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合集下载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循环和能量 交换 通过生物循环、水循环、大气环流、地 壳物质循环等。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的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光合作用
植物 生长
藏羚羊数量的平衡
内蒙古高原以南 太 行 山 以 西
秦 岭以北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侵蚀,逐渐失
由此可见,我们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演 化过程具有统一性,即牵一发而动全 身。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a.情况正常 d.地方趋于干燥 b.湖泊面积减小
c.水份蒸发减少
e.陆生生物代替水 生生物
结论:
森林 减少
滞留降水 仅存人工林天然次生林 功能降低 土壤腐殖质减少 土壤肥力下降 水土流失加剧 沟谷纵横
岩石裸露
洪水 断流
风化 加速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形象的说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goodbye
大家觉得这幅图咋样? 有什么感受?
岩石 大气 生物
土壤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
2、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各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
大气
二氧化碳

阳光

二氧化碳
呼 吸
植物
氧吸
动物


岩石
风 化
无机盐
死 亡
死 亡
土壤 无机盐 微生物
(1)阅读以上资料,你能画出黄土高 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和人类影 响的过程吗?
土壤肥力( 下降 ) 黄土高原(流水侵蚀 )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jie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jie1

[探索]
某一地区自然环境中的植被遭到大规模的破 坏后,地表的蓄水能力下降,地面径流增加, 河流对土壤的冲刷加剧,造成水土流失。大气 湿度减小,气候日渐干旱,整个自然地理环境 景观发生了变化。 思考: 1 这一事例说明地球环境各要素之间是什么 关系? 2 你能找到类似的事例说明地球环境的整体 性吗?
[课程标准] 1.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 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 的整体性。 2.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 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想一想?
• 对流层中大气中的热量和水分来自哪里? • 各种水体间的交换会涉及哪些圏层?
“落花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龔自珍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案例1 水土流失是自然地 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活动:湖泊的统一演化过程
案例:东北森林变化导致环境的整体变化
因此一个地区的水 文现象必然是地理 环境中各种因素影 响下的综合表现。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举一反三
各种地貌形成原因? 植物生长受制因子? 土壤的形成原因?
小结
生 物
地 理 环 境 整 体 性
活动: 1 图中有哪几个地理要素? 2 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 换的? 3 太阳能在各要素之间是 如何传递的? 五个地理要素之间进 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 换,形成了一个相互 渗透、相互作用的整 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每个地理要素都有其独特的功能 外,还 要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 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思考:每个自然地理要素都具备生产功能 和平衡功能吗?
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M只有溶入 ________中才能被植物吸收。 (2)A—M整个作用过程都是化学元素的________过程。A、 B与C、D、E、H转换的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F作用的 结果,改造了________圈。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新教材)2020-2021学年地理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照、热量、降水、昼夜温差)、地形、土壤、灌溉水源都会对农作
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学以致用】
如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读图完成 1~2 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河湖随着山岳冰川的融化水量不断增加但当山岳冰川大量消融后因缺乏冰川的补给加上年蒸发量的增加河湖水量减少生物多样性也会相应减少bc岳冰川属于地表淡水资源2015年山岳冰川分布面积很小几乎消失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d题沿海地区海拔越低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范围越大排除a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最新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 体性。
知识点二 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1.概况:自然环境的功能既包括自__然__要__素__的功能,也包括整 体功能。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 拥有了整体功能,如___生__产___功能、___稳__定___功能等。
2.生产功能 (1)概念:自然环境具有合成__有__机__物__的生产功能。生产功能主 要依赖于__光__合____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 气提供__热__量____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__水__分____及 营养盐。
重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材料二 三峡水库蓄水后水位达 175 m,库区水流明显放缓, 水面漂浮物增加,有泥沙淤积现象,当地环保部门在大宁河(三峡 库区的支流)发现了富营养化的初步迹象,这是水污染的前兆;同 时,库区沿岸受高水位浸泡,滑坡的频率比以前增多。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 体性和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
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 水 土壤
自然地理环境
生物 岩石
地形
2、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各组成要素通过大 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 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 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 互联系的整体。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 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生物→土壤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表现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2)平衡功能
①什么是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②植物生长过程是通过作用才能生产有机物? 光合作用
大气循环
水循环
岩石圈物质循环
生物循环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水、岩石、土壤、 产 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改造岩石圈,促使土壤的形成 4、改变地球面貌,形成地理环境
示意
大气 水 岩石 土壤
无机物
化学能 有机物
境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可可西里---藏羚羊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完整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完整

