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慈消极感受力分析

合集下载

《希腊古瓮颂》中“消极能力”的智慧光芒

《希腊古瓮颂》中“消极能力”的智慧光芒

本文对济慈名篇《希腊古瓮颂》展开细读,结合颂歌自身的内在 逻辑,提出四个关键词,即想象、狂喜、疑惑、以及寻美,并以之 为线索,对“消极能力”进行深入分析,以期揭示其蕴含的重要 意义。该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
引言主要追溯“消极能力”的形成过程。论文以莫里斯·迪克 斯坦对济慈思想阶段的划分为依据,将该理论的发展过程分为五 个阶段,并着重对济慈思想剧变阶段展开分析。
第四章主要探讨艺术、真与美之间的关系。此章首先揭示了艺 术与人类的友好关系,然后对“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一亘古 箴言展开详细论述。
“真”是“人类赖以生活的智慧”,而“美”是通过各种艺术形 式领悟这些智慧时的获得的绝妙体验。由此,艺术、真与美在济 慈这里紧密结合起来。
在结论部分,本文重中了“消极能力”在济慈写作生涯中的重要 性及其在整个文学界中的显著地位。显然,“消极能力”使济慈 得以放飞想象之翼,并以动态、包容的心境感受周遭的世界。
引言最后提出“消极能力”的主要理论框架,并简要揭示了该理 论的主要内涵及其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主要分析想象力的重要 作用。
本章节首先论证了想象的真实性,继而引出想象的核心环节一 “移情感受”,即欣赏者乐于并善于将自己想象成被观赏之物, 并以此角度观察世界。论文接着追溯济慈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原 因:他乐于移情,因他对世界万物充满感情;而他善于移情的禀 赋则或直接得益于他丰富的感官经验,或间接得益于他充足的知 识储备。
《希腊古瓮颂》中“消极能力”的智 慧光芒
作为约翰·济慈最重要的诗歌创作理论,“消极能力”正在文学 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济慈将之定义为,一位大诗人应当“能 够处于含糊不定、神秘、疑问之中而不急于去追寻事实和道 理”,因为“对伟大的诗人而言,对美的感触应压倒其他考虑,甚 至可以为之取消一切考虑”。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论文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论文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摘要:约翰·济慈是英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的诗生动细腻,在浪漫主义诗论中独具特色。

“消极能力”说是济慈诗学中最核心的理论。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逐渐加深对“消极能力”说的研究并对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

关键词:济慈消极能力说无个性忘我融合客观存在积极约翰·济慈出身于伦敦的一个马车店主家庭,他曾做过外科医生的学徒,后弃医从文,投身于诗歌创作。

济慈的诗歌的主旋律是对美的赞颂,他认为诗人是凭着一种“消极能力”去感受生活的。

而“消极能力”指的是文学中有成就的人所具有的一种品质,即“能够处于含糊不定、神秘疑问之中,而没有必要带着急躁的心情,去追寻事实和道理。

”二十世纪以来,学者们对“消极能力”说的解释也各有见解。

二十世纪末,余东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指出:“消极能力”的深层涵意是“诗人无个性。

”即在作品中丝毫不要流露出个性来,而不是否认个性的存在。

诗人应做到主观感情不直接流露,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从而沉浸在雾中,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冯文坤认为“消极能力”指的是:诗人是无意识和无意志的工具,被各种偶然的印象驾驭着。

诗人是体验无法捉摸的灵感的那种圣师。

诗人应该超越其他一切考虑,或者说消灭了其他一切考虑。

诗人更应该摆脱意志的束缚,使自己成为纯碎的、无意志的、无痛苦的、无时间的认识主体。

并认为“消极感受力”其实是实现主动与自然对话的“消极”,最终使自我的生命进入一种“荡漾摇曳”物我皆忘的境界。

到了二十一世纪,则有学者认为济慈的主张是以一种心无旁骛的方式,去感知和启发美。

“消极能力说”只是一个旗号。

而梦成了“消极能力说”的有效中介和实践者。

梦使认知主体处于“含糊不定、神秘疑问”之中。

也有人认为只有以“消极”的状态、以抛却尘俗自我的状态、以“取消了一切的考虑”的“消极”-“积极”状态、以不加干涉与不急于对事物下判断的状态才能收获到诗灵最积极最全面的美的因子与美的感觉。

“消极”实质上是心灵“积极”“主动”“敞开”的去接受一切美的因子的濡染与塑造。

朱光潜美学思想观照下的济慈“消极感受力”

朱光潜美学思想观照下的济慈“消极感受力”

的 自我 崇 高主 义”K m ,9 5 5 ) ( e s 12 : 8 分裂 。朱光 潜 作为 中 国美 学 理 3 论 的 奠基 人 , 西方 近 代美 学理 论 与 中 国现 实相 结合 , 建 了 系统 将 创
的 美 学体 系 。 以朱 光潜 美 学思 想 , 是 早期 的 思想 , 观照 济 慈 尤其 去
朱光 潜继 承 并发 展 了爱德 华 ・ 布洛 “ 心理 距 离” 的审 美 理论 , 强
调 “ 离两极 ” 距 的折 衷 与平衡 。“ 理距 离” “ 美距 离” 初 指 “ 心 或 审 最 被 具 象化到 艺术 作品 中的情 感 体 验 与 艺术 家个人 情 感 经 历 的分 离”
形 象 的直 觉” “ 术须 与 实 际人 生有 距 离” ,艺 ,审 美过程 须 跳 开 利 害 的圈 套 , 会神 观 赏事 物本 身 的形 象 ( ,9 71-6 。 聚精 朱 19 :1 1) 他进 一 步
瓮颂 》 中他 高 呼 “ 即是 真 , 即是 美” 《 狄 弥 翁 》 主人 公 在 似 美 真 ;恩 中
关键 词 : 慈 ; 济 消极 感 受力 ; 朱光 潜 ; 美学思 想 中 图分类 号 : 8 - B 30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 3 2 1 ( 0 2 0 - 2 l 0 17 - l12 1 )30 4 _ 2 - -
神源 泉 , 象和 联想 愈 丰富 , 的境 界愈 美 备 。在 与 巴利 的 一封 信 想 诗 中 , 慈写 道 .我 深信 人 的情 感 与 想 象 力之 真 , 象力 所及 , 济 “ 想 必是
美感 所在 ”ii,0 ) ( d1 3 。因此 济慈 所追 求 的是 想 象的 而 非思想 的世 b 界, 因为 只有想 象 力才会 唤起 敏锐 的直 觉 , 才能获 得美 。 《 在 希腊 古

