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个人成就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文学家,被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作丰富多样,涵盖了社会风貌、政治时事、个人悲喜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对杜甫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的简要介绍。
一、个人背景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于陕西长安,是唐朝宰相杜预的后代。
他少年时就显示出卓越的才华和温文尔雅的性格,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二、求学生涯杜甫深知学问对于他的诗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他在求学上格外努力。
早年间,他涉猎了儒家经典及史书,并广泛阅读唐代先贤的诗歌作品。
在学习过程中,他对古文的研究和对诗词灵感的追求并行不悖。
三、旅游经历为了开阔自己的视野,杜甫多次踏上远行的旅程。
他游历过中国的多个地方,亲身目睹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这些经历为他的诗作提供了非凡的素材和灵感。
他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的诗作更富现实感和情感共鸣。
四、政治参与杜甫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深入社会的观察者和政治参与者。
他在政治上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批评时事,呼吁改革,并为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正是他独特的政治洞察力和关注,使得他的诗作带有浓厚的社会意义。
五、文学成就杜甫的诗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
他的作品流传至今,被后世称为“杜诗”,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的诗作具有深沉的哲学思考、大气的叙事能力和感人的抒情风格,被公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之作。
六、文学影响杜甫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他生前的时代。
他的作品经过几个世纪的传承,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诗歌不仅在国内广为传诵,还对东亚各国的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创作理念、音韵技巧以及探讨社会现实的立意,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范本。
七、文学地位杜甫被公认为唐朝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被收入了《全唐诗》和《唐才子传集》,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重要对象。
他的墓地至今仍为人们朝拜,他的传世作品也在世人心目中永存。
杜甫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更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事迹概括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史之中,不可多得的人物”。
他的诗歌不仅反映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还表现了强烈的人文关怀,成为中国文学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杜甫的生平事迹、诗歌作品、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简要概括。
一、生平事迹杜甫生于唐代贞元二年(712年),首次出现在历史记载中是在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时,他的父亲杜审言也是一位文人。
杜甫自幼聪慧多才,善于诗词歌赋,十五岁时便已经娴熟于文。
但是他的家境并不富裕,他的人生经历也颇为曲折。
他先后经历了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唐玄宗李隆基迁都成都等重要历史事件的影响,生活经历十分丰富。
他曾经历贫困、疾病和被贬谪等遭遇,但依然能够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态度,成为了诗歌世界中的大家。
杜甫的文学成就在他的晚年显得尤为突出,他曾任梓州司功参军、检校太傅左庶子、成都郡丞等职,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
他在唐代晚期因赋诗寄托怀抱而受到资政殿翰林孔融的赞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文学巨匠。
唐代末年,杜甫病逝于成都市,享年61岁。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激情,他的诗歌创作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文学遗产。
二、诗歌作品杜甫的诗歌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接地气,描绘手法独特,饱含情感和思想深刻。
诗歌作品数量达到了1500余首,代表作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春夜喜雨》等。
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是杜甫生平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让人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思考以及对命运的态度。
诗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一句,概括了他对人生的看法。
他认为人生短暂,应该抓住自己的时机,勇敢面对现实。
三、思想体系杜甫的思想体系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于社会和人类生存问题的关注是他的创作核心。
他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是不可侵犯的,认为只有社会公正才能保证人的尊严得以实现。
他的思想主张中也反映了对于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重视,他批评了一些士人对待文化传统的不负责任态度,并对国家文化繁荣的期许渗透在了他的作品内。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少年志壮难酬伤国忧家哀黎民——读杜甫的三首诗有感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少年志壮难酬伤国忧家哀黎民——读杜甫的三首诗有感简介:将杜甫青年、中年、老年的三首代表诗歌《望岳》、《春望》、《石壕吏》,与杜甫的一生重要经历紧密联系起来,作综合赏析,更清晰地感受一带诗圣的忧国忧民情怀。
