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教程文件
植物组培知识点总结
植物组培知识点总结一、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1. 植物细胞的再生能力植物细胞具有再生能力,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利用这种再生能力实现植物无性繁殖和遗传改良。
2. 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作用通过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的添加,可以调控植物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生长和分化,实现植物组织培养的目的。
3. 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其成分的配制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再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1. 植物无性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无性繁殖,包括离体茎段培养、愈伤组织培养、悬浮细胞培养等方法。
2. 植物遗传改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遗传改良,包括突变选育、重组DNA技术等方法。
3. 植物真种繁殖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真种繁殖,包括种子培养、乳母细胞培养等方法。
4. 植物无菌播种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无菌播种,可以提高播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5. 植物快速繁殖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的快速繁殖,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提高繁殖效率。
三、植物组织培养的培养技术1. 植物组织的获取植物组织培养的第一步是获得植物组织,可以通过切取植物茎、叶、根等组织,或者通过离体芽、离体胚等方式获得植物组织。
2. 培养基的配制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其成分的配制对于植物的生长和再生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调整培养基的成分。
3. 植物组织的培养条件植物组织培养需要一定的培养条件,包括光照、温度、湿度、氧气等条件,不同植物对培养条件的要求有所不同,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控。
4. 植物组织的再生在适当的培养条件下,植物组织可以实现再生,包括愈伤组织的形成、植物器官的再生等过程,需要注意再生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和植物器官的发育。
5. 植物组织的分化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植物组织的分化,包括根、茎、叶等植物器官的分化,可以根据需要调控植物组织的分化方向。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楚雄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系生物技术专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代码:031106014课程中文名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英文名称:Plant Tissue Culture Technology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使用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葡萄与葡萄酒工程专业开课学期:第7学期总学时:36+27总学分:3预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课程简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将植物的离体材料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体等)无菌培养,使其生长、分化,进而再生完整植株的无性繁殖技术,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之一。
本课程在介绍了组织培养的含义、特点及其意义;组织培养的概念、类型、特点;组织培养技术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规范;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发展趋势及其应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组培实验室、家庭组培室、组培育苗工厂的组成、设计原则与设计要求;熟练掌握各种培养基的特点与应用;熟练掌握茎尖、茎段、叶及花器官培养消毒灭菌、接种及培养的技术;理解种质资源离体保存的意义,掌握种质资源离体保存常用方法;掌握一些常见植物的组培脱毒与快繁技术的应用。
教材建议《植物组织培养原理与技术》,李胜、李唯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年。
参考书《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刘庆昌编著,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标准书号:7-81066-529-4。
《植物组织培养(第三版)》,潘瑞炽编著,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标准书号:7-5361-2501-1。
《植物组织培养教程》,李浚明编著,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标准书号:7-81066-466-2。
《高等植物组织离体培养的形态建成及调控》,黄学林编著,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年,标准书号:7-03-004377-4。
《植物组织培养》,王水琦编著,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标准书号:978-7-5019-5818-4。
《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陈耀锋编著,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年,标准书号: 978-7-109-11844-7。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实验实训教学大纲(2004级食用菌与蔬菜专业适用)生物工程与农业经济系濮阳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9月说明本大纲是根据2004级三年制食用菌与蔬菜专业教学计划而制订的。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实验实训课程是食用菌与蔬菜专业专业的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植物组织培养是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进行培养的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植物的优良品种快速繁殖,脱毒苗木生产、缩短育种进程、种质资源保存等方面具有其它技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植物组培实验实训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组织培养的基本操作技能和技巧,为进一步开展组培实训及从事组织培养工作奠定基础。
