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系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它认为,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而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宗教、文化等则是在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了经济基础对社会的决定作用,即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

而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关于世界运动和发展的哲学观点。

它认为世界是一个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中的复杂系统,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呈现出矛盾和斗争的特点。

辩证唯物主义通过研究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趋势。

可以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种具体应用,它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解释了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互为支撑、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938年9月)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

它所以叫做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识这些现象的方法是辩证的,而它对自然界现象的解释、它对自然界现象的了解、它的理论是唯物主义的。

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辩证方法的时候,通常援引黑格尔,认为他是表述了辩证法基本特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辩证法同黑格尔的辩证法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从黑格尔的辩证法中采取的仅仅是它的“合理的内核”,而摈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外壳,并且向前发展了辩证法,赋予辩证法以现代的、科学的形态。

马克思说:“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他甚至在观念的名称卞把它变成了独立的主体)是现实的创造主,而现实只是夕1造主的外部表现。

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性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性的东西而已。

”(《资本论》第1卷《第二版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说明自己的唯物主义的时候,通常援引费尔巴哈,认为他是恢复了唯物主义应有权威的哲学家。

但这并不是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其实,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中采取了它的“基本的内核”,把它进一步发展成为科学的哲学唯物主义理论,而摈弃了它那些唯心主义的和宗教伦理的杂质。

大家知道,费尔巴哈虽然在基本上是唯物主义者,但是他极力反对唯物主义这个名称。

恩格斯屡次说过:费尔巴哈“虽然有唯物主义的基础,但是还没有摆脱旧的唯心主义的束缚”,“我们一接触到费尔巴哈的宗教哲学和伦理学,他的真正的唯心主义就显露出来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21卷第322、326页)。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这两者共同构成了对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涉及到自然、社会和历史等多个领域。

一、辩证唯物主义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的是辩证法的运用。

辩证法包含着对事物发展矛盾的认识,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的普遍性。

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立统一: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的。

对立双方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了事物的内在矛盾,推动了事物的发展。

(2)否定之否定: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前进,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含着多次的否定和再否定。

每一次的否定都是对前一阶段的超越和发展,同时也包含着前一阶段的保留。

(3)量变和质变: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既包括量的逐渐积累,也包括质的飞跃性变化。

量变是事物内部矛盾的积累,而质变则是由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根本性改变。

2、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的是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意识。

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包括:(1)物质第一: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存在独立于意识之外,物质决定意识的发展。

(2)实践第一: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人们通过实践不断改造世界,同时也认识到世界的规律。

(3)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唯物主义进一步发展为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决定的。

二、辩证历史唯物主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其基本观点有:(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辩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社会制度和上层建筑的决定性因素。

经济制度的变革推动着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变化。

(2)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辩证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中存在着阶级矛盾,社会的发展是阶级斗争的推动下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1、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原理⑴原理内容: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能力与活动,人具有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物的特点。

包括三个方面:“想”“做”“精神状态”⑵方法论: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2、制约主观能动性发挥的因素原理⑴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和一系列主观因素的制约,我们要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客观实际条件出发,不断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

⑵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因素的制约。

客观规律与客观条件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同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结合起来,以客观规律为指导,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新的有利条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

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的制约,如价值观等——我们应当不断排除错误的主观因素,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取得更大的成绩。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此原理亦为唯物论原理)⑴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

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础和前提;同时,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能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或可表述为: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⑵方法论要求: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4、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原理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

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5、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原理⑴原理内容:①区别:含义不同: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程度和水平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更深刻;作用不同:正确的理性认识能比感性认识更好地指导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

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一、引言在人类思想史上,有两种重要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它们对于理解和解释世界的运动规律起着重要的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观强调对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认识,而历史唯物主义观则关注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深入探讨辩证唯物主义观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概念、内涵,以及它们对我们认识世界、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二、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概念和内涵1. 辩证唯物主义观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强调事物的发展是通过内在矛盾的斗争而实现的。

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推动力,而矛盾的统一又是事物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矛盾和对立统一是客观存在的、无法避免的。

我们要正确认识事物的矛盾运动规律,以此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 辩证唯物主义观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观认为,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一途径。

在实践中,人们通过与客观世界的接触,不断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通过实践改变自己和改造世界。

辩证唯物主义观提醒我们,实践需要有正确的思维和态度,要善于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纠正自己的认识和行动。

三、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概念和内涵1. 历史唯物主义观的核心思想历史唯物主义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物质生活的角度看待社会历史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社会关系和经济结构的变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影响,它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 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启示和意义历史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的发展,就必须关注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只有通过改变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观还强调,要推动社会的发展,需要有基于客观规律的正确思想和行动,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关于世界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强调客观存在和规律性,反对宇宙万物的唯心主义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本质是由内部矛盾和冲突所驱动的,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和对立面的统一来实现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五个方面:1.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是现实世界的基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

