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31d04c049ec3d5bbfc0a749d.png)
人教版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1、《桥边的老人》,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作者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乞力马扎罗的雪》,短篇小说:《白象似的群山》中篇:《老人与海》(主人公是桑地亚哥:硬汉形象)。
2、《墙上的斑点》,作者弗吉尼亚·伍尔夫(英国女作家)的第一篇典型的意识流短篇小说。
他主要作品有长篇意识流小说:《达洛威夫人》《到灯塔去》。
3、《炮兽》,节选自浪漫主义长篇《九三年》。
作者雨果(法国)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其主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以上称人道主义三部曲),《笑面人》。
4、《安东诺夫卡苹果》,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作者蒲宁(俄国),获1933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
5、《丹柯》,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
作者高尔基(苏联),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有自传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长篇小说:《母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
短篇小说:《伊则吉尔老婆子》(课文即节选于此)。
6、《炼金术士》,长篇小说节选。
作者保罗·戈埃罗(巴西),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我坐在彼德拉河畔哭泣》。
7、《娜塔莎》,节选自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作者列夫·托尔斯泰(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8、《素芭》,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泰戈尔(印度),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沉船》《戈拉》《两姐妹》,著名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
9、《清兵卫与葫芦》,现实主义短篇小说,作者志贺直哉,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流派“白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作品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
![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6d5d862700abb68a882fb73.png)
他看上去既不像牧羊的,也不像管牛,我瞧着他满 是灰尘的黑衣服,尽是尘土的灰色面孔,以及那副 钢丝边眼镜,问道,“什么动物?” “各式各样,”他摇着头说,“唉,只得把它们撇
下 了。” 我凝视着浮桥,眺望着充满非洲色彩的埃布罗河三 角洲地区,寻思着究竟要过多久才能看到敌人,同 时一直倾听着,期待着第一阵响声,它将是一个信 号,表示那神秘莫测的遭遇战的爆发,而老人始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叙述之二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 者的距离,便于抒情。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
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 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契诃夫的 《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 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既利于交代背景,也 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人此时此地内心的想法,所以就无从描写他的心理 活动了。
叙述人称
? 第三人称——“他”——全知或有限视角 特点: 叙述人只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并非故事情节中
的的参与者、见证者、亲历者,叙述人站在故事外部, 以旁观者的身份讲述故事,视角或有限也可无限。 好处:叙述自由,超越时空,无所不知 。 不足: 叙述缺乏亲切感,使小说与读者之间产生距离。 举例:比如《项链》 ……[ 见下页] “叙述人对玛蒂尔德的生活情况无所不知,又俨然一 个冷静的上帝俯瞰着玛蒂尔德的人生悲剧”。
? 描写手法: 按内容:语言 动作 肖像神态 心理 细节 环境(景物) 按技巧:工笔 白描 侧面 正面
? 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 ? 情节模式: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85d8c1587c24028905fc30d.png)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_基础知识归纳第一单元◇《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海明威,美国小说家,“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
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老人与海》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有《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伊甸园》《死在午后》《第五纵队?西班牙大地》等中长篇小说。
“冰山原则”是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论。