为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要求、突出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适应本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本大纲以2003年的教学大纲为蓝本,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调整。
2、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强的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
重点是植物的快速繁殖技术和组培苗工厂化生产技术。
并紧紧围绕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以强化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应职岗位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科学实验能力、技术推广与市场开拓能力和组培苗工厂化生产经营与组织管理能力。
3、内容安排与学时分配本大纲将教学内容分为实验教学、实训教学两个模块。
实验教学结合理论讲授,在第三学期开设,共22学时。
实训教学在第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为期一周。
具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见下表:(一)、实验教学时数分配表(二)、实训教学安排4、考核办法根据学生的实验实训操作、实验报告记载情况及结果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5、执行本大纲时应注意的事项1)、注意对实验原理的讲解,真正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
2)、实验过程要认真设计,精讲多练,注意关鍵技术环节的把握。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大纲(生物)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高职应用生物技术等专业总学时:86学时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植物组织培养是现代植物生物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是人们在无菌条件下利用人工培养基对植物细胞、组织或器官的培养。
这项技术目前已在科研和生产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该学科在我国高等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中已被列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由此可见,不论在理论研究上或在生产实践上,植物组织培养都日益显示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植物组织培养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使学生较能准确地掌握这门技术并能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
2.教学基本要求:根据《植物组织培养》课程的特点,结合本专业的实际情况,要求以理论教学(即课堂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完成该课程的教学任务。
理论教学重点讲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总论)。
至于一些典型植物(主要是园艺作物或观赏植物)的组培理论和组培方法则放在课程实习时加以概述,具体的培养技术有待于同学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实践。
课堂讲授要求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
与此同时,植物组织培养也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结合比较紧密的课程,相应的实验和实习环节是不可缺少的。
通过参加一定的实验和实习,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理论教学内容第1章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及研究现状,理解和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有关概念,深刻认识植物组织培养在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植物组织培养的一般概念教学重点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概念教学内容§1-1植物组织培养的发展简史1.探索阶段2.奠基阶段3.迅速发展阶段§1-2植物组织培养在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中的地位与作用第2章实验室的设计、基本设备及一般操作技术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的基本组成、基本设备及基本操作技术能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植物组织培养教案
植物组织培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2.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步骤;3.能够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
二、教学重点: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
三、教学难点:1.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技巧;2.植物组织培养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四、教学内容及教学步骤: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和意义(10分钟)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认识植物组织培养在农业、园艺和生物科学领域的重要作用。
2.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15分钟)介绍植物细胞和组织的培养原理,包括细胞分裂、组织分化和激素调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30分钟)3.1材料准备解释所需要的实验器具、培养基成分和化学试剂等材料的选择和准备。
3.2植物组织的获取与处理讲解植物组织的获取方法,包括茎尖、叶片和种子等不同组织的处理方法。
3.3组织培养基的制备介绍培养基的成分和配方,讲解培养基的调配方法和无菌操作技巧。
3.4组织培养的操作步骤详细演示组织培养的具体操作步骤,包括无菌操作、组织切割、接种和培养条件设置等。
4.实验操作(6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提供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所需的材料和器具,指导学生进行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
注:实验前需提前准备无菌操作室和培养箱等设备。
五、教学评价体系:1.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度;2.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3.对植物组织培养中常见问题的解决能力。