正文:现在也许很少人读诗、读史了吧,记不清是从几年前的什么时候开始,我的阅读兴趣渐渐倾注到诗、史方面,尤爱读古诗,研古史。
古诗中,对唐代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尤为关注。
《望岳》、《春望》、《石壕吏》,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名篇。
它们涵概了杜甫一生的三个片断:少年登泰山,志宏高远;战乱奔主被俘,忧国思家;归家途中巧遇“石壕村里夫妻别〞,哀痛民苦。
无论是哪一种经历,诗中全都饱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悲壮情怀。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激情昂扬的盛唐时代,那是个造就了潇洒飘逸的李白,豪迈旷达的高适,孤傲洒脱的王之涣,慷慨悲歌的岑参的时代,杜甫也必然会沾染上那个时代的气息。
杜氏家族向来有“奉儒守官〞的传统,而杜甫从小就怀着极大的抱负,要“置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公元731年,20岁的杜甫在“读书破万卷〞后,开始了游历。
泰山是封建时代的圣地,杜甫对它十分向往,从长安东游到山东,他的目标之一就是泰山。
一望无际青翠高大的泰山,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一句“阴阳割昏晓〞,突显泰山的高耸,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站在山腰睁大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的小鸟,似是用翅膀将层层缭绕的云雾撩起,让心胸涤荡,腾云而起,不禁吟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名句,既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又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气慨和高远志向。
然而杜甫宏大的志愿却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长安十年,他敏感地发现了盛大的唐王朝衰败的迹象,随着安史之乱的暴发,已是壮年的杜甫诗歌早已没有了早年的意气风发,但他也并没有沉沦下去,有的是在与劳动人民广泛接触中对现实的客观认识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沉郁顿挫〞的诗风,在这个时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简介
杜甫简介(三)
不久安禄山发动叛乱并攻下潼关,杜甫一家人 流亡北行,到了州(现在陕西富县)。杜甫把家小安 置在羌村后,恰值肃宗在凤翔(现在属陕西)即位, 于是他只身前往投奔肃宗,“衣袖露两肘,麻鞋见 天子”,不料中途为乱兵所俘,被带到长安,因官 卑职小,未被囚禁。
杜甫简介(四)
第二年即至德二载(757年)四月,他乘隙逃出长 安到了凤翔,被授为左拾遗,却因上疏救房,触怒 肃宗,被放还州探亲。这年九月,唐军收复长安, 肃宗还京,杜甫也回到京城,仍充当左拾遗。乾元 元年(758年),复出为华州(现在陕西华县)地方官。 (756-759)
杜甫简介(一)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 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怀有远大的政治 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当权,他24岁应试不第, 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一流大诗人往还酬唱。 (712-745)
杜甫简介(二)
35岁开始在长安寓居近十年,过着“朝扣富 儿门,幕随肥马尘”的屈辱生活,过了10年穷困落 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 前夕,杜甫离长安回奉先(现在陕西蒲城)探亲。 755年,自京赴奉先县,得知幼子已饿死,而皇室 贵族还过着荒淫逸乐的生活,强烈的阶级对比, 使诗人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 古绝唱。 (746-755)。
杜甫简介(五)
第二年,郭子仪收复洛阳后,杜甫曾回河 南探视旧居,旋即回华州,(49岁时)弃官移 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 (杜甫草堂),总算过上了比较安定的生活。 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 此常被称为杜工部)。(759—762)
杜甫简介(六)
然而好景不长,宝应元年(762年),剑南兵马 使徐知道发动叛乱,他又流亡到了梓州(现在四川 三台)。过了两年,他的好友严武复为成都尹,他 又从阆州(现在四川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试论杜甫诗歌意象生成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摘要:杜甫诗歌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是与其诗歌意象生成的独特个性密不可分的。
这具体表现在:首先是杜诗选择熔铸着深厚时代情绪的个性化意象,铸就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其次杜诗具有意象密集组合特点,丰富了诗歌内蕴,克服了近体诗自身格律的局限,使其呈现出迥异于古诗的审美特征;再次杜诗新奇独特的意象构造方式,产生了陌生化的审美效应,增添了审美趣味。
关键词:杜诗意象个性化密集组合新奇构造沉郁顿挫审美价值杜甫一生忧国忧民,以其最为自觉最为深沉的社会意识,以其毕生精力和天才创作诗歌,把个体人格化入广阔人生,襟怀博大,至性至情,使杜诗在唐代达到了中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诗“浑涵汪茫,千汇万状”(《新唐书》本传)“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元稹《唐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并序》),体大思精,内蕴深广,众体兼善,素有“诗史”之称;其人则被前人赞之为“古今诗人第一”“集大成者”,享有“诗圣”之誉。
杜甫在诗坛的崇高地位固然与其诗内容丰赡、思想深刻、题材广泛等因素密不可分,还与杜诗在艺术技巧上的变革创新紧密相联。
可以说杜诗独开生面,“一变前人而前人皆在其中”,创造性地营造丰富的意象,精确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复杂意绪,蕴涵着巨大的艺术魅力,给人以强烈的美的震撼。
本文拟探讨杜诗意象生成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一、杜诗意象选择的个性化与杜诗沉郁顿挫艺术风格之关系意象是寓有作家主观情思的艺术形象,是经过诗人情感、想象、思想、美学趣味等重新处理过的感觉,来自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万取一收”的筛选与熔炼。
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