论《夜莺颂》中的诗歌美学观

论《夜莺颂》中的诗歌美学观

论《夜莺颂》中的诗歌美学观摘要: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一位一生追寻美,感受美,歌颂美的诗人,其不朽之作《夜莺颂》中体现出的超凡想象力,消极感受力,生死哲学观都是他诗歌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通过对济慈诗歌及书信的赏析,旨在探求济慈的美学思想,从而揭示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想象力;消极感受力;生死哲学观济慈是浪漫主义诗歌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年仅26岁就因肺病早逝,在7年的创作生涯中写出了最伟大的颂诗。

其诗歌情美境美,饱含哲思,在莎士比亚和华兹华斯等那里窥见并习得诗歌语言魅力,从画家朋友海登那儿发现了直观的造型之美,进而凭借自己对美的超凡感受力构筑了一个美即真,真即美的理想国度。

他的诗歌《夜莺颂》完美的展现了他的美学思想。

一、超凡的想象力济慈在创作中广泛汲取前人的优秀成分,再通过想象力将自己独特的体悟糅合进去,让诗歌焕发新的光彩,虽然前期诗歌中还有一些斯宾塞、弥尔顿式的回忆,但已能窥见其独立诗魂,自觉地用想象力这一无形翅膀在理想世界和现实世界遨游探寻,渴求找到一个平衡点,而这个平衡点就是诗歌永恒的美感,通过想象力将生活提炼,返回心灵,去观照这种美,去创作一个情境作为它生发的土壤,正如他写到的那样:"打破了人间的铁栏/进到一个奇幻的世界。

"他在《夜莺颂》里写到"忘掉这里的疲倦,病热,烦躁/这里人们对坐着互听呻吟/瘫痪病颤动着几根灰白的发丝/青春渐渐地灰白,消瘦,死亡。

"这些正是他亲身经历苦难的写照,贫病交加,倍受冷落,在诗歌创作之路上,被不断质疑批判,甚至是在长诗《恩弟米安》出版后遭到的人身攻击,都给了诗人想要避开现实,醉心艺术,通过身与物化来获得更高境界的自我个性,进而把现实世界至于理想国度的对照之下,转而写到"我已凭诗神无形的羽翼登程/已经跟你在一起了!夜这样柔美,恰好月亮皇后登上了宝座……"在接下来的诗行里,诗人想象着路过那一片青草坡,有山楂树立在那儿,周边蔷薇怒放,紫罗兰羞怯地藏匿在绿叶深处,玫瑰飘香,蚊蝇飞舞,自然纯净的国度简单宁静,这种安谧让他想要堕入死神的怀抱,就这样沉浸在美丽的幻梦中向人世告别,融入这无限的幸福中,原本是现实的伤感这一刻都化作烟尘。

济慈书信选

济慈书信选

《济慈书信选》【英】约翰·济慈著王若昕译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5月第二版致约翰汉密尔顿雷诺兹【p5】1.我要告诉你—23日是莎士比亚的生日——如果在那天我能接到你和我的兄弟的信那可是件好事。

什么时候你写信,请引用一两句莎士比亚戏剧中的话,你肯定会有新的感受,这种状况会不断发生,尽管我们读了同一种剧本几十次了——例如,下面摘自《暴风雨》中的一段从类没有像现在这样强烈的打动我。

【不断的学习,汲取新的养分】2.我感到离开了是个我就无发生存——离开了永恒的诗歌——半天也不行——整天都离不开——我开始写点诗,但习惯却使我一发不可收拾。

【诗歌如痴如狂的喜爱】致本杰明罗伯特海登【P7】我坚信困难会磨练一个男人的意志——他们使我们的首要目的成为成为一种追求和慰藉【对困难的积极地态度】【P8】1.成功了一半才开始。

2.我在哪里停了下来,就努力在哪里开始,尽管偶尔精神沮丧;在我攀登这个小小的高峰的时候,我希望得到一种有力的支持,有特别是在我进行更为重要的工作的岁月中【坚持不懈的努力】【P11】这些令人烦恼的事对人会有很大的妨碍,它们不像妒忌和诋毁那样是对继续努力地一种刺激,不会立刻影响到首要目标的追求,而是很像在你的床上放了一两片荨麻叶子一样。

【对待烦心事】【P9】1.但是在我精神十分沮丧的时候我是不能写作的。

【对写作的态度】2.我十分高兴的事一切都将烟消云散的一天一定会到来。

【乐观的希望】3.即使处在人类最底层也不失傲骨,就像艾尔弗雷德大王处在人类的最高层一样。

【傲骨】【P10】我不能用我喜欢的方式谈论诗歌,因为我没有什么心情谈论无论是他还是我的诗。

他的自欺是非常可悲的,他们把它犹如了我不应像划船的奴隶那样可求的境遇,你所言极是而且很及时。

如果我会如此受骗,我可以明天就去死。

【对人生认真的态度】致济慈小姐【P12】1.尽管指纹这么几个问题,我希望借此使我所写的东西让你爱看。

2.我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因为我们应该互相深入了解,为的是我不仅能随着你的长大把你作为我唯一的妹妹来疼爱,而且把你作为我最亲的朋友来交心。