六、教学过程设计:本教案主要以理论授课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首先通过理论讲解,让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意义和原理,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然后,将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组织培养实验,同时进行实时指导和纠正,帮助学生掌握实验技巧和解决实验中的常见问题。
七、教学反思: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对于培育新品种、研究植物生长发育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生物植物组织培养教案
高中生物植物组织培养教案
课时安排:2节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
3. 能够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并观察实验结果
教学内容:
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意义
2. 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
3. 实验操作:植物叶片组织培养
教学步骤:
第一节课
1. 先从植物组织培养的概念和意义入手,向学生讲解培养的植物组织可以用于植物繁殖、病毒检测等用途。
2. 继续介绍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方法,包括组织的选择、培养基的配制、培养条件等。
3. 分发实验操作材料,让学生先了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第二节课
1.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植物叶片组织培养实验。
2. 学生观察实验结果,记录观察到的变化。
3. 老师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讲解和指导,引导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和问题。
教学评价:
1. 利用实验结果和学生的记录,对学生进行课堂表现的及时反馈。
2. 通过实验结果和学生的总结,评价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教学延伸:
1. 可以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植物组织培养实验,比如幼苗扦插培养、愈伤组织培养等。
2. 可以让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植物科学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植物组织培养实训指导书
植物组织培养实训指导书《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的工学结合核心课程之一。
本课程采取“项目引领,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具备实验方案设计能力、培养基制备能力、无菌操作能力、组培苗驯化移栽能力及组培苗工厂化生产能力。
实训一:实训室的灭菌与玻璃器皿的清洗一、目的要求1.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各种洗涤液的特性;2.掌握酸液的配制方法和组织培养中常用器血的洗涤技术;3.通过实训,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建立组织培养的无菌意识;4.会配制新杰尔灭溶液。
二、材料用具1.灭菌用具:2%新洁尔灭、高镒酸钾、甲醛、70%酒精、洗涤剂、各种培养血、工作服、口罩、手套、试管刷。
2.洗涤用具:肥皂液、洗衣粉、重铬酸钾粉末、1%HCL、70%酒精、瓶刷等。
三、方法步骤(一)培养室的灭菌1、地面、墙面和工作台的灭菌2、无菌室和培养室的灭菌(二)玻璃器皿的洗涤(酸洗)玻璃器血的洗涤一般要经过浸泡、刷洗、浸酸和清洗四个步骤。
重铬酸钾洗涤(三种)液配制:重铬酸钾508,加工蒸馏水,加热溶化,冷却后再缓缓加入工业浓硫酸90ml。
1、新玻璃器血的洗涤用1%HCL的溶液浸泡一昼夜,再用清水反复洗涤,最后用蒸馏水冲淋一遍,干燥后备用。
2、用过的玻璃器血先将器血中得残留物质除去,用清水冲洗,再用洗衣粉洗涤,最后用清水冲洗3—4遍,把字迹擦洗干净,干燥后使用。
3、污染的培养瓶的处理首先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按(2)的步骤洗涤。
4、用过的吸管、滴管、容量瓶先放在重铬酸钾溶液浸泡2h以上,取出后经流水冲洗30min左右,干燥后使用。
四、实训报告①.植物组织培养室的灭菌方法步骤。
②.写出洗涤液的配置步骤。
③.记录各种培养瓶的洗涤方法。
实训二:组织培养工厂的设计一、目的要求通过实训,使同学们对现代组培苗生产模式有一个更为深刻的认识,能熟练的根据生产规模设计合理的厂房及工艺流程。
二、材料用具组培苗生产小工厂、绘图纸、绘图笔三、方法步骤(-)组培工厂的参观1.参观组培实验中心2.组培工厂的组成:准备室、灭菌室、缓冲室、无菌室、培养室、驯化室3.各室内仪器设备的种类及摆放(二)设计一 200m2组培工厂,要求给出大概的布局图。
植物组织培养教案
植物组织培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关注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 植物组织培养的定义和原理。
2. 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
3.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和应用。
2. 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操作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
2. 采用实验法培养植物组织,让学生动手操作。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无菌操作台、培养皿、镊子、剪刀、植物激素等。
2. 实验材料:植物组织、消毒液、培养基等。
3. 教学课件和案例资料。
教案内容: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2. 提问:什么是植物组织培养?为什么需要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二、讲解(10分钟)1. 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
2. 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离体组织、愈伤组织、胚性细胞团、植株再生。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分组,每组准备一份植物组织样本。
2. 指导学生进行无菌操作,将植物组织接种到培养基上。
3. 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并记录植物组织的生长情况。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展示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案例。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和应用效果。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过程和应用。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六、作业布置(5分钟)2. 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七、课后反思(教师)1. 总结课堂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 收集学生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八、课后作业(学生)1. 完成实验报告。
