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六章word课件范文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摘要: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独立学科。

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不仅仅限于语言学范畴,而是广泛借鉴了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与其他社会科学相比,二语习得研究是个新领域,大都借用母语研究、教育学研究或其他相关学科的方法。

概括地说,这一领域的研究是为了系统地探讨二语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其主要目标是: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为什么学习者能够获得第二语言。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学科;语言学一引言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第二语言习得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结果,其目的是对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进行客观描述和科学解释。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是教学法的附庸,为服务提高教学质量而存在,1967年Larry Selinker在《语言迁移》这本专著第一次提出中介语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从此有了自己的研究领域而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现时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三大领域,即中介语研究,学习者内部因素研究和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

二中介语研究所谓中介语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建构起来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过渡性语言,它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并逐渐向目的语靠近。

K. K. Selinker 认为,负责中介语建构的认知过程有五种,它们是:语言的迁移;训练的迁移;第二语言学习的策略;第二语言交际的策略;目的语材料的过度泛化。

Selinker 认为,学习者形成的中介语知识系统实际上是一系列心理语法,学习者利用这些语法来解释和产生言语。

这些心理语法是动态的、易于变化的,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中介语知识系统包含了越来越复杂的心理语法。

Selinker认为,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

它是指某些非目的语的语法、语音等长期存在于中介语中,并且不易改变的现象。

由于存在着语言石化现象,使得多数学习者不能完全获得目的语的语言能力。

KK中介语理论后来有所的发展,但讨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中介语的三个特征方面:①中介语具有可渗透性,即组成中介语的规则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受到来自学习者母语和目的语的规则或形式的渗透。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六章word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六章word课件

P2 通过前面第三章对中介语理论的学习,我想大家已经明确知道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具有系统性的。

但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也常常出现一些变异现象。

所以,如何理解学习者语言的系统性和变异性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而这方面的研究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

P3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节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第二节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第三节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第四节对语言变异研究的简要评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P4 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内容: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P5 就语言变异的含义而言:“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也就是说,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P6 关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Labov(1972)认为,母语者的言语表达与说话者的社会阶层及交际目的相关。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研究,最著名的例子是Labov对美国3个社会等级商店服务员发紧接在英语元音后的-r(floor)的变异情况的调查。

