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_张清敏 (1)
政治心理学推荐书籍
政治心理学推荐书籍政治心理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领域,研究心理学和政治学之间的关系,专注于研究人类在政治上的思考、情绪和行为,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政治心理学推荐书籍吧!政治心理学推荐书籍罗伯特·杰维斯著徐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定价:元出版时间:XX年3月页数:248页杰维斯对历史有一种天赋的把握,他运用这种能力来阐释国家间对话过程中所出现的轻信与怀疑、真话与谎言,有意与无意的相互作用。
不论是国际关系学者,还是研究谈判问题的学者,都会对这部内容精微的专著兴趣盎然,并从中获益匪浅。
——哈佛大学教授、XX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该书系美国著名政治心理学家杰维斯的开山之作,集戈夫曼和谢林的智慧于一身,是战略和政治心理学等领域的必读经典。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陈树渠讲席教授、长江学者唐世平。
欧文·L. 贾尼斯著张清敏、孙天旭、王姝奇译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定价:元出版时间:XX年5月页数:420页如果不给小集团思维留一定的空间,任何关于团队决策的研究,都是不完整的……只要谈到政治团队,贾尼斯的理论不管什么时候都是一个显而易见不能忽视的视角。
——戴维P.霍顿贾尼斯是倡导团队决策中过程与结果之间关联性最具影响的学者。
……贾尼斯的分析在专业领域引起了巨大的关注,并被教科书所广泛引用。
——菲利普·E. 泰特洛克作者:哈罗德·拉斯韦尔译者:张清敏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定价:元出版时间:XX年2月页数:226页初版于1930年的这本书,是理解公众人物人格的经典性作品。
拉斯韦尔把临床心理学中的一系列概念,开创性、前瞻性地应用到诸如希特勒、尼克松等政治人物、商业大腕甚至高级神职人员的心理研究中。
全书分为诸如政治类型的标准、人格发展理论等13篇,详细深入地探讨了精神病理学与政治的诸多关系,并尝试以之解构政治、商业和宗教人物的心理。
作者:哈罗德·拉斯韦尔译者:胡勇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定价:元出版时间:XX年8月页数:216本书关于权力的期望、获得和给予,是对作者的政治人观念与预防政治学说的具体运用, 它将心理学与医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政治学研究,探讨了政治人格的类型、形成机制和养成过程,试图通过该研究促进民主化的政治决策,并从这种研究角度对现代政治理论的缺陷与现代社会的不良趋势进行了评价。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学派
简述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行为和思维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涉及到认知、情感、行为、人格、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在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多个重要的学派,这些学派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理论框架和研究内容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心理学的主要学派,包括结构主义、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生物心理学和社会文化心理学等。
一、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心理学的早期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心理学家威廉·怀德。
结构主义主张将心理学视为一门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分析心理现象的结构和组成部分来探究人类心理。
结构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和自我报告法,通过实验和自我报告来获取关于人类心理的信息。
结构主义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感知、知觉、想象、记忆、思维等方面。
二、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沃森。
行为主义主张将心理学视为一门研究行为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观察和测量行为来探究人类心理。
行为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和观察法,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获取关于人类行为的信息。
行为主义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记忆、行为控制等方面。
三、认知心理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
认知心理学主张将心理学视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和知觉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人类思维和知觉。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实验法和自我报告法,通过实验和自我报告来获取关于人类思维和知觉的信息。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等方面。
四、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是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
人本主义主张将心理学视为一门研究人类个体发展和成长的科学,其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个体经验和情感的深入了解来探究人类心理。
人本主义的主要研究方法是自我报告法和非结构性访谈法,通过自我报告和深入访谈来获取关于人类心理的信息。
政治心理学
政治心理学言《政治心理学》是政治学专业的选修课程,是政治学与心理学交叉的学科。
是以心理学知识为基础,分析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目的通过本课程的讲授学习,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对政治心理学在中西方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对基本的政治心理学流派有所了解,使学生对影响政治心理的主要因素诸如个性、动机、态度等有基本的认识,通过对个体的政治态度、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个体的政治行为、政治领袖心理及群体心理等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说明,使学生对政治心理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详尽的和把握。
