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应用型课程建设
“构造地质学”应用型课程建设1. 引言1.1 背景介绍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壳运动规律。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构造地质学在资源勘查、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前我国构造地质学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往往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如何通过建设应用型的“构造地质学”课程,更好地培养构造地质学相关专业人才。
通过提供丰富的实践环节和探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构造地质学理论,提升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建设,能够为我国构造地质学领域的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推动学科的进步和实践应用。
1.2 研究意义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的重要分支领域,研究地球内部构造和地质作用的规律,对于理解地球演化、地质灾害预测和资源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构造地质学应用型课程的建设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地质知识和视野,更能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通过学习构造地质学课程,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特征,掌握地质事件的发生机制和影响规律,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构造地质学作为地质学中的重要学科,其研究成果和理论应用不仅可以指导地质资源勘查和利用,还可以为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开设构造地质学应用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地质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地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满足社会对地质专业人才的需求,推动地质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引入研究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方向,构造地质学应用型课程将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就业空间和发展前景,为地质学科的繁荣做出贡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如何通过构造地质学应用型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研究旨在促进构造地质学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对于地质学领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激发学生对于地质学科的热情与热爱。
构造地质学》教案
《构造地质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研究内容及对象1、构造地质学的定义地质构造指的是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地球内、外力地质作用下所发生的变形,从而形的成诸如褶皱、节理、断层、劈理以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
2、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及两个概念的区别①研究对象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对象是地壳及岩石圈中的造现象、空间分布及形成原因。
② 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的区别构造地质学有两个分支,即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这种区别在欧美国家中实际不存在,在欧美国家中,structural geology一词包含了所有的地质构造,也包含了tectonics的含义。
而在前苏联和我国,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个单词则具有不同的含义,即structural geology指的是地壳内的中、小型构造,而tectonics则指的是包括岩石圈在内的区域大地构造,故在这些国家,将structural geology和tectonics两词分别称之为《构造地质学》和《大地构造学》,在大学里也分别开设上述相应的两门课程。
3、构造地质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内容:从构造现象(构造形迹)上讲,其包括岩石和岩体〈地质体〉的原生和次生构造,尤其以研究岩石的次生构造为主。
次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形成后,在地质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破坏,包括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等。
原生构造:指的是岩石在形成过程中形成的各种面状和线状构造(主要指沉积岩和岩浆岩)。
从地质作用的角度讲,《构造地质学》主要研究内力地质作用。
二、研究方法《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为反序法,即根据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及规律反寻其成因,进而去讨论地壳运动的规律,即"将今论古"。
在对某一构造进行实际分析时,往往包括了如下方面的研究:空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态特征、分布规律与组合形式。
时间方面:主要研究地质构造的形成顺序与演变。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感想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分析地质现象,提高学生的地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维度: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了解各类地质构造的形成机制和特征,以及不同地质时期构造演化的规律。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知识对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和解释,具备一定的地质绘图和实地考察能力,学会使用地质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向上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构造地质基本概念:地质构造、大地构造、构造演化等。
2.地质构造类型及其特征:褶皱、断层、节理、岩浆侵入、沉积岩、变质岩等。
3.构造地质分析方法:地质观察、地质测量、地质绘图、构造解析等。
4.构造演化规律:板块构造理论、地质时期构造演化、构造盆地形成与演化等。
