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湘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 章末高效整合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3

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3.3

(1)图示环流中, 分别属于三圈环流中的哪两个环流?左侧属于 中纬 环流,右侧属于________ 高纬 环流。 ________ (2)甲、 丁两地同为高气压, 甲地高气压是由于动力原因 ________形成的, 丁地高气压是由于________ 热力原因形成的。 丙 (3)乙、丙两种气流中,属于干冷气流的是________ ,属于暖湿 气流的是________ 。 乙 西北方向 (4)若为南半球,乙地气流的运动方向为________ 。
2.气压带、风带的性质 地表各地在气压带和风带的控制下,气流的运动方向主要有两 种形式,一是风带中气流的水平运动,二是气压带中气流的垂直运 动。气压带、风带的性质如下表所示: 气压带、 分布 成因 性质 风带 极地高气 南北极点附近 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寒冷干燥 压带 极地东风 由极地高压吹向副极地 高纬度地区 寒冷干燥 带 低压
3 新课堂· 互动探究 要点一 三圈环流的形成 1.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冷热不均使其动”: 在地表性质均一,地球不自转的情况下,极地与赤道间形成单 圈闭合环流,转的情况下,形成三圈环流,如下图 所示:
(3)“地球公转使其移” 由于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 内也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 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特别提醒 利用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判断季节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会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规 律是夏季移向高纬,冬季移向低纬。
(1)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中的判断: 气压带未偏移时, 各气压带的中心线与相应纬度是重合的(如图 中 a),气压带发生偏移时判断可依据气压带中心线与相应纬度的位 置,如图中 b,气压带偏向对应纬度南侧,即南半球的高纬,则相 应季节是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1节

③ ④
变质岩 岩浆
[体验评价] 2.我国某登山小组在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分别发现了花岗岩、片麻 岩和石灰岩。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题。 (1)珠峰地区一定发生过的地质作用包括下图中的(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2)有关甲岩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岩石是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的 B.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C.常蕴含有色金属 D.一般来说,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
材料一
晶晶和亮亮是两滴岩浆,他们生活在地球内部的 “岩浆之家”。
一天,他们得到批准,与其他同伴一起到地球表面旅行。他们飞快地奔向地表, 半路上,晶晶觉得累了,于是就与亮亮约好,在地表会合。亮亮没有停步,与 其他同伴一起跳出地表,并沿着山坡往低地流动。忽然,亮亮发现自己不能再 动了,不禁问旁边的同伴这是怎么一回事。同伴笑着说:“别担心,只不过你 已经不再是一滴岩浆罢了。”
)
【解析】
第(1)题,图中甲、乙均由岩浆所形成,为岩浆岩,其中甲形成
于地表且可直接变成沉积物,说明为喷出型岩浆岩,则乙为侵入型岩浆岩;丁 由沉积物所形成,为沉积岩,则丙为变质岩。第(2)题,③是岩浆形成侵入型岩 浆岩的过程,为岩浆侵入;④是变质岩形成岩浆的过程,为重熔再生;⑤是各 类岩石形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⑥是沉积物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固 结成岩作用。
[体验评价] 3.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代表的岩石类型,正确的是(
)
【导学号:00040045】 A.甲——沉积岩 B.乙——喷出型岩浆岩 C.丙——变质岩 D.丁——侵入型岩浆岩
(2)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③——重熔再生 B.④——外力作用 C.⑤——地壳上升 D.⑥——固结成岩作用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共68张PPT)

2017-2018学年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共68张PPT)

学法指导 图解法
图解法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 概念 : 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 (3)基本存在形式 气态:如天然气;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 (4)分类
金属矿:黑色金属——赤铁矿、磁铁矿;有色金属——黄铜矿; 贵金属——黄金;稀有金属——锆、钼等。 非金属矿:如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 2.岩石 (1)岩浆岩 成因:① 分类:② 岩、玄武岩。 (2)沉积岩 成因:裸露于地表的岩石经过④ 形成。 作用 。 ,如花岗岩;③ ,如流纹岩、安山
下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岩石类型,箭头①~⑦表示地质作用。 读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3~4 题。
3.图示岩石中,属于花岗岩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图中序号与其代表的地质作用组合正确的是( A.②——外力作用 B.③——固结成岩作用 C.④——冷却凝固 D.⑤——重熔再生
矿物有规律地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据此回答 1~2 题。 1. 把下列地质名称按组成或被组成的关系排列正确的是 ( ①岩石 ②化学元素 ③矿石 ④矿物 ⑤矿产 ⑥地壳 A.②→⑤→①→④ B.②→④→⑥→① C.②→④→①→⑥ D.②→④→③→⑤ 2.下列岩石中都有可能找到化石的是( )。 A.砾岩、大理岩 B.页岩、石灰岩 C.砂岩、玄武岩 D.石英岩、花岗岩
【答案】 (1)诗中所述岩石是石灰岩。 按成因属于沉积岩。 (2)能。 (3)大理岩。用途:是优质的建筑材料和装饰材料。
3.为什么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找到化石?
【答案】 沉积岩是由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沉积物 形成的,故有可能找到化石;岩浆岩是由高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的,不可能含有化石;变质岩在发生变质作用时,由于受高温、高 压的影响,无法保存化石。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共40张PPT)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2章第1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共40张PPT)