通过对政治心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节政治心理学概说一、什么是政治心理学政治心理就是人们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并支配或调节人们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心理倾向。
政治心理是政治主体(群众团体、政党和国家、个人)在政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精神现象,是人们对于一定的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或政治生活的心理反映。
人的高级认知、情感活动与政治生活相结合,就形成了人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等理性色彩较浓的政治心理活动。
二、社会存在与政治心理的关系(一)社会存在决定政治心理(二)政治心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三、政治心理的特征(一)自发性(二)复杂多重性(三)地域性(四)社会性(五)阶级性(六)时代性四、政治心理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政治心理是政治变革的动因之一(二)政治心理是政治力量的组合与分化的重要原因(三)政治心理是产生政治行为的前提条件第二节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方法和意义一、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总的研究对象看,政治心理学是研究个体或集团在特定的社会条件,尤其是特定社会政治条件下,政治心理活动发生、发展与变化规律的政治学分支科学。
它把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一系列概870和行为中的心理因素,研究人们在政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规律。
中国学者对外交政策分析理论的研究与应用
4. 官僚政治模式 、组织过程模式和跨机构模式 经常被国内学者综合在一起介绍 。这是因为官僚政 治模式和组织过程模式的关系密切 , 后来合而为一 。 张清敏在其著述中介绍了官僚政治模式 、组织过程 模式和跨机构模式三者的关系 ⑤。他认为 , 艾里森的 官僚政治模式将国内政治以及国会与行政部门的矛 盾也包括在内 。后来发展起来的较严格意义上的官 僚政治模式主要关注行政部门内部不同机构之间的 矛盾 , 包括艾里森所说的“组织过程模式 ”所关注的 内容 ,但不包括国内政治或国会与行政部门的矛盾 。
摘要 : 外交政策分析理论的兴起 , 引发了各界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国内学者对外交政策分析的发展史及研 究范围的界定 、对外交政策分析基本流派的研究以及其他与外交政策分析有关的研究 , 在该领域获得了显著的 成果 , 具有积极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
关键词 : 外交政策分析 ; 基本流派 ; 决策模式 中图分类号 : D80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1 - 9774 (2009) 02 - 0061 - 04
5.《白宫的秘密 : 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美国外交 决策 》中论及国家 (或社会 )环境决定论 、国际环境决 定论 (或体系论 ) 两种模式〔5〕10 - 14。国内学者对此也 有引用〔13〕,但多数未予关注 ,因为这两种理论大概已 超出外交政策分析的理论体系了 。大卫认为 ,这两种 模式属于宏观模式 , 其特点是与国际政治的宏观理 论 ,如民主和平论 、帝国主义论 、结构现实主义联系密 切 。而前文所述的几种模式则属于微观模式 。在大 卫看来 ,这两种模式都不能解释外交政策制定的根本 原因 。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 。
3. 在介绍小集团思维模式时 , 国内学者或把该 派理论作为一种独立模式 (如张清敏 ) , 或将该理论 纳入认知学派 (如尹继武 ) 。张清敏对该理论的介绍 比较全面 , 包括了该理论的缘起与近年来的进展 , 并指出了其尚需解决的问题〔10〕。根据简尼 斯的 著 作 , 因为该理论主要研究的是群体思维 , 属于认知 心理学研究的一种 , 但它与通常基于个体的心理学 研究有区别〔11〕。小集团研究努力联系决策者个人选 择模式与组织过程模式 。美国学者还进行了其他类 似的研究 , 以理解决策者个人与组织过程的互动 。 小集团动力的意义超越了外交决策的范围 , 可应用 于一切小集团决策 。它为包括外交决策在内的小集 团决策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
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认知心理方法
一种研究国际政治的认知心理方法作者:徐瑶来源:《学理论·下》2013年第06期摘要:罗伯特·杰维斯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
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
首先简单介绍了《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的理论分析框架,然后扫描了该书有关国际政治中认知心理研究的成果,最后对这一理论作为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方法具有的影响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国际政治;认知心理学;罗伯特·杰维斯中图分类号:D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005-02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is)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西方国际关系学者,研究领域也相当广泛,包括国际政治中的战略性互动、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复杂系统效应和非本意结果等多个方面。
虽然杰维斯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但他始终坚持将认知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运用到国际关系研究中,希望通过对微观层次的行为体(特别是决策者)的心理分析,更深入地了解国际关系中安全困境的实质,找到国家间冲突的实质及解决方法。
其中,他于1976年出版的《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一书应该是其最成熟的一部理论著作,全面阐述了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成为国际政治研究中认知心理学派的代表作。
一、研究国际冲突的个人视角《国际政治中的知觉与错误知觉》主要通过聚焦个人层次从而试图发展一种研究国际冲突的微观层面国际政治理论。
