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医籍选.ppt
针灸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ppt课件
一、按经配穴
1.本经配穴法:
当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时,即选该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如咳嗽 取中府、太渊;急性胃痛取足三里、梁丘;下肢外侧痛,取环跳、阳陵泉。 运 用某经脉的起止穴配穴治疗本经病证,称“首尾配穴法”,也属本经配穴法的范 畴,如睛明、至阴治疗坐骨神经痛。
选穴原则及配穴方法
主讲人:李丹丹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 选穴原文 ◆ 配穴方法
★ 选穴原则
选穴原则是临证选穴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主要包括近部选穴、远部选穴、 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近部选穴和远部选穴是主要针对病变部位而确立的选穴原 则;辨证选穴和对症选穴是针对疾病表现出的证候或症状而确立的选穴原则。
❖近部选穴 ❖远部选穴 ❖辩证选穴 ❖对症选穴
(一)近部选穴
是指选取病痛所在部位或邻近部位的腧穴。这一选穴原则是根据腧穴普遍具有 近治作用的特点而来的,体现了“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治疗规律。应用范围非 常广泛,适用于几乎所有病证,更多用于治疗体表部位较明显、病变范围较局限者, 如眼病取睛明、耳病取听宫、鼻病取迎香、胃痛取中脘、膝痛取膝眼等。
2.表里经配穴法:
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 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如胃痛取脾经三阴交、胃经足三里。另外, “原络配穴法”是本法的特例,如肝病取“太冲、光明”。
3.同名经配穴法:
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 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头痛取手太阳经的后溪配 足太阳经的昆仑等。
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 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 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 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针灸医籍选复习
1毒药:与甘药相对,指古代药性俊猛、祛邪力强的药物的称谓。
(课本)古代对一般药物的统称。
《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将药物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2六变:指脏腑病变反映在脉象上所出现的缓急大小滑涩六种变化。
3甘药:指性味甘温的药物,脾属土而喜甘,用甘药可补益脾气,脾旺则五脏之气俱盛,故适合于阴阳形气俱不足的患者。
4形气:形,形体外貌。
气,功能表现。
即形体与神气。
(另一种解释)形,形体、气,脉气、血脉。
指患者的形体的强弱、胖瘦及气血的衰盛。
5刺有三变:指三种不同的刺法,刺营、卫、寒痹。
6终始:比《径》更早的古代文献篇名。
“明知终始五脏为纪”指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都是有始有终的,要了解这一点应以五脏为纲纪。
7补阴泻阳:补其在的正气,泻其外来的邪气。
8劂心痛:五脏气机逆乱犯心导致的心痛。
真心痛:邪气直犯于心,有淤血积块闭塞心脉表现为手足厥冷,心痛剧烈,病势危急,后果严重,针刺效果不理想。
9泻必用方:泻法必须在气盛时使用。
10补必用员:补法必使气行,并使气至病所。
11刚柔之事:阴阳相配,刚柔相济。
12阴病行阳,阳病行阴:脏腑经络之气可以阴阳互通,维持平衡,在病理上也会互相影响,在治疗上,募穴在腹部,可以阴引阳,治疗腑病,俞穴在背部,阳引阴治脏病。
13送坚付濡:逐其坚实,补其濡弱。
14以急随缓:以使其坚急的方法治疗弛缓的病症。
15消息气血:调理气血,消减或增长气血。
16随师而将息之: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调摄。
17隔日一报:隔一天刺一次。
18以意消息:根据患者胖瘦进行调整。
19交正而识本经:交正,指十二经的阴阳表里相配,凡正经属阴经,属里属脏者,其交经必是阳经,属表属腑。
正经属阳经,属表属腑者,其交经必是阴经,属里属脏。
取本经俞穴治本经之病,称本经取穴,也正经取穴,兼用与本经相合之经的俞穴则称交经配穴。
20泻络远针:浅刺络脉出血,多用于血瘀气滞。
远道刺法。
21留吸母而坚长:留针取热,吸气时出针,用补母法治疗后,患者精神充沛,气血旺盛。
针灸医籍选教案.doc
一、九针十二原
二、小针解
授课时数
4
授课对象
