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知识整理

合集下载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叙 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 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 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 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叙事。依靠人 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 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 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 抒情气息浓。
第四单元话题:人物 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 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扁平人 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 分析技巧: (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 (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 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 写 (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 物烘托等。 概括技巧: 不仅仅只概括人物的性格、品质,还应该结 合人物生活遭遇、命运结局等把人物整体形象概括出来, 让读者一看就能在脑子里唤起这个形象。
第五单元话题:情节 1.情节运行基本模式: 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情节的“摇摆” 作家写小说往往不会让人物选择捷径一 口气跑到底,而是让他千折百回,最终才 到达胜利的彼岸。这样情节就出现一波三 折或跌宕起伏,即情节产生了“摇摆”。 擅长讲故事的作家总是极尽摇摆之能事的。
3.情节的“出乎意料”与“情理之中” 小说情节也追求“戏剧性”,最典 型莫过于美国作家欧•享利。 4.学会概括情节及赏析情节设置的妙处 情节是人物活动的过程,概括情节 就是将人物的活动过程概括出来。

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值得印发)

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值得印发)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如《墙上的斑点》。

4. 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汇总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得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桥边得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得挂念,揭示战争得罪恶,呼唤人性与爱得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 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

《墙上得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得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得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得向往、对男权得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

辐射状结构 B。

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得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

拟人手法,将无生命得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得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得田园梦境,在对昔日得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得留恋,对贵族衰落得不满,对时世变迁得惆怅与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得写景状物手法.(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得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得乡村生活。

5。

《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得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得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得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得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与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同时鼓励人们要敢于为梦想打拼。

(三种人:爆米花小贩、矿工、圣地亚哥)7.《娜塔莎》列夫托尔斯泰(俄国)活泼、天真、热情争强好胜、渴望受关注及胸无城府、率真个性为爱义无反顾艺术特色: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得人物塑造方法。

高中外国小说文学常识

高中外国小说文学常识

高中外国小说文学常识高中外国小说文学常识1.《桥边的老人》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作品。

海明威195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家,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我们高一学过他的短篇小说《老人与海》,文中的女工桑地亚哥有着“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性格”。

2.《墙上的斑点》是英国女作家费吉尼亚伍尔芙的代表作品。

这部作品是她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3.《炮兽》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作品。

代表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4.《安东诺夫卡苹果》是俄-国作家蒲宁的作品。

1933年,“由于他严谨的艺术才能,使俄罗斯古典传统在散文中得到继承”,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5.《丹柯》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作品。

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的代表者”。

他的主要作品是《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长篇小说《母亲》,诗歌《海燕之歌》。

6.保罗戈埃罗,巴西作家,被认为是继《百年孤独》的作者马尔克斯之后最受欢迎的拉美作家。

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炼金术士》。

7.《娜塔莎》节选自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除此书外,代表作还有长篇小说《复活》《安娜卡列尼娜》。

8.《素芭》是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泰戈尔的作品。

1913年作品《吉檀迦利――饥饿石头》获诺贝尔文学家。

9.《清兵卫与葫芦》的作者志贺直哉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10.《在桥边》是德国小说家伯尔的作品,成名作《火车正点》已成为联邦德国“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作。

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11.《牲畜林》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作品。

代表作有《寒冬夜行人》《看不见的城市》等。

12.《半张纸》是瑞典作家斯特林堡的作品。

13.艾萨克什维斯辛格是美国犹太裔小说家,197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我们学过他的短篇小说《山羊兹拉特》。

外国文学考点

外国文学考点

外国文学考点1、浪漫主义(名词解释):近代的“浪漫主义”概念源于中世纪的“罗曼司”,来自拉丁语。

指中世纪的骑士生活、骑士传奇、英雄美女的爱情和风流韵事等。

罗曼司在17世纪中叶转为“浪漫的”、,具有“想象的”、“传奇般的”、“不切实际的”、“忧郁的”、“堂吉诃德式的”多重含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的”就成了一个十分流行的术语。

