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基础达标]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答案』C『解析』铁犁、牛耕都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推广,排除B、D;A不涉及农耕生产;C 为甲骨文中关于井田制的表现,正确。
2.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土地私有『答案』D『解析』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膨胀的结果,土地私有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645年晋国“作爰田”是一次重大改革。
根据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断,这次改革的实质是()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提高了各个阶层的地位『答案』A『解析』据时间,“当时历史”应为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税制改革大多都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
4.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的是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其目的是严格控制人民的对外联系,以稳固其统治。
故D项正确;A、C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是主要目的。
5.清朝的一项政策“不仅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这一政策是()A.奖励耕织B.重农抑商C.自由放任D.闭关锁国『答案』D『解析』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能力提升]6.《商君书·垦令》:“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本钱之意),然则商贾少……商贾少,则上不费粟。
2020-2021学年历史人民版必修2课时作业: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课时作业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一、选择题1.“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财产轻便),其产约则轻(容易)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有居心。
”这段话主张(B) A.民贵君轻B.重农抑商C.农商并重D.寓兵于农解析:题干材料认为人民从事商业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阶级统治,应该重农抑商,将农民固定在土地上。
2.《汉书·食货志》载:“(汉武帝时)敢私铸铁器鬻盐者,钛左趾(在左脚趾上挂铁钳),没入其器物。
”这一规定反映当时(C)A.限售生活用品B.出现垄断组织C.推行抑商政策D.开创工官制度解析:材料体现了汉武帝实行的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但是并不是限售生活用品,排除A项;盐铁官府专营政策不等于完成了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排除B项;西周时期开创了古代中国的工官制度,排除D项。
3.《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
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
工尽巧,则斯器坚而用有余矣。
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
彼有余而我取之,虽多不病矣。
”这反映出司马光的理财主张是(A)A.“民富财足”B.“减损浮冗”C.“重敛于民”D.“重农抑商”解析:材料主张发展农工商业,使民富财足,故A项正确。
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
4.桓宽在《盐铁论》中这样描述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后的情况:“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卒徒烦而力作不尽……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
铁官卖器不售,或颇赋与民,卒徒作不中呈,时命助之,发征无限,更徭役均剧,故百姓疾苦之。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C)A.本质上反映了汉武帝实行重农抑商的后果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的目的在于巩固其统治的经济基础C.盐铁官营加重了民众的负担,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盐铁官营给地方官剥削民众的机会解析:由题目中的信息“盐铁贾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耰啖食”“徭役均剧……百姓疾苦”可知,盐铁官营制度不利于农耕经济的发展且加重了百姓的负担,故C项正确;题目中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故A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实行盐铁官营制度的目的,故B项错误;题目中未涉及地方官利用盐铁官营制度来剥削民众,故D项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2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对材料所反映的经济现象出现在()A.商周时期B.秦汉时期C.北魏至唐前期朝D.明清时期2.西周中期,大贵族矩伯以其部分封地作价,与下级官员裘卫交换朝觐用的物品;贵族格伯则用部分封地以换取马匹。
由此可见,当时()A.传统礼制有所松动B.贵族阶层瓦解C.私有土地开始流转D.商品经济发达3.《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4.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多种土地制度,如曹魏的屯田制、南朝宋颁布的占山令、北魏的均田制等。
其影响是()A.解决了人地矛盾问题B.实现了社会长期稳定C.促进了经济重心南移D.调整了农业生产关系5.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土地为国民所有B.战国时代的多国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私有制下国家并不拥有土地D.均田制下禁止土地买卖,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6.唐代法律规定,土地买卖的行为必须得到家(族)长认可,同时直系亲属与邻居享有优先购买权,业主不得私自买卖。
这些规定体现了,唐代()A.土地私有制受到严重冲击B.经济立法比较完善C.政府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D.世族门阀把控经济7.建中元年(780年),唐德宗实行两税法。
其中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据此可推知,唐代两税制改革()A.承认了土地兼并现实B.导致藩镇割据形成C.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D.加重了农民的负担8.宋元以前,我国江北、江南广大地区农民既种田又养蚕,并按规定上缴谷物和布帛等产品给国家。
明朝中期以后杭州、嘉兴、湖州和珠三角一带许多农民专事蚕桑,而其他许多地区“妇女无工于蚕事”。
2019-2020年历史人教版必修2练习: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堂演练当堂达标一、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1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邈駆㊉*股軀載刑半耕图甲骨文铁犁咼严U C D解析: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 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
