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关注学生能力分层教学设计
(讲义)
主要内容:
1.关注能力分层分级的课堂教学与实现思想品德课课程(课堂教学)价值的关系
2.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3.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正文
一、关注能力分层分级的课堂教学与实现思想品德课课程(课堂教学)价值的关系
1.目前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行为)存在的一些现象及其价值判断
(1)现象罗列:
知识铺陈(教师讲述、讲解——“一讲到底”或是寻找教材相关知识点)材料对应知识点(信息证实、证伪——“一一对应”关系)
知识点对应材料(教师论证、例证——“一一对应”关系)
丰富的信息资源对应知识点(教师、学生显示信息材料,形成材料“堆积”——仍是“一一对应”的逻辑关系)
知识应用“程序”化、“套路”化(知识加材料,缺乏论证过程)
评价、比较、区分知识点(或是信息资料)——(简单的“是、对”与“非是、非对”判断,不涉及分析、评价——其产生的影响及其作用,尝试修正观点、认识,更高层面、更广范畴的讨论分析)——(课堂教学仍是体现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熟练”)
……
(2)总体归纳:知识的“接受”或是“再现”程度的多少
(3)价值判断:
知识的灌输——记忆——强调知识再现,不体现学科课程的特性——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思想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导向,人文性——对人类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感受、体验,实践性——反映学生对自己生活、国家、社会生活、国情、国策认同和关心基础上的参与活动,综合性——学科知识掌握、思
维方法、方式,即认知规律掌握、认知能力。


学生普遍的学习程度要求,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得不到满足
低维度的能力重复训练——没有知识的认同评价,密切联系自己的、社会的、国家的、人类社会的生活(如综合分析、应用、理解等能力要求的显性操作——套用教师给定的“描述”程序套路——与实现学科价值不大,不体现学科教师教育目标,不能构建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能力。

知识学习本身就是学习者的认知过程,有什么样的认知能力,就会有什么样的知识理解水平。

2.基于实现课程价值的学生分层、分级能力
(学生课堂学习或认知过程的核心能力或是技能的界定)
(1)能力界定: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是直接影响活动效果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思想品德课新《课标》的能力目标要求: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能够自我调适、自我控制;掌握爱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形成爱护环境的能力;逐步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方法;学习搜集、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提高媒介素养,能够积极适应信息化社会;学会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和多样的价值观念,以正确的价值观为标准,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学科能力或是技能,较为具体,一定程度与本能力界定存在差异;以上这些能力与学科知识学习紧密关联,但并不是指抽象意义的能力要求,仅是学科知识学习基础上形成的基本技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能力界定内涵,与学习认知能力,进而形成知识理解的能力有较大区别)
(2)抽象意义上的学科能力要求(即一定程度上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体现学科学习特征):交流与合作能力;搜集、处理与运用信息的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参与社会实践、社会服务能力;辨证思维的能力;数字应用的能力;判断(评价)与价值选择的能力;初步的建模能力(如形成变量关系)(3)思维层面意义上的能力要求——记忆、理解、应用、创新、评价、分析
(4)能力的直接、直观呈现——技能
能力——学科学习技能(方法)或是能力和人的认知能力(即思维层面上的认知过程的一般规律,思维方式、方法,形成思维品质)
学科学习价值体现——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能力(只有认知水平提升才有知识理解程度的提高)
能力体现课程目标——获得学科知识,形成情感、信念,即形成对道德、法律、国情、国策重要性的确认,进而形成价值观、理想和信念,达成课程目标。

路径: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忆与再现,更应是建立于思维或是认知能力基础上的知识理解,形成道德能力。

能力分层,梯度设计要求:知识与资源的关联、资源与资源的关联、知识与知识的关联——资源、知识的分析、评价(理解)——形成认识、认同——
有一定能力要求和训练
3.初中思想品德课目前应关注的能力——应有适当的高阶能力的训练
低阶心智活动:记忆、理解、应用
高阶心智活动:创新、评价、分析
能——指让学生在课上有高阶思维活动参与。