2. 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组织培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课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课题1 学习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课题分析1.教学目旳(1)简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旳基本原理、措施、环节。
(2)能进行植物组织培养旳基本操作。
2.知识背景早在20世纪初,许多科学家将植物细胞和组织作离体培养,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旳发展奠定了基础。
美国科学家斯蒂瓦特从40年代开始,用悬浮法培养野生胡萝卜旳韧皮细胞,通过十数年旳艰苦探索,终于培育出根、芽齐全旳小植株,初次证明了植物细胞旳全能性。
1964年,印度旳古哈和马赫施瓦里在离体培养毛曼陀罗花时,初次培育出单倍体旳花粉植株。
目前,我国旳组织培养技术,尤其在单倍体育种方面,培育出许多优质高产小麦、水稻新品种,在国际上处在领先地位。
运用植物组织培养可以使一种茎尖、一块叶片,一年之内变成数万乃至数十万旳小植株。
植物组织培养何以具有如此之大旳繁殖本领?这是由于包括所有遗传信息旳植物体上旳每一种细胞都是“全能选手”,可以包揽从细胞增殖、分化到长成完整植物体旳“全活”。
在植物身上,这些细胞旳才能被埋没,只能默默地承担某一项详细工作,如构成茎组织、叶片组织等。
假如把它们请出体外,并予以合适旳条件刺激,这些细胞便可以大展鸿图,发挥出神速旳增殖分化潜能,变成一种个根、茎、叶齐全旳小植株,就象孙悟空拨出旳一根汗毛同样。
组织培养物小到分离出旳单个细胞,大到切割下来旳一小段茎,都可在培养基中分化增殖,变成许多完整新植株。
目前,组织培养在生产实践上已经有广泛应用,重要用于:迅速繁殖植物组织培养旳突出长处是“快”,通过这一措施能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扩大植株旳数量。
如兰花、杨树、桉树、竹节海棠等,以一种茎尖或一小块叶片为基数,经组织培养后,一年内可增殖1~10万株。
尤其是对某些难以繁殖或繁殖很慢旳名贵花木、果树及稀有植物,通过组织培养能获得很大量旳新个体,这在生产上具有极为重要旳意义。
培育无病毒作物植株长期进行营养繁殖旳植物,体内常常积累病毒,从而严重地影响产量(如马铃薯)或欣赏价值(如菊花)。
高中生物 2.1《植物细胞工程—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选修3
专题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一.设计思路本节课遵循《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的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来设计。
植物组织培养的内容与当前生物技术热点和生产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所以本节课应重视学生理解能力、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知识作为本节课的理论基础,将科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作为本节课的教学主线,并通过设置一些相互衔接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其在老师的指导下,自主地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相关知识,同时提高自身的生物学素养。
二、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现代生物科技专题》(选修3)专题2“细胞工程”的内容,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其中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过程是教学的重点,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是教学的难点。
2、学情分析虽然必修模块中细胞全能性、细胞分化和单倍体育种等方面的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相关的实验技术难度较高、过程抽象,这就会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
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手段,采用创设情境、层层设疑、小组讨论等方法,让学生完成知识的自主构建,并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意识。
3、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1)重点:细胞的全能性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2)难点: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简述细胞全能性的概念;简述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方法和应用;2.能力目标在质疑、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推理判断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培养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同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激发探索生命奥秘的热情;渗透科学思想的教育,理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者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策略与手段本节课根据生物工程内容的特点,从引导学生从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四个层面进行构建,具体指导以技术操作流程为核心,在此基础上分析操作的原理(科学),分析应用(社会、环境)与技术的联系。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说课文稿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说课文稿-窦宗信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的课题是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说说这门课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与作用(1)、是“园林技术”与“园艺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对完善农业高职学生的专业技术,(3)对应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推进种子种苗工程的建设,2、课程设计的观念与思路--课程设计的理念.突出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整个课程的灵魂所在,贯穿于整个课程的教学行为中,可以说,这是一种教学思想,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具体实践!(1)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模式开发课程,根据岗位需要选取教学内容,强化院企结合。
