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合集下载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现状下,各国环保意识增强,海绵城市建设的理论与技术日益显现其价值,已成为备受重视的主流理论。

本文对海绵城市的内涵等内容进行了分析探讨。

标签:海绵城市;内涵;建设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就是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以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能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即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生态化的技术,构建低影响开发(LID)的雨水系统。

相对于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的传统城市建设模式,海绵城市建设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海绵城市的建设,强调优先利用绿色、生态化的“弹性”设施,同时也要注重和传统的“刚性”设施相衔接。

通过“绿色+灰色”的组合,建立完善的城市雨洪利用与管理体系,从而实现缓解城市内涝、降低暴雨内涝控制成本、削减径流污染负荷、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改善城市景观等多项目标。

二、海绵城市的内涵海绵城市建设主要是解决城市内涝排水、缺水干旱和水污染问题,因此在其设计中主要针对径流量控制、洪峰流量控制、雨水收集回用和点源面源污染控制。

根据控制目标低影响开发技术按照功能可分为渗透、调节、储存、截污净化等几类,因此可根据功能将低影响开发具体技术分为入渗系统、滞留系统、存储系统和过滤系统等。

1、入渗系统通过减少不透水面积、增加雨水下渗来补充地下水,并从源头上控制径流以达到径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峰值流量削减和雨水净化的作用。

对应的单项技术设施有透水铺装、绿色屋顶、渗透塘、渗井、渗管/渠、植草沟、人工土壤渗滤等。

2、滞留系统通过最大化滞留雨水径流,减少洪峰流量,延缓洪峰到来,以达到洪峰流量控制的目标,同时也具有一定的雨水下渗和净化的作用。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逐渐显现,我国在城市防洪排涝、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减缓城市内涝、水质恶化等问题,从而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各地纷纷启动海绵城市建设项目,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2 概念解释海绵城市是指以城市为载体,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系统的机制,采用生态、自然和柔性的措施,提高城市的抗击灾害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起源于荷兰,并在2008年首次被提出。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是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理和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径流和污染物排放,提高城市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环境品质,减少水灾损失,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海绵城市的概念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解决城市面临的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城市洪涝灾害频发等问题,同时也是适应气候变化、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要注重城市的水利设施和绿地系统的建设,还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布局、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方面,实现城市的水文循环和生态平衡。

通过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城市的适应能力,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 正文2.1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近年来,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渐意识到城市水logging问题的严重性,开始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模式。

目前,一些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广州市花都区作为中国首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通过改造雨水管网、建设湿地公园等措施,有效减少了城市内涝现象,提升了城市的抗洪能力。

南京也是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先行者之一。

南京通过构建雨水储存、渗漏、净化系统,利用城市绿地、河道等自然景观来吸纳和利用雨水,有效改善了城市水logging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到众多领域 ,包括水文、生态、环境工程 等,技术难度较大。目前,我 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还有待 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得到公众的 支持和参与,但目前公众的环 保意识还不够强,参与度较低 。
目前,关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法 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这给建设 工作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水系连通
通过疏通河道、连通湖泊等水系,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调蓄能力,降低内涝 风险。
03
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技术手段
源头控制技术
总结词
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控制雨水径流,减少污染排放。
详细描述
源头控制技术主要针对雨水排放的源头进行治理,通过改善地形地貌、加强绿化等方式,降低地表的径流速度和 流量,从而减少雨水携带的污染物质。例如,利用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等技术手段,增加地表的渗水性,延缓雨 水流速,减少径流量。
将城市传统排水系统改造为现代生态排水系统,即“渗、滞 、蓄、净、用、排”等多种措施的综合运用,促进雨水资源 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使城市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 效益得到提高。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
通过加强城市海绵化建设,提高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减 轻城市排水系统的压力,有效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
雨水收集与
通过集水设施,如集水池 、集雨罐等,将雨水收集 起来。
雨水利用
利用收集的雨水进行冲厕 、浇花、洗车等日常用途 ,减少对自来水的依赖。
雨水回用
将处理后的雨水用于景观 补水、绿化灌溉、道路清 洗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 效率。
绿色屋顶与雨水花园
绿色屋顶
在建筑物的屋顶上种植植物,通 过植物的吸收和蓄滞作用,减少 雨水径流。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绿色屋顶
透水地面
雨水利用
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城市分区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综合管网系统
26
总结
功能
控制目标
单项设施
集蓄 利用 雨水
补充 地下 水
削减 峰值 流量
净化 雨水
转输
径流 总量
透水砖铺装






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






绿色屋顶






下沉式绿地
发挥自然水体作用
利用天然水系调蓄
水景观与雨水调蓄相结合
改造城市道路、广场 目标: 透水性地面≥70%(其中下凹式绿地≥25%) 径流系数≤0.5
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
地下雨水调蓄池
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透过透水路面收集和下渗雨水
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 目标:
透水性地面≥75% 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 径流系数≤0.45