生命的礼赞_济慈_夜莺颂_三大矛盾赏析

生命的礼赞_济慈_夜莺颂_三大矛盾赏析

文学界生命的礼赞———济慈《夜莺颂》三大矛盾赏析肖文琪(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

他一生命运坎坷,颇具悲剧色彩。

正是如此的人生经历使他更为热烈的歌颂生命之美。

本文着眼于《夜莺颂》的三大矛盾,探求这位伟大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礼赞。

关键词:夜莺颂;积极;矛盾中国分类号:I 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0)02-0014-02济慈(1795-1821)是19世纪初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出生卑微,生活贫困。

八岁丧父,十四岁丧母,弟弟因疾病死于他的怀中。

由于疾病,济慈被迫与相爱的恋人分手。

二十六岁时因肺痨不治而死于罗马。

可是这如此短暂,如此坎坷,如此艰辛的一生,却孕育了济慈一颗积极乐观纯真的心,让他不断洞察生活之美,讴歌生命之真。

《夜莺颂》是济慈六大颂歌中极具代表性的一首。

五月的一天清晨,诗人坐在树下沉思,忽然听到夜莺引吭高歌,使他万感交集,神往不已。

他急忙奔进屋去,提笔一气呵成了这篇濒死者的绝唱。

全诗一共八节,济慈的悲惨人生贯穿始终,字字句句透露出悲凉;但同时一股旺盛的生命力也孕育其中。

这样的矛盾对立更进一步地凸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1痛苦与快乐诗一开始,诗人就挣扎于痛苦和快乐的矛盾之中。

“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列斯忘川下沉/并不是我忌妒你的好运/而是你的快乐使我太欢欣/因为在林间嘹亮的天地里/你呵,轻翅的仙灵/你躲进山毛榉的葱绿和荫影/放开了歌喉,歌唱着夏季”。

生活,对于年轻的济慈来说是何等的不公!他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这样的痛是何等的痛彻心扉。

而此时,诗人听见了夜莺嘹亮的歌声。

相传在午夜零点时,夜莺会飞上最高的玫瑰枝,将玫瑰刺深深地刺进自己的胸膛,然后发出高亢的声音,大声歌唱,直到心中的血流尽,将花枝上的玫瑰染红。

正是这般声嘶力竭,耗尽整个生命的呐喊,感染了诗人,燃起了他内心对生命的渴望。

绝望中的呼吸——济慈《夜莺颂》赏析

绝望中的呼吸——济慈《夜莺颂》赏析
经 典 重 释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绝望中的呼吸
——济慈 《夜莺颂》 赏析
◎侯
(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

陕西・西安 710128)
摘 要 济慈的诗歌 《夜莺颂》 描述了一个美丽的幻景世界, 作者在幻景和现实之间挣扎着。通过他关于文学的信条 “想 象的真实” “消极感受力” 和 来分析这首诗, 可以更清楚的洞察这一点。 关键词 想象的真实 消极感受力
134
2009 年第
1期
安徽文学
灰眼的绝望。所有的这些人类都要去经历和忍受。 ” 这是现实 生活的一个阴郁的图画。所以在想象的世界里, 作者想到了 死亡。 对他来说,死更是多么富丽/在午夜里溘然魂离人间。 “ ” 死亡可以带他远离现实生活的痛苦。 然而, 如果一个人死去, 他就再也听不到夜莺的歌唱, 这就意味着他也无法享受其美 妙。因此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和消极状态。 当想到死亡的时候, 诗人意识到在某种意义上夜莺永远 不会死去, 因为夜莺的歌声是穿越时空的, 它的歌声 “曾使古 代的帝王和村夫喜悦” 也曾 , “激荡露丝忧郁的心, 使她不禁落 泪” 。正因如此, 它将永生。所以夜莺的命运比人类好的多。 鸟的叫声把他带回了现实。诗人意识到夜莺已经飞走, 他曾 经珍视的歌声 “流过草坪越过幽静的溪水/溜上山坡” 已经远 , 逝。 所有因着那美妙歌声所想象的美妙世界也将逝去。 他清 楚这一现实, 但是却不想承认, 所以最后写道: 这是个幻想, “ 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 诗人在美丽的幻景 和残酷的现实间挣扎着。 然而, 尽管作者对于夜莺的永生和人类死亡的命运感到 疑惑, 并且在幻景和现实之间挣扎着, 却有种力量隐含在这种 消极的状态下。 在诗的第四章节, 诗人写道:我要朝你飞去/ “ 不用酒神的车碾和他的随从/乘着诗歌的无形羽翼。 ”酒神是 神话故事里的神, 此刻诗人拒绝了来自神的力量, 宣称他将借 着诗歌的力量飞往夜莺的世界。 这是对于诗歌的一种隐含的 热情, 说明作者笃信自己的力量, 自己在诗歌方面的才能, 诗 歌成了他面对消极世界的能量。而结尾处, 诗人最终选择了 面对现实, 而不是仅仅沉浸在想象世界之中。这种面对现实 的勇气也许是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思想。 三、 结语 整首诗产生于作者心情沉郁之时, 它描述了一个理想的 世界, 来抚慰作者的心灵。 “想象的真实性” 以及 “消极感受 力” 赋予了诗歌更深刻的意味。 所有这些如同绝望中的呼吸。 也许一个人会面临绝望的处境, 但是只要他记得呼吸, 对于美 好世界向往, 并且在消极情况下施展潜在的能量, 就必然不会 被厄运束缚。