5.实际案例分析:以我国为例的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重要地质事件等。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地质构造实例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典型地质构造实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4.实验法:安排实地考察和地质绘图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构造地质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地质学知识。
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经典著作和最新研究论文,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教学视频等,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地质构造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杨柳市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杨柳市构造地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杨柳市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地壳运动、断层、褶皱等;2. 使学生了解杨柳市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地形地貌的关系;3. 引导学生掌握地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地质符号。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地质构造特点推测地形地貌;2. 提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地质现象观察、分析和解释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利用地质图件进行地理信息提取和空间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地质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态度;2.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资源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价值观;3.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的地质特点,增强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自豪感。
本课程设计针对初中年级学生,结合杨柳市地质构造特点,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地质学科素养,为后续地理、地质学科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差异化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达成。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地质知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紧密结合教材《杨柳市构造地质》相关章节,具体安排如下: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第1课时)- 地壳运动、断层、褶皱等定义及特点;- 杨柳市主要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
2.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第2课时)- 地质构造形成与地球内部作用的关系;- 地壳运动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3. 地质图件阅读与分析(第3课时)- 地质图件的种类及其作用;- 常见地质符号的认识与运用;- 地质图件的阅读与分析方法。
4. 实地考察与观察(第4-5课时)- 安排学生进行杨柳市地质构造实地考察;- 观察和分析地质构造现象,如断层、褶皱等;-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地质图件的绘制和解读。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
目的:通过课程设计,了解所提交地质报告的基本图件和文 字说明的内容:学会绘制基本图件的方法,编写文字报告的方法 和学会运用所学地质知识,进行综合读图的方法,为后继野外填 图实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方法:据“邵阳地区地质图”(1:500000)的综合读图, 然后提交所需图件和文字说明。(时间安排:一周,主要讲授 1~2次) 性质: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构造地质学课堂讲授和野外填图 实习的一个中间或过度连接环节,它不但是对以前所学构造地质 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检验,而且对以后的野外填图实习能否顺利进 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一部分:关于提交地质图件及说明书的说明 第二部分:读图(带读)
二 地质报告 第一章 序言 1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及完成情况。 2 采用地质图的名称、比例尺及图区面积。 3 经济地理:本区地形特征、山系、水系、平原和高原 的分布、相对高差、交通、气候、工农业发展等。 第二章 地层 一 内容: 1 各地层单位在本区的分布情况 2 岩性描述:岩石名称、颜色、粒度、成分、厚度、各种 原生构造、化石等。 3各时代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地层厚度等。
2 地质剖面图(两条 I—I’II—II’图上有标志) 1) 选择剖面线; 方向:垂直于主构造线。 位置:切过最多的地质体、岩层等。 2)基准线高程; 原则上应比剖面最低点低1-2cm。此次统一用-8000m。 3)地形线; 应据等高线、高程点。但此图无等高线,剖面附近的两个高程点 为岳平峰(1513m),东井附近(1100m),可见高差仅400m左右,按比例 不足1mm,故地形线可用直线,可稍有起伏。 4) 垂直比例尺:与水平比例尺一致,按规定绘出。
4.邵阳地区综合地层柱状图 1)图式规格:
构造地质学课程的设计22页PPT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4.金山镇地质图读图分析: 地质概况(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地层层序,主
要的构造类型); 具体构造(构造总体面貌,接触关系,褶皱分析,节理,断
层,岩体,面理,等等); 构造发育史:分几个阶段,每阶段的构造变形特征\应力
方向,形成的主要构造形迹,及本期构造对前期构造 的叠加改造,等等; 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等.
Ⅴ附图附表
Ⅰ 、地质构造标本观察 1 构造标本总体观感;
2 选择的四个标本素描图; 3 所素描标本的特征描述; Ⅱ、地质构造赤平投影解析;
每个地质问题,解析过程原理及步骤,结论;图件; Ⅲ、构造地质学综合分析(至少附图两张:剖面图,构造纲 要图)
一 、地质概况 1 地理位置,构造位置,出露地层; 2 地层层序及岩石学特征,其间接触关系; 3 构造概述(本区所有的构造类型,构造方向,等概况)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a.要求内容具体,避免空话和废话,并能反映自己观察分析的过
程; b.要求用地质术语描述和编写,避免外行话和不规范; c.要求分析论证要有实际资料做基础; d.要求对每种构造的特征都要有一系统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综
