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船舶行业分析
(1)行业分析国内船舶制造业发展概况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
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工业和科研体系健全,产业发展基础稳固,拥有适宜造船的漫长海岸线,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
同时,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工业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当前,世界船舶工业正在加速向劳动力、资本丰富和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转移。
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年造船产量仅40万吨左右,占世界造船总产量的1%,世界排名第13位,仅为当时世界第一造船大国日本的二十分之一。
全国各船厂手持订单最低时只有24万吨。
改革开放30年,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
1994年,造船产量跃居世界第三,但与日、韩仍有较大差距,占世界船舶市场份额约5%。
新世纪以来,在以往20年发展的基础上,中国船舶工业呈现跨越式发展势头,国际地位迅速提升。
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吨,占世界市场份额提高到了27%;手持船舶订单1.76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35%,居世界第二位;承接新船订单超过1亿吨,占世界市场份额43%,首次超过韩国,居世界首位。
中国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3大主流船型整体经济技术水平在国际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已经具备了3大主流船型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了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品牌船型。
手持订单中散货船市场占有率达到国际市场的46%,居世界第一位。
油船和集装箱船的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国际市场的27%和20%,均居世界第二位。
除豪华邮轮外,我国已经能够建造大型天然气船、大型客滚船、大型挖泥船、万箱级集装箱船等在内的各种高技术船舶。
截至2009年底,我国规模以上的船舶工业企业有1242家,其中船舶制造企业600家,船舶配套设备企业368家,全行业直接从业人员近百万人。
2011年全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
付各类海洋平 台1 座 ,新承接 自升式钻井平 台5 ,海洋平 台 的一 些新规范 、新标准将 陆续开始 实施 ,符合 国际新 规则要 6 座 模块1座。在相 关部委 的支持下 , 00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 求 的节能 、环 保、安全 、高效 、智能化 的船 用配套 设备备 受 0 2 1年
洲 仍是 出口的主要市 场 ,非 洲和拉丁 美洲 出 口呈 大幅增长 ,
其 中 向亚洲 出 口1 88 亿 美元 ,占1 4 .4 6 .6 : 58 % 向欧 洲 出 口 B
( ) 二 船舶配套品质不断提 高、合作 推进取得进展 2 1 年 ,依托船用 配套设 备国产化和 自主研 发 ,我 国船 00
元 ,同比增长2 . 5 %,增幅下降1 . 5 67 个百分点 ;船舶修理及拆船 造船完工量前5 ,有7 强 家中国船舶企业进入世界造船完工量前 业85 2 亿元,同比增-3 . F o %,增幅提高2 . : 9 5 个百分点。 9
( ) 三 船舶 出口增 势良好
2 名。我 国造船产量突破 1 0 O 万载重 吨的企业达 到了1 家,比 O 9 2 0 年增加 了8 09 家,前2 家企业造船完工量达4 3  ̄ 载重 吨, 0 44 -
二 、经 济运 行 的主要 特点
( ) 一 造船 总量 大幅增长 ,船企发展再上 台阶
2 1 年 ,骨 干船 舶企 业克服 了交船难 的困难 ,造船 完工 00 量大 幅增 长。继2 9 突 ̄4 0 万吨后 ,再上新 台阶 ,全国 ∞ 年 00
2 1 年 ,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 ,受2 0 造船 完工量达  ̄ 6 6 万吨 ,是2 0 年的5 。我 国 已经成 为 0 0 O9 1 '5 0 05 倍 年同期基数较高 的影响 ,增幅有所 下降。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 世界上最具影 响力的世界造船大 国之一 。 规模 以上船 舶工业企业2 4 家 ,完成工业总产值 6 9 亿元 ,同 11 79 船企 发展 再上 台阶 ,上海外 高桥 造船 完工突破7 0 0 万载重
中国船舶发展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船舶发展现状分析报告1. 概述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航海历史的国家,船舶产业一直是中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报告将对中国船舶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趋势。
2. 发展历程自上世纪50年代建立第一艘自主设计建造的船舶“黄河”号以来,中国的船舶产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船舶工业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的造船企业先后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散货船、集装箱船、油轮等各类船舶。
中国的造船工艺、船舶设计和船舶装备制造都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3. 现状分析3.1 产能与市场份额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船舶生产国之一。
中国的造船企业在世界船舶市场上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尤其在散货船、集装箱船以及液态化学品运输船等领域具有竞争优势。
3.2 技术创新中国的船舶工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开始注重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不断推动船舶技术向更高水平迈进。
中国的船舶设计和制造已经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并且正在朝着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3.3 政策支持中国政府一直非常重视船舶工业的发展,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支持船舶产业的发展。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补贴、减免税收、技术研发资助等。
政府的支持为中国的船舶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机会。