答案:C2.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A .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 .实行土地国有化D .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解析:“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说明宋代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故D项正确。
答案:D3.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A .封建社会以农为本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C .封建社会商业兴盛D .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解析:“翻地块”就是发展农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农本思想答案:A4.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 .“海禁”政策的实施B .社会矛盾尖锐C .倭寇为患D .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沿海居民“生理无路”,生活 所迫,不得不入海为盗,A 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A5. ............................................................................................ 清朝的一项政策“不仅妨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 ..................... 阻碍 解析:清朝长期实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不仅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而且使中国与世 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答案:D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 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2作业: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2Word版含解析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
”“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
”这反映其()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D.主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2、中国历史上出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种土地兼并的现象,其根源在于() A.土地私有制B.中央集权制度C.重农抑商政策D.政治统治腐败3、《新唐书》载:“授田之制,丁及男年十八以上者,人一顷,其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寡妻妾三十亩,……工商者,宽乡(地广人稀的地方)减半,狭乡不给。
”下列对这一土地制度认识错误的是()A.授田依据主要是性别和年龄B.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可自由买卖C.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重农抑商D.这一土地制度在唐朝后期废弛4、“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中可以成立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5、《吕氏春秋·尚农》中指出,“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巧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作者认为“重农抑商”可以()A.提升思辨能力B.维护法律权威C.发展小农经济D.端正民心民志6、《史记?货殖列传》载:“《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财匮少则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
’”司马迁认为()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B.秦汉采取重农抑商C.耕种、开采、加工、交换本末有别D.农工商皆本,经济民生7、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政府的各种经济限制政策并不是为禁而设,而是为了统治者有选择地提供特许,体现统治者的存在感,提高被统治者的向心力,稳固集权者的统治,并更方便收取更多的“利”。
最新人教版必修2: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作业】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跟踪检测|基础达标练|1.公元前594年,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照田亩的实有数目收税。
其中“公元前594年”属于( )A.前五世纪末B.前五世纪初C.前六世纪末D.前六世纪初解析:选D 公元前594年属于公元前六世纪初期,故D项正确。
2.战国时期强调耕战和加强中央集权,由于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于是出现了( )A.工商食官政策B.工商皆本政策C.闭关锁国政策D.重农抑商政策解析:选D 商鞅变法时期为了强化中央集权,限制商人流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正确;工商食官政策是西周时期实行的,故A项错误;工商皆本政策不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错误;闭关锁国政策是明清时期实行的,故C项错误。
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此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
”据此可知,实行该“制”的目的是( )A.抑制土地兼并B.增加财政收入C.缩小贫富差距D.打击豪强地主解析:选A 由“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准”可知,该“制”为均田制,由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故A项正确。
4.造成古代中国封建社会出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B.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C.政府采取不抑兼并的政策D.地权和劳动者的分离解析:选B 封建社会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从而导致“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其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故B项正确;A、D两项表述的现象均由B项所致,故与题目中的设问要求不符,排除;面对土地兼并现象,封建政府曾采取措施进行抑制,故C项错误。
5.秦朝时期,秦始皇明令将“贾人”与“治狱吏不直者、诸尝逋亡人、赘婿”等归为同类,并将他们充征(服徭役)或戍边。
这反映了秦代( ) A.劳动力极其缺乏B.社会等级森严C.徭役比较繁重D.厉行抑商政策解析:选D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对商人实行严苛的政策,并没有体现秦代劳动力缺乏、秦代社会等级森严和徭役比较繁重,故D项正确,排除A、B、C 三项。
2019-2020学年人教版必修2 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作业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考古学家对右图的考古材料展开过积极研究,研究结果是,此图与当时的土地制度有关,其中最合乎研究结果的是()A.土地私有制B.“普天之下,莫非王土”C.均田制D.分封制答案 B解析此图形状同井字,成方块状,这被称为“井田”。
这种土地制度下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故B项正确。