专业:针灸推拿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第1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原文,了解文字含义,掌握理论内容。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九针十二原(节选),3课时。
小针解(全篇),1课时。
重点与难点
《九针十二原》篇为主。针刺治病的基本原则;针刺补泻原则、操作。十二原穴的诊治意义。
课程名称
《针灸医籍选》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第一章第二节
十七、逆顺肥瘦(节选)
十九、行针(全篇)
授课时数
5
授课对象
专业:针灸推拿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第1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理解原文,了解文字含义,掌握理论内容。
主要内容与时间分配
逆顺肥瘦(节选):2课时。
“黄帝曰:愿闻之白黑肥瘦小长,……日再可也。”
行针(全篇):3课时。
终始(节选):3.5课时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则五脏气坏矣。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取之其经。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少阴在下。
膺腧中膺……在筋守筋。
补须一方实……其脉皆实。
故曰:从腰以上者……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以生者也。
深居静处……气至乃休。
重点与难点
脉诊与针灸关系,下合穴,刺穴方法,调气理论,气至,选穴原则,治神。
教案
编号:1
课程名称
《针灸医籍选》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授课章节
绪论
授课时数
2
授课对象
专业:针灸推拿学层次:本科
教材版本
第1版
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要求、重点、学习、方法,《灵枢》、《素问》概况。
针灸配穴处方ppt课件(1)
—— 内
中冲(
庭
(
心包井
胃
荥
) )
关
节
痛
——
太
白
(
脾
输
)
气
喘
咳
嗽
——
经
渠
(
肺
经
)
嗳 气 、 泄 泻 —— 足 三 里 ( 胃 合 )
h
26
井穴—主治五脏六腑的急症、重症、以及精神魂魄异常诸症。有泻热、开窍、醒神等作用。
按五荥穴输—穴主治主脏腑病、经对脉症的热选症。用有泻热止痛作用。
输穴—主治发作性疾病及关节炎。有疏通经气、通络止痛作用。
21
定义:特定穴是指十四经脉中具有某种
四、特定穴特殊的治应疗作用用的腧穴。
种类:五输穴、原络穴、俞募穴、下合
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
交会穴。
h
22
定义: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
五输穴 的 井 、 荥 、 输 、 经 、 合 五 组 穴 位 。
内容:共60个穴位。
h
23
五输穴
按五输穴主病对症选用 子母补泻法
h
14
(一)按经配穴
交会经配穴法;交会经配穴法即按经脉的交叉、交会情况来配穴。某一病变部位有数条经脉交会或某一 病症与数条交会经脉有关,都可按此法配穴。 前额部和偏头部位有足阳明胃经与足少阳胆经交会,那偏正头痛可取分属二经的头维、阳白、率谷、内 庭、足临泣;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二章《难经》选第一节《难经》的针灸学术思想
《难经》的概述
学术上与《内 经》并重
《难经》是发挥《内经》的著作之一,全书 以阐明《内经》的要旨为主,对《内经》的 疑难问题,采用问答质疑的体裁,专题论述.
《难经》成书时代及作者
《难经》首见于《伤寒论》原序中,有《八十 一难》的记载,但未提到作者及年代。 至《旧唐书·经籍考》、《唐书·艺文志》以 及《宋史·艺文志》均记载《黄帝八十一难》为 秦越人所撰。 唐﹒杨玄操《难经集注》序中记载为秦越人所 撰
一、明确提出奇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脉体系
• 对经络学说,特别是对奇经八脉的论述, 不但提出奇经八脉不同于正经,即调节 正经气血的作用,而且提出完整的奇经 八脉的起止循行及病候,明确了奇经八 脉在经脉中的重大作用,是对《内经》 经脉学说的进一步发挥。
《难经·二十九难》 阳维维于阳,阴 维维于阴,阴阳 不能自相维, 则 怅然失志,溶不 能自收持。
所在脏 腑
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 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
三焦原气停止 辄(zhe)为原。五脏六腑之 之处,即称 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为原穴。
4.注重五输穴的应用
(1)五输结合五行、五脏病证。 ①《难经·六十八难》根据五输与五脏的五行配属关系,结合
五脏病证,提出了“井主心 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 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的五脏病证应用法。
• 然。五藏俞者,三焦之所行,气之所留止也。
• 三焦所行之俞为原者,何也?