2. 矛盾和对立面的普遍性:万物存在于矛盾之中,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3. 质量互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通过数量的积累,会引起质量的变化。

4. 反映和实践的辩证关系:认识是存在的反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

5. 唯物辩证法的实践指导性:通过实践来验证理论,指导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之一,强调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变动和进步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三个方面:1.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社会发展是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的,社会制度的更替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2. 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生产力的发展会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替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结果。

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中的基本冲突形式,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关键力量。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指导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和幸福。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深入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区别和联系两个方面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事物发展规律和运动规律的,强调对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对立统一的认识。

它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永恒运动的、发展的,各种矛盾在一定条件下互相对立互相斗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生活的基础,不同时代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形态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社会生活和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

其次,我们来看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以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为了揭示客观世界的规律性而发展起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

总的来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密切相关的,彼此相辅相成。

辩证唯物主义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

只有全面深入地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从而更好地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

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两个基本原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希望大家能够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素自参加革命实践中,科学地总结丁无产阶级革命的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就,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科学的优秀成果而创立,并在以后的实践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

它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的统一。

它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对物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的辩证的过程,它依赖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最根本的规律,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辩证唯物主义是完备的、彻底的唯物主义。

它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见解,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因而是科学的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它把唯物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它成为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武器。

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狄慈根1886年出版的《一个社会主义者在哲学领域中的漫游》一书中,狄慈根用这一概念表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

后来普列汉诺夫也是这样表述的。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在讲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时,还用过完备的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等概念。

现在一般都用“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概念。

☆什么是历史唯物主义又称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史观。

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和辩证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不可分割的部分。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阐明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同历史唯心主义相反,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自身所围有的客观规律;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不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而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又反作用子社会存在;社会的发展主要是由社会内部矛盾所推动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神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是推动一切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科技的发展,始终是一把双刃剑”
科技发展既给人类带来“福祉” 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和“危机” 汽车:速度——“马路杀手” 网络:信息、交往便利——“虚拟世界” 转基因:高产、新产品——安全问题 “克隆”技术:广泛用途——安全和伦理问题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认识论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唯物主义的认 识根源 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是唯心主义的认 识论根源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是关于发展和联系的科学。 形而上学是用独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哲学。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都有一个发展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3、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对立和斗争的根源
(1)社会历史根源 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制约着人们的认识 和理论发展水平。 (2)阶级根源 一般说来,历史上进步的革命的阶级和社会集团总 是倾向于唯物主义;历史上落后的反动的阶级和 社会集团总是倾向于唯心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语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第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 第二方面: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3)把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 第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作不同回答,是区 别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唯一 标准。因此,把握基本问题,可以使人们自觉坚 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第二,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作不同回答,可以 区别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与联系1 、二者同属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范畴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诞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

2、二者相互渗透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中,唯物论是基础,辩证法是核心,认识论是灵魂。

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如果只承认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否认物质世界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那么这就是形而上学的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区别1 内涵不同辩证唯物论是关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历史的物质基础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本文将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出发,分别对它们的核心观点进行阐述。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物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力的水平、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等方面。

社会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而社会的革命和变革则是由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矛盾的激化所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必然性和规律性,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和方向性。

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社会革命的必然性和社会发展的方向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而社会革命则是生产关系矛盾激化的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一定方向的,它具有一定的历史趋势和发展目标。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核心观点,它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规律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推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两个方面的统一。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内部各个方面之间的矛盾,包括对立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方面。

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不同事物之间的矛盾,包括对立统一和同一性两个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

事物内部的矛盾和事物之间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方面。

事物内部的矛盾通过内部的斗争和变化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指李秀林对于唯物主义的
两个基本分支的理论阐述。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对于事物必须进行辩证
的分析,重视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根本力量。

历史唯物主义则强调历史的发展必然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客观规律,认为历史的演进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李秀林早期的论述主要集中在辩证唯物主义上,随后又在历史唯
物主义的基础上做出了进一步的理论探索。

他认为,唯物主义既是科
学的,也是历史的。

唯有理论正确,才能指导实践正确;唯有实践正确,才能证明理论正确。

同时,他也对于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等错误
思想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与革新,推动了中国唯物史观的进步。

总的来说,李秀林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论述,既是对
于传统唯物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又是对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
设的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和结合,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探讨和阐述。

一、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指通过辩证法来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唯物主义。

它强调对世界进行全面的、深入的、有机的、发展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物质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意识的形态和发展。