济慈“消极感受力”的智性光芒

济慈“消极感受力”的智性光芒
所 侵袭 , 写作 完 成 了《 恩弟 米安 》 的历程 ,荷 马史 诗 》 《 , 《 尔王》 都在 为济慈的诗才抹 上了重重的一笔 。 李 也 难 怪乎 有人 想 为济慈 戴上 “ 唯美 主义” 的帽 子 。以“ 消
对一 个大 诗人 来说 , 对美 的感觉 压倒 了 一切其 他
的考 虑 , 者进 一步 说 , 消了一 切 的考虑 。 L 或 取 , , 而且 ,
… …
的作 诗理论 济 慈在 评 价 如 何 做人 的话 语 恰 好 做 了 总 结 : 强 化 人 的 才 智 的 唯 一 办 法 是 别 对 事 物 下 判 “
断—— 让 心灵 成为 所有 思想 的大 道通 衢 , 而不 是有 所
选 择 的让 某 些 思 想 通 过 。[4 济 慈 体 悟 到 了夜 莺 的 ,12 ,18 歌 声 所激起 的美 感 体会 使 他走 出俗 态 走 进 歌 声 所 营 造 的美 的世 界 , 因而 《 莺颂 》 人 心 醉 林 中 , 慈 感 夜 让 济 悟 到 了“ 希腊 古 瓮” 凝存 的少男 少女 情致 的美 , 古 所 与 瓮 艺术 瞬 间雕铸 却永 恒 绵 存 的美 感 , 因而 道 出 了“ 美 即是真 , 即是美 ” [ 济 慈为 月下林 中原 民神话 之 类 真 ,] 2
态, 以不加 干 涉 与不急 于对 事物 下判 断 的状态 才能 收 获到 诗灵 最积 极最 全 面 的美 的因子 与美 的感 觉 , 他 对
作便 开始 思索 伟 大成 功 诗 人 的问 题 : 一些 事 情 开 始 “ 在我 思想 上对 号入 座 , 使我 立刻 思索 是 哪种 品质使 人
济慈 认为 “ 勒律治 由于不 能够 满足 于处 在一 知半 解 柯
之中, 他会 坐 失 从 神 秘 堂 奥 中攫 获 的 美 妙 绝 伦 的 真 相 。 [ 由此 可见 , 慈 避 过华 兹 华 斯 和 柯 勒 律 治 自 ,1 , 济

约翰·济慈“消极能力说”研究

约翰·济慈“消极能力说”研究

结合济慈的书信和他的诗歌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济慈诗歌艺 术成功的关键在于他将“消极能力说”这一诗歌理论贯彻到他 的创作实践中。济慈对美的执着追求,极大地鼓舞了后世诗人的 创作。
他对诗人主体中心主义的摒弃,以及他在诗歌创作方面的革新, 对于当代文学创作也具有普遍的启示意义。
约翰·济慈“消极能力说”研究
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以其对 于诗歌和艺术创作本质的深刻揭示而引人关注,并对后世诗人作 家产生影响。然而“消极能力说”的具体内涵和本质究竟是什 么?济慈在诗作中是如何实践这一创作理念从而通达真与美的? 从前的人们往往只是有所提及,却语焉不详。
第二部分为第一章,济慈将美与真作为其艺术创作的终极目标来 追求,他的诗歌理论当然也离不开对美与真的探讨。这一章首先 分析济慈对美的重视,他的美与真的概念,以及他所强调的一切 美的特点在于它的强劲。
第二章进而分析作为文学创作主体的诗人的身份和作用。与他 的同时代人不同,济慈认为诗人没有身份,没有自我,也没有永恒 不变的特征。
本文通过对济慈的书信和他的诗歌《夜莺颂》结合起来进行分 析,阐示这一理论的内涵,体现诗人对创作主体的创作状态的思 考。论文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引言。由于研究“消极能力说”的源起和形成对于 我们全面理解这一理论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
引言部分首先对“消极能力说”的提出过程做简要介绍,然后详 细分析这一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及人文背景。接下来的几章 结合济慈的著名颂诗《夜莺颂》集中阐述“消极能力说”的三 方面内涵。
他相信艺术创作的伟大在于能够完全摆脱诗人主体中心主义的 影响,还艺术以艺术的美感。诗人是艺术与人类的灵魂和心灵对 话的工具,如同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象能接 纳真实,并在与真实的共存中发现美。

和平网济慈“消极能力”说的佛学解读

和平网济慈“消极能力”说的佛学解读

和平网济慈“消极能力”说的佛学解读摘要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与佛教教义,虽一为诗学,一为宗教,内涵上却有着相通之处。

本文将“消极能力”说的三个层面,即万象至美、物我合一以及抛却自我,与佛教教义一一类比,从佛学视角分析“消极能力”说的发展和内涵,希冀可以更深入系统地探究诗人的诗学思想。

关键词:消极能力济慈佛教诗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尽管批评家怀特(White,1987)等人认为济慈的诗学理论大都源于同时代的批评家赫兹利特,但事实上,济慈最核心的诗学理论“消极能力”说所强调的“不确定的、神秘与疑惑的境地”、“没有自我”等观点明显不同于基督教和西方哲学思想(Bunker,2000),反而与佛教等东方神秘主义思想明显相似。

一“消极能力”的涵义济慈的“消极能力”说(Negative Capability)体现在1817―1818年他的多封书信中:“一个人有能力停留在不确定的、神秘与疑惑的境地,而不急于弄清事实与原委。

对诗人来说,一切思考中美占压倒性优势,美扫除一切考虑。

”“说到诗人个性……它没有自我――它一切皆是又一切皆不是――它没有个性――它喜爱光明和黑暗;总要做到淋漓饱满,不管牵涉的是美是丑,是高贵是低下,是穷是富,是卑贱还是富贵……诗人是最没有诗意的存在,因为他没有自我,要不断发出信息去填充他的实体――太阳、月亮、大海、世上的男男女女作为有冲动的生灵,都是有诗意的。

”18世纪末,为排除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带来的迷惘不安,解决信仰危机,英国学界将视线转向神秘的东方。

在文学领域,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也开始从东方宗教,包括神话和寓言丰富的佛教文献中汲取灵感素材(Rudy,2004)。