三焦之气运行出 入
五脏以输为原, 六腑独有原穴, 概括十二经皆以 输为原不全面
命门真阳之 气,为人身 真气之根本
六十六难
三焦将 原气运 行诸经
然: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 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 特指 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
针灸医籍选概论
《针灸医籍选》是以培养学生阅读古籍能力、提高针灸基础理论水平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必修课程,包括医经(《灵枢》、《素问》、《难经》中有关针灸论述)、医论(后世针灸论著)和针灸歌赋、医案三个部分。
该教材1986年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20多年来一直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针灸推拿专业的教材使用,对全面理解针灸理论的含义,挖掘针灸临床技术,了解古代针灸学术成就,探讨针灸学术渊源,发展针灸学术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适应新世纪教学和未来针灸学术发展的需要,培训中医人才和传授医学知识的。
医经选概述:医经主要指《灵枢》、《素问》、《难经》,这些著作中的针灸学理论奠定了后世针灸学的基础,是后世针灸学术发展的渊源。
《灵枢》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该书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腧穴、精神、气血、津液、五志、六淫等为基本理论,以针灸为主要医疗技术,用整体、辨证、入与自然相应的观点,论述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防病治病原则,奠定了针灸的理论基础。
早期注释《内经》的著作有唐代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素问》注释以王冰注为主,宋代林亿等作“新校正”;其后有明代马莳(玄台)的《内经注证发微》、张介宾(景岳)的《类经》,清代张志聪(隐庵)的《内经集注》。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经》,共列81问答以阐发《内经》中有关问题,内容涉及脉诊、经络、营卫、脏腑、病证、腧穴、刺法。
历代注释者很多,如明代王九思等辑《难经集注》集录三国时吴国吕广、唐代杨玄操、宋代丁德用、虞庶、杨康侯等有关《难经》的注文。
元代滑寿(伯仁)撰《难经本义》,清代徐大椿(灵胎)撰《难经经释》等。
一、经络理论《内经》建立了较完备的经络理论体系,提出了经、络的概念,如《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
”《灵枢·经脉》说:“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者,常不可见也,其虚实也,以气口知之,脉之见者皆络脉也。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二节《灵枢》文选一、九针十二原第一
其疾,恶知其原。刺之 恶作“安”、
“何”解
微,在速迟,粗守关, 上守机,机之动,不离 其空,空中之机,清静
针刺的微妙 作用,关键 在于正确使 用疾徐的不
同手法
而微。 经气活动变化是微妙而不 易察觉的。
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
第1种解释:针下之气变化迅速,不易遇到,需 仔细体会(课文)
《灵枢集注·九针十二原》:如其气方来,乃邪 气正盛,邪气盛则正气大虚,不可乘其气来 即迎而补之,当避其邪气之来锐。其气已往, 则邪气已衰,而正气将复,不可乘其气往, 追而泻之,恐伤其正气,在于方来方去之微, 而发其机也。
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
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 异:分别
异其篇章,别其表里,为之终 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原 闻其情。
古代针灸书《灵
使《针经》 内容表里 清晰,有 始有终
毒药
具有治疗疾病作用的 药物总称
《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
知其往来,要与之期,粗 如而不
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
射
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
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
邪气正盛, 反用补法,
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使邪气更
实。
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迎而夺的泻法,或是随而济的补法,都应当在用心体察气 机的变化后,再灵活运用才能调和虚实。掌握了这个关键, 针法的主要道理,就尽在其中了。
概括针刺治疗的基本原则
【原文】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
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 不离其空,空中之机,清静而微,其来不可 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 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之期, 粗之闇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 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 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 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八章《针灸大成》文选二、头不可多灸策
各腧穴名称
故名也者,所以尽乎周身之穴也,固不失之太繁;
交会穴
会也者,所以贯乎周身之穴也,亦不失之太简。
本句意指各穴名及交会穴都不会太繁太简,刚好能尽其贯通之能
人而知乎此焉,则执简可以御繁,观会可以得要
知穴名及交会穴才可以执简御繁,观其要领
而按经治疾之余,尚何疾之有不愈,而不足以仁
循经
寿斯民哉?