2.“初税亩,初者始也。
古者什一,藉而不税。
初税亩,非正也。
”对这段材料的认识正确的是()A.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公开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C.初税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D.标志着井田制的彻底结束答案 B解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改革,标志着国家对私田合法性的承认,故选B项。
A、D两项是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与材料中的信息“初税亩”不符,故排除;初税亩不涉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故排除C项。
3.明代海瑞认为,欲求天下安定,就一定要推行井田制,或者限制地主拥有的土地数量。
这反映出明代()A.土地兼并严重B.小农经济的弱化C.商品经济发达D.井田制得以恢复答案 A解析材料反映了海瑞的直接目的是让农民有田地,这说明当时农民失去土地的现象严重,故A项正确。
4.钱穆《国史大纲》:“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地主土地所有制D.小农土地所有制答案 A解析由材料中“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可知,这一土地制度目的之一是限制土地兼并,据此可判断该制度为均田制,故选A项。
5.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B.统治者“不抑兼并”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的高度集中,而出现土地高度集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度的存在,故选C项。
6.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A.列强以有益清朝为由侵略中国年,清廷中国的航海业6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答案与解析1.A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形成于商,发展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它不是贵族土地私有制。
2.C 在商鞅“废井田,开阡陌”以前,分封制度就已经走向瓦解,排除A项;使封建王权得到强化是商鞅变法的目的之一,不是直接影响,排除B项;从逻辑顺序上是先有“从法律上肯定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再有“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产生”,因此C项是直接影响。
3.D 从题目所给的四个选项来看,C项明显不对,因为材料只是谈税收问题,并未涉及土地兼并;由于材料说的是国内贸易,因此A项也可排除;B、D两项比较,显然D项更符合题意。
4.C 宋代对商人态度有所变化并不意味着彻底放弃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5.C 本题错选的原因在于不知道明清时期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发展资本主义。
A、B 两项所反映的历史现象都是农业方面的,从本质上看属于以封建自然经济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农耕文明的发展情况;D 项干扰性较大,但它主要反映的是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情况。
只有 C 项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要素:机工、机户、雇佣关系。
故答案为C 项。
6.D “海禁”政策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而富商巨贾买房置地使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都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7.A 本题可用排除法解答,B项“均可生产”太绝对,C项“人民生活富足”错误,D项虽然正确但并非主要原因。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人们生活基本自给自足,才是产生“可谓中国不缺耶”的认识的主要原因,故A项符合题意。
8.B 材料反映了清王朝统治阶级闭目塞听,不了解世界和时代变化,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
9.D 材料体现的是“海禁”政策,四个选项均是该政策产生的影响,但最大的影响是D 项。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游离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之外,从而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导致了近代中国的落后挨打。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0: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从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战国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瓦解B.封建王权的强化C.土地所有制的变化D.上层建筑的变化2.北魏至唐朝前期,我国曾经实行过一种土地制度,即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徭役。
这种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私田制D.公田制3.汉初规定:商人不许穿丝绸衣服,不许持有武器,不许乘车骑马,不许仕官为吏,不许购买土地。
这反映汉初实行()A.“海禁”政策B.“抑商”政策C.奖励农耕政策D.盐铁官营政策4.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这反映出当时的政策是()A.禁止走私贩运B.“海禁”政策C.重农抑商D.保护生态资源5.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有一段描述:“在广州,外人也是不自由的,夏秋两季是买卖季,他们可以住在广州的十三行,买卖完了,他们必须到澳门去过冬。
……他们在十三行住的时候,照法令不能随便出游。
”这段描述反映清政府()A.开放广州为通商口岸B.严格管制商品经济C.坚持重农抑商政策D.实行闭关锁国政策6.“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
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的判断上有“战国说”“西汉说”“唐代说”“宋代说”“明清说”,这些分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 A.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不同C.研究者的知识层次不同D.对资本主义内涵的理解不同二、非选择题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
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
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
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作业及答案
第一单元第四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2018·济南高一检测)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不同时代农业生产的典型特征。
铁犁、牛耕都是春秋战国兴起推广,排除B、D两项;A项不涉及农耕生产;C项为井田制的表现,正确。
答案:C2.(2018·昆明高一模拟)《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B.诸侯权力增强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题干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了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土地私有权在当时获得认可。