假如上课只是教师讲知识,没有学生高阶思维参与,会把知识形成过程简单化为记忆与再现的过程,很难形成能力。

二、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集体生活需要合作》——江振岚
(1)教材内容(知识要求)简介:什么是合作
为什么需要合作
如何实现合作(合作的要求)(技能和品质)(2)教学环节分析:
知识逻辑结构思想(基于学生认知起点设计的一种知识结构设计)
如:关于什么是合作?(有多种设计,与江老师设计对比,未体现能力分层设计的要求;学生认知起点——学生知识经验起点、能力起点、思想认识或是价值观起点等方面内容。


分解片断设计体现的能力目标要求(不同能力分级设计比较;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发展)
关注环节设计中的能力目标要求:主要是呈现能力分层,分级设计中的“知识”逻辑结构与能力分层设计的关系,着重于设计要求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徐亭
(1)教材内容(知识要求)简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含义
“节约”的内涵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基本要求(意识、科技
创新、循环经济)
(2)教学环节分析:
概念性知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设计
关注能力分层与知识分类要求的关系:即同一类知识教学所体现的能力分层设计
思维层面上的知识逻辑建构,形成知识与知识之间,教学资源(信息)与教学资源的关联,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知识逻辑建构。

知识——信息、资源(统一体)
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主要是围绕教师的设问)设计的梯度设计,其根源是学习学习内容的逻辑架构(如两种练习本的比较、分析——发现问题——形成质疑——揭示新的内涵——生成问题——进一步设问——评价作用——拓宽学习、思维宽度与广度——建构知识逻辑)
电子帐单与纸质账单的比较分析、判断、评价、质疑,形成对国情、国策的认识,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建构知识逻辑:教师讲解、学生自主探究、自我结构
三、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1.关注学生能力分层分级的课堂教学特征(课堂观察的角度上)
(1)突出获得观点、结论、知识要点的过程教学(教师的教学行为、心理
是:不急于得出结论,更迫切追求学生的自主构建)
信息、资源——知识
已有知识——新知识
信息、资源——信息资源
(2)关注学生对学习内容(知识、资源)的评价,突出不同观点、认识的碰撞
(3)问题设计的严密逻辑性
问题引导,问题本身有较大的思维含量,呈现一定的挑战性,问题讨论交流在开放环境下进行——相对于“一一对应”的问题设计方法
2.课堂教学设计基本要求
(1)认知起点设计、思考
认知起点——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知识经验、认知学习方法(或是技能)、思想认识等。

认知起点确认教学操作形式——找关键词、同义词、举例(说明)、第一感觉的词句表达、设问(更多的应是从外延上进行设问)、课前相关调查交流……
(2)逻辑问题设计(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内容的学生课堂学习活动设计):
设问依据与基础: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认知起点)。

核心问题的设计——复杂问题(现象)综合分析——多种能力设计、多种信息资源比较、综合分析——既反映能力的不同层次、级别,也反映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能力发展;如情境材料(即实例)与观点、结论之间的关联体现什么程度的能力、思维要求。

(不进行简单的处理,如“一一对应”)
认知起点确定——问题设计的调整、评价(知识起点、能力起点、认识起点的差异构成的复杂情况,如能力起点高,而知识起点低,或是知识起点高,而认识起点低等情况——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问调整,进行及时的评价、确定,予以直观呈现。


加强对知识、情境材料(信息)的评价——实现知识理解和教材观点认同、
确认(含国情、国策的理解和认同,形成对重要性的确定)
(3)情境材料的综合处理——注意学生用于观点支持的材料搜集来源、材料搜集、材料与观点的关联(及其程度确认)、材料综合比较和评价、多种材料的关联和综合分析、观点的评价(对自己、国家和社会产生的影响和作用等)、形成知识逻辑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