自今观之,如灸风而取诸风池、百会,灸 劳而取诸膏肓、百劳;灸气而取诸气海; 灸水而取诸水分;欲去腹中之病,则灸三 里;欲治头目之疾,则灸合谷;欲愈腰腿, 则取环跳、风市;欲拯手臂,则取肩、曲 池。其他病以人殊,治以疾异。
从《针灸大成》中可以看出,所谓得其“要穴”即关 健穴、重点穴,它既包括了特定穴、交会穴,又包括经 外奇穴的运用。他取穴精练,一般均在10个以内,其中 有2/ 3取穴在4个以内,有些甚至仅取1穴。
《针灸大成》和任何一本著作一样,因受当时历史条件影 响,也免不了它的局限性。比如很多禁忌穴位,后世选用 其进行治疗,取得了可靠的疗效;又如对于文中论及的有 些取穴方法,过程繁杂,不适应后人推广,现已渐被更简 便而有效的方法所取代。
总之,由于其阐述针灸学理论系统而丰富,不失为学习和 研究针灸的重要典籍,对针灸学的发展有着承上启下的作 用.
[目的要求] 1、熟悉杨氏对灸治必须掌握周身经穴的论述。 2、熟悉杨氏对腧穴以十二经脉为纲纪的论述。 3、熟悉杨氏对灸治循经取穴和头部不可多灸的论 述。
4、熟悉杨氏对发灸疮的论述。 5、熟悉杨氏对灸治必须善于辨证、掌握经穴和补 泻方法的论述。
疏通
问∶灸穴须按经取穴,其气易连而其病易除,
经气
然人身三百六十五络,皆归于头,头可多灸欤?
仁厚且长寿
《针灸大成》灸法
最新〖医学〗针灸医籍选幻灯片课件
病史介绍
16床,费晶,21岁,因鼻塞、流清涕、打喷嚏、 反复发作十余年,于2011年5月15日8点30分入 院。曾用相关药物治疗效果较差 入院时神志清楚, 精神尚可。查体: T:36.5℃、P:80 次/分、R :19次/分、BP:110/70mmHg。鼻中隔偏曲 鼻腔粘膜苍白,下鼻甲稍大。诊断为:鼻中隔偏 曲 过敏性鼻炎
(2011年5月22日 16:00)
护理措施及效果评价
P5:知识缺乏:与缺乏鼻中隔偏曲治疗及自我保健知识 Ⅰ1:主动巡视病房,向病人及家属介绍病情,治疗方案。消
除紧张焦虑情绪,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 Ⅰ2:教会病人控制咳嗽、打喷嚏的方法:指压人中、舌尖抵
住上腭、深呼吸。 Ⅰ3:术后多于病人交流指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好疾病
(张志聪);(3)概指九针。
9
讨论
《九针十二原》
一、针刺的基本作用 1、《内经》时代的三种治病手段。
2、微针治病的优点。 3、针刺的基本作用。 二、关于《针经》
1、《灵枢》别名 2、非《灵枢》
10
原文(P.16)
《九针十二原》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
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
6
圆利针 毫针 长针 大针
镵针 圆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内经》九针图
选自《中国针灸史图鉴》
7
原文(P.16)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 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 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 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 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13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三章、针灸甲乙经选
头自鬟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背自第一椎两傍夹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背自第二椎两傍夹脊各三寸行至二十一椎下两傍夹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卷三为腧 穴主治部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胸自输府夹任脉两傍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十二穴第十五 胸自气户夹输府两傍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胸自云门夹气户两傍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针灸甲乙经
这本书共12卷,128篇。 其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类。 从一卷至六卷为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与针
灸学的基本知识; 从七卷至十二卷为临床治疗部分,包括各
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和腧穴主治。
续《内经》《难经》之后在 医学基础理论和针灸治疗方 面具有总结性的主要医学著 作。
最早最多收集整理此前针灸 方面大量原始资料
一、强调腧穴理论在针灸学中的地位以及 腧穴分部主治规律的意义
全身腧穴按头
针灸甲乙经卷之三