总结:
分类
形成过程
特点

喷 出 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 沿着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 却凝固而成
有流纹或 气孔构造


侵 入 岩
岩浆在地下巨大压力作用下, 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上 部,冷却凝固而成
矿物结晶 颗粒较大
沉积岩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被风 化成碎屑物质,再经风、流水 等搬运后沉积起来,经过压紧 固结作用而形成的岩石
1. 什么是 矿物?它有哪几种基本存在形 式?它可以分为哪几类?常见的有哪些?
2.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是什么?
1、化学元素
地壳内有90多种 化学元素,其中含量 较多的为:
氧、硅、铝、铁、 钙、钠、钾、镁
(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
2、矿物——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1)概念: 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 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 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方解石分子结构模型(化学成分为CaCO3 )
矿物是由一种或多种化学元素按一定规律 结合而成
石英
主要成分为SiO2
金刚石及其晶体结单元
(1)概念: 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 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 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 气态(天然气)、液态(石油和天
然汞)、固态(石英)
2、矿物——地壳物质最基本的组成单元
(3)矿物的分类: 金属矿、非金属矿
(4)矿产: 有用矿物
在自然界富集到 有开采利用价值时
矿产
常见的矿物
食盐
石墨
石英 煤
常见的矿物
长石 云母 方解石
天然气
天然汞
石油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培优教程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培优教程课件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二十四页,共33页。
[题组演练] 读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完成(1)~(2)题。
第二十五页,共33页。
(1)图中数码代表沉积岩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字母代表变质作用的是( )
A.a
B.b
C.c
D.d
第二十六页,共33页。
[解析] 本题通过地壳物质循环模式图,考查对岩石 种类的认识和对导致岩石间相互转化的作用力的理解,图 中的①是由重熔再生作用形成的,所以其是岩浆;②由① 形成,所以其是岩浆岩;③由外力作用形成,所以其是沉 积岩;④由变质作用形成,所以其是变质岩。图中的a指向 变质岩,为变质作用;b指向沉积岩,为外力作用;c、d 指向岩浆,为重熔再生作用。
第十三页,共33页。
考点 地壳的物质循环 [课堂实录]
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雨花石是一种天然玛瑙石,也称文石、观赏石、幸运 石,美丽的雨花石中常可呈现各种山水、人物、鸟兽、树 木等景象,使人遐想联翩,思绪万分,非常漂亮,主要产 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及仪征市月塘一带,有“石中皇后” 之称,被誉为天赐国宝,中华一绝。
内容(nèiróng)总结
湘教版·必修I。物质循环。01 课前自主(zìzhǔ)学习
No Image
第三十三页,共33页。
第十九页,共33页。
第四,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转化为岩浆的 过程中,由于高温高压的作用,必然经历变质的过程。因 而有变质作用才可能形成岩浆,但这个变质过程很短,在 转化过程中仅仅是一个短暂的过渡,因此又可以把变质作 用忽略掉,认为各类岩石都可直接形成岩浆。
第二十页,共33页。
2.三大类岩石及其形成过程
② 和已生成的沉
沉积岩

高中(湘教版 )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

高中(湘教版 )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1

提示:地中海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两大板块相互挤压,使得地
中海面积不断缩小。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自主学习 ] 1.内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的 ________。 (2)表现: ________、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 (3)影响:使地表变得 ________。 2.外力作用 (1)能量来源:地球外部的 ________、地球重力能等。 (2)表现:对地表物质的 ________、侵蚀、搬运和________等作用。 (3)影响:使地表 ________。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合作探究 ] 1.读六大板块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1)写出板块名称:A__________,B_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2)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海沟是由于________板块俯冲到________板块之下 形成的,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形成__________。 (3)________板块周围边缘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震、火山带。 (4)板块构造学说把全球________分成六大板块,这些板块“漂浮”在 ________层上,至今仍在运动。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新知全解· 合作探究 自主学习· 能力测评
新知全解·合作探究
地 理 必修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件: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件: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第一节

