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海岸浮泥观测技术_特性及运移规律研究进展
淤泥质海岸航道回淤预报研究综述
中国港湾建设Research review on siltation prediction of channel on muddy coastCAI Xin-yu,SUN Lin-yun,SUN Bo,XIAO Li-min,TANG Lei(Nanjing Hydraulic Research Institute,Nanjing Jiangsu 210029,China )Abstract :The related problems of siltation prediction of channel on muddy channel was studied,the research methods were systematically summarized,especially the empirical formula method.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siltation formula of muddy channel and typical sediment concentration formula of muddy coast wer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e main prediction method for future research on related problems were prospected.It is considered that numerical simulation will become the main method with its advantages of low cost,fast speed and great development potential.We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mi-theoretical and semi-empirical formula,and the formula which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s the theory and the actual situation is deemed more suitable for the application.Key words :muddy coast;siltation formula;sediment concentration;numerical simulation;siltation prediction;review摘要:研究淤泥质海岸航道回淤预报相关问题。
河口海岸作业 - 副本
8长江口近底边界层细颗粒泥沙运动
在淤泥质河口近底边界层,强劲的潮流、波流能引起淤泥底 床沉积物的侵蚀或再悬浮,产生悬沙浓度的垂直分层现象,反过 来又影响潮流、波流。占水体 10~ 20%的近底高含沙层( 浓 度5~ 10kgm- 3) ,这作为河口细颗粒泥沙输移的主要形式, 普 遍存在于许多高浑浊的河口内。深入理解河口底部边界层高 含沙层的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将加深我们对河 口近底水- 泥相互作用的认识,而这种作用控制着整个河口细 颗粒泥沙的输移过程。
论 文 大 纲
1引言 2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特征 3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过程 4长江口悬沙平面扩散、悬沙峰 5长江口最大浑浊带 6长江口浮泥特性 7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和絮凝体 沉降速率 8长江口近底边界层细颗粒泥沙运动 9长江口细颗粒泥沙运动的数学模拟 10长江口入海航道疏浚、回淤和治理 11结论
1引言
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的研究也得到了发展[ 5, 41~ 54]。 通过现场新鲜水样进行的显微摄影,关许为等[ 46]测得长江口不 同区域絮凝体分布、形状、结构和尺寸,并分析了盐度分布和潮 汐现象对泥沙絮凝现象的影响。絮凝体直径分布在0. 01~ 0. 5mm 之间,大部分出现在0. 01~ 0. 2mm 范围内。絮凝团主要 有条状、 团状和蜂窝状三种形式。盐淡水交汇锋面附近、拦门 沙河段临底区域为出现大量絮凝体的区域。低流速情况下,特别 是憩流期,絮凝较为显著;而高流速情况下, 例如涨急与落急期,絮 散比较明显。根据长江口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试验和长江口一 年的实测阳离子浓度资料, 蒋国俊、张志忠[ 48]分析了阳离子 浓度对细颗粒泥沙动力絮凝沉降的影响。结果发现: 长江口细 颗粒泥沙动力絮凝存在最佳离子浓度; 在阳离子浓度相同的水 体中,高价离子比低价离子更能促进细颗粒泥沙的动力絮凝沉降; 长江口阳离子浓度的时空变化,影响细颗粒泥沙絮凝沉降强度和 沉积部位, 对拦门沙的发育及冲淤变化有重要影响。
长江河口潮滩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研究进展
长江河口潮滩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研究进展王初;贺宝根【摘要】通过阅读和研究大量有关文献,对长江口潮滩悬移泥沙的输移规律有了较全面的了解.目前,长江口潮滩、潮沟、以及两者之间的悬浮泥沙输移基本规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动力过程的探讨仍然局限在少数几个因子,而悬浮泥沙对重金属、氮、磷等营养元素吸附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由于在潮滩上获取实测资料的难度较大,使潮沟构成的微地貌系统动力结构和悬浮泥沙运动的研究不足,因此,需要在浅层测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规律.【期刊名称】《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03(032)002【总页数】5页(P96-100)【关键词】潮滩;长江河口;悬浮泥沙【作者】王初;贺宝根【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上海,200234;上海师范大学,城市与旅游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32长江河口地区广泛分布着淤泥质潮滩,徐六泾以下的潮滩面积约有800km2.潮滩和其上分布的潮沟构成了河口地区最主要的地貌类型.本文拟对长江河口潮滩及潮沟的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研究进行梳理,以便寻找有关长江口潮滩研究的不足之处,为深入研究探明方向.1 长江口水文概况长江河口是一个丰水多沙的大型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29300m3/s ,最大径流量92600 m3/s(1954.8.1),年径流总量达9240亿m3 (资料取自大通水文站).5~10月是长江洪水期,径流量占全年的71.7%,其中尤以7月的径流量最大;11月~翌年4月是长江枯水期,径流量仅占全年的28.3%,2月的径流量最小.1.1 长江口地貌类型长江河口又是一个多汊河口,自徐六泾开始分别被崇明岛,长兴与横沙岛,九段沙分为南北支,南北港及南北槽,为三级分汊、四口入海.长江河口由悬浮泥沙沉积而成的主要地貌类型有:暗沙、拦门沙、水下三角洲和潮滩[1].长江口的潮滩一般可分为河口心滩(白茆沙、扁担沙、九段沙等)和边滩(南汇、崇明东滩及边滩).杨世伦[2,3]根据岸滩形状及其与水下地形的关系将长兴、横沙岛及九段沙的岸滩分为“江岸型”、“洲头型” 及“潮滩型”,并分析了其成因,根据潮滩的冲淤状况又可以分为“淤进型”“蚀退型”“稳定型”(或“准稳定型”).1.2 长江口动力条件长江口是一个中等潮差河口,口门处中浚站测得的多年平均潮差为2.66m,最大潮差为4.62m,最小潮差为0.17m.潮流是长江口主要的动力因子[1,2].由于受科氏力的影响,在口门外潮流表现为旋转流,口门内受到地形约束多为往复流,洪季的涨潮流速大于枯季流速.径流同样是河口重要的动力因子,由于径流作用口门内的落潮流速一般大于涨潮流速,涨潮流上溯过程中受径流顶托及地形的阻碍使潮波变形,造成涨落潮历时不一致,落潮历时大于涨潮历时[1].长江口波浪受风控制的特征较为明显,波浪对开敞的河口潮滩地貌短期演变起着重要作用[4].2 悬浮泥沙输移形式长江河口来沙量巨大且水动力条件复杂,悬浮泥沙的输移形式很多,河口段泥沙的输移形式通常可以分为槽内输移、涨落槽间输移、滩槽间输移和滩面输移[2,7];口门处最大浑浊带泥沙在径、潮流和盐度锋的作用下发生垂直输移[7~9].2.1 槽内悬浮泥沙输移长江口河槽是长江向海输送水、沙的主要途径.根据优势流理论长江河口分成落潮优势流河段、涨潮优势流河段,口门以内径流的作用较强,槽内悬浮泥沙整体向口外输移[1].2.2 滩、槽间悬浮泥沙输移长江系多汊河口,在口门处呈现出滩、槽交替出现的特点.滩、槽之间的平面环流实现了在滩、槽之间悬浮泥沙输移交流.河槽中水、沙向海净输移,在口门处由于水面展宽,径流作用减弱和相应潮流势力加强,两者达到动力平衡;盐水锋作用令泥沙作垂直输移使悬沙滞留于口门附近并在此大量沉积下来[2].在无风或微风条件下,潮滩上径流作用很小,涨潮流的作用占主导地位,泥沙净向陆地输移,口门处的泥沙又被携至潮滩并沉积下来,这样便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环流.在大风天气条件下,特别是有风暴潮出现时潮滩沉积物大量被冲刷,泥沙又进入河槽,形成了与前者相反的平面环流.2.3 滩面及潮沟的泥沙输移以前对泥沙输移的研究多集中于对槽内及滩、槽间泥沙输移模式的探讨[1,8],对于在潮滩、潮沟这样的浅层面流、线流条件下的泥沙输移研究(包括潮滩和潮沟间的泥沙交换)十分有限,而且也局限于对一两个动力因子的探讨[4,10~12],对其系统的研究则显得相当不够.主要原因在于:(1)潮滩上设立长期的观察点较为困难,野外实测获取第一手资料的难度极大;(2)即使设立了长期观察点,受到滩沟形态演变的影响,资料的稳定性和代表性也存有疑问;(3)潮滩及潮沟中的动力条件和地形地貌十分复杂,研究难度较大.但这方面的研究却是深入研究潮滩演变规律及物质循环规律的基础和关键,所以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3 水动力对潮滩悬浮泥沙输移的作用长江口是水动力条件十分复杂的区域,潮流、径流、波浪、风暴潮等动力因子交织在一起极大影响了悬浮泥沙在潮滩上的输移[1,8].3.1 潮流在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中,潮流是一个重要的动力因子.它在长江口的悬浮泥沙输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现代潮滩地貌发育的重要动力因素[1,13,14].沉降滞后和侵蚀滞后的概念基本描述了潮滩上悬浮泥沙输移特征[13].