指的是人的语言对于人的思想的表达就好像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另外八分之七在水下。
意思是说人的语言是不足以表达思想的,也没必要写得太过直露。
简洁的文字、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是构成“冰山原则”的四个基本要素。
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
这种理论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显得尤为突出。
《老人与海》简介:这是一场人与自然搏斗的惊心动魄的悲剧。
老人每取得一点胜利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后遭到无可挽救的失败。
但是,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说,他又是一个胜利者。
因为,他不屈服于命运,无论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里,他都凭着自己的勇气、毅力和智慧进行了奋勇的抗争。
大马林鱼虽然没有保住,但他却捍卫了“人的灵魂的尊严”,显示了“一个人的能耐可以到达什么程度”,是一个胜利的失败者,一个失败的英雄。
这样一个“硬汉子”形象,正是典型的海明威式的小说人物。
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发表的一些短篇小说里,海明威描写了一些拳击师、斗牛士、猎人等形象,在这些下层人物身上,他塑造了一种百折不挠、坚强不屈、敢于面对暴力和死亡的“硬汉子”性格,《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的形象就是这种性格的发展与升华。
小说中的大海和鲨鱼象征着与人作对的社会与自然力量,而老人在与之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表现了无与伦比的力量和勇气,不失人的尊严,虽败犹荣,精神上并没有被打败。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0864f4b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ec.png)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整理话题概念、举例、重要观点和解释叙述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我的叔叔于勒》是孩子在讲故事。
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小说家根据审美和预先设定的阅读效果选择人称。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的功能:可以(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注意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区分)主题写作目的不外两种:讲故事和讲道理。
小说宽泛意义的主题称为“母题”。
有时材料比作家想要表达的更有思想。
小说忌讳“主题鲜明”,主张“形象大于思想”,小说的主要功能是叙事而不是说理,小说通过形象将“理”蕴涵其中。
小说通过客观描绘、隐喻、象征暗示出主题,因此主题就有多种可能。
罗兰巴特说:作品一旦产生,作者就死了。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种模糊处理,说不尽的主题,反而增加了小说的艺术魅力。
人物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贴着人物写,就是贴着人物的心理写,贴着人物的言行写。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梳理课件(共26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23efcd1cc17552706220890.png)
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小说的主题:①从小说的 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②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 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 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 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③从小说 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2. 小说是一种想象的艺术:小说在本质上是一种想象的艺术, 它经由想象所呈示出的那个世界是一个相对独立于现实的虚构 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同样隐含着一种真实,这是一种更为深 刻的真实,它并不与现实的客观事物一一对应。
3. 小说中的真实:小说中的真实是一种想象和虚构的真实, 是一种真实的谎言。小说最终要表达的不是某种事实,而是 一种具有审美魅力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固然与生活的真实有 关,但艺术的真实绝不等于生活的真实。心灵的真实才是最 重要的真实。呈现事实不是小说的目的。真正的小说是一种 创造,是以想象和虚构为翼的自由飞翔。它来自于现实大地, 却又高蹈于云霄之上。
荒诞手法:西方文学中表现主义 文学流派,主张用主观感受的真实去 代替客观存在的真实。在艺术表现上 则任意扭曲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用 来强化和外化主观的思想感情,或则 采用象征的手法用以表现某种抽象的 观念。
一般来说,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 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 的张力。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 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 的做法,两种人物共同承担着阐释主题的任务。
第五单元:情节
1. 情节运行一般有如下几种方式:
一是遵循基本模式: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是摇摆: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情节运 行并不呈现一条直线,作家不会让人物选择快捷方式一口气跑 到底,总会在某处放慢速度甚至停下来做点什么然后再回到轨 道,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 人心魄的魅力。 三是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又俗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乎人的意料, 却不能不承认又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990f60fc4ffe473268ab77.png)
《外国小说欣赏》基础知识梳理桥边的老人一、字音桥头堡bǎo瓦窑堡bǔ 撇①piē②piě二、字形1.轮辐辐射一副手套一幅画三、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国小说家。
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1954年作品《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用海明威的一句名言可以概括这类硬汉甚至其本人,乃至可涵盖美利坚民族的性格:“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墙上的斑点一、字音一哄而上hōng哄堂大笑hōng哄骗hǒng铁裙箍gū芜菁wú jīng箭镞zú都铎duó二、字形1.赝品义愤填膺2.箭镞花团锦簇3. 油漆膝盖三、伍尔芙(1882—1941)英国女作家、批评家,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之一,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最知名的小说包括《戴洛维夫人》《到灯塔去》《雅各的房间》,《墙上的斑点》是她第一部典型的意识流作品。
《奥兰多》是女性主义批评的典范作品。
炮兽一、字音槌chuí一垛墙duò晕眩yùn xuàn剐guǎ颠簸diānbǒ嵌qiàn瞥piē颠踬diān zhì痉挛jìng luán 飓风jù fēng二、字形 1.胳膊肘儿思忖(cǔn)三、雨果(Victor Hugo)(l802~1885)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19 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物和代表作家,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有《巴黎圣母院》(又称《钟楼怪人》)、《悲惨世界》等。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
还有长篇小说《海上劳工》和《笑面人》。
《<克伦威尔>序言》,提出了“美丑对照原则”,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
《巴黎圣母院》开创了浪漫主义小说的新纪元。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32986022b160b4e767fcfc0.png)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基本篇目知识要点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基本篇目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692450d028ea81c758f578a3.png)
《外国小说欣赏》会考基本篇目知识要点一、《桥边的老人》1.关于小说:四大文学体裁: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概念: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情节和环境的描写来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主题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分类:⑴按篇幅:长、中、短、微⑵按创作原则:现实主义浪漫主义⑶按时代:古代小说、现代小说、当代小说⑷按国家:中国小说、外国小说⑸按题材:言情武侠科幻魔幻侦探历史纪实……⑹表现手法:诗体、书信体、章回体、意识流人物描写手法:⑴按内容:语言动作肖像神态心理细节环境(景物)⑵按技巧:工笔白描侧面正面环境:自然与人文(社会)情节模式:⑴完整模式: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⑵一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作者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主人公——桥边的老人;一个是线索人物——我。
老人是个怎么样的人?“我”是谁?由“我”来说这个故事好处和缺点各有哪些?推测:“我”也许是名战地记者,也许是名抗击法西斯的战士。
⑴由“我”来讲述故事,给读者一种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
⑵由“我”来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情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个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⑶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比如这个老人的身份、经历和未来,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
题旨:对战争的谴责和对和平的渴望。
小说关注的不是英雄、正义,也不是“主义”、政治,而是战争中的小人物和弱者。
他们是无辜的受害者。
残酷的战争来了,将家园、亲人都无情地撕碎。
在这里,战争成了谴责的对象,对生命价值的珍视更令小说充满了悲悯的力量。
3.海明威的“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e68f53c9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06.png)