4. 挑战与机遇4.1 国际竞争尽管中国的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国际船舶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仍面临来自日韩、欧美等其他国家的竞争压力。
中国船舶工业需要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以增强竞争力。
4.2 环境保护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增强,船舶行业受到了更多关于环境污染和碳排放的约束。
中国船舶工业需要积极应对环保问题,加大研发力度,推动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并加强环境管理,以满足国际环保标准。
4.3 新兴市场机遇中国船舶工业也可以利用新兴市场的机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中国船舶工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中国可以通过与其他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船舶工业的发展,并开拓新的市场。
船舶制造业分析报告2011
2011年船舶制造业分析报告目录一、行业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 (4)1、行业主管部门 (4)(1)国内行业主管部门 (4)(2)国际行业主管部门 (5)2、产业支持政策 (6)3、行业规范 (6)二、行业市场情况 (7)1、行业概览 (7)(1)船型分类 (7)(2)船舶的度量单位 (10)(3)造船行业的主要指标 (10)2、造船行业的发展情况 (10)(1)三大造船指标的发展情况 (11)(2)新船价格指数 (14)(3)船舶交付量 (15)3、市场容量 (16)(1)全球造船市场容量 (16)(2)影响造船市场容量的因素 (18)三、行业特点和发展趋势 (23)1、行业特点 (23)(1)全球性竞争特征 (23)(2)产品结构复杂 (23)(3)单个造船企业所占市场份额较低 (23)(4)周期性特征 (24)2、行业发展趋势 (25)(1)现代造船模式将被大范围推广 (25)(2)船舶产品将实现分化,即干线船舶大型化和支线船舶先进化 (25)(3)船舶集装箱化、多用途化 (26)四、我国造船行业的情况 (27)1、我国造船行业的发展概况 (27)(1)我国已成为造船业大国 (27)(2)世界造船中心向中国转移的趋势在加强 (28)2、我国造船行业的竞争格局 (29)(1)造船企业根据各自的市场定位选择不同的竞争战略 (29)(2)国有造船企业是主导力量 (32)(3)区域竞争情况 (32)3、影响我国造船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33)(1)有利因素 (33)(2)不利因素 (34)五、行业技术水平 (36)1、造船模式发展水平 (36)(1)造船模式的发展 (36)(2)现代造船模式:分道造船/集成造船 (37)2、船舶设计水平 (39)3、建造工艺技术水平 (40)六、造船行业与上、下游行业之间的关联性 (40)1、钢铁业 (41)2、船舶机械设备制造业 (42)3、航运业 (43)七、造船行业的进入门槛 (44)1、政策门槛 (44)2、资金门槛 (45)3、技术门槛 (45)4、劳动力门槛 (45)5、资源禀赋—岸线资源门槛 (46)八、行业利润水平及变动情况 (46)九、行业主要企业 (46)1、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46)2、浙江欧华造船有限公司 (47)3、福建省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 (47)4、江苏扬子江船厂有限公司 (47)5、中国长航江东船厂 (47)6、江苏舜天船舶股份有限公司 (48)一、行业管理体制和产业政策1、行业主管部门(1)国内行业主管部门1998 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对船舶工业行使行业管理职能。
2012我国船舶业发展研究报告
2012年船舶工业经济运行分析2011年,中国船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船成交大幅下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一)造船三大指标有升有降2011年,全国造船完工量766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截至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4991万载重吨,比2010年底手持订单下降23.5%。
按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52.2%、43.3%。
据进行了修正。
(二)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536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775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
其中船舶制造业5983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909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提高5.2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811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下降17.3个百分点。
(三)船舶出口继续增长2011年,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6255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767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5%;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3672万载重吨,比2010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7.5%。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76.4%和91.2%。
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96亿元,同比增长13.4%。
其中,船舶制造业2741亿元,同比增长14.5%;船舶配套业100亿元,同比增长10.4%;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08亿元,同比增长6.2%。
2011年1~11月,船舶出口金额397.8亿美元,同比增长8%。
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75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欧洲仍是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向亚洲出口199.3亿美元,占比50.1%,向欧洲出口88.1亿美元,占比22.1%。
中国船舶工业