合出该区的构造发展演化的特征和地壳活动规律; e.要求对每种构造都至少编制一张详细分析图件; f.要通过报告的编制,确实提高阅读褶皱、断层复杂地区地质图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5.综合读图及综合分析:选择某地区地质图,让学 生进行综合读图分析并记录描述该区的基本地质情 况;该区的褶皱几何特征、褶皱的组合型式、分析 褶皱的形成环境和它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 该区节理特征及所反映的构造发展演化过程;断层 特征及其形成环境;岩浆活动特征、变质特征、成 矿特征等及它们所反映的构造运动等等,并编制相 关的图件,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该区地壳演化的过 程。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21页
(2)断层,各类断层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并注名 名称和符号。如果图幅范围很大,断层发育,则 不同时代断层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符号表示。
(3)褶皱,褶皱用轴迹线表示,轴迹线的宽窄 反映褶皱核部的宽窄变化。褶皱的倾伏应用枢纽 的产状表示。构造盆地符号另立。
(4)岩体,绘出掩岩体界线和内部岩相(带) 的界面注名岩石代号及其时代,并标出原生构造 产状。
2、地层
根据综合地层柱状图和图例或文字资料, 了解地层层序及其地层发育情况、各地层单 元分布位置及展布特征、各地层单元之间的 接触关系,尤其注意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根据角度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划分构造 层,进而依地质构造演化进程为主线,划分 图幅内构造发展、演化阶段(构造幕)。
构造层的概念及其组成的构 造,其中包括一定的岩浆岩组合。
砂、页岩建 造、碳酸盐 建造 铝土岩建造 、含煤建造
碳酸盐、
下二叠统~ 浅海、滨海 含锰硅质岩
泥盆系 及陆相
建造、碎屑
Ⅱ燕山运动 东吴运动
断裂
断裂 及褶皱
强烈 褶皱 运动
及 断裂 活动
酸性岩浆 侵入活动 及中基性 火山喷发
海底火山 喷发作用
奥陶系~ 寒武系
浅海
岩建造
笔石页岩建 造、类复理 石建造
加里东运动
东西向 线性紧 密褶
皱
未见
(引自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1973年)
3、褶皱
以构造旋回和构造幕为主线,由老到新,研 究各个构造层内的褶皱构造发育特征。从单个褶 皱形态到褶皱组合形态特征、褶皱三维空间展布 规律、褶皱与断层和岩浆岩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褶 皱形成的时代。
可以画局部插图附在报告中
构造层常由角度不整合所限定。一个构造层 内的地层组合、沉积岩相、构造、岩浆活动等具 有一定特色而区别于其它构造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这样,在具体分析地质图所反映的地质条件之前,能使我 们对地质图所反映的地区,有一个比较完整的概括了解。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⑷阅读岩层的分布、新老关系、岩性、产状及与地形的关 系 ⑸分析地质构造 如断层。褶皱的类型、规模、分布和性质,本区主要的构 造线走向以及与地形的关系。 图上如有几种不同类型的构造时,可以先分析各年代地层 的接触关系,再分析褶皱,然后分析断层。 分析不整合接触时,要注意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是否大体 一致。分析是平行不整合还是角度不整合,然后根据不整合面 上部的最老岩层和下伏的最新岩层,确定不整合形成的年代。 分析褶皱时,可以根据褶皱轴部及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 分析是背斜还是向斜。然后看两翼岩层是大体平行延伸,还是 向一端闭合,分析是水平褶皱还是倾伏褶皱。 其次根据岩层产状,推测轴面产状,根据轴面及两翼岩层 的产状,可将直立、倾斜、倒转和平卧等不同形态类型的褶皱 加以区别。
二、任务和要求
⒈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图
• 最后,可以根据未受褶皱影响的最老岩层和受到褶皱影响 的最新岩层,判断褶皱形成的年代。
• 分析断层时,应首先了解发生断层前的构造类型,断层后 断层产状和岩层产状的关系。
• 据断层的倾向,分析断层线两侧哪一盘是上盘,哪一盘是 下盘,然后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和岩层露头的变化情况,再分 析哪一盘是上升盘、下降盘,确定断层的性质;最后判断断层 形成的年代。
⒍编写地质报告。
报告格式: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概述》
• 一、引言(或序言、前言) 简述课程设计(综合分 析读图)目的要求、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轮廓及 完成任务情况。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实习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
4. 能够识别和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
5. 掌握构造地质学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方法。
二、实习材料与设备1. 地质图和地形图。
2. 地质罗盘。
3. 野外调查记录本。
4. 岩石和构造标本。
5. 登山鞋、雨具和防晒用品等。
三、实习内容和步骤1. 实习前期准备:学习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实习地点的地质背景。
2. 实习第一天:学习地质图的阅读和分析方法,熟悉实习地点的地形地貌。
3. 实习第二天:学习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掌握测量原理和方法。
4. 实习第三天:识别和描述实习地点的地层、岩石和构造特征,采集地质标本。
5. 实习第四天: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四、实习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对地质图阅读和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
3.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的能力。
4.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识别和描述地质构造的能力。
5. 评价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野外数据采集和记录的准确性。
五、实习注意事项1. 实习期间要注意安全,遵守实习规定,听从指导教师安排。
2. 实习过程中要保护环境,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地质景观。
3. 实习期间要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习任务。
4. 实习过程中要注重实践操作,积极参与,勤于思考。
5. 实习报告要真实记录实习过程和观测数据,严禁抄袭。
六、实习任务分配1. 学生分组: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4-5人。
2. 实习任务:每组负责实习地点的某一特定区域的地质调查和构造分析。
a. 读取和分析该区域的地质图和地形图。
b. 使用地质罗盘进行地质测量,记录测量数据。
c. 识别和描述该区域的地质构造,采集相关地质标本。
