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五 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 第9讲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含解析)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展示2017-2019全国卷考查视角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018·全国卷Ⅰ(选择)墨子思想(特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2018·全国卷Ⅲ(非选择)班固编撰《汉书•古今人表》(汉代儒学的影响)2019·全国卷Ⅱ(选择)汉代儒学的特点2019·全国卷Ⅲ(选择)佛像造型变化(汉代儒学的影响)宋明理学2019·全国卷Ⅱ(选择)程颐的哲理诗(理学内容)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命题分析1.全国卷每年基本上命制一道选择题。
集中在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
2.常以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为载体,重点考查历史解释这一核心素养。
备考建议1.重点理解儒学发展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儒学发展的阶段特征,同时不要忽视历代儒学的共性即传承。
2.结合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理解儒家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借鉴意义。
第9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背景:社会大变革。
(1)经济变革: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周制瓦解。
(3)阶级变动: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教育变革: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主要流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流派。
3.主要特点。
各学派、各思想家既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主要思想文化影响。
(1)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识记导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一、二、三、四”二诸子百家的主要代表及思想流派代表主要思想儒家 1.孔子①治国: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
②为人处世:“仁”(核心);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教育: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2.孟子①治国: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善”3.荀子①政治:主张礼法并施,以德服人。
②伦理: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
2020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学案:第十二单元 课题三十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循框图——理清主要史实]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艺[背术语——规范答题用语](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2)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汉武帝时期,董仲舒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
儒学成为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宋明时期,儒学从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构建了理学体系。
(5)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6)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技术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发明是中国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卓越贡献。
(7)《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历史上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学成就。
(8)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的书法艺术形成,日益市民化。
(9)中国有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也出现了非功利、主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于一体。
(10)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剧种多样,剧目繁多,在民间、宫廷均得到发展,其中京剧被誉称为“国粹”,至今不衰。
课题三十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1.春秋战国时期剧烈的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
2.经济:铁器和牛耕普遍使用,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土地私有制出现,井田制瓦解。
3.政治: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国家分裂,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
4.文化:各国纷纷网罗人才,学术环境宽松活泼;原先处于社会底层的士人阶层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重用;私学兴起使“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大批人才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对社会问题发表见解。
[注]“争鸣”意指各学派根据自己对社会现实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本质是寻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途径。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一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一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课时训练新人教版必修3第1课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3·江苏泰兴期中)亚洲许多国家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韩国等国在取得经济建设巨大成就的同时,特别重视在修己爱人、诚信谦和等方面的教育。
其体现的思想是( ) A.道家B.墨家C.儒家D.法家解析:修己爱人、诚信谦和体现了儒家的仁的思想,C项正确;道家主张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而法家主张集权、法治,A、B、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C2.(2013·广东六校联考)家中的老人时常教育后代说:“为人处世不可有贪心,衣能遮体,食能果腹,足矣”,“遇事要冷静,做到以静制动”。