中国船舶工业一、宏观分析2011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计划转型的头一年,最初的政策落实对后几年的工作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十二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领域为七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包括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
经济发展方向已经确立,那么这些产业中的公司将受国家政策及资金的强力支持,在五年的规划期内将迅猛发展。
经济机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
首先,高端装备的制造突出产品的技术附加值作用,消除部分外国垄断技术壁垒对我国资源及低端产品的冲击,改变以往在夹缝中生存的模式。
其次,经济结构调整将改变一味追求经济高增长的模式,控制通货膨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最终体现在改善民生上。
再次,结构的调整能使居民的富于收入变相增多,使购买力尽量不要集中在房产,医疗,教育等方向,真正的形成国内消费的新局面,使国家经济进入一个良性的发展状态当中去。
因此,我们判断2011年为“十二五”规划新起点,股市将迎来繁荣。
明年将为建仓的良好时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上市公司将优先于大盘的走势,并且将一直持续下去。
二、公司所属大行业分析——装备制造今年装备制造业生产、利润增速明显高于去年和整个工业水平,但环比有所回落,1-10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增速高于整个工业5.3个百分点,但比上半年回落2个百分点;1-8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63.6%,增幅高于整个工业8.6个百分点,但也比1-5月份回落。
出口保持高速增长,前三季度装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30.6%,增速比上半年还加快1.4个百分点。
总体上看,装备制造业生产、出口、利润增速处于较高的景气周期,部分指标尽管环比有所回落,但回落幅度远小于钢铁、有色等重工业行业。
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能否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转型。
在国家对新兴产业的目标规划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
07——12年船舶工业经济分析解析
2012年1-6月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2012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努力克服全球船舶市场持续低迷带来的接船难、交船难等困难,造船完工量保持增长,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保持平稳增长。
但船舶出口同比下降,实现利润在连续11年高速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
随着全球经济和航运的复苏乏力,我国船舶工业生产经营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一)造船完工量小幅增长1~6月份,全国造船完工322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2%。
承接新船订单107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0.3%。
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2587亿载重吨,同比下降30.7%,比2011年底下降16%。
(二)工业总产值平稳增长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630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971亿元,同比增长4.7%。
其中,船舶制造业2999亿元,同比增长0.5%;船舶配套业565亿元,同比增长25.8%;船舶修理业87.9亿元,同比增长9.8%;船舶改装业157亿元,同比增长25.4%;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141亿元,同比增长10%。
(三)船舶出口同比下降1~6月份,全国完工出口船263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承接出口船订单799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3%;6月末手持出口船订单1.0729亿载重吨,同比下降30.8%。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8%、74.4%和85.3%。
1~6月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429亿元,同比下降9.3%。
其中,船舶制造业1315亿元,同比下降9.6%;船舶配套业52.6亿元,同比下降2.2%;船舶修理业21.8亿元,同比增长0.2%;船舶改装业12.5亿元,同比下降10.8%;海工装备制造业9.5亿元,同比增长48.1%。
2012年1~5月份,船舶出口金额167.3亿美元,同比下降2.1%。
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49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欧洲仍是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向亚洲出口88亿美元,占比59.1%,向欧洲出口30.7亿美元,占比18.4%。
我国的船舶工业分析报告
四、船舶工业篇改革开放二十年来,国人对我们制造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形成了一种复合的概念:一是碰到高科技,就只相信外国技术和产品,以致引进设备成了“技术进步”的代名词;二是对我国制造业,特别是科技含量高一些的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敢恭维。
“开放”了,一眼望去,只见洋人进来合资,来占领我们的市场,我们却没有还手的余地。
但是,中国船舶工业却让国人开了一次眼界。
从客观条件看,造船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在与国际强国竞争中占有一定的成本竞争优势。
但我国船舶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初军转民的大调整中,和航空、兵器行业的处境小异。
这些年没有听见多少对造船工业的宣传,但从80年代起,我们的船舶工业就埋头苦干,也没有去着力争取合资,从引进消化到自主开发,借助境外渠道努力开拓国际市场,扎扎实实提高竞争能力,终于在真刀真枪的国际竞争中打开了一条生路。
当然,船舶工业还受到现有体制和政策的种种制肘,企业管理和技术水平还有许多不足的地方,和世界造船强国还有很大差距,但它却是我国少有的能与发达国家竞争的工业。
到20世纪90年代,从排名17追赶到世界第三(产量、出口),仅次于日、,令全世界刮目相看。
造船工业和汽车飞机一样,面临着一个“崇洋媚外”国市场,“国轮外造、外轮国造”的怪现象曾长期存在。
合资、进口的逐项政策和鼓励产业发展的政策不配套是一个重要原因。
所幸国家及时进行了调整,改善了我国造船业的竞争环境。
我们的汽车工业,下有巨大的国市场作后盾,上有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
“八五”时期国家投资汽车工业588亿元,是同期国家对船舶工业投资的7倍,但还嫌国家“投资不足”。