d. 分析实习过程中采集的地质数据,编写实习报告。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总结一、课程目标本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旨在达成以下目标:1. 知识目标:-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 学生能了解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及其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 学生能掌握地质图的基本阅读和解读方法,分析地质构造特征。
2. 技能目标:- 学生能运用地质构造知识,分析实际地质现象,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 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考察和实地调查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进行观察和描述。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对地质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关注地质环境问题。
-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探讨、研究地质构造问题。
本课程针对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为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地质构造知识,提高地质科学素养,为后续相关课程学习奠定基础。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使其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本地质构造学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具体安排如下: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第1章)- 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的定义及其分类。
- 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
2.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第2章)- 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 地质构造形成的内、外力作用。
3. 地质图的阅读与解读(第3章)- 地质图的基本符号、线条表示方法。
- 地质构造在地质图上的表现特征。
4. 实际地质现象分析(第4章)- 我国典型地质构造实例分析。
-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质构造在实际地形地貌中的应用。
5. 地质考察与实地调查(第5章)- 地质考察的方法和步骤。
- 实地调查实践,观察地质构造现象,撰写调查报告。
教学内容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教学大纲明确教学进度和安排。
在教学过程中,将结合课本内容和实际案例,使学生掌握地质构造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
地质构造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如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2. 学生能够识别并描述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3. 学生能够了解地质构造在矿产分布、地震发生等方面的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剖面图等工具分析地质构造现象,提高空间想象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通过实地考察、资料查询等方法,搜集和分析地质构造相关信息。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对地质构造学产生兴趣,树立探索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构造,认识到我国地大物博,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能够关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地质学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地质构造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但地质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地质构造学素养。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升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学基本概念:断层、褶皱、岩浆侵入、地质图、剖面图等。
教材章节:第一章 地质构造学基础2. 地质构造类型及特征:- 断层构造:正断层、逆断层、平移断层等;- 褶皱构造:背斜、向斜、穹窿、盆地等;- 岩浆侵入构造:岩墙、岩脉、岩基等。
教材章节:第二章 地质构造类型与特征3.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地壳应力等;- 地质作用:构造运动、岩浆活动、沉积作用等。
教材章节:第三章 地质构造形成原因4. 地质构造与矿产分布、地震发生:- 矿产分布:成矿规律、地质构造背景等;- 地震发生:地震带、构造地震、地震预报等。
教材章节:第四章 地质构造与资源环境5. 实践教学:- 实地考察:识别地质构造现象,分析其特征及形成原因;- 资料查询:搜集地质构造相关信息,探讨地质构造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_wjl
断层倾角问题……
图例:普通地质图用规定的颜色和符号来表明地层、岩体的时 代和性质。图例通常图框外右边或下边,图例要按照地层、岩石 和构造这样的顺序排列。 地层图例排序从上到下(或从左到右)为由新到老,图例大小 尺寸如下图所示。此外,各时代的地层颜色符号、各类岩石的图 例符号,可查阅《构造地质学》的附录。 构造符号放在地层、岩石图例之后,一般顺序为:地层界线、 褶皱轴迹(构造纲要图中)、断层、节理、流线(侵入岩)等, 断层需用红色线条,其余用黑色。
的特征。
(3)了解本区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岩浆活动特征和总 体构造格架。 (4)阅读地质图,详细分析各时代地层的分布、地质构 造特征、岩浆侵入体关系、地层接触等,是本次的重点。
(5)根据地层、构造、岩浆侵入体等资料分析区内地质
发展史。
3. 编制地质图件
综合地层柱状图
构造纲要图 图切地质剖面图 4. 编写报告
汪吉林
副教授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矿业大学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能源地质研究所
一、目的和要求
二、步骤和方法 三、地质背景介绍——读 四、图件绘制————绘 五、报告编写————写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是在学完地质学基础之后进 行的,其内容涉及岩石学、地层学、地史学、构造地 质学等。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和分析区域地质资料、 编写区域地质报告能力和绘制主要地质图件的基本技 能。 三个基本技能:能读-能绘-能写。
1. 准备工作 * 课程设计指导书 * 地质图
* 方格纸(105×37.5cm,50×35cm各一张)
* 透明纸一张,和地质图大小一致(45×30cm) * 铅笔(2H或HB)
* 12色彩色铅笔