头直鼻中鬟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头直鼻中人鬟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头直夹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面、颈、躯
干、手足的 部位来排列
头直目上人鬟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分,共厘
定了腧穴 349个(其 中单穴49
个,双穴
299个)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总体以四肢穴
腹腹自 自鸠 幽尾 门循 夹任巨脉阙下两行傍至各会半阴 寸凡 循十 冲五 脉穴 下第 行十 至九 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分十经;头面
腹自不容夹幽门两傍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躯干分部为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第一章《黄帝内经》选第一节《黄帝内经》的针灸学理论体系1
脏腑属络 内络心脉 出属心包, 历络三焦
分支
无
有
(三)经脉病候
病候
是动则病:指因本经经气发生 异常变动而产生的病候
【病候】《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舌 本强,食则呕,胃脘痛,腹胀善噫, 得后与气,则快然如衰,身体皆重。
是主※ 所生病:本经脉腧穴能 主治有关※方面所发生的病症
【病候】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体不 能动摇,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 瘕泄,水闭,黄疸,不能卧,强立股膝 内肿、厥,足大指不能用。
《黄帝内经》的由来及沿革
于先秦战国时期称为“经”的书籍
经
甚多,一般认为具有一定法则, 为后学者必须掌握的重要书籍,
当时都称为“经”。
黄帝
《内经》全称为《黄帝内经》。但 《内经》是否为黄帝所著,或出于 黄帝时代?
按《汉书·艺文志》记载: 道家有《黄帝四经》、《黄帝铭》、《黄帝君臣》; 阴阳家有《黄帝泰素》、《黄帝》; 小说家有《黄帝说》; 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 历谱家有《黄帝五家历》; 五行家有《黄帝阴阳》、《黄帝诸子论阴阳》 医经家有《黄帝内经》;
经或十四经依次交贯循行
《灵枢·邪客》也有记载
手太阴肺经循行比较
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比较
比较内 邪客篇 经脉篇 容
起点
经过
脏腑属 络 分支
大指之 中焦 端
太渊.鱼 腋下.肘 际.肘内. 中.太渊. 腋下 鱼际
肺
属肺络
大肠
无
有
比较内容 邪客篇 经脉篇
起点 经过
中指之端 心包
掌中.两 腋下.肘 骨之间. 中.两骨 肘内,两 之间.掌 骨之会, 中 胸中
明嘉靖年间(14631539),当时名冠全国的 4位医学大师 之一
针灸配穴处方针灸专业ppt课件
2、远部取穴
在距离病变部位较远的地方选穴
远道刺
适用于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选穴,用于治疗 头面、五官、躯干、内脏病症。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残缺,面口合谷收。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头 面
部位
前额
头部
侧头 后头
选穴 三间、合谷、内庭、解溪 中渚、外关、侠溪、足临泣 后溪、养老、昆仑、申脉
中极
胃俞Acupunctu利re湿t、he化ra湿py
功能 祛湿 化湿燥湿 行湿 燥湿 行湿、利湿 利湿、化湿 化湿、渗湿 利风湿 利风湿 化湿、利湿 燥湿 行湿 化湿、利湿 利湿、燥湿
经验选穴
• 纠偏方: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 • 百会、风府、风池(上部);肩髃、曲池、合谷(中部);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 冲等(下部)。 • 病在上部选用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经穴。 • 病在中部选用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穴。 • 病在下部选用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经穴。
头痛选百会或太阳 鼻塞选素髎或迎香 面瘫选颊车或地仓 脱肛选会阴或长强
胃痛可取三脘 咳喘可取天突、膻中 心痛可取巨阙、膻中
对于针感不明显的患者,从加强局部的刺激作用 来看,更加适宜。
各种关节
疼痛、痿 证以及扭
局部选穴
围
伤、皮肤
刺
病、腱鞘 囊肿、甲
法
状腺肿大
配穴时重视局部同时要着眼于整体,局部与整体 相结合。
分门 穴名
功能
穴名
功能
合谷 清气分热及头面诸窍热 阳陵泉
清肝胆热
支沟
清三焦热
足三里
清六腑热
悬钟
清三阳及脑髓热