1777年,卢梭在《一个孤独的漫步者的沉思》中使用了这个字:“碧叶纳湖的沿岸比起日内瓦湖的沿岸来更荒野,更是浪漫的,因为岩石和树林更紧密地围绕着湖水。

”在浪漫主义的文学运动中,“浪漫的”发展为“浪漫主义”,含义比较固定,特指在英、法、德三个主要国家出现的文化环境,共同的特点是崇拜感情,崇拜大自然,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

浪漫主义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文学现象,而是一个时代的文化风气。

2、浪漫主义文学特点:①崇拜大自然②反对古典主义的权威和传统③自觉性④主观性⑤重视抒情性⑥推崇想象力⑦复古性⑧民主性⑨艺术上的独创性3、浪漫主义文学在各国的发展:德国: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雅典娜神庙》诺瓦利斯:《夜的颂歌》蒂克:《金发的艾克贝尔特》海德堡派:《隐士报》;阿尔尼姆、布伦塔诺《儿童的神奇号角》格林兄弟:《格林童话》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英国:湖畔派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桂冠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恶魔派:拜伦处女作《闲暇时刻》、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雪莱济慈:《夜莺颂》、《秋颂》、《希腊古瓮颂》司各特:历史小说《艾凡赫》法国:浪漫之母”斯达尔夫人的《论德国》、《论文学》夏多布里昂:《基督教的真谛》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故事情节:她和乔治·桑的恋爱故事为中心内容。

奥克塔夫精神苦闷-“世纪病”乔治·桑(浪漫主义作家、田园小说家):妇女问题小说代表作《印第安娜》、《瓦朗蒂娜》社会问题小说代表作《安吉堡的磨工》、《康素爱萝》田园小说的代表作是《魔沼》雨果:《克伦威尔·序》、《欧那尼》(破坏“三一律”的浪漫剧)、《惩罚集》、《海上劳工》、《九三年》、《笑面人》、《巴黎圣母院》(爱斯梅拉达)、《悲惨世界》俄国:普希金:《自由颂》、《高加索的俘虏》、《叶甫盖尼·奥涅金》美国:欧文-美国文学之父《见闻札记》(《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库柏:《间谍》、《皮袜子五部曲》(按出版顺序为《开拓者》、《最后的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杀鹿者》,如果以情节发生之先后为准,顺序应为《杀鹿者》、《探路者》、《最后的莫希干人》、《开拓者》、《草原》。

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值得印发)

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梳理(值得印发)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如《墙上的斑点》。

4. 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部编版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

部编版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

语文部编版选必上第三单元外国小说知识点梳理[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首先在英法等地出现的文学思潮,随后波及欧美各国,成为19世纪欧美文学的主流。

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用人道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追求细节真实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由于这一时期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高尔基称其为“批判现实主义”。

斯丹达尔、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和易卜生等都是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

【自传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是传记体小说的一种,是从主人公自述生平经历和事迹角度写成的一种传记体小说。

这种小说是在作者亲身经历的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运用小说的艺术写法和表达技巧经过虚构、想象、加工而成。

【米考伯主义】《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夫妇那种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成为世界文学中的典型,被称为“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夫妇儿女众多,负债累累,被关进债务人监狱,两人哭得肝肠寸断。

临行前,米考伯要大卫记住他的教训:“如果收入二十镑,花十九镑十九克令一便士,他就高兴;如果花二十镑一克令,他就苦恼。

”刚说完这番至理名言,米考伯又向大卫借了一克令先买酒喝,立刻就高兴起来。

这句话也正是作者狄更斯父亲在他入狱前对他说的原话。

米考伯太太对丈夫的能力始终深信不疑,这种信念支撑着她忠实地伴随丈夫度过了充满艰辛的日子,终于等到时来运转的那一天。

【儿童视角】儿童视角是“小说借助于儿童的眼光或口吻来讲述故事,故事的呈现过程具有鲜明的儿童思维的特征,小说的叙述调子、姿态、结构及心理意识因素都受制于作者所选定的儿童的叙事角度”这样一种有意味的叙事策略。

作用:儿童纯洁的心灵和简单的阅历使得叙事内容更加客观真实;儿童贫乏的词汇和特有的语句使得叙事语言更加平易亲切;儿童丰富的想象和无知的状态使得叙事效果更加“陌生化”;儿童的好奇心推动情节的发展;儿童视听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用儿童天真善良的天性对比成人世界的丑恶,审视人性,凸显主题,直扣人心。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