* 绘图笔(可用细签字笔代替) * 三角板、丁字尺、量角器、橡皮…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图的阅读和构造要素的识别。
3. 学会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能够分析构造格局和构造演化历史。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应用领域。
2. 地质图阅读: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方法。
3. 构造要素识别: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识别和描述。
4. 地质罗盘使用:地质罗盘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测量技巧。
5. 构造格局分析:现场测量数据的整理和构造格局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构造要素的特征。
2. 演示:展示地质图和构造要素的实例,进行现场演示和操作。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践操作。
4. 分析:学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构造地质学教材或相关参考书籍。
2. 地质图:准备一些地质图作为教学示例。
3. 地质罗盘:为学生提供地质罗盘进行实践操作。
4. 实地考察地点:选择合适的实地考察地点,准备相关地质资料。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和识别构造要素。
3. 学生能够正确使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4. 学生能够根据现场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构造格局的结论。
六、教学步骤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讲解地质图的阅读方法,包括地质图的组成、符号表示和阅读技巧。
3. 介绍构造要素的识别方法,包括地层、岩性、断层、褶皱等构造要素的特征和识别要点。
4. 演示地质罗盘的使用方法,包括罗盘的结构、测量技巧和数据记录。
5. 进行现场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地质罗盘测量和构造要素识别的实操练习。
七、实习要求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地质图,识别构造要素。
1=构造地质学课程设之一-PPT课件
华北(中朝)板块 特提斯洋
华南(扬子)板块
中三叠世
(T2 )之前,华南与华 北板块之间隔着特提
斯洋。
2、启动和韧性左行平移阶段(T2—T3)
华北(中朝)板块 华南(扬子)板块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 (T2—T3 ),华南与 华北板块开始碰撞接
合,特提斯洋消失。
浅部形成弧形突出,
深部形成韧性左行平 移。
参考材料
本校编安徽巢湖填图实习指导书 巢湖地学实习 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及图册
课程设计的考核
根据课堂出勤、绘制图件质量和文字报告等综合评 定成绩: A(90-100分) B (80-89分) C(70-79分) D(60-69分) E(60分以下)
成绩组成
课堂出勤、遵守纪律情况(5分) 构造纲要图(巢湖地质图与武华镇地质图)(15分) 图切剖面(巢湖地质图与武华镇地质图)(20分) 文字报告(60分); 严禁抄袭,雷同报告一律按不及格处理。
3、脆性左行平移及成型阶段(J1-2—J3)
进入早-中侏罗世以 来,脆性郯庐断裂基
本格局已经形成。
4、拉张阶段(K1-K2)
在晚侏罗世末期,由于 太平洋洋壳开始向欧亚 大陆俯冲,使得中国东 部浅层地壳(可能由于 岩浆气球膨胀作用)处 于伸展状态,郯庐断裂 带呈现拉张活动特征。 俯冲引发毛坦厂组陆相
另外,还形成了平行最大主应力方向的平移-正断层 和与最大主应力方向有一定交角的平移断层。
可能是受郯庐断裂走滑,造成应力释放的影响,研究 区未能形成较大规模的走滑断层。
断层
NEE-SWW向 断层
NWW-SEE向 断层,多数张 性兼有走滑
扁井金逆银洞冲北断山层逆断层
帚状断层组合
青苔山推覆构造剖面组合图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目录第一章:前言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目的和要求。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的内容。
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4、提交材料第二章:地层1、主要的地层2、各地层特点分析3 构造层的划分第三章: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特征的概述。
2、褶皱构造①.松岭背斜②.彩云岭背斜③.红石崖向斜④.范村背斜⑤.毛村向斜⑥.一些小褶皱3、断层构造。
○1. 彩云岭-白玉山的逆掩断层F1○2. 范村-陈村的逆掩断层F2○3. 刘村-王村的正断层F3○4. 刘村-任村的正断层F4○5.离洪村约为1公里的正断层F5○6. 一系列中、小型断层4、不整合面构造○1整合接触○2不整合接触第四章、岩浆岩体1、花岗岩(r)2.花岗闪长岩体(r﹠)3.辉长岩体(v)第四章:地质演化史1、地层演化史2、构造演化史3、图区地质演化史第五章:结束语第一章引言目的要求1.通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几何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分析和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个教学的重要环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对选定的图幅进行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1-2幅地质剖面图、编写说明地质构造和构造演化史的文字概括。
主要内容读图分析○1分析地层(由老到新分析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古生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颜色、粒度)○2以相邻两个角度不整合之间的地层为构造层。
○3分析单个褶皱和褶皱组合。
○4分析断层。
○5分析岩浆岩体(岩体产状,岩性,矿物,岩体编号)○6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排列地质事件发生顺序。
编制构造纲要图○1画构造层○2画断层○3画褶皱○4画岩体○5标出标志性的地层产状、面理、线理等产状○6完成图的其他要素,如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2.比例尺:1:100000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多个特征的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的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的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南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西韦剖面简介——《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指南中国东部的郯庐断裂带,南起长江北岸湖北广济,经安徽庐江、江苏宿迁、山东郯城、渤海,过沈阳后分为西支的依兰—伊通断裂带和东支的密山—抚顺(也称敦密)断裂带,总体呈缓S状的北北东向延伸(图1),中国境内长达2400km。
断裂带一般宽几至十几km,其中出露了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脆性的伸展构造与逆冲构造。
这条巨型断裂带是中国东部最大的平移断裂,记录了中国东部中生代以来板块活动与演变。