指标 布局 实施 控制 控制 要求


建筑与小区

设计
设计任务书
设计
道路
途 径
设计 技术 指标 原则 要求 落实
设施 设施 工程 布局 设计 预算
绿地与广场 水系
审查监督

建设实施


运行维护
其他
排水/园林/道路/交通/ 建筑等多专业协调与衔接
扩建或新建城市水系 目标: 蓄水量增加率≥20% 蒸发量变化≤10%

海绵城市(入门知识)

海绵城市(入门知识)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流程(景观公司都做了竖向设计)
以小区为例的典型设计——场地设 计



结合现状地形地貌,合理利用场地内原有的湿 地、坑塘、沟渠等。 应优化不透水硬化面与绿地空间布局,建筑、 广场、道路周边宜布置可消纳径流雨水的绿地。 有景观水体的地方,景观水体宜具备雨水调蓄 功能,景观水体的规模应根据降雨规律、水面 蒸发量、雨水回用量等,通过全年水量平衡分 析确定
植被缓冲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植被缓冲带为坡度较缓的植被区,经植被拦截及土壤下渗作用减缓地 表径流流速,并去除径流中的部分污染物。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

缓解初期冲刷效应,降低雨水的后续处理难度。
技术的选择(难点之一)

如何优化组合 组合系统的优化应遵循以下原则:

1、组合系统中各设施的适用性应符合场地土壤渗透性、地
规划控制目标(建设目标——水)
径流总量控制 径流峰值控制 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资源化利用

关键技术环节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 目标)等

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比如:地下水超 采地区应首先考虑雨水下渗,干旱缺水地区应考虑雨水资源化 利用,一般地区应结合景观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 ) 确定设施规模。(水文和水力学模型计算得出)
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的下凹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确定。 下沉式绿地内一般应设置溢流口(如雨水口),保证暴雨时径流的溢
流排放。
生物滞留设施



按应用位置不同又称作雨水花园、生物滞留带、高位花坛、生态树池等。 对于污染严重的汇水区应选用植草沟、植被缓冲带或沉淀池等对径流雨水进行预处理。 生物滞留设施宜分散布置且规模不宜过大。 生物滞留设施的蓄水层深度应根据植物耐淹性能和土壤渗透性能来确定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海绵城市

2019年高考地理热点---海绵城市

高考地理热点---海绵城市一、海绵城市的概念与内涵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

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

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

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

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二、典型例题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下图为“海绵城市模型”,据此完成1~3题。

1.建设海绵城市的主要目的是A.减轻城市水体污染 B.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增强城市抗旱能力 D.提升城市生态系统功能2.对雨水调蓄起主要作用的城市“海绵体”是A. 雨水花园、渗水路面B.下凹式道路绿化带C. 湖泊、湿地、坑塘等D.砂土质渗水蓄水层3. 绿色屋顶的核心功能是A. 减少灰霾污染B. 减轻城市雨涝C. 增加经济收入D. 美化城市环境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坏境交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城市中,适宜建设海绵城市的是()A.乌鲁木齐B.拉萨C.天津D.兰州5、关于图中事物叙述不正确的是()A.树草在多雨时滞留降水,增加下渗B.湿地公园可以净化水质C.湖泊有蓄水和释水的作用D.拦水坝主要作用是增加下渗我国目前城市建设中出现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径流污染等诸多问题,为此正积极推进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工作,其中活水公园雨水收集系统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

浅谈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摘要】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利用自然和人工系统,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适应能力。

本文从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建设现状、挑战与机遇、发展趋势和重要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目前,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一些挑战,如城市更新进度缓慢、资金支持不足等,但同时也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如提升城市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活品质等。

未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海绵城市建设将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并且将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不断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对于缓解城市雨洪、改善城市生态、提高城市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有望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主流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现状、挑战、机遇、发展趋势、重要性、前景展望1. 引言1.1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概述中国“海绵城市”建设旨在解决城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雨洪排泄不畅、城市内涝,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等环境问题,构建起具有生态环境功能的城市。

海绵城市的概念最早由荷兰学者于2010年提出,随后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推广。

海绵城市注重通过多功能绿地、高效渗水路面、绿色屋顶、雨水收集利用等手段,实现雨水的自然渗透、减少径流量,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中国“海绵城市”建设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城市抗灾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中国已经出台了多个“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动相关政策的落实。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并加快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探索合适的实施路径和技术手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中国“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技术标准、资金支持、政策体系等方面的不完善。

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助力提升城市抗灾能力,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绿色发展。