古今中外的诗人、学者对意象的创造及其审美作用都很看重。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曾论及“窥意象而运斤”,即指诗人当以审美意象构筑其艺术世界;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形容》明确提出“离形得似”的主张,鼓励诗人“略形貌而取神骨”,追求艺术的神似,《缜密》则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明何景明在《与李空同论诗书》主张“意象应曰合,意象乖曰离”,指出意与象的契合与否的艺术效果;钱钟书则强调了诗与意象的相因关系:“诗也者,有象之言,依象以成言;舍象忘言,是无诗矣。
唐代杜甫的简介资料
唐代杜甫的简介资料杜甫是我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诗圣”,他的诗歌广泛涉及时政、社会、人生哲理、历史、自然等方面,充满思想性和深邃的感情,被后世誉为“杜诗集大成”。
一、人物背景杜甫出生于712年,唐代中期,他的祖籍是河南巩县(今平顶山市),家境贫寒,六岁丧父。
他性格豁达,有才华,16岁时考取了秀才,但未能继续深造科举,因此五年后离开老家,开始漂泊生涯。
二、人物事迹1.先天优异,后天刻苦求知杜甫自幼聪明好学,他的父亲曾是一名文人,因此他自幼接受严格的教育。
13岁时已通晓《易经》、《左传》等经义,16岁时考取了秀才。
然而,他的家境贫寒,文化水平有限,因此未能在科举考试中取得高分。
杜甫十分自卑,认为自己智商不够,因此他开始刻苦学习,广泛阅读各种书籍,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
2.流浪生涯,亲历世事杜甫漂泊生涯持续了大约十年,在这段时间内他游历了华北、川陕等地。
在此期间,他目睹了当时战乱、饥荒、贪污等社会现象,对之产生了深深的感受,这些经历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追求理想,奋发图强杜甫热爱民族文化和民间音乐,他常在山野间吟唱自己的诗歌作品,以寻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和追求民族大同的理想。
他的理想与现实相差甚远,但他并没有放弃追求,在他的后期创作中,反映了对历史、社会和生命的思考和反思,深刻肯定人类追求幸福、美好事物的精神追求。
三、人物成就杜甫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方面,他的诗歌风格独具特色,豪放自然、深刻抒情、史诗般流畅。
他的作品包括政治抒发、人生哲学、风景描写、怀古咏史、写景婉约等多种题材,独具特色,成就非凡。
1.杜甫的诗歌风格受到汉乐府、古体诗、汉魏间俚语的影响,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和情感强度,直抒胸臆,豪放自然,视野广泛,形象、内容丰富而有力。
他的《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诗是诗史上的名篇,措辞明快,充满青春朝气。
2.杜甫的抒情诗方面,他以家庭生活为主题,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的眷恋,如《石壕吏》、《丽人行》等,其中《丽人行》被誉为杜甫最具爱情色彩的诗歌之一。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2单元 5 杜甫诗三首 Word版含解析
5 杜甫诗三首本课话题——和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这简短而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情,同时也赞颂了她为民族和谐所完成的“和亲”的宏大使命,她的宏大举动进展了中国传统的“和”文化。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古语云:天地和而万物生。
正是由于有“和”,日月才能够撒播光明于乾坤,大地才“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正由于有“和”,山水才能演绎“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传奇,才能呈现“山如眉黛凝,水若眼波横”的美丽;正是由于有“和”,风雨雷电才能奏响宏伟的交响,春夏秋冬才能周而复始地循环。
“和”,使自然界秀丽而多姿,奇特而多彩。
“和”,如阳光,可以溶解心中的坚冰;如春风,可以拂去心中的阴霾;如火炬,可以照亮人际的天空。
“和”使人与人沟通更加有效,更加畅通。
“和”不仅折射出我们心灵疆域的宽广与否,更映射出我们心灵宇宙的博大和深邃的程度。
“和”,以其深刻的内涵与博大的包涵,化育着人类,散发出迷人的馨香,旷远而长久,神圣且贵重。
1.将相和战国时期,赵国文有相如,武有廉颇,两人“和”在一起,使秦不敢加兵于赵。
设想,假如没有相如的宽容,没有廉颇的负荆请罪,那么赵国早已成为秦国疆土。
是“和”使赵国在那个布满硝烟的时代生存得更久。
2.求同存异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观点,提倡以和为贵,最终使会议圆满结束。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形势中,国与国之间的冲突此起彼伏,“以和为贵”的观点显得何其重要。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美。
——赫拉克利特礼之用,和为贵。
——《论语·学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美的真谛应当是和谐。
这种和谐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
——冰心[学问·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萧.森()暮砧.()青冢.()环珮.() 琵琶..()() 猿啸.()渚.清() 潦.倒()【答案】xiāo zhēn zhǒnɡpèi pípa xiào zhǔliáo第2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去⎩⎨⎧一去.紫台连朔漠(动词,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动词,距离)阿母谓阿女:“汝可去.应之。
高中语文 2.5《杜甫诗三首》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杜甫《登高》注释和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1、渚:水中的小洲。
2、回:回旋。
3、百年:犹言一生。
4、潦倒:犹言困顿,衰颓。
5、新停:这时杜甫正因病戒酒。
【简析】: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萧瑟的秋天,在诗人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
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所描绘的强烈的感情色彩。
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人传诵的名句。
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意,备述了人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古人有农历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重阳节时诗人登高抒怀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困顿。