此处让学生阅读129页并组织学生即兴表演。

P7 在这儿嘞,研究者采用了询问诱导的方式。

从上述例子调查人员得出如下结论,工人阶层的商店服务员发英语-r的比例要少于中低阶层商店服务员;中低阶层的服务员发-r的比例要少于中高阶层商店的服务员。

这些语言变异是由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因素造成的。

P8 为了进一步调查语言风格的变异,调查人员假装重听,在商店服务员第一次说fourth floor之后重复询问,迫使服务员重说一遍fourth floor。

调查人员发现,三个商店的服务员重复说fourth floor时,发英语-r的比例普遍增加。

二语习得第六章

二语习得第六章

the part in the acquisi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Processing operation
Operating principles
• The study of L1 acquisition of many language has led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number of general strategies.
Implicit knowledge: the L2 knowledge of which a learner is unaware and therefore cannot verbalize. Explicit knowledge: the L2 knowledge of which a learner is aware and can verbalize on request. The extent of learners’ explicit L2 knowledge . Krashen: most learners are only capable of learning fairly simple rules
right stage 1.Interface. explicit knowledge convert into implicit knowledge
2. It facilitates the process by which learners attend to features in the input.
Not knowing a word in target language :
1. Borrow a word from L1 e.g. I want to have some confiture. (=fruit jam ) 果酱,法语词 2. Use another target-language that is approximate in meaning e.g. worm --- silkworm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心理语言学理论
心理语言学理论探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过程。该理论关注学习者的个体 差异、学习策略、记忆和注意等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
XX
PART 03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与特点
REPORTING
习得过程阶段划分
01
02பைடு நூலகம்
03
初级阶段
学习者开始接触第二语言 ,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规 则,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 交流。
掌握第二语言有助于拓宽个人视野, 增强认知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教育改革需求
许多国家将第二语言教育纳入基础教 育体系,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有助 于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研究目的和问题
01
探究第二语言习得 的内在机制
揭示学习者如何掌握和运用第二 语言的规律,为教学实践提供理 论支持。
02
分析学习者个体差 异
REPORTING
认知发展对第二语言习得影响
认知能力
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如注意力、 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直接影响 第二语言习得的效率和质量。
学习策略
学习者在认知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学习策略,如元认知策略、认知 策略等,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重 要作用。
母语迁移
学习者的母语认知结构和经验对 第二语言习得产生迁移作用,包 括正迁移和负迁移。
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
该理论强调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身份认同。学习者不仅学习语言本身,还学习与之 相关的文化和社会规范,并逐渐融入目标语社群。
其他相关理论
神经生物学理论
该理论关注大脑在语言学习中的神经生物学基础。研究表明,大脑的某些区域与语言学 习密切相关,如布罗卡区和韦尼克区。这些区域的发展和功能对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概述讲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2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3 中介语研究§4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5 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6 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系统变异研究§7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文化模式§8 语言输入与互动研究§9 普遍语法与第二语言习得§10 多元发展模式§11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模式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母语VS目的语母语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本族语”。

一般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母语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指其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指他的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VS第二语言一语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二语指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一语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二语的概念只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习得acquisition VS学习learning(1)就语言获得的方式而言: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formallearning,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2)就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而言:习得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subconscious learning。

学习指有意识的conscious语言知识的获得。

就语言获得的知识类型而言: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知识是隐性语言知识implicit knowledge,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知识是显性语言知识explicit knowledge。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认为通过习得和学习所获得的知识分别属于不同的且互相独立的类型,即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

有接口观点:认为显性知识通过操练可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促使学习者把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PPT课件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
8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一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 1 研究对象不同 2 目的不同 3 方法不同
.
9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
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 1 研究目的不同 2 研究范0
.
3
二 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是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 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 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强调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 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
4
三 习得与学习
习得(acquisition)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informal learning),儿童大多是通过这 种方式来获得母语的。(下意识,隐性知 识)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 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 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
7
六 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
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 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语言能力是一种反应 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隐性语言知识-对句子合法性的直觉判断)
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 理解与生成过程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 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 在课堂学习的。
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是指两种不同的语言环 境而言的。
.
6
五 自然地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 第二语言习得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 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 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

四、第一语言习得及其理论
(一)儿童母语的习得过程:大体上分5个阶段 喃语阶段(6个月-12个月)
独词句阶段(1岁左右)
双词句阶段(1岁半以后)
电报句阶段(2岁至2岁半)
成人句阶段(2岁半至5岁)
(二)儿童习得母语的基本过程的理论解释 (1)刺激—反应论
是行为主义理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华生(早 期);斯金纳(后期)
(二)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1.定义: 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 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产生于 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60年代,代表人物是(美) 拉多(Robert Lado)。
2.产生背景(理论基础):
(1)母语负迁移:口音(accent)
5)语法习得都有一定的顺序。
6)都使用某些相同的学习策略。
7)都是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相结合的结果。
(2)不同点: 1)学习的主体不同,理解和接受能力不同。 2)学习的起点不同。
3)学习条件、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同。
4)学习的目的和动力不同。

5)语言输入的情况不同。
6)语言习得过程不同。 (3)联系 母语习得在第二语言习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影 响和作用,如:语言的正负迁移和僵化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Ellis 1994)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 的语。该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 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本国学习目的语。该目 的语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 Ellis 1994) 习得方式:交际/教学指导 习得环境:自然的社会环境/课堂教学环境