《外国小说欣赏》总复习了解《外国小说欣赏》的知识体系以小说基本元素来区分单元叙述场景主题人物情节结构情感虚构什么是小说?传统观点认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古典小说、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现在观点认为:小说是作家凭想象虚构的一个世界。
(现代小说)如《墙上的斑点》走进文本,掌握小说阅读的方法(一)体验——阅读的起点文本的意义空间就在细读中得到丰富与深化。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一叙述角度:小说要有一个讲述的人,即故事由谁来讲。
叙述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
第一人称,叙事者同时也是故事里的人物,他是站在故事内部的参与者角度来讲述故事,是有限视角。
第三人称叙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是无限的(全知)。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就是全知视角,莫泊桑的《项链》也是。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叙述之二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真实亲切、拉近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
但在叙述上会受限制。
(《墙上的斑点》叙述者是我,但是全知视角)第三人称比较自由,可以深入人物内心,可以展示不同人物在不同地点同时发生的事情。
但它缺乏亲切感,有一定的距离。
契诃夫的《万卡》就采用了第三人称,但里面人物的信和内心独白是第一人称。
既利于交代背景,也有利于抒发感情,令人心酸落泪。
第二人称“你”既拉近叙述者和人物的距离,又有别于第三人称的两相疏离,别有一种依恋和欣赏的意味。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场景场景是小说最小的构成因素,有大小场景之分。
就是我们常说的“场面描写”,不同于环境描写,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
是生活的横截面。
场景作用:(1)给全篇定调;(2)营造意境与渲染气氛;(3)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和为后文铺垫)(4)揭示人物性格;(5)作为象征,有揭示主题的作用。
从“场景”的角度欣赏小说的要点与步骤:1、结合小说具体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描写了怎样的场景(…的人在…的环境里做…的事)2、用一两个双音节词点明这个场景的特点3、点明场景描写在小说中起到的具体作用。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要点及文学常识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要点及文学常识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fcddb45e45c3b3567ec8bb4.png)
外国小说欣赏第一单元叙述《桥边的老人》海明威(1899-1961),美国记者和作家。
长篇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
他的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描写了在欧洲参战的青年流落巴黎街头的生活情景,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他也因此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
1954年因中篇小说《老人与海》获诺贝尔文学奖。
《桥边的老人》选自《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小说一开始,是一段场面描写:一个老人独自坐在战火即将燃至的桥边,似乎这是一个“全知”的叙述角度。
只是随着第二段的进入,“我”的出现,才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
然而,虽然用了第一人称,有“我”的参与,“我”却只是充当故事中的一个人物、一个观察者,并不发表议论和流露感情。
这种叙述角度给了我们一种“亲历”的感觉,仿佛这是一篇来自战场的报道,一个真实的特写。
小说中的对话成为推动叙述的主要力量。
海明威有一个众所周知的理论,叫“冰山理论”。
他说,“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他认为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
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他的叙事极为收敛、简洁,传说他为追求简洁甚至站着写作,不让自己有多余的废话,甚至砍掉那些具有修饰意义和褒贬色彩的形容词。
有批评家称他是一个手持板斧的人,将附在文学身上的那些没有必要的“乱毛”统统砍伐掉了。
或许正是这种含而不露的手法,令小说中的对话充满了弦外之音。
小说结尾处,当“我”再次催促老人离开、而老人无力动身时,海明威这样写道:“那时我在照看动物,”他木然地说,可不再是对着我讲了,“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为什么不再是对我讲了?或许是他不再期待“别人分担他的忧虑”;或许是他想以中断谈话的方式来谢绝年轻人的好意;或许是疲惫得连话都懒得再说了;也或许表明了他决定听天由命不再逃亡了。
老人说“那时我在照看动物”,这个信息我们早已在前面听他告诉过我们了,他却依然喃喃自语地重复着。
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
![高二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55b7a5502768e9951e73879.png)
《梦的戏剧》(欧洲表现主义的先锋)《红房间》《朱丽小姐》
以独特的表现方式,表达深刻的内涵,给人耳目一新之感。用平实的语言写生动的人和事。本文:理解半张纸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山羊兹拉特
通过卖羊未成的经历的叙述,不仅将悲悯的目光投向困难中的人,更把关怀的温情给了绝境中依然忠心耿耿的纯洁的山羊,体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高度关注和精炼概述。
娜塔莎——《战争与和平》