外国文学知识点整理外国文学是指非汉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包括了欧洲文学、美洲文学、非洲文学、亚洲文学等各个地区的文学作品。

外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文学科的研究以及跨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下面是外国文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整理。

1.古希腊文学:古希腊文学是西方文学的开端,其中包括了史诗、戏剧、诗歌等多种文体。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文学的巅峰之作,包括了《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讲述了特洛伊战争和奥德修斯的冒险故事。

此外,古希腊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也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代表。

2.罗马文学:罗马文学受到古希腊文学的影响,主要包括了诗歌、散文和戏剧三大类别。

最重要的作家是维吉尔,《伊涅阿斯记》是他的代表作,描写了罗马建国传说中的英雄伊涅阿斯的冒险历程。

其他还有奥维德、荷马等。

3.中世纪文学:中世纪文学是指公元5世纪到15世纪之间的文学作品。

其中包括了鲁滨逊漂流记、罗兰之歌、《尼比龙寻母记》等重要作品。

中世纪文学主要以叙事诗和骑士小说为主,代表了对冒险和英雄主义的追求。

4.文艺复兴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文学的黄金时期,重新发掘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学,并以人文主义为中心。

主要代表作为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等。

莎士比亚被誉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的作品涉及爱情、政治、权力等各个方面,对于戏剧创作和文学语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5.18世纪小说:18世纪是小说的黄金时期,以英国文学为代表。

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莫里斯·斯威夫特、丹尼尔·笛福、简·奥斯汀等,他们的作品包括《格列佛游记》、《鲁滨逊漂流记》、《傲慢与偏见》等。

这些作品对英国和整个西方小说产生了深远影响。

6.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主要出现在19世纪,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力。

代表作家如拜伦、雪莱、济慈等,他们的作品涉及自然界、爱情、宗教等主题,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总结梳理

外国小说知识要点总结梳理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叙述1. 叙述角度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如莫泊桑的《项链》。

有限视角的特点是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如海明威的《桥边的老人》。

全知视角与有限视角无优劣之分,选择怎样的视角完全依照小说的具体需要。

一篇小说可以通篇都用全知视角或有限视角,也可能有视角的转换。

如鲁迅的《祝福》。

2. 叙述人称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相比较而言,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3. 意识流意识流是西方文学的一种表现方法。

意识流叙述打破了传统的因果关联的叙述,用人物的意识流动,如回忆、梦幻、感受、联想、情绪、心理独白等来组合作品。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文学最常用的技巧。

如《墙上的斑点》。

4. 冰山理论海明威认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八个单元的小说文体知识汇总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八个单元的小说文体知识汇总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八个单元的小说文体知识汇总第一单元话题:叙述1. 叙事角度(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对人物评应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②便于作者对人物主评判,使作者的倾向鲜明地展示在读者面前。

(2)有限视角:往往用第一人称来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评判。

2.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抒情气息浓。

第二单元话题:场景1.场景:小说是由一个个场景构成的。

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

(人物+事件+环境)2.场景: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3.场景的功能(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4.风景的意义(参考初中知识:景物描写的作用)(1)营造氛围,渲染气氛。

(2)衬托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心理。

(3)表现地域特色,孕育美感(4)暗示背景(5)推动情节发展第三单元话题:主题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因为“形象大于思想”。

这就造成小说主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赞美等)……第四单元话题:人物1.了解圆形人物与扁平人物的区别圆形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如娜塔莎。

扁平人物性格单一,如素芭。

2.掌握人物形象的分析与概括技巧分析技巧:(1)把人物放到情节中分析(2)抓住传神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人物:外貌(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3)把人物放到侧面描写中分析:其他人物的衬托、景物烘托等。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知识复习点

外国小说欣赏高考知识复习点

外国小说欣赏1、课文《桥边的老人》作者海明威(1899-1961),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中篇小说《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运用了有限视角叙述,语言简洁而有张力,留给读者挖掘、玩味的空间。

他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2、课文《墙上的斑点》的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是英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评论家,英国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佳女作家”。

《墙上的斑点》意识流短篇小说。

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引导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一篇典型的意识流小说是《墙上的斑点》。