对潮锋的研究是对浅层面流作用下滩面上泥沙输移规律有价值的研究[10,11].潮流对河口泥沙的输移作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潮锋作用过程和锋后水流过程.潮锋是水流在滩坡平缓的淤泥质潮间带涨潮水体前锋历时数十分钟的水流加速过程[10].通过对1979~1992年间各种类型潮滩水沙数据的分析发现从涨潮前锋到达滩面至该处达到一定水深期间会出现一段历时数10 min左右的水流高速期.其流速比随后水流的平均流速高1~3倍.相应的水体含沙量也较高,如长江口南边滩和杭州湾湾口及北岸的潮滩在风浪平静的涨潮过程中潮锋带水体的含沙量亦可达10kg/m3,相对于区域水体0.5~2.5 kg/m3的含沙量要高得多[10].究其原因是较薄水层(数10 cm)短时期内的流速脉动引起的水体高紊动状态使滩面沉积物出现再悬浮,加之从潮间带外携来的泥沙使得潮锋带水体含沙量高于锋后水体.潮锋作用的强弱由潮滩的潮位变率及滩面坡度决定[10,11].3.2 径流径流不仅为长江河口带来了巨量泥沙,同时也是河口复杂动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径流对潮滩上的悬浮泥沙输移所起的作用远没有潮流大,它主要加强了落潮流的势力并改变流速不对称性从而影响悬沙的输移[8].根据优势流理论,以径流作用为主的河段称作落潮优势流河段.洪季时除了长江北支,长江口横沙岛以西的水域以径流作用为主,表层及近底层的悬沙向海输移[1].如通过对南槽上首的径流占优落潮优势流河段的输沙量的研究,发现在表层0.2水深和0.6水深的悬沙均向海发生输移.在径流作用不强的河段即涨潮优势流河段表层及近底层的悬沙输移则与落潮流优势流河段正好相反,表现为向陆地输移[1].3.3 波浪一般观点认为潮流是潮滩发育的主要动力,但在长江口一些面向开敞海域(如南汇东滩等地)的潮滩,波浪塑造滩面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4,5,8,12].茅志昌[12]研究了南汇东滩的波浪作用及其对滩面冲淤的影响,发现风速、波浪与滩面冲淤之间的关系是:小于或等于5级风速引起的波浪场常使滩地发生淤积,而大于6级的风速产生的波浪则会对滩面进行冲刷.通过用能量法分析认为,影响滩面冲淤性质的波浪破碎水深和破波带宽度会随波高、潮位及底坡坡度发生变化.杨世伦[4]就波浪对开敞潮滩的作用进行了研究,以引水船站的风、浪相关性为依据,结合南汇东滩的实测数据认为风浪是控制开敞潮滩短期演变的主要动力因子,它决定了潮滩(特别是光滩)泥沙的起动或沉降.3.4 风暴潮风暴潮是台风、低气压、海啸等事件引起的短时期内造成水位陡然上升的自然灾害.长江河口在夏、秋季多有台风侵袭,此时如遇天文大潮,就会出现特大风暴潮.风暴潮虽然是短期的动力因子,但其对潮滩地貌的迅速改变却影响巨大.许世远等[16,17]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的风暴潮沉积系列,发现从长江三角洲的滨后沼泽低地到前三角洲均发育风暴沉积,在沉积剖面中的比例可达30%~40%, 与常态沉积形成韵律性层理.邵虚生[21]等也认为上海潮滩沉积物原生沉积构造中的韵律性层理是常年低能期和大潮台风高能期交替作用的产物.对风暴沉积系列研究也揭示了其动力及泥沙输移的过程.风暴沉积的底部冲刷面清晰保存,沉积结构较粗且自下而上粒度变细等显示出风暴沉积是风暴潮高峰期及随后消退期快速堆积的产物,反映了期间水动力有弱—突强—渐弱的过程变化[16,17].4 潮滩植物对悬浮泥沙输移过程的影响近年来,植物影响潮滩动力环境及泥沙输移过程的研究成为河口学的研究热点[24].当淤泥质潮滩达到一定的高程后便会有植物的出现.植物的出现会改变潮滩的动力条件,从而改变滩面的冲淤作用[19~22].4.1 植物对水动力条件的影响植物对水动力有两方面作用.一是缓流作用:植被是一种粗糙的下垫面,潮间带植物会阻滞水流[19,20].通过对南汇东滩植被带和刈割地流速的对比,发现植被带的流速在任何情况下都小于刈割地,对平均流速的缓流系数(植被带流速/无植被地流速)为0.71.通过对南汇东滩相同高程但不同植被覆盖的地区实地观测,发现沼泽的近底层流速总是小于相邻的光滩,流速可降低20%~60%.并认为植物缓流作用的大小与植株的覆盖率及测点距沼泽外缘的距离成正相关[20].另一是消浪作用:波浪对开敞型潮滩短期内演变起着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对滩面的冲蚀,而植被却有削减波浪波高及波能的作用,特别在植被完全被淹没之前作用最为明显.涨潮初期植物冠顶未被淹没,沼泽中的平均波高及波能都只有光滩的43%和19%,并发现在正常天气条件下,波能传入沼泽后50m左右便完全消失.4.2 植物对潮滩悬沙输移的影响植物的消浪、缓流作用能改变水动力条件,再加上植物本身的特性,植物对潮滩悬浮泥沙输移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植被带在洪季时,悬浮泥沙浓度总的来说要小于光滩.如“沼泽岛”的悬浮泥沙浓度为相邻光滩的71%[22].其主要原因是植被对潮流及波浪的削弱作用使水体的挟沙能力大减,至使悬沙大量下沉引起的.从植被带沉积物的组成来看,不难推断出悬浮泥沙的粒度大小与光滩的差别.据杨世伦[19]的研究,沉积物在光滩—海三棱镳草—互花米草的植被变化过程中平均粒径逐渐减小,从5.83Φ减小至8.27Φ,而粘土含量则由12%增为43%.植物对潮滩上悬浮泥沙输移影响的研究仍需深入,此外,营养元素随悬沙的输移、积累对潮滩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潮滩悬沙输移对植物生长状况的反馈也是很值得深入探讨的.5 潮滩悬沙输移的环境效应通过对上海滨岸潮滩4个具有代表性的采样断面潮滩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性变化的分析[28],发现在水动力作用较弱的地貌部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趋于富集.并发现在东海农场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的季节变化与其它地区不同,认为是受长江冲谈水的影响[28].刘敏等[29,30]对长江口滨岸潮滩表层沉积物中各种形态的磷进行了研究,发现沉积物粒径与形态磷之间有密切联系,粒径越小形态磷的含量越高.高效江等[31]通过对上海滨岸潮滩的表层沉积物,上覆水和间隙水中的无机氮的研究总结出了无机氮浓度的季节性变化规律,认为水动力条件的变化对潮滩无机氮的分布有很大影响.同时滩-水界面的各类形态的N、P的垂向输移、扩散也有了一定的研究[29,31].但对于整个潮滩(包括潮沟)中的营养元素随悬沙的输移、沉积过程和机制,及其通量的研究还未涉及,潮滩对于营养元素迁移的影响仍很难确定,故这方面的研究急待深入.6 展望当前对长江口悬浮泥沙输移规律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长江口潮滩、潮沟、以及两者之间的悬浮泥沙输移基本规律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但对于悬沙输移动力过程的探讨仍然局限在少数几个因子,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够.悬浮泥沙对重金属、氮、磷等营养元素吸附的研究则刚刚开始,悬沙输移对重金属、氮、磷等物质的迁移、积累及分布的影响仍难以确定.对潮沟构成的微地貌系统动力结构和悬浮泥沙运动的研究不足是造成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浅水条件下泥沙输移规律研究是潮滩物质循环研究的基础,所以要在长期浅层测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浅水环境中的潮滩悬浮泥沙输移规律进行深入研究.[1] 茅志昌,潘定安,沈焕庭. 长江河口悬沙的运动方式与沉积形态特征分析[J]. 地理研究,2001(2): 170-177.[2] 杨世伦,徐海根. 长江口长兴、横沙岛潮滩沉积特征及其影响机制[J]. 地理学报,1994 ,49(5):450-456.[3] 杨世伦,姚炎明,贺松林. 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J]. 海洋与湖沼,1999,(6):764-769.[4] 杨世伦. 风浪在开敞潮滩短期演变中的作用——以南汇东滩为例[J]. 海洋科学,1991,(2):59-64.[5] 沈焕庭,潘定安. 长江口最大浑浊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38-61.[6] 沈焕庭,李九发,朱慧芳,等. 长江河口悬沙输移特性[J]. 泥沙研究, 1986,(1):1-12.[7] 杨世伦,姚炎明,贺松林.长江口冲积岛岸滩剖面形态和冲淤规律[J]. 海洋与湖沼,1999,30(6):764-769[8] 杨世伦,谢文辉,朱骏,赵庆英. 大河口潮滩地貌动力过程的研究[J].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1 ,17(3):44-48.[9] 李九发,时伟荣,沈焕庭.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J]. 地理研究,1994 ,13 (1):51-59.[10] 徐元,王宝灿,章可奇. 上海淤泥质潮滩潮锋作用及其形成机制初步探讨[J].地理研究,1994,13(3): 60-68.[11] 徐元. 淤泥质潮滩潮锋的形成机制及其作用[J]. 海洋与湖沼, 1998 , 29(2):148-155.[12] 茅志昌. 南汇东滩的波浪作用和滩面冲淤分析[J]. 上海水利, 1992,(3):1-6.[13] 时钟,陈吉余. 中国淤泥质潮滩沉积研究的进展[J]. 地球科学进展,1996 , (6):[14] 朱玉荣. 潮流在长江三角洲形成发育过程中所起作用的探讨[J]. 海洋通报,1999 ,18(2):1-10.[15] 徐元,王宝灿. 淤泥质潮滩表层沉积物稳定性时空变化的探讨[J]. 海洋学报,1996 ,18(6):50-60.[16] 许世远,邵虚生. 杭州湾北岸滨岸的风暴沉积[J]. 中国科学,1984,(12):1136-1143.[17] 许世远,严钦尚,陈中原. 长江三角洲风暴沉积系列研究[J]. 中国科学(B辑),1989(7):767-763.[18] 李九发,何青,徐海根. 长江河口浮泥形成机理及变化过程[J]. 海洋与湖沼,2001 ,32(3):302-310.[19] 杨世伦,时钟,赵庆英. 长江口潮沼植物对动力沉积过程的影响[J]. 海洋学报,2001,23(4):75-80.[20] 时钟,陈吉余. 盐沼的侵蚀、堆积和沉积动力[J]. 地理学报,1995,50(6):562-567.[21] 贺宝根,左本荣. 九段沙微地貌演变与芦苇的生长[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4):86-90.[22] 度武艺,谢佩尔 J. 海草对潮滩沉积作用的影响[J]. 海洋学报,1991,13(2):230-239.[23] 杨世伦,陈吉余. 试论植物在潮滩发育演变中的作用[J].海洋与湖沼,1994,25(6):631-635.[24] 陈卫跃. 潮滩泥沙输移及沉积动力环境-以杭州湾北岸、长江口南岸部分潮滩为例[J].海洋学报,1991,13(6):813-821.[25] 李九发,时伟荣,沈焕庭.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J].1994,13(1):51-59.[26] 沈健,沈焕庭,潘定安,等.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水沙输运机制分析[J]. 1995,50(5):411-420.[27] 陈宝冲. 长江口北支河势的变化与水、沙、盐的输移[J]. 地理科学,1993 ,13(4): 346-352[28] 毕春娟,陈振搂,许世远. 水动力作用对潮滩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时空分布的影响[J].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6):330-333.[29] 刘敏,侯立军,许世远,欧冬妮,张斌亮,刘巧梅,杨毅. 长江河口潮滩表层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特征[J]. 地理学报,2002 ,57(4): 397-406.[30] 刘敏,许世远,侯立军,欧冬妮. 长江口滨岸潮滩沉积物中磷的存在形态和分布特征[J]. 海洋通报,2001,20(5):10-17.[31] 高效江,张念礼,陈振楼,许世远,陈立民. 上海滨岸潮滩水沉积物中无机氮的季节性变化[J]. 地理学报,2002 ,57(4): 407-412.。