答案:D3.(2018·陕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C.“闭关锁国”D.井田制瓦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选B项。
答案:B4.(2018·广东学业水平测试)宋代出现了“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定主”的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财产平均分配B.禁止土地买卖C.实行土地国有化D.土地所有权转移频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材料解读能力。
题干材料信息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土地所有权不固定,故选D项。
答案:D5.从战国到清代,中国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是( ) A.集体耕地向私有制转化B.国有耕地向私有制转化C.由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模式转化D.由集体劳动向一家一户小农经济转化解析:本题考查这一时期土地所有制的演化趋势。
A项是战国以前土地所有制演变的过程,C项是耕作方式的表现,D 项是小农经济的组织形式,B项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演化趋势。
高中历史课时作业4古代的经济政策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 ( 四)( 建议用时: 45 分钟 )[ 合格基础练 ]1.商代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一样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点能够用于研究()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郡县制A[ 依据题干可知,这些田字的形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将土地区分红几块规整的小方块,形同井字,应选 A 项。
B、 C、 D 三项与田字的形状特点没关,故清除。
] 2.唐朝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繁,遂相吞并。
”这表示当时 ()A.农业发展迅猛B.曲辕犁推行C.井田制恢复D.均田制被损坏D[ 资料反应了因为均田制被损坏,土地能够买卖,进而致使土地吞并的现象,这与农业发展迅猛、曲辕犁推行没关,故A、 B 两项错误;春秋战国期间,井田制已逐渐崩溃,唐朝没有恢复井田制,故 C 项错误;北魏至唐朝先期推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唐后期均田制被损坏,民间能够自由买卖土地,致使土地吞并严重,故 D 项正确。
]3.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朝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表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C[ 从题干资料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和“民之大命,谷米也”可知反应的是古代中国的重农政策,应选C项。
]4.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合不及 1 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 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
这一现象反应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快速提升C.士贵商贱观点已被打破D.商人获取政府优厚遇遇A[ 资料反应出盐商家庭比较着重科举取士,说明这些盐商家庭希望经过科举跻身官宦之家,改变社会地位,故 A 项正确;资料没法表现盐商经济实力的改变,故 B 项错误; C 项说法不切合史实,故错误;资料也没法表现政府对待商人的政策,这个期间“重农抑商”政策依旧存在,不行能赐予商人优厚遇遇,故 D 项错误。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一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精编作业
2017-2018学年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基础达标]1.与“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观点不一致的是()A.“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丝麻”B.“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C.“士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D.“舍本逐末,贤者所非”答案 C解析A、B、D三项实质上是支持重农抑商政策;C项中认为工商为末是不切实际的妄加抑制,实质是支持商业发展,与题干观点不一致,符合题意,为本题正确选项。
2.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禁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
此规定体现的经济政策是()A.海禁B.闭关锁国C.重农抑商D.土地国有答案 C解析材料“禁止弃农经商,未经允许从商者罚作奴隶”,体现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发展,即为重农抑商政策。
C项正确。
3.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这反映了汉初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A.海禁B.抑商C.奖励农耕D.整顿吏治答案 B解析材料“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体现的是抑商政策,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
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
4.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
”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 A解析②③的出现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①④则体现了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
5.《唐会要》记载“天下诸郡……有田宅产业……先己亲邻买卖”。
这实质上反映了唐代()A.注重邻里之间和谐人际关系B.对商业发展实行严格的限制C.田宅产业只能卖给亲戚邻居D.坊市限制的规定已有所松动答案 B解析材料讲对于田宅产业等先在亲邻中买卖,说明买卖范围非常小,人们不敢扩大买卖范围,其原因主要是官府的控制,故B项正确。
6.清朝规定“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违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
浙江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 第四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作业
人教版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1.“闭关”的含义原指关闭城门,如《易·复》:“先王以至日(冬至日或夏至日)闭关,商旅不行。
”而清政府的“闭关政策”是指( )A. 禁止对外贸易B. 关起国门C. 禁止对外交流D. 限制对外交通和贸易2.史学界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
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 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C.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D.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3.“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
