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年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扫描版,无答案)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5)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 宗法制B. 郡县制C. 君主专制D. 中央集权制【答案】A【解析】古代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它保证贵族的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凝聚宗族,,把“国”“家”结合起来,强化王权。
故答案为A项。
其他三项均与忠孝观念无关,排除BCD项。
点睛:宗法制是根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因此材料中出现祖、宗、家谱等字眼的,即表明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这类试题大多与宗法制有关。
2. 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下表中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A.AB.BC.CD.D【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根据西周宗法制规定,能够继承王位的是嫡长子,也就是周王正妻生的第一个儿子。
由此可知,三哥符合史实,故A项正确;B项是正妻生的第二个儿子,故错误;C项是侧室生的儿子,虽然岁数最大,但是无权继承,故错误;D项也是侧室生的,故错误。
3. 战国时期,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其俸禄和等级基本以粮食多少来划分,计量单位有石、盆、斗、斛等。
如“官吏二千石者,(月各)百二十斛”。
这反映出A. 农业发展迅猛B. 分封制度崩溃C. 郡县制度形成D. 官吏待遇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官吏报酬以土地形式是古代分封制下的产物,而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实行地方行政改革,官吏享受报酬的形式不再以“土地”为标准,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故B项符合;A项中的“迅猛”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说“有一定的发展”,且材料中反映的是政治上的变革,故排除;C项是干扰项,材料只是谈到官吏待遇的变化,没有谈郡县制的形成,且郡县制真正形成于秦朝时期,故排除;以粮食为标准不等于官吏待遇下降,故D 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俸禄古代皇朝政府按规定给予各级官吏的报酬。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 试题(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50分,每小题2分)1. 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许多实物是重要的史料。
下面器物可以佐证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B. 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实现C. 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D. 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试题所给材料来看西周青铜器何尊有关于“中国”的最早记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中央集权制度还未形成,故A项错误;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一般认为是在封建时代的秦汉时期,特别是汉武帝建立了大一统的局面,故B项错误;“中国”词语的出现并不能说明第一个国家政权的诞生,根据所学也可以推断出西周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所以C项错误;根据西周时期分封制宗法制的内容可知周天子居于天下之中,体现出天下共主的的地位,所以D项正确。
点睛:“中国”名词的产生就来自于分封制中分封诸侯镇守四方,天子居于天下之中。
本身既带有天下之中、天下共主的意味。
2. 《礼记》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不同于商朝之处在于A. 重视民心向背B. 宣扬君权神授C. 实行等级制度D. 依赖家族关系【答案】A【解析】据材料“率民以事神……惟德是辅……民之所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重视民心向背的民本的思想观念,故A选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君权神授的思想主张,故B选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行等级制度的思想,故C选项错误;材料信息也无法体现家族关系的问题,故D选项错误。
3. 《封神演义》第一百回写道“今天下底定,宜分茅裂土,封之以爵禄,使子孙世食其土,以昭崇德报功之义。
其亲王子孙,亦当封树藩屏,以壮王室”。
从中我们可知①分封制弥漫着神权色彩②分封的对象有功臣、亲族③分封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④分封是为了拱卫王室A. ①②B. ③④C. ①③D. ②④【答案】D【解析】从材料“宜分茅裂土”“亦当封树藩屏,以壮王室”中可以看出,西周时为了巩固周王的统治,采取了分封制,故④正确;材料“,以昭崇德报功之义”“其亲王子孙”体现出分封制的对象有功臣、亲族,故②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神权色彩和等级制度,故①③排除。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 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分值:100分时间:7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每小题3分,共20小题60分)1.清代张之洞曾说:“取士之法,自汉至隋为一类,自唐至明为一类”。
“汉隋一类”的选官制度主要是指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世袭制2.贞观三年,唐太宗……违反规定,把未满十八岁的中男签发为府兵,诏救发出后,门下省不肯签署,接连数次,都被驳回。
……太宗最后被迫收回成命。
这反映出当时门下省的主要作用是A.签署皇帝命令 B.减少决策失误 C.检讨军事政策 D.限制皇帝权力3.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鸿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
它的原则是恐怖。
”下列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A.秦朝实行郡县制 B.唐朝推行六部制C.元朝建行省制度 D.清朝设立军机处4.费正清(美)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说:“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
”这一观点A.揭示了战争根源 B.预测了战争结果C.分析了战争影响 D.抹杀了战争实质5.《上海县竹枝词》云:“卅年求富更求强,造炮成船法仿洋。
海面未收功一战,总归虚牝掷金黄。
”这一描述涉及了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日本全面侵华战争6.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7.“铁路经过的地方,……失业农民和游民数目剧增。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河北、山东、苏北人民的生计。
”因此导致了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戊戌变法运动D.辛亥革命8.“南京大屠杀”是日军侵华最为典型的罪恶之一。