温比 差热 大容 小
作涵 用养 较水 弱源
植被 稀少
请在方框内填上合适的选项
森林植被破坏
大气湿度下降
气候变干 农业生产受损
黑土肥力下降 地表蓄水能力下降 地表径流增加 洪涝灾害增加 土壤冲刷加剧 水土流失严重
分析填空 •按下列选项中反映的现象的成因关系,将选 项的字母填入下图适当的方框内。 E
G D A I B H F C
5、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的变 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系统的改变,而 “牵一发而动全身”,还会影响到其他地区的地理环境。
西北地区景观
案例分析:(西北地区)
深处内陆 气 候 干 旱 降水稀少
水汽来源少 流水作用弱
蒸发强烈
大气湿度 低
统一演化
风蚀 地貌 为主 土壤肥力较低
经过a—b—c—d—e五个阶段的演化,
地形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地形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生物 由水生生物变成陆地生物 土壤 逐渐由湿变干 水文 水面逐渐缩小至消失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 理环境状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③ 生物 和 水 比较容 易受人类干扰。岩石 受人类干扰较小。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水文变化 泥沙淤积,泛滥平原

地貌变化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土壤侵蚀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活动
湖泊演化为陆地,是地形、 气候、生物、土壤、水文等地理 要素的统一变化过程。 请根据统一变化过程的原理, 分析湖泊在演化为陆地的过程中, 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统一变化的。 湖泊演化为陆地的过程

(完整版)5.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完整版)5.1_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3.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4.能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1.通过生物循环的分析,理解地理环境要素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结合实例分析,掌握由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

3.通过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分析,掌握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

4.结合东北森林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对修建水库利弊的辩论,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情感与价值观1.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树立事物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的观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

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2.通过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理解,体会自然的和谐美,养成善待环境,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情感。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探究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1.5课时【教学过程】【图片展示,导入新课】五种自然带图片【自学导读】:1、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有哪些?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那些方面?思考讨论:(1)(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2)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5.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1吨
145吨
冶金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废渣,废渣会占用大量土地,废渣中有大量的 其他金属元素,我们在冶炼的过程中应该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进行综合性 利用。
③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 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各地区之间的环境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调节气候
滥伐 森林
物种灭绝
生态环 境失调
人工 造林
涵养水源 保持水土
生态系统 良性发展
沙尘暴 严重
气候 恶化
吸烟滞 尘
防风固沙
黄土高原地理环境各要素变化示意图
过度放牧 砍伐森林 开垦坡地
水文变化
含沙量大,季节变化大

地貌变化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植被 破坏
流 失
土壤侵蚀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退化
覆盖率降低,逐渐消失


泥 下游河床抬升 影响地表水系演化
高植水泥沙
原 过
被 破
土 流
沙 入
淤 积
泄洪能力下降
洪涝灾害增加
度 开



河 道
地下水位升高
土壤盐碱化严重

美洲鹤属于世界稀禽之一,体态优雅,鸣声嘹亮,其高声鸣叫能传播到 3千米开外的地方, 又称高鸣鹤;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湿地里,被戏称为“水中老人”。美洲鹤曾广泛分布于 北美洲大陆湿地。随着移民的到来,大量湿地被排干后变成耕地。人们修筑房屋、道路、 沟渠等,使得美洲鹤栖息地严重破碎化,再加上猎杀和拾卵,其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如今, 美洲鹤逐渐从北美洲大陆湿地上消失,已成为世界濒危鹤类之一。 (1)从整体性角度,说明移民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导致湿地减少的原因。 (2)为什么尽管恢复了部分区域被破坏的湿地环境,但要恢复美洲鹤原来的生活环境却 仍有很多困难? (3)从整体性角度分析,为什么人工训练美洲鹤并野外放飞,实验成功的难度非常大?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17张ppt)

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共17张ppt)