二语习得第六章 PPT

二语习得第六章 PPT

Intentionality: whether a learner making a conscious and deliberate decision to learn L2 knowledge.
Incidental learning: takes place when learners pick up L2 knowledge through exposure.
It is developed subconsciously
through comprehending input while
communication.
entirely independent
‘learned‘ L2 knowledge (Learning)
It is developed c. onsciously through deliberate study of L2.
the part in the acquisition of implicit knowledge
SStetpehpehneknakshaesnh:eTnhe dTihsetidnisctitnioctnionbbeettwweeeennthtehtewotwsyostseowledge (Acquisition)
二语习得第六章
Overall: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L2 acquisition
Two opposing positions.
Stephen Kashen Richard Schmidt
Acquired L2 knowledge (is developed subconsciously)
大家应该也有点累了,稍作休息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第六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块较新的领域。

有的学者从科德1967年发表的《学生偏误的意义》一文算起,把该文和塞林克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一文看做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开端。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把以拉多于1957年发表的《跨文化语言学》为标志的对比分析研究,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

这样算来,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已有40年的历史。

上一章我们所谈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的。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除此之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

(1)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这部分又先后出现了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几种模式,也就是从最初只是对目的语的研究发展到后几种模式对学习者中介语的研究。

(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体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方面的个体因素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3)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的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本章主要介绍这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1 对比分析的目的Deeply rooted in the behavioristic and structuralist approaches of the day, the CAI claimed that the principal barrier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s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first language system with the second language system, and that a scientific,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two languages in question would yield a taxonomy of linguistic contrasts between them which in turn would enable the linguist to predict the difficulties a learner would encounter.2 Clifford Prator’s hierarchy of difficulty for grammatical structures of two languages in contrast: Level 0-Transfer. No difference or contrast is present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s. The learner can simply transfer (positive) a sound, structure, or lexical item from the native language to the target language.如英语和汉语都是“动词+宾语”的语序,因此以英语为第一语言或母语的学习者在学习汉语的这一结构时,没有困难。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王建勤)

三、参考文献



(6)蒋祖康 (1999)《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外语 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7)David Nunan (2002)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8) William Wiersma (1986)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fourth edition) Published by Allyn and Bacon, Inc.. (9)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语言系统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10)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11)王建勤主编(2006)《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 习者与汉语认知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三章 第二语言习得发展模式研究 第四章 克拉申监控理论的五个假设 第五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社会语言学研 究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语言学研究
二、课程内容



第七章 第二语言习得的认知研究 第八章 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研究 第九章 第二语言习得与课堂教学 第十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第十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方 法
语言教师对语言习得的期望



很显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的是第二语 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和 机制,学习者的策略等问题。 这些研究试图回答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如何获 得第二语言这个基本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对语言教师的期望可以作 出某种程度的承诺。因为,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最终要服务于语言教学,最终目的是要回 答语言教师提出的有关语言获得的问题。

《二语言习得》课件

《二语言习得》课件

学习动机的激发
培养对目标语言的兴趣,明确学习目 标,以及从语言学习中获得成就感。
兴趣的持续性
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和活动,保持 学习者的兴趣和动力。
语言遗忘与干扰
遗忘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经常使用的语言知识可能会被遗忘。定期复习和巩固是必要的。
语言间的干扰
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学习者可能受到母语的干扰,导致语言习得困难。对比分析母语和目标语言的差异,有助于 减少这种干扰。
任务型教学
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 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和意义理解 。
二语言习得中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者自主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资源,培养独立学习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
合作学习
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助等方式来学习语言,培养合作精神 和团队能力。
PART 04
二语言习得的困难与挑战
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保持
探讨不同学习者的学习风 格,如视觉型、听觉型等 ,以及如何根据学习风格 提供有效的教学策略。
认知因素
研究认知能力、记忆、注 意力等因素对二语言习得 的影响,以及如何提高这 些认知能力。
二语言习得的跨文化研究
文化适应
研究学习者在跨文化环境中如何 适应目标语言的文化,以及文化
适应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文化认知
在线学习平台
借助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构建在线学习平台,提 供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
3
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
利用VR/AR技术为学习者创造沉浸式语言学习环 境,提高语言学习的真实感和趣味性。
二语言习得中的个体差异研究
学习动机
研究个体在学习二语言时 的动机差异,以及如何激 发和维持学习动机。
学习风格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 (知识点全)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偏误分析——精选推荐