显然,老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的( ) 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根据材料可知其思想是顺其自然放弃一切差别观念进而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应属道家思想。
答案:A3.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中这样评价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思想:“他的哲学以慈悲为怀,认为这种悲天悯人的心情出自人的天性。
”黄仁宇评价的是( ) A.孔子“仁”的思想B.孟子的“性善说”C.墨子的“兼爱”思想D.陆九渊的“心学”解析:依据题目信息可知,此思想家主张以慈悲为怀,且认为这种慈悲出自人的天性。
孟子主张“性本善”,故选B项。
孔子的“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爱护;墨子的“兼爱”指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陆九渊的“心学”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答案:B4.(2013·长沙高三月考)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民国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解析:材料中梁启超认为孔子重视美术、戏曲演出、改良戏曲、音乐会等对人教育的影响,据此可以联系到孔子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本题选C项。
21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核心素养测评 三十六 3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六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揭阳模拟)汉景帝时,儒道两家就“武王伐纣”进行了一场大讨论。
儒家认为“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以此来维护“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道家则认为“汤武非受命,乃弑(以臣伐君)也”,否定“汤武革命”的合法性。
这场大讨论( )A.反映出西汉初年社会矛盾的尖锐B.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C.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继续发展D.推动了西汉统治思想走向成熟【解析】选D。
题干中儒家肯定“汤武革命”,道家否定“汤武革命”,两家在大讨论中观点争鸣,有利于西汉统治思想的成熟,故选D。
题干反映的是学术大讨论,没有反映社会矛盾问题,排除A;确立了儒学在汉朝的独尊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百家争鸣是分裂时期各流派争论改造社会的方案,而“汤武革命”合法性的争论是统一后,汉朝统治者在为推翻暴秦、建立统治寻找合法性,排除C。
2.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据此可以判断汉代(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解析】选C。
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反映不出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排除A;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排除B;自然现象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是政事受自然环境影响,排除D。
【加固训练】董仲舒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
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非王者,孰能当是?”据材料推断,董仲舒意在( )A.宣扬“君权神授”B.解释“天人感应”C.劝君主行仁政D.强调教化民众【解析】选A。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021届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对点练:“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选择题1.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官学教育的破产,商、周以来的“学在王官”日益转向了“学在私门”。
这一变化()A.是百家争鸣局面推动的结果B.奠定了儒学形成的社会基础C.促进了新知识分子群体形成D.加速了各家学派思想的融合2.《礼记》曰:“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孔子却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民)有耻且格。
”这表明孔子主张()A.以德为主,礼法并重B.礼制下移教化百姓C.为政以德,体恤百姓D.恢复西周礼乐制度3.《论语》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吕氏春秋》则说:“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
”后者对孝的认识()A.与前者本质相同B.更强调个人道德修养C.体现了时代潮流D.更强调宗法血缘观念4.孟子曾对“伊尹以割烹要汤”“孔子于卫主痈疽(人名),于齐主侍人瘠环(人名)”等说法进行分析考证,认为这都是谣传而非真实的历史,并列举相关事例来说明这些传言不可靠。
这说明()A.孟子注重对史料的考证B.光鲜的事迹才是真历史C.社会转型致使谣言盛行D.礼乐制度已经走向崩溃5.荀子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由此可见,荀子认为礼的主要社会功能是() A.规范统治秩序B.创建中央集权制度C.借助权术治国D.实现人际关系和谐6.在对秦国进行细致观察后,荀子赞扬秦国国民的淳朴畏法,百吏的恭俭忠信,士大夫的明通而公,朝廷的行政效率,他将秦治视为古代理想政治一般的典范。
同时他也发现了秦治的根本问题在于“无儒”。
由此可知,荀子()A.维护了儒学的尊严B.注意吸收法家思想精华C.推崇礼法结合治国D.认识到秦朝存在的危机7.从殷商时期的“惟天监下典厥(道)义”,到西周时期的“遵王义”,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人义”,即思想家们共用“义”的概念名称,均从“义”之“亲亲尊尊”内核入手进行理论改造,使“义”的性质及内涵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十二单元 第30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012~2016年课标全国卷命题思路与考情分析考纲考点命题思路考情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2015·课标全国Ⅱ,24)古代的儒学思想2.(2015·课标全国Ⅱ,40)孟子的法制观念及价值1.从考查方式看,本专题一直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多有出现,尤其是高考第40题在此命题较多,如2015年全国课标Ⅰ卷、Ⅱ卷、2014年全国课标Ⅰ卷、2012年全国课标都在此以40题形式呈现。
2.从材料形式看,以古代文献材料为主,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史料多为古文言文,理解难度较大。