对该断裂带构造演化的正确认识,不仅仅是对该断裂带本身的了解,也是揭示中国东部板块汇聚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演变的重要途径。
中国东部一系裂大型陆相盆地,如松辽盆地、伊兰—依通盆地、渤海湾盆地、胶莱盆地、苏北盆地、合肥盆地、潜山盆地、望江盆地等,沿此断裂带分布,使该断裂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研究意义。
该断裂带还是中国东部重要的岩浆活动带和地震活动带(山东郯城1668年8.5级地震,中国东部最强的地震记录)。
根据横穿郯庐断裂带的多条地学断面成果,该断裂带已切穿整个岩石圈,并且其深部普遍出现了软流圈变浅现象。
郯庐断裂带最醒目的地质现象是将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达550km。
然而,这一错移现象发生在华北与华南板块陆—陆碰撞同时,还是之后,或者兼而有之,存在着多种解释模式。
大别与苏鲁造山带之间郯庐断裂带所在变质岩出露区称为张八岭隆起。
张八岭隆起西部为下侏罗统—下第三系连续充填的合肥盆地(侏罗纪期间为前陆盆地,白垩纪至古近纪为断陷盆地);而东部为下扬子前陆变形带。
该隆起北部出露低温高压变质的张八岭群变质杂岩,以一套酸性变火山岩为主(西冷组),局部含有浅变质的沉积岩(北将军组)。
其中蓝片岩中多硅白云母给出245.1±0.5 Ma的40Ar/39Ar变质年龄(李曙光等,1993),而锆石给出新元古代原岩年龄。
张八岭隆起南部主要出露肥东群(有多种划分方案)高级变质杂岩,仅其东侧与南侧有张八岭群出露。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
《构造地质学》实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地质构造的识别和分析技巧。
3. 能够运用地质构造知识解释实际地质现象。
二、教学内容1. 构造地质学概述:地质构造的定义、分类和研究意义。
2. 地质构造的识别:地层、岩性、变形特征等。
3. 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岩浆侵入等。
4. 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等。
5. 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断层、褶皱等地质构造符号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讲解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实际应用。
2. 演示:通过地质构造模型、实地照片等展示地质构造特征。
3.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识别和分析地质构造模型。
4. 讨论:分组讨论实际地质现象,提出解释方案。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构造地质学》实习指导书。
2. 模型:地质构造模型、地质构造图等。
3. 图片:实地照片、地震剖面图等。
4. 软件:地质构造分析软件(可选)。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实习报告:评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构造地质学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包括8次实习课,每次4课时。
2. 实习课内容安排:第1次课:构造地质学概述及地质构造识别第2次课:地质构造分析(断层、褶皱)第3次课:实际地质现象解析(地震、山脉形成)第4次课:构造地质图的阅读与绘制第5次课:地质构造模型实践操作第6次课:分组讨论与实习报告准备第7次课:实习报告交流与评估第8次课:期末考试复习与答疑七、实习要求1. 学生需提前预习实习教材,了解实习内容和要求。
2. 实习过程中,学生应认真观察、记录地质构造特征。
3. 学生需按时完成实习报告,包括观察、分析和讨论部分。
4. 期末考试前,学生应复习实习内容,确保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八、实习安全与纪律1. 实习期间,学生应遵守实验室纪律,不得擅自离开实习场所。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要求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要求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地质构造的观察、分析和解释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地质构造的类型、特征和分布规律;–掌握断层、褶皱等构造地质的形成原理和识别方法;–理解地球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学说。
2.技能目标:–能够运用地质构造知识分析和解释实际地质现象;–具备地质构造图的阅读和分析能力;–掌握地质构造和观测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的定义、分类和分布规律;2.断层构造:断层的形成、类型和特征,断层带的组成和结构;3.褶皱构造:褶皱的类型、形成条件和识别方法;4.地球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结构特征和分区;5.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类型、运动规律和构造格局。
•第一课时: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第二课时:断层构造•第三课时:褶皱构造•第四课时:地球内部结构•第五课时:板块构造学说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地质构造实例,分享心得和疑问;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质构造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验法:实地考察和观测地质构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所需教学资源包括:1.教材:《构造地质学》等相关教材;2.参考书:提供地质构造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书籍供学生参考;3.多媒体资料:地质构造图片、视频和动画等;4.实验设备:地质罗盘、放大镜等实地观测工具。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支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体验,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如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2. 使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特征及其与地表现象的关系;3. 引导学生掌握板块构造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地质演化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地质图件识别和分析构造现象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构造地质学知识解决实际地质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探究方法进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构造地质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2. 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地质构造与人类生存环境的关系;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学术素养。