众所周知,冲突与合作一直是国际政治领域永恒的研究问题,主流国际关系理论越来越倾向于宏观或中观层次上的研究,而“个人在国际政治分析中从未成为一个常见的范畴” [1] 。
政治心理学案例分析
理论研究仍是基础政治心理学路径,一般参与国际关系理论和对外政策理论的创新工作。
就此而论,2015年有部分研究在理论进展和评述、冲突理论、国际关系文化理论等方面有所贡献,值得关注。
其一,冲突理论的心理学再解释。
心理学早已成为冲突研究的传统和主流路径,但发掘何种新的心理因素,在既有理论基础上如何推陈出新,是冲突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唐世平和熊易寒在《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冲突升级》中,对既有的族群冲突理论进行了批评,指出传统的贪婪、怨恨等心理解释是不够的(卢凌宇分析了“怨恨”与“机会”对于国内冲突的作用),他们提出了一个分析石油资源对族群冲突影响的广义理论,重点解释二者之间的因果机制,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是决定石油加剧族群冲突的核心变量。
方长平等人在《共有观念、不对等关注与国际冲突的起源》中批评了非对称错误知觉理论,通过引入建构主义关于国际体系文化的区分,提出在霍布斯文化和康德文化背景下,不对称权力本身并不会导致不对称关注,而在洛克文化背景下,不对称权力才会导致不对称关注,从而导致错误知觉和国际冲突。
其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文化路径。
传统上,政治心理学较少参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的对话,但中国的心理文化学路径学者一直致力于国际关系文化心理理论的建设。
尚会鹏在《论古代南亚国际体系》中对古代南亚国际体系“大法体系”展开分析,认为这一体系与印度的“基本人际状态”阶序人具有内在联系,以印度宗教中的“法”为合法性基础,具有“强文明体、弱组织体”的特点。
这种对于非西方国际关系体系的文化分析,是对于西方主流国际体系理论的创新,同时也是有别于中国的“天下体系”理论。
其三,对于西方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推介。
张清敏为中央编译出版社“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最新出版的《小集团思维》所做的书评《探索决策研究的新思路——评〈小集团思维:决策及大失败的心理学研究〉》,系统梳理了这部国际政治心理学经典著作的学术思想,并对“小集团思维”决策心理学理论的发展和政策启发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评述。
北京大学19981999学年度接受访问学者目录_5
王思斌 刘世定 杨善华 张 方文 刘爱玉 钱民辉 佟新 050302 人口学 陆杰华 李建新 030303 人类学 国家重点学科 王铭铭 高丙中 谢立中 静
郑也夫
王汉生 郭志刚 邱泽奇 蔡 华
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②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③城 乡社会学 ①人口社会学②社会统计学 ①社会项目评估②组织社会学③城乡社会学④互 联网社会研究 ①社会人类学②传统社会结构③亲属制度④文化 人类学 ①社会人类学理论与方法②社会文化理论研究③ 宗教与家族研究④海外民族志 ① 法律人类学②人类学发展研究③劳工问题④ 社会学研究方法 ① 老年社会学②文化人类学③人口学研究 ①社会政策②社会体制比较研究③社会工作理论 与社会工作教育④非营利组织与社会服务 教育领导与教育政策案例库建设 德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中国社会文化视角下的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二元性背景下义务教育资源均衡 化研究 ①教师教学能力发展 ②开放教育环境研究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地域性发展的制度环境与政 策环境研究 信息技术在开放式、数字化学校教育系统构建 中地位和作用的实验研究 ①高校教育信息化②学生网络生活方式研究 ①认知神经科学②决策、神经经济学③注意选择 与执行控制④语言加工 心理能力的发生发展 ①视知觉②注意和意识的认知神经机制 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 民族文化与自我 ① 认知神经科学②视觉决策与学习③奖赏,注 意,与工作记忆 ① 预先应对②意义取向应对③工作倦怠④积极 心理学 ①生物心理学②情绪与认知(动物模型)③应激 与免疫(动物模型) ①认知神经科学②学习记忆 文艺美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文艺学 文艺学 语言学理论 理论语言学 语音学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蒋绍愚 李小凡 项梦冰 朱庆之 袁毓林 宋绍年 杨荣祥 耿振生 沈 郭锐 孙玉文 王韫佳 胡敕瑞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 国家重点学科 安平秋 李 吴 零 鸥 董洪利 高路明 刘玉才 漆永祥 王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 岚 廖可斌 袁行霈 葛晓音 钱志熙 程郁缀 刘勇强 张鸣 夏晓虹 付 刚 于迎春 潘建国 杜晓勤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 温儒敏 商金林 陈平原 曹文轩 张颐武 吴晓东 孔庆东 陈晓明 韩毓海 李扬 高远东 陈泳超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 文学 国家重点学科 严绍汤 戴锦华 车槿山 阳
心理学的七大流派总结
心理学的七大流派总结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它涵盖了众多的流派和理论。
本文将从七大流派的角度对心理学进行总结,以便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第一流派:行为主义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第一个重要流派,它强调研究可见的行为反应,而忽略了内部的心理过程。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是对刺激的反应,通过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来预测和控制行为。
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Watson和Skinner。
第二流派: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在行为主义之后兴起的流派,它关注人的思维、记忆、学习和问题解决等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心理学强调人类在处理信息时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
代表人物有Piaget和Tolman。
第三流派: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变化。
它关注儿童和青少年的生理、认知、情感和社会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Erikson和Vygotsky。