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
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河口海岸是地球上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地理环境,具有复杂的动力和物质输运过程。
其中,泥沙输运是河口海岸过程的重要部分,它影响着河口海岸的形态、地貌和生态系统的功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我们构建并研究了一个新型的泥沙数学模型。
我们的模型基于以下假设:河口海岸的泥沙输运主要受到水文条件、地形和海洋环境的影响。
我们用一系列偏微分方程来表达这个系统,包括水流速度、泥沙浓度、地形变化等。
我们还考虑了泥沙的沉积和侵蚀,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
我们选取了一个具体的河口海岸作为案例,将我们的模型应用于此,以检验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通过与实地观测数据进行比较,我们的模型在预测泥沙输运、沉积和侵蚀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性能。
这表明我们的模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我们的模型具有几个主要的优点。
它考虑了多种影响因素,如水流、泥沙浓度、地形等。
我们的模型具有良好的灵活性,可以适用于不同的河口海岸环境。
然而,我们的模型还有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处理一些极端环境条件时,可能需要更复杂的物理机制和更精确的参数设定。
我们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
尽管还有改进的空间,但这个模型已经展示出其在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价值。
希望我们的工作能为未来河口海岸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将继续研究和改进我们的数学模型,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
我们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模型的精度和适应性,以应对更复杂的环境条件和需求;二是将模型与其他相关模型进行集成,形成更完整的河口海岸系统模型;三是加强模型的验证和测试,以确保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我们也将利用先进的计算技术和算法,提高模型的计算效率和性能。
这将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并为河口海岸的研究和管理提供更强大的支持。
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研究是一项富有挑战性和实用性的工作。
通过建立和应用数学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河口海岸的行为,为相关研究和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及对泥沙运动研究的应用
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研究及对泥沙运动研究的应用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岸河口地区的水动力环境和泥沙运动特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海岸河口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因此,对海岸河口的水动力数值模拟及泥沙运动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海岸河口地区的水动力数值模拟方法,并分析其在泥沙运动研究中的应用。
本文将对海岸河口的水动力数值模拟进行概述,介绍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常用模型和方法,以及模型建立和验证的一般流程。
本文将重点分析水动力数值模拟在泥沙运动研究中的应用,包括泥沙输移、沉积和再悬浮等方面的模拟和研究。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探讨水动力数值模拟在海岸河口地区泥沙运动研究中的实际效果和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海岸河口地区的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泥沙运动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为海岸河口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二、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基础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是对海岸河口地区水流运动进行量化分析和预测的重要手段。
它基于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结合数值计算方法,对水流、潮汐、波浪等动力因素进行模拟,揭示这些动力因素在海岸河口地区的运动规律。
在进行海岸河口水动力数值模拟时,需要首先建立数学模型。
这些模型通常包括控制方程、边界条件、初始条件等。
控制方程一般基于Navier-Stokes方程,描述水流运动的基本规律。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则根据具体的研究区域和实际问题进行设定,如河口的开敞程度、潮汐的影响、风的作用等。
数值求解方法是数值模拟的核心。
常用的数值求解方法包括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谱方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具体的问题和模型选择合适的方法。
例如,对于复杂的海岸河口地形,有限元法可能更适合;而对于大尺度的海洋流场模拟,谱方法可能更有优势。
在进行数值模拟时,还需要考虑模型的验证和校准。
这通常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对比来实现。
河口海岸学复习题
河口海岸概论复习题一、概念题1海滩(beach):以波浪作用为主在海滨塑造的松散沉积物堆积体,范围从平均低潮线向陆至暴风浪有效作用地点为上限,是海岸环境中动力最活跃、地形变化最显著的地带;主要由砂和砾石组成,按其物质组成,可分为沙滩、砾滩和沙砾滩等,海滩物质一般上部较粗,滩坡坡度较大,下部物质较细,滩坡平缓。
2潮滩(tidal flat):潮滩是潮流带来的泥沙在潮间带堆积而成的宽广、平坦的滩地,随潮汐涨落而交替淹没和出露的泥质或沙质滨岸堆积体,又称潮坪;广泛分布于纬度低于70-75度的地区(高纬地区潮差小、细颗粒泥沙来源少、常处于冰冻条件)。
3水下沙坝(subaqueous bar):在破浪带内的水下沙脊堆积体,其走向与海岸近于平行,并且很少露出水面,这种堆积地貌称水下沙坝。
水下沙坝可有多条,其位置与波浪发生局部破碎处相当。
水下沙坝在无潮或潮差小海岸发育最好,其发育与演变和暴风浪作用有密切关系。
当暴风浪向岸传播过程中,在破波点附近常出现向海回流,在破浪处产生向岸向海水体与泥沙的相向运动,泥沙堆积在交汇点,从而形成沙坝。
4海岸沙丘(coastal dune):受风的作用,海滩沙质物在海岸形成的风积地貌。
当其上长有植物时,其拦挡风沙作用使逐渐发育成一条沙丘带它们形成一条高出高潮水位若干米的屏障。
风暴潮可冲毁这些沙丘,如植被也遭破坏,则沙丘形状将改变,并而向内陆移动,分布范围随之扩大,由此可造成沙埋灾害。
5盐沼(salt marsh):以生长在被含盐水体浸润(周期性或非周期性)的耐盐的草本或草本植物为主(可能含一些低矮灌丛)的自然地理单元,分布在大约从平均小潮高潮位到平均大潮高潮位,其向海方向与光滩接壤,那里波浪的强度、潮水淹没的持续时间和频率等因子成为先锋植物生长的限制因子,而在向陆方向,耐盐性植物无法与陆生物种竞争。
红树林区域,由于其的冠阻挡阳光到达地面,盐沼植被极少可见。
6红树林(mangrove swamp):生长在热带及亚热带南部潮间带上,主要包括树和灌木并混有一些藤蔓植物、棕榈树以及蕨类植物。
河口海岸地区取水工程泥沙淤积研究分析
河口海岸地区取水工程泥沙淤积研究分析李肖肖,赵晓冬(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港口航道泥沙工程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24)摘要:泥沙淤积是关系取水工程安全取水的关键问题,悬沙淤积为河口海岸细颗粒泥沙地区取水工程淤积的主要原因。
本文归纳总结了河口海岸地区细颗粒泥沙的运动特性及常用取水方式,阐明了取水明渠淤积计算、取水港池淤积分析及涵管(隧道)取水泥沙淤堵和管道冲沙等问题。
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工程实例探讨了河口海岸地区取水工程泥沙淤积问题和常用防淤工程布置。
关键词:取水工程;泥沙淤积,河口海岸1 河口海岸地区泥沙运动特性河口地区泥沙粒径一般较细,悬移质运动是河口泥沙运动的主要形式,泥沙运动受河口水流、风浪、电化学和生物等多因素作用,往往河口地区水体含沙量较高。