2.矛盾普遍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内部的矛盾和冲突。

3.质量互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由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反作用于量变,形成一个循环的发展过程。

4.否定之否定: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每一次发展都包含着前一次发展的否定和超越。

以上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它们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指认为历史发展是由社会经济条件变革引起的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的根本驱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社会从一个阶段发展到另一个阶段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2.阶级斗争是历史的主要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不同阶级之间为了争夺社会资源和权力而展开的斗争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3.社会形态的更替: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形态是逐渐更替的,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每一个社会形态的更替都是一种进步。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我们分析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相互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密切相关,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

辩证唯物主义提供了基本原理,而历史唯物主义则应用这些原理对社会历史进行具体分析。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世界观。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面和矛盾的统一构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推动的,矛盾和对抗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反对形而上学的观点,强调事物的本质是由其内部的矛盾和运动决定的。

它认为只有通过对事物矛盾的认识和处理,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应用,它强调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矛盾和社会变革推动的。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过程。

它认为社会发展的动力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引发的。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革会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部矛盾和运动。

辩证唯物主义是从宇宙、自然界等广泛范围的事物发展规律出发,而历史唯物主义则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

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主义
一、概念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二、内容不同
1)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统一性,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它们统一于物质。

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原本没有意识,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产生于实践,它们的统一又在实践中实现;斗争性,辩证唯物主义是在总结人类一切科学成就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又是在同一切非科学的思想进行严肃斗争的过程中成长的。

三、解决的问题的对象不同
1)历史唯物主义提高了分析历史事件产生原因的方法
2)辩证唯物主义,解决了物质认识方面的问题,真正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
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阐述,深刻揭示了社会历史的本质和发展动力,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与历史唯物主义相辅相成的是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它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为我们理解世界的综合性观点提供了基础。

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其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别到高级别、由相对稳定到剧烈变化的演进过程。

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对社会变革规律的研究,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科学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理论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阶级斗争的历史地位等。

通过研究这些核心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社会矛盾的根源以及社会变革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和阐述工具。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以及量变质变的转化等。

它揭示了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在相互作用和斗争中发展的。

辩证唯物主义提出了“世界是由对立统一中的矛盾运动发展而来的”这一重要观点,为我们认识世界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基础。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贯穿于各个方面的理论解释,旨在帮助我们以科学的方式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相辅相成、相互渗透。

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以实证为基础的理论,它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事实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

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一种以逻辑为基础的理论,通过分析事物的对立面、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发展的内在机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其基本原理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而辩证唯物主义则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运动的统一整体。

本文将对这两个基本原理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之一,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客观规律的结果,与人的主观意识相统一。

它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过程,不同社会形态之间的转变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引起的。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社会意识是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的,即社会的物质基础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和观念。

这意味着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意识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举个例子,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是封建主义思想,而资本主义社会则倡导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2.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则是指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

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已有的生产关系就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这时就会引发社会变革。

3. 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动力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平稳线性的,而是通过阶级之间的斗争实现的。

不同社会形态下存在着不同的阶级矛盾,这些矛盾会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变革。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是社会变革的先进力量,他们通过革命手段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社会主义制度。

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世界是由矛盾和运动构成的统一整体。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1.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

中国共产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共产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共产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共产主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政治思想之一,主要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构成。

这两个思想体系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也为中国的社会转型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一、辩证唯物主义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之一,它强调了对客观世界的辩证认识和对矛盾运动的观察。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冲突的过程,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它主张事物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线性过程,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推动事物不断发展。

2. 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指导,深入剖析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从而有效地推动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二、历史唯物主义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理论体系中的另一重要思想,它强调了历史的内在规律和社会变革的驱动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社会制度的变革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和矛盾的产生推动的。

它指出了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可以揭示出社会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主义中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在中国共产党的实践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研究,深入了解了中国社会的特点和问题,并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路线。

历史唯物主义的应用使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历史的高度,把握住社会发展的大势,制定出科学的战略和政策,推动了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中国共产主义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财富,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思想体系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武器和指导原则,使中国社会能够不断进步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名词解释)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根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表达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根本问题:哲学根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但凡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但凡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张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那么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第五版)一、名词解释1、世界观:又称宇宙观,指人们对于生活其中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的观点、根本看法。

2、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即世界观的系统化、理论化。

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有关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和问题。

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哲学:就是以总结知识成果的形式去表现人们的利益、愿望和要求,以抽象的概念运动形式,透过一定的认识内容体现出特定的社会关系、阶级关系。

哲学具有二重性:既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

3、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哪个是第二性的?第二,意识与物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4、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5、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6、唯心主义:凡是断言精神、意识是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凡是主张物质自然是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或精神第二性,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认识路线的,属于哲学唯物主义。