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篡要·卷七》)材料中“可谓中国不缺耶”这一认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中国特产丰饶,人民生活富足B. 所谓夷货,中国均可生产C.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D. 夷货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4.1656年,清廷“严禁商民船只私自出海”,并“不许片帆入口”,同时颁布了“迁海令”,在沿海制造无人区。
该政策的最大影响是A. 打击了中国航海业B. 脱离了世界发展大势C. 影响了商民的收入D. 丧失了外贸主动权5.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 避免海难发生B. 防止鸦片走私C. 杜绝西方思潮D. 严控对外联系6.明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给中国带来的最严重后果是()A. 禁止国人出海贸易,妨碍了海外市场开拓B. 限制外商来华贸易,阻碍了中外经济交流C. 避免受到外界影响,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D. 长期与世隔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7.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全国各地蚕桑业趋于萎缩,但珠江流域蚕桑业却快速发展,赶上太湖流域。
2019-2020新人教版历史必修2课时分层作业4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时分层作业(四)(建议用时:45分钟)[合格基础练]1.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被刻作等不同形状,这些田字的形状特征可以用于研究()A.井田制B.分封制C.均田制D.郡县制A[根据题干可知,这些田字的形状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都将土地划分成几块规整的小方块,形同井字,故选A项。
B、C、D三项与田字的形状特征无关,故排除。
]2.唐代后期,“远近异法,内外异制,民得自有其田而公卖之,天下纷纷,遂相兼并。
”这表明当时()A.农业发展迅猛B.曲辕犁推广C.井田制恢复D.均田制被破坏D[材料反映了由于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可以买卖,从而导致土地兼并的现象,这与农业发展迅猛、曲辕犁推广无关,故A、B两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已逐步瓦解,唐朝没有恢复井田制,故C项错误;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买卖,唐后期均田制被破坏,民间可以自由买卖土地,导致土地兼并严重,故D项正确。
]3.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
”宋代李觏说:“民之大命,谷米也。
”这两句话都体现了中国古代的()A.“闭关锁国”政策B.君主专制C.重农思想D.重商主义C[从题干材料信息“农,天下之大本也”和“民之大命,谷米也”可知反映的是古代中国的重农政策,故选C项。
]4.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1 000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280余名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1.88%。
这一现象反映了() 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A[材料反映出盐商家庭比较注重科举取士,说明这些盐商家庭希望通过科举跻身官宦之家,改变社会地位,故A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盐商经济实力的改变,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对待商人的政策,这个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依然存在,不可能给予商人优厚待遇,故D项错误。
]5.《吕氏春秋·上农》中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不令,不令则不可以守,不可以战。
2020-2021学年人教版历史必修2配套课时作业:第一单元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孔子修订的《诗经》中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A.井田制B.均田制C.氏族公社所有制D.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析:诗句反映了“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这种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指的是井田制。
答案:A2.《左传》记载,襄公四年(前569),“土可贾(买)焉”,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土地可以买卖B.土地禁止买卖C.土地私有出现D.农业水平提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材料提供了春秋时期土地买卖的信息,这说明了土地私有的出现。
答案:C3.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舅父占有田地面积达300余顷;东晋宰相谢安占有水陆地面积265顷,含带两山;明朝皇庄土地面积达37 000多顷。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土地兼并B.豪强地主拥有强权C.国家授田D.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解析:材料中反映的现象是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土地私有制不断膨胀的结果,封建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
答案:D4.“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基于此言论,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A.农商并重B.重农抑商C.农本商末D.闭关锁国解析:材料与农商并重无关,故A项错误;古文意为:市中店铺中多一个经商的人,田地里就会少一个耕种的人。
可见,统治者采取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正确;材料建立在“农本商末”基础上,更进一步明确扬弃的态度,故C项错误;材料与闭关锁国无关,故D 项错误。
答案:B5.《履园丛话·臆论》记载:“(明清时期)凡置产业,自当以田地为上,市廛次之,典与铺又次之。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封建地租沉重B.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品经济繁荣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解析: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置办产业,首选田产,市廛、典铺则在其次。
这种投资理念反映出时人重视农业、轻视商业的思想。
这种思想的产生与当时政府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密切相关。
答案:B6.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7: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基础达标]1.《诗经》是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其中“雨我公田,遂及我私”反映的是()A.精耕细作技术成熟B.井田制趋于瓦解C.小农经济发展完善D.土地兼并严重【考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题点】井田制『答案』 B『解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
题干中的诗句体现的是土地所有制从公田到私田的转变,反映的是井田制在春秋时期趋于瓦解,故选B项。
2.北宋时期,国家对私有土地的买卖几乎完全不加限制,仅要求买卖双方到当地官府履行一定的登记手续,以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