我们在研究“南京大屠杀”时,可参阅的一手史料有①受害幸存者的控诉材料②当年驻南京外国人的日记③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④当时留下的一些新闻照片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1937年11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淞沪一隅,抗战亘于三月,各地将士,闻义赴难,朝命夕至,其在前线,以血肉之躯,筑成壕堑,有死无退。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51.“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 该材料主要说明A.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B.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C.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D.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52.学家钱穆认为:“西周三百年历史,最重要者为封建政体之创兴。
”属于“封建政体之创兴”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皇帝制C.分封制D.禅让制53.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君朝贡周王3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20次,朝贡楚国2次。
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A.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B.宗法分封逐渐瓦解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D.周王未能实现高度集权54.战国以来,郡县制逐渐得到推广,但分封制并未退出历史舞台,甚至在某些时期出现了逆袭。
这一现象反映了A.君主专制影响国家制度变革B.郡县制度还不够完善C.分封制利弊并存D.分封制不利于中央集权55.新唐书·礼三本》说:“夫君者,民众父母也”;《周易·家天下》说:“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马克思说:“就像皇帝通常被尊为全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各个官吏也都在他所管辖的地区内被看作是这种父权的代表”。
这二则材料实质上揭示了A.君父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B.古代社会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C.家长制作风体现了封建特权思想D.宗法关系渗透到社会生活诸多方面56.皇帝仁宗说:科举考试“须南北兼顾。
南人虽善文词,而北人厚重,比累科所选,北方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
”于是,“命杨士奇等定取士之额,南人十六,北人十四。
”明朝推行这一举措的目的是A.借助科举取士打压南方富商大贾B.通过科举取士均衡政治势力C.促进南北方区域特色文化交流D.尽力维护科举取士区域公平57. 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并为州、县二级,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7)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总分100 分时间90 分钟)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6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的要求。
“西周的封建社会,从纵剖面看,是一个宝塔式结构,王室之下有几级的封建;从横切面看,统治1. 有学者认为:阶级中也存在着以亲族血缘为基础的宗族组织。
”这说明西周社会在政治上()A. “天下为家”开始取代“天下为公”B. 宗族组织与政治系统界限分明 C. 建立起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D. 形成了家国一体的社会架构2.有史学家认为西周社会与商朝一样,仍是由贵族、平民、奴隶三大阶级构成的。
与商代不同的是,西周”对这种现象的原因合理的解释是()贵族内部有更细的等级划分,等级的色彩尤其明显。
A.分封制使周王处于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制进一步细化了西周贵族等级C.世袭制造成了贵族把持政权的局面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神化了西周王权。
这反映了()3.春秋时期,诸侯称“王”现象很少,到了战国时期,许多诸侯纷纷称“王”A.春秋战国时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B.战国时周天子对诸侯失去控制C.春秋时期周天子势力强大 D.春秋战国时分封制走向瓦解,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4.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
这反映出秦始皇()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主要采用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5.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
”这表明郡县制()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6.通过一系列诏令和措施,革除靠资历出身而取官的陋习,下令中央和地方的主要行政长官“举荐贤良方正立言极谏之士”。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新 版
2019学年上学期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0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计70分。
每小题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加强B. 宗法制的衰落C.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井田制的推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战国时期宗法制及其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姓名体现的是血缘关系的现象,D项符合材料的描述,正确;A项是政治上的体现不是血缘关系的体现,排除;B项提及的是土地制度,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C项是思想上的,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
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及其概况2. 一位西方学者认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
这一制度的核心是A. 丞相制度B. 三公九卿制度C. 郡县制度D. 皇帝制度【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意思“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可知秦始皇建立起来的制度中皇帝制度是核心,其他选项不符合题意。
3. 公元前133年,多次朝议后,汉武帝决定发兵30万征匈奴,企图诱敌深入、围而歼之。
但终因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匈奴全师而退,使汉军无功而返。
据此推测,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有可能是A. 实施推恩令B. 建立中朝C. 推行察举制D. 设置刺史【答案】B【解析】据材料“朝议……汉朝官吏具告单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央机构的丞相等官员参与朝议,他们具告单于,说明相权对皇权有所制约,故汉武帝此后采取的针对措施建立内朝,以内朝制约外朝相权,故B项正确;推恩令是解决地方的王国问题,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察举制是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设置刺史是为了监督地方官员,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共6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近年来,一些地方为弘扬传统文化、推动经济发展,根据本地历史文化举办寻根祭祖活动。
祭祖的习俗源自A.禅让制B.宗法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2.西周前期分封制的主要影响是①扩大统治范围②巩固对地方的统治③巩固周天子的地位④形成割据混战局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3.战国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