3.从考查知识看,早期孔孟儒学、汉代儒学和宋明理学是考查的重点,而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五年在此没有命题,复习时需注意。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1.(2016·课标全国Ⅰ,24)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2.(2015·课标全国Ⅰ,40)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3.(2014·课标全国Ⅰ,40)政治统治与“君权神授”4.(2014·课标全国Ⅱ,25)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宋明理学1.(2015·课标全国Ⅰ,40)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2.(2014·课标全国Ⅰ,25)唐代儒学的发展变化3.(2014·课标全国Ⅰ,26)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比较4.(2013·课标全国Ⅰ,25)程朱理学的影响5.(2012·课标全国,40)王阳明的心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第30讲“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课标提示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考点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自主学习答案]考点一①“士”②学在民间③吸收、融合④思想解放⑤思想文化⑥“仁”⑦“克己复礼”⑧“仁政”⑨“道”⑩“无为而治”⑪相对⑫以法治国考点二①中央集权②国家统一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④“君权神授”⑤太学⑥传统文化[巧学妙用]形象记忆——数字法记忆“百家争鸣”图解历史——孔子的主要思想及相互关系易错提醒——儒家的“仁爱”与墨家“兼爱”的区别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高三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1.〝百花怒放〞出现的缘由(1)经济:井田制解体。
铁器的运用和牛耕的推行,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开展,为学术文明的兴盛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革新时代,各种力气在争衡、竞赛;对社会革新的理想宣布不同的看法,提出革新时弊的各种方案;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相对的威望,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约束和制约,尽町以各抒己见。
(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生动起来,遭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位置,因此特别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完成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看法形状和文明范围: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开展为〝学在官方〞,出现公家讲学,培育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厉丰厚的文上,同时也为学术兴盛提供了言论阵地。
2.〝百花怒放〞的历史影响(1)它是中国学术文明、思想品德开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明开展的基础。
(2)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束缚运动,对事先和后来社会的开展,起了庞大的推进作用。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明中的政管理想和品德准那么;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21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革新肉体,成为历代提高思想家、政治家革新图治的实际武器。
在很大水平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昆滩传统强呲的基本肉体。
3.儒家思想的创立——孔子(春秋时期)(1)位置: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开创人,先人称之为〝至圣〞。
(2)思想主张4.儒家思想的开展——孟子、苟子(战国时期)(1)孟子(2)荀子(3)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苟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愈加完整,更能顺应社会的需求。
5.巧记诸子百家思想兼爱非攻贤被尚,爱人不分民与王。
民贵君轻仁主张,政在得民桀纣亡。
人定胜天荀思想,唯心哲学我老庄。
窃钩窃国不一样,革新集权法主张。
鲁科教2020春编高考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30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晋城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选B。
结合所学,“士”是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由材料“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错误;由材料“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 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 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错误。
2.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
按当地的说法,彗星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礼,以消除灾祸。
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徳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祷告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当时(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C.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滞后D.“天人感应”受到彻底批判【解析】选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自然科技领先世界,C 错误;D彻底批判,程度有误。
晏婴主张德政,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所以B正确。
3.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
通过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可知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其主张目的在于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孔子的思想形成完整系统体系,排除D。
新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课后限时集训2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岳麓版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建议用时:40分钟)一、选择题1.(2019·菏泽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