答案
(1)C
(2)D
二、地壳物质循环(必考c) 三 大类岩石彼此之间是否都能直接相互转化?
提示: 不能。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生成,沉积岩和变质岩不能
直接转化成岩浆岩。
[探究归纳]
地壳物质循环
组成地壳的物质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 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形成,周而复始,构成 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可归纳为下面的模式图:
源的煤炭;可用于建筑的大理岩、花岗岩等。
教材P34~35活动 提示 1.(1)左下角方框内为岩浆,顺时针依次是岩浆岩、沉积岩
和变质岩。(2)A岩浆上升冷却凝固; B崩解、分解、溶解、搬运、 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C变质作用;D熔化。
2.(1)其差别如下表: 形成条件 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 侵入岩 停留在地壳之中冷凝而 成 喷出岩 分布位置
) D.③和⑥
C.①和④
(2) 花岗岩形成过程中,与其两侧接触的沉积岩可能会变质成
(
)
B.片麻岩、大理岩 D.石英岩、片麻岩
A.大理岩、页岩 C.石英岩、板岩 解析
第(1)题,变质作用是指地球内部的高温高压条件使原来岩
石的成分、性质发生改变的过程。其他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变质
岩。图中与变质岩相连的过程有 3个,而过程④只能是变质岩经
(1)概念:岩石圈中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体积较大的
固态矿物 集合体。 ⑥__________
地表以下 花岗 喷出地表 玄武 沉积 流纹
层理 化石 砾岩 页岩
矿物成分
3.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矿物
岩石
二、地壳物质循环 软流层 放射性物质
热能
岩石圈 物态形态
2.岩石的转化
(如上图)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形成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1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1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地壳的物质组成(一)矿物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气态如天然气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液态如石油、天然汞固态如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常见的有赤铁矿、磁铁矿等。

非金属矿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其中,以能源类矿物和宝石矿物最为重要。

(二)岩石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流、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而形成。

如砾岩、白岩、石灰岩、砂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二、地壳物质的循环(一)地质循环概念: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能量来源: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产生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失。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在空格内填上岩石名称,并在括号内填上相应的作用形式名称第二节 地球的表面形态(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1)岩石圈由 6大板块的组成,板块处在 运动 (运动或静止)当中,(2)板块相向运动,就会 张裂 (碰撞或张裂)形成 裂谷 。

板块相对运动,就会 碰撞(碰撞或张裂)形成 山脉、岛弧、海沟 。

高中(湘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

高中(湘教版 广西自主)地理必修1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2.2.2

作用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搬 运 作 用
风力搬运 流水搬运 冰川搬运 海浪搬运
飞沙走石 泥沙俱下 物质迁移
在干旱、 半干旱地区以及海滨 地区作用强烈 在湿润、 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活动地区 海滨地区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冰川沉积
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 有冰川分布的高山地区 形成冰碛地貌 形成冲积扇、 冲积平原 沉积物颗 和三 角洲 形成沙丘、沙 垄和黄土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形成沉积岩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1)图中 A、B、C 三地流水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2)下图能正确反映上图中 A 河段河谷剖面的是________。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3)若 A 河段的纵剖面图如下图所示,则形成的地理景观最有可能的是(
(1)B
(2)A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记知识纲要】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背关键语句】 1.数字法记忆外力及其表现形式 “四”种外力:流水、风、海浪、冰川。 “五”种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2.归纳法记忆河流地貌的不同 河流上游常形成“V”型谷;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 河流中下游常形成冲积平原;入海口形成三角洲。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和高纬度地区 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沉积 作用
流水沉积
粒大的先 沉积, 颗粒 小的后沉 积, 具有分 选性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湘教版必修一 )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教学设计)郎婷婷 湖州市第五高级中学 313000设计思想】从 2006 年秋季开始, 我省将全面推行试用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对即将到来的课程改革,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

尤其面临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施新课程 改革的一个重要基点。

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

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被看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的标志和核心任务。