全诗通过对凄清的秋景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
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郁的秋意,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征。
这两句不仅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
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
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
两句诗,无论是描摹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物和深远的意境中,可以体察出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
“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处境;“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非常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烘托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唐代文学家,被誉为“诗仙”,他的诗作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唤起人们共鸣的力量。
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风波和挫折,但他的坚韧和不屈精神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以下是杜甫个人简历的梳理,希望能让大家更加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
早年生活杜甫生于公元712年,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知名的文人,这为他的学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年轻的杜甫非常聪明好学,小时候就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和对文学的浓厚兴趣。
他在家里受到了严格的教育,能够接触到大量的诗歌和经典著作。
求学经历杜甫进入长安的国子监学习,这是当时唐朝最高学府。
他在学校里学习了儒学和诗歌创作的基础知识,并与一些优秀的学者交流。
在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一些有影响力的朋友,他们对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仕途经历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实现自己的理想,杜甫开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他中进士后,先后被派往不同的地方担任官职。
虽然他一直抱有推动社会改革和减轻人民痛苦的愿望,但他在仕途中遭遇了很多困难和挫折。
他身世低微,没有得到政府的重用,甚至被降职或贬谪多次。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对文学创作的热情,反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和见闻,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作品。
诗人生涯正是在仕途的失败和失意中,杜甫的诗歌才真正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他以他独特的眼光观察社会问题和人民生活的艰辛,用深情痛切的笔触将这些景象真实地展示给读者。
他的诗作富有感染力,能够唤起人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他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
晚年生活晚年时,杜甫的经历使他对人生的理解更加深刻。
他离开了人世的繁华和喧嚣,选择了隐居。
他在舒适而宁静的环境中过着简朴的生活,专注于写作和读古书。
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一些描写自然景观的作品,表达了对大自然美的热爱和对宇宙深邃奥秘的思考。
杜甫的影响杜甫的诗歌流传至今,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
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了对现实社会问题的思考,更融入了他的感慨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杜甫个人简历
杜甫个人简历杜甫,字子美,号称“诗圣”,是唐代伟大的诗人之一,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政治、社会、自然等众多领域,以真实感人的表达方式深入人心。
早年生活杜甫于公元712年出生在今天的河南巩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一个贫苦的家庭中。
他的父亲是一个下岗的边防军官,因此成长过程中一直面临着经济困难。
然而,杜甫天资聪颖,早年受到家庭的教育,阅读了大量的古代经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书籍,为他未来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考取进士公元735年,杜甫参加了科举考试,成功考取了进士资格。
这对于当时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重大的里程碑,具备了从政的资格,但杜甫并没有选择从政,而是选择了游历各地,亲身感受社会的苦难和现实。
游历经历自科举考取以后,杜甫开始了漫长的游历生涯。
他先后游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亲眼目睹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他在旅途中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深入了解他们的困境和心声,这些亲身经历成为了他后来诗歌作品的重要素材。
流寓洛阳在他的旅行过程中,杜甫最终选择了在洛阳安家。
洛阳是当时的都城,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的社会氛围和各类时事让杜甫感到空前的刺激。
在洛阳,他租住了一间小屋,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到了诗歌创作当中。
诗歌成就杜甫的诗歌作品广泛涉及了政治、社会、自然和个人情感等各个方面。
他以真实感人的表达方式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呼吁社会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
他对自然的描写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引起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他的作品犀利地批判了当时腐败的政治体制和社会风气,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晚年生活杜甫的晚年生活辗转于不同的城市,但他的诗歌创作并未停止。