作为其中的代表,济慈也受到殖民时代东方主义内在化认同思想影响(萨义德,1998)。

“Negative Capability”具有复杂多义性,其中negative有“否定、消极、被动”之义,capability 源自拉丁语capabilis,意为“容纳、接受”。

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作者:史悦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6年第12期内容摘要:济慈的“消极能力说”是他诸多诗学命题之一,其内涵虽已多有学者研究,但其中包含的住客关系仍有待发掘。

消极能力说并不仅限于对诗人个性的否定,它表达的是诗人作为创作主体,与客体间的互动与交融的关系。

本文从客体,诗人,及主客关系三方面,以《秋颂》为典型文本,试浅析消极能力说的内涵。

关键词:济慈消极能力说秋颂主客关系济慈一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

在他二十六岁的人生中,完完全全属于“诗人”这个头衔的时段更是不长。

济慈关于诗歌理论的论述,多散见于其书信与诗歌,并未整合发表。

“消极能力说”是他的众多诗学命题之一,极具独特性,也包含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分析这一观点对诗人排除自我的要求,而对其中包含的主客体关系少有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济慈信件和诗歌,以秋颂为例,进一步探讨这一观点的内涵,并印证“消极能力说”在济慈作品中的体现。

“消极能力说”最初见于济慈于1817年写给弟弟乔治和托马斯的信中。

信中对这一“品质”的描述,仅有一小段:“一些事情开始在我的思想上对号入座,立刻使我想到是什么品质造就了一个有成就的人,特别是在文学方面。

莎士比亚如此多的拥有这种品质——我指的是消极感受力。

即是说,一个人能够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对于一个大诗人来说,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其他的考虑,或者更确切地说置其他一切考虑于不顾”。

对美的追求可以说是济慈诗作的核心。

正是由于“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其他的考虑”,诗人才应该在创作中追求排除自我、排除理性的创作状态。

此外,“消极能力”并不仅限于对诗人个性及理性的否定,而包涵的是一种诗人与其创作客体间的互动交融关系。

本文将从客体,诗人,主客体交融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一.尊重客体,解放客体济慈在表述消极能力时提到“一个人能够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这里所说的不安、迷惘、疑惑,是从何而来?济慈隐去了这种“消极感受”的对象,那就是与“人”相对应的客观对象。

诗人济慈的“消极感受力”浅析

诗人济慈的“消极感受力”浅析

艺术美 , 但就 独 具一 格 的美 学 理论 与 思想 来 说 ,消 “
极 感 受 力 ” N gt e C p bly 是 其美 学 理 论 与 思 ( eai a a it) v i 想 的具 体 体 现 。虽 然他 没有 系 统 地加 以论 述 , 没 也
有 总 结 出一 套 完 整 的 理 论 体 系 , 是 他 提 出 的 “ 但 想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约翰 ・ 慈 (o n K a 7 5 12 ) 一 生 命 运 济 Jh et 19 — 8 1 , s 多舛 , 去世 时 年仅 2 6岁 , 被誉 为最 杰 出 的西 方 浪 却 漫 主义诗 人之 一 。同时 , 也是 l 他 9世纪 上半 叶英 国 主要 浪漫 派诗人 中最让人 困惑 的一 位 。这缘 于他探
第2 9卷 第 4期
V0.9 o4 1 N . 2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报
J u a fK i n n tueo d c t n o r l af gIsi t fE u ai n o e t o
20 0 9年 l 2月 2 0日
D c2 0 9 e .O2 0
诗人济慈的“ 消极感受力" 浅析
美— — 它 们 看 起 来 充 满 了并 非 刻 意 表 现 的 美 好 事 物 。 【 ‘ 有理 由知 足常 乐 了 , ”1 我太 2 ( 因为感谢 上帝 我 能读 懂 莎士 比亚 ,或 许还 能 揣摩 到 他 的深度 ” ㈣ 嘲 。 我们 再 读读 《 读 恰普 曼 译 荷 马史 诗》 《 初 与 坐下 来 重
破 天 惊 之 谈 :在 心 智 与 其 躯 体 的成 千 上 万 材 料 之 “ 间 , 得 发 生 无 数 的聚 合 与 离 散 , 能 达 到 那 种 令 须 方 心灵 战 栗 的精 巧与 蜗 角柔 触 之美 。”】 而他 躯 体 『 2

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

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

外国文学灵魂的歌者——《夜莺颂》赏析张悦首都师范大学摘要:济慈是浪漫主义杰出诗人之一。

他天赋异禀,却英年早逝,短暂的一生经历了病痛的折磨、亲人的离逝以及爱情的坎坷。

然而在他的诗作中,诗人借“消极感受力”表达了他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惨淡现实的背后总能暗藏着强大的生命力,给予人们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和真实的感受力。

这种力量使文字既看上去充满张力,却又浑然一体,直抵灵魂,生生不息。

欢乐与痛苦、幻想与现实、物与我、生与死都在夜莺的高歌中短暂停留,却在诗歌构建的幻境中永恒存在,隽永绵长。

关键词:夜莺颂;消极感受力;张力济慈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诗人,短暂的一生虽历尽坎坷,却从未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他的笔触感性细腻而又富于想象,作品中总有一种“消极感受力”,这也是济慈诗中美学的核心。

这种力量它没有自我,却又寓于万物之中,它能够将自身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态,体验神秘,敢于怀疑,而不受事实和理性的禁锢。

这种能力能消解在新批评视角下各矛盾因素间的张力,游走在现实与幻想的世界里,欢乐与痛苦相融合,物我归一,生死相通,它既不会拒绝感受生命之痛,也会乐于拥抱世界之美,在体验中更好的感受生命,感受生活中的美才是永恒追求。