2. 正文2.1 海绵城市的概念和背景海绵城市是一种新型城市规划和建设理念,旨在通过多种措施和技术,减少城市内雨水径流,提高城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水环境质量,增强城市的抗洪排涝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 技术措施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海绵城市概念 • 海绵城市建设基本原则和指导
思想 •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 海绵城市建设实践案例及效果
评估 • 海绵城市未来发展趋势及展望
01
海绵城市概念
海绵城市定义
•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 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 、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对雨水的吸 收和利用能力,减少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通过 恢复湿地、雨水花园等自然生态系统,提 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增强城市防洪能力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海绵城市建设通过加强雨水排放和利用设 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减 少城市内涝的发生。
加强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合作,形成 合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
03
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措施
雨水收集与利用
雨水收集系统
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雨水收集 起来,经过处理后用于绿化灌溉 、冲厕等。
雨水利用技术
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收集的雨水, 通过过滤、消毒等处理技术,将 其转化为可利用的水资源,用于 城市绿化、景观水体等。
风险防控
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采取有 效措施降低城市内涝、水污染
等风险。
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思想
01
02
03
04
生态文明建设
将海绵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文明 建设的重要内容,促进城市可
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海绵城市概念是指在城市建设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将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对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视和推动力度不断增强,各地纷纷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探索海绵城市建设的新理念和新思路。

本文将从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能够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浅谈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是指将自然的生态系统融入城市,通过构建多样化的生态设施和灵活的城市用地管理手段,实现雨洪调蓄、污染物截留和净化、城市绿地增加等功能,从而减缓城市化过程中对水资源、生态环境及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破坏。

也就是说,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要求城市在发展的兼顾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倡导绿色生态理念。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将自然生态系统融入城市规划和建设中,提倡生态修复、节水减排、绿色建筑等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 推动城市绿地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强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力度,打造绿色空间网,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生活品质。

3. 强化城市雨洪管理能力。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加强城市雨洪调蓄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抗洪能力,减少城市内涝和雨洪灾害的发生。

4. 建立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

海绵城市建设倡导多元化的水资源管理机制,包括雨水收集利用、水质净化、水资源回用等,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节约。

以上这些方面都体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城市与自然的融合共生,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的引入和推广,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对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探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在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和示范区。

各地政府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大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在一些地区设立了海绵城市试点和示范区,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

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什么是海绵城市?如何建设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海绵城市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城市人水和谐,已经成为各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选择。

海绵城市的建设途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

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

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并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三是低影响开发。

按照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最低的开发建设理念,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在城市中保留足够的生态用地,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最大限度的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根据需求适当开挖河湖沟渠、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的积存、渗透和净化。

★韩国首尔:提高渗透性重塑水环境韩国首都首尔市在过去60年间经历了急速的城市化进程,在跨入国际一流大都市行列的同时,也染上了区域性水循环恶化等都市病。

为改变这种局面,首尔市从提高地表的渗透性入手,提升土地自身的蓄水能力,将首尔市打造成“让水可以呼吸的绿色城市”。

首尔市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解决方案:一是以政府机关为先导,改善地表透水状况。

首先在沥青、花岗岩覆盖的道路两侧修建绿化带,同时使道路地形便于雨水的自然渗入,分阶段地将路边人行道和停车场的不透水地砖更换为透水地砖。

特别是从2015年开始,首尔市将确保人行道等设施的透水性列为义务性措施。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

图文解说——海绵城市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一、海绵城市的概念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通过屋顶绿化、雨水收集利用设施等措施,让城市像“海绵”一样,能够吸收和释放雨水,弹性地适应环境变化,应对自然灾害,做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同时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1.海绵城市的“前因”-传统的开发模式带来的问题“雨季一来,城市看海”。

我国99%的城市目前都是快排模式,雨水落在硬化地面上只能从管道中集中快排,强降雨一来,修再多管道也不够用。

许多城市几十年前的地面径流系数是0.3,现在是0.7,也就是说现在一下雨70%的水要在地面流淌,许多严重缺水的城市就这么让70%的雨水白白流失了。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工程建设做地面硬化使得形成了“铁壳城市”,导致雨水无法渗透到地下。

钢筋水泥过多地替代能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池塘,裸露的土地成为稀缺的资源,自然水循环系统就被切断了,导致城市无法“自由呼吸”,产生“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的“后果”-LID让城市返璞归真、道法自然,建设自然、生态、绿色的基础设施。

针对传统城市开发模式的遗留问题,从“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着手,通过城市规划、建设的管控,综合采用“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技术措施,控制城市雨水径流,实现低影响城市开发建设(LID),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原有自然水文特征和水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将城市建设成“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体”。

二、海绵城市详细解读把雨水的渗透、滞留、集蓄、净化、循环使用和排水密切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径流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修复等多个目标。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

如何准确把握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和实施路径01、海绵城市建设核心内涵与目标的再理解1.1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涵海绵城市是综合采取自然和人工措施,保护和利用城市自然山体、河湖湿地、林地草地等生态空间,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和缓释作用,实现水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构建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其核心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进行系统谋划,构建基于绿灰结合的多目标的现代城市雨洪控制系统,通过对城市雨水径流总量、峰值、频率、污染等协同控制,实现城市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的综合目标。

再进一步,海绵城市是通过现代城市雨水管理的理念、技术和管理方法体系构建,通过对规划、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的全过程管控,转变城市发展理念,构建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方式。

海绵城市是在继承古代先贤智慧,系统总结国内外雨水管理领域长期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城市水系统的实际问题提出的“中国方案”,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对城市治水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贡献。