一讲技术进步就是要合资,一讲自主开发就是没钱,就是“差距太大,没法追赶”。
拿汽车工业和造船工业作比较,两者最鲜明的差距,还是差在精神状态上。
文革前,我国有八个机械工业部,其中的“老六”是船舶工业部。
1982年,六机部改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
1999年7月,总和其他四个国防工业部(总公司)同时改组,一分为二。
中国船舶行业研究报告
中国船舶行业研究报告中国船舶行业研究报告一、行业概述中国船舶行业是指中国船舶制造和相关服务行业,涵盖了造船、海工装备、航运服务等方面。
作为世界最大的船舶制造国和船舶市场,中国船舶行业在全球船舶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发展历程中国船舶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经济建设的背景下逐渐崛起。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船舶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特别是在1990年代以后,中国船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产量和产值不断增长。
三、行业规模根据统计数据,中国船舶行业的总产值排名世界第一,拥有众多的船舶制造企业和配套企业。
船舶产业集聚区也在全国各地形成,如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
四、主要产品中国船舶行业的主要产品包括各类海洋工程船舶、散货船、油船、船用发动机、港口机械以及相关的航运服务等。
其中,造船业是中国船舶行业的核心产业。
五、行业竞争力中国船舶行业在全球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造船企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拓展能力的提升。
此外,中国船舶制造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竞争力也较强。
六、面临的挑战中国船舶行业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国际市场需求的波动和竞争加剧对中国船舶行业构成了一定的压力。
其次,技术创新和研发能力相对薄弱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环保和能源效率方面的要求也对船舶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七、政策支持为促进中国船舶行业的发展,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例如,对船舶企业进行资金支持,加大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促进行业内外合作等。
八、发展趋势展望未来,中国船舶行业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势头。
随着国际航运业的复苏和国内海洋经济的发展,中国船舶行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此外,船舶制造企业将加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九、结论中国船舶行业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政府积极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推动将进一步促进中国船舶行业的健康发展。
同时,船舶企业需要关注技术创新、环保和国际市场等方面,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市场环境分析
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市场环境分析一、市场背景近年来,船舶工业成为了全球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航运业的发展与全球贸易密切相关,占据着全球贸易运输的重要地位。
船舶工业市场的环境分析对于企业决策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际市场环境分析1. 全球经济发展态势全球经济发展持续向好,国际贸易增长,为船舶工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全球船舶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
2. 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影响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多边主义受挫,贸易壁垒增加。
这对于船舶工业市场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限制了市场规模的扩大。
3. 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港口和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船舶工业市场的发展至关重要。
不断提升的港口和物流能力,为船舶工业提供了更好的运输和贸易环境。
三、中国市场环境分析1. 政府政策支持中国政府高度重视船舶工业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2. 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中国船舶工业市场需求不断增长,包括海洋工程、拖船、渔船等各类船舶需求。
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船舶出口国之一,市场潜力巨大。
3. 产业链完善中国船舶工业产业链较为完善,涵盖了设计、制造、维修、航运等多个环节。
产业链的完善为船舶企业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市场竞争形势1. 国际竞争的激烈程度船舶工业市场的竞争激烈,国际竞争对手众多,技术门槛较高。
国际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较大优势,中国船舶企业需要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研发。
2. 国内市场竞争态势中国船舶工业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份额较少的企业面临着较大的竞争压力。
企业需加强产品质量和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
五、市场发展趋势1. 船舶工业数字化转型随着科技的发展,船舶工业正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趋势。
应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推动船舶工业的持续发展。
2. 环保和能源效率的重要性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推动了船舶工业环保和能源效率的重视。
中国船舶行业分析报告
中国船舶行业分析报告
根据最新的数据和调研结果,中国船舶行业呈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点和趋势。
1. 产业规模庞大:中国船舶行业是全球最大的船舶建造和船舶运营市场之一。