(3)实践教学,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行动导向组织教学过程,注重教学过程评价,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课程设计思路:面向职业岗位,注重素质结构基于工作过程,建立职场环境采用项目途径,开展体验参与注重过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3、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设计与开发流程二、教学实现(一)课程内容----教学内容的选取、组织与实施1.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课程主要根据组培企业所需要的培养基制作工、接种工、组培苗驯化工和组培生产管理员等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制定课程标准,选取教学内容,同时,兼顾学生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渗透“必需、够用”的理论知识。
2.职业岗位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3.教学内容选取根据组培企业工作流程与典型任务来确定教学内容:(二)课程学习项目设计(三)教学活动的实施1.本课程的所有基础训练项目,以百合生产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校内组培及园艺实验室完成。
2.以花椰菜组培生产任务为真实项目,与汇远种业展开深度合作,完成实验室向生产车间的转型。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以组培生产任务,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训地点一体化、现场教学与演示教学一体化、技能训练与生产实战一体化,让学生在组培学习中做,在组培生产中学,逐步形成“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Ex l r to n a t e o h f r o a h n n e ta d M e h d o p o a i n a d Pr c i n t e Reo m fTe c i g Co tn n t o f c P a tTis e Cu tv t n l su li a o n i
lfnadm t l t nn , prt nt ii n rc cl hc .Wi e e t s bv , ec v es dn si ao u i e—r ig o e i a n adpat ac ek i n lp i a ao rn g i h h h pf o a t t l o h e oe w a g e u et i pr ni t t h n a n _
YI Y' geh i l oee Y nzo , nn4 50 , h a Y nzo oaoa adT cnc l g , oghu Hua 2 0 0 C i ) i aC l n
Ab 仃a t T i a e h e y ito u e et a h n o tn n t o f l t is e C l v t n i t s c : h sp p rc i f rd c st e c ig c ne ta d me d o a su ut a o .F r l t a i d a o . l n h h Pn T i i s y,i b sc ie f e s r fr i b s d u o e am f u rc l m d t e d ma d o ih e u a o rtln om a e p n t i o riu u a e n f s d c t n f e t—d v lp n .S c n l t e ta h n o tn s h c n h h i o a e eo me t e o dy, h c g c ne t e i s a e o g nz d e a oa ey a c r i g t ec re p n i g if r a o f r d ae n er q i me t f o ain l s , i r a r r a ie lb r tl c od n Ot o r s o d n o t n o a u tsa d t e u r h n m i g h e n o v c t a t w t og n— s o o p h c l v t n a t man t ra o str u h t e s tme t o a i o c p s u d me tl d p i r c n lg e .L s y u i gt e u t a o si i e d g e o g t e ns f s cc n e t ,fn a na sa r i i s h h h a b n ma y t h o o is a t ,d rn e l h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原生质体融合
06
与基因工程育种
原生质体融合原理及方法
原生质体融合原理
通过去除细胞壁,使两个或多个植物细胞的原生质体在特定条件下 融合,形成杂种细胞,进而通过组织培养技术获得再生植株。
原生质体融合方法
包括酶解法去除细胞壁、诱导原生质体融合、杂种细胞筛选与培养 等步骤。
融合技术的应用
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可用于植物育种、种质资源创新、基因功能研究等 领域。
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增殖
在适宜的培养基上培养外植体,诱导其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并进 行增殖。
器官分化与植株再生
通过调整培养基中的激素种类和比例,诱导愈伤组织再分化形成根 、芽等器官,进而发育成完整植株。
培养基成分及作用
基本培养基
提供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微量元素 和有机物质。
碳源
为植物提供能量,常用蔗糖作为碳源。
了解培养基的保存方法和使用期 限,掌握培养基的正确使用和处 理方法。
接种与培养技术
接种前的准备
学习接种前的准备工作,如选择适当的接种工具、准备接种材料 等。
接种方法与技巧
掌握常用的接种方法,如划线接种、倾注接种、涂布接种等,了解 不同接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培养过程中的观察与记录
学习培养过程中的观察方法和记录要求,掌握植物生长状况、污染 情况等关键信息的观察和记录技巧。
生物技术领域应用
结合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 物技术手段,利用植物组织培 养技术进行植物遗传改良和新
品种创制。
学生自我评价与提升建议
知识掌握程度
回顾课程内容,评估自己对植物组织培养基本原 理、培养基配制、接种与培养等知识点的掌握程 度。
问题解决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标准
蝶
(5)花梗、花粉及花药、细胞的
兰
通过对蝴蝶兰组培过程
培养方法;
的
的学习,使学生的理论
(6)组培苗的驯化与移栽方法
2组
和动手能力都能得到进
(7)污染产生的原因 8 及解决方
织
一步的提升。
法;
培
(8)褐化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方
养
法;
植物组培工厂的经营与管理
(9)蝴蝶兰组培中遗传稳定性的 4
问题
(10)植物组培工厂的经营与管理
项目教学法、现场指导法 项目教学法、现场指导法 项目教学法、现场指导法 项目教学法、现场指导法
组培苗的驯化与移栽
项目教学法、现场指导法
(三)考核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 核方法,由此建立了平时测评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并举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评 价体系。本考核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考试组成:理论考试 50%+实践考试 50% (1) 理论考试包括平时表现考核 10%、作业和提问 40%、期末考试 50%等四 部分。 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 (2)实践考试包括实验表现 10%,实验实训报告 50%,实践技能考试 40% 。 实验实训报告和随堂进行数据记录,课后整理完成。实践技能操作选择几个常规 的实验实训方法(如培养基制做、灭菌、接种、培养检查等),分数评定主要依据 操作规范程度和污染率及成活结果等来决定.