海绵城市应成为城市更新和未来城市建设的核心“标配”。

1.2 正确认识海绵城市与内涝防治的关系海绵城市建设是缓解城市内涝的重要举措。

在气候变化大背景下,城市所面临的诸多水问题中,城市内涝是影响大、破坏性强又关乎民生的最主要问题,目前我国还有很大比例的城市尚未完全消除内涝积水点,未达到内涝防治标准。

因此,现阶段海绵城市建设的主要目标可以是聚焦城市内涝防治这一突出问题,即通过“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排涝除险”等体系的构建,使城市在抵御暴雨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和韧性。

但需要明确其控制能力范围,在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以内海绵城市可有效应对,而对于极端强降雨带来的洪涝灾害可适度缓解并提高城市韧性,并不是所有暴雨都能应对。

目前我国的内涝防治标准是20-100年重现期,根据城市规模和类型,分别是超大城市100年、特大城市50-100年、大城市30-50年、中等城市和小城市20-30年。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防涝治理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防涝治理

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助力城市防涝治理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城市防涝治理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应对频发的暴雨洪灾和城市内涝现象,海绵城市建设成为了越来越多城市采取的有效措施。

本文将探讨实施海绵城市建设如何助力城市防涝治理。

一、海绵城市建设的概念和内涵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就是建设具备海绵效应的城市。

所谓海绵效应,是指城市通过多样性的绿色空间,将雨水充分吸收、滞留和利用,降低洪灾风险,减轻城市内涝压力,提高城市的自然适应性。

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地面透水铺装、生态廊道、雨水花园、湿地公园等措施。

二、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防涝治理的关系1. 实现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海绵城市的建设可以将大量降雨所带来的雨水储存和净化起来,供城市用水、农田灌溉等方面使用。

这不仅能够解决城市用水紧张的问题,还可以有效降低城市排水系统的负荷,避免排水系统超负荷运行引发的内涝问题。

2. 提供城市绿色生态空间海绵城市的核心理念是增加城市的绿色空间,通过绿色植被的覆盖和湿地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植被和湿地能够吸收雨水、释放蒸发、降低地表温度,减少城市的热岛效应,改善城市的气候环境。

3. 减缓城市洪水峰值传统的城市排水系统面临着洪水峰值过高、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容易引发内涝。

而海绵城市的建设能够通过降低城市的建设密度,增加雨水的渗透和延缓排放速度,减缓洪水峰值的生成,有效防止内涝的发生。

4. 降低城市地质灾害风险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关注城市的洪涝问题,也能够有效降低城市的地质灾害风险。

通过合理规划建设,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减少土壤液化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保障城市的安全。

三、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策略1. 统筹规划与建设海绵城市建设需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将其融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中。

在城市发展规划阶段,要考虑城市的地下空间利用、道路排水系统改造以及公共空间的绿化等问题,确保海绵城市建设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2. 加大投入力度实施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资源。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概念及技术措施
涵盖范围
海绵城市建设涵盖了雨水径流管理、水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等多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解决城市水问题
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解决城市内 涝、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等问 题,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通过保护生态系统、恢复自然水 文循环,海绵城市建设有助于推 动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
安全为重原则
01
02
03
防范自然灾害
海绵城市建设应注重防范 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 确保城市水安全。
基础设施安全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 设计和建设,提高设施抗 灾能力和运行安全性。
监测与预警体系
建立完善的监测与预警体 系,实时监测城市水文、 气象等关键指标,提前预 警潜在风险。
因地制宜原则
考虑地域特点
透水沥青混凝土
采用特殊工艺和材料制备的透水沥青混凝土,用 于道路建设,能够实现雨水的快速渗透和排放。
3
透水铺装设计
在透水铺装设计中,考虑地形、坡度等因素,合 理布置排水设施,确保雨水能够快速、有效地排 除,防止内涝现象的发生。
04
海绵城市建设的实践与挑战
海绵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分享
厦门海绵城市建设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复杂的水文、生态和工程技术问题,如何综合考虑各 种因素,实现城市水文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一项亟待解决的技术难 题。
资金压力
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技 术研发等方面,如何筹措足够的资金,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另一个挑战。
03
跨部门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多个部门和领域,需要跨部门、跨领域的协作和配合