“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现实与幻想之间,济慈遵循自己的内心的最真实感受,从而使他的文字中呈现出一种特殊的张力,这种张力并不凌厉,它醇厚隽永,超越生死悲喜,带给读者更深切的人生感悟,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一、悲喜交加在诗的第一节,诗人就表现出了复杂的情绪,亲人离世,仕途受挫,病情恶化,爱情不顺,生活的重创将诗人拖入痛苦的深渊:“我的心在痛,困顿和麻木/刺进了感官”,痛苦麻痹了精神,诗人的意志在消沉,“有如饮过毒鸩/又像是刚刚把鸦片吞服/于是向着列斯忘川下沉”,夜莺的嘹亮的歌声令人迷醉,现实与想象的界限开始模糊了,毒鸠和鸦片一方面会导致死亡的悲痛,另一方面又会给人带来片刻的安慰和欢欣,而希腊神话中的忘川,忘记尘世的欢乐和痛苦也同样让人喜忧参半,诗人静静感受外界环境带来此刻心中的真实感受,两种复杂情绪的交织,渐渐随着内心的感受沉淀下来,跟随着夜莺的歌声,走入亦真亦幻的想象世界。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名词解释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名词解释

济慈的消极能力说名词解释济慈的消极能力说是一种对功利主义观点进行反驳和批判的理论观点。

消极能力说的核心思想是,个体对于自己的消极选择和行动有与积极选择同样的道义责任和合理性。

这一观点的提出者约翰·济慈认为,个体的选择是基于其自身的偏好和欲望,不应该受到外界的道德评判或强加的义务。

消极能力说理论的出发点在于对功利主义道德理论的质疑。

功利主义认为,行为的道德性应该被评判于其所产生的幸福感受的多少。

然而,济慈指出,功利主义在评判个体行为时总是将重点放在积极行动上,忽略了消极选择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济慈进一步解释了消极能力的概念。

他认为,消极能力是指个体在面临不同选择时可以选择不行动的能力。

这种能力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道德上被接受的。

个体可以通过放弃某种行动或者选择不参与某种活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和自由。

消极能力说强调的是个体的自主权和自由选择权。

它批判了一些权威主义或集体主义道德理论,这些理论强调个体为了社会利益应该放弃自己的权益或自由选择权。

济慈认为,个体在面临各种选择时应该根据自己的偏好来决定行动,而不是受到外界的道德压力和强制。

消极能力说的重要性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对待个体选择和行动的新的道德视角。

它使人们重新思考了个体自由选择的合理性,同时也为个体权益的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消极能力说提醒我们,在评判个体行为时要考虑到其消极选择的合理性和道义性。

然而,尽管消极能力说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反思,但它并不是对于所有道德问题的通用解决方案。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在积极选择和消极选择之间做出折中和权衡。

对于一些具体的道德困境,消极能力说并不能提供明确和确定的答案。

除此之外,消极能力说也有一些被质疑和争议的地方。

一些批评者认为,消极能力说过分强调了个体的自由选择权,而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他们认为,个体的自由选择权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社会法律和道义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总之,济慈的消极能力说是一种对功利主义道德理论的反思和批判。

济慈“两个房间”说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比较

济慈“两个房间”说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比较

济慈“两个房间”说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比较济慈诗学常作为东西方学术互参的对象,王国维的“境界”论也是中西文化思想交融的产物。

以叔本华的美学理念作枢纽,济慈“两个房间”说又可与王国维“两种境界”说相比照,通过阐发济慈诗论中“无思之室”和“初觉之室”与王国维诗学中“无我之境”和“有我之境”的对应关系,或可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涵义。

就济慈的观点来看,要澄心息虑,从而丰富审美感受,就得拥有一种特殊的“品质”或“能力”,那就是所谓的“……消极的能力,这也就是说,一个人有能力停留在不确定的、神秘与疑惑的境地,而不急于去弄清事实与原委。

”[6](P59)济慈认为这种“消极能力”是和诗人的“个性”分不开的。

他说,“说到诗人的个性,……它不是自己——它没有自我——它是一切又不是一切——它没有个性——它喜好光亮与阴影,不管是丑还是美,是低还是高,是富还是穷,是贱还是贵……”[6](P214)也就是:“诗人的个性就是没有个性”,或者说,济慈倾向于认为,诗人应该没有“自我”。

济慈在此实际指出了创作者通过“消极能力”这种手段,“把心里掏空,使自己没有本性,让思考、哲理在诗人心中无容身之地,正是这样使精神保持‘消极’被动的状态,从而大开感觉、感受之门,丰富诗的想象,来捉取并表现无关理智或说教的纯美,以达成诗的目的。

”[5](P220)“无自我”正是解读“无思之室”的关键所在。

几乎和济慈同一时代,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识到,审美活动是一种与理智认识不同的静观活动,在这种活动中,主体可以通过非功利的游戏态度而暂时摆脱意志的束缚,不再按照充足理由律去把握个别的事物,而是直观到了事物的理念。

叔本华认为,审美是由主客体在对立中求取统一的过程,因此,美的存在也会因主客体关系的差异而存在不同的形态,他为此把美划分为优美和壮美两种形式。

叔本华说,“如果是优美,纯粹认识无庸斗争就占了上风,其时客体的美,亦即客体使理念更为容易的那种本性,无阻碍地,因而不动声色地就把意志和为意志服役的,对于关系的认识推出意识之外了”。

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浅析济慈的消极能力说

2016.12济慈一生命途多舛,英年早逝。

在他二十六岁的人生中,完完全全属于“诗人”这个头衔的时段更是不长。

济慈关于诗歌理论的论述,多散见于其书信与诗歌,并未整合发表。

“消极能力说”是他的众多诗学命题之一,极具独特性,也包含了巨大的阐释空间。

前人研究多集中于分析这一观点对诗人排除自我的要求,而对其中包含的主客体关系少有关注。

本文通过分析济慈信件和诗歌,以秋颂为例,进一步探讨这一观点的内涵,并印证“消极能力说”在济慈作品中的体现。

“消极能力说”最初见于济慈于1817年写给弟弟乔治和托马斯的信中。

信中对这一“品质”的描述,仅有一小段:“一些事情开始在我的思想上对号入座,立刻使我想到是什么品质造就了一个有成就的人,特别是在文学方面。

莎士比亚如此多的拥有这种品质———我指的是消极感受力。

即是说,一个人能够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对于一个大诗人来说,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其他的考虑,或者更确切地说置其他一切考虑于不顾”。