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B.“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C.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D.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A[春秋战国时期,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故选A项;题干反映的是“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正式形成,排除B项;当时的知识分子并没有超脱现实,排除C项;题干信息与封建土地私有制无关,排除D项。
] 2.(2019·卓越名校联盟联考)中华元典“六经”诞生后,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特别是儒家学者强调“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旨在传承与守护“六经”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这一现象反映出先秦时期( )A.价值观念日益趋同B.文明发展具有延续性C.统一成为时代潮流D.儒学影响力不断增强B[“六经”是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先秦诸子皆从中获取养料”,由此看出先秦时期著作所蕴含的价值观仍然得到诸子的重视,所以这一现象反映了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故选B项;先秦诸子皆从“六经”中获取养料,但不能反映先秦时期价值观念日益趋同,排除A项;诸子从先秦典籍中获取养分,不能体现这一时期统一的趋势,排除C 项;材料反映了先秦典籍“六经”对诸子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影响力的扩大,排除D项。
] 3.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数思想家看来,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天地之性人为贵”;人有道德,是“天地之德”;人有知觉,是“天地之心”。
这说明该时期( ) A.道德认同意识增强B.富有人文精神C.现实功利思想浓厚D.摆脱宗教束缚B[“人类在宇宙中有卓越的地位”“人为贵”“人有道德……”“人有知觉……”等信息突出了人性,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B项;材料不仅强调人的道德,还强调人的知觉,排除A项;“现实功利思想”与材料“人有道德……人有知觉”不符,排除C项;“摆脱宗教束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021版人教历史一轮复习方略课件:12.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发现问题:结合史料,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历史解释)
【解读】史料反映了德治与法治的关系,荀子主张礼法并用。 提示: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依据,礼法并用 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奖惩二者缺一不可。
【素养达成】
项目 仁的 思想
同 民本 思想 人性 论
2.特点:学派之间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代表人物: (1)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 (2)儒家学派的_孔__子__、__孟__子__和__荀__子__。 (3)墨家学派的墨子。 (4)法家学派的_商__鞅__、__韩__非__子__。
4.影响: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思__想__解__放__运__动__,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 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孟子:孟子的“仁政”贯穿着民本思想。孟子提出的“施仁政于民,省 刑罚,薄税敛”是对孔子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孟子总结战国时期各国治乱 兴衰的规律,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贡献和地位
(1)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 要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 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 的需要;(2)战国后期,儒 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 蔚然大宗
三、道家和法家 1.道家: (1)老子的主张。 ①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_道__”,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 ②提出“_无__为__而__治__”的政治主张。 ③希望回到_小__国__寡__民__的理想状态。 ④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 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史料二 法家相信人性本恶,只有靠强权的统治者依据透明、客观的法律来实 施奖惩,才能维持社会秩序与稳定。统治者自身就是法律的主人。因此,尽管 儒家和法家都信奉社会秩序,但是前者提倡自律,家庭和国家要遵循传统的礼 制,而后者相信依靠严刑峻法才能确保实现最终的和平。 发现问题:(2)史料二认为儒家与法家的共同特点是什么?概括史料二对法家的 认识。(历史解释)
历史素养讲练大一轮岳麓版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五12.35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晋城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选B。
结合所学,“士”是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由材料“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错误;由材料“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错误。
2.(2020·襄阳模拟)公元前516年,齐国上空出现了彗星。
按当地的说法,彗星是灾祸的象征,齐景公准备举行一次祭礼,以消除灾祸。
大臣晏婴认为,如果国君有好的徳政,还怕什么彗星?反之,如果国君像夏桀那样暴虐违命乱德,那么即使祷告又有什么用处?这反映当时 ( )A.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B.“以人为本”思想的影响C.自然科学技术发展滞后D.“天人感应”受到彻底批判【解析】选B。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是在汉代,A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自然科技领先世界,C错误;D彻底批判,程度有误。
晏婴主张德政,这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所以B正确。
3.(2019·福州模拟)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二单元 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
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考点1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巩固提升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xx石家庄质检)当初,刘邦是一个拿儒生的帽子当撒尿便器的市井之徒,后来却成为第一位尊崇孔子的皇帝。