雨水储存
利用地下储水设施,将收集的雨 水进行储存。储存的雨水可以在 干旱期或用水高峰时用于植物灌 溉、冲洗厕所等非饮用用途,减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
实现 海 绵 城市 途 径 、并 对 深化 海 绵城 市 建设 的 新技 术 作 了展 望 。
是 保 护 原 有 水 生 态 系 统 。通 过 科 学 合 理 划 定 城 市 的 蓝
线 、 ” 绿 线 ”等 开 发 边 界 和保 护 区 域 .最 大限 度地 保 护 原 有 河
DOI :1 0 . 1 6 1 1 6 / j . c n k i . j s k . j . 2 0 1 5 . 0 1 . 0 0 3
二 是 恢 复 被 破 坏 水 生 态 。 对 传 统 粗 放 城 市 建 设 模 式 下 已 经 受 到破 坏 的城 市 绿地 水 体 湿地 等 .综合 运 用 物 理 、生物 和 生 态 等 的 技 术手 段 .使 其水 文循 环 特 征和 生 态 功 能逐 步 得 以恢 复 和 修 复 .并维 持 一 定 比 例 的城 市 生 态 空 间 ,促 进城 市 生 态 多 样 性提 升 。 我 国 很 多地 方 结 合 点源 污 水 治 理 的 同时 推 行 “ 河 长 制 ” .治 理 水 污染 .改善 水生 态 .起 到 了很好 的效果 。 三 是 推行 低 影 响 开 发 。在 城 市 开 发建 设 过 程 中 ,合 理 控 制 开 发强 度 减 少对 城 市 原 有 水生 态 环 境 的破 坏 。 留 足 生态 用 地 .适
“ 快 捧 模 式
> 8 O %
排放
< 4 0 %
海 绵城市
排放
下渗减排 透水镛装、下沉式绿 地、生物滞留设施等
集誓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 湿塘 、 雨水湿地等
图1 传统城 市与海 绵城市 建设模 式比较
图2 海绵 城市转 变排水 防涝 思路
流 、 湖泊 湿 地 、坑 塘 、沟 渠 、树 林 、公 园草 地 等 生 态体 系 .维 持城 市 开发 前 的 自然水 文 特征 。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海绵城市建设概论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内涵

一、概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由此带来许多问题,其中最为公众热议的是“城市看海”现象。

海绵城市总体目标:1、修复城市水生态2、涵养城市水资源3、改善城市水环境4、提高城市水安全5、复兴城市水文化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成为生态文明城市。

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70%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2020年,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30年,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二、海绵城市技术路线2.1源头减排在城市各类建筑、道路、广场等易形成硬质下垫面(雨水产汇流形成的地区)处着手,尽可能在源头解决径流减排问题。

综合采用绿色建筑和低影响开发建设的手段,结合区域雨水排放管控制度,落实雨水径流控制要求,既分解了责任和资金,又将市政管网等排水设施的压力也从源头得到了分解。

2.2、过程控制传统排水系统按未端治理设计,按最大设计雨强来设计管径。

过程控制即利用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手段,通过对雨水径流的过程控制和调节,缓解或者降低径流峰值,避免雨水径流的“齐步走”。

2.3系统治理从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来考虑治水,充分利用好地形地貌、自然植被、绿地湿地等天然“海绵体”的功能,同时考虑水体的“上下游、左右岸”的关系,既不造成内涝压力,也不截断正常径流,影响水体生态。

相关部门一定要形成合力,统筹规划、有序建设、精细管理。

三、海绵城市建设五大关系1、水质和水量的关系:量、质统一才能处理好水的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的关系。

2、分布于集中的关系:分布即化整为零,源头减排,集中即要集零为整,未端处理。

3、景观和功能的关系:将自然生态功能融入到景观中,做到功能和景观兼具。

4、生态和安全的关系:大概率小降雨,要从涵养生态的角度留住雨水,小概率大降雨,要以安全为重,妥善及时地排水防涝。

5、“绿色”与“灰色”的关系:绿色基础设施倚仗自然力量,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

浅谈我国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与思路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城市面临着许多环境和生态问题。

其中之一就是城市排水系统的问题。

传统的排水系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海绵城市的概念应运而生。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城市变成一个具有自然界类似功能的生态系统,能够在防洪、蓄水、自净、补给等方面发挥与自然界类似的功能,并通过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来适应气候变化和人口增长的挑战。

它与传统城市相比,更加注重综合、生态、可持续性的发展。

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要注重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整体性。

海绵城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需要将各个方面的因素考虑进去,包括土地利用、建筑设计、交通规划、水资源管理等等。

只有将这些因素进行整合,才能够实现海绵城市的综合效益。

要注重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水资源是海绵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注重水的收集、利用和回收。

可以通过设置雨水收集系统、利用地下水资源、建设生态水域等方式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并减轻城市排水系统的负担。

还要注重绿地的建设和保护。

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增加绿地面积、改造公园和广场等方式增加城市的绿化覆盖率。

绿地可以起到吸收雨水、净化空气、增加空气湿度等作用,同时也提供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

同时要加强城市防洪设施的建设。

防洪设施是海绵城市建设中很重要的一环,可以通过建设护堤、拓宽河道、建设防洪水库等方式来加强城市的防洪能力。

还要建立健全海绵城市的管理体系。

海绵城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居民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并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社会各界对海绵城市建设的认识和参与度。

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全方位、综合性的工程。

通过合理规划、科学设计,可以减缓城市化进程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和生态环境质量。

海绵城市的建设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够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展望