第四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人的主观体验以及人的潜能的发展。
它关注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Maslow和Rogers。
第五流派: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创立的,它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分析梦境、自由联想和心理防御机制等来揭示潜意识的内容。
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和拉康。
第六流派: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它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社会认知和社会影响等。
社会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Festinger和Milgram。
第七流派: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的交叉领域,它关注神经系统和生理过程对心理活动的影响。
生理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有Cannon和Lashley。
心理学的七大流派分别是行为主义、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
每个流派都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和解释人的心理活动,为我们理解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方法。
心理学派历史评价
心理学派历史评价心理学派是心理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心理学派别具有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以下是对心理学派历史的简要评价:1. 内容心理学派:内容心理学派强调对意识内容的分析,尤其是对知觉和记忆方面的研究。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他们通过内省法来研究心理现象的内在内容,揭示其本质。
尽管内省法在当时备受争议,但这一方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2. 构造主义心理学派:构造主义心理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经验,并强调意识的组成成分及其相互关系。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他强调心理学的独立性,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并重视实验内省法。
构造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它推动了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并为后续的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3.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机能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心理学的应用价值,认为心理学应该研究心理活动和机能,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詹姆斯和杜威,他们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并强调心理学的实用价值。
机能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它推动了心理学的应用研究,并为实用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4.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强调对行为的实验研究,认为心理学应该关注可观察的行为,而不是无法观察的内心体验。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他们主张行为是环境刺激的直接反应,并通过实验法来研究行为与环境刺激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它推动了心理学的客观研究,并为后续的心理学发展提供了基础。
5. 格式塔心理学派:格式塔心理学派强调对整体和完形的感知,认为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组合,而是具有其自身独特性质的有机整体。
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苛勒和皮亚杰,他们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并强调对问题解决和认知过程的研究。
格式塔心理学的贡献在于它推动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并为后续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启示。
6. 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精神分析心理学派强调对潜意识的探索,认为潜意识是影响人类行为的重要因素。
国际政治心理学
国际政治心理学
国际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国际关系中各国政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的学科。
它主要关注国家行为主体(如政府、国家领导人、政治精英等)的心理特点、信念、动机以及其对国际事务的认知和感知。
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包括国家间的冲突与合作、决策制定、对外政策、国际谈判、外交战略等。
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心理测试、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内容分析等。
通过分析政治行为主体的心理因素,国际政治心理学可以帮助解释国家行为的原因和动机,预测国家行为的趋势和可能性,提供一些建议和方法以促进国际关系的和谐与稳定。
国际政治心理学在实践上有很大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国际政治争端和冲突,优化外交策略和对外宣传,改善国家形象和国际关系。
此外,国际政治心理学还可以在教育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促进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外交决策微观分析模式与应用_张清敏
2006年第11期外交决策的微观分析模式及其应用张清敏【内容提要】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只有经过实际的外交决策过程,才能产生最终的外交政策结果。