中国船舶产业链较为完整,涵盖了船舶设计、建造、维修、运营等多个环节。
2. 近年来产能过剩:由于过去几年内的高速扩张,中国船舶行业产能出现了过剩的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全球船舶市场的疲软以及国内需求的下滑所致。
3. 转型升级:为了应对产能过剩和市场挑战,中国船舶行业正在进行转型升级。
这包括技术创新,加强研发能力,提高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等方面的努力。
4. 国际竞争力提升:中国船舶企业正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服务水平来提升国际竞争力。
一些中国造船企业已经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份额。
5. 绿色船舶发展: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船舶行业也在积极推动绿色船舶的发展。
这包括减少排放、提高能源效率等方面的努力。
6. 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船舶行业有望得到更多发展机遇。
这包括在沿线国家建设港口、运输设施等方面的合作。
总体而言,中国船舶行业正面临一些挑战,但也有许多发展机遇。
通过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中国船舶行业有望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竞争力。
中国船舶行业运行报告
中国船舶行业运行报告作者:来源:《财经界》2010年第04期一、生产运行情况2009年1~11月,船舶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继续增长,造船完工量保持快速增长,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实现利润保持平稳增长。
虽然承接新船订单量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收窄。
1.工业总产值增长情况2009年1~11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943亿元,同比增长29.2%,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34.4个百分点。
其中,船舶制造业3769亿元,同比增长32.8%,增幅下降29.8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556亿元,同比增长42.4%,增幅下降45.1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607亿元,同比增长3.3%,增幅下降52.9个百分点。
从月度统计数据来看,船舶工业总产值增速呈现逐月下降趋势。
去年11月,船舶工业总产值增速仅为14.9%,比上年初增幅下降29个百分点。
2.产量分析从月度造船产量及承接新船订单变化来看,受航运市场逐步回暖影响,我国月度造船完工量已连续4个月超过 400万载重吨,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态势。
承接新船订单从去年6月份开始走出了上年四季度以来极度低迷的困境,成交量有所放大,其中去年11月承接新船订单383万载重吨,占全球新船订单总量的一半以上。
2009年1~11月,全国造船完工量3654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1%。
按克拉克松研究公司统计,去年1~11月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及11月底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3%、61.1%和38.3%,比2008年底分别提高3.5个、23.3个和3个百分点。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9年11月份,我国规模以上造船企业生产民用钢质船舶530.5万总吨,去年1~11月累计产量达3875.3万总吨,同比增长38.8%。
二、销售增长情况2009年1~11月,全国承接新船订单2294万载重吨,同比下降61%,但降幅有所收窄,其中去年11月新接订单383万载重吨;11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8896亿载重吨,比2009年初手持订单下降7.7%,比上月底下降 0.3%。
2011年中国造船总体情况
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
从2010年起,中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
近些年来,中国船舶工业国际市场份额迅速上升,尤其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国际造船市场份额不降反增。
2010年中国造船完工6560万载重吨,新接订单7523万载重吨,手持订单1.9590万载重吨,分别占世界市场的43%、54%、41%,均居世界第一。
面对国际船舶市场持续低迷,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增强科技创新、加快调整产品结构,在海洋工程装备、高技术船舶研发建造领域,以及主流船型优化方面,取得了多项“零”的突破。
2011年,中国船舶工业三大指标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在6800万吨、3700万吨、1.6亿吨左右,继续居全球首位。
我国总造船产能虽然世界领先,但在高端船舶研发和制造方面,与世界造船强国日本和韩国还有一定差距。
作为中国船舶工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中船集团剑指高端,立足自主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优化现有能力,引领市场需求,在海洋工程等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的新突破2011年,中船集团在海洋工程装备建造领域接连取得突破,为做强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自主建造的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号于去年年底建造完工,并投入使用。
作为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和船舶工业的标志性工程,该平台建造经过了众多高端技术和设备复杂集成创新。
其交付标志着我国大型海洋装备建造水平迈进世界先进行列,对实现国家能源战略、维护国家海洋权益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作为中国造船业的主力军,近年来,中船集团瞄准高端,紧抓海工装备市场需求热点,积极储备人才技术,开展自主研发和技术集成创新,海工装备产品不断丰富。
去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除交付了“海洋石油981”号外,还先后交付了亚洲首艘新一代12缆物探船“海洋石油720号”、全球首艘集钻井、水上工程、勘探功能于一体的3000米深海勘察船“海洋石油708”号等一系列重点海工装备。
2011年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分析报告