河口泥沙运动特点包括:1)频繁的悬扬和落淤。
周期性往复水流的涨落过程要经历涨急涨憩和落急落憩,即流速由最大降低为零的阶段。
在这一过程中泥沙随之频繁地悬扬和落淤,前进和后退,比河流泥沙运动和沿海的泥沙运动活跃得多。
2)存在絮凝现象。
在咸淡水混合过程中,径流挟带的细粒悬移泥沙遇到含有电解质的海水,颗粒表面形成双电层水膜,颗粒间水膜彼此粘结而絮凝成团,加速沉降,称絮凝现象。
3)产生最大浑浊带。
在咸淡水密度梯度的作用下,河底某处往往出现涨落潮流速相抵以后净流速接近于零的滞流点,在滞流点附近悬沙汇聚,形成高含沙量区,即最大浑浊带。
底沙的迂回停滞使河床淤浅,形成特有的拦门沙浅滩。
4)有浮泥运动。
河口的口外海滨和沿海地区的含沙量都随风浪和潮汛的大小而变。
在大风浪平息之后如遇小潮汛,则悬沙容易下潜,形成浓度较大的悬浮体,简称浮泥。
浮泥在水流或自重的作用下可以流动,这是河口和沿海泥沙运动的特殊形态。
2 取水方式电厂循环水的通常取水方式包括:取水头+引水涵管(隧道);明渠取水;港池取水等。
电厂的取水方式以及泵房等的位置要取决于每个电厂具体的水文、气象、地形、地质等条件和其它建筑的位置。
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ΕΣΤΥΑΡΙΝΕΑΝ∆ΧΟΑΣΤΑΛΒΟΤΤΟΜΒΟΥΝ∆ΑΡΨΛΑΨΕΡΑΝ∆ΦΙΝΕΣΕ∆ΙΜΕΝΤΠΡΟΧΕΣΣΕΣ时钟上海交通大学港口与海岸工程系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是淤泥质河口海岸变化的重要物理过程 并具有这样的特征 强密度梯度!高度不稳定和非均匀流!高浓度泥沙!底床与流相互作用!难确定的底床 水界面∀淤泥质河口海岸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的研究主要起因于 海洋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港口航道的建设!维持 整治!疏浚 !海岸防护工程实践等需要∀就淤泥质河口海岸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而言 水流最重要的部分是底部边界层∀为计算河口海岸水流中的底床切应力 必需考虑边界层∀在淤泥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号和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资助教技函≈ 号∀收稿日期 2 2 修回日期 2 2原核微藻 从原核微藻到真核微藻叶绿体或线粒体 从真核微藻到真核微藻以及从真核生物到真核微藻 由于亲缘关系较近 实现基因转移和表达相对要容易得多∀因此 微藻转基因体系的建立将是开发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有些微藻和细菌能合成° ƒ 一旦从中分离出° ƒ 合成基因体系 就能把它们转移到容易养殖的微藻中高效表达∀例如 人们已经把一种海洋细菌的° ƒ 合成酶基因群导入到蓝藻中并获得了表达≈ ∀参考文献陈颖!李文彬!孙勇如∀生物工程进展 ∗ 茅云翔!王高歌!张宝红等∀青岛海洋大学学报 30 ∗张士璀!马军英!范晓∀海洋生物技术原理和应用∀北京 海洋出版社 ∀ ∗张学成!魏东∀藻种改良及遗传工程∀见 陈峰!姜悦编∀微藻生物技术∀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曾呈奎!相建海∀海洋生物技术∀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 ϑ.Πηψχολ., ∗ƒ ° 2° Μολ.Γεν.Γενετ., ∗≤ ÷ ∏ εταλ..≥ ∏ ≥ ≤ ° ≥ ∏° °≤ ° ∗⁄∏ × ƒ ƒ √ ≥ ≥ ⁄ εταλ..Αππλ.Βιοχηεµ.Βιοτεχηνολ., ∗ƒ∏ ° √ ⁄ ° • ΠλαντΠηψσιολ., ∗ΦΕΒΣΛεττερσ, ∗≥ √ ⁄ ≥ °∏ ϑ.Πηψχολ., ∗× ⁄ × ≠ εταλ.. ,Μιχροβιολογψ, ∗∂ ≥ Γενοµιχσ, ∗∂ Σπιρυλιναπλατενσισ(Αρτηροσπιρα).× ƒ ∗÷ • ≥ ∂ ∏ εταλ..Αππλ.Ενϖιρον.Μιχροβιολ., ∗≠ × ≥ ΠλαντΜολεχυλαρΒιολογψ, ∗本文编辑 张培新研究综述∞∂ ∞•≥海洋科学 年 第 卷 第 期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内 强劲的潮流!波致流可以引起淤泥底床沉积物的侵蚀或再悬浮 产生悬沙浓度的垂直分层现象 反过来这又影响潮流!波致流∀海岸底部边界层和非黏性泥沙运动研究得相对深入 如 日本东京大学土木工程系 ≈ !澳大利亚±∏ 大学土木工程系 ≈ 曾对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总结∀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刘家驹 年也对波浪作用下泥沙 非黏性 运动进行了评述∀英国剑桥大学工程系≥ 年曾就海岸底部边界层和非黏性泥沙运动的研究作了详细的综述∀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是海洋学家!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师和环境流体力学共同感兴趣的研究课题∀粗略地讲 海洋学家主要是以现场实验研究为主 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师主要是进行物理模型实验和数模研究 环境流体力学家以数学模拟为主∀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研究的进展作一简要评述∀国内进展情况河口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现场实验主要是河口海岸学者在几个大河河口进行∀例如 沈焕庭等 年!时伟荣 年!贺松林!孙介民≈ ! 和 ≈ !时钟!陈伟民≈ 对长江口水动力!细颗粒泥沙过程进行了研究∀近年来 利用声学方法 ≥ 等≈ ∗ 对长江口北槽底部边界层细颗粒泥沙过程进行了研究∀标定的声学图像揭示了 高度层化的悬浮液 黏性淤泥底床的再悬浮 近底高含沙层的再携运 近底高含沙层内的高!低频率再悬浮过程∀与中国科学家一道 美国• 学院∂ 海洋研究所• 等 年 • 等 年利用声学等方法研究了黄河口的近底高浓度泥沙异重流的结构和动力机制 发现了大尺度内波∀ 等 年!⁄ 等≈ 利用光学测沙系统研究了浙江椒江口细颗粒泥沙输移过程 结果表明 大潮时 潮流不对称性产生了最大浑浊带 憩流时形成的过渡泥沙层在临界流速为 ∗ # 时被冲蚀∀ 数学模拟徐建益等 年考虑沿垂线方向的泥沙运动以及不同水流条件下床沙质之间的交换 根据实测资料得出的流速与底部含沙量的关系 通过求解垂向扩散方程给出长江口南支垂线上各分层的含沙量和悬沙级配∀周济福等≈ 对长江口泥沙运动进行了垂向二维数学模拟 认为径流和潮流对输沙率的作用是耦合在一起的 非恒定情况下泥沙底边界条件应考虑沉降效应∀利用一个垂向二维模型 ∏ 等≈ 对椒江口细颗粒泥沙输移过程进行了数学模拟∀≤ 等≈ 对珠江口细颗粒泥沙运动进行了三维数学模拟∀但是 他们并没有对底部边界层进行数学模拟∀基于 √ 2≥ 方程 考虑波流相互作用 刘应中!时钟≈ 提出了河口海岸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 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现场实验尽管陈卫跃 年 徐元等 年 时钟等≈ 在这方面做了尝试 但由于野外作业的实际困难!观测仪器的精度 国内在淤泥质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的现场实验方面还是缺乏的≈ ∀≥ 等 等 时钟≈ 时钟 刘应中≈ 对淤泥质海岸盐沼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进行了较成功的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大米草冠层上!下水流的复杂性 在冠层内出现流速反转梯度 导致一个流速最大值 大米草冠层上的水流流速切变流速大于冠层内的切变流速∀室内实验赵子丹等 年进行了不规则波在浮泥床面上传播的实验研究 但未涉及波浪边界层∀练继建!洪柔嘉 年对淤泥质床面上减阻流动的紊动特征进行了实验研究 认为淤泥质床面具有减阻!增速!抑制紊流猝发产生和减小紊动耗散率的作用∀顾家龙等 年根据固体颗粒的薄膜水理论 探讨了颗粒间接触面积的计算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推导了黏性细颗粒泥沙在波浪作用下的起动公式∀ 数学模拟练继建!赵子丹 年从 √ 2≥ 方程出发 引入相应的紊流模式 从而封闭波流共存场的流动方程和波动方程 求得全水深的流速分布∀练继建!赵子丹 年就波流与淤泥质底床相互作用进行了数学模拟 结果发现 波浪顺流传播波高衰减率减小而泥层输移速度增大 波浪逆流传播波高衰减率增大而泥层衰减率减小 波高衰减率和泥层的输移速度都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由波高衰减产生的辐射应力对波流共存场中的水流流速分布影响明显∀练继建等 年从水流与淤泥质底床相互作用的动态角度来探讨黏性泥沙悬扬机理 即将水流层视为黏性体!泥层为黏弹性体 耦合求解水流和淤泥质底床的运动方程 得出界面失稳的临界水流流速!界面波波速和波长∀樊社军等≈ 对淤泥质海岸侵蚀堆积动力机制及剖面模式研究综述∞∂ ∞•≥≥ ∂进行了数学模拟∀借鉴前人的工作 采用多尺度摄动方法 樊社军等≈ 从理论上推导了波浪边界层中黏性细颗粒泥沙的再悬浮和扩散输移的规律 并用几个算例细致地分析了波浪对黏性细颗粒泥沙再悬浮和扩散输移的作用∀需指出的是 在他们的研究中并未完全体现出黏性细颗粒泥沙∀利用κ2Ε方程 吴永胜等≈ 求解了粗糙床面上波浪!水流联合作用下紊流边界层结构 结果表明 在边界层内 波浪和水流的耦合运动是非线性迭加 波浪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水流的流速分布 而水流对波浪的影响则较小∀国外进展情况河口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运动研究 现场实验国外海洋科学家对河口近底边界层泥沙运动做了大量现场实验研究 澳大利亚海洋研究所• 等 年 美国ƒ 海岸与海洋工程系 年 和 年 ≥ 和 年详细地研究了河口底部边界层中泥跃层和近底高含沙层的动力特性∀美国• 大学海洋学院≥ 等 年用一改装的 ∞ ° ∞三角架研究≥ ƒ 湾河口底部边界层的悬沙输移 泥沙浓度采用光学后散射法 ≥ 观测∀利用光学测沙法和一维悬沙数学模型 • 等 年研究了≥ ∏ 河口底部边界层细颗粒泥沙过程∀• 等 年又利用光学测沙法研究了ƒ 河口近底高含沙层对最大浑浊带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最大浑浊带仅存在于大潮 风在波浪所致底床液化中起十分重要作用 淤泥侵蚀速率与水流速的六次方成比例 悬沙沉降速率与悬沙浓度呈非线性关系∀近年来 国外海洋科学家利用声学法观测海洋环境 河口!