曲最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倾向和艺术风貌。
本文主要以他的交响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作曲技法和创作风格方面的研究。
全文共分为三章。
第一章:概述。
分为三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西贝柳斯的生平;第二节介绍了西贝柳斯交响诗的创作经历;第三节对交响曲和交响诗这两种体裁进行了介绍和比较,为之后进一步介绍交响诗这一体裁打下了基础。
第二章:西贝柳斯交响诗的创作技法特征。
对其主要的几首交响诗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总结出西贝柳斯常用的一些作曲手法,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部分。
分别从调式、和声、动机与主题、旋律、节奏、配器六个方面分析与研究。
第一节,总结了西贝柳斯三个典型的调式使用手法:多利亚调式、平行大小调、全音阶与半音阶。
第二节,通过对三全音、特里斯坦和弦、“静态”和声以及半音和声这四个和声手法使用的研究来探求西贝柳斯交响诗的总体和声风格。
第三节,较为详细的分析了主要交响诗作品中动机与主题的使用。
第四节,把旋律进行的特征主要归为以下五个方面:小三度进行的旋律、全音进行的旋律、半音上行的旋律、固定音型式的旋律、长时值持续音和同音重复。
第五节,列举了交响诗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节奏型,如“夜骑”节奏型、“号角式”的节奏型。
第六节,叙述了主要交响诗作品的配器手法。
第七节,分析了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并总结出西贝柳斯在曲式结构上的使用手法。
第三章:分析了西贝柳斯创作的民族精神以及交响诗创作技法的影响。
西贝柳斯没有总结和确定自己的作曲理论,也没有给他的后者以直接的影响,但他在音乐上的成就已经被全世界公认,他不是一味的追求所谓的新,而是把自己与大自然与社会紧紧联系在一起,执著而顽强的走自己的路。
【欧美经典音乐】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柏林爱乐乐团
【欧美经典音乐】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柏林爱乐乐团
芬兰风光
Jean Sibelius(让.西贝柳斯,1865年-1957年)被普遍认为是芬兰最伟大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帮助芬兰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征。
西贝柳斯最重要的作品包括七部交响曲及交响诗《芬兰颂》等。
西贝柳斯这部《第七交响曲》完成于1924年。
BBC音乐杂志经征求全球151名著名指挥家的意见后列出“史上最伟大的20部交响曲”榜单,西贝柳斯《第七交响曲》以“在交响乐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高的历史地位。
也是西贝柳斯最清晰、最深刻的音乐作品之一。
”位列第14。
—视频A—
(节选时长3分05秒)
演出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帕沃.耶尔维
—视频B—
(全曲时长23分34秒)
演出柏林爱乐乐团
指挥赫伯特.冯.卡拉扬
—全曲音频—
----------------------------------。
沧海遗珠:西贝柳斯钢琴小品集(Op
沧海遗珠:西贝柳斯钢琴小品集(Op.76)研究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是芬兰著名的作曲家,在20世纪初的欧洲音乐领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他的钢琴作品娴熟地表现了他风格独特的音乐理念,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Op.76钢琴小品集。
Op.76钢琴小品集是西贝柳斯创作的最后一部钢琴作品。
这部作品于1920年左右创作,共有十首曲子,可分为三个部分。
这些小品呈现出了西贝柳斯风格特有的夏日过去、深秋和冬日的寒冷与孤独等主题。
第一部分的小品(Op.76 No.1-3)体现出了淡淡的夏日气息。
第一首小品“Romanze”缓慢、柔和,用清脆的音符表达出夏季树影下轻轻飘扬的细微感觉。
第二首小品“Etude”则更快、更有力,反映出小贝斯勃风暴的暴力。
第三首小品“Valse”是一首欢快而又通俗易懂的华尔兹舞曲。
第二部分的小品(Op.76 No.4-7)表现出了西贝柳斯对秋季环境的深刻领悟。
第四首小品“Impromptu”是一首平静而富有感染力的曲子,描绘出秋天身上的深深印记。
第五首小品“Rondino”则相对更迅急,反映了秋天快速地结束。
第六首小品“Caprice”稍稍放缓曲速,激情四溢,表现出了秋天里面无法掩饰的孤独之感。
第七首小品“Barcarola”以其蕴含的长长海浪节奏仿佛都在,交织出寂静秋空下的哀愁之音。
第三部分的小品(Op.76 No.8-10)是这部作品的最后一章,也是最令人心驰神往、意境动人的一部分。
第八首小品“Pensée Mélodieuse”是一首柔美的曲子,集中表现出了冬天的寒冷和寂静。
第九首小品“Carillon”则富有鼓点感的合奏,似乎在召唤着寒冷夜晚传递自然洗礼下给它的深刻记忆。
最后一首小品“Scène Romantique”则是这部作品的压轴之作。
在这个罕见精致、又细腻的钢琴曲中,西贝柳斯把他最后的流露在这里。
深度而又华丽的音符中,他蕴含的渴望之心,仿佛唤起了听众心中所有的梦想……总体来说,Op.76钢琴小品集是西贝柳斯音乐经典的代表之一,它在音乐表现方面显得十分用心和精湛。
西贝柳斯用《第4交响曲》挑战马勒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32)
西贝柳斯用《第4交响曲》挑战马勒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32)聆听西贝柳斯《第四交响曲》西贝柳斯用《第三交响曲》感谢生命与自然丨聆听百部伟大交响曲(31)2015年是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1865-1957)诞辰150周年,我也不免俗,这一期和大家说说西贝柳斯的《第四交响曲》。
就算没有周年纪念,让·西贝柳斯(Jean Sibelius)的名号也不会有所褪色。
谈论北欧作曲家时,西贝柳斯是永远会被第一个提及的。
西贝柳斯凭借盛年时期极其高产的管弦乐作品、交响曲和交响诗,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古典音乐圈。
当然,他的长寿(92岁,1865-1957年)也可能间接导致了他的作品在当时常演不衰。
•19世纪末,交响诗是十分时尚的音乐类型,并且“交响曲已经过时了”的言论盛嚣尘上。
西贝柳斯也深受感染,认为“李斯特对于音乐的看法与我最接近”的他第一部主要作品就是交响诗《库勒沃》(Kullervo,1892年),最后一部管弦乐作品也是交响诗——《塔皮奥拉》(Tapiola,1926年)。
我们最熟知的西贝柳斯作品《芬兰颂》《黄泉的天鹅》《忧伤圆舞曲》都是交响诗或者选取自交响诗和戏剧配乐作品。
西贝柳斯从交响诗创作转向到交响曲的创作并非出于多大的主观意愿,而是当时音乐界“盼望着”他有交响乐的创作。
对作曲家本人来说,这是一个“挑战”,而接受了这个挑战之后,他的《第一交响曲》在1899年进行了首演。
那年,西贝柳斯34岁,和贝多芬与舒曼发表他们《第一交响曲》的年龄差不多。
令人诧异的是,西贝柳斯在交响曲的创作中选择了和交响诗完全不同的思路:彻底抛弃叙事性,“纯粹”得不让你“释义”,不让你作过多现实与人生的联想。
当西贝柳斯和马勒的那次历史性的见面之后,他更加坚定了自己创作交响曲的理念。
他随后创作的《第四交响曲》,被认为是向马勒挑战的作品,曲式极为严谨,“从头至尾没有一个多余的音符”。
当然,想从这首作品里挖掘出任何深刻哲理也是白费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