பைடு நூலகம்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热带季风气候
西双版纳地区位于我国西南,纬度低,气温高。受南亚季风的影响,降水 形成明显的旱雨两季。
气温:西双版纳地区年平均气温在20℃上, 最高气温出现在每年5月。
降水:年降水1000mm以上,全年降水分配不均, 明显地分为雨季和旱季。
(每年5~10月为雨季; 11月~次年4月为旱季。)
下节课再见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 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表现
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 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 境演化的一个方面。它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
1 自然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 2 试分析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它们之间相 互作用、相互影响,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形成了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西双版纳
植物园
生物
水文
气候
判断图中体现了哪些自然要素之间的直接的关联性?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橡胶林- -绿色沙漠
✓ 橡胶树在20℃至30℃才能正常生长和产胶,5℃以下即受冻害,并且橡 胶枝较脆弱,橡胶树采割期大约25-30年,有淡旺季之分。
✓ 每年 2-4月,8-10月为淡季,每年5-7月,11月到翌年1月为旺季, 胶林具有独占性。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橡胶种植过程
砍伐烧尽 原有森林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思考:风化壳的厚度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联?
从干燥的荒漠地带 或寒冷的苔原地带,到 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地 带,风化壳逐渐加厚。
(三)
生物是土壤 有机质的来源, 也是土壤形成过
生物与土壤
程中最活跃的因
素,土壤肥力的
产生与生物作用
密切关联。
(四)
地形与土壤
地势升高 地 坡 度 陡坡 平地
水热变化
土壤垂直分异
说一说你 发现了什 么规律?
形成这样地域 差异的主要因 素是什么? 试着分析形成 这种规律的根 本原因?
水分 海陆位置不同
(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经度地带分异)
距海 远近 不同
水分 差异
景观 差异
(基本因素)
自然带东西更替:又可称为从
沿海向内陆的更替
其表现形式是:
东西更替
南北延伸
小记: 各纬度比较,纬度地带分异明显的 是高纬和低纬。干湿地带分异明显 的是中纬。
水 分
海陆 分布
海拔 高度
垂直分异规律 水热 (垂直地带性) 状况 地方性分异规 律(非地带性)
纬线延伸 低纬和高纬地区,如非 0 纬度更替 洲沿20 E经线,自赤道 向南北的自然带变化 经线延伸 中纬地区,如亚欧大陆 经度更替 中纬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的变化 等高线延伸 中低纬度的高山,如 从山麓到山 珠穆朗玛峰的垂直自 顶更替 然带 比较普遍,如华北平 原、沙漠中的绿洲、 南美南端东西差异
下面哪座山位于我国华北平原地区?
f: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与其所在纬度 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相似
P81活动 2(1)为什么珠穆朗玛峰南坡出现的自然带 谱比北坡复杂?
南坡纬度低、海拔低、相对高度大,所以自 然带谱比北坡复杂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简述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大自然不仅创造了各种具有特殊性的生物和人类本身,而且还创造了千姿百态、纷繁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

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密切联系,并相互作用,使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是整体的,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方面,它们从属于一定的地质结构单元;另一方面,各地理要素之间又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互相制约的,各要素的空间组合又构成地理区域。

1、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即气候、地形、土壤、水文等,都以空间分布为基础而形成一定的分布格局,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是构成一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和它们的地理分异过程的不同,又促进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进化。

因此,地理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及其演变,直接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

例如,海陆位置与气候,大致呈现出沿纬度方向由两极地区向赤道地区逐渐变暖的趋势,而这正是因为北半球的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温度分带;反之,陆地的向东扩展也必然导致气候分异。

这些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既深刻又普遍,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自然地理环境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对某些区域或某些国家的经济活动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我国的西北地区就是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而成为该地区的能源供应中心。

还有某些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它们的组合规律、变化的一般趋势或可预见的变化状况,能对经济活动的进行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例如西欧的波德平原、巴西的亚马孙平原,都是典型的平原,它们的地貌特征、土地利用、人口密度等均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当地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经济活动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造成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如今的许多地区已经出现了地理环境的恶化,例如,在一些风景名胜区,由于建筑的修建、森林的砍伐,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导致了该地区自然环境的退化,甚至出现了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极端现象。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引言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要素及其相互作用形成的地理特征。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各种地理要素和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以及人类社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二、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球表面的大气、水体、陆地、生物等要素。

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1.大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水滴形成云,云又通过降水形式返回水体,水体的蒸发又导致大气中水蒸气的增加。

2.大气与陆地的相互作用:大气中的气候变化直接影响着陆地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状况。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往往导致土壤贫瘠。