意识流小说是典型的心理小说,人物的心理活动成为小说的绝对主体。

著名的意识流作家和作品还有:爱尔兰的詹姆士•乔伊斯及其《尤里西斯》,法国的马塞尔•普鲁斯特及其《追忆逝水年华》,美国的威廉•福克纳及其《喧哗与骚动》。

3、谍文《炮兽》的作者维克多•雨果是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是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

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合计作品七十九部之多。

贯穿他的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代表作有:《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海上劳工》、《笑面人》和《九三年》。

《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人格高尚的思想人物。

《巴黎圣母院》是美丑对比的经典之作。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它对法国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4、课文《安东诺夫卡苹果》的作者是俄国作家蒲宁。

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
第一单元话题:叙述 1.叙事角度 (1)全知视角:往往用第三人称来叙事。 叙事人相当于上帝,他对情节的发展,人 物的心理、命运了如指掌,甚至走到前台 对人物评头论足。 好处:①便于作者对人物、情节的掌控; ②便于作者对人物进行评判,使作者 叙事。 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中的世界。 好处: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让读者去推理、 评判。 2.叙述人称 (1)第一人称:使小说显得亲切,拉近作 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发感情。 (2)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身份来讲述故事, 叙述相对自由。 (3)第二人称: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 距离,抒情气息浓。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 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 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 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 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 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 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 (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 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 呼应。以欢乐喜悦的丰收场景开头,以萧 瑟荒凉的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 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第三单元话题:主题 1.母题:文学作品中,会反复出现一 些题材,如“爱情”“战争”“复 仇”等,这些宽泛意义上的主题, 我们称之为“母题”。 2.主题是小说的灵魂。
3.小说主题是通过形象和情节来暗示出来 的,因而小说主题往往比较模糊、含蓄, 因为“形象大于思想”。这就造成小说主 题的复杂性,如一部《红楼梦》,有人认 为主题是表现“爱情悲剧”,有人认为主 题是反映“封建社会的败落”,甚至认为 主题是表现“排满思想”等等。 4.考试中归纳主题往往用这样的句式: 通过……表现(反映、揭示、批判、 赞美等)……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zhj

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zhj

外国小说知识梳理第一单元——“叙述”话题教学:理解叙述角度、人称及其表达效果【考点梳理】叙述角度及其表达效果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1、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全知视角不受时间空间和人物的限制,方便读者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

2、有限视角——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与评价。

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

•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我”和第三人称“他”。

1、第一人称的叙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第三人称叙述则更自由,与全知视角一样,对人物和故事无所不知,但它的叙述并不那么亲切没有距离感。

小说家选择何种叙述人称完全是根据小说的具体叙述需要而定的,也无所谓孰优孰劣。

2、第二人称问题。

小说用第二人称“你”来叙述的情况很少见,严格上说不是一种叙述角度而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