他晚年路过曲阜时,用最隆重的太牢大礼祭拜孔子。
这是因为( )A.三纲五常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B.“礼”有助于上下尊卑秩序的确立C.君权神授适应了“大一统”的需要D.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稳定了统治秩序解析:B 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故A项错误;刘邦尊崇孔子主要是因为“礼”符合成为帝王的他对巩固统治秩序的要求,故B项正确;“大一统”思想是董仲舒的主张,故C项错误;儒学信仰体系的重建是宋明陆王心学的结果,故D项错误。
2.(xx保定一模)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旧贵族阶层不断遭到打击。
下列对其权益有较强冲击作用的是( )A.君轻民贵思想、焚书坑儒B.有教无类思想、郡县制C.有教无类思想、中朝的设立D.“仁”的思想、郡县制解析:B 焚书坑儒是一种思想文化专制政策,并不是打击旧贵族的措施,故A项错误;“有教无类”的意思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这就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打击了旧贵族的权益,故B项正确;中朝的建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与旧贵族的权益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仁”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帮助,并没有否定旧贵族的权益,故D项错误。
3.(xx永州二模)“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上述言论体现的政治思想是( )A.消极无为B.仁政治国C.严刑酷法D.经世致用解析:B 材料大意是说现在天下的国君都嗜好杀人,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老百姓必将归附他。
可知材料体现的是“仁政”思想,故B项正确。
消极无为是道家的思想,严刑酷法是法家的思想,经世致用是明清之际出现的学术思潮,故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新课改2021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考点精练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含解析
(52)“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1.战国时代,齐国君王给予士人优厚物质待遇,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著名学派汇集稷下,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极其引人注目的学术场所。
各诸侯国羡慕不已纷纷效而仿之,成为当时的一种模式。
这主要是由于稷下学宫模式( )A.具有宽松的学术研究环境B.符合诸侯争霸的政治需要C.重视社会大众的道德教化D.体现社会管理方式的设想2.《汉书·艺文志》记述了部分稷下(战国时期的稷下学宫)先生的著作目录。
而稷下先生及各派著名学者荟萃稷下,往往是率领弟子门徒一并来的。
稷下先生与各派著名学者在学宫传道、授业、解惑。
这主要表明()A.国家大分裂容易出现“百家争鸣”B.稷下学宫造就“百家争鸣”的局面C.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规模大D.诸子百家的活动具有鲜明的政治性3.春秋时期,孔子曾言:“(如果)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战国时期,各家的共同宗旨是“以其学易天下”。
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诸子百家皆源于儒B.百家争鸣同大于异C.儒家思想偏于保守D.社会时弊有待革新4.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一个集政治、文化、社会伦理等诸多方面为一体的庞大的思想体系,具有极大的开放性;然而董仲舒的新儒学将思想统一于儒家学说,不能展开自由平等的争鸣。
由此可见( )A.儒家思想的理想化B.儒学内容的思辨化C.儒学变为政治奴婢D.儒学利于士人发展5.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荀子强调“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制天命而用之”。
这表明,中国传统文化( )A.强调以人为本,敬天保民B.崇尚天人合一,敬畏自然C.推崇天下为公,崇德尚贤D.主张和而不同,万物归一6.老子谴责“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现象;墨子怒斥“今王公大人至其国家之乱,社稷之危”;孟子认定推翻暴君是正义行动;韩非子则对“上无道揆,下无法守”的现实给予抨击。
这些言论反映了当时()A.民众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B.诸子思想日益趋向于统一C.诸子的政治立场各不相同D.政治及思想权威尚未树立7.先秦道家对法的态度有一个明显的转变过程。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3“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跟踪检测评估23 “百家争鸣”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
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 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 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2.[2020·四川乐山一模]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
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
这表明道家思想(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3.《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4.[2019·北京昌平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克己复礼”,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墨子宣扬“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这些主张的着眼点都在于( ) A.宇宙时空 B.君主权力C.社会秩序 D.个人价值5.[2020·安徽“江南十校”一模]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
富民思想的出现表明(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6.[2020·广西桂林、贺州、崇左三市一模]墨家认为“天”与“鬼”是箝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第1课时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第1课时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新人教版必修3视角一追踪社会热点♨济宁齐鲁网2013年9月27日上午,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暨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仪式在曲阜市孔子研究院儒学会堂国际会议厅举行。
本届大会同时举行了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颁奖典礼。
2013年度孔子文化奖的获奖者为李学勤先生和安乐先生。