2011 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1 年,中国船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船成交大幅下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一)造船三大指标有升有降2011 年,全国造船完工量7665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622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截至12 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4991 万载重吨,比2010 年底手持订单下降23.5%。
按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52.2%、43.3%。
2011 年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二)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2011 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536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775 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
其中船舶制造业5983 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909 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提高5.2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811 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下降17.3个百分点。
(三)船舶出口继续增长2011 年,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6255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767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5%;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3672 万载重吨,比2010 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7.5%。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76.4%和91.2%。
2011 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96 亿元,同比增长13.4%。
其中,船舶制造业2741 亿元,同比增长14.5%;船舶配套业100 亿元,同比增长10.4%;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08 亿元,同比增长6.2%。
船舶产业分析
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尹宇镇从韩中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以及交易结构的变化来比较分析韩中制造业的竞争力,他认为韩国定位于先进国模式,其制造业出口结构高度化持续,高技术产业具有优势。
而中国正在从发展中国家向先进国结构转换,在低技术行业具有比较优势,高技术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
中国的产业结构是由于其比较优势所决定的,由此他进一步对韩中制造业的竞争结构进行分析,认为中韩两国在世界市场中竞争会愈加激烈,韩国应立足于与中国的产业内分工之上的战略,并对韩中制造业的合作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的李钢副研究员就中韩制造业竞争力比较及互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目前中国制造业整体劳动生产率不高、技术水平较低、技术创新能力较弱,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多,但中国资本密集型产业竞争力提升很快。
总体而言,中韩两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在近25年均有较大程度的提升,目前中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要高于韩国制造业,但中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在高科技产业领域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要远低于韩国。
最后他强调由于中韩两国发展阶段不同,因而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相互促进,合作的机会远大于竞争的机会。
她认为韩国和日本分别在设计能力和生产管理技术方面有优势,中国在很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
之后她采用SWOT对中韩两国展开分析,认为从目前来看,韩国和中国的优势领域在于大型普通船舶及高附加值船舶,到2010年,韩国与中国的竞争领域将在输油船、集装箱船等普通船舶领域激化。
随后她分析了韩中两国在未来造船业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并对韩中造船产业的合作进行了展望,提出了具体的两国造船产业合作方案。
中韩船舶产业竞争力对比分析2012年03月07日 08:15 来源:国际商报一、世界船舶产业竞争格局变化趋势世界造船产业最先的霸主源于欧洲,进入20世纪50年代,日本造船业崛起,打破了西欧造船一统天下的局面;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韩国造船业逐步发展并赶超日本,2000年,韩国超过日本成为新的世界造船霸主。
上半年船舶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完整稿对外
2011年上半年船舶行业经济运行分析(对外)2011年上半年,我国船舶工业努力克服了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接船难、交船难等困难,造船完工量保持增长,主要经济继续数增长,继续保持平稳发展。
但随着金融危机对船舶工业滞后性影响的逐步显现,我国船舶工业生产经营等方面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一)造船完工量小幅增长,承接和手持船舶订单下降2011年1-6月,全国造船完工3092万载重吨,同比增长4.4%;新承接船舶订单2160万载重吨,同比下降9.2%;截至6月底,手持船舶订单18176万载重吨,比上年同期下降1.4%,比2010年底下降7.2%。
(二)工业总产值继续增长,1-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1船舶工业企业1523家,完成工业总产值3774亿元,同比增长24.8%。
其中船舶制造业2930亿元,同比增长25.2%;船舶配套业435亿元,同比增长30.2%;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72亿元,同比增长14%。