对外交决策过程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微观模式:对决策者认知和个性研究的模式、小集团思维模式、组织过程模式和官僚政治模式等。
但是,这些模式存在信息的不充分性、应用的普遍性以及解释力的不完备性等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对外交决策过程的研究需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选择不同的外交决策模式,如基于外交决策所涉及问题的性质的分析思路、基于最高决策者的分析思路和基于决策单位的分析思路等。
【关键词】外交决策;微观决策模式;外交决策分析【作者简介】张清敏,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教授。
(北京邮编:100037)【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06)11-0015-09在研究外交政策时,主流的现实主义理论强调国际体系中力量对比变化等因素对国家外交政策结果的影响。
对决策的研究是以理性行为观念为基础的,即决策者被假设为理性的人,他们在决策过程中会争取预期效用的最大化。
随着国际政治与国内政治之间联系的加强,国内的政治和社会因素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影响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①但是,无论是国际的体系因素还是国内的社会政治因素,都不可能对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结果产生直接的影响,而往往需要经过代表国家采取行动的领导人的认知、分析、选择等过程才能影响国家的外交政策。
如果说冷战期间以理性选择为代表的决策研究模式是宏观分析模式,那么通过研究外交决策的机制与过程,回答国家对外行为的/为什么0的方法则属于对决策的微观分析。
只有通过对微观过程的分析,才能看清在外交决策过程中哪些因素产生了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等。
本文拟对外交决策研究的几种微观分析模式进行分析和评介,并对决策模式的选择和应用提出一些思路。
一外交决策研究的对象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地位从微观外交决策分析的基本出发点来看,国家是由集体的人组成的,国家行为实际上是一种人的集体行为,而不是单一的理性行为体的行为,因此要理解和把握现代国际关系和现实世界,就必须研究组成国家的人类的集体行为。
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
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知识谱系引言国际政治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国际政治行为背后的心理、认知和情感因素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涉及国际关系、战争、外交和国际合作等方面,探究国际政治的心理动因和心理机制。
本文将从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和方法以及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前沿研究等方面,对该学科的知识谱系进行全面剖析。
一、国际政治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1.1学科的起源国际政治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后。
二战后,国际秩序重塑,冷战产生,战争与冲突成为国际政治的主要特征,学者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无法全面解释和预测这种格局下的行为。
于是,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进入国际政治领域,探究人们内心的动因与决策模式。
1.2发展历程国际政治心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
早期,学者们主要关注个体心理对国际决策的影响,研究心理因素如认知、情感对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群体心理对国际冲突和合作的影响,研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和集体行动的心理机制等。
近年来,国际政治心理学逐渐与神经科学、网络科技等交叉融合,涌现出一批以新媒体和数字化技术为基础的研究方法和范式。
二、主要研究领域与方法2.1国际冲突与合作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国际冲突与合作。
学者们关注不同国家、民族间的心理差异和文化冲突如何影响理性决策,探究决策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和意识形态的角色,并研究国际危机管理中的心理机制。
2.2领导人心理与外交政策国际政治心理学还关注领导人的心理特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学者们通过深入剖析领导人的决策模式、价值观念和情感状态,研究领导人与领导层心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揭示领导人行为的心理动因。
2.3公众舆论与国际政治学者们认为公众舆论对国际政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舆论形成与传播的心理机制,研究媒体和社交网络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分析公众态度对国际决策的影响与反馈。
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
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作者:张清敏文章来源:《国际政治科学》2008年第3期内容提要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现象是当今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根据研究途径和侧重点,将这一学科划分为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分析学派、侧重政治领导人个性特征的个性学派以及重点分析研究对象认识和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学派。
近年来,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广泛借鉴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理论创新、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或微观层次,体系层次的应用尚不多见,相关理论的发展潜力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对外政策分析政治心理学外交决策国家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的关系,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代表国家的领导人制定的。