浅谈海绵城市的内涵与展望
摘 要 : 海绵城市 能把 雨水存住 ,让水循环利 用起 来,把初 期雨水径 流的污染削减掉 。本文介 绍海绵城 市的基本 内涵 、实 现海 绵城 市的途径 ,并对深化海 绵城 市建设 的新技 术作 了展 望。基 于此 ,剖析 了国外发展 海绵城 市的经验 ,并介绍 了以深圳、 福建为代表的地方 区域对海绵城 市的探 索经验 。
海绵 城市建设 的重点是 构建 “ 低影 响开 发雨水系 统 ” ,强 调 通 过 源 头 分 散 的 小 型 控 制 设 施 维 持 和 保 护 场 地 自然 水 文 功 能 ,有 效 缓 解 城 市 不 透 水 面 积 增 加 造 成 的洪 峰 流 量 增 加 、径 流 系 数 增 大 、面 源 污 染 负 荷 加 重 等 城 市 问题 。近 年 来 ,我 国 的 雨 水资源化利用与管理逐渐起步 ,深圳 、福建等地 也开始规划推 动海绵城市建设工作 。 1国外经验
地等 雨水利用工程 的规划 、设计、管理 与维护 ,规定 了雨水利 用 工 程 的系 统组 成 、 设施 种 类 以及 设计 准则 , 比较 详 细 地 给 出 了径流污染控制 、雨水入渗和 雨水 收集利用 的设计方法 ,并以 附录 形 式 给 出径 流 污 染 控 制 设 施 示 意 图 ;② 《 深圳 市再生水、 雨水利用水质规 范》 ,规定 了深圳 市再生水 、雨水利 用的水源 要求 、利用水水质标准 以及水质监测方法 ; ③ 《 深圳 市低冲击 开发技术基础规 范》( 在编 ) ,适用于深圳 市低冲击开发及 雨水 1 . 1通过制定各级法律 法规 引导水 资源保护 与雨水综合 运用 综合利用 工程 的规划 、设计、施 工、管理和维护 ,规 范要求低 德 国的联邦水法 、建设法规 和地 区法 规以法律 条文或规 定 冲击开 发设施应 与项 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使 的形式 , 对 自然环境 的保护和水 的可持续利用提 出明确 的要求 。 用。 . 1 9 9 6 年, 在水法 的补充条款 中增加 了 “ 水的可持续利用”理念 , 2 . 1 . 3创建 国家 低冲击开 发示范区 ’ 强调 “ 为 了保 证 水 的利 用 效 率 , 要避免排水量增加 ” ,实 现 “ 排 针对我 国低 冲击 开发建设模 式缺乏规模 化应用和 实证 的现 水量零增长 ” 。在 此 背 景 下 ,德 国建 设 规 划 导 则 规 定 : “ 在 建 设 实 困 境 ,2 0 0 9 年 起 ,深 圳 市 政 府 与 国 家 住 房 和 城 乡 建 设 部 开 项 目的用地规划 中,要确保 雨水 下渗 用地 ,并通过 法规进 一步 始推动深圳 市光 明新 区低冲击 开发示范区的创建 工作 ,编 制完 落实 。 ”虽各 州的具体 落实方式不 同,但都规 定 :除 了特定 情 成 《 光 明新 区低 冲 击 开发 雨水 综合 利用 示 范 区整 体 工 作 方 案 》 。 况 外 , 降 水不 能排 放 到 公共 管 网 中 ; 新 建 项 目的 业 主 必 须 对 雨 2 0 1 1 年9 月 ,住房城 乡建设部将光 明新 区列为全 国低冲击 开发 水 进 行处 置 和 利用 。 雨 水 综 合 利 用 示 范 区 。 示 范 区 的 具 体 创 建 工作 从 2 0 1 0 年开始 , 1 . 2积极推广 三种 雨水 利用方式 通 过典型示 范项 目建设和追踪后评价,逐步完善相关管理条例 德 国的雨水利 用技 术经 过多年发展 已经 日渐成熟, 目前德 和 技术手册 ,到 2 0 2 0 年全面建成低碳示范区。 国的城市 雨水 利用方式 主要有三种 :一是屋面 雨水集蓄系 统, 2 . 2福建 : 以省 域专 项行 动和技术 指南引导海绵城市 建设 收集 的雨水经 简单 处理后,达到杂用水水质标准,主要用于家 2 . 2 . 1明确 海绵 城市建设 的具体途 径 庭 、公共场所 和企业 的非饮 用水,如街区公寓的厕所冲洗和庭 指 南明确 了提高城市透水率的途径 ,包 括强化雨水生态管 院浇 洒 。 理、加 强城 市绿化 、绿色屋顶 、下沉 式绿地 、推广透水性铺装 、 1 . 3 采 用 经 济 手段 控制 排 污 量 蓄水池等。加强城市绿化的主要方式包括因地制宜多建城市湿 为了实现排入 管网的径流量零增长的 目标 ,在 国家法律法 地 公园、郊 野公园、小绿地、小公园等 ,构建完整的城市绿色 规和 技术 导 则 的 指 引 下 , 各 城 市 根 据 生 态 法 、 水 法 、 地 方 行 政 透 水网络 ; 采用雨水花园、植草沟等下凹式绿地建设形式 ,提 费用 管理等相 关法 规,制定 了各 自的雨水费用征收标准 。