这一政策()A.推动了农产品商品化B.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C.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D.使雇佣关系得以确立【考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题点】土地兼并『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允许土地买卖,这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故A错误;土地买卖有利于促进人口流动,故B正确;土地买卖是私人之间交易,只能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不致流失,但不能使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故C错误;雇佣关系出现在明朝中后期,故D错误。
3.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
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太湖流域开发较早B.统治者“不抑兼并”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考点】土地制度的演变【题点】土地兼并『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而出现土地高度集中现象的根本原因恰恰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而不是其他原因所造成的,故C项符合题意。
4.《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B.增加赋税收入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D.保护小农经济【考点】重农抑商【题点】中国古代的抑商政策『答案』 D『解析』材料反映汉朝时期的商人有专门的户籍,并且还不能拥有田地,否则就会被没收,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防止商人占有田地,以免影响小农经济的正常发展,故『答案』选D项。
高中历史必修2课时作业14: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练习题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单选题1.以下哪些言论是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①“市井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②“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③“开矿必当聚众,聚众必当乱④“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③④D.①④2.明清时期,中国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争霸战争的需要 B.维护封建经济C.抵御外国的入侵 D.压制资本主义萌芽3.据统计: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国记录在籍的人口有1223万余户,5959万余口。
若以秦岭、淮河一带为界,当时北方约占人口总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元丰三年(1082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
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4.下列哪一项最能体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A.“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C.“得业则生,失业则死”D.“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5.导致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有①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相适应②清初东南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③日益严重的东南沿海倭患④害怕沿海居民同外国人来往危及清朝统治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6.明清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从根本上决定于A.中国在海外贸易中处于劣势 B.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海外敌对势力对封建政权的威胁7.明清时期,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造成的影响主要有①保护了民族工业发展②妨碍了对海外市场的拓展③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④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8.下列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是自然经济的产物B. 对维护专制制度、保障财政税收起到了重大作用C. 这种思想在明太祖和雍正帝时得到强化D. 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而被废除9.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的因素主要有:①重农抑商政策②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③长期形成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④官府对于百姓的剥削致使购买力下降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10.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皇帝却下诏禁止进一步海外远征……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的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
学习资料专题
第一单元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1.(2018·兰州高一期末)《汉书·食货志》载:“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徭役横作,政令不信,上下相诈,公田不治。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D )
A.分封制没有遭到破坏B.周朝礼制没有遭到破坏
C.承认了土地私有D.井田制遭到破坏
[解析]从“周室既衰、暴君污吏慢其经界、政令不信、公田不治”可以看出,分封制、周礼以及井田制均遭到破坏。
2.(2018·山西学业水平测试)“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有田者无力可耕”。
材料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B )
A.“重农抑商”B.土地兼并严重
C.“闭关锁国”D.井田制瓦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
由材料“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有力者无田可耕”可知反映的是土地兼并,故选B项。
3.(2018·通化高一期末)唐朝均田制规定了占田的最高限额,如贞观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市)刺史长孙顺德以“前刺史张长贵、赵士达并占境内膏腴之田数十顷,顺德并劾而追夺,分给贫户”,这说明唐朝均田制( C )
A.对土地买卖的限制有所松动
B.通过授田把小农固定在土地上
C.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D.平均分配土地以缩小贫富差距
[解析]规定占田的最高限额,有利于限制土地买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土地兼并。
4.(2018·南京高一检测)古代民谚“千生意,万买卖,不如翻地块”反映了( A ) A.封建社会以农为本