三阴交
清血热,平肝热
大椎
清表热,清骨蒸痨热
针灸医籍选读课件中篇医论选第四章《千金要方》选
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 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
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杨继洲-针灸药各有所长说
❖ 到了明代末年,出现了崇 尚药物而废弃针灸的迹象, 杨氏为了挽回颓势,论证 了“针灸药不可缺一”的 论点。针灸衰落的原因, 是“业针法之不精,传授 之不得其诀耳。”非针灸 本身缺陷所致。
中医称脚气为“脚 弱”。脚气病发初 期,从脚部开始, 因为得脚气的时候 ,足部会有肿胀充 气状的情况,所以
被人称作脚气
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 坏、不好
以为意"。
马上,当 时,立刻
二、重看脉,慎刺灸
❖ 孙氏重视诊脉刺灸
❖ “凡欲针灸,必先看脉”,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 用,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 针”。
第四章《千金要方》选
第一节孙思邈的针灸学 术思想
孙思邈享年?
❖ 孙思邈,京兆华原(今陕西省耀县)人,约 生于隋开皇元年(公元 581年),卒于唐永淳 元年(公元682年), 活了102岁(有的考 证活了141岁)。
• “药王”,“真人”,“药 圣”
孙思邈少年 好读,天资 聪明,7岁 的时候,就 认识一千多 字,每天能 背诵上千字 的文章,据 《旧唐书》 载,西魏大 臣独孤信对 孙思邈十分 器重,称其 为“圣童”
腹内脏腑疾病,是由饮食 不节形成,风寒之邪留滞 导致水谷不化。灸宜“熟”
常规灸法应灸的 壮数
男子三 十岁
❖ 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
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仍须准病
轻重以行之,不可胶柱守株。
拘泥于某种形式,
绪论
次任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名曰人迎;二次 脉手阳明也,名曰扶突……” ➢ 天牖五部
三、腧穴理论
腧穴含义 腧穴定位方法 腧穴主治
腧穴数目 腧穴分类
腧穴主治
逐一介绍:《灵枢·寒热病》“阳迎头痛,胸 满不得息,取之人迎。”
赠送结构内容
章
知识网络构建
末
优
化
总
结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网络构建
赠送结构内容
章
知识网络构建
末
优
化
总
结
章末综合检测
知识网络构建
《灵枢·本输》
• 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心合小肠, 小肠者,受盛之府。肝合胆,胆者,中精 之府。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肾合膀 胱,膀胱者,津液之府也。少阴属肾,肾 上连肺,故将两藏。三焦者,中渎之府也, 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府也。是六府 之所与合者。
经络功能
联系功能 运行气血 传变病邪,反映病候 防御疾病
《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 深而不见…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二、经络体系的形成
经络概念
经别循行
十二经脉循行
经筋循行及病候
经脉病候
皮部分布
奇经八脉的循行及病候 经络功能
络脉循行及病候
标本、根结、气街及四海
经络系统结构图如下:
二、经络体系的形成
❖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系统结 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建立,为中医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发展史上所出 现的许多著名医学家和不少医学流派,从 其学术思想和继承性上,基本上都是从 《内经》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所以它是中医学最基本的基础理论课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圆利针 毫针 长针 大针
镵针 圆针 鍉针 锋针 铍针
《内经》九针图
选自《中国针灸史图鉴》
7
原文(P.16)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 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 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 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 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 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 令各有形,先立针经。