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释人的政治行为,分析国家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现象是当前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旨在梳理国际政治心理学研究中的主要流派,分析不同流派的特点,并揭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关系与政治心理学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研究既有所区别,又联系密切。
就区别而言,国际关系研究的是国家间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对外政策研究的是国家的政策取向及效力。
前者主要在于揭示结构性特点,解释国际体系和国家间相互行为的规律,并力图通过现象把握实质。
如在这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从宏观高度把握和解释国际关系现象的。
后者重点关注国家处理对其他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体的政策,是单元层次的行为,包括国家意图、国家目标、实施目标的手段、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等,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国际关系是由不同国家间相互关系组成的,在内涵上包括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
离开了国别政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国际关系的研究往往会陷入空洞。
因此不少国际关系学者的研究往往与国别研究,特别是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并以国别对外政策的研究来支撑有关国际关系体系的研究。
六十年来新中国外交布局的发展——对党代会政治报告的文本分析
作者: 张清敏[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页码: 32-42页
主题词: 中国外交;外交布局;党代会政治报告;外交战略
摘要:外交布局是国家在对外关系中对与不同国家关系轻重缓急、先后顺序的安排,体现国家对外关系的定位和战略。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从八大到十一大,中国根据无产阶级的阶级观和国际观,在对外关系布局中始终把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团结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对被压迫民族的支持,第三是反对西方帝国主义。
而从十二大到十七大,经过改革开放以后的不断调整,到本世纪初中国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外交是重要舞台”的成熟、稳定的外交布局。
随着对外关系布局的变化,中国对外交往的领域在扩展,内涵在丰富,以关系为导向的外交正在朝以功能和领域为导向的外交发展。
政治心理学试题答案
政治心理学试题答案一、选择题1. 政治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A. 政治制度的演变B. 政治决策的过程C. 政治行为的心理动因D. 政治领袖的个人特质答案:C2. 下列哪位学者被广泛认为是政治心理学的奠基人?A. 托马斯·霍布斯B. 让-雅克·卢梭C. 弗洛伊德D. 罗伯特·阿尔特答案:C3. 政治心理学中的“认知短路”是指什么?A. 政治决策者在信息处理上的偏见B. 政治参与者对某一事件的集体记忆C. 政治宣传中的刻板印象D. 政治领袖的个人魅力对民众的影响答案:A4. 在政治心理学中,群体动力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在群体中的心理变化B. 群体对个体行为的影响C. 群体内部的权力结构D. 群体与外部环境的互动答案:B5. 政治社会化的主要作用是什么?A. 培养个体的政治意识和价值观B. 促进政治体制的稳定C. 增强政治领袖的权威D. 影响国际政治关系的发展答案:A二、填空题1. 政治心理学认为,个体的政治行为和态度受到其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答案:认知结构、情感倾向、社会环境2. 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定量研究和__________研究。
答案:定性3. 政治心理学中的“权威主义人格”是指个体对__________和__________表现出过度的崇拜和服从。
答案:权力、权威三、简答题1. 简述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答: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个体、群体和领导层在政治活动中的心理特征、行为模式及其背后的心理机制。
研究意义在于通过理解政治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解释政治现象,为政治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有助于促进政治体制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2. 描述政治认知的过程及其在政治决策中的作用。
答:政治认知是指个体对政治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解释的过程。
这一过程通常包括信息的选择、组织、存储和回忆等环节。
“小集团思维”:外交政策分析的特殊模式
作者: 张清敏
作者机构: 外交学院外交学系副教授。
北京,100037
出版物刊名: 国际论坛
页码: 74-78页
主题词: 外交政策分析 外交决策 政治心理学 比较外交政策
摘要:“小集团思维(Groupthink)”是外交决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也是外交政策分析的特殊模式。
它指一个“内聚的小组下意识地产生一些共同的幻觉,以及干预批评性思考和经得起考验的规范来保持一种集体精神,”最终导致不科学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政策实施的失败。
本文介绍这一模式提出的过程,基本假设,适用的普遍性,诊断指标,预防措施和最新发展。
谨防有害思维误导国人
谨防有害思维误导国人
张清敏
【期刊名称】《人民论坛》
【年(卷),期】2012(000)027
【摘要】目前,中国周边风波不断,外交策略成为社会各界热议焦点。
其中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我国外交政策不够强硬,韬光养晦已经过时,甚至建议用小规模战争解决领土问题。
而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外交要有“定力”,不能对外部挑战作出过度反应,否则就是自乱阵脚。
当前外交策略该硬还是该软?针对这个问题,我们邀请了三位专家进行了讨论,他们不同的观点或许能给读者以启示。
【总页数】2页(P18-19)
【作者】张清敏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人口数量问题的"建构与误导"——中国人口发展战略再思