本课学情分析】1、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对教材原理的理解比较困难。

2、高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强,本课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3、本课的知识网络复杂、容量大,教学设计贴近教材,并有一定的拓展和扩充,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自主学习。

教材分析】地表形态是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

它同本章其它各节内容密切相关,是学习地貌、地形的基础,也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之一。

关于地表形态要注意有不同的概念解释。

对于地表形态,通常有两种理解。

其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理解的地形,如高原、盆地 等,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理解的地貌,如流水地貌、风 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 节内容杂、知识多、容量大、基础性强,历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设计以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能力。

本节内容关注的对象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之 地貌,要求的重点是地貌的变化及其原因。

1、知识与技能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和野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对内、 外力的相互作用推动地貌演化的认识,2) 通过了解地质构造对现实中找矿、找水、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办事的思维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以流水和风为例分析外力作用的形式及其产生的结果。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复习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复习课件

(4)判断温差大小:等温线稀疏的地区温差小,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温差大。等温线的分布与温差大 小的时空变化规律为:冬密夏疏,温带密、热带疏, 陆密海疏。
(5)判断地形类型:等温线为闭合状态时,数值 里大外小的为盆地,里小外大的为山地。如下图中, 图甲为盆地,图乙为山地。
(6)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 ①某地区等温线的走向大致与纬线延伸方向一致, 说明影响该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太阳辐射(如下 图中的图甲)。 ②某地区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该地 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海陆位置(如下图中的图乙)。 ③某地区等温线与山脉走向大致平行,说明影响该 地区气温的主要因素是山脉(地形)(如下图中的 丙)。 ④暖流经过的海区等温线向高纬突出,寒流经过的 海区等温线向低纬突出(如下图中的图丁)。
(2)地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 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甚至颠倒。
(3)地层出现缺失:缺失地层所代表的年代, 发生地壳隆起,使当地的地势升高,终止了沉积 过程;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 积物被剥蚀完毕;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 积物来源。
(4)上下两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 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上升, 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而成;上覆新的岩层,是因为 以后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而形成。
不同点:①年降水量,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在700—1000 毫米之间,属年雨型;而亚热带季风气候一般大于1000 毫米,属夏雨型;②最高月均温,温带海洋性气候小于 20℃,亚热带季风气候则大于25℃;③气温最高月,温 带海洋性气候出现在8月,亚热带季风气候出现在7月 (北半球)。
(4)地中海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
(2)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相同点:全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件: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归纳提升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课件:第二章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 章末归纳提升

气温 最冷月均温> 指标 15 ℃

(温带海洋性气候例
外)
热带雨林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和季风性湿
类型 热带沙漠气候、 润气候、地 热带季风气候 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 苔原气 带大陆性气候、温 候、冰 带海洋性气候 原气候
(3)根据降水分析其所属的气候类型——以“水”定“型”。
热带沙 漠气候
30°之间的 亚洲阿拉伯半岛
大陆内部和 和澳大利亚大沙
西岸 漠区
少雨。日照强烈,
气温日较差大
南北纬
主要分布于我国秦
夏季受海洋气 团影响,高温 多雨;冬季受 大陆气团控制,
亚热带季 25°~35°之 岭以南,北美大陆、
风气候 间的大陆东 南美大陆和澳大利 岸 亚大陆东南部等地 主要分布于地中海 沿岸,南北美洲大 陆西部、澳大利亚
)
B.地中海气候 D.热带草原气候
解析
第(1)题,根据风向,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都有可
能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第(2)题,地中海气候是由副热带高气压 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而①、②、④图中都有西风带,
③图中有副热带高气压带。
答案 (1)C (2)B
专题三
分析气候的特点及成因(加试)
1.气候资料的判读
B.盛行西风带
(2)地中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由于( A.甲气压带与乙风带交替控制 B.乙风带与丙气压带交替控制
C.丙气压带与丁风带交替控制
D.全年受乙风带影响
解析
第(1)题,根据气压带、风带分布可以判断,图中乙风带为
盛行西风带;第(2)题,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夏季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 ( 丙 ) 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 ( 乙 ) 控制,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课件:第2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5 新思维·随堂自测 1.下面关于矿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不同矿物的化学成分一定不同 B.石墨和金刚石的化学成分相同,所以两者的物理属性一致 C.所有的矿物都是固体 D.在目前所知的矿物中,金刚石硬度最大
【解析】 不同的矿物化学成分可能相同,例如石墨和金刚石, 但是石墨和金刚石的物理属性不同。石墨非常软,而金刚石是目前 所知的矿物中,硬度最大的。矿物有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基本存 在形式。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大规模的物质 循环。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的衰变 产生的热能。在地质循环过程中,在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 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地消亡。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 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2.岩石的转化 (1)岩浆→岩浆岩:岩浆上升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岩浆岩。 (2)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地表经过崩 解、分解、溶解、搬运、沉积、埋藏及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3)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已经形成的岩石在变质作用下形 成变质岩。 (4)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各类岩石回到地壳或地幔深处被高 温熔化或重熔再生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出 地壳薄弱地带 细小,有流纹或 武岩流纹
岩 喷出地表冷凝
气孔