海岸和陆架 悬沙浓度∀例如 美国 等 年 等 年利用一个 2 的声学装置观测研究了 ≥ ∏ 中部水下边界层沉积动力 他们观测了水下边界层底部 范围内的悬沙浓度垂线分布∀利用一个环形水槽 美国• 和 学院∂ 海洋研究所 等 年在≤ 现场观测了泥沙悬扬的临界剪切应力 这为河口底部泥沙运动研究提供了新途径∀结果显示 当环速为 时 水槽的最大底床剪切应力大约为 ∀ 和 ≈ 测得≤ 底床泥沙再悬浮的切应力夏季为 ° !秋季为 ° ∀此外 他们还发现测得的再悬浮系数随底床应力的增加而增加∀利用广波段声学多谱勒流速剖面仪 美国地质调查局水资源部≤ 等≈ ∗ 对加州南≥ ƒ 湾底部边界层的紊流平均速度分布进行了详细观测 结果发现 在不同平均流速情形下 底部粗糙长度与参考速度有不同的关系∀数学模拟对河口边界层和泥沙输移 美国陆军工程兵航道实验站 和 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美国ƒ 大学海岸与海洋工程系≥ 和∂ 年用一个简单的二阶封闭模式模拟由泥沙导致的分层对河口底部边界层沉积动力学 尤其是侵蚀过程的影响∀利用一个垂向二维宽度积分水沙!耦合数学模型 等 年对法国 河口的最大浑浊带的形成和动力进行了模拟研究 模拟结果显示 计算的水动力参数与观测的值呈较好的对应的关系 潮流振荡导致最大浑浊带在一个潮周期内移动 最大浑浊带受紊动能量场控制 潮幅增加到 时 致使最大浑浊带的大小和强度增加∀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 现场实验利用一水下环形水槽 加拿大地质调查局 等 年对ƒ∏ 湾淤泥质潮滩细颗粒沉积物的可侵蚀度进行了详细的原地测量 归纳出 种侵蚀类型 侵蚀速率随时间而递减 侵蚀速率随时间而递减 但产生撕裂开的碎屑并加积达 直径 侵蚀速率随时间变化恒定∀英国≥ ∏ 大学海洋学院≤ 等≈ 研究了潮滩上简单潮流结构 但并没有获得潮流边界层结构∀利用一现场侵蚀水槽 荷兰 ∏ ≈ 观测了荷兰• 海淤泥质潮滩的底床剪切强度∀观测结果发现 临界侵蚀值介于 和 ° 侵蚀速率介于 ≅ 和 ≅ 之间∀室内实验通过室内实验 和 年较早系统地研究了波浪作用下淤泥的侵蚀∀近年来 荷兰⁄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 和 ∏ ≈ 对波浪作用下浮泥的产生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 结果发现 当浮泥层出现时 水体层中的紊流强度减小∀⁄ • 和 ∏ ≈ 的水槽实验还进一步表明 当波高超过一临界值时波浪作用产生浮泥 这一临界值随着固结周期而增加 液化开始时测得的波浪平均毛细管水压力减小 这是由于聚积结构的破碎和有效应力的补偿∀通过采研究综述∞∂ ∞•≥海洋科学 年 第 卷 第 期用循环水槽实验 荷兰⁄ 水力学实验室和⁄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和 ∏ ≈ 研究了浮泥层的侵蚀 检验了 ∏ 和• ≈ 建立的浮泥悬扬 携运 模式∀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浮泥初始悬扬 携运 过程与两层流体类似 即浮泥层上部可视为粘性流体∀在这一初始阶段 悬扬 携运 率可能受边界层发展的时间尺度影响∀在晚期 悬扬 携运 过程受到使泥沙悬浮的功和底床剪切强度的阻碍 可将淤泥视为 塑性体∀荷兰⁄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 和 ∏ ≈ 就波致淤泥液化和输移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 实验结果显示 液化开始时 淤泥底床内的波致应力大于底床的剪切强度 液化后 斜坡底床上的淤泥在波浪和重力的综合作用下开始流动 速度为几个 重力提供了一个净坡向力 波浪力减小了浮泥的有效黏滞力∀这一机制可能解释风暴后航道中淤泥快速淤积∀荷兰 大学海洋和大气研究所 ∏ 和∂ ≈ 介绍了用于确定高岭淤泥底床的底切应力和侵蚀的水槽∀他们认为此水槽观测值代表了淤泥侵蚀开始时的最小剪切应力 这一应力将导致淤泥底床的顶层最大剪切强度∀数学模拟利用一个线性化多层模式 美国• 和 学院∂ 海洋研究所和ƒ 海岸与海洋工程系 和 年对波浪!淤泥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进行了数学模拟∀他们采用一个黏弹性模式 ∂ 模式模拟在小变形下淤泥流变和能量耗损特性 结果显示 预测的波浪衰减系数一般与室内测试结果相一致 表明底床固结和泥沙组成对消浪的影响∀预测出的水体和淤泥中的速度也与有限的实验资料一致∀计算出的水泥交界面底床切应力比假设淤泥为坚硬的计算出的要大 这是由于水泥界面之间的超相位运动∀ 和 年认为 在缺乏水泥界面应力的直接观测情况下 以上模式为计算波浪作用下黏性泥沙的侵蚀速率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方法∀荷兰⁄ 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和⁄ 水力学实验室 ∏ 和• ≈ 建立了浮泥悬扬 携运 模式∀此模式是通过积分横穿混合层的紊动能量方程而得到的 并假设水体层是流动的!淤泥层是静止的∀水体层是紊动混合层!冲蚀静止的淤泥层∀此外 模型中还考虑了淤泥的剪切强度以及黏性拖曳力∀敏感分析表明沉降!底床强度和黏滞力都减少悬扬 携运 率∀进展分析很显然 对于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泥沙过程 国内外海洋学家!海岸工程师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个最明显的进展是海洋水声学方法用于河口底部边界层泥沙 粗颗粒!细颗粒 过程的实验研究 它能提供连续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泥沙动态变化过程以及悬沙浓度垂线分布∀但是 研究的主要是泥沙边界层而非波流底部边界层 换句话说 仅研究了河口近底部的泥沙过程∀ 此外 在水沙数学模型中 国外研究者考虑了河口近底高含沙层对水流的影响∀ 从国外研究情况来看 环形水槽模拟是研究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和细颗粒泥沙过程的现场实验研究的重要途径∀ 就数学模拟而言 国内外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的研究尚缺乏∀严格地讲 过去的数学模拟工作还不是模拟边界层的泥沙过程 因为他们采用的是二阶封闭模式∀ 河口海岸底部边界层细颗粒泥沙沉降速度如何确定 淤泥质河口海岸底床高频率再悬浮过程与湍流猝发的关系如何 由于野外现场!室内详细观测的困难 侵蚀速率和底床切应力一般经验性!非直接地从流速和悬沙浓度计算得出∀参考文献贺松林!孙介民∀海洋与湖沼 ∗时钟!陈伟民∀泥沙研究 ∗周济福等∀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 刘应中!时钟∀见 周哲玮 主编 湍流理论新进展及其应用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 ∗时钟等∀泥沙研究 ∗时钟∀泥沙研究 ∗时钟!刘应中∀见 周哲玮 主编 湍流理论新进展及其应用 上海 上海大学出版社 ∀ ∗樊社军等∀海洋学报 19 ∗樊社军等∀海洋学报 19 ∗樊社军等∀泥沙研究 ∗吴永胜等∀水利学报 ∗Νεαρσηορε∆ψναµιχσανδΧοασταλΠροχεσσεσ.× √ × ° ∗° ΧοασταλΒοττοµΒουνδαρψΛαψερανδΣεδιµεντΤανσπορτ.Σινγαπορε:• ≥ °∏ ≤ °∗ƒ ≤ ΜαρινεΓεολογψ,研究综述∞∂ ∞•≥≥ ∂∗≥ εταλ..ΜαρινεΓεολογψ, ∗≥ εταλ..Γεο2ΜαρινεΛεττερσ, ∗ ≥ εταλ..Εστυαριεσ, 23 ∗⁄ ÷ εταλ..ϑουρναλοφΧοασταλΡεσεαρχη, 13 ∗∏ • εταλ..Εστυαρινε,ΧοασταλανδΣηελφΣχιενχε,46 ∗≤ ≠ εταλ..ΙντερνατιοναλϑουρναλοφΣεδιµεντΡεσεαρχη,14 ∗≥ ≤ ≠ ΧοντινενταλΣηελφΡεσεαρχη,16 ∗° ≠ ≤ 2 ϑουρναλοφΧοασταλΡεσεαρχη, ≥ ∗≤ × εταλ..ϑουρναλοφΧοασταλΡεσεαρχη,≥ ∗≤ × εταλ.. ⁄ ≥ ∞ ΠηψσιχσοφΕστυαριεσανδΧοασταλΣεασ,∗≤ × εταλ..ϑουρναλοφΓεοπηψσιχαλΡεσεαρχη,104 ≤ ∗≤ εταλ..Εστυαρινε,ΧοασταλανδΣηελφΣχιενχε, ∗∏ ∞ Εστυαρινε,Χοασταλ&ΣηελφΣχιενχε, ∗⁄ • ° ≤ ∏ ϑουρναλοφΗψδραυλιχΡεσεαρχη, ∗⁄ • ° ≤ ∏ Εστυαρινε,ΧοασταλανδΣηελφΣχιενχε, ∗• ≤ ∏ ≤ ϑουρναλοφΗψδραυλιχΕνγινεερινγ, ∗∏ ≤ • ≤ ϑουρναλοφΗψδραυλιχΕνγινεερινγ, ∗∂ × ∏ ≤ ϑουρναλοφΗψδραυλιχΕνγινεερινγ, ∗∂ × ∏ ≤ ΧοασταλΕνγινεερινγ, ∗∏ ∞ ∂ ≤ ϑουρναλοφΣεαΡεσεαρχη, ∗本文编辑 李本川对虾池塘养殖业现状及其可持续发展ΤΗΕΧΥΡΡΕΝΤΣΤΑΤΥΣΟΦΣΗΡΙΜΠΠΟΝ∆2ΧΥΛΤΥΡΕΑΝ∆ΙΤΣΣΥΣΤΑΙΝΑΒΛΕ∆ΕςΕΛΟΠΜΕΝΤ阎希柱李德尚董双林青岛海洋大学水产学院从发展角度而言 我国的对虾养殖业在经历 ∗ 年的快速发展阶段和 ∗ 年的急剧衰退阶段之后 近年来一直处于恢复性发展阶段的过程∀本文试图将我国近年来对虾养殖业对虾池塘养殖最近的变化!现状和对虾池塘综合养殖现状作一总结 并探讨今后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对虾养殖的主要模式我国对虾养殖业养殖模式的 个阶段按集约化程度而言 我国对虾养殖业养殖模式的演变 经历了以下 个阶段粗放式养殖阶段 ∗ 年养殖池规格 ∗ 一般 不投饵 不施肥 不除敌害 完全靠天然饵料或仅投喂饵料以少量新鲜小杂鱼虾!低值贝类为主 平均产量 ∗ 在这一阶段 养殖生态环境良好 很少有病害发生∀ 精养!半精养阶段 ∗ 年收稿日期 2 2 修回日期 2 2研究综述∞∂ ∞•≥海洋科学 年 第 卷 第 期。
泥沙输移量测海岸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4)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悬移质量测技术
• 同样地,不同粒径的泥沙颗粒也会对光学仪器产生不同的响 应,这些都是光学及声学仪器的限制,因此使用光学及声学 仪器测量泥沙浓度时,都必须用采样区域的泥沙进行仪器的 校正及率定,以获得准确的悬浮沙浓度。
13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底床沉积物
• 除了悬浮沙浓度外,对于海底或是河底的底床沉积物,其中 底床沉积物的密度、粒径分布、沉积物厚度等也是水利工程 上所关注的物理量。在沉积物的收集上,目前最常用的是抓 斗式采样器(grab sampler),不同种类的抓斗式采样器如图 所示,但是这种采样器只能获得表面的沉积物,所取得的样 本可用于粒径量测、沉积物分类及化学成分分析等。