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谨防新自由主义的误导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谨防新自由主义的误导
4.中国学者应谨防误导的\"学术GDP\"——中国学者是否应把最佳学术成果发在外刊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谨防新自由主义的误导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张清敏内容提要 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现象是当今国际政治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根据研究途径和侧重点,将这一学科划分为以精神分析为基础的心理分析学派、侧重政治领导人个性特征的个性学派以及重点分析研究对象认识和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学派。
近年来,国际政治心理学领域广泛借鉴心理学研究所取得的最新成果,在理论创新、案例研究和数据分析等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或微观层次,体系层次的应用尚不多见,相关理论的发展潜力因此受到一定的限制。
关键词 对外政策分析 政治心理学 外交决策国家间的关系本质上是人的关系,国家的对外政策是由代表国家的领导人制定的。
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释人的政治行为,分析国家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现象是当前国际政治研究的一个热点。
本文旨在梳理国际政治心理学研*在本文完成过程中,V a l e r i eM.H u d s o n、S t e p h e n G.Wa l k e r、J e r o l dP o s t、E d w a r dY i Y a n g(杨毅)、尹继武、刘智勇以及两位匿名评阅人提供了不同形式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在此深表感谢。
《国际政治科学》2008/3(总第15期),第71—101页。
Q u a r t e r l y J o u r n a l o f I n t e n a t i o n a l P o l i t i c s国际政治科学究中的主要流派,分析不同流派的特点,并揭示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一、国际关系与政治心理学国际关系与对外政策研究既有所区别,又联系密切。
就区别而言,国际关系研究的是国家间互动的本质和规律,对外政策研究的是国家的政策取向及效力。
前者主要在于揭示结构性特点,解释国际体系和国家间相互行为的规律,并力图通过现象把握实质。
如在这一领域处于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与新自由主义,全球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从宏观高度把握和解释国际关系现象的。
后者重点关注国家处理对其他国家或其他国际行为体的政策,是单元层次的行为,包括国家意图、国家目标、实施目标的手段、政策制定过程以及影响政策制定的因素等,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从相互联系的角度看,国际关系是由不同国家间相互关系组成的,在内涵上包括国家对外关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
离开了国别政治和对外政策的研究,国际关系的研究往往会陷入空洞。
因此不少国际关系学者的研究往往与国别研究,特别是个别国家的对外政策研究相结合,并以国别对外政策的研究来支撑有关国际关系体系的研究。
微观层次因素对体系层次产生影响,首先是对国家的对外政策产生影响。
虽然不少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与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相联系,但准确地说个人行为的影响必须体现在对外政策上。
换句话说,个人的影响只有通过对外政策的决策过程才能扩展到国际层面。
因此,国际关系研究中运用政治心理学,首先是对对外政策的研究,间接和更广的范围上也是对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的研究。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文梳理的内容从狭义上是对外政策研究中政治心理学研究,从广义上则是国际政治研究中的政治心理学研究。
国际政治或国际关系研究向来比较重视个人层次的研究。
修昔底德(T h u c y d i d e s)、马基雅维利(M a c h i a v e l l i)以及摩根索(H a n s M o r g a n t h a u)等人都曾在其著作中阐述过个人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美国学者沃尔兹(K e n n e t h①现实主义对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的区别,可参见刘丰、张睿壮:《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辨析》,《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第4期,第116—121页。
W a l t z)在《人、国家和战争》一书中分析战争根源的第一个意象就是人。
他指出,“世界历史的发展离不开创造历史的人,”“如果不理解人的本性就不可能有政治学的理论。
”①第一意象认为,“人的邪恶,他们不恰当的行为导致了战争,如果个人美德能够普及,就会有和平。
”②英国学者赖特(Q u e n c y W r i g h t)也以同样的笔调指出,“国际关系不能仅仅局限于政府间的关系,结论不能建立在认为它们(心理学)不能提供足够的预测和控制基础的假设上。
”③但是,冷战期间,第一意象或个人层次理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国际政治的新发展推动了国际关系理论的多元争鸣,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的融合取得了历史性进展。
1978年,美国成立了“国际政治心理学学会”,随后创立了会刊《政治心理学》(P o l i t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y),极大地推动了政治心理学与国际政治研究的交叉融合。
冷战结束后,随着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归④,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
除了传统的研究领域,如舆论与国内选举、对外政策决策和外交战略,国际政治心理学还应用到民族主义、种族清洗和种族屠杀以及恐怖主义等研究领域。
⑤在运用政治心理学研究国际政治现象和对外政策时,不同学者往往选用不同的视角,借用的概念也有所区别。
2003年出版的《牛津政治心理学手册》指出:“很清楚,没有一个`政治心理学',相反有多种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被用来研究许多政治现象。
”⑥有学者把这些研究划分为发展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