而成
石灰岩是建
地表岩石在外力作
筑材料和化
用下受到破坏,变成 具有层理 石灰岩、 工原料;钾盐
沉积岩 碎屑物质,被搬运到 构造,可能 砂岩、页 是化工原料;
低处沉积、固结而成 含有化石 岩、砾岩 煤、石油是当
的岩石
前世界最重
要的能源
岩石受地壳运动、岩
要点二 地壳物质循环 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构成地壳的岩石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任 何一种岩石都有诞生和消亡的过程,并且三大类岩石是可以相互转 化的。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件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课件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特点
层理结构 常含有化石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岩层下老上新
化石
砂 岩
常见的沉积岩




变质岩的形成
已成岩石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变质岩
石灰岩 花岗岩
页岩 砂岩
大理岩 片麻岩 板岩 石英岩
岩石种类 岩浆岩
成因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岩浆活动)
常见岩石
玄武岩、花 岗岩等
沉积岩 变质岩
变质岩。
花岗岩
石英
长石
云母
岩浆岩的形成
岩浆岩的形成
压力
岩浆
侵入地壳内部 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侵入型:花岗岩
喷出型:玄武岩、 流纹岩、安山岩等
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两个突出特征: 1.有层理构造 2.可能含有化石
沉积岩的形成
风、流水、大气、生物等
裸露岩石
沉积岩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各种岩石的碎屑物质经外 砾岩、砂岩、
力作用而成
页岩、石灰
(外力作用)

各种岩石经变质作用而成 大理岩、板
(变质作用)

云南石林
喀斯特地貌 岩溶地貌
桂林山水、 溶洞(石钟乳、石笋)
五大连池 长白山天池
张家界红色地层
丹霞地貌
崂山怪石
地壳的物质循环
1.什么是地质循环?
2.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来自哪里?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1.矿物的概念(VS矿产)
2.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
固态(石英)、液态(石油、天然汞)、气态(天然气)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三节大气环境第一课时热力环流教学课件

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26
如何在等压线图中画风向: 1.在等压线图,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 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 2.确定南北半球,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偏转,画出实线箭 头,即过该点的风向。
等压面
P3
P2
P1
B
A
C
1.假设某一理想区域,地表性质均一,且受热均匀。 比较P1、P2、P3的大小:
结论: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4
(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冷却
受热
冷却
B
A
C
2.在地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 (1) A、B、C三处的空气在垂直方向的运动状况? 把你的结论画在图上并加以解释。
5
(一)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10
6.下图为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1)结合图示资料,并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在图中线段上 绘制箭头以表示气流方向。
11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形成
结合P49内容,在等压线图中画出:
(百帕)
1002
1.风形成的原动力(直接原因)----
1004 1006
1008
1010
(百帕)
2.高大气中的风受力情况和方向---
(3) ②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29
等压面分布的运用
7.读图“北半球某地近地面气压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在A处用箭头表示此季节的风向。
30






冷却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节水循环和洋流课件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第2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4节水循环和洋流课件湘教版必修1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 (1)流量是由河水来源决定的。 (2)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出现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 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恰好相反。 (3)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是冰川融 水补给。
(4)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由雨水补给外,还可能 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图表 解读 悟技 巧
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 下图是我国某条河流流量与气温的关系示意图,该地全年降水 量比较均匀。
探讨 1 比较该河流甲、丙两个汛期形成原因的异同。 提示:(1)相同点:影响因素均为气温。不同点:甲汛期是春季 季节性积雪融水所致;丙汛期是夏季冰川融水所致。
探讨 2 分析乙时段河流流量较小的原因。