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要求,设计上述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为后续地质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有利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评估,确保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1. 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壳构造、地质构造、构造带等;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一节2. 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地壳、地幔、地核的组成及物理性质;教材章节:第一章第二节3. 板块构造理论:板块概念、板块边界类型、板块运动及地质现象;教材章节:第二章4. 地质图件识别与分析:地质图、地震剖面图、构造地貌图等;教材章节:第三章5. 构造地质学应用:地质找矿、地震预测、地质环境保护;教材章节:第四章6. 科学探究方法:观察、实验、模拟、数据分析等;教材章节:第五章本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保证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进度,涵盖教材相关章节,旨在使学生系统掌握构造地质学知识,培养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课本,确保教学实际与课程目标的一致性。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在讲解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地球内部构造特征和板块构造理论等抽象理论知识时,采用讲授法进行系统地讲解,结合多媒体课件,使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巢湖
构造地质课程设计巢湖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构造地质的基本知识,通过学习巢湖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使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学原理分析和解释地质现象。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掌握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了解巢湖地区的地质背景和构造演化。
•学习断层、褶皱等构造地质要素的特征和识别方法。
2.技能目标:•能够使用地质图和地形图进行构造地质分析。
•学会运用地质罗盘进行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
•能够运用地质学原理分析和解释地质构造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地质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增强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地质构造基本概念和分类:断层、褶皱、节理等。
2.巢湖地区地质背景介绍:地层、岩性、构造演化等。
3.构造地质要素的特征和识别:断层的一侧岩层错位、褶皱的波状起伏等。
4.地质图和地形图的应用:图件的阅读和分析,构造地质图的编制。
5.地质罗盘的使用:现场测量和数据采集技巧。
6.实际案例分析:巢湖地区典型地质构造案例的研究和讨论。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巢湖地区的地质构造特点和案例。
3.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地质构造案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实验法:实地考察和地质罗盘的使用,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和分析。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构造地质学基础》等相关教材。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地质学论文和书籍供学生参考。
3.多媒体资料:地质构造图、地形图、实地考察视频等。
4.实验设备:地质罗盘、测量工具等。
通过以上教学资源的使用,将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教学评估将采用多种方式,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第一章:前言1、地质构造综合实习得目得与要求。
2、地质构造综合实习得内容。
3、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4、提交材料第二章:地层1、主要得地层2、各地层特点分析3 构造层得划分第三章:地质构造1、区域构造特征得概述。
2、褶皱构造①、松岭背斜②、彩云岭背斜③、红石崖向斜④、范村背斜⑤、毛村向斜⑥、一些小褶皱3、断层构造。
○1、彩云岭-白玉山得逆掩断层F1 ○2、范村-陈村得逆掩断层F2○3、刘村-王村得正断层F3○4、刘村-任村得正断层F4○5、离洪村约为1公里得正断层F5 ○6、一系列中、小型断层4、不整合面构造○1整合接触○2不整合接触第四章、岩浆岩体1、花岗岩(r)2、花岗闪长岩体(r﹠)3、辉长岩体(v)第四章:地质演化史1、地层演化史2、构造演化史3、图区地质演化史第五章:结束语第一章引言1、1 目得要求1、通过构造地质课程设计能比较全面掌握构造几何学方面得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从而提高分析与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得能力,就是一个教学得重要环节。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要求对选定得图幅进行分析后,编出一副构造纲要图、1-2幅地质剖面图、编写说明地质构造与构造演化史得文字概括。
1、2主要内容1、2、1读图分析○1分析地层(由老到新分析地层岩性、厚度、产状、古生物、矿物组成、结构构造、颜色、粒度)○2以相邻两个角度不整合之间得地层为构造层。
○3分析单个褶皱与褶皱组合。
○4分析断层。
○5分析岩浆岩体(岩体产状,岩性,矿物,岩体编号)○6根据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褶皱、断裂、岩浆岩体及其相互之间得关系排列地质事件发生顺序。
1、2、2编制构造纲要图○1画构造层○2画断层○3画褶皱○4画岩体○5标出标志性得地层产状、面理、线理等产状○6完成图得其她要素,如图名、比例尺、图例等。
1、3 图幅名称,比例尺,图区地形地貌特征1、图幅名称:松岭峪地质图2、比例尺:1:1000003、地形地貌特征:该图中没有地形等高线,但就是图上在云岭山、红石崖、彩云岭、松岭等多个特征得地物处标注有海拔控制点,其中海拔最高处为南西方向得云岭山山顶,海拔为1320,海拔最低处应为南东得河流下游,海拔为600m左右,估算该地区平均海拔大概为800-1000m。
另外还有一条北西-南东向得河流贯穿图得西北角至东南角,其她河流也大致成这样得方向分布在该地区。
根据这些海拔控制点与河流可以大致判断出该地区地势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北西—南东向得山岭与谷地呈相间分布,香溪所处地段地势最低,向两侧逐渐升高。
1、4 提交材料1、松岭峪地质图(涂色)(1:100000)2、松岭峪地区构造纲要图(1:100000)3、松岭峪地区地质剖面图两幅(1:50000)4、松岭峪地区地质图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报告一份第二章地层2、1 主要得地层松岭峪属于山岭地区,地层出露不太完整,有很多地层存在缺失,主要出露得地层按年代地层主要地层有上元古界震旦系;早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晚古生界泥盆系、石炭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古近系、新近系、第四系。