第六章偏误分析理论一偏误分析的出現背景严格地说对比分析只能看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诱发阶段,它本身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范围。

这是因为对比分析的着眼点不是学习者及其学习过程,而是学习者的母语与目的语的异同之处。

对比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这些相同相异之处,以便预测学习者会遇到的困难,从而帮助学生避免出错或将错误减少到最低程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首先关注的是学习者的错误,这是因为错误容易被发现,同时也因为错误反映了学习者的尝试过程,从中可以发现学习者是否有一个自己的发展轨迹,即所谓“固有大纲”。

当时,研究者已经发现,不仅正常的语言运用是一个创造性过程,而且有不少证据说明,儿童习得母语也是如此。

比如,在博克1958年的实验中,研究者给儿童看一张照片,上面是一只像鸟一样但很怪异的动物,并且告诉儿童This is a wug;然后给儿童看另一张照片,上面有两只这种动物,并且對兒童说Now there's another one.There are two of them.There are two...?对于这个问题,调查中91%的儿童都回答说wugs(转引自Mitchell & Myles,1998)。

但是,英语中并没有wug一词,这是研究人员为了实验而生造的假词。

这个实验说明,儿童并不是简单地重复并记住从成人那里听到的词语,而是在输入材料的基础上抽象出关于复数的规则,然后再把规则运用到自己的话语当中。

儿童一开始得出的规则,不一定都是正确的。

第三章中儿童的other one spoon就是错误的英语结构。

研究者由此得到启发,认为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

这一看法,完全不同于行为主义的习惯形成说。

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学习理论,这就是偏误分析。

通常人们把1967年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SLA)这一新领域的开始,因为在这一年著名语言教育家S.P.Corder发表了他颇具影响的论文《学习者言语错误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六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二语言习得除了在理论上侧重从学习者的内部机制探讨第二语言是如何习得以外,主要还包括三个方面:A对语言习得过程和学习者语言特征的研究,如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

B对第二语言学习者个人因素的研究,研究学习者生理、认知和情感等方面。

C对语言习得外部因素,即语言习得环境的研究,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社会大环境。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对我们的特殊意义:A我们是汉语的故乡人,对汉语习得规律研究责无旁贷B西方语言学理论取得了很多假说、成就,但这些研究是以西方语言为基础的,是否适用于汉语,有待于我们的研究。

C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大都以汉语为母语,无法亲身体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过程,感受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规律。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研究一、对比分析1、对比分析的目的➢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始于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

➢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

教师应该把目的语和学生的母语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确定教学难点和重点。

对比分析还用于对学习者的母语和目的语的体系进行比较,预测差异所造成的难点,从而在教学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建立有效的第二语言教学法。

2、对比分析的理论基础和步骤➢理论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对语言结构进行客观、静态描写),心理学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把语言看成是习惯,习得第二语言就是克服旧习惯并形成一套新习惯)和迁移理论(在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就产生迁移理论)。

➢负迁移对学习产生两种干扰:一是阻碍性干扰,指目的语中需要学习的某一种语言项目是第一语言中所没有的,第一语言中所缺少的东西在学习时就要受到阻碍,如汉字的学习;另一是介入性干扰,即第一语言的某一语言项目虽然在目的语中没有,但在学习过程中要顽强地介入。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PPTUnit 6

第二语言习得入门PPTUnit 6

2) computerized error analysis
Computer error analysis is a method which has developed from the traditional error analysis (EA) in applied linguistics studies. It avoids many of EA’s problems and is now an important way to analyze L2 learners’ language output. The crucial difference between traditional EA and computer-aided error analysis lies in the fact that the latter allows for the full context to be presented, and does not only look into learners’ errors.
languages or subsystems of
languag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both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6.1.2 Hypotheses of CA
1) The strong version "It is possible to contrast the system of one language (the grammar, phonology and lexicon) with the system of a second language in order to predict the difficulties which a speaker of the second language will have in learning the first language, and to construct reading materials to help her learn that language." 2) The weak version This version requires that linguists only use the best linguistic knowledge available to them to account for observed difficultie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It does not require the prediction of those difficulties, and conversely, of those learning points which do not create any difficulties.