(一) 专业能力目标 1. 正确使用植物组织培养工厂仪器、设备; 2.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工厂的构成及功能;
3. 熟悉外植体的选择、灭菌、诱导、继代、生根;培养基配制等; 4. 具备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培育花卉、苗木的能力。 (二) 方法能力目标 1. 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相关的文献和资料的能力; 2.运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和培育花卉、苗木的能力; 3.学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能力; 4. 适应岗位变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2.加强与社会沟通能力; 3.能够具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4.能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教学设计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
(2)学生能够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包括外植体的选择、消毒、接种、培养等环节。
(3)学生能够识别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2)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3)通过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生物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3)增强学生对植物生命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
(2)外植体的消毒和接种方法。
2、教学难点(1)植物激素在组织培养中的作用和调节。
(2)无菌操作技术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操作流程,让学生对植物组织培养有初步的了解。
2、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现场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外植体的消毒、接种等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3、实验法组织学生进行植物组织培养的实验操作,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技术和方法。
4、讨论法针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准备新鲜的植物材料(如胡萝卜、菊花等)、MS 培养基、植物激素、无菌水、75%酒精、01%氯化汞、无菌培养皿、无菌镊子、无菌剪刀等。
2、实验设备准备超净工作台、高压灭菌锅、光照培养箱等。
3、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 PPT 课件,展示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操作流程、实验结果等,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组织培养的成果图片(如花卉、蔬菜的组培苗),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些植物是如何培育出来的,从而引出植物组织培养的课题。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习项目总结2300字
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习项目总结2300字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习项目总结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习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与技术,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习过程中,我深入学习了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知识和技术,通过与同学们的合作和老师的指导,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获了很多。
首先,在理论方面,我通过实验前的预习和实验中的实际操作,加深了对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解。
在对组织培养的前期准备、选择培养基、控制培养条件等方面进行深入学习和讨论后,我对组织培养的操作流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此外,我还加深了对细胞分化、生长素、激素、愈伤组织等相关理论的认识,这些都为后续实验操作提供了基础支撑。
其次,在实验操作方面,通过和同学们的合作及老师的指导,我成功地栽培出愈伤组织和植株,掌握了一定的操作技巧。
在实验中,我们需要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遵循培养基选择、组织处理、无菌操作、种植、保护和观察等步骤,其中尤其要注意细节的处理,例如培养室无菌环境的维护、培养基的制备、无菌操作的技巧掌握等。
在操作过程中,我经常和同学们交流,互相取经,共同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也学到了如何认真观察实验结果、如何控制实验误差、如何分析并总结实验结果等重要的思考和分析方法。
最后,在实践应用方面,我进一步认识到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植物组织培养对于植物遗传育种、生产、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贡献,并对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和应用方向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实验结束后,我还参与了项目结题汇报,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展示给了老师和同学们,并在汇报中深入探讨了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前景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加深了对该技术的理解和认识。