他在晚年执着地写作,经历了个人的苦难和社会的动乱,但始终保持对真理和正义的追求。
他的晚年诗作充满了悲愤和对社会的无奈,但同时也展现出他对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作品影响杜甫的诗歌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也对后来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民版高二历史必修三_知识扩展:杜甫生平简介及名句欣赏
杜甫生平简介及作品名句欣赏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杜甫曾祖父(杜审言父亲)起由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dù fǔ)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与“诗仙”李白并称“大李杜”。
由于经历了唐代由盛到衰的过程。
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杜甫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所写的诗,全方位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唐王朝社会面貌,被人称为“诗史”。
杜甫在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至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任华州司功参军。
杜甫原在朝中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期间写了两篇文章:《为华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进士策问五首》,为剿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如何减轻人民的负担。
当讨伐叛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兵马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的成就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杜甫的律诗在艺术上的成就更为辉煌。
首先,杜甫律诗的成就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他这部分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代表作有《秋笛》、《王命》、《征夫》等。
其次,杜甫以律诗写组诗,拓宽了律诗的表现手法。
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五律和七律都有这样的组诗,而最为成功的是七律。
《秋兴八首》,可以说是杜甫律诗中的登峰造极之作。
这组诗写于滞留夔州时期,要表现的是一种深沉复杂的感情,交错着感慨、回忆、思念与对于时局的看法,要用一首诗来把这些复杂的、低徊不尽的感情表达出来不容易做到,或者说不容易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用组诗则可以做到这一点。
以律诗写组诗,极大地扩大了律诗的表现力,这是杜甫在律诗发展史上的贡献。
再次,杜甫律诗有着浑融的境界。
他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把一种骤然到来的狂喜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用“忽传”、“初闻”、“却看”、“漫卷”这些动词,加强了突然性和随意性色彩;用“即从”、“便下”、“穿”、“向”等词,连接四个地名,造成风驰电掣的气势;表达的方式,仿佛散文一般,感慨流畅,连贯性、整体感极强,毫不受律体的束缚。
还有,杜甫律诗有着出神入化的技巧。
他自己说:“晚节渐于诗律细。
”这正是他对律诗的主要追求。
“诗律细”不仅在于声律的精心安排,也在于从严谨中求变化,变化莫测而不离规矩。
有时他为了表达某种感情的需要而写拗体,晚年七律拗体更多,这种拗体与七律初期出现的某些不合律现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变,表现为变化中的完整。
最后,杜甫律诗的重要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上的成功。
精于用字,刻画细微,在其律诗中表现最为精彩。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2.5杜甫生平经历
杜甫生平经历家世背景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
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年少优游开元十九(731年)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年(744年)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
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
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
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六年(747年),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杜甫的生平成就有哪些
杜甫的生平成就有哪些杜甫,字子美,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那么杜甫生平成就有哪些?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杜甫生平成就,希望对你有帮助! 杜甫生平成就杜甫为唐朝诗人,为汉乐府诗体的开创者,是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多以古体和律诗著作,风格多样但其诗风沉郁顿挫,多有忧国忧民的感伤,因而被后人称为“诗史”。
杜甫真正成名是在宋朝之后,之后“沉郁顿挫”便成为杜甫诗风的评判字句,其中所表明的是杜诗所描写的思想内容均博大深刻,感情很是饱满,还有杜诗都是以完整的意境,精炼的字句和顿挫变化的节奏将其中情感表现出来,诗人将情感寄托于诗中的一草一木之中,亦见其性情之厚。
杜诗不仅沉郁顿挫,还有变化不断的风格,和多样的表现形式,想必这和杜甫所描绘的内容各异有关系,他晚年生活经历“安史之乱”得以见识到各种情形,大大增加他生活阅历,因此他创作的题材除了游历、山河、风俗、家人友人还有更多忧国忧民的创作、战争。
政治和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在不同的创作背景下,杜甫所作的诗歌均用不同风格展现其中情感。
杜甫在创作方面十分写实,反映出很多深刻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将盛唐转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面貌用诗歌将其全程展现在众人面前,同时塑造了多个有性格有感情且丰满的诗歌人物形象,让大家更好的认识杜甫。
杜甫十分擅长描写事物细节,往往这样更能震慑人心,这样细微的写实技巧正是杜甫的又一个艺术成就。