3.水体与陆地的相互作用:水体的流动形成了江河湖海等水路系统,这些水路又对陆地的地貌形成和土壤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4.生物与地表要素的相互作用:生物通过生态系统对地表进行改造和调节,例如植物的根系可以稳定土壤,保护地表环境。

三、自然地理要素对地球表面的综合影响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对地球表面产生了综合影响。

1.气候影响:大气中的气候系统直接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气温、降水和风力等要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形成和变化决定了地球表面的湿度、干燥程度和季节变化。

2.地形影响:地球表面的地形起伏决定了水体的流动路径和陆地的地貌形态。

例如,山脉的形成使得水流形成了河流,河流进一步侵蚀地表形成了深谷和峡谷。

3.水系影响:水体通过河流、湖泊和海洋等形成了复杂的水路系统,这些水路系统对地表的温度调节、气候形成和土壤的养分提供起着重要作用。

4.生物影响:生物存在和生态系统的运作直接影响着地表环境。

植物通过根系稳定土壤,动物通过作用于土壤的排泄物改变了土壤的养分含量和结构。

四、结论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了地球表面各种要素和过程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整体性对于科学研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藏羚羊 地理要素间的平衡功能 地理要素间的平衡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每个 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 都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变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是自然地 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案例 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的统一变化过程
活动
地理环境与藏羚羊数量的关系
藏 羚 羊 存活率上升 数量增加
食物、 环 食物、水源丰沛 寒潮少 境 避风处、含盐土 避风处、 壤充足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食物、水源、 食物、水源、 避风处、 避风处、含盐土 壤不足 境
二氧化碳的平衡,氧气的平衡,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平衡 二氧化碳的平衡,氧气的平衡,
汉代的黄土高原, 汉代的黄土高原, )阅读上资料, 草肥水美、山青水秀。 草肥水美、山青水秀。 (1)阅读上资料,完成黄土高 原水文、地貌、土壤、 原水文、地貌、土壤、生物和人 自唐代以后, 自唐代以后,大兴土木 类影响的过程 连年战争, 、连年战争,森林植被 土壤肥力( 被大量砍伐, 被大量砍伐,土壤受流 黄土 流水 土壤肥力( 下降) ( 形成( 水侵蚀, 水侵蚀,逐渐失去了肥 高原 侵蚀 ) 形成(沟谷 )地貌 沃的表面土层, 沃的表面土层,土壤肥 人类破坏植被 力逐渐下降, 力逐渐下降,植被生长 河道( 黄河下游 河道( 淤高) 气候变得干旱, 慢,气候变得干旱,地 河流( 面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 (泥沙沉积) 河流( 改道) 沟谷不断加深扩大, ,沟谷不断加深扩大, 形成了(泛滥平原)地貌 形成了( 最终形成千沟万壑的景 观。
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寒温 带针 叶林 净化 空气 浮尘、 浮尘、扬沙天 气增加 水旱灾害增加 沟谷纵横、 沟谷纵横、风 化加速 保持 水土 补充土 壤有机 质 水土流失加剧 腐殖质减少 森林 面积 锐减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5.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形—— 水文—— 生物——
由湖泊变成了陆地 湖水由深变浅直至消失 由水生生物变成了陆地生物 逐渐由湿变干
土壤——
气候——
由湿润变得干燥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
..
牵 一 发 而 动 全 身
干旱 气候
河流少 水文 内流河
发育差 土壤 肥力低
少数耐 生物( 植被) 旱植物
风蚀地貌 地貌
案例3: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答案要点
(1)生物、土壤、大气、水、岩石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 的枝叶 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 水分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中、 生物等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 并转变成了化学能,植物作为动物的食物将化学 能传递给出动物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 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 放到环境中。
藏 羚 羊
存活率下降 数量锐减
☆藏羚羊的数量在无人干扰的情况下基本 ★请描述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有什么, 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 恒定的现象,说明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产 并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保持稳定的能力 生了什么功能? 请分析藏羚羊减少的原因。
活动3
黄土高原的土壤受流水 侵蚀,逐渐失去了肥沃的表 土层,土壤肥力逐渐下降。 在土壤受到侵蚀的同时地面 被流水侵蚀形成沟谷。长期 的流水侵蚀作用使沟谷不断 加长和加深,进而平坦的高 原面被沟谷切割成破碎状。 已被人类严重破坏的自然植 被的高度和覆盖度随水土流 失继续下降,并与土壤表土 层同步消失。河流携带的泥 沙在黄河的下游沉积,河道 淤高,河流改道,形成泛滥 平原。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基础巩固1将地理环境中有机界与无机界联系起来的是( )A.地质作用B.水循环C.岩石圈物质循环D.生物循环解析: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答案:D读图,完成第2~3题。