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舞会上相遇安德来公爵并双双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拖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孩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
继承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以课文为例展开分析)
丹柯——《伊则吉尔老婆子》
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丹柯这一光辉形象。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黑暗。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借丹柯这一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以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逼真细腻地人物塑造。本文:抓住情节的运行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二)
课文(出处)
中心思想
作者(流派、国籍)
代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牲畜林——《卡尔维诺文集》
以平实但又调侃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意大利农民同入侵的德国纳粹士兵抗争的心态,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梳理
![《外国小说欣赏》文学常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5556fa189eb172ded63b7e3.png)
欣赏重点
作者
国别
风格
其他作品
荣誉
桥边的老人
短篇小说
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
海明威
美国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以文坛硬汉著称。创作原则:冰山理论——力求简洁,发人联想。
《老人与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太阳照样升起》
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墙上的斑点》
美国
《魔术师•原野王》
1978年诺贝尔文学奖
《礼拜二午睡时刻》
魔幻现实主义
延迟法插叙
加西亚•马尔克斯
哥伦比亚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代表作家
《百年孤独》
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
沙之书》
魔幻现实主义
象征手法、荒诞手法
博尔赫斯
阿根廷
20世纪短篇小说大师
《南方》《第三者》
《骑桶者》
荒诞派短篇
卡夫卡
奥地利
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列夫•托尔斯泰
俄国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
《复活》《安娜•卡列宁娜》《战争与和平》
《素芭》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画眼睛”
泰戈尔
印度
诗圣
《吉檀迦利》《飞鸟集》《新月集》《园丁集》《流萤集》
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清兵卫与葫芦》
现实主义短篇小说
采用倒叙结构,设置悬念
志贺直哉
日本
“白桦派”的主要代表
《审判》《变形记》《城堡》
蒲宁
俄国
现实主义
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
《丹柯》
浪漫主义象征性寓言体短篇小说
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
外国小说欣赏要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要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518967057fd5360cba1adb98.png)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整理——话题
小说考点解释:阅读小说三大要素最要紧:情节、人物和环境。
所以考试也会围绕三个要点展开。
读小说第一步要读懂小说,理清课文情节思路,体会这样安排的意义,归纳主题思想;第二步分析小说人物,特别要抓住小说人物言行、心理(环境对人物塑造也有作用,如《炮兽》)进行分析,从而归纳人物形象,通过知人论世,了解背景解读塑造该人物的意义;第三步分析小说的环境,主要是归纳环境的特点和环境的作用(重点是环境对情节推动的作用、人物塑造的作用和主题深化的作用)。
第四步,要认真品读小说的语言,分析某些词、句在文中的作用,比如对塑造人物、表现环境、深化主题上的作用,学会鉴赏评价。
总之,就是要扣住文章主旨,从三大要素入手,内容与形式共同关注。
情节是基础,主旨是关键,解题是目的。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及考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c827e2195f312b3069a50c.png)
高二(下)《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一、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二、单元专题涉及的作家作品...外国小说知识汇总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和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和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外国小说阅读与欣赏》知识梳理
![《外国小说阅读与欣赏》知识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0103406151e79b8969022668.png)
《外国小说阅读与欣赏》知识梳理一、文学学识《桥边的老人》1、海明威一生经历丰富,历经艰险,他用自己的一生及作品诠释着“硬汉”含义.他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