演示文稿二语习得第六章

演示文稿二语习得第六章

Intentionality: whether a learner making a conscious and deliberate decision to learn L2 knowledge.
Incidental learning: takes place when learners pick up L2 knowledge through exposure.
Notice the gap: the process by which learners pay conscious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linguistic features in the input and their own o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L2 acquisition
Two opposing positions.
Stephen Kashen Richard Schmidt
Acquired L2 knowledge (is developed subconsciously)
conscious attention
Noticing: the process of attending consciously to linguistic feature in the input.
Shcmidt argues that learning cannot take place without what he calls noticing.
The extent of learners’ explicit L2 knowledge
.
Krashen:
most learners are only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PPT课件

L2习得的研究领域
SLA是20世纪50年代开始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 R.Ellis(1986)在其著作Understanding Language Acquisition中提出了一个研究SLA 的框架,他称所列因素为SLA的“key issues”, 这些因素是:情境因素、语言输入、学习过程、 学习者的差异、语言输出。 除了如上关键问题,SLA研究还较多地关心如 下两个问题:1.第一语言的作用;2.正规训练
上世纪7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已经发展成 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
这个时期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理论大发展的阶段, 对比分析衰落之后,偏误分析应运而生, Lightbown (1985) 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 学者们大都把Corder 1967年发表的 “The significance of leaners’ errors” 以及Selinker 1972发 表的 “Interlanguage” 这两篇文章看作这个学科建 立的标志。
上世纪60年代,乔姆斯基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 批判对第二语言教学领域曾经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正象Corder(1967)指出的那样,这种影响之 一就是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 为中心的转变。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简要回顾
在70年代还有两个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创建, 一个是以Dulay和Burt为代表的第二语言习
SLA这一术语也可以指一门学科,即研究习得第二语 言过程和规律的学问。SLA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诸多学科交叉的有明确研究对象及 一整套独立于普通语言学、母语习得理论的完整知识 体系和研究方法的独立学科, 并迅速发展成为当代应用 语言学的前沿阵地和相关学科( 如外语教学法理论)的 基础理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2 通过前面第三章对中介语理论的学习,我想大家已经明确知道了学习者的语言系统是具有系统性的。

但是,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也常常出现一些变异现象。

所以,如何理解学习者语言的系统性和变异性成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个重要话题。

而这方面的研究就是通常所说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

P3 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第一节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第二节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第三节语言变异的描写方法第四节对语言变异研究的简要评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一节。

第一节语言变异的基本含义与研究范式P4 主要包含如下几个内容:一、语言变异的含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

P5 就语言变异的含义而言:“语言变异”是指说话者的语言表达系统由于社会因素,如社会等级、职业等,社会心理因素、心理语言因素而产生的语言形式变化。

也就是说,说话者语言表达系统出现的语言变异可能是社会因素造成的,也可能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造成的。

P6 关于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Labov(1972)认为,母语者的言语表达与说话者的社会阶层及交际目的相关。