1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从2011年1月起提高工业统计起点标准,其中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经测算,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起点标准提高后,依据新起点标准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结构和速度数据,与依据原起点统计的相应数据相比,对船舶行业影响不大数据及其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三)船舶出口保持增长,亚洲市场占比接近50%2011年1-6月,全国完工出口船舶2588万载重吨,占全国造船总量的83.7%;新承接出口船订单1462万载重吨,占新接订单总量的76%;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5504万载重吨,占全部手持订单总量的85.3%。
1-6月份,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1598亿元,同比增长19%。
其中,船舶制造业1379亿元,同比增长20%;船舶配套业48亿元,同比增长10.7%;船舶修理及拆船业146亿元,同比增长11.1%。
今年前5个月,我国向148个国家和地区出口船舶产品,出口金额170.9亿美元,其中向亚洲市场出口83.48亿美元,占比48.1%,同比增长17.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 年中国船舶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2011 年,中国船舶行业在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各项经济指标持续增长,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
但受世界经济复苏疲软,船舶市场持续低迷的影响,新船成交大幅下降,我国船舶工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一)造船三大指标有升有降2011 年,全国造船完工量7665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6.9%;新承接船舶订单量3622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截至12 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4991 万载重吨,比2010 年底手持订单下降23.5%。
按载重吨计,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45.1%、52.2%、43.3%。
2011 年世界造船三大指标市场份额(二)工业总产值保持增长2011 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1536 家,完成工业总产值7775 亿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下降3.0个百分点。
其中船舶制造业5983 亿元,同比增长22.5%,增幅下降1.4个百分点;船舶配套业909 亿元,同比增长30.7%,增幅提高5.2个百分点;船舶修理及拆船业811 亿元,同比增长13.6%,增幅下降17.3个百分点。
(三)船舶出口继续增长2011 年,我国造船企业完工出口船6255 万载重吨,同比增长18%;新承接出口船订单2767 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5%;手持出口船舶订单13672 万载重吨,比2010 年底手持订单下降17.5%。
出口船舶分别占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的81.6%、76.4%和91.2%。
2011 年,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3196 亿元,同比增长13.4%。
其中,船舶制造业2741 亿元,同比增长14.5%;船舶配套业100 亿元,同比增长10.4%;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08 亿元,同比增长6.2%。
2011 年1~11 月,船舶出口金额397.8 亿美元,同比增长8%。
我国船舶产品出口到175个国家和地区,亚洲和欧洲仍是出口的主要市场,其中向亚洲出口199.3 亿美元,占比50.1%,向欧洲出口88.1 亿美元,占比22.1%。
(四)经济效益平稳增长2011 年1~11 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21 亿元,同比增长24.9%。
其中船舶制造业4732 亿元,同比增长25.6%;船舶配套业761 亿元,同比增长30.1%;船舶修理及拆船业663 亿元,同比增长16.3%。
2011 年1~11 月,全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81 亿元,同比增长25.5%。
其中:船舶制造业402 亿元,同比增长28.4%,占全行业利润的83.6%;船舶配套业43 亿元,同比增长16.5%,占全行业利润的8.9%;船舶修理及拆船业33 亿元,同比增长14.9%,占全行业利润的6.9%。
二、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2011 年,国家颁布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 年)》、《船舶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老旧运输船舶和单壳油船报废更新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应对“十二五”产业结构调整,相应出台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2011 年度);培育我国技术大力发展出台了《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发展指南(2011 年)》、《“十二五”产业技术创新规划》。
这些发展规划及科研开发、技术改造、结构调整、扩大内需等政策,极大地鼓舞了船舶行业,对我国船舶工业保持生产增长、推进结构调整、稳定造船订单、扩大船舶市场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造船总量再创新高,骨干企业优势凸显2011 年,船舶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困难,确保交船,提高了抗击风险能力,造船完工量继续保持增长,全国造船完工首次超过七千万吨,达到7665 万载重吨,创历史最高水平。
骨干造船企业、集团凭借技术、管理先进的优势,造船完工量再上新台阶,上海外高桥造船完工量突破800 万载重吨,大连船舶重工完工超过600 万载重吨,江苏新时代、江苏熔盛重工造船完工超过400 万载重吨。
我国造船产量突破100 万载重吨的企业达到了22 家,2010 比年增加了3 家,前10 家企业造船完工量3654 万载重吨,占全国总量的47.7%。
(二)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细分市场找准定位2011 年,船舶企业为适应市场变化,调结构、转方式的步伐明显加快。
一是瞄准高端船型的开发,陆续承接、交付了系列新船型。
其中沪东中华承接4 艘17.2 万方液化天然气(LNG)船、4+2 艘万箱集装船,江苏扬子江船业和大船集团分别获得25 艘10000 箱集装箱船和4+2 艘万箱集装船;二是有技术实力的大型企业纷纷加大在海洋工程装备的发展力度;三是国内呈现出一批产品定位得当、细分市场准确、特色化发展的中型造船企业,浙江船厂的海洋工程辅助船,广船国际的成品油、化学品船,黄海造船厂的客滚船在船舶市场上仍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四是为规避周期性行业风险,国内一些船舶企业更加重视多元化发展,在风电安装、煤矿机械、铁路车辆、地铁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等非船业务方面扩大了市场份额。