对美的追求可以说是济慈诗作的核心。

正是由于“对美的感觉压倒了一切其他的考虑”,诗人才应该在创作中追求排除自我、排除理性的创作状态。

此外,“消极能力”并不仅限于对诗人个性及理性的否定,而包涵的是一种诗人与其创作客体间的互动交融关系。

本文将从客体,诗人,主客体交融三方面对这一观点进行分析。

一.尊重客体,解放客体济慈在表述消极能力时提到“一个人能够经受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事实和原因”,这里所说的不安、迷惘、疑惑,是从何而来?济慈隐去了这种“消极感受”的对象,那就是与“人”相对应的客观对象。

济慈所要表述的其实是:一个人能够经受在面对世界的过程中所带来的不安、迷惘、疑惑,而不是烦躁地务求关于对象的事实和原因,诗人要有停留在不安、迷惘、疑惑境遇中的“消极能力”。

“消极能力”反对征服客体,使客体为我所用的认识方式,而强调尊重客体。

所谓“消极”是相较于传统主客体关系中,主体作为征服者的“积极”而言。

济慈诗学——消极感受力范畴研究的开题报告

济慈诗学——消极感受力范畴研究的开题报告

济慈诗学——消极感受力范畴研究的开题报告诗歌是一种可以引领读者进入情感体验的语言艺术形式。

而济慈所创造的消极感受力范畴则为诗歌表达提供了全新的可能性。

在济慈诗歌中,负面情感如沮丧、孤独、绝望甚至死亡等都被置于美学体系之中,形成了一种非常具有个性特色的审美取向,极具启发和独创性。

对于这一范畴的系统研究将能够进一步挖掘济慈诗歌的内在本质,并拓展我们对于诗歌的理解。

本文将以济慈的《温馨的感觉已逝去》为代表进行研究。

首先,本文将介绍消极感受力范畴的内涵。

其次,通过对于济慈《温馨的感觉已逝去》的剖析,阐明其消极感受力范畴的具体表现形式及特色。

最后,本文将结合翻译实例,对济慈消极感受力范畴的翻译策略进行探讨。

消极感受力范畴指的是以负面情感为主导的诗歌审美体系。

与传统诗歌常常以积极的主题、鲜艳的景色和明亮的色彩为特征不同,消极感受力范畴深刻地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困苦、挣扎和孤独等痛苦体验。

济慈的诗歌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其自传体散文诗《温馨的感觉已逝去》就探讨了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以及自身临死的幽怨感受,这些都涉及到了消极感受力范畴。

济慈在其作品中十分巧妙地将消极情感表现得妙趣横生,如有一首著名诗作《欣慰颂》:“我已经停滞,无从谢赞,/何以向你怀中纳美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思乡、误入人生的迷茫之感,但是诗人也在自我安慰之中最终得到了快乐与满足。

同时,济慈更加喜欢采用冷色调的描写手法,如描写秋天中落叶纷飞、盛夏中沉重湿润的空气以及深冬中刺骨的冷风,以此来强化诗歌中的忧郁、孤独和绝望情感。

对于翻译方面,翻译者需要注意保持济慈消极感受力范畴中的视觉效果,传达诗歌中肌肉骨骼般的形式和读者极具触感的谐音。

根据具体的情感语境选择适当的转译方式,同时也要注意诗歌本身语言的特点,比如诗歌中经常出现的叠词等等,以此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总之,济慈诗歌中消极感受力范畴的研究,不仅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济慈的思想、文化背景和诗歌创作风格,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美学意义,增进对世界文学的跨文化交流。