导致这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分封制的加强 B.宗法制的衰落C.郡县制的实行 D.贫富差距的扩大4.下图说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A.中央机构与地方机构分设 B.秦律是统治的保证C.皇权至高无上 D.统治机构职责分明5.“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
”如此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A.他开始实行郡县制以加强对地方的管理B.他确立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C.他确立了分封制D.他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修建一项大型交通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当时的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7.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
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防止地方割据C.推行贵族政治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8.明朝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年秋高一历史期中考试题(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A.财产B.信仰C.地域D.血缘2、假设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回到商周时代,请判断哪位同学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小( )A.甲同学成为商朝末年的贵族,曾带兵帮助周部落B.乙同学做了商朝末年的平民,才能、人品俱佳C.丙同学带兵攻打商纣王,立下汗马功劳D.丁同学成了西周王族成员,整日无所事事3.“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 A.分封制 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4.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沆认为不可。
真宗只得收回成命。
这说明宋代(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5.有学者说:“秦朝这一制度构成了严密的中央统治体系,开后世两千年中央官制之先河”。
“这一制度”是指( ) A.皇帝制度B.三公九卿制 C.御史制度D.郡县制度6.《汉书》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皆六百石,分为东西曹。
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史。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刺史的任务是()A.选拔地方人才B.征收地方赋税C.监察地方官员D.管理地方行政7.某学者说,中国古代某朝代某机构的官员,上面要受皇帝的气,中间要受司礼监的气,下面要受六部的气。
这个机构是( )A.汉代的中朝 B.唐代的三省C.明代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8.17--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它的原则是恐怖。
在最初的那些朝代,政府的专制精神也许稍微差些,但是今天的情况却正好相反。
”下列最能够反映引文中“今天的情况正好相反”含义的史实是( )A.唐朝完善三省六部制 B.元朝建立行省制度C.明朝废除丞相制度D.清朝设置军机处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④秦朝统一了文字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早期汉代统治者基本上延续了秦代的政府制度,但汉高祖作了对中央集权统治来说引人注目也可能是必要的一个退步。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人教版
2019学年上学期考试卷高一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
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历史上一直被视为不正统,遭到历代官吏的非议或史学家的谴责。
出现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 )A.她通过不正当手段即位B.在古代妇女不能参与政治C.武则天的执政能力不佳D.受到传统宗法观念的影响2.徐扬杰先生认为:“殷王、周王、诸侯、卿大夫和各级贵族,既是各级政权的首领,又是各个家族的族长。
”其意在说明中国商周时期政治制度( )A.实现了国家权力的合理分配B.体现了极其森严的社会等级C.具有家国同构的社会特征D.实现了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3.有史学家说:“秦朝推行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地方行政体系的基础,使国家观念深入边远地区。
”这表明郡县制( )A.消除了地方武装割据的条件B.有利于“大一统”国家的形成C.在秦朝主要实行于边远地区D.保证了中国封建国家的统一4.秦朝的《工律》规定,“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夹(狭)亦必等”,还规定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衡器的权、斗桶和升,且至少每年应当校正一次。
这些规定( )A.有利于各地区经济交流B.体现对农业活动的重视C.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D.标志统一国内市场形成5.从西周“封建”各诸侯国到秦大一统的建立,反应出的本质变化是( )A.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B.从血缘政治到官僚政治C.从藩镇割据到重文轻武 D.从设立内阁到置军机处6.寇准是北宋名臣,以刚直著称。
他担任的下列官职中,行使宰相部分职权的是( )A.知县B.枢密副使C.知府D.工部侍郎7.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使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只凭皇帝个人的力量难以实现对国家的统治,于是设官分职。
隋唐时期为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分工所采取的措施是( )A.三省六部制B.内外朝制度C.三公九卿制D.二府三司制8.据记载,汉代的郡县长官不必征求朝廷同意就可以处死罪犯。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人教版新版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 分,共6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据《周礼》载,周王召见诸侯之时,向其中没有血缘关系的庶姓诸侯,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往下动的“土揖”礼;向有姻亲关系的异姓诸侯,施以合手平推的“时揖”礼;向同姓诸候,施以合手前推再稍向上举的“天揖”礼。
材料的现象源于A.世袭制B.宗法观念C.分封制D.禅让思想2、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享用八排六十四人规格的乐舞礼仪;而诸侯六排、大夫四排。
后来鲁国大夫季氏用六十四人在庭院奏乐舞蹈,孔子表示:“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反映了A.西周贵族奢侈的家庭文化生活B.西周社会生活礼仪多姿多彩C.孔子对贵族生活的高度关注D.周朝生活礼仪的政治色彩3、周人认为“追孝”“享孝”祖先,可以祈福长寿,井将“孝”的含义从“事死”扩大到“事生”,不仅要孝顺父母、祖父母,还要孝顺宗室、宗庙等。
这反映出周代A.伦理政治的建构B.宗法观念的淡化C 神权政治的强化 D.君主专制的加强4、分封制下,“中央与地方之间虽然只是一种松散的臣属关系,但从政治结构方面建立了贵族间的等级秩序”由此可知分封制A.不利于国家统一和久安B.加剧了社会等级的分化C.利于有序政治统治形成 D 促成了中央集权式统治5、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这一制度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定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矛盾激化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D.体现了皇帝决策时权力意志6 、公元前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