总之,通过本次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习,我深入了解了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和实验技术,培养了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也认识到了该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总结《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教学小组课程组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结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教研和实践,明确了课程定位:①本课程的教学服务于社会和区域经济;②服务面向定位为农业生产一线;③目标规格定位为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掌握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组培技能,培养适应植物组培生产、管理、组培苗木销售与服务需要的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其中,职业知识目标是:理解植物组织培养的基本理论,识别常见的污染、褐变、玻璃化等现象,掌握组培培养方案设计程序和器官培养要求,掌握组培各流程环节与技术要求;职业能力目标是:实验室设计与管理能力,成本效益分析能力,个体植物培养能力,继续学习专业能力,组织与合作能力,选择方法策略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
职业道德目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遵纪守法,团结合作,开拓创新。
按照课程定位和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改革与建设原则,制定《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程实施方案,即在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达到“必需、够用”的基础上,重视实践教学,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培养,构建并实施具高职特色的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寓于其中。
多年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取得明显成效,从行业专家、用人单位及毕业生反馈意见来看,课程及专业定位准确,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要求。
一、教学内容及教学安排根据植物组织培养岗位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借鉴专业建设顾问委员会各位顾问的意见和建议,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内容模块体系。
课程内容打破“老三段”,打破学科特性,组培课提前开设在第三学期,理论知识要求“必需、够用”,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并以此来构建组培课结构和内容体系。
理论38学时,实验40学时,实训15天,理论与实践学时比1:1。
本课程一般按照“实验室设计与培养条件要求――培养基制备――操作技术――器官培养――个体植物组织培养与园艺植物栽培”的顺序进行。
知识模块顺序与对应学时见下表:二、课程重点、难点及解决措施1.课程的重点:组培方案设计能力、培养基制备能力、外植体处理与接种(无菌操作)能力、移栽驯化管理知识及相应的能力,控制污染、褐化、玻璃化等不良现象发生的能力,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职业习惯养成、组织与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
2.课程的难点:组培方案设计;污染、褐化、玻璃化等组培易发问题的原因;接种材料的发育方向;细胞全能性理论;分析解决问题能力、自学能力、职业习惯养成、组织与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3.解决措施:(1)课堂教学采取多媒体教学和加强教学互动,并根据不同内容采用问题情境法、案例式、直观教学、启发式、学导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法,突出重点,侧重难点,重点难点多讲,并预先告知学生;(2)加强过程考核、综合考核、随机考核,考核形式多样化,发挥考核的导学促教功能;(3)增加综合性、设计性作业或小研究性、生产性课题,与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学生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评价、自我调整,具体可在实验、实践课或课下协会活动中实施完成;(4)理论授课时注重理论联系生产实际,操作性强的理论内容融合到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分专业实训和专业综合训练,分组训练,单人考核,增加操作的反复次数;(5)外聘教师,请一线专家或企业技术骨干人员专题授课或专题作报告;(6)开放式教学,经常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观、短期实习;(7)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如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提供必要的网站地址、资料卡、课外阅读学习包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信息搜集与处理等能力;(8)加强课外辅导和答疑,组织开展好协会活动,实行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9)定期开展技能比赛,不定期举行专题讨论会或读书报告会;(10)加强产学研结合,每名学生都参与一项实验实训基地产学研项目或校企合作项目,参与日常管理,加强知识能力的实际运用和在真实生产情境和氛围下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三、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与效果(不含实践教学内容的课程不填)根据本课程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定位与课程目标,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且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教学。
将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其他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知识目标、职业能力目标和职业道德目标,分别定位于实践教学各环节中,并构建由实验实训、专业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训和顶岗就业实习等五个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融入其中。
以学习小组或项目小组形式为单位,按照教学和认识规律,螺旋式递进训练,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先基本后综合,循序渐进,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反复强化培养,而且做到全程跟踪、动态培养。
1.教学内容以模块式设计,体现实用性。
根据组织培养岗位能力要求,结合专家顾问及毕业生反馈意见、建议,确定教学内容,具体可按基本技能、单项技能、综合技能模块编排,每一项技能又分若干技能单元。