社会因素造成的语言变异研究,最著名的例子是Labov对美国3个社会等级商店服务员发紧接在英语元音后的-r(floor)的变异情况的调查。

此处让学生阅读129页并组织学生即兴表演。

P7 在这儿嘞,研究者采用了询问诱导的方式。

从上述例子调查人员得出如下结论,工人阶层的商店服务员发英语-r的比例要少于中低阶层商店服务员;中低阶层的服务员发-r的比例要少于中高阶层商店的服务员。

这些语言变异是由不同社会等级和职业因素造成的。

P8 为了进一步调查语言风格的变异,调查人员假装重听,在商店服务员第一次说fourth floor之后重复询问,迫使服务员重说一遍fourth floor。

调查人员发现,三个商店的服务员重复说fourth floor时,发英语-r的比例普遍增加。

由此,Labov认为,商店服务员前后两次回答代表了不同的言语风格转换。

第一次回答是“随便体”(casual style),即非正式的言语风格,第二次的回答则是“严谨体”(careful style),比较正式的言语风格。

就好像新闻联播中使用的语言永远比菜市场中使用的语言严谨正式。

P9 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语言风格的变异是由于“言语环境”(context)的变化造成的,而不是由于社会因素造成的。

Labov将上述语言变异现象称作“语体变换”(Style shifting);说话人注意程度比较高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享有声望的语音;而在注意程度比较低的时候,更频繁地使用不那么有声望的语音。

这一个就是语言风格的变异。

P10 下面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第二语言学习者特有的语言变异大致可分为两类,即所谓“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

就(1)“系统变异”而言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1a)He plays basketball. (formal, careful style) 这一个是严谨体,注意程度高,多出现在正式场合。

(1b)He play_ basketball. (informal, vernacular)是随便体,注意程度低。

P1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也存在情境变异的现象。

如(2a)我在五道口吃饭。

(正式,严谨体)(2b)我吃饭在五道口。

(非正式,随便体)。

我们得出的结论就是:当学习者对言语输出注意的程度比较高,其言语表达表现为严谨体,语序符合目的语规则;当学习者对言语输出注意的程度比较低时,其言语表达则表现为随便体,语序便偏离了目的语规则。

P12 就“非系统变异”而言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在中学毕业后,我一个年没学,转到另一个大学学习中文一年,再没学一年,再学一个半年,没学一个年在语法学界认为年月日分钟被称为准量词或者带有量词性的名词或自主量词,简言之,因为年月日分钟带有量词特性,所以说不能用一个年,这些汉语学习者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言语情境交替使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含义和功能,而例子中的第二语言学习者经常在同一情境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功能。

这种变异不受语境因素的影响。

(非系统变异举例:就好像留学生表达我有一个事情想老师帮忙——希望老师可以帮忙我)P13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就可以归纳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特点首先,第二语言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一直伴随着大量的语言变异现象。

这是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一直处于动态变化的状态。

其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比母语者的语言变异更加剧烈、更加频繁。

再次,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是造成其中介语系统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是促进其中介语系统不断发展的动因。

P14 埃利斯对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首先区分了共时变异和历时变异,其中,历时变异指随着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异,与“发展顺序”相关。

共时变异指学习者的语言在任何一个特定时间点上存在的变异。

学习者之间的变异既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动机和个性),也包括一些社会因素(如社会阶层和种族区分)。

学习者自身的语言变异分为系统变异和非系统变异两大类。

其中,非系统变异包括自由变异和表达变异(performance variation) 系统变异是外部因素与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及心理语言语境。

P15 接下来就是、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研究范式,我们把它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单一语言能力范式”(Homogeneous Competence Paradigm)第二种是“能力连续统范式”(Capability Continuum Paradigm)第三种是“双重能力模式”其中“单一语言能力范式”(Homogeneous Competence Paradigm)信奉Chomsky理论的语言学家希望通过获得单一不变的数据来考察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因此,这些语言学家把变异看成是“语言表达”(performance)的一个特征,而非学习者潜在知识系统(competence)的一个特征。

换句话说,语言变异与学习者的语言能力无关,仅仅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有关。

在这种理论框架下,语言变异实际上被忽视了。

P16 “能力连续统范式”(Capability Continuum Paradigm)这种研究范式采用社会语言学的方法,在社会情境下研究语言变异,包括说话人之间由于社会因素引起的变异,同一说话人由于情境变化引起的变异。