区内图中所涉及得年代地层单位有14个从老至新依次为:震旦系(Z);下寒武统(∈1)、中上寒武统(∈2+3)、下奥陶统(O1);下泥盆统(D1)、中泥盆统(D2);下石炭统(C1)中石炭统(C2);下三叠统(T1);古近系(E);新近系(N);第四系(Q)。
2、2 各地层特点分析:震旦系(Z):主要分布于陈村、任村及彬岭一带,岩性为片岩与大理岩,属变质岩,大理岩主要由方解石与白云石,白色与灰色得居多,粒度一般为中细粒,有时为粗粒,片岩主要由鳞片状、纤状矿物与粒状矿物组成,具片状构造,变晶结构。
该地层发育有西南方向得复背斜与一条走向为ES25-35°,倾向约为25°得正断层与走向为ES35-45°,倾向约为28°得逆掩断层。
在西北角有辉长岩体与花岗岩体侵入,在丁村有辉长岩体侵入。
下寒武统(∈1):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得王村、范村附近,岩性主要为千枚岩、变砾岩,属变质岩。
千枚岩主要有娟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组成黑色居多,粒度小于0、1mm。
该地层与下伏震旦系地层整合接触。
中上寒武统(∈2﹢3):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得范村、毛村,岩性为板岩、变砂岩,属变质岩,板岩原岩为泥岩、粉质或中性凝灰岩,具层与下伏下寒武统∈1岩层整合接触。
下奥陶统(O1):主要分布在图右上角得毛村,岩性为板岩、千枚岩,属变质岩,板岩原岩为泥岩、粉质或中性凝灰岩,具有板状构娟云母,绿泥石,石英,钠长石组成黑色居多,粒度小于0、1mm。
该岩层与下伏中上寒武统∈2+3岩层整合接触。
下寒武统(∈1)至下奥陶统(O1)地层中,发育有ES40°延伸得背斜与向斜,并有一条走向为ES30-50°,倾角约为24°得逆掩断层及由于逆掩断层作用而形成得小型飞来峰。
在刘村附近有花岗岩体侵入。
下泥盆统D1:主要分布在图中间得松岭、彩云岭,岩性为砾岩、砂岩,属沉积岩,砾岩由滚圆度较好得砾石、卵石胶结而成得成为砾岩,:粒度>2mm,颜色复杂,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
河流,滨海,三角洲沉积,该地层与下伏下奥陶统(O1)地层不整合接触。
中泥盆统D2:主要分布在图中间得松岭、彩云岭,岩性为砂岩,属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河流,滨海,三角洲沉积,该岩层与下伏下泥盆统D1整合接触。
下石炭统C1:主要分布在图中间得松岭、彩云岭等附近,岩性为砂岩、页岩,为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页岩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与自生矿物,具有薄页状或薄片层状得层理。
含有机质得呈灰黑、黑色,含铁得呈褐红、棕红等色,还有黄色、绿色等多种颜色,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D2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中石炭统C2:主要分布在图中间得松岭、彩云岭等附近,岩性为砂页岩、泥岩,属沉积岩,页岩由粘土矿物与碎屑矿物与自生矿物组成,泥岩粒度极小<0、01mm,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下石炭统C1整合接触。
下三叠统T1:主要分布在图中间得香溪、白玉山,岩性为灰岩、泥灰岩,属沉积岩,灰岩几乎由纯得方解石构成,其它成分得总含量常在5%以下有碎屑结构与晶粒结构两种。
填隙物为亮晶与微晶,粒度2-0、004mm,多为灰色,盐湖,泻湖浅海沉积。
与下伏地层中石炭统C2平行不整合接触。
下泥盆统D1到下三叠统T1地层中发育有呈ES30-40°延伸与呈ES20-35°延伸得两个背斜,与总体走向ES20-40°得逆掩断层,以及在离红村不远处得正断层,并在此地层中还发育有许多小断层切断逆掩断层、正断层与松岭背斜。
古新统(E1):主要分布在图左边得云岭山、红石崖等附近,岩性为砾岩、砂岩,属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砾岩由滚圆度较好得砾石、卵石胶结而成得成为砾岩,:粒度>2mm,颜色复杂,陆相,河流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下三叠统T1不整合接触。
始新统(E2):主要分布在图左边得云岭山、红石崖附近,岩性为砂岩、页岩,沉积岩,砂岩,层理,层面构造,粒度:2-0、0625mm,通常呈淡褐色或红色,页岩页岩由粘土矿物与碎屑矿物与自生矿物组成,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古新统E1整合接触。
渐新统(E3):主要分布在图左边得云岭山,岩性为页岩、泥岩,沉积岩,页岩由粘土矿物与碎屑矿物与自生矿物组成,泥岩粒度极小<0、01mm,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沉积,该地层与下伏始新统E2整合接触。
新近系(N):主要分布在左边得云岭山山顶,岩性为泥灰岩,沉积岩,沉积岩,泥灰岩粒度<0、004mm,盐湖,泻湖浅海沉积,该地层与下伏渐新统E3整合接触。
古新统(E1)到新近系(N)地层中,在东北方向上发育有ES40-50°延伸,轴面近直立得向斜,此外得大部分地层近似平行,走向沿西北方向,倾角约10o,各地层之间整合接触。
第四系(Q):主要分布在图右下方得松岭峪-赵村,岩性为砂砾粘土岩,沉积岩,由粘土矿物组成,陆相沉积,该地区河流发育,地层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2、3 构造层得划分根据地层得接触关系,按照两个相邻角度不整合之间得地层为一个构造层可以把全区分为四大构造层,分别为Z构造层;∈1、∈2﹢3、O1构造层;D1、D2、C1、C2、T1构造层;E1、E2、E3、N构造层;Q构造层。
第三章构造3.1松岭峪地区构造特征概述松岭峪地区自早古生代后期以来发生了一系列得构造地质作用,在内外地质作用力得作用下,包括内动力地质作用使地层下降或抬升,使较为韧性得水平岩层隆起形成褶皱,或较为脆性得岩层发育形成断层等各种地质构造;而在外动力地质作用下,地层遭受风化剥蚀,最终形成各种形状得岩石或地层,在地质构造形态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较为复杂得褶皱构造与断层构造。
现将松岭峪地区内得各种地质构造描述如下:1、褶皱构造:主要有五大褶皱(松岭背斜、彩云岭背斜、红石崖向斜、范村背斜、毛村向斜)及一些小褶皱组成。
2、断层构造:主要有五大断层(彩云岭-白玉山得逆断层F1、范村-陈村得逆断层F2、刘村-王村得逆掩断层F3、刘村-任村得正断层F4、离洪村约为1公里得正断层F5)及一系列小断层组成。
3、不整合面构造:角度不整合(三个角度不整合),全区可分为四大构造层,分别为Z、构造层∈1、∈2﹢3、O1构造层;D1、D2、C1、C2、T1构造层;E1、E2、E3、N构造层;Q构造层。
3、2 褶皱构造1、松岭背斜分布在松岭一带,中间高两边底,呈ES20-35°延伸,长约为10km,宽约为4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为D2、C1、C2 ,即中间老两边新,所以为背斜。
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近于直立(倾角约为89°),且两翼倾角近似相等,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得形态为直立褶皱。
因该褶皱得延伸长度与两翼宽度之比小于3:1(2、5:1),且为背斜,即该褶皱在平面上得形态为穹隆构造。
2、彩云岭背斜分布在彩云岭-白玉山一带,呈ES30-40°延伸,长约为14km,宽约为2km,主要由D1、D2、C1、C2地层构成。
核部地层为D1 ,两翼地层主要为D2、C1、C2 ,即中间老两边新,所以为背斜。
因两翼倾向相反,轴面倾斜(倾角约为75°),且两翼倾角不相等,一翼约为40°,另一翼约为70°,即该褶皱在横剖面上得形态为斜歪褶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