作为法定货币。
这一举措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7、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变革过程,选官的标准也各有不同,主要有“文、武、德、才、血”等几种。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高一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48分)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
”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皇帝制D.三省六部制2.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
”该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 宗法制渐趋强化B. 分封制趋于瓦解C. 边疆诸侯争霸中原D. 社会性质发生变革3.据《国语·周语》记载:周文王时曾与姒姓诸候国杞、缯联姻,周武王以太公望女为王后,并将长女太姬嫁给陈国。
它反映了周初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诸候崛起冲击分封制度C.君臣通过联姻确立宗法关系D.政治与婚姻的紧密结合4.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之间的战争规模较小,几百乘战车几千人参加的战争已经算是大战争。
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各国动辄用兵十万甚至数十万,战争规模越来越大,烈度越来越高。
导致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是A.诸侯国数量的增加B.郡县制的逐渐推行C.各国对统一的渴望D.科技发展武器改进5.历史转型是个非常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20世纪90年代历史学家唐德刚提出关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转型的理论——“历史三峡论”,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
其中的“封建”阶段,我国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B.皇权和神权相结合C.家国同构 D.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互动6.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
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法律体系C.确立三省六部制 D.实行科举制7.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8.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高一历史学科试题考试时间:50 分钟试题满分:100 分考查范围:必修Ⅰ第一、二、三单元第Ⅰ卷选择题(共8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0道小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良夜骊宫奏管簧,无端烽火烛穹苍。
可怜列国奔驰苦,止博褒姒笑一场。
”诗中体现当时实行的政治制度是A、宗法制B、分封制C、嫡长子继承制D、世袭制2、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下臣诸侯之制。
”材料认为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A、嫡长子继承制B、礼乐丧葬制C、婚娶联姻制D、功臣分封制3、《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A、朝议裁决B、皇权至上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4、秦朝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A、彻底打破了贵族分封制B、进一步完善了三公九卿制C、废除了乡、里等基层机构D、根本消除了地方家族势力5、一位历史学家评价某制度是“皇权下的民主”、“现代分权制度的雏形”、“具有集体领导的性质”。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这一制度评说的是A、秦朝三公九卿制B、唐朝三省六部制C、宋朝二府三司制D、明朝殿阁大学士6、下列机构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的职能相近的是A、唐朝中书省B、宋朝的“计相”C、元朝中书省D、清朝议政王大臣会议7、公元前127年,汉武帝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
对这项措施认识正确的是(A、王国取得较大的地方自主权B、分封制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以加强D、解除了王国割据的物质基础8、“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
”“那个庞然大物”是指A、内阁制度B、宰相制度C、宦官集团D、胡惟庸集团9、有人说:“希腊文明的产生,恰恰借助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 人教版
2019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有研究者指出,在中国古代,血缘是政治权力与国家产生的根源,当至高无上的神权、政权产生后,又反过来剥离部分成员的血缘关系并减低其作用,促使社会阶层的分化。
这说明A.儒家思想根植于久远的历史传统B.血缘与政治秩序建构的对立统一C.血缘关系是等级分化制度的基础D.家国一体政治架构的社会合理性2.有学者对《新唐书》列传中1443 名官员的来源进行分析,据此绘制下表。
这说明唐代A.文官政治的特色明显B.门阀政治彻底被科举政治取代C.选官具有一定开放性D.选官制度受到佛道思想的冲击3.《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
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
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
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
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
这主要反映出A. 历朝皇帝关注先帝的言行举止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C. 清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D. 记注官记载的史料有误不实4.刘建国先生在对中国古代政治总结时说,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建设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的治国智慧和法则,但也留下了许多的无奈。
最大的局限性在于它是一个统治性政权,不是个发展性政权,更不是一个为国民共享的服务性政权,可见中国古代所有制度设计都围铙的一个核心是A. 维护统一多民族国家B. 维护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C. 维护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维护以“家天下”为核心的专制统治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本来有很多家庭有他们世袭的特权,但从秦汉以后,单只皇室一家是世袭的,政府里便没有第二个职位,第二个家庭,可以照样承袭。
”这一历史现象表明A.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 B.分封制度已退出历史舞台C.选官用官权力已收归到中央 D.宗法血缘制度的逐渐瓦解6.《清实录》中“国体”的涵义有此变迁:1840年以前,“国体”的涵义多为“国家体制”;1840年以后,其涵义多为“国家体面”。
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新人教版新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无答案)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台湾学者许悼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B. 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 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D. “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2.“中国人的习惯是这样节俭……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都完全是以前他们祖先所穿过的。