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8、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思想看作是在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主观自生的,把个人心灵、意识、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9、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客观精神”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是第一性的;物质世界则是这种“客观精神”的产物、表现或附属品,因而是第二性的。

他们以不同的形式都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不过是精神的产物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加以绝对化的结果,如果把它们进一步偶像化、神化,就会陷入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10、神学历史观:指对社会历史进行了神化,认为“上帝”是主宰国家兴亡、民族兴衰的力量,否定社会的客观性,也否定了人的主体性,对社会的本质作神学目的论歪曲的社会历史观。

11、唯心主义历史观:把社会精神化了,认为社会本质上是人的意志、意识活动的产物。

唯心主义历史观看到了社会是有目的、有意志的人进行的活动这一特殊性,但它们夸大了这一特殊性,认为人的意志、意识决定社会的发展。

12、自然主义历史观:指把社会的本质归结为自然条件,归结为社会所处的地理环境。

没有看到自然条件既不能决定社会的本质,也不能成为决定社会制度及其变更的原因。

13、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4、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

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15、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

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6、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7、运动:是标志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具有最大的广泛性和普遍性。

18、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之一,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19、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20、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社会的产物,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能动反映。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是由物质派生的,但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作用。

21、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22、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23、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24、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

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5、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

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26、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对实践本质的这一理解和规定,包含了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第一层含义,指实践是只为人所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第二层含义,是指实践具有物质的、客观的、感性的性质和形式。

27、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28、客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9、主体的对象化:就是主体通过对象性活动向客体的渗透和转化,即主体客体化。

30、客体非对象化:指客体从客观对象的存在形式转化为主体生命结构的因素或主体本质力量的因素,客体失去对象化的形式,变成主体的一部分。

31、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以及心理活动的总和。

它既包括意识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意识活动过程所创造的观念,即意识活动的成果。

这些意识、观念一起形成了一个由物质世界所派生的主观世界。

主观世界不仅起于主体的心意以内,而且表现为主体的心意状态。

人的欲求、愿望、情感、意志、目的、观念、信念、思维等等,那是主观世界的不同存在形式和表现。

从总体上看,主观世界是知、情、意的统一体。

32、客观世界:指“物质的、可以感知的世界”,是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运动的总和。

从内容上看,它包括两个部分,即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

前者不依赖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后者行成于人的实践活动之中但又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它们都是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物质存在,而非意识、观念的存在或集合休。

自然存在和人的社会存在的统一构成“外部世界”或“物质的世界”、即客观世界。

33、自在世界:人产生前的自然界和人类实践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

34、人化自然:就是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订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

35、人类世界:又称属人世界,它是指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36、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7、、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非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8、劳动对象:是指人们通过自身劳动对之进行加工,使之成为具有使用价值以满足社会需要的那一部分物质资料,包括未加工的自然物和已经加工过的物体。

39、国家: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

尽管国家也管理一些公共的社会事物,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

40、阶级:指特定经济结构中的人群共同体。

阶级的划分是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系决定的,区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看其同生产资料的关系,是否占有生产资料,是否占有其集团的劳动。

41、国体:即国家的根本制度,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42、政体:即政权的构成形式,指一定的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保护自己、反对敌人的政体机关,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自己的统治。

43、生产方式:是指劳动者和劳动资料即生产资料相结合的特殊方法和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44、生产力:标志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的哲学范畴,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大要素构成,其中劳动资料中的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和指示器,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和集中体现。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5、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从静态上看,生产关系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所构成,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生产关系的基础,从动态上看,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了生产关系,其中,生产这一环节居于主导地位。

46、社会的观念结构:是指由各种意识形态构成的有机系统,它包括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等系统化、理论化的社会意识及其联结方式。

它与政治上层建筑相对应,是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

47、社会经济结构:又称经济基础,就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经济结构的性质。

48、社会政治结构: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立法、司法、宪法和规程等,其中,国家政权是核心。

49、社会文化结构:又称观念结构,指哲学、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艺术等意识形式的联结方式。

在阶级社会中,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性。

50、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道德、哲学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适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

前者叫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后者叫政治上层建筑。

51、社会基本矛盾: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共同组成,社会基本矛盾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形式、内容和方向。

5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变革的方向;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这种反作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这一规律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表现出来。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5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巨大的反作用,在二者的矛盾运动中,经济基础始终是决定的力量,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并服从于经济基础的性质、水平和要求。

54、社会形态:是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55、阶级斗争:利益根本对立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冲突和斗争。

阶级斗争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和特殊表现,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6、人民群众:在量上指大多数,在质上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以劳动者为主体的大多数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