并结 倡屋顶 绿化,提高绿地的雨水滞留和渗透能力 ; 提倡建设城市 合各地 降水状 况、业主所拥有的不透 水地面面积, 由地方行政 片林,绿地 内宜多种植乔 木、灌木等涵 养水分 能力 强的植被 。 主管 部门核算 并收取业 主应缴 纳的雨水费 。此项资金主要用于 推 广透 水性铺装 材料 是将 目前采用的不透水硬化法改为透 水硬 雨水 项 目的投 资补 贴, 以鼓励雨水利 用项 目的建设 。雨水费用 化法 ,使建筑室外地 面、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成为可透 水地 的征收有力地促进了雨水处置和利用方式的转变 ,对雨水管理 表 ,以 便 雨 水 入 渗 回 补 地 下 水 。 理念 的贯彻有重要意义 。 2 . 2 . 2 明确规划设计 目标 和任务 2 国内海 绵城 市探索 指 南 提 出 , 规 划 设 计 优 化 要 以建 设 自然 积 存 、 自然 渗 透 、 2 . 1深圳 : 研 究、规范 、示范三位一体实践低冲击开发理念 自然净化的 “ 海绵城市 ”为 目标,将透水型城市发展理念融入 2 . 1 . 1开 展相 关技 术交流与研究 规划全过程,将 低影响开发、精明增长、生态网络、生态补偿 2 0 0 4 年深 圳市举 办 了第 四届 “ 流域 管理 与城 市供水 国际 等 理论 内化 到城市规划的各个层面,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 的同时, 学术研讨会 ” ,深圳 市水务局 与美 国土木工程 师协会和美 国联 有 效地控制 城市不透 水地 表面积,提高城市透水率。 邦环保 局签署 包括 流域管理、面源污染控制和低冲击开发的技 3 总结 术交流与合作协议框架 。深圳市光明新区低冲击开发示范 区成 海绵城市 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 ,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 为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 “ 低影响开发城市雨 就近吸收、存蓄 、渗透 、净化 雨水 ,补充地下水 、调节水循环 ; 水系统研 究与示范 ”项 目的示范基地 。通过课题研究、 国际交 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 以利用,从而 流 与 自身实践的结合,促进城市雨水系统建设理念 ,从快排为 让水在城 市中 的迁移活 动更加 “自然 ” 。海 绵城市倡 导者、反 主到 “ 渗 、滞 、蓄、净、用、排 ”相结合的转变,为探索 “ 自 城 乡硬化运动发起人刘波对海绵体城市建设颇有经验,他倡导 身可 持续 、成 本可接受、形式可复制 ”的低冲击开发模式奠定 减 少城 市硬 化,让城市更健康 的发展。 基础 。 参考文献 2 . 1 . 2编制完 善地 方相 关导则规范 【 1 】 宋晓猛 . 变化环境 下城市水文学的发展与挑战 . 城市雨洪模 在 国家标 准 《 建 筑与 小 区雨水 利用 工程 技术 规 范》( GB 拟与管理 【 J ] . 水科学进展 ,2 0 1 4( 5 ). 5 0 4 0 0 . 2 0 0 6 ) 的基 础 上 , 深 圳 编 制 了一 系 列 关 于低 冲 击 开 发 的 [ 2 】 张翼鹏 ,文杨 ,薛 爽,惠秀 娟,张 丽娜,王 杰 . 水体 冻结 地 方技术规 范 。包括 : ① 《 雨水利用工 程技术规 范》 ,适 用于 过程 中荧光物质 的迁移转化研 究 『 J 1 . 环境科学学报 . 深圳 市的建筑 与小区、市政道路、工商业区、城中村、城市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延时滞留池
下沉式绿地广场
下凹式绿地与植草沟
绿色系统对比
23
园林绿化LID设计 目标:
人均≥20m2 绿地率≥40%,绿化覆盖率≥50% 透水性地面≥75%(其中下凹式绿地≥70%) 径流系数≤0.15
滞留塘
下凹式绿地
雨水景观滞水
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建筑LID设计与改造 目标: 绿色屋顶普及;透水停车场普及; 雨水收集普及 中水回用率≥30%