“孔子文化奖”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同设立的国际奖项,依托世界儒学大会这一国际化平台进行推选,旨在鼓励世界范围内的儒学和中国文化研究者、研究机构团体或非政府组织,深入研究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题点】儒家思想与当今社会1.前教育部长周济在解读十七大报告时强调“儒学等一些传统的好的方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引领风尚,也是德育教育中的很重要的部分”。
儒家思想中在当今仍有继承和发扬价值的有( )①“仁”的学说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④“父为子纲”、“夫为妻纲”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的内容与影响。
④属于儒家思想的糟粕,应排除,故选A项。
答案:A视角二新材料新情境♨【题点】儒家思想之民生与和谐2.在一个记者会上,温家宝回答记者关于物价上涨的问题时说:“我一边上网,一边脑子里想起一段话,就是‘民之所忧,我之所思;民之所思,我之所行’。
”温家宝同志所引诗句体现了百家争鸣时期( )A.尚力、尚贤、主张节俭的墨家思想B.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C.以改革促发展的法家思想D.“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温家宝所引用的语句,体现了对民生的关注,这与关注民生、注重和谐的儒家思想相符合。
答案:B视角三紧扣主干知识♨本课的重点知识有:百家争鸣时期各学派的核心主张及其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等所代表的早期儒学主张;儒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及其社会地位和价值的变化。
2021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知识归纳: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
百家争鸣和早期儒学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①经济——井田制崩溃,地主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②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衰落,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思想氛围宽松。
③阶级关系——“士”阶层因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礼贤下士而思想活跃和受重用。
④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2、“百家争鸣”的含义及思想特征。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奇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指思想流派之多,主要有儒家、道家(老子和庄子)、墨家(墨子)、法家(韩非子)、兵家(孙子和孙膑)、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小说家等十家;“争鸣”是指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不同见解。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特征:⑴思想自由,思想家富有创新精神。
⑵流派纷呈,学术活跃,形成“百家争鸣”。
3、“百家争鸣”的性质及局面形成的意义。
(1)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局面形成的意义:①“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历史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历史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②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③“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孔子及其思想(1)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核心素养测评三十五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40分钟85分)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20·晋城模拟)春秋战国之际,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即所谓“士庶合流”,“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即“士无定主”的游士。
这一现象( )A.表明分封制逐渐崩溃B.推动了当时社会思想解放C.导致了社会秩序动荡D.促进了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解析】选B。
结合所学,“士”是宗法制下统治集团里最底层的统治力量,“有职之人”反映宗法制下的世官体制,由材料“一部分没落贵族从旧体制中游离出来”“‘士’逐渐从有职之人变成处于游离状态”可知反映的是宗法制逐渐崩溃,故A错误;由材料“部分有知识文化的庶人由社会下层升浮上去”可知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活跃推动了思想解放,故B正确;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的发展,“礼崩乐坏”导致社会秩序动荡,故C错误;材料强调的是“士”阶层而非新兴地主阶级,故D错误。
2.孔子主张强公室,抑私门。
曾对统治者提出要求:“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上好礼”,才能“下好义”;对民众则提出“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据此可知,孔子意在( )A.推崇以德治国理念B.发挥君主示范作用C.稳定社会等级秩序D.提高儒学社会地位【解析】选C。
据材料“强公室,抑私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强调以“礼”维护等级秩序,故选C;材料强调的是维护等级秩序,而未涉及以德治国理念,排除A;通过君主尊崇等级秩序,进一步规范社会秩序,排除B;材料中孔子强调以礼制规范等级秩序,未体现其提高儒学社会地位的企图,排除D。
3.(2019·福州模拟)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解析】选B。
通过题干中孔子思想“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并且主张“克己复礼”,可知孔子思想有比较浓厚的传统色彩,故选B;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不等同于其主张目的在于宣传夏、商、周的成就,排除A;夏、商、周三代的“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属于外来成果,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孔子的思想形成完整系统体系,排除D。
【拓展延伸】孔子“仁”和“礼”思想的关系(1)孔子仁爱观的直接目的,是想通过对上下尊卑之间的人际关系的调节,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差别,挽救“礼崩乐坏”的社会政治秩序。
“礼”是贯彻实施“仁”的手段和保障。
(2)“仁”是“礼”的内在依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
4.(2020·潍坊模拟)《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解析】选B。
材料体现出儒家把修身与治国联系起来,故B正确;A 材料无法体现;材料所说的修身指的是道德修养,并非完全指的知识,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修身是治家、治国的基础,D错误。