⑦事实上,社会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两者难以分开,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者的结合是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显著特征。
本文根据运用政治心理学理论对对外政策和国际政治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侧重对政治领导人心理学分析的心理分析学派,对对外政策决策者国际政治心理学流派评析①②③④⑤⑥⑦K e n n e t hW a l t z,M a n t h e S a t e a n d W a r(N e wY o r k:C o l u m b i a 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1959),p.28.I b i d.,p.39,Q u e n c y Wr i g h t,T h e S t u d yo f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N e wY o r k:A p p l e t o n,1955),p.433.李巍、王勇:《国际关系研究层次的回落》,《国际政治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2—142页。
M a r t h aC o t t a m e ta l.e d s.I n t r o d u c t i o n t o P o l i t i c a lP s y c h o l o g y(M a h w a h:L a w r e n c eE r l b a u mA s s o c i a t e s P u b l i s h e r s,2004).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不涉及政治心理学对国内政治现象的研究。
D a v i dO.S e a r s e t a l.e d s.,O x f o r dH a n d b o o k o f P o l i t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y(N e wY o r k:O x f o r dU n i v e r s i t y P r e s s,2003),p p.4,10.R o s e M c D e r m o t t,P o l i t i c a lP s y c h o l o g yi n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A n n A r b o r:T h eU n i v e r s i t yo f M i c h i g a n P r e s s,2004),p.49.个性或性格进行研究的个性研究学派,以及研究决策者信仰系统、分析领导者认识过程,特别是领导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认知研究学派。
①二、心理分析流派政治心理学的研究可追溯到弗洛伊德(S i g m u n d F r e u d)的心理分析(也有译为精神分析),又称心理传记研究。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个性结构包括三个部分:(1)先天继承的本我,包括直觉和满足身体(如饥饿和性)需要的本能。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2)调节本我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自我。
自我追寻现实原则。
(3)阻止本我需求,按照社会所需行事的超我。
超我按照道德和社会原则行事。
他提出,人的头脑就像一座冰山,人们对自己的了解只看到了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少部分,很大一部分并没有看到,那就是潜意识。
人的个性是由进攻性和性欲所驱动的一个动力系统,满足这些欲望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动力,弗洛伊德称之为快乐原则。
弗洛伊德的研究有赖于两个基础,一是解析研究对象的梦境;二是分析性欲。
②在当代心理学者看来,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方法“至多也只是将非常简单粗糙的心理分析方法运用到对政治人物的分析”。
③除了潜意识等概念外,弗洛伊德的“许多思想和观念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家来说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
④但弗洛伊德的贡献和地位不可否认。
正如有学者指出的,“没有任何一种政治心理学理论像心理分析方法一样受到人们如此研究”,⑤许多学者后来运用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研究政治人物。
其中的代表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H a r o l d L a s s w e l l)。
他把政治人物对权力的高度重视和需求与自卑联系起来,提出“政国际政治科学①②③④⑤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和重叠,近年来还出现了融合和互相借鉴的趋势。
因此,严格划分流派之间的界限并非易事,本文的划分方法旨在分析方便和更为全面地把握学科的总体状况。
H a r o l dD.L a w s s e l l,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 P o l i t i c s(N e wY o r k:V i k i n g,1960),p p.65—67;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罗林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年版。
D a v i dG.Wi n t e r,“P e r s o n a l i t y a n d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H i s t o r i c a l O v e r v i e wo f R e s e a r c h,”i nE r i c S i n g e r a n d V a l e r i e H u d s o n e d s.,P o l i t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a n dF o r e i g n P o l i c y(B o u l d e r,C O:We s t v i e wP r e s s,1992),p. 96,n o t e1.R o s e M c D e r m o t t,P o l i t i c a l P s y c h o l o g y i n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 R e l a t i o n s,p.48.C a l v i nS.H a l l a n d G a r d n e r L i n d z e y,T h e o r i e s o f P e r s o n a l i t y(N e wY o r k:Wi l e y,1970),p.68.治人物”就是通过公共生活改变自己的个性或环境来弥补自卑的“权力追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