6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悬移质量测技术
光学量测-激光边界层悬浮物剖面测量仪的图片,以及它们在 海岸、河口布放情况。
7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悬移质量测技术
光学测量-激光衍射(绕射粒度分析仪(Laser In Situ Sediment Transmissometer , LISST)系列。泥沙颗粒例径范围为 1.25–250μm或2.5–500μm,标准50 mm光路下的沉积物浓 度范围通常为1–800 mg/l。
3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悬移质量测技术
光学量测-光学后向散射浊度计(Optical Backscatter Sensor, OBS)
• 坎贝尔科学公司(Campbell Scientific)生产的OBS-3 规 格表列出了浓度范围高达500 g/l。透射计的悬浮泥沙浓度 上限取决于光路长度,但可低至0.05 g/l(D&A Instrument Company,1991)。一般来说,对于光学仪器而言,测量 范围越宽,范围内混浊数据的精度就越低,反之亦然。
γ-射线技术在河口航道地区浮泥观测中的应用
摘要 !采用 ( 射线密度检测技术对某河口航道地区和某港口海湾工程海域浮泥的容重及分布情 况 进 行 了 现 场观测 $ 为合理 & 有效利用适航水深以及分析研究航道冲淤规律提供重要的原位观测资料 ’ 关键词 ! ( 射线 !浮泥 !航道 !回淤 中图分类号 ! " # = > V % #" _ # ) &9 % !! 文献标识码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行浮泥调 查 时 常 优 先 使 用 ) ’本工作拟采用 (
’
在一定的水动力和水文泥沙条件下 $ 浮泥易在河 口& 航 道 地 区 产 生$ 并 分 布 在 一 定 河 域’ 文 献
) !$ ’*
资料表明 $ 以上容重的浮泥一般不影响船
舶的 正 常 航 行 $ 可 作 为 船 舶 的 通 航 适 航 水 深$ 但 如果 其 进 一 步 沉 降 固 结 $ 将 形 成 回 淤$ 影响航道 通航 ’ 因此观测河口 & 航道地区河床上浮泥容重
%9 " " " %9 " & ( %9 " ) V %9 % # % %9 ! * # %9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得相 !! 对表 % 中所列标定数据进行分析计算 ! 应的回归方程 ’ A UM ) ) (&Z"9 # # (%1 / $W"9 A U % & ’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黄河河口海岸二维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曹文洪,何少苓,方春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摘要:针对黄河河口海岸岸线变化剧烈和含沙量变幅大的特点,开发和建立了适合黄河河口海岸应用的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验证表明,本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黄河河口海岸泥沙输移和冲淤变化,为研究和解决多沙河口海岸的泥沙问题提供技术手段。
关键词:黄河口;挟沙能力;窄缝法;非恒定流;数学模型收稿日期:2000-01-0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资助作者简介:曹文洪(1963-),男,(满族),黑龙江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
自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国内外相继出现了众多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1-7],有力地促进了河口海岸的泥沙研究的发展。
然而,已有的河口海岸数学模型大多是模拟含沙量较低的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而能够模拟多沙和岸线延伸剧烈的河口海岸泥沙数学模型还极为少见。
近年来,已有个别学者尝试用泥沙数学模型模拟黄河河口海岸的泥沙运动,如张世奇开发了一套黄河口平面二维泥沙冲淤数学模型,得到了较好的效果[18~20]。
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黄河三角洲海陆动态交互影响机理和泥沙运动与湿地演替关系,本文开发和建立了径流、潮流和波浪作用下的黄河河口海岸平面二维动边界非恒定流非均匀沙不平衡输沙数学模型。
1 模型结构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1)(2)(3)为谢才式中:U、V分别为潮流速在x及y方向的垂线平均值分量;Z为潮位;Cf系数;F为柯氏系数,F=2ωsinφ,式中ω为自转角速度,φ为地理纬度;h为水深;Z为海底起始高程。
b1.2 潮流和波浪共同作用下泥沙运动方程在河口海岸地区,潮流和波浪是泥沙运动的最主要动力。
“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使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运动极为活跃,但也更为复杂。
因此,在计算和预报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运动和冲淤变化时,仅仅考虑潮流的作用是不全面的,还应考虑波浪的作用。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
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是指检测并以计算机方式模拟海岸、河口及相关水
域的潮流泥沙运动规律,为研究及阐明潮流-泥沙模型的运动规律、工程设计及调查评价
提供技术支持,使工程设计及竣工后复核与现场监测情况精确符合,从而改善水污染防治、水质保护和湿地修复的效果。
下面是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内容:
1、提出相关研究目的,确定工程实施的区域、范围及具体解决问题的条件;
2、结合前期资料、实测数据及初步调查信息,估算相关参数,使模拟初始条件与实
际情况接近;
3、确定泥沙参数,搭建水力及泥沙数学模型,计算水深及流速及泥沙粒径分布情况;
4、根据实际情况设置工程量化指标,以实现工程的功能要求,评估模拟效果;
5、综合考虑计算结果与工程功能要求,确定河口涂及海岸防护技术方案;
6、广泛调查水域历史资料、气候及影响潮流泥沙运动的其他因素,形成潮流泥沙模
拟的知识库,及时反映区域的变化;
7、定期以模拟技术检测实际情况,对比模拟结果,进行系统评价,不断改进技术及
配置合理技术参数;
8、定期重新构建水力及泥沙数学模型,以保证模拟结果精确性;
9、编写记录技术规程、数据记录及报告,保持实施过程的质量控制;
10、定期维护及更新计算模型,以保证技术数据准确性。
以上就是海岸与河口潮流泥沙模拟技术规程的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此技术规程的主
要目的就是检测并以计算机方式模拟海岸、河口及相关水域的潮流泥沙运动规律,为研究
及阐明潮流-泥沙模型的运动规律、工程设计及调查评价提供技术支持,使工程设计及竣
工后复核与现场监测情况精确符合,从而改善水污染防治、水质保护和湿地修复的效果。
河口泥沙研究的进展_周济福
泥沙研究 2003年12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6期收稿日期:2002-07-0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1000202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10332050);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2003B003)作者简介:周济福(1965-),男,湖北麻城人,博士,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环境流体力学研究。
河口泥沙研究的进展周济福1,曹文洪2,杨淑慧3,刘青泉1(1.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0;2.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44;3.北京市水利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44)摘要:作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评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河口泥沙运动的基本理论、数值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成果,结合近年来作者关于河口水流结构、盐淡水混合以及泥沙输运的研究工作,提出加强对河口泥沙非恒定运动过程、河口最大浑浊带形成机理及其与河口拦门沙演化关系研究的必要性,并指出河口泥沙运动与河口地区湿地演变和浮游生物生长环境的关系是当前河口泥沙运动研究的两大热点。
关键词:河口;非恒定泥沙运动;盐淡水混合;最大浑浊带;湿地;生态环境中图分类号:TV1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68-155X (2003)06-0075-07河口泥沙运动是河口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
如:长江口的航道整治[1~5]、黄河口造陆过程和湿地演变[6,7]、海河口的河道萎缩[8]等等,尤其是近年来关于河口生态环境与泥沙输运过程的关系问题,都需要对河口泥沙输运的基本规律进行深入的研究。
河口地区,径流、潮流、风浪共存,水流、泥沙运动均具有很强的非恒定性,非恒定输沙也正是未来泥沙科学发展的主要生长点之一。
[9]归纳起来,泥沙研究的对象主要分为推移质和悬移质两大类,而在大多数实际问题中,悬移质泥沙更为重要。
悬移质运动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边界层内的水流行为、泥沙沉降的机制、泥沙扩散的规律、泥沙起动以及底沙与悬沙交换的机理等。
浮泥现场观测技术综述