杜甫生平简介杜甫,字子美,河南巩县人,自称少陵野老,被后人尊称为诗圣,其诗被称作诗史,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影响深远,是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出生于北方的名门大士族,家族为京兆杜氏分支的襄阳杜氏,自祖父杜审言起举家自襄阳迁至巩县。
杜甫小时候家境优厚,生活宽裕,年幼好学,七岁能成诗文,不过杜甫小时候也十分顽皮,院子里枣树熟了的季节,一天可以上树不知几回。
杜甫十几二十岁时好游历,四处出游,24岁时考试落榜,至744年,杜甫遇到李白,两人一见如故,谈诗作文甚是交好,秋末时节二人告别,杜甫结束游玩回到长安。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成就
杜甫的简介及生平成就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身趁名家,喜老庄道学。
杜牧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
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 532篇诗文介绍杜牧(公元803-约853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号称杜紫薇。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诗人。
(来源:中书省别名紫微省,因此人称其为“杜紫薇” )晚唐时期.唐代文学家,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阿(ē)房宫赋》亦颇有名。
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
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
史馆修撰(xiū zhuàn),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杜甫与李白区别开来,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
人物生平早期仕途杜牧在家族中排行十三,因此根据唐人的习惯,被称为“杜十三”。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杜牧十几岁的时候,正值唐宪宗讨伐藩镇,振作国事。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杜牧专门研究过孙子,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长庆二年(822年),杜牧20岁时,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杜牧23岁作出《阿房宫赋》。
25岁时,杜牧又写下了长篇五言古诗《感怀诗》,表达他对藩镇问题的见解。
此时的杜牧已经很有名气,作品流传。
大和二年(828年),杜牧26岁,进士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杜甫人物简介
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2、主要成就
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被誉为“诗史”
2、主要成就
与李白合称“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五言古诗
4、人物评价
与李白合称“李杜”
—— 清《全唐诗》
元稹之言曰:“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白居易亦云:“杜诗贯穿古今,尽工尽善,殆过于李。”元、白之论如此。盖其出处劳佚,喜乐悲愤,好贤恶恶,一见之于诗。而又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读其诗可以知其世,故当时谓之“诗史”。旧集诗文共六十卷,今编诗十九卷。
目 录
CONTENTS
MORE
01
人物生平
02
主要成就
04
人物评价
03
个人作品
1、人物生平
与李白合称“李杜”
家世背景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 ,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1、人物生平
杜甫的资料
杜甫的资料杜甫的资料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
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
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下面为大家带来杜甫的资料,快来看看吧。
杜甫的资料1一、个人简历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
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1、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行两次长时间的游历。
名作《望岳》便出自这一时期。
2、长安时期:从天宝五年至十四年,生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多有接触。
《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自这一时期。
3、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目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
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便出自这一时期。
4、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一时期。
二、作品的思想内容1、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一根红线。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
2、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
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一斑。
3、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生动写照。
4、其它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题画等诗作。
三、艺术成就1、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
2、语言概括准确、凝练苍劲、通俗自然、丰富多彩。
3、“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
4、体裁的多样化。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