2此图可以简单看作是“地理环境中的碳循环”。

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象正确的是( )A.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B.①动物②绿色植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C.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二氧化碳④氧气D.①绿色植物②动物③氧气④二氧化碳3此图可以说明( )①人类活动可以改变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②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③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第2题,由题图可知,②可以转化为泥炭、煤等,应为绿色植物,故③为氧气,④为二氧化碳。

第3题,人类活动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毁林等,会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植树造林可以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

答案:2.A 3.D4某地区植被退化或丧失、土壤物质和地表水流失、岩石溶蚀与侵蚀、基岩裸露、土地生产力退化。

这一地表过程是( )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沟壑地区的环境演化过程B.石灰岩地区受强烈风力侵蚀作用产生的自然演化过程C.石灰岩地区在自然和人类活动作用下的综合演化过程D.黄土高原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而造成的人为演化过程解析:石灰岩广布地区流水作用强烈,易发生岩石溶蚀;地表崎岖,地形坡度大,易发生水土流失,导致基岩裸露,土地生产能力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侵蚀进一步加强,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这一过程,形成恶性循环。

答案:C读右侧漫画《把云留住》,完成第5~6题。

5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A.土地盐碱化B.大气污染C.森林破坏D.温室效应6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同一性解析:图示为荒漠景观,主要是人类破坏植被,引起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要素发生改变形成的,反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5.C 6.A7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现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

它的繁殖率变化不明显,但存活率却变化显著。

在无人类干扰时,藏羚羊的数量虽有波动,但基本稳定。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在无人类干扰时,一定范围内藏羚羊的数量是基本稳定的,试分析其稳定的原因。

(2)藏羚羊的数量波动,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功能。

答案:(1)当自然环境条件优越时,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上升、数量增加,之后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可能会导致其退化,在退化后的较差环境条件下,藏羚羊的存活率会下降,导致其数量减少,从而使环境得以恢复,生物的数量基本稳定。

(2)平衡能力提升地理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读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A.人口数量增大B.气候变化C.森林破坏D.围湖造田2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A.综合性B.区域性C.整体性D.差异性解析:第1题,森林是大自然的总调度室,一旦遭到破坏会造成诸多环境问题,如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水旱灾害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故甲是森林破坏。

第2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C 2.C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民居”特种邮票一套,邮票上的这些民居建筑除了反映各地风俗外,还反映了当地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

读图,完成第3~4题。

3关于图中邮票上的民居判断正确的是( )A.①内蒙古民居②陕北民居③云南民居B.①云南民居②陕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C.①陕北民居②云南民居③内蒙古民居D.①陕北民居②内蒙古民居③云南民居4三地民居的特点反映了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特点,下面关于三地民居与其所在地区气候特点对应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A.①—温差较大,降水季节分配均匀B.②—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C.③—终年高温多雨D.②—湿热的气候解析:第3题,①为陕北窑洞,②为云南傣族竹楼,③为蒙古包。

第4题,陕北地区温差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且缺少建材,窑洞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云南傣族聚居的西双版纳地区,气候湿热,而竹楼排水、透气性较好。

内蒙古地区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年温差大,降水较少。

答案:3.C 4.D古代诗歌或名言中往往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地理知识。

据此完成第5~6题。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诗句,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物质循环关系B.能量流动关系C.生态金字塔关系D.食物链关系6“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反映的主要物质循环是( )A.大气环流B.水循环C.生物循环D.岩石圈物质循环解析:第5题,诗句反映的是植物(花)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回到土壤中,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肥力的过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关系。

第6题,诗句反映了河水东流入海,再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回到陆地上的水循环过程。

答案:5.A 6.B几千万年前,恐龙称霸全球,但不知什么原因,恐龙突然灭绝。

一种学说认为,是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另一种学说认为,是地球的气候发生剧变所致。