• 顺应自然 • 人与自然和谐 • 保护原有生态 • 低影响开发 • 地表径流量不

3
2.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与自然灾害
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
✓ 最大限度保护原有河湖水系、生态体系 ✓ 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
恢复被破坏水生态
✓ 对传统粗放建设破坏的生态给予恢复 ✓ 保持一定比例的城市生态空间 ✓ 推广河长制、治理水污染
一般区域
80%~85%
特殊区域 (建筑密度高、绿地率低及受土地
利用布局等条件制约的区域)
≥50%
径流流量控制目标
共同达到城市排水防涝系统设计标准LID转输与 排放设施应符合相关规范的重现期要求
径流污染控制目标
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控制指标SS、COD等 初期雨水污染总量削减≥40%
18
扩建或新建城市水系 目标: 蓄水量增加率≥20% 蒸发量变化≤10%
责任主体
城市人民政府

规划 排水 道路 园林 交通 项目业主 其他

城市水系规划
响 开 发
规划
总体规划
专项 (专业)
规划
绿地系统规划 排水防涝规划
用地/竖向/ 绿地/道路/ 排水/水系等 系统协调
政策:实 施办法、
雨 水
理念 实施 实施 纳入 目标 策略 详细规划
道路交通规划 其他
导则、奖 励办法等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
下渗减排
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 、生物滞留设施等
集蓄利用
蓄水池、雨水罐、湿 塘、雨水湿地等
>80% 排放
<40% 排放
5
4.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 径流总量不变:渗透、存储等 ✓ 峰值流量不变:渗透、调节等 ✓ 峰现时间不变:滞留、调蓄等
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措施
径流量
低影响开发
传统开发
开发前 (自然状态)
发挥自然水体作用
利用天然水系调蓄
水景观与雨水调蓄相结合
改造城市道路、广场 目标: 透水性地面≥70%(其中下凹式绿地≥25%) 径流系数≤0.5
模块式雨水调蓄设施
地下雨水调蓄池
下沉式雨水调蓄广场
透过透水路面收集和下渗雨水
居住区、工商业区LID设计 目标:
透水性地面≥75% 绿地率≥30%(其中下凹式绿地≥70%) 径流系数≤0.45
海绵城市(LID)内涵、途径与展望
2014年11月27日
1
一、海绵城市(LID)四项基本内涵 二、实现海绵城市(LID)三项基本途径 三、深化海绵城市(LID)五项展望
2
一、海绵城市(LID)四项基本内涵
1.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海绵城市 传统城市
• 改造自然 • 利用土地为主 • 改变原有生态 • 粗放式建设 • 地表径流量大
绿色屋顶
透水地面
雨水利用
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城市分区中水回用、污水处理、雨水收集综合管网系统
27
27
总结
功能
控制目标
单项设施
集蓄 利用 雨水
补充 地下 水
削减 峰值 流量
净化 雨水
转输
径流 总量
透水砖铺装






透水水泥混凝土






透水沥青混凝土






绿色屋顶






下沉式绿地

指标 布局 实施 控制 控制 要求


建筑与小区

设计
设计任务书
设计
道路
途 径
设计 技术 指标 原则 要求 落实
设施 设施 工程 布局 设计 预算
绿地与广场 水系
审查监督

建设实施


运行维护
其他
排水/园林/道路/交通/ 建筑等多专业协调与衔接
明确目标,层层落实
径流总量控制目标
区域类型
年径流总量 控制率
尊重自然生态、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 实现宽敞的农村原野和紧凑的城镇和谐并存
1313d、水生来自系统修复系统的生态修复
e、人工湿地-重建城市之肾
西溪湿地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LID)设计与改造
顶层设计、明确要求
城市总体规划:自然水文条件保护、紧凑型开发指标、提出LID理念及要求 专项规划:
低影响开发
✓ 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 留足生态用地,增加水域面积,促进雨水积存净化
通过减少径流量,减轻暴雨对城市运行的影响
4
3.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降雨
传统模式: “快排”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蒸发(腾)
下渗 降雨
蒸发(腾)
海绵城市:
“渗、滞、蓄、 净、用、排
年径流总量(多年平均)
城市水系专项规划:供水、节水、污水(再生利用)、排水( 防涝)、绿线、蓝线等
绿色建筑:纳入评价标准或指标体系 城市绿地系统专项规划:各类绿地及周边用地雨水控制利用等 城市道路与交通专项规划:水文保护、红线内外LID系统布置 控制性详细规划:明确规划区及各地块LID控制目标,统筹协调、系统设计
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1.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a、重要生态斑块识别
b、生态廊道的构建
c、划定全市域蓝线与绿线
生态保护线
路 公
光 侨 路
规划蓝拼绿合交生融态绿地
深圳市光明新区在生态保护线调整优化的基础上(83.44平 方公里,超过全区面积的50%),划定全区的河道蓝线,全 面保护山体、水体、低洼地、湿地等生态敏感区。
7
小结
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LID) 模式,是系统解决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的 有效措施 自然积存:削峰调蓄、控制径流 自然渗透:恢复生态、自然循环 自然净化:减少污染、改善水质
8
二、实现海绵城市(LID)三项基本途径
1.区域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2.城市规划区海绵城市(LID)设计与改造 3.建筑雨水利用与中水回用
低影响开发水文原理图
时间
6
➢ 习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 为什么这么多城市缺水?一个重要原因是水泥地太多,把能
够涵养水源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给占用了,切断 了自然的水循环,雨水来了,只能当作污水排走,地下 水越抽越少。解决城市缺水问题,必须顺应自然。比如 ,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 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 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