他有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理论叫做“冰山理论",就是要求表达要简约含蓄。
除了《老人与海》外,还有代表作《丧钟为谁面鸣》《永别了,武器》。
2、伍尔夫是意识流小说早期主要代表人物,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墙上的斑点》是她发表的第一部意识流小说,还有长篇小说《到灯塔去》《达罗卫夫人》.3、雨果被誉为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最主义的代表,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和小说家之一,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最后一部最后小说,也是人道主义思想的颠峰之作.他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种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思想,把人道主义看成是永恒的、最高的原则。
《炮兽》一文选自《九三年》。
4、蒲宁,继承了俄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传统,193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小说大都是哀悼处于衰微中的贵族之家,似乎是在为贵族阶级黄金时代的消逝唱一曲曲挽歌,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
《安东诺夫卡苹果》正是这样的一篇小说。
5、《丹柯》》选自《伊则吉尔老婆子》,是高尔基早期浪漫主义的代表作,是一篇寓言式的小说,采用民族传说的形式,寓教于乐.6、保罗·戈埃罗,被认为是继马尔克斯之后最受世人欢迎的拉美作家。
《炼金术士》是他最负成名的小说,这部象征色彩极强的寓言故事,被誉为“影响读者心灵一辈子的现代经典”.7、《娜塔莎》选自《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一直被人称为“世上最伟大的小说”。
它以战争为中心,以四大家贵族生活为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和重大的历史事件,歌颂了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也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
8、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他对中国的现代文学影响深远。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911fc6b7b4daa58da0114ad1.png)
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知识汇总(附:2011浙江高考《外国小说欣赏》考点全解)一、了解八个单元十六篇小说的基本内容与艺术特色1.《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美国)(1)主题:通过描写老人在逃难路上对家中动物的挂念,揭示战争的罪恶,呼唤人性与爱的回归。
(2)艺术特色:A.以小见大B.叙述简约,含蓄深远2.《墙上的斑点》伍尔芙(爱尔兰)(1)主题:通过描写主人公对斑点的六次猜想,表现作者对生命的神秘与不可控制、对自由的向往、对男权的否定等等思想感情。
(2)艺术特色A.辐射状结构B.自由联想3.《炮兽》雨果(法国)(1)内容:描写了“炮兽肆虐”“人兽之战”“赏功罚过”三个场景,塑造了一个临危不乱、有勇有谋、赏罚分明、刚毅坚定、严酷无情的将军形象。
(2)艺术特色A.对照法B.拟人手法,将无生命的事物描绘得如同有生命的物体一样神奇、动人心魄。
4.《安东诺夫卡苹果》蒲宁(俄国)通过描写苹果丰收、庄园生活、深秋打猎、小地主生活等四幅图画,将读者带入那个已逝的田园梦境,在对昔日的深情缅怀中,抒发对过去生活的留恋,对贵族衰落的不满,对时世变迁的惆怅与感伤。
【艺术特色】(1)绘景艺术:动静结合、调动多种感官的写景状物手法。
(2)结构艺术:用思绪来组织内容;首尾呼应。
以欢乐喜悦丰收场景开头,以萧瑟荒凉打猎场景结尾,形成强烈的对照。
(3)象征手法:安东诺夫卡苹果象征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
5.《丹柯》高尔基(苏联)通过塑造丹柯这一勇于实践、永不言败,敢于为理想英勇献身却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悲剧性英雄形象,鼓励人们去追求胜利,追求光明;同时也批判了那些懦弱、忘恩负义的人们。
【艺术特色】(1)浪漫主义手法(2)对照手法:丹柯——族人6.《炼金术士》保罗·戈埃罗(巴西)通过叙述西班牙少年圣地亚哥历经千辛万苦却最终未能找到宝藏的寻梦经历,启示人们要想实现梦想,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勇气、智慧、执著与经受考验,需要付出代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人物及方法
安东诺夫卡苹果
以时间为顺序巧妙地安排四个生活场景:庄园兴盛时期、中等贵族生活、地主精神日趋衰落、小地主时代开始,揭示出俄国中等贵族阶级的日益衰落,他们的精神日趋颓废的现状,为地主阶级的没落唱了一首挽歌。
蒲宁(俄国,曾获得1933年诺贝尔文学奖)(出身贵族)
《米佳的爱情》《三个卢布》《幽蝉小径》《巴黎》
《外国小说欣赏》课文知识点整理
课文(出处)
中心思想
作者(流派、国籍)
代表作品
作品特色及课文重点
桥边的老人——《海明威短篇小说选》
刻画了二战中一位孤苦的西班牙老人形象,通过他疲惫不堪的艰难逃难的遭遇,反映了法西斯发动战争的罪恶,表达了人民渴望和平的愿望。
海明威(美国,“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获得过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战争与和平》(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安娜卡列尼娜》(第二部里程碑作品)
《复活》(世界文学不朽名著)
对贵族生活的批判,道德自我修养的主张,擅长于心理分析。
注重“人民的思想”
“娜塔莎”是托尔斯泰笔下一个经典的形象。
本文:分析人物形象和塑造人物的方法
素芭
通过刻画哑女素芭永恒孤寂的内心世界,为我们展示了素芭的不幸以及她与自然的和谐融合。长大后,因为自身的残疾,素芭被迫远嫁到加尔戈达,远离了她熟悉的生活,陷入了更大的孤寂之中,美丽、聪颖、内心丰富,充满爱心的善良女性素芭的遭遇让人同情。