据此完成第7~8题。

7关于促使恐龙生存环境变得更加恶劣的原因最准确的说法是( )A.气候变化B.植物变化C.水的变化D.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变化8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其他动物得以生存和繁衍下来,这主要得益于自然地理环境的( )A.平衡功能B.生产功能C.分解功能D.光合作用解析:由恐龙时代到恐龙灭绝,说明这期间地理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地理环境是由众多地理要素构成的,因而可以推断中生代后期使环境恶化的不仅仅是气候或植物等单个要素,而应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自然要素都发生了明显变化。

地理环境的新功能表现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在无人类干扰时,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和动态发展,这反映了地理环境具有平衡功能。

答案:7.D 8.A早第三纪,中国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形成沿纬向分布的红色碎屑岩系。

由于印度洋板块向北的漂移与挤压,青藏高原隆起,改变了区域大气环流格局。

读图,完成第9~10题。

早第三纪红色碎屑岩系分布示意图9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 )A.温带B.热带C.寒带D.亚热带10青藏高原隆起后,下列区域的气候变化正确的是( )A.柴达木盆地变冷、变湿B.四川盆地变暖、变干C.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冷、变湿D.塔里木盆地变冷、变干解析:结合题干和图示材料可知,西北地区在早第三纪所处的温度带是亚热带。

将图示副热带气候区与现在各地区气候进行对比可知,青藏高原隆起后,青藏高原以东地区变得暖湿,以北地区变冷、变干。

答案:9.D 10.D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大堡礁。

据此完成第11~12题。

11这类岩石按成因来分,属于( )A.石灰岩B.变质岩C.沉积岩D.岩浆岩12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虫在大量死亡,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了地理环境具有( )A.整体性B.地域差异性C.独特性D.表现复杂性解析:正确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表现进行分析即可。

第11题,大堡礁是由珊瑚虫遗体堆积而成的,属于沉积岩。

第12题,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气候的变化会导致生存环境的变化,最后导致珊瑚虫的死亡。

答案:11.C 12.A读下面“某外流湖自然消亡过程示意图”,完成第13~14题。

13该湖泊自然消亡的原因,据图可以确定的是( )A.地壳上升B.水源减少C.气候变干D.物质沉积14湖泊消亡引起了湖区自然景观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A.整体性B.差异性C.稳定性D.脆弱性解析:第13题,图中显示沉积物成层堆积导致湖泊面积缩小直至消失。

第14题,湖泊消亡导致当地的小气候及植被、动物等自然景观发生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13.D 14.A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干扰的自然要素。

据此完成第15~16题。

15读图,判断方框 Ⅰ、Ⅱ、Ⅲ、Ⅳ 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大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①④②③D.①④③②16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其河口地带产生的负面影响有(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渍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④渔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④解析:第15题,修建水库后,土壤水因地表水下渗增加而增多,植被覆盖率也随之增大,库区蒸发以及植物蒸腾加强,又使库区周围的降水增多。

第16题,阿斯旺大坝修建后,拦截大量泥沙,调蓄洪峰,使洪涝灾害减轻,但河口地带及下游两岸泥沙淤积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渔业减产;海水入侵,使土壤盐渍化加重,海岸线后退,三角洲面积减小。

答案:15.C 16.D17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

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1991年和2019年R 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年份 水田 旱地 林地 草地 园地 城镇 陆地 水域 滩涂 未利 用地1991 48.08 14. 47 18.72 0.340.21 9.65 7.96 0.35 0.22 2019 41.87 9.89 17.27 0.04 0.03 23.91 6.35 0.63 0.01据表归纳R 解析:比较材料中的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城镇用地明显增多,滩涂面积也略有增加,其他用地均减少。

该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会导致该地生态调节功能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质恶化、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答案: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18读右侧“我国某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A地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对于防洪、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试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地四个方面分析在这里形成我国最大沼泽的原因。

(2)图中B处为(山脉),这里有我国目前最大的森林生态系统,简述B地的森林在环境中具有哪些重要作用。

(3)B地区森林面积减少,会对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影响?解析:图中A为三江平原,地势低洼、气温低,多条河流汇集,洼地积水形成沼泽。

沼泽成因需结合地形,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河流汇入、水分蒸发、下渗等水分收支环节。

B为大兴安岭。

植被面积减少,使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也会加剧水土流失,从而使土壤肥力下降。

答案:(1)地势低洼,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地表水不易蒸发;河流多且易泛滥,使洼地积水;地下有冻土层,使地表水不易下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