(三)科研开发进展顺利,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船舶高技术产品研发设计取得突破,成效显著。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公司自主研发4 型LNG 船,其中采用低速柴油机加再液化装臵推进的17.2万立方米LNG 船获得了埃克森美孚/商船三井LNG 项目的4 艘实船国际订单,实现了中国造LNG 船出口零的突破。
中船集团所属造船企业和研究所还完成了一批万箱船、工程船、特种船的设计开发,技术储备明显增强。
3000 英尺钻井船、16 缆物探船等新型海工装备开发能力进一步提高。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一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取得重要进展。
“蛟龙”号深海载人潜器成功完成5000米级海试;新一代自主品牌6CS21/32 船用中速柴油机研发成功,并取得了中国船级社的证书,正式推向市场;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学考察船下水;自主研发的大型转叶式舵机通过中国船级社检验;国内最大的海洋平台起重机研制成功。
江苏扬子江船业集团和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共同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一代节能环保型10000TEU 大型集装箱船,创下了中国造船业第一大单。
(四)市场机制有效发挥,兼并重组加快步伐2011 年,一批实力强的企业抓住国际船市变化,有利于行业调整的时机,加大了结构调整力度,通过兼并重组,增强企业实力。
江南造船和长兴重工顺利整合、扬子江船业全资收购了江苏中舟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和江苏鑫福船厂40%的股权、浙江欧华全资收购德兴船舶公司、中航技收购了山东威海船厂70%的股权、熔盛重工收购安徽全柴集团、中国南车与广西玉柴强强“联姻”成立南车玉柴四川发动机股份有限公司等项目成功完成。
国内造船企业还通过收购海外品牌企业、设计公司等提高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
潍柴集团收购欧洲最大的豪华游艇制造企业法拉帝;扬子江船业收购并控股新加坡船舶及海工设计公司CSMT,中交股份收购海工设计公司F&G,韩通重工收购德国设计公司,惠生重工收购休斯顿海工设计公司等成绩显著。
为应对船市危机,并购重组、转产、淘汰成为2011年造船业调整的主要内容,一批不适应船舶市场发展的中小船舶企业已开始逐渐退出船舶市场。
(五)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应对风险能力船价下跌,对各造船企业都带来了新的考验。
为此,各主要造船集团公司,各地方骨干造船企业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密切与船东联系,推进战略合作,在市场低迷中寻找商机,取得了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接单的局部突破;认真梳理手持订单、分析各种潜在风险,不断在保证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上下功夫,减少了船市低迷对船舶行业的影响,保证了大部分手持订单按期交付。
面对船价下滑,成本上升,船舶企业狠抓管理,降本增效。
通过建立成本倒逼机制,深入开展成本比对,分析重点差异,不断加以改进。
通过全面加强财务资金和内控管理,规范企业负债管理、切实加强汇率风险防范,强化资金集中运营,提升了风险控制能力。
通过造船精细化管理,狠抓生产经营关键指标,与日、韩造船企业进行全面对标,推进流程再造、优化用工管理、精细生产组织,努力挖掘潜力,降低了成本。
(六)国家政策引导支持,海洋工程装备取得突破2011 年,国家为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相继出台了《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发展战略(2011~2020)》、等一系列规划,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
我国船舶企业积极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加快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开发、交付了一批先进产品。
其中包括上海外高桥造船公司的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3000 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大连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的我国首座完全自主设计的300 英尺自升式钻井平台、南通中远船务工程公司的自升式海上风车安装船、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的首艘最新一代三维地震物探船、广州中船黄埔造船厂的全球首制3000 米深水工程勘察船、江苏熔盛重工有限公司的世界首艘3000 米级深水铺管起重船、浙江造船有限公司的全球首制GPA696 多功能海洋工程船等。
中集来福士建造的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COSLP10NEER)为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北海成功钻出石油。
2011年,我国在承接海工装备订单方面也有明显增加,据统计,外高桥造船公司、大连船舶重工公司、南通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上海船厂、招商局工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共获得18 座(艘)海工装备订单,成交金额近50 亿美元(未含海工辅助船和工作船),约占全球海工装备成交额的10%。
承接的海工装备类型包括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主流装备。
三、经济运行存在的问题(一)经济指标保持增长,增速已显回落态势2011 年,我国规模以上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出口交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各项经济指标比上年同期继续保持10~20%以上的增长,这主要得益于金融危机前船市空前兴旺,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承接了大量价格较高的订单,这些船舶的建造支撑了今年上半年的经济指标保持较高增长。
但随着金融危机后低价位承接的船舶陆续开工建造,下半年的生产、效益的指标增速与2010 年同期相比已显出回落态势。
(二)手持订单逐月下降,部分企业开工不足2011 年,我国新承接船舶订单3622万载重吨,同比下降51.9%。
统计范围内约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没有接到订单,重点监测的43家船舶企业中也有2家没有接到订单。
由于造船完工量已连续12个月超过同期新接订单量,企业手持船舶订单量逐月下降。
缺少订单,将使部分企业陷入开工任务不足的困境,个别企业甚至2012年一季度已无开工船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