用“你”,倾注的是叙述者对这个人物一种抒情目光,将之当作朋友,更加拉近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使得他们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考点纠错】混淆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不能结合具体文本回答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相应的表达效果。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叙述视角(或人称)?这样的叙述视角(或人称)能够取到怎样的表达效果?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基础知识梳理】一、字音字形pánshān()zhízhú()chóuchú()脚踝.()稀稀落落..()落.在后面()落.不是()大大落落..()看.管()撇.下()瞥见()神mì()莫测岔.路()瞅.着我()挨.得过()挨个过()肖.像()鬈.发()芜菁..()充塞.()敷衍塞.责()塞.翁失马()软木塞.()古冢.()箭镞.()擦shì()年jiàn()sǒngyǒng()噩.()梦屹.立()桅.杆()鸣啭()凛冽()逼人俯kàn()yùn jiè()睿智()烙.印()刹.那()霎.时()戛.然而止()二、词语辨析踯躅与踟蹰、踌躇爆发/暴发凝视/注视大概/大约年轻/年青原型/原形合拢/合龙悬而不决第二单元——“场景”话题教学:把握场景的功能【考点梳理】场景这个话题主要应把握场景的5点功能:①如果场景在小说开头,那么其功能是给全篇“定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文名
作者
国籍
文学流派
出处
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主题
话题
《清兵卫与葫芦》
志贺直哉
日本
“白桦派”
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此爱好却被扼杀,反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情节:
情节的运行方式:
1、基本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摇摆(《老人与海》《变色龙》)
3、欧·亨利式的结尾(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在桥边》
伯尔
德国
“废墟文学”
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
《在桥边》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的执著追求。
《牲畜林》
卡尔维诺
《娜塔莎》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战争与和平》
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舞会上相遇安德来公爵并双双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拖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孩形象。
《墙上的斑点》
伍尔夫
英国
意识流
描写了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却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一只蜗牛。
《炮兽》
雨果
法国
浪漫主义
《九三年》
通过描写一尊大炮滑脱的可怕场面,营造了阴惨、神秘、悲壮的氛围,塑造了失职后勇敢地挺身而出的炮队队长形象和严厉、冷峻、果断、对下属赏罚分明的将军朗特纳克的形象。
意大利
《卡尔维诺文集》
《牲畜林》(选自《卡尔维诺文集》以平实但又调侃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意大利农民同入侵的德国纳粹士兵抗争的心态,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半张纸》
斯特林堡
瑞典
《半张纸》以几乎白描的手法介绍一位年轻房客两年间的生活经历(幸福美满—孤独不幸悲伤—微笑)揭示主人公乐观积极、充满朝气的人生态度,同时告诉我们,对过去的一切,美好的,应该珍惜;不幸的,任其随时光流逝,应把握现在,开拓美好未来。
人物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正面描写:外貌(肖像)、语言、行动(动作)、心理、细节、神态
侧面描写:美丑对照(对比)、抑扬、衬托
《素芭》
泰戈尔
瑞典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素芭》通过刻画哑女素芭永恒孤寂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素芭的不幸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长大后,由于自身的残疾,素芭被迫远嫁到加尔戈达,远离了她熟悉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孤寂之中,美丽、聪颖、内心丰富,充满爱心的善良女性素芭的遭遇让人同情。
《丹柯》
高尔基
苏联
《伊则吉尔老婆子》
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悲剧英雄形象。作者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主题
1、主题和母体的关系:
小说必有主题,只有宽泛意义的主题才被称为“母题”。
2、
《炼金术士》
保罗·戈埃罗
巴西
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敢于去追求,这需要勇气、智慧、执着和经受艰难的考验。即使最终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虚构:虚构是小说的灵魂,没有虚构就没有小说。小说中的真是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是一种真是的谎言。小说的最终目的不是表达某种事实,而是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
《骑桶者》
卡夫卡
奥地利
表现主义
《骑桶者》用一种虚幻的手法写出了一个生活在贫困中的人向煤店索求一铲煤而遭到驱赶的事实,向我们展示了现实社会的冷酷和人民生活的艰难,表达作者对社会的控诉和批判。
《山羊兹拉特》
艾萨克·什维·辛格
美国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山羊兹拉特》通过卖羊未成的经历的叙述,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难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体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精炼概述。
情感:感动是衡量小说的重要标准,情感是小说的动力。情感是一个作家创作得以维系的根本保证。悲悯情怀是最崇高的情感。情感的处理往往是节制胜于放纵。
场景
1、定义: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2、作用:(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
(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安东诺夫卡苹果》
蒲宁
俄国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安排四个生活场景:庄园兴盛时期、中等贵族生活、地主精神日趋衰落、小地主时代开始,揭示出俄国中等贵族阶级的日益衰落,他们的精神日趋颓废的现状,为地主阶级的没落唱了一首挽歌。
课文名
作者
国籍
文学流派
出处
诺贝尔文学奖
内容主题
话题
《桥边的老人》
海明威
美国
“迷惘一代”
《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的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叙述
叙述角度:全知视角(第三人称)和有限视角(第三人称)
《礼拜二午睡时刻》
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魔幻现实主义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礼拜二午睡时刻》通过一对母女去祭拜被当作小偷打死的亲人的经过,向我们展示出了母爱的执著以及神父的宽容,进一步揭示了人性中那固有的爱。
《沙之书》
博尔赫斯
阿根廷
《沙之书》通过一本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局的圣书对“我”的影响,阐述了一种无限可能和无限延续的感觉,表明作者对世界的迷茫和未知世界的一种惶恐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