这就是说,他们除了必不可少的东西外,不论卖给他们的东西多么便宜,他们一概不需要。
”这主要反映了古代中国()A. 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B. 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C. 吝啬守财的社会心态D. 精耕细作的劳动结果3.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
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A. 宗法制“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B. 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C. 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D. 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4.“鸦片战争前,在广州附近和在从广东通到内地去的粤湘大道上,有许多依靠对外贸易为生的劳动者”。
后来,“这些人中的大部分生计维艰,而不得不走进流浪者的队伍中去”。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B. 广东人共同抵制洋货C. “十三行”辞退员工D. 清政府严禁对外贸易5.1875年,清政府制定了“海防”和“塞防”并重的国防战略。
十年后,将海防建设作为重点,并最终形成了“三洋设防,北洋为重”的海防格局。
这一变化是基于()A.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深刻教训 B.海疆与京畿地区的安全考虑C.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建与发展 D.对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忧虑6.1900年4月,梁启超评价义和团为“莠民招乱”“暴徒窃发”。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联考试题(含解析)
2019期中联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在中国,名字不仅是一个指代符号,还承载了父辈的愿望,甚至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比如汤显祖、张耀祖、许敬宗、伍光宗等人名就深受某一制度的影响。
该制度是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科举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汤显祖、张耀祖、许敬宗、伍光宗”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宗法制对中国人姓氏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王位世袭制的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涉及分封制,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材料未涉及,故D项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姓氏中出现的“祖、宗”等字眼,学生应该结合宗法制尊宗敬祖的思想观念,联系得出宗法制的影响,据此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 周朝的乐悬制度规定:宫悬,即四面都挂上编钟,此为王之特权;次之,为轩悬,即三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诸侯们的;再次为判悬,即二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大夫们享用的;特悬即一面挂上编钟,这则是赐给士享用的。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A. 稳定统治秩序B. 限制生活享受C. 倡导勤俭节约D. 推动文化发展【答案】A【解析】据材料“四面都挂上编钟,此为王之特权……三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诸侯们的……二面挂上编钟,这是赐给大夫们享用的……一面挂上编钟,这则是赐给士享用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乐悬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秩序,其主要目的是稳定周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乐悬制度与限制生活享受无关,故B项错误;乐悬制度也不能体现倡导勤俭节约的思想,故C项错误;“推动文化发展”不属于主要目的,故D项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先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再结合乐悬制度对各级统治者的规定的差别,学生即可联系礼乐制度的作用,即严格等级秩序,稳定周的统治秩序,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3. 秦汉时期实行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
[精品]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 新 人教版(1)
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1949年2月初,毛泽东在同苏联领导人米高扬谈话时说:“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讲,它的屋内太脏了……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对这段话正确的理解是()A.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B.团结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C.清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势力,为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D.中国政府在外交上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了《中美联合公报》(简称《上海公报》)该公报( )A.确认了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B.宣告了中美两国正式建交C.提出了以互信求安全的主张D.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合作3. 1949年后,中国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
将下列重大外交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①重返联合国②中美关系正常化③参加万隆会议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③①②④B. ③②①④C. 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4.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未再签订类似条约。
这主要是因为()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B.苏联的政治经济改革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D.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5、在2010年1月12日发生的海地大地震中,中国八名维和警察以身殉职。
八位烈士是祖国人民的优秀儿女,是世界和平的忠诚卫士。
在海地的维和行动说明中国()A.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动B.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C.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D.积极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6、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l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