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435 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咨询到底有没有用?
这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心理咨询,有用吗?还是没用?
我不想像有的文章那样,讲了半天还不知道观点在哪,读起来让人特别费劲,所以,我想先把答案抛出来给大家参考:对于一个自觉、自省、自悟的人,是有用的;对于一个不觉知的或不愿意改变的人,也许用处真的不大。

要不要在意别人的评价?——
人是高级动物,是有思想的,也是关系的产物,必然会关注与他人的关系。

关注与他人的关系,那么,必然会在意别人。

演讲比赛时,谁会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在意别人的眼神?不在意别人的掌声?都会在意。

咨询师说,你紧张是因为心里装着别人的在意,时刻关注别人的评价,所以紧张;因此,告诉你不要紧张,不要关注别人的眼神。

但是问题来了?你真的能做到不在意别人的眼神吗?
实际上,在意别人,如互相催眠一样,会无处不在的,会无时不有的。

不是吗?
正确的方法是,使用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来解决这个问题。

巴莱多定律(也叫二八定律)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巴莱多发现的。

他认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多数,却是次要的,因此又称二八定律。

它又称幂律分布(PowerLawDistribution)或帕累托分布(ParetianDistribution),帕累托分布和高斯分布(GaussianDistribution)并列为两大主导自然和人类现象的概率分布。

帕累托分布的本质是正反馈机制(positivefeedbackloop),当事件不再独立,一个事件的产生对自身和其它同质事件的产生发生影响时,会导致帕累托分布。

基于关注别人的问题,心理学角度的“二八法则”,我们可以这样界定:20%或更小的比例去关注别人,80%或更大的比例去关注自己,从而获得内外部的心理平衡机制。

如此一来,你更多的精力是在关注自己怎么去做会做得更好,用极少的精力去关注他人的看法以修正提升自己,这样就避免了100%关注他人导致没有了自己或100%关注自己导致极度自私“目中无人”。

80%的比例让你找到你内心的精神支柱,找到属于你的“定海神针”。

关于“顺其自然”这件事——
在心理学上,“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两大精髓。

该疗法又叫禅疗法,由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1874-1938)创立,补认为神经症的“特殊疗法”。

森田疗法主要适用于强迫症、社交恐怖、广场恐怖、惊恐发作的治疗,另外对广泛性焦虑、疑病等神经症,还有抑郁症等也有疗效。

森田疗法随着时代在不断继承和发展,治疗适应症已从神经症扩
大到精神病、人格障碍、酒精药物依赖等,还扩大到正常人的生活适应和生活质量中。

其实,森田疗法是一门人生学问。

在此,楼主无意对该疗法提出反对或质疑,只是认为如果能再进一步发展思考,或许对我们的神经症患者会更有用。

当面对一个重度以上的神经症时,光是运用森田疗法的“顺其自然”,可能作用不是最好的。

因此,如果你的心理问题是中度或一般的,通过“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森田疗法,是能达到好的疗效的,当然,前提是你需要真正认识森田疗法,真正理解什么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如果达到重度以上的神经症,就可能需要别的疗法或药物来干预了,需要双管甚至多管齐下,才是最好的。

因此,这里我要传达的意思是: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凡事不绝对化。

“度”合适,“量”才有效。

你说呢?
为什么看了无数的心灵鸡汤都没有用?——
这几年,心理文章、观点层出不穷,有的四平八稳,有的标新立异,甚至有人哗众取宠博人眼球。

有一些文章是含金量较高的,有些则不然,可能只是“鸡汤类”的,好一点的属于“鸡精”。

有的来访者说,我看了很多书,“喝”了很多心灵鸡汤,但还是改变不了,还是在原地踏步。

有的说,每当我看了某本立志类的书就热血沸腾,可是过不了三天,就又打回原型了。

何解?
其实,心灵鸡汤也有很多种,因而你首先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

只有适合你的才是最好的,此其一。

其次,要找鸡汤里的精华来吸收,也许一本书中,真正对你起作用的,也就那么二三条或三五点的内容,那就摘写下来放在你最容易看到的案头。

最重要的,对你想要的摘录内容,需要你去坚持、反复实践,融入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如此,才能真正起作用。

不论是自己看来“喝”到的鸡汤,或是心理咨询师给你的“心药”,无不如此。

真的不要处罚孩子吗?——
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咨询师会告诉你,不要打孩子,要说服,要引导,不要体罚,不要责罚,诸如此类。

然而,孩子的成长分为儿童、青春期等若干阶段,在每一个阶段的个性特征是不一样的。

那么问题来了:
一是,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只靠引导不打孩子就可以了?
二是,是不是孩子在每个阶段都只靠引导不处罚就行了?
答案显然是NO!
在现实个案里,确实有一些孩子自觉性强、自律性高,个人成长和修养较好,通过父母的爱的引导,是可以解决问题的。

如果能这样,孩子成长后,也会成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的个体。

但面对有一些不自律、自控性差的孩子——同时,每个孩子在各个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和
言行也差别很大,如儿童期的乖巧、青春期的叛逆——光靠引导、说服,可能就不起作用了,就需要结合相应的处罚措施,需要恩威并施、刚柔相济,甚至软硬兼施才能起作用。

但也许在心理咨询的时候,很多咨询师出于咨询原理,也许并不会这样告诉你。

有一项社会研究,将科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后代进行对比,由于父辈们从事的职业角色导致的个性偏差不一样,前者是刻板、自律的居多,后者是自由灵活的居多,前者自律而灵活不足,后者自由而自律不足,两者都走向了一个极端。

因此,对待孩子教育,一昧地相信理论或书本显然是不行的,需要结合实际来培养。

改变自己真的有用吗?——
在夫妻关系中,往往只有一方来寻求咨询,双方来咨询的比例并不高。

因此,咨询师说,请你在改变他人之前,先改变自己,况且,改变他人几乎是不可能的。

从理论上说,家庭、夫妻都是一个系统或一个体系,通过一个“支点”的改变,是可以引起系统的变化的。

但是,如果有两个点在同时改变呢?那当然,作用也是双倍的。

因此,楼主认为,家庭或夫妻关系中,一味地强调改变自己,作用并不大,但是,你也不能因为作用不大,就拒绝自己的改变或成长。

这里有个先后的问题,就是说,家庭关系的改变中,先要从自己开始改变做起,只有自己去改变,才能通过自己的改变去影响其他家庭成员,从而使家庭系统处于良性循环中。

因此,我们需要改变自己,而且改变自己必然也是有用的。

因而,夫妻关系的咨询治疗,做整体治疗是较好的选择。

在“家庭治疗”这种治疗模式中,以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单位,焦点是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关系和沟通的问题,它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系统的一种方法。

它注重观察和改变家庭成员的沟通模式,促进家庭在平等、对称的互动模式中而非对立的、强弱行为中去交流;通过咨询,促进家庭成员发现他们之间的差异,增进互相了解。

同时,用未来取向的解释,启发家庭构想未来的计划,破除僵化的家庭游戏,迫使家庭成员发明更有弹性的相处方式。

结论:
心理咨询,有用吗?
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