语言学家既想了解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同时也想了解他们的社会语言学能力。

研究者既关注第二语言学习者对目的语系统规则的了解,同时也关注他们在交际中如何运用这些规则。

因此,研究者需要的是能反映真实语言情况的数据,从中可以洞察到语言运用的变异性和系统性。

P17 第三种是“双重能力模式”,这种研究范式是用心理语言学的方法来解释产生变异的原因。

采用这种研究范式的学者认为,某些因素影响了学习者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下对第二语言知识的掌握能力。

例如,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中是否存在系统性差异,取决于它是有计划还是无计划的。

P18在这条途径下衍生出两个研究模式:(1)言语计划模式,内容涉及有计划和无计划的谈话、对短时记忆的需求。

研究方法是以实验的方式操控谈话计划的情况(Ellis,1987;Crookes,1989);(2)言语监控模式,内容涉及宏观监控和微观监控、发音前监控和发音后监控、基于言语产出的监控和基于言语感知的监控。

克拉申Krashen(1981)把这些以“监控理论”为标志的研究方法概括为“双重能力模式”。

从上述三种研究范式可以看出,尽管乔姆斯基学派的单一语言能力的观点忽略了语言变异,但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的方法都尝试着去描写和解释变异,所以,我们应该综合运用多种理论来研究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问题。

第二节L2学习者语言变异的相关研究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变异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即系统变异研究和非系统变异研究。

P20 系统变异研究主要1.上下文语境变异2.情境语言变异3.心理语言语境引起的变异。

也就是这样。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

P21 上下文语境变异上下文语境变异是指由上下文语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语言变异,这种现象叫做上下文语境效应。

上下文语境效应主要体现在语言的音系、形态和句法层面。

迪克森Dickerson(1975)最早考察了在朗读对话时,四种上下文语境对日本学习者发英语/z/ 这个辅音的影响。

P22 Dickerson在研究中发现:当/z/ 出现在元音前面时,日本学习者可以正确发出这个音;当/z/ 出现在/m/、/b/等辅音前面时,学习者使用[z]、[s]、[dz] 和发音较短的[z] 四个变体;当/z/ 出现在/θ/、/t/ 等辅音前面时,学习者使用[z]、[s]、[dz]、发音较短的[z] 和不发音这五个变体;当/z/ 出现在音节末尾时,学习者使用三个变体[z]、[s]、[dz]。

P23 沃尔夫Wolfram(1989)的研究发现,越南学习者学习英语不规则动词存在两种变异:“异干替换形式”,如go/went,学习者更倾向于使用有标记的过去时态;“语素内替换形式”,如make/made,使用过去时的准确率相对较低。

他认为这反映了“感知突出性原则”,即过去时与现在时语音形式差异越大,学习者越可能使用有标记的过去时。

也就是不仅词的语音形式会影响学习者对特定语法特征的使用,而且词的语法形式也会影响。

P24 Ellis(1988a)的研究发现,葡萄牙学生和印度西北部学生在课堂英语会话中,上下文语境对第三人称单数-s和系动词-s的影响。

结果表明目的语形式的习得与其使用的特定上下文语境紧密相连。

P25 Hyltenstam(1977)的研究发现,两种语境因素会对瑞典语学习者选择否定词的位置、否定句作主句还是作从句,以及使用的限定动词是助动词还是实义动词产生影响。

该研究表明,句法形式的习得是从一个语境过渡到另一个语境的。

P26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研究变异研究中,也有学者考察上下文语境对学习者语言变异产生影响的研究。

如梅丽(2005)考察了后接元音和声调这两个上下文语境对零加级、初级、中级日本学习者习得汉语舌尖后音语音变异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上下文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音变异。

当后接元音为/i/类时,零加级汉语水平学习者将舌尖后音发成舌面前音和舌叶音的比例较大。

学习者ch的发音受到了后接元音和声调的影响P27 严彦(2006)的研究发现,三声的位置和声调搭配对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三声声调产生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三声位置只对初级汉语水平的美国学生习得汉语三声声调变异产生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