针灸医籍选
针灸推拿学院 诸毅晖
1
灵枢经
《灵枢经》是《黄帝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指导,全面论述人体的生 理、病理、诊断、治疗、摄生等问题,并详叙 脏腑、精、神、气、血、津液的功能和病理变 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以及人体内部协 调统一的整体观念,其最突出的特点是翔实地 阐述了经络理论和针法,总结了汉代以前经络 学说和针刺技术的成就,为针灸学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本书的命名之义,张介宾说:“神灵 之枢要,是谓灵枢”。
13
讨论
一、关于经气的调理
1、调气的重要性 2、调气方法:
➢ 全神贯注 ➢ 准确取穴 ➢ 针下辨气 ➢ 正确补泻
《九针十二原》
14
二、“迎随”的含义
《九针十二原》
1、补泻总称
《九针十二原》:“泻曰迎之,迎之意,必持内 之,放而出之,排阳得针,邪气得泄。按而引针, 是为内温,血不得散,气不得出也。补曰随之, 随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 还,如去弦绝,令左属右,其气故止,外门已闭, 中气乃实。必无留血,急取诛之。”
针”,《集注》:“坚者,手如握虎也。”强
调坚强稳定。
2、无针左右:倒装,即“针无左右”。
3、秋毫:秋天鸟兽新生的羽毛,引申为(1)细微
征象;(2)针尖。
4、两卫:卫繁体字与“衡”相似,故疑为“衡”。
两卫即两衡,指两眉。
17
讨论
一、针刺操作的要求 1、指力坚定
2、取穴准确 3、精神集中 4、注意血脉 二、辨识血络的意义
讲解
1、小针:九针。
要:关键。
2、粗守形:
(1) 刺法(马莳);
(2)表面现象、形体(张介宾)。
3、神乎神:神气、经气。
4、客:外来邪气。 门:腧穴。
12
讲解
《九针十二原》
5、速迟:(1)行针手法的快慢; (2)得气的快慢。
6、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其,指经 气。经气往来的瞬息万变。
7、不可挂以发:毫发。 8、叩之不发:发针。
(张志聪);(3)概指九针。
9
讨论
《九针十二原》
一、针刺的基本作用 1、《内经》时代的三种治病手段。
2、微针治病的优点。 3、针刺的基本作用。 二、关于《针经》
1、《灵枢》别名 2、非《灵枢》
10
原文(P.16)
《九针十二原》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神
乎神,客在门,未覩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
迟。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
清静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
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要与
之期,粗之暗乎,妙哉,工独有之。往者为逆,来者
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
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
矣。 11
提要:针刺调气的基本要求。2、针芒补泻(根来自针尖的方向决定补泻)15
原文(P.19)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 针左右,神在秋毫,属意病者,审视血脉 者,刺之无殆。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 于两卫,神属勿去,知病存亡。血脉者, 在腧横居,视之独澄,切之独坚。
16
《九针十二原》
提要:针刺操作的基本要求。
讲解
1、坚者为宝:杨上善:“持针不坚,则气散不从
1、血络的特点 2、意义:防止意外
刺络放血
《九针十二原》
18
复习
《九针十二原》
1、针刺的基本作用是什么? 2、为什么《灵枢》又称为《针经》 3、针刺调气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4、如何正确理解“审视血脉者,刺之
无殆”?
19
2
宋本《黄帝内经·灵枢》
3
选自《中国针灸史图鉴》
宋本《黄帝内经·灵枢》
4
选自《中国针灸史图鉴》
九针十二原
《灵 枢》
篇解 原文 提要 讲解 讨论 作业
5
《九针十二原》
篇解
九针:九种不同的针具; 十二原:十二原穴(与今不同)。
本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的针具 的名称、功用以及十二原穴在人体 的重要意义。
提要 论述针刺的基本作用以及编撰《针经》的目的。
8
讲解
《九针十二原》
1、毒药:两方面含义--(1)所有药物的总称; (2)药性剧烈的药物。姚止庵:“毒药, 驶剂也”,岳美中:“涤固之疾,服药中病 则暝眩,暝眩愈剧,其效愈宏。”
2、砭石:最早的针具,又称为“石针” 。 3、微针:(1)毫针(丹波元简);(2)小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