表现为承继《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写实传统,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昭示后世诗人;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后世诗歌中以诗论诗、用诗题画、用诗写日常生活、用诗代替奏疏信札,杜甫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高二人教:2.5 杜甫诗三首·登高(必修3)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 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 沙、鸟。分别用“急” “高” “啸哀”“清”“ 白”“飞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 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 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 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诗中抒 发的不只是诗人个人的不幸。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 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 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 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 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 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 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 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 ,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 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 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 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 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 ,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 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 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 ,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第9章 扩声系统调音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 么,“不尽长江”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个人成就
诗歌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
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
杨伦说:“自六朝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当时所感触,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
在杜甫中年因其诗风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的诗词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律诗在杜诗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
他不仅以律诗写应酬、咏怀、羁旅、宴游,以及山水,而且用律诗写时事。
用律诗写时事,字数和格律都受限制,难度更大,而杜甫却能运用自如。
杜甫把律诗写得纵横恣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声律的束缚,对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对仗的痕迹。
如被杨伦称为“杜集七言律第一”的《登高》,就是这样一首诗:“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全诗在声律句式上,又极精密、考究。
八句皆对,首联句中也对。
严整的对仗被形象的流动感掩盖起来了,严密变得疏畅。
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可以说就是在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
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上四句用流水对,把春雨神韵一气写下,无声无息不期然而来,末联写一种骤然回首的惊喜,格律严谨而浑然一气。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社会矛盾重重的宋代更是学习杜甫最兴盛的时代,出现了以杜甫为宗的江西诗派。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
等人也有明显的学杜倾向,也像杜甫一样用律诗反映当时的抗清斗争,慷慨激昂。
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朝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倍至。
研究资料近千年来,治杜之风不绝。
宋代有许多杜诗的编年、分类、集注等专书,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达《九家集注杜诗》、鲁编次、蔡梦弼会笺的《杜工部草堂诗笺》、徐居仁编辑的《分门集注杜工部诗》,其中著作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春望》、《绝句》、《望岳》等等。
后世注释杜集的亦在百种以上,较流行的有钱谦益《笺注杜工部集》、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新、旧《唐书》都有杜甫本传。
两宋以后,诗话笔记中评点、解释杜诗的文字非常丰富。
中华书局1964年编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杜甫卷》上编《唐宋之部》。
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鸿保有《读杜诗说》。
另外,中华书局还将五四运动以来较重要的论文汇编成《杜甫研究论文集》。
传记和新的研究专著有冯至《杜甫传》、萧涤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诗论》、朱东润《杜甫叙论》。
较详实的年谱有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和四川文史研究馆的《杜甫年谱》。
书法
杜甫在书法的创作观上是非常成熟而有深度的。
从记载来看,他的书体以楷隶行草兼工,整体以意行之,赞赏古而雄壮,注意书写中的速度、节奏、笔势、墨法等等内容,在唐代也是很有深度的书家了。
同时,他对于唐代隶书家的赞扬、对于曹霸、张旭的评价都足以使他在书法史上留下声名,而他的“书贵瘦硬”说更是奠定了杜甫在书法理论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