5.孟子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据此可知,孟子 ( )A.主张君主应该任人唯贤B.认为贵族政治开始崩溃C.主张重视国人选官意见D.认为军功爵制已经出现【解析】选C。
由材料“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可知,孟子主张在选拔官员时要扩大评议的范围,重视国人的意见,故选C;材料强调评议官员的范围而非选拔的标准,排除A;“开始崩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材料体现的是贵族政治下的人才选拔,与以军功大小授予爵位的选官制度不符,排除D。
【加固训练】《孟子·梁惠王章句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旨在( )A.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B.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C.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D.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解析】选A。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与材料中“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的主张”相符,故选A;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与材料中“明君制民之产”不符,本质上反映了君主利益,排除B;C主要是法家的思想主张,排除C;事实上有利于小农经济,但与材料中主张“旨在”不符,排除D。
6.(2019·聊城模拟)“司寇苏公,式敬尔由狱(由狱:断案),以长我王国。
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
”《尚书·立政》中周公的这段话主要表达了什么观点( )A.慎重用刑B.礼法并用C.为政以德D.法不阿贵【解析】选A。
根据材料“兹式有慎,以列用中罚”可知,周公主张慎重用刑,故选A;材料没有体现礼法并用思想,排除B;材料与为政以德无关,排除C;材料未体现法不阿贵,排除D。
7.(2020·宜昌模拟)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解析】选A。
题中孔孟的言论反映出孔孟积极入世的态度,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 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成为蔚然大宗,排除B;C、D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拓展延伸】正确认识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
8.《荀子·君道》记载:“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王。
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
”这表明荀子 ( )A.倡导礼法并施B.强调君主专制C.主张重视人治D.具有法治精神【解析】选C。
“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治的作用,故选C;“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强调人的主体作用,排除A;强调君主专制的是法家,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故法不能独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强调法治对人治的依赖,排除D。
9.(2020·长郡中学模拟)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解析】选B。
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涉及具体的道德偶像,A错误;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B正确;材料中诸子学派都提出了各自的道德修养方式,但没有反映出对各不相同修养方式的认同,C 错误;遵守传统礼制只符合儒家的道德要求,材料中老子代表的道家、韩非子代表的法家没有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的要求,D错误。
10.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
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由此可见,道家 ( )A.反对掠夺,拯民疾苦B.追求平等,无为而治C.避世出尘,提倡包容D.遵循规律,和谐处世【解析】选D。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A不符合题意;“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但“追求平等”不是,B不正确。
道家虽然消极处世,“无所不容”,但绝不是完全与世无争,而是要缓和斗争,在“无为”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的,故C不正确。
“道法自然”,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选D。
11.(2019·郑州模拟)《韩非子》一方面认为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要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另一方面又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
这反映出,《韩非子》( )A.深受荀子人性论的影响B.主张统治阶级实施“仁政”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意在加强和维护君主权力【解析】选D。
据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可知韩非子主张恩威并施以加强对民众的统治,故选D;材料“民众的本性是‘恶劳而好逸’”并不等同于荀子的“人之性恶”,排除A;材料主张“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并非实施“仁政”,排除B;材料“以严刑峻法来约束民众”是加强统治之术,与小农经济发展无关,另外据材料“主张君主应当减轻人民的徭役和赋税”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得出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C。
【加固训练】韩非子认为:“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
”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
这反映出韩非子( )A.反对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B.强调社会关系中重利的价值观C.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D.提倡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解析】选B。
据材料“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间是一种买卖关系,即使是父子也用计算之心相待”,可知韩非子通过买卖、交易等形式来明确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因此强调重利的价值观,故选B;材料强调的是重利的价值观,而非强调用礼乐制度规范人伦关系,排除A;据材料“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可知侧重于重利的价值观,而未涉及法律的作用,排除C;材料借助交易、买卖等形式来强调君臣、父子之间的关系,而非强调用买卖关系处理社会问题,排除D。
12.(2020·合肥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轻徭薄赋”,国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