浮泥现场观测技术综述居尧;高敏;王元叶;王钟寅【摘要】淤泥质海岸地区的港池及浚深的航道内容易产生浮泥层,造成通航水深的减小,影响适航水深的判断,严重时会导致船舶搁浅.浮泥问题的提出正是源于现场观测的结果,测量技术手段的不断进步为准确获得浮泥层的厚度、流变特性、密度等关键参数,深入研究浮泥的组成来源、运动特性及形成机理提供了重要支持.对浮泥现场观测技术进行了分类及介绍,并简要分析了各观测方法的优缺点,认为以SILAS 系统为代表的耦合观测系统代表了今后浮泥现场观测的发展趋势,该方法所得数据直观、可靠且连续,可为研究浮泥分布、确定适航水深等问题提供较为准确的依据.【期刊名称】《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4(033)001【总页数】6页(P98-102,124)【关键词】浮泥;现场观测;三爪砣;γ射线;双频测深仪;音叉;SILAS【作者】居尧;高敏;王元叶;王钟寅【作者单位】上海航道勘察设计研究院,上海200120;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上海200003;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上海2012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U612.2通常认为,浮泥是一种主要存在于淤泥质河口海岸地区常见的自然现象[1-2],是贴近底床的一层流动性很大的高含沙水体,与上层水体之间有明显的分界面。
C.C.Inglis,等[3]在研究Thames河的泥沙运动时最早使用了“Fluid Mud”一词。
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科研人员研究天津新港回淤问题时提出了“浮泥”这一中文术语。
浮泥在挖深的航槽和港池中最为常见,当浮泥厚度较大时,容易造成骤淤,导致通航水深的下降,影响船舶的通行[4-7]。
为研究浮泥的运动特性及其与适航水深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浮泥的厚度、流变特性、密度等重要参数进行现场观测。
国内外针对悬沙测量物理测试仪器的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理论成果及测量仪器种类繁多,但是实际投入使用并且得到较好成果的产品却很有限。
海岸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进展_李孟国
文章编号:1005-9865(2006)01-0139-16海岸河口泥沙数学模型研究进展李孟国(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天津 300456)摘 要:对海岸河口泥沙运动的基本方程、数值方法、边界条件、参数选取等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评述,以期对本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海岸河口;泥沙;数学模型;挟沙力;悬移质(悬沙);推移质(底沙)中图分类号:TV148 文献标识码:AA review on mathematical models of sediment in coastal and estuarine watersLI Meng -guo(Tianjin Research Institute of Water Transport Engineering ,Tianjin 300456,China )A bstract :This paper makes s ummaries and com ments on various mathematical models (basic equations ,numerical methods ,boundary condi -tions and parameter determination ,etc .)of sediment movement in coastal and estuarine waters ,in the hope of guiding and promoting the stud y of the subject .Key words :coast and estuary ;sediment ;mathematical model ;sediment -carrying capacity ;suspended load ;bed load收稿日期:2004-10-25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034327)作者简介:李孟国(1964-),男,天津武清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海岸河口水动力泥沙数值模拟研究。
波浪作用下非恒定输沙规律
波浪作用下非恒定输沙规律泥沙研究所王玉海、汤立群1 学科方向河口海岸泥沙运动基本理论主要研究在波浪、潮流或者波流共同作用下泥沙的起动、输移、沉降等方面的规律,研究各种海岸工程措施所引起的局部流场的改变和相应的岸滩冲淤调整过程,为工程的优化设计提供技术依据。
由于泥沙运动的复杂性和波浪、潮流动力条件的非恒定性、往复性,再加上径流、风等动力因素的作用,使得河口海岸地区的泥沙输移过程十分复杂,研究的难度很大。
同时由于河口海岸地区通常是各国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带,各类海岸工程建设如火如荼,引起的泥沙问题多种多样,而泥沙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和运营的安全、效益。
因此,各个国家都投入了相当大的研究力量致力于解决各类复杂的泥沙运动基本理论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本项调研主要侧重于国内外针对波浪作用下泥沙的非恒定输沙规律的研究进展,是河口海岸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也是难度很大的核心问题。
研究该问题对推动河口海岸泥沙学科的发展,对解决各类复杂的海岸工程泥沙问题,实现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 调研背景概述随着大江大河上游水土保持措施的完善和一系列水库大坝的修建,入海泥沙数量锐减,使得海岸的侵蚀后退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而严重的问题。
我国是遭受风暴潮或台风浪频繁侵袭的国家。
在风暴潮/浪作用下,海岸地区泥沙活动强烈,岸滩可能发生剧烈的冲淤调整,海岸侵蚀问题尤为严重。
解决海岸侵蚀后退的主要工程措施之一就是进行人工海滩的建设和养护。
但是人工海滩堆填的泥沙能否稳定与波浪作用下泥沙的非恒定输移规律密切相关。
已有的观察表明(Wright and Short 1984, Lippmann and Holman 1990),风暴潮期间,沿岸沙坝一般会离岸运动,海滩表现为侵蚀性;而常浪期间,沙坝一般会向岸运动,海滩表现为堆积性的。
然而,泥沙的输移方向很多时候并不遵循这样的规律,与现场的波浪动力特性、泥沙特性及海滩的地形条件、波流相互作用等过程密切相关。
河海大学青年学者在河口海岸潮滩系统韧性的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河海大学青年学者在河口海岸潮滩系统韧性的研究领域取得新
进展
佚名
【期刊名称】《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22(24)4
【摘要】近日,河海大学港口海岸与近海工程学院海岸带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张荷悦博士以第一作者在领域权威期刊Water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Increased river flow enhances the resilience of spatially patterned mudflats to erosion”研究论文,拓展了对多重压力下河口海岸潮滩系统韧性响应规律的认识,对于河口海岸潮滩生态安全调控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总页数】1页(P26-2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73
【相关文献】
1.海岸河口高潮滩盐沼边界层沉积动力研究
2.第六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河口海岸地质资源暨长三角青年地球科学"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3.第六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河口海岸地质资源暨长三角青年地球科学”圆桌论坛成功举办
4.河口海岸潮滩蟹类生物扰动行为过程研究进展
5.“河口海岸泥沙运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响应关系”青年科学家论坛将在河海大学举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泥沙输移量测海岸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1)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推移质采样器和部署方法
推移质取样器(Bedload samplers) • 推移质采样器使用筛网(过滤网)截留颗粒,包括网架采
样 器 , 如 Helley Smith ( HS ) 采 样 器 和 推 移 质 捕 集 器 (Bedload trap, BT)。Helley-Smith采样器是压差推移质采 样器的一个例子,其设计使得采样器的入口速度与环境水 流速度相似。这些采样器收集的颗粒足够小,可以进入喷 嘴,但大于收集袋的筛孔尺寸,因此会留在筛网上。
采样策略不适当造成的误差。 • 例如在使用推移质取样器时(就是我们前面看到前面有开口
及后面有筛网的取样器),在取样器布置或回收时的水平移 动会导致取样器挖掘河床物质,造成推移质样本的高估。 • 另一个例子关于给定测量目标的采样策略不适当所造成的 误差。前人的研究认为在砂质底床上布置推移质取样器, 经常造成河床冲刷,可能导致过度取样或取样不足,甚至 导致取样器沉入河床。
5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推移质采样器和部署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
• 沉积物滞留池(Sediment retention basins) 在一个封闭和蓄水的泥沙淤积池中,所有的推移质颗粒都会 沉积。对滞留池沉积物的定期调查允许确定两次调查之间的 时间间隔内的累积输沙量,并可分析推移质颗粒的粒度组成 。
6
海洋工程监测技术与分析
取样,所收集的样本代表给定河流横截面上的推移质输运 特性,可以得出一个断面上整体或是部分的输沙量。 • 推移质取样器容易携带,因此在河道的取样位置的选择上 更具有弹性。但是由于便捷的推移质取样器,需要由工作 人员在现场实际操作,因此在河道流量太大或是水位太高 的时候,并不适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泥沙研究2013年2月Journal of Sediment Research第1期河口海岸浮泥观测技术、特性及运移规律研究进展李为华1,时连强2,刘猛1,刘高峰1(1.上海河口海岸科学研究中心河口海岸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上海201201;2.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国家海岛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12)摘要:对近期国内外浮泥观测技术、特性及运移规律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综述。
