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精品】《10的加减法》同步作业
3.14 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综合练习预习案1-2022-2023学年一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含答案】
3.14 10以内数的加减法综合练习一、知识梳理1、体会加减法的含义2、多样化口算练习3、解决实际问题二、题型、技巧归纳1、看图列式求总数用()法,求部分数用()法。
2、口算在做口算时,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
口算时要做细心的小朋友,看准加减符号。
到了这个阶段,应该正确、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了。
3、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口算看清运算符号,从()往()算。
4、解决实际问题(1)一共有几筐鱼?(2)一共有几只螃蟹?解决实际问题时首先要找准条件,然后再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算法。
5、本题初步渗透估计的意识和估计的方法。
差不多的意义确定了男生吃草莓的个数。
所以正确答案是()。
三、随堂检测1、2、3、4、5、6、7、8、9、10、11、12、参考答案1、8-2=6 9-3=62、3+7=10 7-3=4 4 5 4+5=9 5-4=1(答案不唯一)3、2 5 6 4 6(答案不唯一)4、7 7 4 3 9 9 7 2 10 10 6 45、6+4=10 4+6=10 10-4=6 10-6=46、从1开始 4 9 5 7 3 6 8 10从5开始 3 1 6 4 0 7 2 57、<< = >>> = <= <= =8、9-2+3=109、10-5-4=1(元)如果买了1架小飞机和1支钢笔,还能剩下多少钱?10-8-2=0(元)答:不剩钱。
10、5+2 9-2 0+1+6 8-1 2+3+2 10-6+3(答案不唯一)11、4+2-1=512、8-2=6一共有几个石榴?3+7=10(个)答案不唯一。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练习十六 走迷宫——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
青岛版五四制一年级数学上册口算练习十六走迷宫——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1.闯迷宫。
(按照得数相同的路线寻找出口。
)2.算一算,然后把得数是11的涂成红色。
先计算出算式的得数,再寻找路线。
先观察可能是什么图形,再根据算式的得数进行涂色。
参考答案1. 5+29-23+415-88-10+1+62.涂色略【拓展资料】一年级上学期主要知识点有:1. 20以内数的认识包括:数位的含义、计数单位、十进关系、数的组成、数的顺序、大小比较、基数和序数。
2. 简单统计过程包括:单一标准的分类、不同标准的分类、比多少、比高矮、比长短。
3. 图形的认识包括:立体图形、平面图形。
4. 认识钟表包括:认识钟面、时针、分针,认识整时、半时。
5. 0以内的加减法包括:加减法运算的含义、加减法算式各部分名称、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口算。
1、认数:认识1-20以内的数。
2、算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认识位置:前、后、左、右、中间。
4、认识钟表。
5、认识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
二、一年级下册所学内容:1、算数:20以内的退位减法、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2、认识人民币。
3、分类与整理。
4、找规律。
数学是人类对事物的抽象结构与模式进行严格描述的一种通用手段,可以应用于现实世界的任何问题,所有的数学对象本质上都是人为定义的。
从这个意义上,数学属于形式科学,而不是自然科学。
不同的数学家和哲学家对数学的确切范围和定义有一系列的看法。
在人类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数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是学习和研究现代科学技术必不可少的基本工具。
一年级上册数学试题-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 爬坡题 青岛版(五年制)(含答案)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加减法【例1】想一想,填一填。
+=2+=5==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5以内的加法。
解决问题时,可以先求出代表的数。
第一个算式中的两个代表相同的数,想2个几相加的和是2,只有2个1相加的和是2,所以=1,由此得出第二个算式+1=5,所以=4。
解答:1+1=2 4+1=5 所以=1,=4。
【例2】想一想,填一填。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5以内数的减法以及有关的减法。
可以根据数的组成以及有关0的减法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计算时,想2和几组成5,因为2和3组成53;计算时,想相同的两个数相减,得数是0,所以3-3=0;计算时,想4可以分成2和2,;计算时,想5可以分成4和1,5-4=1。
解答:3 3 2 4【例3】在填“+”或“-”,使等式成立。
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利用填运算符号来进行10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
解答时可以采取尝试法,从加或减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思考。
,想:如果填“-”后面无论填“+”或“-”都不可能是2,所以填“+”,这样得出9,最后用9减去7就等于2。
,想:如果填“+”得出5+2=7,7无论加还是减4都得不到7,所以第一个填“-”,这样得出5-2=3,3+4=7。
,想:如果填“-”得出8-2=6,6无论是加还是减5都不等于5,所以填“+”,这样得出8+2-5=5。
解答:+ - - + + -【例4】一年级一班分组举行跳远比赛,李华在二组,他的前面和后面都有3人,二组一共有多少名同学?思路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得数是6、7的加法。
这个题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可以根据题意画出示意图,来帮助理解。
画示意图如下:李华的前面有3个同学,后面也有3个同学,李华在中间的位置,把李华前面的人数和后面的人数以及自己(1人)加起来就是二组的总人数。
解答:3+3=6(人) 6+1=7(人)答:二组一共有7名同学。
【例5】从0、1、2、3、4、5、6、7、8、9几个数字中选择填空,每个数字只用一次。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10的连加连减青岛版
8-3-2=310-2-3=5
6.小xiǎo动dònɡ物wù找zhǎo家jiā。
7.奶nǎi奶nai一yí共ɡònɡ买mǎi了le多duō少shǎo个ɡè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ínɡ果ɡuǒ?
8.把bǎ1、2、3、4、5、6分fēn别bié填tián在zài○里lǐ,使shǐ每měi条tiáo线xiàn上shànɡ的de三sān个ɡè数shù相xiānɡ加jiā都dōu得dé10。
我国现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普通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才疏学浅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明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先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恰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少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追本溯源,其主要缘由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先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知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效果――剖析效果――处置效果,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基本缘由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概便成了中先生作文的通病。要处置这个效果,不能单在规划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需看法到〝融会贯串〞的重要性,让先生积聚足够的〝米〞。6.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10的加减法青岛版
(2) + =10 -3=4
10
1.6+4=1010-4=67+3=1010-3=7
3+7=1010-7=3
我国现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普通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才疏学浅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明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先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利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恰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少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追本溯源,其主要缘由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先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知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效果――剖析效果――处置效果,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基本缘由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泛、千篇一概便成了中先生作文的通病。要处置这个效果,不能单在规划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需看法到〝融会贯串〞的重要性,让先生积聚足够的〝米〞。2.510997101996103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先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处置这个效果,方法很复杂,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聚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先生轮番解说,也可让先生团体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誊写,教员活期反省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先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为所欲为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减色添辉。3.
一年级上册数学一课一练-10的加减法青岛版
7○10-38○9+1
5.猪zhū八bā戒jiè吃chī西xī瓜ɡuā。
一共有□个
猪八戒摘了□个
还剩下□个
□○□=□(个)
6.想xiǎnɡ一yi想xiǎnɡ,算suàn一yi算suàn。
(1) + =10 - =3
(2) + =10 -3=4
10的加、减法(1)
4.><=<<>=<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5.104610
1.6+4=1010-4=67+3=1010-3=7
3+7=1010-7=3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2.51099710199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