对传统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精选和淘汰,增加研究性、设计性、综合性训练内容,实践教学内容融入最新科研成果、来自生产一线的实用成熟技术,注重先进性、设计性、实用性、综合性和针对性,并明确素质教育内容,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团队精神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基本技能项目外,单项技能与部分综合技能项目一般是在教师明确实训目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后,由学生自选材料,自主设计培养基配方进行试验,自主规划设计组培实验室,并做好组培成本与效益分析,以项目教学法的形式开展学研结合的实训活动。
从这个意义上说,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试验达到80%以上。
另外,还增加了一些选作试验项目,学生经申请在实训课上或利用组培协会活动时间独立完成。
学生根据兴趣,也可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试验方案,利用业余时间独立完成整个试验项目。
2.将实训与完成毕业论文设计、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实训的积极性。
3.第二课程鼓励学生参加组培协会或师生共同合作搞科研,培养学生科研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
4.加强过程考核,实行“以考促训,以赛促练”,确实发挥考核的导学促教功能。
5.开设综合实训课,强化训练组培关键技术环节或综合技能,从而达到技能熟练的目的和效果。
6.实践教学做到五结合。
即实践教学与理论相结合,与生产、科研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校内校外相结合。
(1)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教学实践中采用融合式和实践-理论反复式。
所谓融合式,即把理论课中可操作的内容如培养基制备、接种、移栽驯化等内容融合渗透到实践教学中,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学做结合;职业素质培养融合到协会、基地管理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学生一入学就参加组织培养协会,先由协会组织并开展实践活动,先做后学。
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同时,对“为什么这样做?”产生疑问和探究心理,有助于提高《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课堂教学效果。
所谓实践-理论反复式,即让学生接触实践,带着问题学书本,边做边学或先做后学,然后再通过实践,再去找书本并总结,写课程论文、试验总结、实践笔记等,学生在协会和第一课堂的二次实践中使理论学习与实践都有了飞跃,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促进实践技能的掌握、提高与创新,同时加强了素质教育,自学能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加强。
(2)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
组培实训时以组为单位负责至少1个项目(生产或科研项目或毕业论文)的全过程跟踪培养或参加协会,参与实训基地的生产管理等,学生在探究式中尝试学习,对知识有需求,取得成功有成就感,反过来会促进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使学习实践更主动,更有目的性。
(3)课内课外相结合,是充分发掘教学的时、空间,强化实践技能培养的需要。
正常实践教学实施普遍培养,而课下由组培协会组织,以“二级培养式”开展产学研结合式的研究性、生产性活动,实施分层次培养,做到因材施教。
学生在协会中有知识学,有事做,客观上强化了动手能力。
所谓“二级培养式”即实践中实施个性培养,对学生优化组合,分层次训练。
先培养出小先生,然后由小先生传、帮、带其他同学。
协会现已满8届,而且这种“二级培养”模式生命力强。
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协会,既学到专业技能,又提升了职业素养,收效明显。
(4)校内校外相结合,是确保实践能力培养到位的重要举措。
校内培养主要侧重基本功和单项技能培养,校外顶岗实习则侧重综合技能培养,二者有机结合,才能使技能掌握达到熟练和灵活应用,实践水平才有质的飞跃,更好适应岗位。
每学期都安排学生到组培企业去参观或顶岗实训至少1~2周,对提高教学效果,检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定向学习作用大。
(5)实践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同步提高,全面发展。
企业岗位不但要求有相应的岗位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求有较高的职业素质、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建设过程中,素质教育寓于其中,使素质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这要比单纯说教效果好得多。
实践中开展讨论、组内组间技能比赛、让学生阐述观点,实践能力考核时职业素质考核作为必考项目等,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7.坚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
在专业教学计划设计时,确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学时(含实验)之比为1:1,采取“融合式”,压缩、删减、整合理论内容,增大实践教学比重,反复训练,做到全学程实践不断线,从而达到学生技能掌握由生到熟,熟能生巧。
8.体现职业真实情境。
一是组培实训室与企业生产环境相一致;二是实践教学以项目教学法实施,让学生参与日常管理,并制定管理目标与量化细则;三是在教师带领下到种苗生产企业参观、实习,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四是结合基地生产科研项目,完成毕业论文。
体现职业真实情境的实训突出了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大大增强,让他们及早接触实践,掌握专业技能,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会学习,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强化了团队合作精神,知识、能力和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这些学生到达岗位后,对组培生产环节和技术操作比较熟练,具有市场经济下的经营意识,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
9.提前在第三学期开设组培课,并结合协会活动,客观上能增加在学期间实践反复训练次数,利于技能的强化培养,实践效果明显。
10.完善课程考核制度。
在实践教学中根据具体项目内容,要求每位学生独立或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实训报告(或实验设计)并附相关的观察记录。
期末课程考试中,约有1/4的实验试题,而技能考核为分组单人考核,侧重操作的技术要领(数量+质量)的考核以及职业素质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可多样化。
根据每年的生产或科研项目安排的不同,可灵活选择实训项目、自主设计项目或具体的试验方案。
我们把实践教学由“务虚”推向“务实”,与生产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缩短了教学与生产学生与岗位、学校与社会的距离,学生学以致用,学到的是实用知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