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需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的课题包括:(1)现场低频超声声强信号反演浮泥密度、流变特性的关键技术;(2)风暴潮作用下的浮泥发育及运移机理;(3)浮泥对港口、航道回淤的影响;(4)异重流形式的浮泥坡面运移规律。
关键词:浮泥;观测技术;特性;运移规律;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TV1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68-155X(2013)01-0074-071引言20世纪50年代Inglis和Allen[1]在研究Thames河口泥沙运动规律时首次将近底高含沙水体称为浮泥(Fluid Mud),此后该名词逐渐为从事细颗粒泥沙运动研究的专家学者所接受,特指理化性质有别于一般低浓度含沙水体的近底细颗粒泥沙、有机物和水的混合体,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淤泥质沉积环境中悬沙落淤或土体液化起悬的中间产物,其密度或含沙量变幅较大,见诸报道的实测浮泥含沙量可从每立方米十千克至数百千克[2]。
浮泥多见诸于淤泥质的河口、海岸、湖泊和水库中[3],内陆河流航道中亦偶有发现[4],且尤以人工浚深后的淤泥质港口、航道内最为普遍,我国如天津港[5]、连云港[6]、长江口南槽铜沙航道[2]、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7]、象山港[8]和广州港[9]等。
当浮泥体量较大时,可造成掩埋底栖生物、底泥富营养化和航道骤淤后碍航等生态、环境以及航行安全等问题[10-13]。
因此,出于港口、航道管理及河、湖整治的需要,自70年代开始,上述问题已引起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本文主要综述当前国内外关于浮泥特性及产生、运移规律方面研究所取得的代表性成果,以期为后续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2浮泥的观测技术浮泥层厚度、密度垂向分布和流变特性等参数是浮泥现场观测中尤为关注的主要特征参数。
对于这些特征参数,自70年代以来产生了一系列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的测量手段,概括而言主要包括四类。
其一为基于放射性射线强度在浮泥中传播沿程衰减原理的放射性非接触式浮泥密度测量手段,如90年代以前广泛使用的γ射线密度计[14];其二为基于超声波强度在浮泥中传播沿程衰减原理的声学非接触式浮泥密度测量手段[15],如广泛应用于航道浮泥监测的双频测深仪[16]、曾应用于长江口浮泥测量的HSDM密度计[17]、英国产AQUAscat后向散射泥沙浓度剖面仪[18]、中科院东海研究站研制的ASSM声学悬沙剖面仪[2],甚至亦有部分学者曾尝试采用ADCP流速剖面仪声强信号反演浮泥表层密度[19];其三收稿日期:2011-08-1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0939003);国家自然基金项目(40806038)作者简介:李为华(1982-),男,山东沂南人,博士,主要从事河口动力沉积与动力地貌研究。
E-mail:liweihua0903@163.com为基于处于谐振状态振子的共振频率在不同密度流体中存在差异原理的非接触式音叉密度测量手段[20],如荷兰产Rheotune音叉密度计[8];其四为基于密度不同的流体对同一物体所产生浮力亦不同的原理的测深砣类接触式浮泥厚度测量手段[6],如曾广泛应用于天津港适航水深测量作业的三爪砣[21]。
出于操作人员安全问题的考量,上述第一类放射性测量手段目前已基本不再使用。
而对于上述第二类超声原理的浮泥测量手段,情况相对较为复杂,此类测量手段可量测的参数、精度及测量效率各有千秋。
其中双频测深仪测深精度较高,在将高、低频水深简单地对应为浮泥层上、下界面的前提下可直接得出浮泥层厚度,具有可船载非接触式快速测量的优点,该方法曾应用于长江口南槽铜沙航槽适航水深论证工作[22],但存在复杂动力沉积环境下测深仪数字化水深与浮泥层上下界面并非一一对应、高含沙水流条件下测深仪难于获得有效数字化水深的缺点[23,24];HSDM密度计尽管与双频测深仪低频回波信号反演浮泥密度的原理相同,但由于其舍弃测量浮泥密度剖面的诉求,而重点关注发射与接收端间准空间点上的浮泥密度,从而精度较前者明显提高,配合压力探头亦可实现浮泥密度垂向剖面的准同步观测,但测量效率较低[25];AQUAscat后向散射泥沙浓度剖面仪与ASSM声学悬沙剖面仪是同类测量仪器,测量方式和成果形式与双频测深仪本质上大同小异,精度较高,但量程较低(一般为0.1 20kg/m3)[26],仅可监测浮泥表层密度特征,更适合于水体悬沙浓度测量;ADCP声强信号反演浮泥密度的局限性与AQUAscat和ASSM相同,其原理和成果形式与双频回声测深仪基本一致[27],但追求垂向高密度分层流速测量的设计初衷导致ADCP发射的超声频率普遍较高,这与浮泥密度测量要求低超声频率、高穿透性的诉求相左,故一般仅用来反演低含沙水体密度(或含沙量),但精度普遍不高,甚至当水体中悬沙浓度较高时,其反演表层浮泥密度亦极为困难,加之船载方式ADCP垂向单元分层厚度为数十厘米量级,相应反演所得浮泥上界面位置精度亦较为粗糙,故总体而言,ADCP反演浮泥密度、厚度特征并不合适;此外,因浮泥发育时,ADCP底跟踪技术探测到的底床部分情况下为流动的浮泥层,通过求取ADCP底跟踪和GPS所得船体运动速度矢量和的方式可以获得上层浮泥运动速度,如吴中等[28]即曾在长江口北槽内开展过类似尝试性研究,这对于浮泥运动规律的研究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但必须指出,因ADCP声强信号在高含沙水体中易快速衰减的缘故,存在所得成果仅代表浮泥上部高含沙水体的运动速度的情况。
故开展此类观测研究时,配合低频回声测深仪或浮泥密度测量设备对所得运动速度对应水深处的水体性质加以识别是极为必要的。
对于上述第三类基于谐振原理的音叉密度测量手段,其在使用方式及成果形式上与γ射线密度计和HSDM密度计是一致的,其稳定性和测量精度与γ射线密度计相仿,但明显高于HSDM密度计,且近年来部分生产厂商开始尝试探索基于音叉密度计反演浮泥流变特性以适应港口、航道适航水深测量的需要,如荷兰产SILAS适航水深监测系统即将Rheotune音叉密度计整合为标准组件,直接采用其密度、屈服应力和粘性系数测量结果作为低频回波信号的标定参考值[29]。
故总体上从测量精度、量程、稳定性以及可测量参数多寡方面而言,音叉密度计是目前最为先进的浮泥现场测量仪器,将其与双频测深仪配合使用,应用市场及发展前景均较好。
上述第四类以测深砣为代表的接触式浮泥厚度测量手段具有制作简单灵活、价格低廉和操作简便的优点,但其对测量环境和测量人员要求较高,其精度受到仪器制造过程、测量时的水动力情况、浮泥发育情况、测量员的感知和熟练程度综合影响,测量精度总体较低[21],加之其仅能大致获得浮泥层厚度,测量成果单一,在实际应用中目前已基本为音叉密度计所代替,仅在一些存在巨厚浮泥层的港口、航道内仍将其作适航水深快速监测的技术手段之一,如天津港[21]。
3浮泥特性3.1物质组成见诸报道的浮泥粒度分析结果均表明[3,5,7],浮泥主要由明显具有粘滞性的粘土和粉砂类细颗粒泥沙组成,主要颗粒组成一般不超过63μm(亦有74μm说法,即筛分法中泰勒筛的200目孔径),打散后的浮泥中值粒径一般不超过典型絮凝临界粒径———20 30μm[30],与相应区域悬沙粒度组成基本一致。
一般有机质含量较低的浮泥主要由粘土矿物和石英、云母等非粘土矿物组成,其中粘土矿物成分随所处区域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法国Gironde 河口浮泥中粘土矿物占60% 70%,石英占20% 25%,方解石占5% 10%,其中粘土矿物约75%为蒙脱石和伊利石,高岭土和绿泥石等其他矿物含量较低,且当洪季河流来沙较多时,浮泥中以石英为主的较粗泥沙颗粒含量亦会有所增加[31];美国莫比尔湾(Mobile Bay )疏浚浮泥中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土和蒙脱石,而James 河疏浚浮泥的粘土矿物则主要由伊利石和绿泥石组成[32];巴西Amapa 海岸浮泥中约20% 40%为伊利石、蒙脱石和石英,少于5%为高岭土和长石[33];长江口浮泥的粘土矿物中伊利石占据绝对优势(70% 76%),高岭石和绿泥石含量次之约占9% 19%,蒙脱石含量极低(约占1%)[34]。
弱动力沉积环境的淤泥质湖泊、水库中发育的浮泥的往往富含有机质,如富营养化严重的美国大型浅水湖泊Apopka 湖,波浪作用下形成的约45cm 厚的浮泥中,固态物质中约63%为处于分解过程的藻类等有机质[35];而较处于强动力沉积环境下的淤泥质河口、海岸以及海湾区域,通常浮泥的固态物质组成中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这与此类沉积环境中悬沙含量相对于有机质普遍占据绝对优势有关,如亚马逊河水体中的悬浮固体颗粒仅2%为有机质[36],美国的Eel 河[37]、黄河口和长江口[38]等情况亦大抵如此。
3.2流变特性随浮泥理化特性及应力应变状态不同,浮泥可表现为伪塑性体、粘塑性体(宾汉体)和粘弹性流体[39],但多数情况下,浮泥通常表现为粘塑性体(宾汉体)特征[40],即浮泥剪应力满足如下流变方程!=!b +ηp d v d y (1)式中!b 为宾汉剪切应力,ηp 为刚度系数,d v d y为流速梯度。
浮泥的流变特性直接决定船舶航行的效率和安全,近年来港口航道管理部门在确定适航水深时不仅参考浮泥的密度垂向分布特征,亦开始注重考虑浮泥的流变特性参数[41]。
通常认为,密度是浮泥宾汉剪切应力和刚度系数的首要影响因素,浮泥的流变特性受水温、盐度的影响较小,宾汉剪切应力与刚度系数通常是密度的指数函数[2,40]。
3.3固结特性浮泥自群体沉降阶段,经阻滞沉降阶段至固结排水阶段的历时长短,与其物质组成[3]、初始含沙量关系密切。
室内静水实验表明,长江口南槽浮泥初始密度1.15g /m 3的浮泥沉降、固结至1.30g /m 3密度需时约8h[42],而初始含沙量分别为80、110和140g /cm 3的长江口北槽浮泥自开始群体沉降阶段至固结排水阶段所需时间分别为8.5h 、9.5h 和10.0h [41]。
不同波浪、潮流动力条件和浮泥固结特性的组合下,往往导致浮泥消亡时间存在较大差异。
如天津港浮泥产生后可以持续存在数月之久[43],而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内非特大强度的浮泥的持续周期则一般不超过7天。
?4浮泥的成因本质上而言,浮泥是由于粘性细颗粒泥沙为主的固态颗粒处于群体沉降或阻滞沉降阶段时,水沙混合体排水速率小于水体内泥沙净输入速率而产生[30,44],是床面淤积过程或新淤淤泥发生液化的床面侵蚀过程的中间过渡产物[3]。