继承俄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其小说不太重视情节与结构的安排,而专注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环境气氛的渲染。(以课文为例展开分析)
丹柯——《伊则吉尔老婆子》
用浪漫主义手法,刻画丹柯这个光辉形象。为了让族人走出黑暗,他献出自己的心,用那颗燃烧的心照亮了人们的前程,带领人们走出黑暗。高度赞扬了丹柯勇敢、坚定、无私无畏、敢为理想献身的精神。借丹柯这个形象表达了俄罗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理想。
《与一位女士的合影》《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以时代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典型化的技巧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逼真细腻地人物塑造。本文:抓住情节的运行和细腻的心理描写。
牲畜林——《卡尔维诺文集》
以平实但又调侃幽默的语言描写了意大利农民同入侵的德国纳粹士兵抗争的心态,表现了人们战胜法西斯的乐观精神。
卡尔维诺(意大利)
2、作品大多从身边取材,以观察细腻、描写精确为特色。
3、本文:倒叙的作用、对比的意义、情节的跌宕对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的作用要掌握。
在桥边
通过对“我”在桥边数过桥人的记叙和细腻的心理刻画,生动地描述了一段感人肺腑的暗恋故事,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复杂感情及对美好情感的执著追求。
海因里希伯尔(德国,1972年《与一位女士的合影》获诺贝尔文学奖,战后文学即“废墟文学”的代表)
《看不见的城市》
《意大利童话》
既似现实中的童话,又像童话中的现实,把西方世界中人丧失自我本质的境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本文:掌握文章的情节和“延误”的作用;分析朱阿的形象和他出场的典型背景
墙上的斑点
描写了主人公看到墙上有一个斑点而引发了一连串漫无边际的遐想,后来却发现,那个斑点不过是爬在墙上一只蜗牛。
弗吉尼亚·伍尔芙(英国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家)(第一个是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
《海浪》《到灯塔去》《雅各布的房间》《达洛卫夫人》
其“小说就象一张蜘蛛网。也许仅仅极其轻微黏附着,不过它还是四只脚都黏在生活之上。”在无拘无束的意识流动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真实内在的看法。
清兵卫与葫芦
通过记叙清兵卫喜欢葫芦,可此爱好却被扼杀,反又热衷上绘画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清兵卫的同情,批判那种粗暴扼杀少年个性的做法,呼吁人们尊重个性,让个性自由发展。
志贺直哉(日本“小说之神”,近代“白桦派代表作家”)
长篇小说(《暗夜行路》)
1、追求个性解放,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
高尔基(苏联,被列宁称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海燕之歌》《母亲》《在人间》《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俄罗斯精神生活的编年史)
抑彼扬此,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使用想象、虚构现实中没有的人物、情节和环境,其实隐含了一种象征意义,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本文:人物的象征意义,挖心的意义,作者的写作风格。
炮兽——长篇小说《九三年》
通过描写一尊大炮滑脱的可怕场面,营造了阴惨、神秘、悲壮的氛围,塑造了失职后勇敢地挺身而出的炮队队长形象和严厉、冷峻、果断、对下属赏罚分明的将军朗特纳克的形象。
雨果(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美丑对比原则(对比在场景描写和人物描写中的作用)
《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迷惘的一代”代表作)、《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
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塑造了“能够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圣地亚哥《老人与海》);“冰山原理”(把东西藏起来,让读者去想)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人物形象;侧面表现战争。
泰戈尔(印度,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因《吉檀迦利》抒情诗集获奖。)
《摩哈摩耶》(短篇小说)
《吉檀迦利》
《沉船》《戈拉》《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
诗歌——冥思闲适,抒情气氛浓郁,哲理意味深刻,韵律优美而富有变化,美学风格质朴、自然、超逸。
作品反映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族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精神。
炼金术士
少年寻宝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每个人的财富都在自己身边,但要没能实现,而追求的过程也是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它使你远离平庸和无为。
保罗·戈埃罗(巴西)
《朝圣》
以理解自己为出发点,长于用朴素的语言,象征的手法来讲述富于意味的哲理。
娜塔莎——《战争与和平》
通过描写娜塔莎在参加舞会前的兴奋、激动与焦急的心情,舞会上相遇安德来公爵并双双埋下爱情的种子以及已经许配给安德来的娜塔莎因为孤独与寂寞受美男子阿那拖尔的诱惑而背叛安德来的心理状况,塑造了一位纯真善良、渴望爱情与幸福,但又过于轻信、充满浪漫与幻想的贵族女孩形象。
列夫·托尔斯泰(俄国19世纪最伟大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