B.封建经济的特征是自给自足
C.封建社会商业兴盛
D.封建统治者重视商业和农业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翻地块”就是发展农业,体现了重农抑商的农本思想。
5.(2018·重庆高一检测)明朝末年,徽商家乡——徽州六邑,农地狭小,民不聊生,迫使很多人外出经商。
几年后徽州地价却大幅度上涨,为全国之冠。
主要原因应该是( A ) A.徽商发财后回乡买地B.形成特色作物种植区
C.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D.北民南迁致地价飞涨
[解析]“以末致富,以本守之”是中国商人的基本发展轨迹。
徽州商人经商致富后买田置地,导致徽州土地价格上涨,故选A项。
B、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均未涉及。
6.(2018·天津学业水平测试)明朝于1381年规定:“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种规定表明明朝实行过( D )
A.手工业官营政策B.休养生息政策
C.海禁政策D.抑商政策
[解析]从材料“商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等信息可以看出政府干预社会生活,反映的是抑商政策。
7.元朝时,福建泉州港的航海贸易空前发达,不仅超过广州,而且居全国之首,在世界上号称“东方第一大港”。
到明朝,泉州港走向没落。
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B ) A.小农经济的制约B.国家政策的限制
C.西方列强的侵扰D.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小农经济在古代一直存在着,不可能是泉州港衰落的原因,可排除A项。
元朝实行对外开放政策,而明朝实行海禁政策,因而导致了泉州港在两个时期出现不同结果,故B项正确。
明朝时有西方列强的侵扰,但这不是导致泉州港没落的主要原因,可排除C项,君主专制加强不会成为某个地方兴衰的主要原因,可排除D项。
答案为B项。
8.(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明朝政府下令: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
从此,船员只得在内地小船上当雇工,郑和的大船因搁置而烂掉。
以下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C )
A.明朝鼓励民间贸易B.明朝禁绝朝贡贸易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D.明朝造船技术落后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禁止建造远洋船只,禁止保留超过两根以上桅杆的帆船”可知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2018·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
《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D )
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
由材料“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并结合清朝的对外政策可知是闭关锁国,即严控对外联系。
10.(2018·河南学业水平测试)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
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B )
A.禁绝一切海外贸易B.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禁绝一切对外交往D.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解析]“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并不是禁绝一切海外贸易与对外交流,而是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
11.(2018·北京学业水平测试)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中国农业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与此同时,传统经济政策却出现了背离世界发展大势的趋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二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材料三1757年,清政府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只留广州一地与外国进行贸易,并规定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
——冷鹏飞《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研究》
(1)材料一中的“本”“末”各指什么?
[解析]“本”指的是农业,“末”指的是商业。
[答案]“本”指农业;“末”指工商业(商业)。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清政府奉行的经济政策。
[解析]材料二中的“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体现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材料三中“不许中国官吏与外商直接贸易,由十三行办理一切进出口贸易”体现的是“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政策: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海禁政策)。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政策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后果。
[解析]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答案]后果:抑制工商业发展;阻碍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限制海外贸易发展;阻碍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12.(2018·景德镇高一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
由于海上
交通空前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而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部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
因此,这一时期,海外贸易逐渐取代对外贸易的格局。
材料二清初,清政府采取闭关政策,限制海外贸易。
康熙在位时,曾一度开放漳州、澳门、宁波等少数港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又趋繁盛。
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
——摘编自李世龙《试论中国古代的海外贸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一“唐宋时期中国声威远播,其富甲天下吸引着远近各国商人纷至沓来”得出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由于海上交通空前发达”得出海上交通的发达;“历代政府高度重视海外贸易”得出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路交通又时常受到西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控制”得出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答案]原因: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
[解析]根据材料二“到乾隆、嘉庆年间,面对美国等国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对外通商只限定在广州一处,清政府又一次将海外贸易封闭起来”得出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防止台湾反清势力的角度进行补充。
[答案]原因: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