2.根据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确定洋流的性质 如果海水等温线向低值凸出(北半球向北,南半球向南),说明洋 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高,则洋流为暖流;如果海水等温线向高值 凸出(北半球向南,南半球向北),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地区温度低, 则该洋流为寒流。如下图:
2.下图为某海域的海水表层水温等值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1)驱动水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
(2)人类活动主要影响水循环中的降水环节。
()
(3)暖流水温一定比寒流的水温高。
()
(4)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洋流一定都是暖流。
()
(5)淮河流域建设了多座水库,根本目的是
()
A.改变淮河流域气候 B.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调节干流的流量
D.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提示:(1)× 水循环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及地球重力。 (2)×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地表径流的影响上, 如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此外,对地下径流、降水、蒸发环节 也有影响。 (3)× 同一纬度的海区,暖流水温高,寒流水温低;不同纬度 的海区,低纬的寒流水温可能比高纬的暖流水温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解析: 第(1)题,等压距为 4 百帕,中心是一个低气压中心,判定风向时要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再考虑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因此刮东 北风。第(2)题,根据该天气系统位于北半球,考虑到气旋运动规律,应为冷锋, D 处将有一次冷锋过境。第(3)题,乙图在亚欧大陆上形成一个高气压中心,应为 冬季。第(4)题,两个图分别表示一周前和一周后的气压分布状况,一周前受低气 压控制,一周后受高气压控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3)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和天气形势。 ①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 据南、北半球画出偏转后的风向。 ②近地面风的风压定律(风向与气压的关系):北半球,背风而立,低气压左 前,高气压右后;南半球,背风而立,低气压右前,高气压左后。 ③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高低、湿度大小、风向、气压等指标。 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寒冷干燥。 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温暖湿润。 低气压控制下,多阴雨天气;高气压控制下,多晴朗天气。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2)利用三角洲、冲积扇的形状来判定流向:在山口和河口处形成的冲积扇和 三角洲是向着下游方向展开的。 如图: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3)利用河床沉积物颗粒大小来判定流向: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沉积,在 沉积时,颗粒大、比重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因此,顺着 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如图: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2)利用沉积物颗粒大小判定风向:沉积物会随着风速的减弱而沉积下来,颗 粒大的先沉积,所以颗粒大的一侧为上风向。 如图: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2.河流流向判定 (1)利用河谷的宽窄来判定流向:由于河流的上游以下切侵蚀为主,所以上游 河谷深而窄;下游河流的侧蚀作用明显,所以下游河谷浅而宽。 如图:
根据地貌景观判读风向、河流流向 1.风向判定 (1)利用流动沙丘的坡度陡缓来确定风向:含有大量沙粒的气流,遇到地面灌 丛、岩块的阻挡,沙粒沉落,沉积形成沙丘。如果没有植被阻滞,沙丘在风力作 用下可以移动,形成流动沙丘。流动沙丘的特点是单向斜层理结构,并且迎风坡 平缓,背风坡陡峭。所以坡度缓的一侧为上风向。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专题专练] 1.甲、乙两图分别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的等压线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 题。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1)图中 A 处气压值可能为________,B 处风向为________。 (2)图中 C 处表示锋线,可能形成________锋面,预测未来几天 D 处天气的 变化特点。 (3)若两图表示不同季节,最可能表示冬季的是________图,试说出判定的依 据。 (4)若两图表示连续一周的气压变化,说出图中 E 处天气变化特点,并说明原 因。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②高气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中心为下沉气流)。 ③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④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2)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答案:
(1)1 004 百帕
东北风
(2)冷锋
受冷锋影响,出现阴天、刮风、
降雨、降温等天气。 (3)乙
冬季,大陆上气温低,形成强高压。 (4)由阴雨天
气变为晴朗天气。受低气压控制,多阴雨天气;受高气压控制,多晴朗天气。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专题专练] 2.读下图,图中等高线表示一种风力沉积的地表形态,完成(1)~(3)题。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1)该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A.东北 C.东南
) B.西北 D.西南 )
(2)Q 点对 P 点的相对高度(H)最大可达到(米)( A.40<H<41 C.59<H<60 B.49<H<50 D.60<H<61 )
(3)该类地形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A.东北地区 C.西北地区
第二章
B.东南地区 D.西南地区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解析:
解答本题可按以下思路流程:
答案:
(1)B
(2)C
(3)C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高效整合
返回目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变换
栏目导引
等压线图的判读 1.等压线图 表示同一海拔气压水平分布情况。 2.等压线图判读 首先识别气压场的基本形式, 其次判断风力大小和风向; 最后分析天气变化。 (1)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①低气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中心为上升气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