The Pursuit of Beauty

The Pursuit of Beauty

所有这些诗作原则都围绕着怎样才能写出美的诗展开的。 以上是济慈的美学思想,也是本文的第二章。
由于济慈的美学感想和美学实践密不可分,所以在第三章论述 了他的美学实践。在诗人短短的诗作生涯中无论是在美学思想 上,还是在美学实践中,他从未停止过对美的追求。
他的信体现了美学思想;他的诗歌创作与这些思想相符,充分 展现了美。“秋颂”通常被认为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首。
就诗人而言,他们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消极感受力”和 广博的知识。想象不是凭空的幻想,而是建立在现实生活中, 是现实的产物。
“消极感受力”是济慈另一重要论断。它要求诗人有能力接受 不安、迷惘、怀疑,而不是找出道理,也就是诗人无“自我”。
具有这种能力的诗人也是客观诗人。最后,知识不仅包括书本 上的,还包括来自社会的磨练。
但过世后却魅力剧增。究其原因,不外两点。
第一,济慈热爱美,歌唱美。他的诗,特别是颂歌,简直就是 美的殿堂。
夜莺的歌声、秋景、古瓮神话无一不美,就连忧郁、孤独也在 诗人的点化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因此,他曾被人看成是 “唯美”,甚至是“颓废”。
第二,越来越多的美学家和文人对济慈信中体现的美学思想感 兴趣。这些信为我们研究诗作及诗人的思想提供了极具说服力 的证据。
济慈曾说“…but haveloved the principle of beauty in all things”。他不仅“热爱”美,还“追求”美。
他有意识地追求美,并将之当成是诗人的使命,后来这在某种 程度上对形式主义、意象派和唯美主义都产生了影响。因此, 济慈对美学的贡献不言而喻。
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济慈诗中和信中体现的美学思想的分析, 探讨济慈美学思想的内涵,强调他对美学思想的贡献。 诗 人有名的论断,“美即真,真即美”,一直为世人争论不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i t o n , o r r a h t e r o b l i t e r a t e s a l l c o n s i d e r a i t o n Y g o 国 如果 一 个人 要 追 求真 正 的艺术 , 他 必 须忘记 自我 , 通过 直觉 和想 象去 观 赏客观存 在 。 对 济慈 而言 , 这种过 程不是 简单地将 个人 渗
注, 他 主张 “ t h e a u ho t r m u s t b e a b s e n t f r o m
h i s n o v e l , mu s t n o t c o mme n t o n h i s c h ra a c t e r s , mu s t n o t mo r a l -
二、 文 献综述
的那个时代的旧的传统和过时 的旧物。济慈诗学思想 的
核心是消极感受力 , 同时, 消极感受力也是原始美学观点
的不 断 累积而 形成 的诗学 观点 , 对 后 世有 着 深远 的影 响 。 其 来 源有 两个 方面 : 其 中之 一为 莎士 比亚 , 济慈 自己 曾经
( 一) 赞成 的观 点
力” 更是 吸 引了 国内外理论 家的 注意。此 项研 究 以“ 消极 感受 力” 为视 角来分析探 讨 济 慈的关学观 点 。
[ 关键 词】 济慈; 浪 漫主义 时期 ; 消极感 受力 ; 主体 ; 客体
[ 中图分类号1 1 1 0 6 .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1 9 8 ( 2 0 1 3 ) 0 3 — 0 0 9 4 — 0 2
性, 在人 与诗 的重 新整 合创 作 的过程 中 , 诗人 应该 抑 制住 个人 感情 的 流露 与进发 ,个人 经 历也 不应该 过 多 的干扰 诗歌 的创 作 。因此 , 从 某种 意义 上来 说 , 诗 歌 的创 作 就是 ‘ 诗人无 个 性 “的过程 , 他的 ‘ 诗 人无 个性 ’ 的概 念正 对应 济慈 的消极 感受 力 。 3 、 法 国文 学 家 F L a u b e r t 对客 观存 在 给予 了很 大 的关
第2 7卷 第 3期
Vo1 . 27 No . 3
延安职 业技术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a n’ a n Vo c a t i o n a l& Te c h n i c a l I n s t i t u t e
2 0 1 3年 6月
J u n e 2 0 1 3
歌里渗透着他关于美和生命的感知。济慈毕生都在不懈 地追求着美 , 他热情的爱着美的事物 : 夜莺、 花和所有可 见 的对美充满着热情 的作品。济慈作品的艺术 目的就是 要通过想象建立一个美的世界 ,这个世界要摈弃他所处
透入另一个的过程 , 也不仅仅是用客观存在代替 自我, 这 是一个将诗人与客观存在融为一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 诗人暂时放弃 自我的存在 , 与客观事物一起 消融 , 去 感知美好 的世界。
些, 要 和外部世界保持不一样的观点和思想 , 诗人要通
过感 知来 欣 赏 客观存在 , 然后让 自己 的想象 力尽 情 驰骋 。 他认 为 “ a p o e t i s t h e m o s t u n p o e t i c a l o f ny a t h i n g i n e x i s t e n c e ;


简 介
经 历 和对 事物 的 主观 臆断 所影 响 ,他 曾经 说过
“ w i t h a
约翰 ・ 济慈( 1 7 9 5 — 1 8 2 1 ) 是 1 9世 纪 英 国 文 学 史 上 著 名 的浪 漫 主义诗人 。 他 的诗作 感性 多彩 而又充 满想 象 , 诗
g r e a t p o e t , he t s e n s e o f b e a u t y o v e r c o me s e v e r y o he t r c o n s i d o r -
济慈消极感受力分析
杨 帆
( 黄淮学院 国际学院, 河南 驻马店 4 6 3 0 0 0 )
【 摘 要】 约翰 ・ 济慈, 不仅是一位伟 大的英诗作 家, 更是 因为他的“ 美即是真 , 真即是关” 的诗学理念而让他成为了英国浪 漫派的先锋人物。济慈的诗歌着重强调意境的作用 , 强调 想象在诗歌创作中的 巨大作用,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消极感受
说过 , 当他在创作感到困惑的时候 , 他就寻求与他可以获
得 精 神动 力 的莎士 比亚 。另一 方面 来 源 于与济 慈 同处 浪
1 、 庄子 : 庄 子是 我 国先秦 时期 伟大 的思 想家 , 在他 的
名为《 庄子 ・ 齐物论》 一文中, 庄子提出了他的著名 的真实
与虚幻 和 生死 物化 的观点 。这 个评 论显 示 出庄子 将 自己 融人所 描 述 的事物 中 , 通过 忘我 的想象 , 作者 用客 观事 物 代替 了 自己 , 将 自己渗 入到 客观 事物 丰富 的 内涵 中 , 庄 子 的这种 思想 或多或 少都 于济慈 的消极 感受力有 些相 似 。 2 、 T . S . E l o i t :艾 略特 着重强调 诗歌 即为客观 事物 的象
中也 阐释 过消极 感受力 。
从济慈的书信里, 消极感受力可 以被总结为: 有意识 的 自我否定, 忘记 自我的状态。 这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外界 事物的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 , 诗人与客观存在融为一
体。 在 消极 感受力 里 , 济慈 明确表示 诗人 的思 想应该 被动

征或者是代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在诗歌里 , 诗人应该忘记 自 我 的存在和个
漫主义时期的同辈们,例如倾向于想象主义的柯勒律治
和非 常注 重 自 我 感受 的华兹华 斯 。 济慈第一次 提出消极感受力是 在他写 给 B e n j a m i n
B a i l e y的信中, 同时, 济慈在写给 R i c h a r d Wo o d h o u s e的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